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440-2015 準四級公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33T 440-2015 準四級公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33T 440-2015 準四級公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33T 440-2015 準四級公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33T 440-2015 準四級公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3

P66DB33

33/

T

代替

)準四級公路工程技術規(guī)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quasi-fourth

class

highway

engineering

發(fā)布

實施浙江省質(zhì)量技術監(jiān)督局 發(fā)

布DB33/T

440-2015 前言

................................................................................. 1 范圍

..............................................................................

12

....................................................................

13

........................................................................

14 基本規(guī)定

..........................................................................

24.1

總體原則

......................................................................

24.2

交通量

........................................................................

24.3

設計速度

......................................................................

24.4

設計車輛

......................................................................

24.5

建筑限界

......................................................................

34.6

抗震設計

......................................................................

45 路線

..............................................................................

45.1

一般規(guī)定

......................................................................

45.2

公路橫斷面

....................................................................

45.3

路線平面

......................................................................

45.4

路線縱斷面

....................................................................

65.5

線形設計

......................................................................

76 路基路面

..........................................................................

76.1

一般規(guī)定

......................................................................

76.2

路基

..........................................................................

86.3

防護

..........................................................................

96.4

路面

..........................................................................

96.5

排水

.........................................................................

107

橋涵

.............................................................................

107.1

一般規(guī)定

.....................................................................

107.2

荷載

.........................................................................

117.3

橋涵分類

.....................................................................

117.4

橋涵長度及跨徑

...............................................................

127.5

橋涵凈空

.....................................................................

128

隧道

.............................................................................

128.1

一般規(guī)定

.....................................................................

128.2

隧道洞門

.....................................................................

138.3

襯砌結構

.....................................................................

138.4

防水與排水

...................................................................

13DB33/T

440-20158.5 隧道附屬設施

.................................................................

139

路線交叉

.........................................................................

139.1 一般規(guī)定

.....................................................................

149.2 公路平面交叉

.................................................................

1410

交通安全設施

....................................................................

1410.1

一般規(guī)定

....................................................................

1410.2

護欄

........................................................................

1510.3

標志標線

....................................................................

1610.4

其他安全設施

................................................................

16IIDB33/T

440-2015 本標準按照

GB/T

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代替

(2013),與

DB33/T440-2003(2013變化如下:──修改了范圍(見

1,2003

版的

1.0.1);──增加了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見

2);──增加了術語和定義(見

3);

4),增加

4.4.2

4.6速度(見

,2003

版的

2.0.2

4.5,2003

版的

2.0.3);──修改了路線(見

5,2003

版的

3

5.3.1,2003

版的

3.0.6加寬(見

5.3.3,2003

版的

3.0.8

5.4.5,2003

版的

)和豎曲線(見5.4.6,2003

版的

3.0.15

);──修改了路基路面(見

6,2003

版的

4、5

6.1.7)和常用

6.4.6

6.2.4,2003

版的

4.0.5、4.0.6)、

,2003

版的

5.0.2

6.4.4、6.4.5,2003

版的

5.0.4);

7,2003

版的

6

7.1.57.1.7

7.2.1,2003

版的

6.0.6

7.2.2,2003

版的

6.0.7);

8,2003

版的

7

8.1.5,2003

版的

7.0.2設計使用年限(見

8.1.6

8.1.8(見

(見

);

9,2003

版的

82003

版的

8.0.3)、與鐵路平面交叉(2003

版的

)和與鐵路立體交叉(2003

版的

8.0.5);

10,2003

版的

9

10.210.3.72003

版的

);──刪除了附錄

A

B(2003

版的附錄

A

和附錄

B)。請注意本標準的某些內(nèi)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標準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標準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廳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浙江省科威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壽華、陳建榮、盧曉慧、張榮福、陳躍軍、萬毅宏、嚴志強、吳明、陸水軍、姚康、董熙強、徐健、方勇剛、楊國新、徐音昂。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DB33/T

