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數(shù)學(xué)銜接第05講:第三單元重點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虛詞的用法練習(學(xué)生版+解析)_第1頁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數(shù)學(xué)銜接第05講:第三單元重點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虛詞的用法練習(學(xué)生版+解析)_第2頁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數(shù)學(xué)銜接第05講:第三單元重點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虛詞的用法練習(學(xué)生版+解析)_第3頁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數(shù)學(xué)銜接第05講:第三單元重點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虛詞的用法練習(學(xué)生版+解析)_第4頁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數(shù)學(xué)銜接第05講:第三單元重點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虛詞的用法練習(學(xué)生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05講《登高》預(yù)習及文言文虛詞的用法【學(xué)習目標】掌握常見虛詞的用法2、第8課《登高》預(yù)習【知識精講1】原文及賞析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痉g】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簡介】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

【背景】

此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shù)囟级降恼疹?,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詞】

⑴登高: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歷來有登高的習俗。

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端?jīng)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p>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兀夯匦?。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xiāng)。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xiāng)。

⑹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嗪蓿簶O恨,極其遺憾??啵瑯O。繁霜鬢:增多了白發(fā),如鬢邊著霜雪。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陽登高,例應(yīng)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課堂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B.雙鬢(bìng)前后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wěn)操勝券(quàn)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xiāng)螳螂捕蟬,黃雀在后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后已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D.協(xié)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shù)囊豁検?)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里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4.對本詩詩句的誦讀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A.風急/天高/猿/嘯哀B.無邊/落木/蕭蕭/下C.百年/多病/獨登/臺D.潦倒/新停/濁酒/杯5.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首聯(lián)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B.頷聯(lián)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lián)不同,如果說首聯(lián)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lián)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C.頸聯(lián)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lián)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fā)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捌D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guān)于現(xiàn)實觀照的結(jié)果。6.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的“風”“天”“猿嘯”分別與下句的“渚”“沙”“鳥飛”對仗,讀來富有節(jié)奏。

B.尾聯(lián)的“繁霜鬢”對“濁酒杯”,能使讀者在深沉重濁的韻調(diào)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C.全詩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yīng)。但落筆的角度相同,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

D.本詩對偶工穩(wěn),音調(diào)鏗鏘,瑯瑯上口。尾聯(lián)兩句的對偶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飭對稱的美感,在抑揚有致的韻調(diào)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7.下列對《登高》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首聯(lián)精選意象,多角度寫景,既寫出了深秋時節(jié)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發(fā)了凄涼、孤寂之情。

B.頷聯(lián)氣象雄渾,境界開闊,為頸聯(lián)、尾聯(lián)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shè)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個人的痛苦在這個背景下顯得分外渺小,倍添悲涼。

C.頸聯(lián)中“悲”是全詩的詩眼,它集中表達了詩人在全詩中蘊蓄的復(fù)雜情感,詩歌所抒之情纏綿悱惻,動人心弦。D.詩歌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情與景渾然一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情。(二)理解性默寫:1.從時間和空間著筆,表現(xiàn)詩人客居他鄉(xiāng)、疾病纏身而漂泊孤獨的詩句是:,。2.表現(xiàn)詩人白發(fā)頻添,酒杯難舉,世事艱難而孤苦悲涼的詩句是:,。3.分別從聽覺和視覺方面描寫長天近水,刻畫猿鳴鳥飛的凄涼之感的詩句是:,。4.《登高》中描寫仰望落葉蕭索和俯視江水長流,暗含人生短暫的感慨的詩句是:,。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6.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7.本詩的主旨句(表現(xiàn)詩人憂國傷時)的句子是:,。(三)簡答:1.這首詩首聯(lián)寫了哪些景物?特點如何,其作用是什么?

2.請分析詩中“無邊”“不盡”兩個詞語的妙處。3.應(yīng)如何理解頷聯(lián)的“木”“江”這兩種景物?4.頸聯(lián)中“作客”怎么理解?5.根據(jù)“艱難苦恨繁霜鬢”句,聯(lián)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認為杜甫的“艱難苦恨”包含著哪些寄寓?6、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認為,籠罩全詩的是一種“悲”情,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么?

【知識精講2】常見語氣詞梳理語氣詞是表示語氣的虛詞,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語氣是說話人在交際中對談到的情況所持的態(tài)度。語氣只有四種:陳述、疑問、祈使、感嘆。陳述句(表示肯定,推測,判斷,商榷)、疑問(表示疑問,反詰,選擇)、祈使(表示請求,命令,禁止)、感嘆(表示感嘆)。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以下九個:

一、也1、陳述語氣,用在句尾,表示判斷、肯定,相當于“啊”、“呀”。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夫?qū)⒄?,國之輔也。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保ā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p>

2、疑問語氣,用在句尾,相當于“呢”、“嗎”。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3、感嘆語氣,用在句尾,“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ā肚f暴見孟子》)

