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21-04-09發(fā)布2021-10-01實施聯合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Standardfordesignofoutdoor主編部門:上海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管理委員會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公告2021年第58號2021,自2021年10月1日起實施。其中,第3.3.3、4.1.6、本標準在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門戶網站()2021年4月9日按照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關于印發(fā)<2017年工程建設標準規(guī)2.新增第3章排水工程,系統(tǒng)規(guī)定室外排水工程的組成和相本標準由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制性條文的解釋,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號;本標準主編單位: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本標準參編單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東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厲彥松馬小蕾李樹苑王秀朵羅萬申王錫清胡維杰任玉輝呂永鵬譚學軍張德躍劉向榮付忠志陸繼誠周質炎鄒偉國朱文美姚玉健李金龍雷培樹任南琪徐祖信章林偉戴曉虎唐建國鄒惠君王衛(wèi)君 3.1一般規(guī)定 3.2雨水系統(tǒng) 3.3污水系統(tǒng) 4.1設計流量 4.2設計水質 5.1一般規(guī)定 5.2水力計算 5.3管道 5.4檢查井 5.5跌水井 5.6水封井 5.7雨水口 5.8截流設施 5.9出水口 5.10立體交叉道路排水 5.11倒虹管 5.12滲透管渠 5.13渠道 5.14雨水調蓄設施 5.15管道綜合 6.1一般規(guī)定 6.2設計流量和設計揚程 6.3集水池 6.4泵房設計 6.5出水設施 7.1一般規(guī)定 7.2廠址選擇和總體布置 7.3格柵 7.4沉砂池 7.5沉淀池 7.6活性污泥法 7.7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7.8生物膜法 7.9供氧設施 7.10化學除磷 7.11深度和再生處理 8.1一般規(guī)定 8.2污泥濃縮 8.3污泥消化 8.4污泥好氧發(fā)酵 8.5污泥機械脫水 8.6污泥石灰穩(wěn)定 8.7污泥干化 9檢測和控制 附錄A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計算方法 附錄B暴雨強度公式的編制方法 附錄C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線(構筑物)的最小凈距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5.12Percolationunderdra 5.14Stormwaterdeten 7Wastewaterandrecla 7.6Activatedsl 7.8Attachedgrowthpro 7.10Chemicalphosphrus 7.11Advancedtreatmentandwastewater AppendixAConversionbetratioofannualrainfallanddesign AppendixBStatisticaldesignrainfallintens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6排水工程的設計應在不斷總結科研和生產實踐經驗的基1.0.7排水工程的設備應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逐步實現智能化。1.0.8排水工程的設計除應按本標準執(zhí)行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2.0.1排水工程wastewaterengineering2.0.7年徑流總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分流制的雨季設計流量是旱季設計流量和截流雨水量的總2.0.13綜合生活污水量變化系數overallpeakingfactor2.0.15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recurrenceintervalfors2.0.16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recurrenceintervalforurban2.0.18內澇防治系統(tǒng)urbanfloodingpreventionandcon-2.0.19滲透管渠percolationunde2.0.20格柵除污機barscreenmachine2.0.21輻流沉淀池radialflowsettlingtank2.0.22斜管(板)沉淀池inclined2.0.24厭氧/缺氧/好氧脫氮除磷工藝anaerobic/anoxic/oxicprocess2.0.26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bioreactor(MBR)2.0.27表面硝化負荷surfacenitrifi位通常以NH?-N/(m2·d)表示。2.0.28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ovingbedbiofilmreactor2.0.29填充率fillin2.0.32表面流人工濕地freesurfa2.0.33水平潛流人工濕地horizontalsubsurfaceflowcon-2.0.34垂直潛流人工濕地verticalsubsurfaceflowcon-2.0.35紫外線有效劑量effectiveultravioletdose經生物驗定測試得到的照射到生物體上的紫外線量(即紫外3.1.2排水體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選擇應根據城鎮(zhèn)的總體規(guī)3.2.5雨水系統(tǒng)設計應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強城鎮(zhèn)應對超過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降雨的韌性,并3.2.7雨水系統(tǒng)設計應采取措施防止洪水對城鎮(zhèn)排水工程的影3.3.2城鎮(zhèn)所有用水過程產生的污水和受污染的雨水徑流應納入污水系統(tǒng)。配套管網應同步建設和同步投3.3.3排入城鎮(zhèn)污水管網的污水水質必須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4.1.1源頭減排設施的設計水量應根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確定,并應明確相應的設計降雨量,可按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進行計4.1.2當降雨量小于規(guī)劃確定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所對應的降雨量時,源頭減排設施應能保證不直接向市政雨水管渠排放未經控制的雨水。