440-2003()。III

DB33/T

440-20151 范圍要求。本標準適用于交通量較小和受地形條件限制的村道公路的新建和改建。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

5768

JTG

B01-2014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

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

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JTG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 quasi-fourth

class

highway3.2設計速度

speed[

3.3設計車輛

3.4車輛折算系數(shù)

19

2.22.81.23.31.55T

8.52.52.81.54.72.3DB33/T

440-20153.5設計使用年限

life[

3.6蓄能自發(fā)光標識

energy

storage

type

of

self

luminous

signs在外部激發(fā)光源光輻射后能夠蓄能,在失去外部激發(fā)光源后能夠維持發(fā)光一定時間的標識。4 基本規(guī)定4.1 總體原則4.1.1

B01)和本標準,合理選用指標,控制工程規(guī)模和造價。4.1.2 應做好總體設計,主體工程和安全設施、管理設施等附屬工程同步實施;應考慮村鎮(zhèn)的實際要求,與城鎮(zhèn)建設相結合。4.1.3 應貫徹保護耕地、節(jié)約用地的原則,充分利用老路,減少用地。4.1.4 采取有效工程措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并與周邊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相協(xié)調(diào)。4.2 交通量應能適應將各種車輛折合成小客車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輛以下,設計交通量的預測年限可按實際情況確定。4.3 設計速度設計速度宜采用20km/h,困難路段可采用15km/h。需要改變設計速度時,應設置過渡段。4.4 設計車輛4.4.1 設計車輛外輪廓尺寸應符合表

1

的規(guī)定。表1 設計車輛外廓尺寸4.4.2 交通量換算采用小客車為標準車型,各汽車代表車型和車輛折算系數(shù)見表4.4.2 交通量換算采用小客車為標準車型,各汽車代表車型和車輛折算系數(shù)見表

2,拖拉機和非a)

畜力車、人力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按路側(cè)干擾因素計;b)

公路上行駛的拖拉機每輛折算為

4

1.019

1.519

2.5

4.020

DB33/T

440-2015c)

和交通需求,采用相應的折算系數(shù)。表2 各汽車代表車型與車輛折算系數(shù)4.5 建筑限界4.5.1 公路的建筑限界,不得有任何障礙物侵入的空間范圍。4.5.2 公路的建筑限界應符合圖

1

的規(guī)定。W——行車道寬度,單車道

3.5m。設置護欄時,應根據(jù)護欄需要的寬度加寬路基;L——側(cè)向?qū)挾龋?.5m;L

左——隧道內(nèi)左側(cè)側(cè)向?qū)挾龋?.25m;L

右——隧道內(nèi)右側(cè)側(cè)向?qū)挾龋?.25m;C——兩側(cè)余寬,0.25m;d——檢修道或人行道高度,0.25m;E——建筑限界頂角寬度,0.5m;L

左——建筑限界左頂角寬度,0.25m;L

右——建筑限界右頂角寬度,0.25m;H——凈空高度,4.5m。圖

1 公路的建筑限界DB33/T

440-20154.5.3 當設置有錯車道時,建筑限界應包括相應部分的寬度。4.5.4 隧道設置檢修道、人行道時,建筑限界應包括相應部分的寬度。4.5.5 應采用同一凈高為

4.5m。4.5.6 隧道凈寬宜采用

4.5m,有條件時可采用

7.5m。4.5.7 路基、橋梁、隧道相互銜接處,其建筑限界應按過渡段處理。4.6 抗震設計4.6.1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小于或等于

0.05

地區(qū),除有特殊要求外,可采用簡易設防。4.6.2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系數(shù)大于

