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_第1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_第2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_第3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_第4頁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34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鄉(xiāng)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們當然記得不少提倡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們,把愚和

病貧聯結起來去作為中國鄉(xiāng)村的癥候。關于病和貧我們似乎還有客觀的標準可說,但是說鄉(xiāng)

下人“愚”,卻是憑什么呢?鄉(xiāng)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后汽車連續(xù)的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

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機拉住閘車,在玻璃窗里,探出半個頭,向著那土老頭兒,碎了一

口:“笨蛋!”——如果這是愚,真冤枉了他們。我曾帶了學生下鄉(xiāng),田里長著包谷,有一

位小姐,冒充著內行,說:“今年麥子長得這么高?!迸赃叺泥l(xiāng)下朋友,雖則沒有嘩她一口,

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譯作“笨蛋”。鄉(xiāng)下人沒有見過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樣應

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于城里人到了鄉(xiāng)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如果

我們不承認郊游的仕女們一聽見狗吠就變色是“白癡”,自然沒有理由說鄉(xiāng)下人不知道“靠

左邊走”或“靠右邊走”等時常會因政令而改變的方向是因為他們“愚不可及”了。

其實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說鄉(xiāng)下人愚那是因為他們不識字,我們稱之曰“文盲”,意思是白

生了眼睛,連字都不識??墒侨绻f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坝蕖比绻侵橇Φ?/p>

不足或缺陷,識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

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這樣看來,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們說鄉(xiāng)下人愚,顯

然不是指他們智力不及人,而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了,鄉(xiāng)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

及城市里人多,這是正確的。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文字下鄉(xiāng)》,有刪改)

材料二:

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像《鏡花緣》里所描寫的君子國一般的社會。禮并不帶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見了人點個頭”、不窮兇極惡的意思。禮是社會公認合式

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一

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

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禮卻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鬃雍苤匾暦Y的主動性,在

下面一段話里說得很清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

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

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棄,是恥。禮則

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

所視,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己。曾子易菁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禮是

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tǒng)的習慣。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有刪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朋友寫信說他將要“帶他的家庭”一起來看

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在中國,這句話卻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

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在我們中國常用“闔

第光臨”,但是很少人能說出這個“第”字究竟應當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說最能伸縮自如了?!凹依锏摹笨芍缸约禾粋€人,“家門”

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自家

人的范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大到數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為什么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

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們的格局

(實際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

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

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是根據

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

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其實

三千里也不過指其廣袤的意思而已。這個網絡像個蜘蛛的網,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我們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個

社會里的人可以用同一個體系來記認他們的親屬,所同的只是這體系罷了。天下沒有兩個人

所認取的親屬可以完全相同的,以親屬關系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的網絡來說,是個別的,每

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有刪改)

1.材料一中對“愚”的相關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客觀標準來看,鄉(xiāng)下人是“愚”的,中國鄉(xiāng)村的癥候就是愚、病貧相聯結。

B.鄉(xiāng)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車與城里人不認識包谷一樣,都是“愚”的具體表現。

C.作者看來,“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識不識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標準。

D.鄉(xiāng)下人“愚”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關于“禮”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禮是在教化中養(yǎng)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時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權力來推行。

B.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并不帶“文明”“慈善”等意思。

C.禮是由個人習慣來維持的,即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不會自己私下停止。

I).禮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會輿論所維持,是經教化而主動服禮的習慣。

3.三則材料中論證方法的運用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在分析鄉(xiāng)下人的“愚”時,運用了例證法,使論證更形象、明確。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明確地指出了禮與法律、道德的不同之處。

C.材料三以“柴”與“波紋”為喻,生動地論述了中西方社會結構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說明生育和婚姻結成的網絡不斷向外擴展。

4.材料二引用了“顏淵問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分)

5.請結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點。(6分)

(二)現代文閱讀n(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拿去主義

陳詔

"拿來主義"是魯迅的一篇雜文的題目,現在已成為引進、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專用名

詞,同樣重要的是"拿去主義",雖然未經魯迅述及,卻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熱”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呼聲越來越高??墒窃谟行┩镜男哪恐?,所謂

“交流",就是指"拿來",至于"拿去",對不起,意識不強,也許還沒有考慮。這實際

上是單向流程,而不是雙向流程?!皝矶煌?,非禮也?!爸袊嵌Y儀之邦,總不能光拿人

家的??!