4、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二、矣1、陳述語氣,用在句尾,相當于“了”、“吧”。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你由來久矣。

2、疑問語氣,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嗎”、“呢”。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3、感嘆語氣,用在句尾,可譯為“啊”、“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4、祈使語氣,用于句尾,表示請求、命令或禁止??杉踩ヒ?,慎勿留。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孟嘗君聽后很不快地說:“嗯,先生,算了吧?!保?/p>

三、乎1、疑問語氣。用于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嗎""呢"。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zhàn)》)壯士,能復(fù)飲乎?《鴻門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2、陳述語氣,表示肯定、推測或商量、商榷,可譯為"吧"。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3、感嘆語氣,用在句尾,可譯為"啊"、"呀"等。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ā峨x騷》)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ā冻啾谫x》)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天乎!吾無罪。4、祈使語氣,表示命令或禁止,可譯為"啊"、"呀"等。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緩和語氣。于是乎書。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四、者1、表停頓,以舒緩語氣。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用在時間詞后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昔者吾舅死于虎。

2、疑問語氣,用在句尾,與疑問詞相配合。無差,誰為多與者?(《獄中雜記》)3、陳述語氣,表示判斷。陳勝者,陽城人也?!妒酚洝り惿媸兰摇?/p>

五、耶1、疑問語氣,用于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嗎”“呢”。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則何時而樂耶?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嗚呼!州縣者真驛耶?2、感嘆語氣,用于句尾,相當于“啊”。時耶,命耶?從古如斯。乾坤其易之門邪!