0.05

0.10

地區(qū),應進行抗震設計。5 路線5.1 一般規(guī)定5.1.1 路線設計應正確運用技術指標,保持線形連續(xù)、均衡,確保行車安全、舒適。5.1.2 路線方案選定應根據(jù)地形、地物條件,并在對工程地質(zhì)、筑路材料、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景觀線方案比較及技術經(jīng)濟論證,合理選定路線線位和平縱指標。5.1.3 注重與自然景觀相協(xié)調(diào)。5.1.4 線形設計應充分利用老路,減少高填深挖。5.2 公路橫斷面5.2.1 路基寬度路基寬度為4.5m,其中行車道寬度為3.5m,土路肩寬度為0.5m。5.2.2 路拱坡度路拱坡度為1%~2%,土路肩橫坡可與路面同坡或比路面橫坡大1%。5.2.3 錯車道20m,困難條件下應不小于10m。5.3 路線平面5.3.1 圓曲線半徑圓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3的規(guī)定;當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采用表列最小值時,縱坡應控制在8%以內(nèi)。5.3.2 圓曲線超高圓曲線最小半徑小于表3中不設超高最小半徑規(guī)定時,應在曲線上設置超高。超高的橫坡度應根據(jù)設計速度、圓曲線半徑、路面類型、自然條件和車輛組成等情況計算確定。

(km/h)8%6%4%2015152015015101015100(km/h)202040151530(km/h)2015204.51510155.00.40.50.60.70.91.11.31.5DB33/T

440-2015表3 圓曲線最小半徑5.3.3 圓曲線加寬當圓曲線半徑等于或小于

150m

時,應根據(jù)地形、地貌按表

45.3.3 圓曲線加寬表4 圓曲線加寬值5.3.4表4 圓曲線加寬值5.3.4 超高過渡段、加寬過渡段5.3.4.2 超高過渡段和加寬過渡段的漸變率應不大于

1:15

且長度不小于

10m。5.3.4.3 超高過渡段、加寬過渡段應設在緊接圓曲線起點或終點的直線上。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超過超高過渡段、加寬過渡段長度的一半。5.3.5 視距停車和會車視距應不小于表

5

表5 最小停車與會車視距5.3.6表5 最小停車與會車視距5.3.6 回頭曲線距離,設計速度為

15km/h

時,分別應不小于

100m

75m。5.3.6.2 回頭曲線前后的線形應連續(xù)、均勻、通視良好,兩端以布設過渡性曲線為宜,并設置相應的限速標志和交通安全設施等。5.3.6.3 回頭曲線各部分極限指標規(guī)定如表

6。表6 回頭曲線極限指標5.3.7 平曲線長度5.3.7.1 表6 回頭曲線極限指標5.3.7 平曲線長度10(km/h)20120010008006004003001513001100900700500300200(km/h)20280

15250/(km/h)201510(km/h)20401535DB33/T

440-2015表7 平曲線最小長度5.3.7.2 當路線轉(zhuǎn)角△等于或小于

7°時,應設置較長的平曲線,其長度應符合表

8

的規(guī)定;當表7 平曲線最小長度5.3.7.2 當路線轉(zhuǎn)角△等于或小于

7°時,應設置較長的平曲線,其長度應符合表

8

的規(guī)定;當表8 公路轉(zhuǎn)角等于或小于

7°時的平曲線最小長度5.4 路線縱斷面5.4.1 設計標高5.4.1.1 縱斷面設計標高為路基邊緣標高,在設置超高、加寬路段為設超高、加寬前該處邊緣標高。5.4.1.2 路基設計控制標高應根據(jù)實地洪水位調(diào)查及參考周邊道路標高,并按本標準

6.2.1

和6.2.2

條規(guī)定確定。5.4.2 縱坡公路最大縱坡規(guī)定如表

9,易積雪冰凍路段最大縱坡應不大于

8%。表9 最

坡5.4.3表9 最

坡5.4.3 縱坡長度5.4.3.2

10

的縱坡應不大于

3%,長度不小于

60m。表10 不同縱坡最大坡長5.4.4 平均縱坡

200m~500m表10 不同縱坡最大坡長5.4.4 平均縱坡500m

時平均縱坡不應大于

5%,并注意任意相連

3km

的路段平均縱坡不應大于

5.5%。

(km/h)201001002015808015DB33/T

440-20155.4.5 合成坡度公路最大合成坡度不大于

10%。5.4.6 豎曲線縱坡變更處均應設置豎曲線。豎曲線的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應符合表