有些同志認為我國的民族文化落后、陳舊,對是否有輸出價值和競爭能力表示懷疑。其

實,這些同志未熟諳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須知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互為補充,

不可代替,從而構成世界文化整體。中國文化,諸如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漢代墓葬中的

金縷玉衣、唐詩、宋詞、《紅樓夢》等聞名世界,這是眾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們重視的

所謂"糟粕”,西方人的評價也常常出人意料。例如老莊哲學和《易經》,我們認為是完全

過了時的東西,而眼下在西方卻大為走運。許多科學家對目前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無法進行

概括,他們找來找去,終于在老莊的“道”和《易經》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適的語言,并給以

很高的評價。這里說明一個問題,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畢竟是一座內容豐富的

寶庫,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說得一無是處。

但是,歷史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如果我們拿出去的永遠是一些陳年百代的古董、祖?zhèn)?/p>

的遺物,那也不能使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臉上增光。對西方讀者來說,他們既想了解中國的

昨天,當然也想了解中國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國人的光榮

職責。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近幾年來,西方學者對中國當代文化藝術有了較多的關注。就

文學方面來說,王蒙、馮驥才、遽容、張賢亮、王安憶等作家的作品已陸續(xù)有了各種譯本,

被介紹到西方,有的還有專著論述,成為新一代的漢學家的研究課題。但也應該承認,我國

當代文化在西方的影響還是有限的,要在國際上占一席之地,贏得聲譽,看來還要經過一番

艱苦的努力。

推出中國當代的文化產品,當然必須顧及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當代中國

的風貌,如果‘拿去"的和“拿來”的是一樣貨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絕不會報以青睞的。

所以對熱衷于“拿來"的同志來說,切忌以照搬為能事,以模仿為時髦。否則,"拿來”容

易,“拿去”就困難了。正如一位來自美國的漢學家所說:“中國作家切不可費力去迎合西

方讀者的口味,要完全為中國讀者而寫,寫出中國自己民族的特色,寫出西方沒有的風格。

這樣,才能引起西方讀者更強烈的興趣。”

“拿來主義”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拿去主義”也是我們所要強調的。中國的文學家、

藝術家、文化人應該有勇氣、有志氣,廣泛吸收、消化外來的營養(yǎng),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努力

攀登文化高峰,拿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先人的優(yōu)秀成果,貢獻于全人類。

6.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

A.本文與《拿來主義》都以“文化”為材料,立意卻截然不同,主要原因是行文思路、

作者認識水平不同。

B.從論證方法上看,《拿來主義》第一自然段主要運用了例證法,本文中第三、四自

然段也是如此。

C.文中引用了一位美國漢學家的話,這位美國漢學家希望中國作家的作品具有中國自

己民族的特色,這也印證了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p>

D.中國的文學藝術家們既要奉行“拿來主義”,引進、吸收外來文化,又要創(chuàng)作出有

中國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貢獻于全人類。

7.“意識不強,也許還沒有考慮”,作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哪些?(6分)

8.“‘拿來主義’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拿去主義’也是我們所要強調的?!苯Y合全文,

談談作者為什么認為我們要強調“拿去主義”。(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糅以

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

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珪

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喉一躍,不能十步;鴦馬十駕,功在不舍。鍥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語句分別編成四組,全都是正面鼓勵學習的一項是(3分)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A.①③@@B.(D@③⑥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

10.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①取之于藍而青王藍②此非孟德之困王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繩則直②醉則更相枕以臥

C.①吾嘗終日而思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龍生邕②猶且從師而問遹

11.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荀子以為人的道德、知識和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是后天學習獲得的,如木要改造

才能成為“中規(guī)”的輪,金要“就礪”才能鋒利。

B.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與常人沒有什么不同,主要是他們善于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

的不足,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一樣。

C.荀子強調學習要有方法,如果只注重積累而不注重總結,后患無窮,如“積土成山”

便會有風雨來臨,“積水成淵”便會有蛟龍出現。

D.文章以“學不可以已”為中心論點,論述了學習的意義是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學