六、邪:同“耶”。七、焉1、表示停頓,用于句中,相當于“啊”。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2、陳述語氣,用于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于“了”、“吧”。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shù)士,六藝從此缺焉?!妒酚洝分恋ひ郧G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3、疑問語氣,用于句尾,相當于“呢”、“嗎”。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4、感嘆語氣,用于句尾,相當于“呀”、“啊”。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八、為1、疑問語氣,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多于“何”相配合使用,相當于“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何樂而不為?2、感嘆語氣,相當于“呀”“啊”。予無所用天下為?!肚f子》九、哉1、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門行》非人哉。——《世說新語·方正》旦旦有是哉?!啤ち谠恫渡哒哒f》變詐幾何哉?!读凝S志異·狼三則》美哉,我少年中國?!濉ち簡⒊讹嫳液霞の募愤h哉遙遙;快哉此風;命不易哉;誰不為之痛心哉2、陳述語氣,表示肯定或猜測,相當于“啊”。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雞犬哉我其試哉!——《書·堯典》3、疑問語氣,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呢”或“嗎”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豈獨一琴哉?!队綦x子·千里馬篇》豈主之子孫不必善哉?!读凝S志異·促織》豈獨一箸間哉?!队罄先藗鳌奉櫜蝗缡癖芍?(哉,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為學(xué)》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吾又何能為哉?我豈有所失哉!4、祈使語氣,表示命令,禁止或請求。相當于“吧”。振振君子,歸哉歸哉!——《詩·召南》【課堂檢測】鳧繹先生詩集敘蘇軾①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①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闕文,與馬之不借人也,豈有損益于世也哉?然且識之,以為世之君子長者,日以遠矣,后生不復(fù)見其流風遺俗,是以日趨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雖不足以損益,而君子長者之澤在焉,則孔子識之,而況其足以損益于世者□。②昔吾先君適京師,與卿士大夫游,歸以語軾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將散矣。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以魯人鳧繹先生之詩文十余篇示軾曰:“小子識之。后數(shù)十年,天下無復(fù)為斯文者也?!毕壬娢?,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沒,而其言存。士之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fù)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軾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懷先君之遺訓(xùn),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復(fù),乃錄而藏之。先生諱太初,字醇之,姓顏氏,先師究公之四十七世孫云。注:①史之闕文:史書上有存疑的地方。24.從后文來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嘆的應(yīng)是()。(2分)A.淳厚樸實的美德風氣B.矢志不渝的執(zhí)著精神C.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D.超然物外的灑脫性格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虛詞是()(1分)A.矣B.乎C.耳D.也26.關(guān)于文中蘇軾“先君”的表述,以下選項不正確的是()。(2分)A.蘇軾的“先君”對于文道的衰亡表達了深深的擔憂。B.蘇軾的“先君”有敏銳的洞察力,具有先見之明。C.蘇軾的“先君”的話語,表現(xiàn)了他對鳧繹先生的高度評價。D.蘇軾的“先君”為了延續(xù)鳧繹先生的詩文,對蘇軾殷殷囑托。27.分析第②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分)28.蘇軾對鳧繹先生的詩文“錄而藏之”,評析此舉在當時的現(xiàn)實意義。(4分)(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4題。(14分)楮亭記[明]袁中道①①金粟園后,有蓮池二十余畝。臨水有園,楮樹叢生焉。予欲置一亭納涼?;騽裼瑁骸按瞬徊哪疽?,宜伐之而種松柏?!庇柙唬骸八砂爻申幾钸t,予安能待?”或曰:“種桃李。”予曰:“桃李成蔭,亦須四五年。道人之跡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處?予期目前可作庇陰者□”。楮雖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蓋亦界于材與不材之間者也。以為材則不中梁棟枅櫨⑤之用;以為不材,則皮可為紙,子可為藥,可以染繒,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詩,蓋亦有取于此。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則水風冷冷襲人。而楮葉皆如掌大,其陰甚濃,遮樾⑧一臺。植竹為亭,蓋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驕陽,隱蔽層林,啼鳥沸葉中,沉沉有若深山。數(shù)日以來,此樹遂如飲食衣服,不可暫廢,深有當于予心。自念設(shè)有他樹,猶當改而植此,而況已森森如是。豈惟宥⑨之哉?日將九錫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選自《珂雪齋集》)注釋:①袁中道,明代文學(xué)家,主張“性靈說”。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莊子·人間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櫨:指方木。⑥颒:洗臉。⑦夥:多。⑧樾:樹蔭。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錫:傳說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給的九種器物。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A.哉 B.也 C.焉 D.耳21.下列有關(guān)“楮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認為楮樹成蔭較早,所以在亭旁種植它。B.楮樹的子可以用來繪染,它并非無用之材。C.楮樹葉有手掌那樣大小,樹蔭可以遮蔽整個亭臺。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樹的樹蔭之中,對其鐘愛有加。22.對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提及《宥老楮》詩,意在說明楮樹之有用,為進一步贊美張本。B.作者以為楮木雖不能與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無用。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強調(diào)材之有用無用是隨具體情況而定的。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為后文進一步闡述楮木的作用做鋪墊。23.請從語言表達的角度鑒賞第②段畫線句。(4分)24.依據(jù)第①段中對楮樹“界于材與不材之間”的論述,推測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3分)(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3分)硯室記(明)陸樹聲=1\*GB3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書史外,無長物,自為史官,蓄一端硯,及官南雍,得一硯,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屬工理之,凡得硯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無取焉?!币蜃蕴柺幹魅?。櫝藏之,題曰“硯室”。間一出之,置幾上,兀傲相對。②客有規(guī)余好之癖者。余曰:"癖此,不猶愈于癖他好乎?”異日,客有具辨眼者,視之,舉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硯矣,寧庸以佳品為癖乎?(甲)且昔之論硯者多矣。自歐陽永叔、蔡君謨。洪景伯推龍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蘇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復(fù)為羅文作傳,豈物無定論,其輕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硯而取必于佳,則珍玩珠品,世不有萬于硯者乎?(丙)夫珍玩珠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規(guī)奪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獨余材薄無文,知嗜硯矣,不能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硯也,又何暇計其品之高下?(丁)雖然,姑余之嗜硯,不移于珍玩珠品,則硯之托于余而見嗜也,安知不因以為重乎?然則余之癖未解也?!雹鬯?,璋子學(xué)書,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書,吾將舉全室畀=1\*GB3①之。"