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4課時 王安石變法練習 岳麓版選修1_第1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4課時 王安石變法練習 岳麓版選修1_第2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4課時 王安石變法練習 岳麓版選修1_第3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4課時 王安石變法練習 岳麓版選修1_第4頁
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4課時 王安石變法練習 岳麓版選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時王安石變法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臨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讀書非常廣博,儒家經(jīng)書、佛經(jīng)、諸子百家、醫(yī)書、小說無所不讀。早年隨父輾轉南北,到過很多地方,了解了社會現(xiàn)狀,很早就立下了“矯世變俗”的雄心壯志。擔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來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況,并著手推行一系列改革。調(diào)到中央任職以后,以“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兩次被罷免相位,但從未動搖過變法的決心,人稱“拗相公”。材料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是提出課題。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針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展開討論:甲:青苗法類似于今天的銀行貸款,打擊了當時普遍存在的高利貸行為,對人民有利。乙:青苗法是國家向人民敲詐勒索,純粹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1)根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2)你同意甲、乙哪種說法呢?試述你的理由。(3)根據(jù)上面的討論,為他們的研究擬定一個題目。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第(1)題實際上要求回答王安石變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從時代要求回答,可能性從王安石本人入手組織;第(2)題從一個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第(3)題探究主題應圍繞“青苗法”展開。答案:(1)北宋中期社會問題嚴重;時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具備了改革者的素質。(2)無論同意甲還是乙的觀點,都要重點突出,自圓其說。同意甲:青苗法在打擊高利貸者對農(nóng)民的盤剝、抑制兼并、保障農(nóng)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對人民有利。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農(nóng)民的負擔,變成了變相的苛政。(3)所擬題目要規(guī)范、切題。如青苗法作用之我見。2.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宋開國時,設官分職,尚有定數(shù),其后薦辟之廣,恩蔭之濫,雜流之猥,祠祿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紀極。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猍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二王安石對宋神宗說:“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未暇理財而先舉事,則事難濟。臣固嘗論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當否為勝負。又論理財以農(nóng)事為急,農(nóng)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趨農(nóng)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20材料三北宋期間,中書管民,樞密管兵,三司主財,所有重要的數(shù)字已經(jīng)不能對照,而下面則是億萬不識字的農(nóng)民,社會上又普遍缺乏中層機構,所以我們也用不著追問他荊國公王安石介甫是否貞忠謀國,已先可斷言他的籌劃不合實際了?!屑殔⒖肌端问贰防锏臄⑹觯覀円部梢愿Q見新法失敗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一千步為一方,內(nèi)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稅??墒羌丛阽車拈_封府,其測量就產(chǎn)生技術上的問題,有謂“時方時止”,縣內(nèi)有山林,即無從著手?!S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請回答:(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樣的現(xiàn)象?分析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2)材料二中王安石認為理財?shù)年P鍵是哪一項措施?這一措施的實行有何積極作用?(3)材料三中對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黃仁宇提出了什么觀點?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題抓住材料一中“冗官”一詞,結合所學回答原因。第(2)題從“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可知這一措施是募役法,結合所學回答作用。第(3)題抓住材料三中“籌劃不合實際”“無從著手”等關鍵詞,概括得出。答案:(1)現(xiàn)象:“冗官”。原因:宋初加強中央集權,增設官僚機構和官員,但矯枉過正。(2)王安石認為募役法最重要。積極作用: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減輕了農(nóng)民的勞役負擔,有利于發(fā)展生產(chǎn)。(3)黃仁宇認為是技術上的原因,即改革策略、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3.(·江蘇,25A)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年間,面對嚴峻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王安石為首的有識之士在范仲淹“精貢舉”的基礎上,為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目的,就如何選拔、培養(yǎng)國家急需人才,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國家專以詞賦取進士……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當教以經(jīng)濟之業(yè),取以經(jīng)濟之才,庶可救其不逮?!猍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蘇軾)自唐至今,以詩賦為名臣不可勝數(shù),何負于天下,而必欲廢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學術不一……朝廷欲有所為,異論紛然,莫肯承聽,此蓋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才。(司馬光)神宗罷賦、詩及諸科,專用經(jīng)、義、論、策,此乃復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學,欲蓋掩先儒,令天下學官講解。及科場程式,同己者取,異己者黜?!猍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十一請回答:(1)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范仲淹、蘇軾、王安石、司馬光對科舉考試內(nèi)容分別提出了怎樣的主張?(2)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司馬光所說“以一家私學,欲蓋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3)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王安石興學校、變科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解析:第(1)問考查四人對科舉考試內(nèi)容的主張,考查概括材料、提煉觀點的能力。要對每個人的觀點逐一回答,并找出其差異。第(2)問,“以一家私學,欲蓋掩先儒”,是指王安石主張用統(tǒng)一的儒家經(jīng)典作為統(tǒng)一的教科書和考試依據(jù),這種主張強化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第(3)問,王安石興學校、變科舉的主要目的,要站在王安石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即為其變法培養(yǎng)人才,制造輿論。答案:(1)范仲淹:主張考經(jīng)邦濟國之術;蘇軾:主張考詩賦;王安石:主張考經(jīng)義(時務策);司馬光:主張考經(jīng)、義、論、策。(2)統(tǒng)一編纂以儒家經(jīng)典為內(nèi)容的教科書(主持編纂《三經(jīng)新義》作為統(tǒng)一的教科書和考試依據(jù));禁錮了思想自由;進一步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3)統(tǒng)一思想;為改革培養(yǎng)人才。4.(·山東文綜,33)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對此卻評價不一。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今介甫為政……士吏兵農(nóng)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司馬光《家傳集》材料二司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則不更造也?!薄端问贰凡牧先翁登G國王文公安石,適應于時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梁啟超《王安石評傳》(1)王安石針對“士、兵、農(nóng)、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項各舉一條)?(2)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三中“非大壞則不更造”和“適應于時代”的理解。解析:第(1)問根據(jù)“士、兵、農(nóng)、商”列舉王安石變法的內(nèi)容,本問題的難度在于理解“士、兵、農(nóng)、商”的含義,“士”實際是考查選官制度,“兵”實際是考查強兵之法,“農(nóng)”是指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措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