習的作用為彌補不足;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在于積累、堅持和專一。

1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5分)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5分)

(二)古代詩文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3?15題。

送上人①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②,時人已知處。

送崔九?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注釋】:①上人:對僧人的尊稱。②沃洲山:相傳為晉代高僧支遁放鶴養(yǎng)馬處。

③崔九早年與裴迪、王維隱居唱和,后來出仕為官,但不久即去官歸隱。這首詩為送崔

九歸終南山而作。

13.裴詩使用的典故源自(人名)的(作品名)。(2分)

14.下列對于這兩首詩的解說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詩中一個“將”字,表達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隱逸山林的心情。

B.劉詩風趣詼諧,意蘊深厚,妙趣橫生,言語間頗有調侃的味道。

C.“歸山深淺去”意為友人深一腳淺一腳,歸山之路充滿困難。

D.兩首詩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看似平淡,其實含意頗為深遠。

15.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勸學篇》指出:?!边@與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是相同的。

(2)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在《師說》中,對當時恥于學習的現象發(fā)出兩句慨嘆:“…”

其中,“久”字寫出了當時恥師現象已成陋習,“難”字寫出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3)《師說》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就凝

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tài)。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地壇離我家很近,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緣分: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

盡滄來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

自己的身影。我時常到那古園里去,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這古園的形體

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

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

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

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①。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

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

②,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如果以聲

響來對應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

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因

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

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3分)

A.排比、比喻、擬人B.對偶、比喻、排比

C.對偶、借代、排比D.排比、借代、夸張

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仿佛我就是為了等這古園,等這歷經滄桑的四百多年

的古園?!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4分)

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

20.下面文段有四處語言表達的問題,請指出有問題句子的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

流暢。(4分)

①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國》

《攀登者》《中國機長》等影片通過有道德、有溫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

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實踐,④深受廣大觀眾所歡迎,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⑤不僅三部影片為

新中國70華誕營造了熱烈濃郁的文化氛圍,⑥也進一步提振了中國電影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穩(wěn)步

發(fā)展的信心。⑦三部影片詮釋了獻禮片的新內涵,掀起了國慶期間新的觀影熱潮。

21.從下列人物中,選擇一個人物,按要求為之寫一首小詩。(5分)

人物:郭沫若聞一多史鐵生雪萊陶淵明蘇軾李清照

要求:用兩個比喻,形成“你是……你更是……”的句式結構;符合人物身份與特點;

開頭要寫人物,如“蘇軾,你是……”;斷句用“/"間隔;字數在40—80字。

四、作文(60分)

22.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

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1996年開始為第一個世界讀書日。

巴金曾這樣說:“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大量的養(yǎng)料。文學

作品用具體的形象打動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較高的境界。藝術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奮,

作者們的愛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饑似渴地讀著平凡的人物,日

常的生活,純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發(fā)了我的愛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覺中我逐漸改變自

己對人對事的看法。優(yōu)秀的作品給了我生活的勇氣,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輝。前輩作家把熱愛

生活的火種傳給我,我也把火傳給別人,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光明。”

你有過怎樣的閱讀體驗?對讀書的意義有過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可以寫一段關

于閱讀的故事,可以寫自己閱讀時的領悟,也可以寫自己對讀物的認識,也可以分享閱讀的

氛圍與樂趣。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34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鄉(xiāng)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們當然記得不少提倡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們,把愚和

病貧聯結起來去作為中國鄉(xiāng)村的癥候。關于病和貧我們似乎還有客觀的標準可說,但是說鄉(xiāng)

下人“愚”,卻是憑什么呢?鄉(xiāng)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后汽車連續(xù)的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

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機拉住閘車,在玻璃窗里,探出半個頭,向著那土老頭兒,碎了一

口:“笨蛋!”——如果這是愚,真冤枉了他們。我曾帶了學生下鄉(xiāng),田里長著包谷,有一

位小姐,冒充著內行,說:“今年麥子長得這么高?!迸赃叺泥l(xiāng)下朋友,雖則沒有蜂她一口,

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譯作“笨蛋”。鄉(xiāng)下人沒有見過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樣應

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于城里人到了鄉(xiāng)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如果