4.1.3雨水管渠的設計流量應根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確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應根據匯水地區(qū)性質、城鎮(zhèn)類型、地形特點和氣候特征等因素,經技術經濟比較后按表4.1.3的規(guī)定取值,并明確相應的設計降雨強度,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中心城區(qū)非中心城區(qū)中心城區(qū)的重要地區(qū)中心城區(qū)地下通道中等城市和小城市3超大城市指城區(qū)常住人口在1000萬人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區(qū)常住人口在500萬人以上1000萬人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區(qū)常住人口在100萬人以上500萬人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區(qū)常住人口在50萬人以上100萬人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區(qū)常住人口在50萬人以下的城市(以上4中心城區(qū)下穿立交道路的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應按架道路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不應小于5年。4.1.4排澇除險設施的設計水量應根據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及建筑物的底層不進水:2道路中一條車道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1.5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的最大允許退水時間應符合表許退水時間應為0.5h。中心城區(qū)非中心城區(qū)中心城區(qū)的重要地區(qū)最大允許退水時間注:本標準規(guī)定的最大允許退水時間為雨停后的地面積水的最大允許排干時間。3采用推理公式法進行內澇防治設計校核時,宜提高表徑流系數提高10%~15%;當設計重現期為30年~50年時,宜將徑流系數提高20%~25%;當設計重現期為50年4.1.9設計暴雨強度應按下式計算:P——設計重現期(年);t——降雨歷時(min);具有20年以上自記雨量記錄的地區(qū),排水系統(tǒng)設計暴雨強度公式應采用年最大值法,并應按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編制。4.1.10暴雨強度公式應根據氣候變化進行修訂。4.1.11雨水管渠的降雨歷時應按下式計算:t地面集水時間(min),應根據匯水距離、地形坡度和地筑內部給排水設施水平確定,可按當地相關用水定額的90%采4.1.15綜合生活污水量變化系數可根據當地平均日流量(L/s)5業(yè)的生活污水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4.1.18入滲地下水量應根據地下水位情況和管渠性質經測算后研究確定。4.1.19分流制污水系統(tǒng)的雨季設計流量應在旱季設計流量基礎4.1.20分流制截流雨水量應根據受納水體的環(huán)境容量、雨水受污染情況、源頭減排設施規(guī)模和排水區(qū)域大小等因素確定。4.1.21分流制污水管道應按旱季設計流量設計,并在雨季設計流量下校核。4.1.22截流井前合流管道的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Q?——設計綜合生活污水量(L/s);Qm——設計工業(yè)廢水量(L/s);Q,——雨水設計流量(L/s)。4.1.23合流污水的截流量應根據受納水體的環(huán)境容量,由溢流污染控制目標確定。截流的合流污水可輸送至污水廠或調蓄設施。輸送至污水廠時,設計流量應按下式計算:式中:Q'——截流后污水管道的設計流量(L/s);n?——截流倍數。4.1.24截流倍數應根據旱流污水的水質、水量、受納水體的環(huán)境容量和排水區(qū)域大小等因素經計算確定,宜采用2~5,并宜采取調蓄等措施,提高截流標準,減少合流制溢流污染對河道的影響。同一排水系統(tǒng)中可采用不同截流倍數。4.2.1城鎮(zhèn)污水的設計水質應根據調查資料確定,或參照鄰近城鎮(zhèn)、類似工業(yè)區(qū)和居住區(qū)的水質確定。當無調查資料時,可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2生活污水的懸浮固體量可按40g/(人·d)~70g/(人·d)4生活污水的總磷量可按0.9g/(人·d)~2.5g(人·d)計4.2.2污水廠內生物處理構筑物進水的水溫宜為10℃~37℃,pH值宜為6.5~9.5,營養(yǎng)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氮:磷)可為100:5:1。有工業(yè)廢水進入時,應考慮有害物質的影響。5排水管渠和附屬構筑物1排水干管應布置在排水區(qū)域內地勢較低或便于雨污水匯5.1.8雨水管渠和合流管道除應滿足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準5.1.9合流管道的雨水設計重現期可高于同一情況下的雨水管2雨水管渠系統(tǒng)之間或合流管道系統(tǒng)之間可根據需要設置A——水流有效斷面面積(m2);5.2.2恒定流條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應按下式計算:R——水力半徑(m);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數。5.2.3排水管渠粗糙系數宜按表5.2.3的規(guī)定取值。表5.2.3排水管渠粗糙系數管渠類別管渠類別混凝土管、鋼筋混凝土管、(包括帶草皮)5.2.4排水管渠的最大設計充滿度和超高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重力流污水管道應按非滿流計算,其最大設計充滿度應按表5.2.4的規(guī)定取值。表5.2.4排水管渠的最大設計充滿度管徑或渠高(mm)3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1金屬管道宜為10.0m/s;2非金屬管道宜為5.0m/s,經試驗驗證可適當提高。2當水流深度小于0.4m時,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設計流速乘以0.85計算;當水流深度大于1.0m且小于2.0m時,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設計流速乘以1.25計算;當水流深度不小于2.0m時,宜按表5.2.6所列最大設計流速乘以1.40計算。1污水管道在設計充滿度下應為0.6m/s;2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滿流時應為0.75m/s;3明渠應為0.4m/s;4設計流速不滿足最小設計流速時,應增設防淤積或清淤污泥含水率(%)5.2.9排水管道采用壓力流時,壓力管道的設計流速宜采用5.2.10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徑和相應最小設計坡度,宜按最小管徑(mm)塑料管0.002,其他管0.0035.3.1不同直徑的管道在檢查井內的連接應采用管頂平接或水于或等于300mm且跌水水頭大于0.3m時,可不受此限制。5.3.3管道地基處理、基礎形式和溝槽回填土壓實度應根據管國家標準《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5.3.5當矩形鋼筋混凝土箱涵敷設在軟土地基或不均勻地基上0.6m,車行道下宜為0.7m。管頂最大覆土深度超過相應管材承5.3.8冰凍地區(qū)的排水管道宜埋設在冰凍線以下。當該地區(qū)或5.3.9道路紅線寬度超過40m的城鎮(zhèn)干道宜在道路兩側布置排5.4.3檢查井宜采用成品井,其位置應充分考慮成品管節(jié)的長5.4.4檢查井在直線管段的最大間距應根據疏通方法等的具體管徑(mm)最大間距(m)2檢修室高度在管道埋深許可時宜為1.8m,污水檢查井由5.4.6檢查井井底應設流槽。