高考最后沖刺之世界史重要時空強化_第1頁
高考最后沖刺之世界史重要時空強化_第2頁
高考最后沖刺之世界史重要時空強化_第3頁
高考最后沖刺之世界史重要時空強化_第4頁
高考最后沖刺之世界史重要時空強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最后沖刺——世界史史重要時空強化1、世界文明起源分布圖(距今約兩千至三千五百年)注釋:世界文明分為大河文明(古中國長江、黃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恒河文明、古埃及尼羅河文明)和古希臘(愛琴海)。文明之間的共性:地理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北緯三十度附近,氣候條件適合人類生存和居??;地理環(huán)境多臨近大河流域,水源灌溉,土地肥沃,陽光充沛,適合農業(yè)發(fā)展。2、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公元前330)注釋:波斯帝國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其疆域東接印度,跨整個伊朗高原,連接西亞兩河流域,南至北非埃及,西至小亞細亞、拜占庭。其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帝國。波斯帝國歷經三個王朝。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chuàng)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國滅亡。公元224年,薩珊王朝成立,重建波斯帝國,651年亡于阿拉伯帝國。公元874年,薩曼王朝建立,波斯帝國再次重建,1935年巴列維王朝禮薩·汗改國名為伊朗。3、亞歷山大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注釋:亞歷山大帝國是繼波斯帝國后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由來自巴爾干半島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所建。亞歷山大帝十年征戰(zhàn)(公元前336-公元前325年)滅了波斯,其疆域大多為原波斯疆域。關鍵區(qū)別在于西部包括了巴爾干半島,東部進一步東擴印度。亞歷山大帝英年早逝,其死后帝國也很快就分崩離析。但亞歷山大帝統(tǒng)治時期,大力推廣希臘文化,推動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力及希臘文明與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4、羅馬帝國(公元前27-公元395)注釋: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是第三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以地中海為中心,公元395年后分為西羅馬帝國(395年—476年)和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羅馬共和國后期的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古羅馬文明由此進入帝國時代,歐洲文明也由希臘化時代進入羅馬化時代。公元2世紀安敦尼王朝時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這一時期其疆域達到最大范圍,地中海成為了其內海。5、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公元395-476;東羅馬公元395-1453)注釋:公元395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實行東西分治,從此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歷史進入了中世紀,社會制度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歐洲封建社會的結束。6、中世紀的西歐(公元476-1453)注釋:日耳曼人滅了西羅馬后,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公元481-843年),是一個封建王國,分為墨洛溫王朝(481-751年)和由丕平建立的加洛林王朝(751年-843年),加洛林王朝全盛時期稱“查理曼帝國”。公元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內部分裂西法蘭克王國(843年-987年)、中法蘭克王國(843年-855年)和東法蘭克王國(843年-911年)三國。870年,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在墨爾森正式簽訂條約,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大部分。這個《墨爾森條約》給中法蘭克王國留下的那一小部分,成了現(xiàn)代意大利的雛形;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則分別奠定了德意志和法蘭西的國家基礎。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被德意志帝國取代,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在巔峰時期包括了意大利北部、勃艮第和弗里西亞(今低地國家)。帝國在建立初期是一個普通的封建君主制國家,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1806年,在\t"/item/%E7%A5%9E%E5%9C%A3%E7%BD%97%E9%A9%AC%E5%B8%9D%E5%9B%BD/_blank"拿破侖·波拿巴的勒令下,德皇\t"/item/%E7%A5%9E%E5%9C%A3%E7%BD%97%E9%A9%AC%E5%B8%9D%E5%9B%BD/_blank"弗朗茨二世放棄神圣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t"/item/%E7%A5%9E%E5%9C%A3%E7%BD%97%E9%A9%AC%E5%B8%9D%E5%9B%BD/_blank"奧地利帝國皇帝稱號,神圣羅馬帝國從此滅亡。18世紀伏爾泰對神圣羅馬帝國的評價是:“既不神圣也不羅馬更非帝國”。伏爾泰做出這樣的評價是有獨特的背景因素的。其一,自15世紀中期以來,德意志皇帝并未得到教皇的加冕,到16世紀宗教改革后,德意志地區(qū)更是和天主教對著干。因此,伏爾泰稱其“不神圣”。其二,德意志源自東法蘭克王國,從地理位置上看,與羅馬相聚甚遠。伏爾泰認為其“不羅馬”。其三,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德意志的314個邦國有各自的自主權,德意志成為諸侯國所組成的徒有國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聯(lián)盟。神圣羅馬皇帝徒有其名,甚至連德意志邦國的盟主都稱不上。因而,伏爾泰稱其為“非帝國”。