我們不承認郊游的仕女們一聽見狗吠就變色是“白癡”,自然沒有理由說鄉(xiāng)下人不知道“靠

左邊走”或“靠右邊走”等時常會因政令而改變的方向是因為他們“愚不可及”了。

其實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說鄉(xiāng)下人愚那是因為他們不識字,我們稱之曰“文盲”,意思是白

生了眼睛,連字都不識。可是如果說不識字就是愚,我心里總難甘服?!坝蕖比绻侵橇Φ?/p>

不足或缺陷,識字不識字并非愚不愚的標準。智力是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沒有機會學習,

不論他有沒有學習的能力還是學不到什么的。這樣看來,鄉(xiāng)村工作的朋友們說鄉(xiāng)下人愚,顯

然不是指他們智力不及人,而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了,鄉(xiāng)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

及城市里人多,這是正確的。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文字下鄉(xiāng)》,有刪改)

材料二:

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像《鏡花緣》里所描寫的君子國一般的社會。禮并不帶有

“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見了人點個頭”、不窮兇極惡的意思。禮是社會公認合式

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一

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

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禮卻不需要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鬃雍苤匾暦Y的主動性,在

下面一段話里說得很清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

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

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棄,是恥。禮則

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

所視,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已。曾子易簧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禮是

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tǒng)的習慣。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禮治秩序》,有刪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朋友寫信說他將要“帶他的家庭”一起來看

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來的是哪幾個人。在中國,這句話卻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

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來,就不會用''家庭"。在我們中國常用“闔

第光臨”,但是很少人能說出這個“第”字究竟應當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說最能伸縮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個人,“家門”

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自家

人的范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大到數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為什么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這樣不清不楚呢?在我看來卻表示了我們

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們的格局

(實際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

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系。每個人在某一

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是根據

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

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我們俗語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這個意思,其實

三千里也不過指其廣袤的意思而已。這個網絡像個蜘蛛的網,有一個中心,就是自己。我們

每個人都有這么一個以親屬關系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個

社會里的人可以用同一個體系來記認他們的親屬,所同的只是這體系罷了。天下沒有兩個人

所認取的親屬可以完全相同的,以親屬關系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的網絡來說,是個別的,每

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心,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

(節(jié)選自《鄉(xiāng)土中國?差序格局》,有刪改)

1.材料一中對“愚”的相關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客觀標準來看,鄉(xiāng)下人是“愚”的,中國鄉(xiāng)村的癥候就是愚、病貧相聯結。

B.鄉(xiāng)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車與城里人不認識包谷一樣,都是“愚”的具體表現。

C.作者看來,“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識不識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標準。

D.鄉(xiāng)下人“愚”是說他們知識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不如城里人。

1.D(A項中“從客觀標準來看”是相對于病和貧,“愚”應為主觀標準。B項中“都是

‘愚’的具體表現”說法錯誤,原文中認為是知識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C項中“就

是”說法絕對,原文中是“如果”。)

2.材料二中關于“禮”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禮是在教化中養(yǎng)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時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權力來推行。

B.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并不帶“文明”“慈善”等意思。

C.禮是由個人習慣來維持的,即使在沒有人的地方也不會自己私下停止。

D.禮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會輿論所維持,是經教化而主動服禮的習慣。

2.A(A項中“需要一定的外在權力來推行”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

的權力來推行的”。)

3.三則材料中論證方法的運用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在分析鄉(xiāng)下人的“愚”時,運用了例證法,使論證更形象、明確。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明確地指出了禮與法律、道德的不同之處。

C.材料三以“柴”與“波紋”為喻,生動地論述了中西方社會結構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說明生育和婚姻結成的網絡不斷向外擴展。

3.B(B項“正反對比論證”說法錯誤,原文中只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而沒有正反對比)

4.材料二引用了“顏淵問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4分)

4.作者以顏淵與孔子的對話為例,更突出了“人服禮是主動的”這一觀點;(2分)使文

章內容更豐富,更形象,更有說服力。(2分)

5.請結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點。(6分)

5.(1)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個人都是關系中的中心(或每一個網絡有個“己”作為中

心)。(2)差序格局是由各種關系組成的,如親屬關系、社會關系等。(3)這種格局是動

態(tài)變化的,是不斷向外擴展的,各個網絡的中心都不同。(各點2分)