污水檢查井流槽頂可與大管管徑的85%處相平,雨水(合流)檢查井流槽頂可與大管管徑的50%處5.4.8位于車行道的檢查井應采用具有足夠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良5.4.9設置在主干道上檢查井的井蓋基座和井體應避免不均勻5.4.10檢查井應采用具有防盜功能的井蓋。位于路面上的井5.4.12在污水干管每隔適當距離的檢查井內,可根5.4.13接入檢查井的支管(接戶管或連接管)管徑大于300mm5.4.15檢查井和塑料管道的連接應符合現行國家5.4.18高流速排水管道坡度突然變化的第一座檢查井宜采用高5.5.2跌水井的進水管管徑不大度不得大于6m;管徑為300mm~600mm時,一次跌水水頭高度不宜大于4m,跌水方式可采用豎管或矩形豎槽;管徑大于600mm5.6.2水封深度不應小于0.25m,井上宜設通風設施,井底應設等參數確定。合流制系統(tǒng)中的雨水口應采取防止臭氣外逸的措5.7.2雨水口和雨水連接管流量應為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計算流量的1.5倍~3.0倍。5.7.3雨水口間距宜為25m~50m。連接管串聯雨水口不宜超過3個。雨水口連接管長度不宜超過25m。5.7.4道路橫坡坡度不應小于1.5%,平算式雨水口的算面標高應比周圍路面標高低3cm~5cm,立算式雨水口進水處路面標高應比周圍路面標高低5cm。5.7.6當道路縱坡大于2%時,雨水口的間距可大于50m,其形5.7.7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根據需要設置沉泥槽。遇特程允許時,應選用槽式,當選用堰式或槽堰結合式時,堰高和堰長應進行水力計算。5.8.4截流井溢流水位應在設計洪水位或受納管道設計水位以管渠在雨水設計流量下的排水安全。5.8.5截流井內宜設流量控制設施。5.9.1排水管渠出水口位置、形式和出口流速應根據受納水體的凈能力、地形變遷和氣候特征等因素確定。5.9.2出水口應采取防沖刷、消能、加固等措施,并設置警示標識。5.9.3受凍脹影響地區(qū)的出水口應考慮采用耐凍脹材料砌筑,出水口的基礎應設在冰凍線以下。5.10立體交叉道路排水5.10.1立體交叉道路排水應排除匯水區(qū)域的地面徑流水和影響道路功能的地下水,其形式應根據當地規(guī)劃、現場水文地質條件、立交形式等工程特點確定。5.10.2立體交叉道路排水系統(tǒng)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同一立體交叉道路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重現期;高架道路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不應小于地面道路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2地面集水時間應根據道路坡長、坡度和路面粗糙度等計算確定,宜為2min~10min。3綜合徑流系數宜為0.9~1.0。4下穿立交道路的地面徑流,具備自流條件的,可采用自流7下穿立交道路宜設置橫截溝和邊溝。橫截溝設置應考慮5.10.6高架道路雨水口的間距宜為20m~30m。每個雨水口應1最小管徑宜為200mm。2管內設計流速應大于0.9m/s,并應大于進水管內的流速;時流速不應小于1.2m/s。3倒虹管的管頂距規(guī)劃河底距離不宜小于1.0m,通過航運5.11.5倒虹管進出水井的檢修室凈高宜高于2m。進出水井較2滲透管渠開孔率宜為1%~3%,無砂混凝土管的孔隙率應大于20%;中排水管渠的設計要求。滲透檢查井的設置應符合本標準第5.45.13.2明渠和蓋板渠的底寬不宜小于0.3m。無鋪砌的明渠邊塊鋪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的邊坡。表5.13.2無鋪砌的明渠邊坡值度的5倍;蓋板渠和鋪砌明渠的彎曲半徑可采用不小于設計水面寬度的2.5倍。2植草溝的邊坡坡度不宜大于1:3。3植草溝的縱坡不宜大于4%;當植草溝的縱向坡度大于5植草溝內植被高度宜為100mm~200mm。5.14.4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統(tǒng)徑流污染控制的雨水調蓄設施的設場和濱河空間等開放空間設置為多功能調蓄設施,并應優(yōu)化豎向設計,確保設計條件下徑流的排入和降雨停止后的有序排出。5.14.6用于雨水利用的雨水調蓄設施的設計應根據降雨特征、用水需求和經濟效益等確定有效容積。5.14.7敞開式調蓄設施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調蓄水體近岸2.0m范圍內的常水位水深大于0.7m時,應設置防止人員跌落的安全防護設施,并應有警示標識;2敞開式雨水調蓄設施的超高應大于0.3m,并應設置溢流5.14.8調蓄設施的放空方式應根據調蓄設施的類型和下游排水系統(tǒng)的能力綜合確定,可采用滲透排空、重力放空、水泵排空或多種放空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具有滲透功能的調蓄設施,其排空時間應根據土壤穩(wěn)定入滲率和當地蒸發(fā)條件,經計算確定;采用綠地調蓄的設施,排空時間不應大于綠地中植被的耐淹時間。2采用重力放空的調蓄設施,出水管管徑應根據放空時間確定,且出水管排水能力不應超過下游管渠排水能力。5.14.9封閉結構的雨水調蓄池應設置清洗、排氣和除臭等附屬設施和檢修通道。5.14.10雨水調蓄池的清淤沖洗水和用于控制徑流污染但不具備凈化功能的雨水調蓄設施的出水應接入污水系統(tǒng);當下游污水系統(tǒng)無接納容量時,應對下游污水系統(tǒng)進行改造或設置就地處理5.15.1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渠、建筑物、構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應污染生活飲用水。5.15.2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線(構筑物)的水平和垂直的最小地城市管道綜合規(guī)劃確定,也可按本標準附錄C的規(guī)定采用?;罱o水管道的下面或采取防護措施。5.15.4再生水管道與生活給水管道、合流管道和污水管道相交時,應敷設在生活給水管道下面,宜敷設在合流管道和污水管道的5.15.5排水管道進入綜合管廊應根據綜合管廊工程規(guī)劃確定,保證排水安全和綜合管廊技術經濟的合理。5.15.6綜合管廊內的排水管道應按管線管理單位的要求做標識區(qū)分,其設計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guī)5.15.7綜合管廊內的排水管道應優(yōu)先選用內壁粗糙度小的管道,管道之間、管道和檢查井之間的連接必須可靠,宜采用整體性連接;采用柔性連接時,應有抗拉脫穩(wěn)定設施。廊內排水管道應設置避免溫度應力對管道穩(wěn)定性影響的設施。5.15.8利用綜合管廊結構本體排除雨水時,雨水艙室不應和其他艙室連通。5.15.9排水管道和支戶線入廊前、出廊后應就近設置檢修閘門或閘槽。壓力流管道進出管廊時,應在管廊外設置閥門。廊內排水管道檢查井(口)設置可結合各地排水管道檢修、疏通設施水平,適當增大檢查井(口)最小間距。6.1.1泵站布置應在滿足城鎮(zhèn)總體規(guī)劃和城鎮(zhèn)排水專業(yè)規(guī)劃要6.1.2排水泵站可根據水環(huán)境和水安全的要求,與徑流污染控6.1.3排水泵站宜按遠期規(guī)模設計,水泵機組可按近期規(guī)模配6.1.5會產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氣體的污水泵站應為單獨的6.1.6排水泵站的建筑物和附屬設施宜采取防腐蝕措施。抽送6.1.7單獨設置的泵站與居住房屋和公共建筑物的距離應滿足區(qū)的泵站和地下式泵站,其入口處地面標高應比設計洪水位高溝排水。6.1.10雨水泵站應采用自灌式泵站。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宜采用自灌式泵站。6.1.11泵房宜設兩個出入口,其中一個應能滿足最大設備或部件的進出。6.1.12排水泵站供電應按二級負荷設計。特別重要地區(qū)的泵站應按一級負荷設計。