有問者,曰:“此余家青氈=2\*GB3②也,惟勿以籝金=3\*GB3③"例之。”十硯主人記。選自《陸文定公集》【注】①畀:給與。②青氈:語自《晉書·王羲之傳》"(王獻之)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和刁@走"。③籝金:財物。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A.哉B.也 C.矣D.耳22.對第①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A.作者平生沒有什么特別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塊硯臺。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塊硯石,囑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C.作者覺得收藏已夠,除非有比這十塊更好的,就不會再謀求。D.作者不斷地會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驕傲地向朋友展示。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項是()。(3分)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A.甲B.乙C.丙D.丁24.第②段作者通過一連串的問句表達收藏硯臺的原因,請對此加以分析。(4分)25.第③段中“青氈”譯為“傳家舊物”或者“傳家之寶”,哪一種更接近作者旨趣,請說明理由。(3分)【要點回顧】常見語氣虛詞梳理【溫故知新】思政堂記曾鞏①尚書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太原王君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謂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過池,而屬予記之。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錢,以易其舊腐壞斷,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則舊圃之勝,涼臺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徑,皆在其前;平畦淺檻,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處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則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③夫接于人無窮,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無常,而不可以拘者,時也;其應(yīng)無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時之變而因之,見必然之理而循之,則事者雖無窮而易應(yīng)也,雖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者,豈止于治文書、督賦斂、斷獄訟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則無思也;已化矣,則亦豈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嘗有易此者也。④今君之于書無所不讀,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獨見,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來為是邦,施用素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為不足,而思之于此。雖今之吏不得以盡行其志,然跡君之勤如此,則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澤者乎?故予為之書。嘉祐三年冬至日,南豐曾鞏記。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虛詞是()(1分)A.也B.耳C.矣D.者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對第②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整修此堂體現(xiàn)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B.王君用公家余錢整修此堂是享樂思想。C.由“治堂”寫到了“治民”,揭示了題旨。D.王君整修此堂是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25.把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③段畫線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3分)①所與違之,必人之所厭也②得于己,故謂之德③故所與由之,必人之所安也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⑤正己而治人,故謂之政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26.簡要分析作者所說的“德政”。(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3分)巢經(jīng)巢記(節(jié)選)清·鄭珍①余幼喜泛窺①,見人家稍異者,必盡首末。稍長,讀《四庫總目》,念雖不得本,猶必盡見之。②家赤貧,不給饘粥。凍餒迫逐,時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歸而顧擔負,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購陳爛,相視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飽,對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終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計得書萬余卷,漢、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來名人真跡,又近千卷。雖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難為何如□玉川子③欲舍遺經(jīng),巢之空虛,誠貴之也。以余得之之難,其視玉川之貴之,又當何如?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羈禽無定棲。③嗟乎!書猶財也。當其無,百方期有之;有而僅攝緘固鐍⑥,不為己用,則反不若不有不為累?;蛴枚鴥H罄之居服飲博,淫蕩無益,亦未見為能用也聚書而不讀,與讀之而不善者,何以異是?夫聚而不讀,猶不失為守財之俗子至讀之不善,斯敗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內(nèi)則是外物者,又安見其可貴哉?(節(jié)選自《巢經(jīng)巢詩文集》)【注】①泛窺:這里指廣泛讀書。②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縮發(fā)抖的樣子。③玉川子:唐詩人盧全的號,孟郊有詩寫他“盧全歸洛船,崔偉但載書……我愿拾遺柴,巢經(jīng)于空虛”。④僦:租住。⑤夷牢水:又名樂安江。⑥攝緘固鐍(jué):收攏繩子扎緊口袋,加固鉸紐鎖緊箱子。21.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虛詞應(yīng)是()。(1分)A.也B.哉C.耳D.焉22.對第②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A.“余”雖然家貧但嗜書如命,廣泛收藏。B.“余”因為家貧所以發(fā)憤圖強,改變家境。C.“余”依本性買書二十余年,終成藏書家。D.“余”的藏書比玉川子更加豐富更加珍貴23.對本文寫作意圖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敘述因為得書之難,所以書顯得格外可貴。B.說明“讀之不善”比“聚而不讀”的危害性更大。C.為了揭示亂用錢財是讀書人敗家辱祖的表現(xiàn)。D.說明只有通過求足于內(nèi)才能真正知曉書的可貴。24.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3分)因以巢經(jīng)巢名所寄之室。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作為第④段25.第③段論述,層層推進。請加以分析。(4分)(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3分)刻《幾何原本》序(明)徐光啟①唐、虞之世,羲、和治歷非度數(shù)①不為功。六藝、數(shù)與居一焉;而五藝者,不以度數(shù)從事,亦不得工也。襄、曠之于音,般、墨之于械,豈有他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嘗謂三代而上,為此業(yè)者,師傳、曹習之而畢喪于祖龍之焰。漢以來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盡廢□。②《幾何原本》者,度數(shù)之宗,所以窮方圓平直之情,盡規(guī)矩準繩之用也,利先生②從少年時留意藝精其說,而與不佞游久,時時及之。因請其象數(shù)諸書,更以華文。獨謂此書未譯,則他書不可得論,遂共翻其要,約六卷。③蓋不用為用,眾用所基,真可謂萬象之形囿,百家之學(xué)海?!炯住克叫淖灾^:“不意古學(xué)廢絕二千年后,頓獲補綴唐、虞、三代之闕典遺義,其裨益當世,定復(fù)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傳之?!疽摇竣芾壬唬骸笆菚玻援敯偌抑?,庶幾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猶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將以習③人之靈才,令細而確也?!薄颈坑嘁詾樾∮?、大用,實在其人,如鄧林伐材,棟梁榱桷④,恣所取之耳。乃亟傳先生之小者,使人繹其文,想見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學(xué)可信不疑。【丁】(有刪改)【注】①度數(shù):數(shù)②利先生:即利瑪竇。③習:訓(xùn)練。④榱桷:房屋的椽子。21.第①段方框中應(yīng)填入的詞是(