(二)現代文閱讀口(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拿去主義

陳詔

“拿來主義”是魯迅的一篇雜文的題目,現在已成為引進、吸收外來文化的一個專用名

詞,同樣重要的是"拿去主義",雖然未經魯迅述及,卻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熱”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呼聲越來越高??墒窃谟行┩镜男哪恐?,所謂

“交流",就是指“拿來",至于“拿去",對不起,意識不強,也許還沒有考慮。這實際

上是單向流程,而不是雙向流程。“來而不往,非禮也?!敝袊嵌Y儀之邦,總不能光拿人

家的啊!

有些同志認為我國的民族文化落后、陳舊,對是否有輸出價值和競爭能力表示懷疑。其

實,這些同志未熟諳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須知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互為補充,

不可代替,從而構成世界文化整體。中國文化,諸如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漢代墓葬中的

金縷玉衣、唐詩、宋詞、《紅樓夢》等聞名世界,這是眾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們重視的

所謂“糟粕”,西方人的評價也常常出人意料。例如老莊哲學和《易經》,我們認為是完全

過了時的東西,而眼下在西方卻大為走運。許多科學家對目前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無法進行

概括,他們找來找去,終于在老莊的“道”和《易經》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適的語言,并給以

很高的評價。這里說明一個問題,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畢竟是一座內容豐富的

寶庫,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說得一無是處。

但是,歷史在發(fā)展,時代在前進。如果我們拿出去的永遠是一些陳年百代的古董、祖?zhèn)?/p>

的遺物,那也不能使我們今天的炎黃子孫臉上增光。對西方讀者來說,他們既想了解中國的

昨天,當然也想了解中國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國人的光榮

職責。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近幾年來,西方學者對中國當代文化藝術有了較多的關注。就

文學方面來說,王蒙、馮驥才、遞容、張賢亮、王安憶等作家的作品已陸續(xù)有了各種譯本,

被介紹到西方,有的還有專著論述,成為新一代的漢學家的研究課題。但也應該承認,我國

當代文化在西方的影響還是有限的,要在國際上占一席之地,贏得聲譽,看來還要經過一番

艱苦的努力。

推出中國當代的文化產品,當然必須顧及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當代中國

的風貌,如果"拿去”的和"拿來”的是一樣貨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絕不會報以青睞的。

所以對熱衷于"拿來"的同志來說,切忌以照搬為能事,以模仿為時髦。否則,"拿來"容

易,"拿去"就困難了。正如一位來自美國的漢學家所說:“中國作家切不可費力去迎合西

方讀者的口味,要完全為中國讀者而寫,寫出中國自己民族的特色,寫出西方沒有的風格。

這樣,才能引起西方讀者更強烈的興趣。”

“拿來主義”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拿去主義”也是我們所要強調的。中國的文學家、

藝術家、文化人應該有勇氣、有志氣,廣泛吸收、消化外來的營養(yǎng),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努力

攀登文化高峰,拿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先人的優(yōu)秀成果,貢獻于全人類。

6.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

A.本文與《拿來主義》都以“文化”為材料,立意卻截然不同,主要原因是行文思路、

作者認識水平不同。

E.從論證方法上看,《拿來主義》第一自然段主要運用了例證法,本文中第三、四自

然段也是如此。

F.文中引用了一位美國漢學家的話,這位美國漢學家希望中國作家的作品具有中國自

己民族的特色,這也印證了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G.中國的文學藝術家們既要奉行“拿來主義”,引進、吸收外來文化,又要創(chuàng)作出有

中國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貢獻于全人類。

6[解析]A項,主要原因是時代背景不同。

9.“意識不強,也許還沒有考慮”,作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哪些?(6分)

7.[解析]找到畫線句所處語段,作者先亮明觀點“意識不強,也許還沒有考慮?!焙竺孢M

行原因分析,鎖定第三自然段,然后對句子逐一進行概括,分為三點作答即可。

[答案]①認為我國的民族文化落后、陳舊,懷疑其輸出價值和競爭能力。②可能不熟諳西

方的心理和行情,不太明白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互為補充。③妄自菲薄,沒有

認識到中國文化內容豐富。

10.“‘拿來主義’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拿去主義’也是我們所要強調的。”結合全文,