7、拜占庭帝國(公元395-1453)注釋: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分裂后,東羅馬的疆域大致為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埃及和兩河流域北部地區(qū)。公元6世紀,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立志收復原羅馬帝國疆域,恢復羅馬帝國的輝煌。最繁盛的時候,東羅馬一度收復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等地。另外,查士丁尼編纂的《查士丁尼》法典,不但影響了整個歐洲中世紀,還影響到了整個近代。真正實現(xiàn)了羅馬第三次征服世界用的是法律。拜占庭主要疆域在希臘地區(qū),他們講希臘語,受希臘文化影響較深,但他們認為自己是羅馬人。因此,有學者認為:“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希臘化很深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存在有一千余年,期間并未受到全面的外族入侵,因而較完整的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14世紀以來,拜占庭一直遭受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的蠶食,疆域逐漸縮小,在這期間,許多學者帶著大量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逃往意大利,直接為西歐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文化基礎。8、阿拉伯帝國(公元7-13世紀)注釋:公元610年默罕穆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并逐步建立起政權。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已成為橫跨歐亞非的洲際大帝國,是世界上第四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阿拉伯帝國政治上,實行以哈里發(fā)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專制政體;經濟上,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相當發(fā)達,首都巴格達是當時世界影響力最大,規(guī)模也最大的城市;文化上,阿拉伯人兼收并蓄,兼容中西方文化,成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對外關系上,因伊斯蘭教教義推崇“圣戰(zhàn)”,因而阿拉伯推崇對外擴張,疆域領土不斷擴大。學者比魯尼曾說:“阿拉伯人一手拿著可蘭經,一手拿著劍,對外擴張?!薄N鞣接芯渲V語說:“中國人的頭,阿拉伯人的口,法蘭克人的手”。由此也可以看出來阿拉伯人在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作用。9、奧斯曼帝國(公元1299-1922年)注釋: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chuàng)立者為奧斯曼一世而得名。1453年奧斯曼帝國滅拜占庭,進入極盛時期。其疆域達]領有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里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蘇丹與也門,是第五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一樣也信奉伊斯蘭教,政治上也實行“政教合一”的高度集權的體制。隨著奧斯曼帝國疆域的擴大,逐漸控制了從歐洲地中海穿過西亞、中亞到達東方的陸路商路,同時也控制了歐洲地中海經紅海、波斯灣的海上航路。因此,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嚴重阻礙了歐洲與東方的商路聯(lián)系,是歐洲開辟新航路的直接因素。10、全球性的商貿往來(新航路開辟后)注釋:明朝隆慶開關(1567年)之后,中國私人海外貿易隨即迅速地發(fā)展起來。中國的商人把絲綢、瓷器等運到馬尼拉,西班牙商人從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出發(fā),把大量墨西哥白銀載運至馬尼拉,以換取中國的手工業(yè)品。形成了西班牙為主導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路線:中國(漳州月港)—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維拉克魯斯)—西班牙(塞維利亞)。墨西哥白銀(銀元)大量流入中國,也正是經由這條航道,美洲的重要物種如番薯、玉米、馬鈴薯、花生、煙草等,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同一時期還有葡萄牙人參與中歐貿易路線:中國-澳門-印度果阿-里斯本-歐洲各國;葡萄牙人參與中日絲銀貿易:日本長崎-澳門-中國內地。這一時期的商貿是全球性的,新的貿易航線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密切聯(lián)系起來,使歐洲、美洲、亞洲的商貿往來更加頻繁、密切,物種也得到了很大的傳播。但由于這一時期的貿易是壟斷性質的貿易,自工業(yè)革命后,自由主義經濟思潮興起后,壟斷貿易就不再適應形勢發(fā)展。18時間下半葉開始絲銀貿易迅速衰落,19時間初期幾乎是戛然而止。11、一戰(zhàn)前后歐洲各國疆域變化圖1一戰(zhàn)前各國疆界圖2一戰(zhàn)后歐洲各國圖3一戰(zhàn)后新興的民族國家注釋:以上三幅圖反映了一戰(zhàn)結束后歐洲各國疆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其一,四大帝國解體: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和土耳其帝國;其二,英法德意“老歐洲”受傷慘重,傳統(tǒng)的“騎士精神”淪喪;其三,出現(xiàn)了一批新興的民族國家如:一戰(zhàn)后,歐洲新興的民族國家包括波蘭、捷克、奧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芬蘭、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一戰(zhàn)后歐洲疆域的變化實質反映的是歐洲實力下降,歐洲為世界中心的格局逐漸向美國轉移。12、國際聯(lián)盟成員國注釋:國際聯(lián)盟(1920年—1946年)簡稱“國聯(lián)”,是一戰(zhàn)后根據作為《凡爾賽和約》的內容建立的國際組織。成立后,先后有63個國家加入。美國雖然是倡議國之一,但因與英、法爭奪領導權失敗,美國參議院決絕接受《凡爾賽合約》而未加入。盟約規(guī)定國聯(lián)的主要宗旨為維護和平、裁減軍備和實施委任統(tǒng)治、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是自國聯(lián)成立以來,各國為維護自身利益并未真正進行裁軍,華盛頓會議上《五國海軍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