)。(1分)A.哉B.矣C.也D.已22.下列對第①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A.這里的六藝指禮樂射御術(shù)數(shù)。B.度數(shù)在六藝之中排在第一位。C.不知度數(shù)其他五藝也難工巧。D.這句話說明了度數(shù)地位之高。2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幾何原本》是度數(shù)之宗,窮盡方圓平直。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幾何原本》才譯此書。C.作者認為象數(shù)諸書中應(yīng)先譯《幾何原本》。D.《幾何原本》對“度數(shù)”可補綴闕典遺義。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大概如是,則是書之為用更大矣。A.【甲】B.【乙】C.【丙】D.【丁】25.作者關(guān)于度數(shù)“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義?請作評析。(4分)第05講《登高》預(yù)習及文言文虛詞的用法【學(xué)習目標】掌握常見虛詞的用法2、第8課《登高》預(yù)習【知識精講1】原文及賞析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翻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簡介】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大歷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

【背景】

此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jīng)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shù)囟级降恼疹櫍膊豢赡茉诖艘蛔【褪侨齻€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fā)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詞】

⑴登高: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歷來有登高的習俗。

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端?jīng)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兀夯匦?。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xiāng)。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xiāng)。

⑹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啵瑯O。繁霜鬢:增多了白發(fā),如鬢邊著霜雪。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陽登高,例應(yīng)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課堂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B.雙鬢(bìng)前后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wěn)操勝券(quàn)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xiāng)螳螂捕蟬,黃雀在后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后已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D.協(xié)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shù)囊豁検?)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里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4.對本詩詩句的誦讀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A.風急/天高/猿/嘯哀B.無邊/落木/蕭蕭/下C.百年/多病/獨登/臺D.潦倒/新停/濁酒/杯5.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首聯(lián)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B.頷聯(lián)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lián)不同,如果說首聯(lián)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lián)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C.頸聯(lián)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lián)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fā)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guān)于現(xiàn)實觀照的結(jié)果。6.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的“風”“天”“猿嘯”分別與下句的“渚”“沙”“鳥飛”對仗,讀來富有節(jié)奏。

B.尾聯(lián)的“繁霜鬢”對“濁酒杯”,能使讀者在深沉重濁的韻調(diào)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C.全詩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yīng)。但落筆的角度相同,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

D.本詩對偶工穩(wěn),音調(diào)鏗鏘,瑯瑯上口。尾聯(lián)兩句的對偶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飭對稱的美感,在抑揚有致的韻調(diào)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fā)的感情。

7.下列對《登高》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首聯(lián)精選意象,多角度寫景,既寫出了深秋時節(jié)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發(fā)了凄涼、孤寂之情。

B.頷聯(lián)氣象雄渾,境界開闊,為頸聯(lián)、尾聯(lián)抒發(fā)情感創(chuàng)設(shè)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個人的痛苦在這個背景下顯得分外渺小,倍添悲涼。

C.頸聯(lián)中“悲”是全詩的詩眼,它集中表達了詩人在全詩中蘊蓄的復(fù)雜情感,詩歌所抒之情纏綿悱惻,動人心弦。D.詩歌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情與景渾然一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憂國傷時之情?!敬鸢浮浚ㄒ唬┻x擇題:1.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2.A點撥:B“悴”應(yīng)為“瘁”C“繁”應(yīng)為“煩”D“協(xié)”應(yīng)為“脅”。3.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4.C點撥:應(yīng)為“百年/多病/獨/登臺”,“獨”應(yīng)單讀,“登臺”是一個詞連貫起來。5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并不孤獨。6.C7.C“纏綿悱惻”情感錯

(二)理解性默寫:1.從時間和空間著筆,表現(xiàn)詩人客居他鄉(xiāng)、疾病纏身而漂泊孤獨的詩句是:,。2.表現(xiàn)詩人白發(fā)頻添,酒杯難舉,世事艱難而孤苦悲涼的詩句是:,。3.分別從聽覺和視覺方面描寫長天近水,刻畫猿鳴鳥飛的凄涼之感的詩句是:,。4.《登高》中描寫仰望落葉蕭索和俯視江水長流,暗含人生短暫的感慨的詩句是:,。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6.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7.本詩的主旨句(表現(xiàn)詩人憂國傷時)的句子是:,?!敬鸢浮浚ǘ├斫庑阅瑢懀?.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2.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3.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5.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6.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7.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三)簡答:1.這首詩首聯(lián)寫了哪些景物?特點如何,其作用是什么?

2.請分析詩中“無邊”“不盡”兩個詞語的妙處。3.應(yīng)如何理解頷聯(lián)的“木”“江”這兩種景物?4.頸聯(lián)中“作客”怎么理解?5.根據(jù)“艱難苦恨繁霜鬢”句,聯(lián)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認為杜甫的“艱難苦恨”包含著哪些寄寓?6、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認為,籠罩全詩的是一種“悲”情,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么?

【答案】(三)簡答:1.風、天、猿、渚、沙、鳥。風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獨

猿嘯-哀

鳥飛回-孤獨。寫出了登高見聞,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后文抒登高所感、寫內(nèi)心之愁做鋪墊。2.“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的聲音,長江洶涌的場景,更能讓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遲暮的感傷。與下聯(lián)“萬里”“百年”呼應(yīng),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qū)趕不絕。

3.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暫。

江:時間無窮,更顯人之渺小、生命之短。4.此處的“作客”是飄零、流浪在外,客居他鄉(xiāng)的意思。5.包含著: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zāi)多難現(xiàn)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guān)切。6.同意。猿聲哀婉,飛鳥徘徊;落葉飄零,萬木蕭疏;江水滾滾,韶華易逝;常年作客他鄉(xiāng);一生多災(zāi)多??;獨自一人登高;時局艱難,兩鬢如霜,因病戒酒等,無不體現(xiàn)一個“悲”字。