11

的規(guī)定值。表11 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表11 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5.5.1

7°的轉(zhuǎn)角時,則應按本規(guī)范第

5.3.7

b)的規(guī)定設置平曲線長度。5.5.2

況約束時,方可采用圓曲線最小半徑;避免小半徑圓曲線與陡坡相重合的線形組合。5.5.3 路線交叉前后的縱坡應避免采用陡坡;宜避免采用最大縱坡和不同縱坡最大坡長值,當為別情況約束時,方可采用豎曲線最小半徑。5.5.4 線形組合設計應能自然地誘導駕駛員的視線,并保持視覺的連續(xù)性,避免平、縱、橫最不利值相互組合的情況,長直線宜不與陡坡或小半徑豎曲線組合。5.5.5 橋梁線形、橋頭引道、隧道線形、隧道洞口連接線等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a) 橋梁及其引道的幾何要素應與路線總體布設協(xié)調(diào),橋頭兩端引道線形應與橋梁線形匹配,橋上縱坡宜不大于

5%;b) 隧道內(nèi)的縱坡應大于

0.3%并小于

3%;100m

3%

5%。6 路基路面6.1 一般規(guī)定6.1.1 路基路面應根據(jù)公路功能、交通量及其組成情況,結合沿線地形、地質(zhì)、路用材料及施工滑的要求。6.1.2 路基路面應重視不良地質(zhì)、路基填料、取棄土場、防護支擋和排水設施的設計,防止水土流失、環(huán)境污染、堵塞河道和誘發(fā)路基病害。6.1.3 路基斷面形式應與沿線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宜采用淺挖、低填、緩邊坡的路基斷面形式。避免因深挖、高填對其造成不良影響,最大程度地保護周邊環(huán)境和節(jié)約土地資源。6.1.4 通過特殊地質(zhì)和水文條件的路段,必須查明其規(guī)模及其對公路的危害程度,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增強公路防災、抗災能力。6.1.5 路基路面結構設計應遵循整體化設計理念。路基設計應根據(jù)可用填料和施工條件,基于路面結構耐久性的要求,明確提出路基設計強度要求;路面結構應結合路基設計強度進行綜合設計。

10

DB33/T

440-20156.1.6 路面結構類型主要分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瀝青表面處治等,路面結構類循環(huán)利用、建設和養(yǎng)護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比選后確定。6.1.7 公路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應符合表

的規(guī)定。表12 瀝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設計使用年限6.1.8 6.1.8 路基路面設計提倡采用成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并根據(jù)其技術成熟度、質(zhì)量可靠6.2 路基6.2.1 設計洪水頻率路基設計洪水頻率應結合鄉(xiāng)村規(guī)劃、排洪、泄洪和路面結構需求等,按具體情況確定。6.2.2 路基高度6.2.2.1 路基高度設計,應使路肩邊緣高出路基兩側(cè)地面積水高度,同時考慮地下水,不使其影響路基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6.2.2.2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設計標高,應高出設計洪水頻率的計算水位加

O.5m

的安全高度。6.2.3 地基表層處理6.2.3.1 路堤基底應清理和壓實,地下水位較高時應采用透水材料填筑壓實;6.2.3.2 基底強度、穩(wěn)定性不足時,應進行處理,以保證路基穩(wěn)定,減少工后沉降。6.2.4 路基填筑與壓實要求6.2.4.1 一般路段路基填料應符合

JTG

的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量利用挖方填筑,優(yōu)先采用級配較好的粗顆粒土填料;浸水路堤和結構物臺背應采用滲水性良好的填料;6.2.4.2 路床