談談作者為什么認為我們要強調“拿去主義”。(6分)

8.[解析]文章結尾處句子收束全文,所以要從整體考慮概括段落大意,而原因往往分為內

因和外因,從兩個角度考慮問題,第二段對于“拿去”的意識不強根本原因在于認識不清,

找到“雙向流程”這個點。第三段作者強調中西方文化可以互鑒,即可歸納出第二點。綜合

最后三段強調“拿去主義”對中國當代文化的促進作用,綜合概括,意思對即可。

[答案]①文化交流是雙向流程的關系,不能只是“拿來”。②東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

所短。在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東西。我們不能妄自菲薄。③中國當代

文化藝術雖有成就,但與西方相比發(fā)展較慢,提倡“拿去主義”有助于中國的文學家、藝術

家、文化人艱苦努力,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成果,促進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

君子日: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糅以

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

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珪

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鷲■馬十駕,功在不舍。鍥

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語句分別編成四組,全都是正面鼓勵學習的一項是(3分)

①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①③@@B.③⑥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

9.(3分)B【解析】④⑤是從反面來論述的,排除④⑤即可。

10.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①取之于藍而青王藍②此非孟德之困王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繩則直②醉則更相枕以臥

C.①吾嘗終日面思矣②人非生面知之者

D.①蛟龍生直②猶且從師而問總

10.(3分)B(“則”都是就的意思)

11.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荀子以為人的道德、知識和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是后天學習獲得的,如木要改造

才能成為“中規(guī)”的輪,金要“就礪”才能鋒利。

E.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與常人沒有什么不同,主要是他們善于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

的不足,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一樣。

F.荀子強調學習要有方法,如果只注重積累而不注重總結,后患無窮,如“積土成山”

便會有風雨來臨,“積水成淵”便會有蛟龍出現。

G.文章以“學不可以已”為中心論點,論述了學習的意義是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學

習的作用為彌補不足;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在于積累、堅持和專一。

ILC【解析】“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是“后患無窮”的表現。

1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5分)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5分)

12.(10分)

1.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博

學”“參省”“知明”各1分,句意2分)

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向上可以吃到黃土,向下可以飲到泉水,這是用心專

一的緣故。(“利”“一”“倒裝句式”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詩文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13?15題。

送上人3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②,時人已知處。

送崔九③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注釋】:①上人:對僧人的尊稱。②沃洲山:相傳為晉代高僧支遁放鶴養(yǎng)馬處。

③崔九早年與裴迪、王維隱居唱和,后來出仕為官,但不久即去官歸隱。這首詩為送崔

九歸終南山而作。

14.裴詩使用的典故源自(人名)的(作品名)。(2分)

13.(2分)陶淵明《桃花源記》

14.下列對于這兩首詩的解說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詩中一個“將”字,表達了作者想同友人一起隱逸山林的心情。

B.劉詩風趣詼諧,意蘊深厚,妙趣橫生,言語間頗有調侃的味道。

C.“歸山深淺去”意為友人深一腳淺一腳,歸山之路充滿困難。

D.兩首詩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看似平淡,其實含意頗為深遠。

14.(3分)B(A“將”是攜帶,帶領的意思;C“歸山深淺去”是指歸隱山林無論到山的

深處或淺處;D兩首詩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錯。)

15.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6分)

15.(6分)同:都有對友人的真摯勸諭,對當時借假隱沽名釣譽的厭惡和批判。異:劉詩

還有對友人孤高的稱贊,裴詩則有對官場生活的厭惡情緒。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勸學篇》指出:?!边@與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是相同的。

(2)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在《師說》中,對當時恥于學習的現象發(fā)出兩句慨嘆:“…”

其中,“久”字寫出了當時恥師現象已成陋習,“難”字寫出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3)《師說》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就凝

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tài)。

16.(6分,每題1分)(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

惑也難矣(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題。

地壇離我家很近,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緣分: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

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

自己的身影。我時常到那古園里去,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領:看自己的心魂。這古園的形體

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

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

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

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①。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

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

②,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如果以聲

響來對應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

嘩啦啦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