【知識精講2】常見語氣詞梳理語氣詞是表示語氣的虛詞,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語氣是說話人在交際中對談到的情況所持的態(tài)度。語氣只有四種:陳述、疑問、祈使、感嘆。陳述句(表示肯定,推測,判斷,商榷)、疑問(表示疑問,反詰,選擇)、祈使(表示請求,命令,禁止)、感嘆(表示感嘆)。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以下九個:

一、也1、陳述語氣,用在句尾,表示判斷、肯定,相當于“啊”、“呀”。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夫?qū)⒄?,國之輔也。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2、疑問語氣,用在句尾,相當于“呢”、“嗎”。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3、感嘆語氣,用在句尾,“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ā肚f暴見孟子》)

4、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二、矣1、陳述語氣,用在句尾,相當于“了”、“吧”。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你由來久矣。

2、疑問語氣,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嗎”、“呢”。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3、感嘆語氣,用在句尾,可譯為“啊”、“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4、祈使語氣,用于句尾,表示請求、命令或禁止。可疾去矣,慎勿留。孟嘗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孟嘗君聽后很不快地說:“嗯,先生,算了吧?!保?/p>

三、乎1、疑問語氣。用于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可譯為"嗎""呢"。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罚┯菜鶜w乎?(《赤壁之戰(zhàn)》)壯士,能復(fù)飲乎?《鴻門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2、陳述語氣,表示肯定、推測或商量、商榷,可譯為"吧"。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3、感嘆語氣,用在句尾,可譯為"啊"、"呀"等。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天乎!吾無罪。4、祈使語氣,表示命令或禁止,可譯為"啊"、"呀"等。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緩和語氣。于是乎書。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四、者1、表停頓,以舒緩語氣。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用在時間詞后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昔者吾舅死于虎。

2、疑問語氣,用在句尾,與疑問詞相配合。無差,誰為多與者?(《獄中雜記》)3、陳述語氣,表示判斷。陳勝者,陽城人也?!妒酚洝り惿媸兰摇?/p>

五、耶1、疑問語氣,用于句尾,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嗎”“呢”。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則何時而樂耶?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嗚呼!州縣者真驛耶?2、感嘆語氣,用于句尾,相當于“啊”。時耶,命耶?從古如斯。乾坤其易之門邪!