0~30cm

路基應采用透水性材料或土體改良材料填筑;6.2.4.3 路基應分層鋪筑,均勻壓實,路基填料及壓實度最小值應符合表

的要求;6.2.4.4 巖石粒徑大于

且含量小于總質(zhì)量

的填土路基采用重型擊實試驗法壓實度控制;巖石粒徑大于

且含量超過總質(zhì)量

6.2.4.5 確定路床頂面彎沉標準,最不利季節(jié)路基頂面回彈模量最小值和彎沉代表值應符合表

的要求,若在非不利季節(jié)測定時應考慮不利季節(jié)和路基干濕類型的綜合影響系數(shù)。

cm(cm)(CBR)

301293833012938380209081150209078MPa1/100mm3031040230DB33/T

440-2015表13 路基填筑材料及壓實度要求表14 路基頂面回彈模量最小值和彎沉代表值6.3 防護6.3.1 路基防護應根據(jù)公路功能,結合當?shù)貧夂?、水文、地質(zhì)等情況,采取相應防護措施,保證路基穩(wěn)定及營運安全。6.3.2 路基防護應采取工程防護與植物防護相結合的防護措施,并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6.3.3 深挖、高填路基邊坡路段,必須查明工程地質(zhì)情況,針對其工程特性進行路基防護設計。對存在不穩(wěn)定隱患的邊坡,應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采用加固、防護措施,保證邊坡的穩(wěn)定。6.3.4 沿河路段必須查明河流特性及其演變規(guī)律,采取防止沖刷路基的防護措施。凡侵占、改移河道的地段,應作專門防護設計。6.3.5 填方路基防護支擋可采用植草灌、骨架植草、漿砌護坡、擋土墻等形式;挖方路基防護支擋可采用噴播草灌、框格植草、擋土墻、護面墻和柔性防護網(wǎng)等形式。6.4 路面6.4.1 路面結構設計標準軸載為雙輪組單軸

100kN,輪胎接地壓強為

0.7MPa。6.4.2 瀝青路面結構設計采用雙圓均布垂直荷載作用下的彈性層狀連續(xù)體系理論進行計算,路面性能設計指標應滿足設計要求。6.4.3 算標準。水泥混凝土彎拉強度標準值不得低于

。6.4.4 路面面層類型及厚度的選用應符合表

15

性能。mm353518010

mm353535180180mm180160150150150MPa3045604060mm1508080mm150DB33/T

440-2015表15 路面面層類型及厚度的選用6.4.5 路面結構層類型及厚度的選用應符合表

表16 表15 路面面層類型及厚度的選用6.4.5 路面結構層類型及厚度的選用應符合表

表16 路面結構層類型及厚度的選用表

路面結構層類型及厚度的選用(續(xù))6.4.6 常用典型路面結構見表

。表17 常用典型路面結構6.4.7

100mm~120mm

6.4.8 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瀝青路面設計應符合

JTG

的規(guī)定。6.5 排水6.5.1 路基、路面排水設計應結合沿線氣象、地形、地質(zhì)、水文等自然條件,綜合規(guī)劃、合理布污染水源。6.5.2 影響路基強度和穩(wěn)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須采用攔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并結合路面排水,做好綜合設計,以減少路基路面結構水損害。6.5.3 路基排水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路面排水包括路表排水、路面內(nèi)部排水。10

100503015DB33/T

440-20156.5.4 對路塹及縱坡大于

300m

或縱坡大于

8%的路段,應分段設置涵洞(管)將水流引到路基之外;邊溝等排水設施可采用漿砌或混凝土材料。6.5.5 邊溝設置一般路段采用明溝型式,村鎮(zhèn)路段宜采用暗排型式。邊溝底寬和溝深宜不小于0.4m;在水量集中,容易沖毀的地段,應適當加大斷面尺寸,并做好防護措施。6.5.6 一般路段路表排水宜采用分散排水方式,沖刷相對嚴重路段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6.5.7 路面邊緣排水應根據(jù)不同的路面結構、土路肩加固形式及路堤邊坡坡率,因地制宜地選用合適的路面邊部構造,以利于路面結構排水。7 橋涵7.1 一般規(guī)定7.1.1 橋涵應根據(jù)公路功能、通行能力及防災減災要求,結合水文、地質(zhì)、通航和環(huán)境等條件進行綜合設計。7.1.2 橋涵應按照安全、耐久、適用、環(huán)保、經(jīng)濟和美觀的原則,考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養(yǎng)護等因素,進行全壽命設計。7.1.3 大橋橋位應選擇河道順直穩(wěn)定、河床地質(zhì)良好、河槽能通過大部分設計流量河段,應避開斷層、巖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zhì)地帶。7.1.4 大橋設計洪水頻率按