6.1.13位于居民區(qū)和重要地段的污水泵站、合流污水泵站和地下式泵站,應設置除臭裝置,除臭效果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6.1.14自然通風條件差的地下式水泵間應設置機械送排風系統(tǒng)。6.1.15有人值守的泵站內,應設隔聲值班室并設有通信設施。遠離居民點的泵站,應根據需要適當設置工作人員的生活設施。6.1.16排水泵站內部和四圍道路應滿足設備裝卸、垃圾清運、操作人員進出方便和消防通道的要求。6.1.17規(guī)模較小、用地緊張、不允許存在地面建筑的情況下,可采用一體化預制泵站。6.2設計流量和設計揚程6.2.1污水泵站的設計流量應按泵站進水總管的旱季設計流量確定;污水泵站的總裝機流量應按泵站進水總管的雨季設計流量6.2.2雨水泵站的設計流量應按泵站進水總管的設計流量確定。雨污分流不徹底、短時間難以改建或考慮徑流污染控制的地區(qū),雨水泵站中宜設置污水截流設施,輸送至污水系統(tǒng)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當立交道路設有盲溝時,其滲流水量應單獨計算。6.2.3合流污水泵站的設計流量,應按下列公式計算:1泵站后設污水截流裝置時應按本標準公式(4.1.23)計算。2泵站前設污水截流裝置時,雨水部分和污水部分應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2)污水部分:Q?——雨水設計流量(m3/s);n?——截流倍數;Qa——設計綜合生活污水量(m3/s);Qm——設計工業(yè)廢水量(m3/s)。6.2.4污水泵和合流污水泵的設計揚程應根據設計流量時的集水池水位與出水管渠水位差、水泵管路系統(tǒng)的水頭損失及安全水頭確定。6.2.5雨水泵的設計揚程應根據設計流量時的集水池水位與受納水體平均水位差和水泵管路系統(tǒng)的水頭損失確定。6.3.1集水池的容積應根據設計流量、水泵能力和水泵工作情況1污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積不應小于最大一臺水泵5min的出水量,水泵機組為自動控制時,每小時開動水泵不宜超過6次。2雨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積不應小于最大一臺水泵30s的出水量,地道雨水泵站集水池容積不應小于最大一臺泵60s的出水量。3合流污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積不應小于最大一臺水泵30s的出水量。4污泥泵房集水池的容積應按一次排入的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計算確定?;钚晕勰啾梅考氐娜莘e,應按排入的回流污泥量、剩余污泥量和污泥泵抽送能力計算確定。5一體化預制泵站的集水池容積應按最大一臺水泵的設計流量和每小時最大啟停次數確定。6.3.2大型合流污水輸送泵站集水池的面積應按管網系統(tǒng)中調壓塔原理復核。6.3.3流入集水池的污水和雨水均應通過格柵。6.3.4雨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設計最高水位宜與進水管管頂相平。當設計進水管道為壓力管時,集水池的設計最高水位可高于進水管管頂,但不得使管道上游地面冒水。6.3.5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設計最高水位應按進水管充滿度計算。6.3.6集水池的設計最低水位應滿足所選水泵吸水水頭的要求。自灌式泵房尚應滿足水泵葉輪浸沒深度的要求。6.3.7泵房宜采用正向進水,應考慮改善水泵吸水管的水力條件,減少滯流或渦流,規(guī)模較大的泵房宜通過數學模型或水力模型試驗確定進水布置方式。6.3.8泵站集水池前,應設置閘門或閘槽;泵站宜設置事故排出口,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設置事故排出口應報有關部門批準。6.3.9雨水進水管沉砂量較多地區(qū)宜在雨水泵站集水池前設置沉砂設施和清砂設備。6.3.10集水池池底應設置集水坑,坑深宜為500mm~700mm。6.3.11集水池應設置沖洗裝置,宜設置清泥設施。6.4.1水泵的選擇應根據設計流量和所需揚程等因素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水泵臺數不應少于2臺,且不宜大于8臺。當水量變化很大時,可配置不同規(guī)格的水泵,但不宜超過兩種,也可采用變頻調速裝置或采用葉片可調式水泵。2污水泵房和合流污水泵房應設備用泵,當工作泵臺數小于或等于4臺時,應設1臺備用泵。工作泵臺數大于或等于5臺時,應設2臺備用泵;潛水泵房備用泵為2臺時,可現場備用1臺,庫存?zhèn)溆?臺。雨水泵房可不設備用泵。下穿立交道路的雨水泵房6.4.2選用的水泵在設計揚程時宜在高效區(qū)運行。在最高工作揚程和最低工作揚程的整個工作范圍內應能安全穩(wěn)定運行。2臺6.4.4水泵吸水管設計流速宜為0.7m/s~1.5m/s,出水管流速宜為0.8m/s~2.5m/s。1水泵機組基礎間的凈距不宜小于1.0m。2機組突出部分和墻壁的凈距不宜小于1.2m。3主要通道寬度不宜小于1.5m。距不宜小于1.0m。6.4.9泵房起重設備應根據需吊運的最重部件確定。起重量不大于3t時宜選用手動或電動葫蘆;起重量大于3t時應選用電動單梁或雙梁起重機。6.4.10水泵機組基座應按水泵要求配置,并應高出地坪0.1m6.4.11水泵間和電動機間的層高差超過水泵技術性能中規(guī)定的軸長時,應設置中間軸承和軸承支架,水泵油箱和填料函處應設置操作平臺等設施。操作平臺工作寬度不應小于0.6m,并應設置欄桿。平臺的設置應滿足管理人員通行和不妨礙水泵裝拆。6.4.12泵房內應有排除積水的設施。6.4.13泵房內地面敷設管道時,應根據需要設置跨越設施。若架空敷設時,不得跨越電氣設備和阻礙通道,通行處的管底距地面不宜小于2.0m。6.4.14當泵房為多層時,樓板應設吊物孔,其位置應在起吊設備的工作范圍內。吊物孔尺寸應按需起吊最大部件外形尺寸每邊放大0.2m以上。6.4.15潛水泵上方吊裝孔蓋板可視環(huán)境需要采取密封措施。6.4.16水泵因冷卻、潤滑和密封等需要的冷卻用水可接自泵站供水系統(tǒng),其水量、水壓、管路等應按設備要求設置。當冷卻水量6.5.1當2臺或2臺以上水泵合用一根出水管時,每臺水泵的出水管上均應設置閘閥,并在閘閥和水泵之間設置止回閥。當污水泵出水管和壓力管或壓力井相連時,出水管上必須安裝止回閥和閘閥等防倒流裝置。雨水泵的出水管末端宜設置防倒流裝置,其上方宜考慮設置起吊設施。6.5.2出水壓力井的蓋板必須密封,所受壓力由計算確定。水泵出水壓力井必須設透氣筒,筒高和斷面應根據計算確定。6.5.3敞開式出水井的井口高度,應滿足水體最高水位時開泵形成的高水位,或水泵驟停時水位上升的高度。敞開部分應有安全7.1.1城鎮(zhèn)污水和再生水處理程度、方法應根據國家現行有關排放標準、污染物的來源及性質和處理目標確定。7.1.2污水廠的處理效率可按表7.1.2的規(guī)定取值。級別處理效率(%)(自然沉淀)初次沉淀、生物膜反應、初次沉淀、活性污泥反應、7.1.3污水廠的規(guī)模應按平均日流量確定。7.1.4污水廠應通過擴容或增加調蓄設施,保證雨季設計流量下的達標排放。當采用雨水調蓄時,污水廠的雨季設計流量可根據校核的沉淀時間不宜小于30min。7.1.6水質和(或)水量變化大的污水廠宜設置調節(jié)水質和(或)7.1.7處理構筑物的個(格)數不應少于2個(格),并應按并聯設7.1.13廠區(qū)的給水管道和再生水管道嚴禁與處理裝置直接連7.2.3污水廠的總體布置應根據廠內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功7.2.4污水和污泥處理構筑物宜根據情況分別集中布置。處理7.2.13污水廠應設置通向各構筑物和附屬建筑物的必要通道,1主要車行道的寬度:單車道宜為4.0m,雙車道宜為2車行道的轉彎半徑宜為6.0m~10.0m;3人行道的寬度宜為1.5m~2.0m;5天橋寬度不宜小于1.0m;度不宜大于8%,通道敞開部分宜采用透光材料進行封閉;小于0.5m,駝峰后在通道的中部和末端均應設置橫截溝,并應配7.2.25地下或半地下污水廠污水進口應至少設置一道速閉閘7.2.26地下或半地下污水廠產生臭氣的主要構筑物應封閉除7.3.3污水過柵流速宜采用0.6m/s~1.0m/s。