六、邪:同“耶”。七、焉1、表示停頓,用于句中,相當于“啊”。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2、陳述語氣,用于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于“了”、“吧”。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shù)士,六藝從此缺焉?!妒酚洝分恋ひ郧G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3、疑問語氣,用于句尾,相當于“呢”、“嗎”。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4、感嘆語氣,用于句尾,相當于“呀”、“啊”。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八、為1、疑問語氣,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多于“何”相配合使用,相當于“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何樂而不為?2、感嘆語氣,相當于“呀”“啊”。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九、哉1、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幸甚至哉?!懿佟恫匠鱿拈T行》非人哉?!妒勒f新語·方正》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變詐幾何哉?!读凝S志異·狼三則》美哉,我少年中國?!濉ち簡⒊讹嫳液霞の募愤h哉遙遙;快哉此風;命不易哉;誰不為之痛心哉2、陳述語氣,表示肯定或猜測,相當于“啊”。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雞犬哉我其試哉!——《書·堯典》3、疑問語氣,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呢”或“嗎”安知鴻鵠之志哉?!妒酚洝り惿媸兰摇坟M獨一琴哉。《郁離子·千里馬篇》豈主之子孫不必善哉?!读凝S志異·促織》豈獨一箸間哉?!队罄先藗鳌奉櫜蝗缡癖芍?(哉,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為學(xué)》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吾又何能為哉?我豈有所失哉!4、祈使語氣,表示命令,禁止或請求。相當于“吧”。振振君子,歸哉歸哉!——《詩·召南》【課堂檢測】鳧繹先生詩集敘蘇軾①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①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笔分魂I文,與馬之不借人也,豈有損益于世也哉?然且識之,以為世之君子長者,日以遠矣,后生不復(fù)見其流風遺俗,是以日趨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雖不足以損益,而君子長者之澤在焉,則孔子識之,而況其足以損益于世者□。②昔吾先君適京師,與卿士大夫游,歸以語軾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將散矣。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以魯人鳧繹先生之詩文十余篇示軾曰:“小子識之。后數(shù)十年,天下無復(fù)為斯文者也。”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沒,而其言存。士之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fù)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軾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懷先君之遺訓(xùn),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復(fù),乃錄而藏之。先生諱太初,字醇之,姓顏氏,先師究公之四十七世孫云。注:①史之闕文:史書上有存疑的地方。24.從后文來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嘆的應(yīng)是()。(2分)A.淳厚樸實的美德風氣B.矢志不渝的執(zhí)著精神C.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D.超然物外的灑脫性格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虛詞是()(1分)A.矣B.乎C.耳D.也26.關(guān)于文中蘇軾“先君”的表述,以下選項不正確的是()。(2分)A.蘇軾的“先君”對于文道的衰亡表達了深深的擔憂。B.蘇軾的“先君”有敏銳的洞察力,具有先見之明。C.蘇軾的“先君”的話語,表現(xiàn)了他對鳧繹先生的高度評價。D.蘇軾的“先君”為了延續(xù)鳧繹先生的詩文,對蘇軾殷殷囑托。27.分析第②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分)28.蘇軾對鳧繹先生的詩文“錄而藏之”,評析此舉在當時的現(xiàn)實意義。(4分)24.(2分)A25.(1分)B26.(2分)D27.(3分)運用比喻(或運用整句),把鳧繹先生的詩文比作為可以療饑的五谷和治病的藥石,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鳧繹先生的詩文有益于國家民生,針砭時弊,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用。28.(4分)在當時,社會上華而不實、夸夸其談的文風泛濫,而像鳧繹先生這樣直言不諱、反應(yīng)現(xiàn)實的文章卻得不到重視,蘇軾的行為明確表明了他對鳧繹先生詩文風格的支持,這對于改變當時的不良文風具有積極意義。(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4題。(14分)楮亭記[明]袁中道①①金粟園后,有蓮池二十余畝。臨水有園,楮樹叢生焉。予欲置一亭納涼?;騽裼瑁骸按瞬徊哪疽?,宜伐之而種松柏?!庇柙唬骸八砂爻申幾钸t,予安能待?”或曰:“種桃李?!庇柙唬骸疤依畛墒a,亦須四五年。道人之跡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處?予期目前可作庇陰者□”。楮雖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蓋亦界于材與不材之間者也。以為材則不中梁棟枅櫨⑤之用;以為不材,則皮可為紙,子可為藥,可以染繒,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詩,蓋亦有取于此。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則水風冷冷襲人。而楮葉皆如掌大,其陰甚濃,遮樾⑧一臺。植竹為亭,蓋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驕陽,隱蔽層林,啼鳥沸葉中,沉沉有若深山。數(shù)日以來,此樹遂如飲食衣服,不可暫廢,深有當于予心。自念設(shè)有他樹,猶當改而植此,而況已森森如是。豈惟宥⑨之哉?日將九錫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選自《珂雪齋集》)注釋:①袁中道,明代文學(xué)家,主張“性靈說”。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莊子·人間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雹荃ǎ褐负茸砩裰静磺?。⑤枅櫨:指方木。⑥颒:洗臉。⑦夥:多。⑧樾:樹蔭。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錫:傳說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給的九種器物。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A.哉 B.也 C.焉 D.耳21.下列有關(guān)“楮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認為楮樹成蔭較早,所以在亭旁種植它。B.楮樹的子可以用來繪染,它并非無用之材。C.楮樹葉有手掌那樣大小,樹蔭可以遮蔽整個亭臺。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樹的樹蔭之中,對其鐘愛有加。22.對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提及《宥老楮》詩,意在說明楮樹之有用,為進一步贊美張本。B.作者以為楮木雖不能與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無用。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強調(diào)材之有用無用是隨具體情況而定的。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為后文進一步闡述楮木的作用做鋪墊。23.請從語言表達的角度鑒賞第②段畫線句。(4分)24.依據(jù)第①段中對楮樹“界于材與不材之間”的論述,推測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3分)20.D21.A(原文“臨水有園,楮樹叢生焉。予欲置一亭納涼”楮樹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來納涼。)22.C(對典故的作用闡述錯誤)23.可以從比喻、動靜、描寫、對比、整散等角度鑒賞。24.文中說楮樹可造紙制衣入藥洗面等作用,是為“材”;可從樹的角度而言,木質(zhì)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為“不材”。作者表面寫楮樹,實則指自己,隱隱表達了對人才生存環(huán)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賞識,便能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參考譯文:金栗園后面,有一個二十多畝的蓮池,水邊有一個園子,楮樹生長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個小亭子以乘涼,有的人勸我說:楮樹不是一種可做木材的樹,最好把它砍伐了,種上松柏。