1/50

1/20河床易沖刷的情況下,可提高一級設計洪水位頻率驗算基礎沖刷深度。7.1.5 橋涵主體結構和可更換部件的設計使用年限應符合表

18

的規(guī)定。表18 橋涵設計使用年限7.1.6 7.1.6 新建橋涵宜采用標準跨徑、技術成熟、容易施工和經(jīng)濟適用的橋涵型式,并考慮農(nóng)田排灌7.1.7 對于原橋涵利用,應對原橋涵進行結構驗算和評價。原橋涵極限承載能力應滿足或采取加針對性的運營管理和維護措施。7.1.8

)等規(guī)定。7.2 荷載7.2.1 汽車荷載準四級公路汽車荷載等級采用公路-Ⅱ級。7.2.2 人群荷載7.2.2.1 橋梁計算跨徑小于或等于

50m

時,人群荷載標準值為

3.0kN/m2。11k10040k3020kk20k--k橋梁計算跨徑大于或等于

150m

橋梁計算跨徑大于或等于

150m

時,人群荷載標準值為

2.5kN/m

。2橋梁計算跨徑大于

150m

時,可由線性內(nèi)插得到人群荷載標準值。跨徑不等的連續(xù)結構,采用最大計算跨徑的人群荷載標準值。7.2.2.2 行人密集地區(qū)的準四級公路橋梁,人群荷載標準值為上述標準值的

1.15

倍。7.3 橋涵分類7.3.1 橋涵分類應符合表

表19 橋涵分類表19 橋涵分類表 橋涵分類(續(xù))7.3.2 梁式橋、板式橋的多孔跨徑總長為多孔標準跨徑的總長;拱式橋為兩端橋臺內(nèi)起拱線間的7.3.3 單孔跨徑系指標準跨徑。7.3.4 拱涵、管涵及箱涵不論管徑或跨徑大小、孔數(shù)多少,均稱為涵洞。7.3.5 標準跨徑:梁式橋、板式橋以兩橋墩中間線距離或橋墩中線與臺背前緣間距為準;拱式橋和涵洞以凈跨徑為準。7.3.6 分類標準采用按多孔跨徑總長或單跨跨徑的規(guī)模較大者確定。7.4 橋涵長度及跨徑7.4.1 橋梁全長應按以下規(guī)定確定:a)

有橋臺的橋梁應為兩岸橋臺側(cè)墻或八字墻尾端間的距離;b)

無橋臺的橋梁應為橋面系長度。7.4.2 橋涵跨徑小于或等于

50m

0.5m、0.75m、1.0m、1.25m、1.5m、2.0m、2.5m、3.0m、、5.0m、、8.0m、、13m、16m、20m、25m、、35m、、45m、50m。7.5 橋涵凈空7.5.1 橋面凈空a)

橋面凈空應符合本規(guī)范

加避車措施;b)

橋上設置的各種管線、安全設施及標志等設施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7.5.2 橋下凈空12

3000300010001000DB33/T

440-20157.5.2.1 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橋下凈空應符合通航標準及流放木筏的要求。7.5.2.2 跨線橋橋下凈空,應符合被交叉公路、鐵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規(guī)定。7.5.2.3 橋下凈空應考慮排洪、流水、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沖淤等情況。8 隧道8.1 一般規(guī)定8.1.1 宜盡量不設隧道,或利用原有隧道。當?shù)匦味妇咕€困難或開挖邊坡高度大于