除轉鼓式格柵動懸吊葫蘆抓斗式除污機應大于1.5m;鏈動刮板除污機或回轉式固液分離機應大于1.0m。7.3.6格柵工作平臺兩側邊道寬度宜采用0.7m~1.0m。工作除時不應小于1.2m。7.3.8格柵間應設置通風設施和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的檢測7.4.1污水廠應設置沉砂池。沉砂池應按去除相對密度2.65、1最大流速應為0.30m/s,最小流速應為0.15m/s;2停留時間不應小于45s;3有效水深不應大于1.5m,每格寬度不宜小于0.6m。1水平流速不宜大于0.1m/s;2停留時間宜大于5min;3有效水深宜為2.0m~3.0m,寬深比宜為1.0~1.5;4曝氣量宜為5.0L/(m·s)~12.0L/(m·1停留時間不應小于30s;3有效水深宜為1.0m~2.0m,池徑和池深比宜為2.0~7.4.5污水的沉砂量可按0.03L/m3計算,合流制污水的沉砂量7.4.6砂斗容積不應大于2d的沉砂量;當采用重力排砂時,砂斗斗壁和水平面的傾角不應小于55°。7.4.7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機械方法,并經砂水分離后儲存或外7.5.1沉淀池的設計數據宜按表7.5.1的規(guī)定取值。合建式完全混合生物反應池沉淀區(qū)的表面水力負荷宜按本標準第7.6.15時間負荷[m3/每人每日(人·d)]固體負荷7.5.2沉淀池的超高不應小于0.3m。7.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m~4.0m。7.5.4當采用污泥斗排泥時,每個污泥斗均應設單獨的閥門(或閘門)和排泥管。污泥斗斜壁和水平面的傾角,方斗宜為60°,圓7.5.6排泥管的直徑不應小于200mm。7.5.7當采用靜水壓力排泥時,初次沉淀池的靜水頭不應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靜水頭,生物膜法處理后不應小于1.2m,活性污泥法處理池后不應小于0.9m。7.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負荷不宜大于2.9L/(m·s);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負荷不宜大于1.7L/(m·s),當二次沉1每格長度和寬度之比不宜小于4,長度和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長不宜大于60m。2宜采用機械排泥,排泥機械的行進速度宜為0.3m/min~層高度應根據刮泥板高度確定,且緩沖層上緣宜高出刮泥板4池底縱坡不宜小于0.01。2中心管內流速不宜大于30mm/s;于0.3m。1水池直徑(或正方形的一邊)和有效水深之比宜為6~12,水池直徑不宜大于50m。2宜采用機械排泥,排泥機械旋轉速度宜為1r/泥板的外緣線速度不宜大于3m/min。當水池直徑(或正方形的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7.5.13當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潛力或建造沉淀池面積受限制1斜管孔徑(或斜板凈距)宜為80mm~100mm;2斜管(板)斜長宜為1.0m~1.2m;4斜管(板)區(qū)上部水深宜為0.7m~1.0m;5斜管(板)區(qū)底部緩沖層高度宜為1.0m。泥回流量宜占進水量的3%~6%。7.6活性污泥法穩(wěn)定等不同要求和外部環(huán)境條件,選擇適宜的活性污泥處理工藝。7.6.2當采用鼓風曝氣時,生物反應池的設備操作平臺宜高出設計水面0.5m~1.0m;當采用機械曝氣時,生物反應池的設備操作平臺宜高出設計水面0.8m~1.2m。7.6.4在生物反應池有效水深一半處宜設置放水管。7.6.5廊道式生物反應池的池寬和有效水深之比宜采用1:1~2:1。有效水深應結合流程設計、地質條件、供氧設施類型和選用風機壓力等因素確定,可采用4.0m~6.0m。當條件許可時,水深7.6.6生物反應池中的好氧區(qū)(池),采用鼓風曝氣器時,處理立方米污水的供氣量不宜小于3m3。當好氧區(qū)采用機械曝氣器時,混合全池污水所需功率不宜小于25W/m3;氧化溝所需功率不宜小于15W/m3。缺氧區(qū)(池)、厭氧區(qū)(池)應采用機械攪拌,混合功率宜采用2W/m3~8W/m3。機械攪拌器布置的間距、位置,應根據試驗資料確定。7.6.7生物反應池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冬季低水溫對去除碳源污厭氧區(qū)(池)、缺氧區(qū)(池)、好氧區(qū)(池)水力停留時間和保溫或增溫等措施。7.6.8污水、回流污泥進入生物反應池的厭氧區(qū)(池)、缺氧區(qū)Ⅱ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7.6.9去除碳源污染物的生物反應池的主要設計參數可按表7.6.9的規(guī)定取值。表7.6.9去除碳源污染物的生物反應池的主要設計參數BOD?污泥負荷Ls[kgBODs/污泥回效率η階段曝氣吸附再生曝氣7.6.10當以去除碳源污染物為主時,生物反應池的容積可按下Se——生物反應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mg/L)(當去除率大于90%時可不計入);L,——生物反應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負荷[kgBOD?/Y——污泥產率系數(kgVSS/kgBOD?),宜根據試驗資料確Xv——生物反應池內混合液揮發(fā)性懸浮固體平均濃度(gM-K?——衰減系數(d-1),20℃的數值為0.040~0.075。7.6.11衰減系數K?值應以當地冬季和夏季的污水溫度進行修Kao——20℃時的衰減系數(d-1);θr——溫度系數,采用1.02~1.06;T——設計溫度(℃)。7.6.12生物反應池的始端可設缺氧或厭氧選擇區(qū)(池),水力停留時間宜采用0.5h~1.0h。7.6.13階段曝氣生物反應池宜采取在生物反應池始端1/2~3/47.6.14吸附再生生物反應池的吸附區(qū)和再生區(qū)可在一個反應池1吸附區(qū)的容積,不應小于生物反應池總容積的1/4,吸附區(qū)的停留時間不應小于0.5h;2當吸附區(qū)和再生區(qū)在一個反應池內時,沿生物反應池長度方向應設置多個進水口;進水口的位置應適應吸附區(qū)和再生區(qū)不同容積比例的需要;進水口的尺寸應按通過全部流量計算。7.6.15完全混合生物反應池可分為合建式和分建式。合建式生1生物反應池宜采用圓形,曝氣區(qū)的有效容積應包括導流區(qū)7.6.16當以脫氮除磷為主時,應采用厭氧/缺氧/4好氧區(qū)(池)剩余總堿度宜大于70mg/L(以CaCO?計),當氧區(qū)(池)的水力停留時間宜為2h~10h;N——生物反應池出水總氮濃度(mg/L);K?——脫氮速率[kgNO?-N/(kgMLSS·d)],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20℃的Ka(kgMLSS·d)],并按本標準公式(7.6.17-2)進行溫度修正;X——生物反應池內混合液懸浮固體平均濃度T——設計溫度(℃);Se——生物反應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mg/L);0——好氧區(qū)(池)設計污泥齡(d);Y?——污泥總產率系數(kgMLSS/kgBOD?),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無試驗資料時,系統(tǒng)有初次沉淀池時宜取0.3~0.6,無初次沉淀池時宜取0.8~1.2;T——設計溫度(℃);式中:Qg——混合液回流量(m3/d),混合液回流比不宜大于0.06)[kgNO?-N/(kgMLSS·d)],并按本標準公式表7.6.17缺氧/好氧法(AvO法)生物脫氮的主要設計參數d水力停留時間(HRT)h%%總處理效率η%%tp——厭氧區(qū)(池)停留時間(h),宜為1~2;d需氧量O?水力停留時間(HRT)h%總處理效率η%%4采用生物除磷處理污水時,剩余污泥宜采用機械濃縮。5生物除磷的剩余污泥,采用厭氧消化處理時,輸送厭氧消化污泥或污泥脫水濾液的管道,應有除垢措施。含磷高的液體,宜先回收磷或除磷后再返回污水處理系統(tǒng)。