我回答說:松柏長的很慢,很久才有陰涼,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議:種桃樹李樹。我回答:桃樹李樹成陰,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樣游走,怎能滯留于一處呢。我需要的是現(xiàn)在可以用來乘涼的。楮樹雖然不能作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樹木,聞了之后讓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為木材和不可作為木材之間。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來作為頂梁柱。不把它作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紙,結(jié)的子可以用藥,也可繪染,洗臉,用處還是很多的。以前蘇軾作《宥老楮》詩,大概也是來源于此種說法。今年夏天,非常熱,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燒的一樣,到了這個地方卻清風送爽,涼快無比。而且楮樹葉都有手掌那樣大小,蔭涼的地方很大,整個亭臺都在樹蔭之下。種植了竹子作為亭子,亭子上蓋著箬葉,那么陽光就遮住了,還可以避雨。太陽西下,茂密的樹林隱藏著酷烈的陽光,樹葉中的小鳥因為熱在鳴叫著,低沉的氣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樣。這幾天以來,在楮樹下納涼就像穿衣吃飯一樣,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種植別的樹木,還是應(yīng)當種植楮樹,而且到了現(xiàn)在,楮樹已經(jīng)長得繁盛茂密,難道不只能感謝它的嗎?那么就用最高的殊榮對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1-25題.(13分)硯室記(明)陸樹聲=1\*GB3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書史外,無長物,自為史官,蓄一端硯,及官南雍,得一硯,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屬工理之,凡得硯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無取焉?!币蜃蕴柺幹魅恕巢刂?,題曰“硯室”。間一出之,置幾上,兀傲相對。②客有規(guī)余好之癖者。余曰:"癖此,不猶愈于癖他好乎?”異日,客有具辨眼者,視之,舉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硯矣,寧庸以佳品為癖乎?(甲)且昔之論硯者多矣。自歐陽永叔、蔡君謨。洪景伯推龍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蘇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復(fù)為羅文作傳,豈物無定論,其輕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硯而取必于佳,則珍玩珠品,世不有萬于硯者乎?(丙)夫珍玩珠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規(guī)奪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獨余材薄無文,知嗜硯矣,不能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硯也,又何暇計其品之高下?(丁)雖然,姑余之嗜硯,不移于珍玩珠品,則硯之托于余而見嗜也,安知不因以為重乎?然則余之癖未解也。”③他日,璋子學(xué)書,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書,吾將舉全室畀=1\*GB3①之。"有問者,曰:“此余家青氈=2\*GB3②也,惟勿以籝金=3\*GB3③"例之?!笔幹魅擞?。選自《陸文定公集》【注】①畀:給與。②青氈:語自《晉書·王羲之傳》"(王獻之)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和刁@走"。③籝金:財物。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1分)A.哉B.也 C.矣D.耳22.對第①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A.作者平生沒有什么特別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塊硯臺。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塊硯石,囑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C.作者覺得收藏已夠,除非有比這十塊更好的,就不會再謀求。D.作者不斷地會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驕傲地向朋友展示。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話,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項是()。(3分)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A.甲B.乙C.丙D.丁24.第②段作者通過一連串的問句表達收藏硯臺的原因,請對此加以分析。(4分)25.第③段中“青氈”譯為“傳家舊物”或者“傳家之寶”,哪一種更接近作者旨趣,請說明理由。(3分)21.(1分)C22.(2分)B23.(3分)B24.(4分)答案示例:作者用大量問句來強調(diào)自己以硯為癖的原因,一是物無定論,二是佳者易為人所奪,三是雖感慨自己的才能學(xué)養(yǎng)尚不足為硯增色,但自己對硯的專注或已增加了硯的價值。這些問句逐層深入,加強語氣,不僅解釋作者收藏硯臺的意義,也堅持了在硯上寄托情志的取向。25.(3分)答案示例一:“傳家舊物”好;“舊物”和“籯金”形成更為鮮明的對照,也與第一段“敝帚自珍”的態(tài)度相映襯;表明自己不同于流俗,而是詩書傳家的灑脫。答案示例二:認為“傳家之寶”好;作者在前文反駁了“客”對硯臺價值的評價,又將硯臺贈與兒子,勉勵他好好讀書,可見對這些硯臺的珍視;翻譯成“傳家之寶”更能凸顯出作者的態(tài)度?!疽c回顧】常見語氣虛詞梳理【溫故知新】思政堂記曾鞏①尚書祠部員外郎、集賢校理太原王君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謂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過池,而屬予記之。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錢,以易其舊腐壞斷,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則舊圃之勝,涼臺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徑,皆在其前;平畦淺檻,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處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則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③夫接于人無窮,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無常,而不可以拘者,時也;其應(yīng)無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時之變而因之,見必然之理而循之,則事者雖無窮而易應(yīng)也,雖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者,豈止于治文書、督賦斂、斷獄訟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則無思也;已化矣,則亦豈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嘗有易此者也。④今君之于書無所不讀,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獨見,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來為是邦,施用素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為不足,而思之于此。雖今之吏不得以盡行其志,然跡君之勤如此,則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澤者乎?故予為之書。嘉祐三年冬至日,南豐曾鞏記。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虛詞是()(1分)A.也B.耳C.矣D.者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對第②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整修此堂體現(xiàn)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B.王君用公家余錢整修此堂是享樂思想。C.由“治堂”寫到了“治民”,揭示了題旨。D.王君整修此堂是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25.把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③段畫線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3分)①所與違之,必人之所厭也②得于己,故謂之德③故所與由之,必人之所安也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⑤正己而治人,故謂之政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26.簡要分析作者所說的“德政”。(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