30m,應進行技術經(jīng)濟論證,擇優(yōu)選定方案。8.1.2 隧道選址應結合該區(qū)域的自然地理、地質(zhì)、水文、氣象等,布設在地層穩(wěn)定,利于設置洞口、兩端接線,并便于交通集散的地段。8.1.3 利用原有隧道應對其進行檢測和評估,采用有效加固措施,確保主體結構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8.1.4 隧道分類規(guī)定應符合表

的規(guī)定。表20 隧道分類8.1.5 隧道凈空應符合以下要求:a)

表20 隧道分類8.1.5 隧道凈空應符合以下要求:b)

單車道中隧道和長隧道應在隧道內(nèi)設置錯車道,設置間距宜為

200m~500m。錯車道路基寬度不應小于

7.5m,有效長度不應小于

。8.1.6 隧道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

年限為

30

年。8.1.7 隧道設計應重視地表水、地下水的處理,洞內(nèi)外形成一個完整暢通的防排水系統(tǒng),保證行車安全及隧道結構和設備正常使用。8.1.8 隧道路面宜與洞外路面相一致。8.2 隧道洞門8.2.1 隧道應遵循“早進洞、晚出洞”的原則,不得大挖大刷,確保邊坡及仰坡的穩(wěn)定。隧道應修建洞門;洞門形式、洞門構造及基礎設置應保證洞門的穩(wěn)定和營運安全,并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8.2.2 隧道洞口邊坡、仰坡頂面及其周圍,應根據(jù)情況設置排水溝及截水溝,并和路基排水系統(tǒng)綜合考慮布置。8.3 襯砌結構8.3.1 13DB33/T

440-20158.3.2 隧道應根據(jù)所處地質(zhì)條件、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規(guī)模等,確定隧道襯砌結構形式,襯砌應有足夠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保證隧道長期安全使用。8.3.3 隧道襯砌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襯砌斷面宜采用曲邊墻拱形斷面;c)

墻底部為整體性較好的Ⅲ級以上圍巖時,可不設仰拱;b)

隧道洞口段應設加強襯砌,加強襯砌段的長度應根據(jù)地形、地質(zhì)和環(huán)境條件確定。8.4 防水與排水隧道防排水應根據(jù)隧址區(qū)水文地質(zhì)、環(huán)境條件、環(huán)境作業(yè)等級、結構特點等,按照“防、排、截、堵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綜合設計,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8.5 隧道附屬設施8.5.1

)的相關規(guī)定。8.5.2 隧道通風、照明和消防等設施的設置應按相關技術規(guī)范執(zhí)行。8.5.3 9 路線交叉9.1 一般規(guī)定9.1.1 路線交叉應根據(jù)公路網(wǎng)規(guī)劃、相交道路等級及有關技術、經(jīng)濟和環(huán)境效益分析合理確定。9.1.2 與高速公路、鐵路交叉時應采用立體交叉,立體交叉的設置宜按相關規(guī)范執(zhí)行,并充分利用現(xiàn)有通道和橋梁進行穿越。9.1.3 與其他道路交叉時,宜采用平面交叉。9.1.4 路線交叉應設置完善的交通標志標線。9.2 公路平面交叉9.2.1 交通管理方式與其他道路交叉時宜按照《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

D20)的規(guī)定,結合交叉口實際選擇交通管理方式,宜采用主路優(yōu)先的交通管理方式。9.2.2 平面交叉設計速度平面交叉內(nèi)的四級公路以上的被交路設計速度,應按被交路設計速度的

50%~70%計算,轉(zhuǎn)彎車取小值,直行車取大值。9.2.3 平面交叉角度、岔數(shù)及轉(zhuǎn)彎半徑9.2.3.1 平面交叉的位置應通視良好并應盡量正交,當必須斜交時交叉角度應大于

。9.2.3.2 新建平面交叉岔數(shù)不應多于

4

條。9.2.3.3 當采用轉(zhuǎn)角式平面布置時,其轉(zhuǎn)彎最小半徑應大于

8m。9.2.4 平面和縱面線形14

k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