7.6.19當需要同時脫氮除磷時,宜采用厭氧/缺氧/好氧法(AAO或A2O法),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生物反應池的容積,宜按本標準第7.6.10條、第7.6.17條和第7.6.18條的規(guī)定計算;2厭氧/缺氧/好氧法(AAO或A2O法)生物脫氮除磷的主要設計參數,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無試驗資料時,可采用經驗數據或按表7.6.19的規(guī)定取值;BOD污泥負荷L。d水力停留時間(HRT)h%混合液回流比R;%總處理效率η%%%3根據需要,厭氧/缺氧/好氧法(AAO或A2O法)的工藝流程中,可改變進水和回流污泥的布置形式,調整為前置缺氧區(qū)(池)或串聯增加缺氧區(qū)(池)和好氧區(qū)(池)等變形工藝。7.6.20氧化溝前可不設初次沉淀池。7.6.21氧化溝前可設置厭氧池。7.6.22氧化溝可按兩組或多組系列布置,并設置進水配水井。7.6.23氧化溝可與二次沉淀池分建或合建。7.6.24延時曝氣氧化溝的主要設計參數,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可采用經驗數據或按表7.6.24的規(guī)定取值。污泥負荷L,d續(xù)表7.6.24需氧量O?水力停留時間(HRT)h%%7.6.25當采用氧化溝進行脫氮除磷時,宜符合本標準第7.6.16條~第7.6.19條的有關規(guī)定。7.6.26氧化溝的進水和回流污泥點宜設在缺氧區(qū)首端,出水點宜設在充氧器后的好氧區(qū)。當采用轉刷、轉碟時,氧化溝的設備平臺高出設計水面宜為0.5m;當采用豎軸表曝機時,宜為0.6m~0.8m,氧化溝的設備平臺宜高出設計水面0.8m~7.6.27氧化溝有效水深的確定應考慮曝氣、混合、推流的設備性能,宜采用3.5m~4.5m。7.6.28根據氧化溝渠寬度,彎道處可設置一道或多道導流墻;導流墻宜高出設計水位0.2m~0.3m。7.6.29曝氣轉刷、轉碟宜安裝在溝渠直線段的適當位置,曝氣轉碟也可安裝在溝渠的彎道上,豎軸表曝機應安裝在溝渠的端7.6.30氧化溝的走道和工作平臺,應安全、防濺和便于設備維7.6.31氧化溝內的平均流速宜大于0.25m/s。7.6.32氧化溝系統(tǒng)宜采用自動控制。V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7.6.33SBR反應池的數量不宜少于2個。7.6.34SBR反應池容積可按下式計算:Q——每個周期進水量(m3);S?!锓磻剡M水五日生化需氧量濃度(mg/L);L,——生物反應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負荷[kgBOD?/tg——每個周期反應時間(h)。7.6.35污泥負荷的取值,以脫氮為主要目標時,宜按本標準表7.6.17的規(guī)定取值;以除磷為主要目標時,宜按本標準表7.6.18的規(guī)定取值;同時脫氮除磷時,宜按本標準表7.6.19的規(guī)定取值。7.6.36SBR工藝各工序的時間宜按下列公式計算:1進水時間可按下式計算:式中:tp——每池每個周期所需要的進水時間(h);t——一個運行周期所需要的時間(h);n——每個系列反應池個數。2反應時間可按下式計算:m——充水比,僅需除磷時宜為0.25~0.50,需脫氮時宜為L,——生物反應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負荷[kgBOD?/3沉淀時間t,宜為1.0h;4排水時間tp宜為1.0h~1.5h;度和寬度之比:間隙進水時宜為1:1~2:1,連續(xù)進水時宜為典型值或范圍(中空纖維膜)10~20(平板膜)負荷Ls總污泥齡0cd缺氧區(qū)(池)至厭氧區(qū)(池)混合液回%續(xù)表7.6.42典型值或范圍好氧區(qū)(池)至缺氧區(qū)(池)混合液回%%7.6.43膜生物反應器工程中膜系統(tǒng)運行通量的取值應小于臨界通量。臨界通量的選取應考慮膜材料類型、膜組件和膜組器型式、污泥混合液性質、水溫等因素,可實測或采用經驗數據。同時,應根據生物反應池設計流量校核膜的峰值通量和強制通7.6.44浸沒式膜生物反應器平均通量的取值范圍宜為15L/(m2·h)~25L/(m2·h),外置式膜生物反應器平均通量的取值范圍宜為30L/(m2·h)~45L/(m2·h)。7.6.45布設膜組器時,應留10%~20%的富余膜組器空位作為7.7.2回流污泥設施宜分別按生物處理系統(tǒng)中的最大污泥回流比和最大混合液回流比計算確定。回流污泥設備臺數不應少于21按污泥齡計算:V——生物反應池的容積(m3);X——生物反應池內混合液懸浮固體平均濃度(gMLSS/θc——污泥齡(d)。2按污泥產率系數、衰減系數及不可生物降解和惰性懸浮物式中:Y——污泥產率系數(kgVSS/kgBOD?),20℃時宜為0.3~Q——設計平均日污水量(m3/d);S?!锓磻剡M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3);Se——生物反應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3);K?——衰減系數(d-1);Xv——生物反應池內混合液揮發(fā)性懸浮固體平均濃度(gM-f——SS的污泥轉換率,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無試驗資料時可取(0.5~0.7)(gMLSS/gSS);SSe——生物反應池出水懸浮物濃度(kg/m3)。7.8.1生物膜法處理污水可單獨應用,也可和其他污水處理工藝組合應用。7.8.4生物接觸氧化池應根據進水水質和處理程度確定采用一段式或二段式。生物接觸氧化池平面形狀宜為矩形,有效水深宜為3m~6m。生物接觸氧化池不宜少于2個,每池可分為兩7.8.7曝氣裝置應根據生物接觸氧化池填料的布置形式布置。采用池底均布曝氣方式時,氣水比宜為6:1~9:1。5.0kgBOD?/(m3·d),碳氧化/硝化宜為0.2kgBOD?/(m3·d)~體濃度不宜大于60mg/L。7.8.14曝氣生物濾池的池體高度宜為5m~9m。7.8.16曝氣生物濾池宜分別設置曝氣充氧和反沖洗供氣系統(tǒng)。7.8.19曝氣生物濾池宜采用氣水聯合反沖洗。反沖洗空氣強度宜為10L/(m2·s)~15L/(m2·s),反沖洗水強度不應超過7.8.20曝氣生物濾池用于二級處理時,污泥產率系數可為0.3kgVSS/kgBOD?~0.5kgVSS/kgBOD?。表7.8.21曝氣生物濾池設計參數曝氣生物降解污水中含碳有機物濾池表面水力負荷(濾速)BOD?負荷降解污水中含碳有機物并對氨氮進行部分硝化濾池表面水力負荷(濾速)BOD?負荷池對污水中氨氨進行硝化負荷(濾速)濾池中的碳源對負荷(濾速)(含回流)碳源對硝態(tài)氮進行反硝化負荷(濾速)7.8.22生物轉盤處理工藝流程宜為初次沉淀池,生物轉盤,二次沉淀池。根據污水水量、水質和處理程度等,生物轉盤可采用單軸單級式、單軸多級式或多軸多級式布置形式。7.8.24生物轉盤反應槽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反應槽斷面形狀應呈半圓形。2盤片外緣和槽壁的凈距不宜小于150mm;進水端盤片凈距宜為25mm~35mm,出水端盤片凈距宜為10mm~20mm。3盤片在槽內的浸沒深度不應小于盤片直徑的35%,轉軸中心應高出水位150mm以上。7.8.25生物轉盤轉速宜為2.0r/mim~4.0r/mim,盤體外緣線速度宜為15m/min~19m/min。料時,五日生化需氧量表面有機負荷,以盤片面積計,宜為0.005gBOD?/(m2·d)~0.020kgBOD?/(m2·d),首級轉盤不宜超過0.030gBOD?/(m2·d);表面水力負荷以盤片面積計,宜為15gBOD?/(m2·d),表面硝化負荷宜為0.5gNH?-N/(m2·d)~比宜為2:1~4:1;當不滿足此條件時,應增設導流隔墻和弧形導(Nk-Nk)-0.12△Xv]-0.b——常數,氧化每公斤氨氮所需氧量(kgO?/kgN),應取7.9.6曝氣器的數量應根據供氣量和服務面積計算確定。7.9.7廊道式生物反應池中的曝氣器,可滿池布置或沿池側布置,1葉輪直徑和生物反應池(區(qū))直徑(或正方形的一邊)之比:倒傘或混流型可為1:3~1:5,泵型可為1:3.5~1:7;2葉輪線速度可為3.5m/s~5.0m/s;3生物反應池宜有調節(jié)葉輪(轉刷、轉碟)速度或淹沒水深的控制設施。7.9.9各種類型的機械曝氣設備的充氧能力應根據測定資料或相7.9.11污水廠采用鼓風曝氣時,宜設置單獨的鼓風機房。鼓風機聲和維修管理等條件確定。選用離心鼓風機時,應詳細核算各種工況條件下鼓風機的工作點,不得接近鼓風機的湍振區(qū),并宜設有調節(jié)風量的裝置。在同一供氣系統(tǒng)中,宜選用同一類型的鼓風機。應根據當地海拔高度,最高、最低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對鼓風機的風7.9.13采用污泥氣燃氣發(fā)動機作為鼓風機的動力時,可和電動鼓風機共同布置,其間應有隔離措施,并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防火防7.9.14計算鼓風機的工作壓力時,應考慮進出風管路系統(tǒng)壓力損失和使用時阻力增加等因素。輸氣管道中空氣流速宜采用:干支管為10m/s~15m/s;豎管、小支管為4m/s~5m/s。7.9.15鼓風機的臺數應根據供氣量確定;供氣量應根據污水量配置時,應設置備用鼓風機。工作鼓風機臺數小于或等于4臺時,應設置1臺備用鼓風機;工作鼓風機臺數大于或等于5臺時,應設置2臺備用鼓風機。備用鼓風機應按設計配置的最大機組考慮。7.9.16鼓風機應根據產品本身和空氣曝氣器的要求,設不同的空氣除塵設施。鼓風機進風管口的位置應根據環(huán)境條件而宜設整流板。風道應進行防塵處理。進風塔進口宜設耐腐蝕的低點應設排除水分(或油分)的放泄口和清掃池的輸氣立管管頂宜高出水面0.5m。在生物反應池水面上的輸6.4.7條和第6.4.9條的規(guī)定。小于1.5m。7.9.22鼓風機房內外的噪聲應分別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yè)企業(yè)噪聲控制設計規(guī)范》GB/T50087和《工業(yè)企業(yè)廠界環(huán)境噪聲排7.10.1污水經生物除磷工藝處理后,其出水總磷不能達到要求時,應采用化學除磷工藝處理;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含磷較高影響出廠水總磷不能達標時,也應采用化學除磷工藝。7.10.2化學除磷藥劑可采用生物反應池的前置投加、后置投加或同步投加,也可采用多點投加。在生物濾池中不宜采用同步投加方式除磷。7.10.3化學除磷設計中,藥劑的種類、劑量和投加點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7.10.4化學除磷藥劑可采用鋁鹽、鐵鹽或其他有效的藥劑。后置投加除磷藥劑采用鋁鹽或鐵鹽作混凝劑時,宜投加離子型聚合電解質作為助凝劑。7.10.5采用鋁鹽或鐵鹽作混凝劑時,其投加混凝劑和污水中總磷的摩爾比宜為1.5~3.0,當出水中總磷的濃度低于0.5mg/L7.10.6化學除磷時應考慮產生的污泥量。7.10.7化學除磷時,接觸腐蝕性物質的設備和管道應采取防腐7.11深度和再生處理7.11.1污水深度和再生處理的工藝應根據水質目標選擇,工藝單元的組合形式應進行多方案比較,滿足實用、經濟、運行穩(wěn)定的要求。再生水的水質應符合國家現行水質標準的規(guī)定。7.11.2污水深度處理和再生水處理主要工藝宜采用混凝、沉淀7.11.4深度和再生水處理工藝的設計參數宜根據試驗資料確梯度值(G值)宜為300s-1,混合時間宜為30s~120s。1絮凝時間宜為10min~30min。2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時間宜為2.0h~4.0h,水平流速宜為3上向流斜管沉淀表面水力負荷宜為4.0m3/(m2·h)~5溶氣氣浮池的接觸室的上升流速可采用10.0mm/s~20.0mm/s,分離室的向下流速可采用1.5mm/s~2.0mm/s。溶氣水回流比宜為5%~10%。6高效淺層氣浮池表面水力負荷宜為5.0m3/(m2·h)~6.0m3/(m2·h),溶氣水回流比可采用15%~30%。1濾池的進水SS宜小于20mg/L;1采用均勻級配石英砂濾料的V形濾池,濾料厚度宜采用單獨氣沖強度宜為13L/(m2·s)~17L/(m2·s),歷時2min~4min;氣水聯合沖洗時氣沖強度宜為13L/(水沖強度宜為3L/(m2·s)~4L/(m2·s),歷時3min~4min,單獨水沖強度宜為4L/(m2·s)~8L/(m2·s),歷時5min~8min。濾池宜采用先氣沖洗后水沖洗方式,氣沖強度宜為15L/(m2·s)~20L/(m2·s),歷時1min~3min;水沖強度宜為6.5L/(m2·s)~10.0L/(m2·s),歷時5min~6min。3單層細砂濾料濾池,濾速宜為4m/h~6m/h,宜采用先氣歷時1min~3min;水沖強度宜為8L/(m2·s)~10L/(m2·s),歷1濾速宜為8m/h~10m/h。2當過濾介質采用不銹鋼絲網時,反沖洗水壓力宜為60m~3沖洗前水頭損失宜為0.2m~0.4m。1)空床接觸時間宜為20min~30min。2)炭層厚度宜為3m~4m。3)下向流的空床濾速宜為7m/h~12m/h。4)炭層最終水頭損失宜為0.4m~1.0m。5)常溫下經常性沖洗時,水沖洗強度宜為39.6m3/(m2·h)~46.8m3/(m2·h),歷時10min~15min,膨脹率15%~20%,定期大流量沖洗時,水沖洗強度宜為54.0m/(m2·h)~64.8m2/(m2·h),歷時8min~12min,膨脹率宜為25%~35%?;钚蕴吭偕芷谟商幚砗蟪鏊|是否超過水質目標值確定,經常性沖洗周期宜為3d~5d。沖洗水可用砂濾水或炭濾水,沖洗水濁度宜小于5NTU。3活性炭吸附罐的設計參數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當無試驗1)接觸時間宜為20min~35min;2)吸附罐的最小高度和直徑比可為2:1,罐徑為1m~4m,最小炭層厚度宜為3m,可為4.5m~6m;3)升流式表面水力負荷宜為9.0m3/(m2·h)~24.5m2/(m2·h),4)操作壓力宜每0.3m炭層7kPa。7.11.12去除水中色度、嗅味和有毒有害及難降解有機物,可采用臭氧氧化技術,設計參數宜通過試驗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臭氧投量宜大于3mg/L,接觸時間宜為5min~60min,接觸池應加蓋密封,并應設呼吸閥和安全閥。2臭氧氧化系統(tǒng)中應設臭氧尾氣消除裝置。3所有和臭氧氣體或溶解臭氧的水接觸的材料應耐臭氧腐蝕。4可根據當地情況采用不同氧源的發(fā)生器。氧源、臭氧發(fā)生裝置系統(tǒng)和臭氧接觸池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給水設5臭氧氧化工藝中臭氧投加量較大或再生水規(guī)模較大時,臭氧尾氣的利用應通過技術經濟分析確定。7.11.13再生水管道敷設及其附屬設施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7.11.14再生水輸配水管道平面和豎向布置,應按城鎮(zhèn)相關專項規(guī)劃確定,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guī)劃規(guī)范》7.11.15污水再生處理廠宜靠近污水廠或再生水用戶。有條件時再生水處理設施應和污水廠集中建設。7.11.16輸配水干管應根據再生水用戶的用水特點和安全性要求,合理確定其數量,不能斷水用戶的配水干管不宜少于2條。再生水管道應具有安全和監(jiān)控水質的措施。7.11.17輸配水管道材料的選擇應根據水壓、外部荷載、土壤性質、施工維護和材料供應等條件,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刹捎盟芰瞎?、承插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和承插式自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等非金屬管道或金屬管道。采用金屬管道時,應對管道進行防腐7.11.18管道的埋設深度應根據豎向布置、管材性能、凍土深度、外部荷載、抗浮要求及和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確定。露天管道應有調節(jié)伸縮的設施和保證管道整體穩(wěn)定的措施,嚴寒和寒冷地區(qū)應采取防凍措施。7.12.1污水量較小的城鎮(zhèn),在環(huán)境影響評價和技術經濟比較合7.12.2污水的自然處理可包括人工濕地和穩(wěn)定塘。7.12.3污水自然處理必須考慮對周圍環(huán)境及水體的影響,不得降低周圍環(huán)境的質量,應根據地區(qū)特點選擇適宜的污水自然處理7.12.5有條件的地區(qū)可將自然處理凈化城鎮(zhèn)污水廠尾水用作河道基流補水。7.12.6采用人工濕地處理污水時,應進行預處理。預處理設施出水SS不宜超過80mg/L。7.12.7人工濕地面積應按五日生化需氧量表面有機負荷確定,同時應滿足表面水力負荷和停留時間的要求。人工濕地的主要設計參數宜根據試驗資料確定;當無試驗資料時,可采用經驗數據或按表7.12.7的規(guī)定取值。水力停留時間7.12.8表面流人工濕地的設計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單池長度宜為20m~50m,單池長寬比宜為3:1~5:1;2表面流人工濕地的水深宜為0.3m~0.6m;3表面流人工濕地的底坡宜為0.1%~0.5%。7.12.9潛流人工濕地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長寬比宜為3:1~4:1;垂直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長寬比宜控制在3:1以下。2規(guī)則的潛流人工濕地單元的長度宜為20m~50m;不規(guī)則潛流人工濕地單元,應考慮均勻布水和集水的問題。3潛流人工濕地水深宜為0.4m~1.6m。4潛流人工濕地的水力坡度宜為0.5%~1.0%。滲透系數不應大于10-?m/s。7.12.14在寒冷地區(qū),集配水及進出水管的設計應考慮防凍措模不宜大于5000m3/d。件,穩(wěn)定塘的五日生化需氧量總平均表面有機負荷可采用1.5gBOD?/(m2·d)~10.0gBOD?/(m2·d),總停留時間可采用2穩(wěn)定塘串聯的級數不宜少于3級,第一級塘有效深度不宜3推流式穩(wěn)定塘的進水宜采用多點進水。4穩(wěn)定塘污泥的蓄積量宜為40/(人·年)~100L/(人·年),一級塘應分格并聯運行,輪換清除污泥。7.12.20在多級穩(wěn)定塘系統(tǒng)的后面可設養(yǎng)魚塘,進入養(yǎng)魚塘的水質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漁業(yè)水質標準的規(guī)定。7.13.1污水廠出水的消毒程度應根據污水性質、排放標準或再生利用要求確定。7.13.2污水廠出水可采用紫外線、二氧化氯、次氯酸鈉和液氯消毒,也可采用上述方法的聯合消毒方式。7.13.3污水廠消毒后的出水不應影響生態(tài)安全。7.13.4消毒設施和有關建筑物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7.13.5污水廠出水采用紫外線消毒時,宜采用明渠式紫外線消毒系統(tǒng),清洗方式宜采用在線機械加化學清洗的方式。7.13.6紫外線消毒有效劑量宜根據試驗資料或類似運行經驗,并宜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1二級處理的出水宜為15mJ/cm2~25mJ/cm2;2再生水宜為24mJ/cm2~30mJ/cm2。1照射渠水流均勻,燈管前后的渠長度不宜小于1m。2渠道設水位探測和水位控制裝置,設計水深應滿足全部燈管的淹沒要求;當同時應滿足最大流量要求時,最上層紫外燈管頂以上水深在燈管有效殺菌范圍內。7.13.8紫外線消毒模塊組應具備不停機維護檢修的條件,應能7.13.9污水廠出水的加氯量應根據試驗資料觸時間不應小于30min。7.13.11次氯酸鈉溶液宜低溫、避光儲存,儲存時間不宜大于8.1.1污泥處理工藝應根據污泥性質、處理后的泥質標準、當地8.1.2污泥的處置方式應根據污泥特性、當地自然環(huán)境條件、最終出路等因素綜合考慮,包括土地利用、建筑材料利用和填埋等。8.1.3污泥處理處置應從工藝全流程角度確定各工藝段的處理8.1.4污水廠污泥產量可按下式計算:Qw——初沉污泥量(kg/d);8.1.5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規(guī)模應以污泥產量為依據,并應綜合考慮排水體制、污水處理水量、水質和工藝、季節(jié)變化對污泥產量的影響后合理確定。處理截流雨水的污水系統(tǒng),其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規(guī)模應統(tǒng)籌考慮相應的污泥增量,可在旱流污水量對應的污泥量上增加20%。8.1.6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設計能力應滿足設施檢修維護時的污泥處理處置要求,當設施檢修時,應仍能全量處理處置產生的污8.1.7污泥處理宜根據污水處理除砂和除渣情況設置相應的預處理工藝。8.1.8污泥處理構筑物和主要設備的數量不應少于2個。1污泥固體負荷宜采用30kg/(m2·d)~60kg/(m2·d);2濃縮時間不宜小于12h;為99.2%~99.6%時,濃縮后污泥含水率可為97.0%~98.0%;4有效水深宜為4m;8.2.3當采用生物除磷工藝進行污水處理時,不宜采用重力濃8.2.6間歇式污泥濃縮池應設置可排出深度不同的污泥水的設8.3.2污泥經消化處理后,其揮發(fā)性固體去除率宜大于40%。8.3.5單級厭氧消化池(或多級厭氧消化池中的第一級)污泥應8.3.6厭氧消化池的總有效容積應根據厭氧消化時間或揮發(fā)性Q,——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量(m3/d);Ws——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中揮發(fā)性干固體質量2消化時間宜為20d~30d;3揮發(fā)性固體容積負荷取值:重力濃縮后的污泥宜為0.6kgVSS/(m3·d)~1.5kgVSS/(m3·d),機械濃縮后的污泥不應大于2.3kgVSS/(m3·d)。1消化池溫度宜為33℃~38℃;2污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低空經濟市場分析
- 贛南師范大學《書法與篆刻》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贛南師范大學《廣播電視概論》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阜陽師范大學《制圖識圖》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3年無影燈投資申請報告
- 阜陽師范大學《外國文學二》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阜陽師范大學《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導論》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生命安全教育教案
- 福建師范大學《證券投資學含證券交易實務模擬實驗》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師范大學《刑法二》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2022年10月自考11747《管理學與人力資源管理》真題
- 細胞質遺傳-細胞質遺傳的現象和特征(普通遺傳學課件)
- 人防門拆除及恢復施工方案
- 2024年監(jiān)理工程師之水利工程監(jiān)理案例分析真題精選附答案
- 初中英語-5 Why do you like pandas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
- 三叉神經痛微球囊壓迫術的護理
- 幼兒園大班數學課件《認識單雙數》
- 體育課少年拳(第一套)教案
- 國家免疫規(guī)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說明(2021版)
- 道路維修工程技術標
- 工作督辦通知單范本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