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類答題模式(訓練)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原卷+解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C/33/wKhkGWbNHNWAAqX5AAFTe2taV6Q671.jpg)
![詩歌鑒賞類答題模式(訓練)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原卷+解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C/33/wKhkGWbNHNWAAqX5AAFTe2taV6Q6712.jpg)
![詩歌鑒賞類答題模式(訓練)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原卷+解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C/33/wKhkGWbNHNWAAqX5AAFTe2taV6Q6713.jpg)
![詩歌鑒賞類答題模式(訓練)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原卷+解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C/33/wKhkGWbNHNWAAqX5AAFTe2taV6Q6714.jpg)
![詩歌鑒賞類答題模式(訓練)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原卷+解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C/33/wKhkGWbNHNWAAqX5AAFTe2taV6Q671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詩歌文本閱讀(鑒賞類試題)
A基礎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次蒲類津①
駱賓王
二庭②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zhàn),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③下,空令漢國羞。
【注】①漢班超曾在蒲類津打過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勛。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
③蘭山:蘭皋山。李陵戰(zhàn)敗投敵之處。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說明此次戰(zhàn)爭進展的不順利,未能旗開得勝,不能凱旋;
歸期遙遙,不能不令人哀愁。
B.“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黃河之水從北面流來。這兩句寓
情于景,情境交融。
C.“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抒寫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種邊塞戰(zhàn)場特有的悲
凄、肅殺氣氛。
D.“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成樓”,寫一場戰(zhàn)斗過后的休整時間,灶火連成一片,營壘相接,
聲勢浩大。
2.本首詩以其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歷來被詩論家所稱道。結合全詩作簡要
的分析。
在這首寫送別的唐詩中,與它寫法相同的一首是()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A.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B.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标枺嗌姜殮w遠。
C.聞道衡陽外,由來雁不飛。送君從此去,書信定應稀。
D.滿酌勸僮仆,好隨郎馬蹄。春風慎行李,莫上白銅鞋。
秋日送別
駱賓王
寂寥心事晚,搖落歲時秋。
共此傷年發(fā),相看惜去留。
當歌應破涕,哀命返窮愁。
別后能相憶,東陵有故侯①。
【注】①事見《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為布農,貧,種瓜于長
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句點明了送別的時節(jié),實寫秋天的寥落,點染了離愁別緒,使全詩籠罩在傷感的氛
圍之中。
B.第三、四句用“傷”字和“惜”字直接抒發(fā)詩人的離愁別緒,同時感慨年華老去,青春不再。
C.“破涕”表明詩人送別友人,雖然心中充滿不舍,滿懷悲戚,但仍然告誡自己要保持樂觀
的態(tài)度。
D.詩歌對仗工整,語句平淡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把離別的心境表現(xiàn)得頗為深沉,
耐人咀嚼。
4.請簡要概括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①
駱賓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寒,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②。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出塞第二年。②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動蕩不定。典出《戰(zhàn)國策?趙
策》。瓜:指瓜時,即瓜熟之時。典出《左傳?莊公八年》;后代稱任取期滿,等待移交之
時為瓜時。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jù)內容分析,這首詩應該寫于作者離開京城前往邊塞登上天山、對京城有所思之時。
B.首聯(lián)用“忽”寫出到達山頂時,見開闊之景而驚異、喜悅、思念,開宗明義,直指題目。
C.第三聯(lián)寫詩人行軍途中常慨嘆軍營離京城十分遙遠,因長期艱辛行軍衣帶變得松弛。
D.尾聯(lián)詩人覺得生活令人傷感,夜聞胡笳之時悲哀之情難抑,淚水自然而然地隨之而流。
6.典故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可能比原有內涵更豐富,請結合第五聯(lián)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駱賓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苑①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寒,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②。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注]①上苑,上林苑,漢代官苑名,此處指唐代皇宮。②瓜,瓜時,瓜熟之時,出自《左傳?莊
公八年》,借指任職期滿。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四句想象豐富。眼前之景讓詩人想起了京城美景,緊扣了第二句中的“想物華
B.五、六句寫行軍途中,詩人感慨軍營離京城十分遙遠,詩人嘆息衣帶都跟著自己遭罪。
C.七、八句描寫了塞外悲壯、凄涼的景象,形象地回答了五、六句中的“嘆”“憐”二字。
D.九、十句巧妙用典,詩人寫人在旅途,漂泊不定,想到離任滿交接回歸的日子還很長。
8.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的含意和所蘊含的情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于易水送人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注】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
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
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業(yè),可是苦無時機的壓抑與無奈,使得詩人陷入了彷徨企求
的苦悶之中。此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9.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壯士發(fā)沖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別的悲壯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壯士”指當年白
衣白冠送別荊軻的勇士。
B.首句破空而來,直入史事,同時點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
此刻之易水送人兩個場面融為一體。
C.從詩歌的寫作內容來看,本詩既是一首送別詩,也是一首詠史懷古詩,作者在荊軻這一
形象中寄托自己對現(xiàn)實的深刻感慨。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現(xiàn)了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
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
10.本詩借易水送別友人關聯(lián)荊軻故事,表達了詩人復雜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B強化訓練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
鵝湖①和教授兄韻
陸九淵
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②岑③。
易簡工夫④終久大,支離事業(yè)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處,真?zhèn)蜗软毐婀沤瘛?/p>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
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史稱“鵝湖之會”。主要為朱熹“理學”
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哲學辯論。②泰華:指泰山和華山。③岑:
高山。④易簡工夫:簡單質樸的學說。⑤支離事業(yè):瑣碎的理論。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墟墓興哀宗廟欽”是說人見到墳墓時,就感覺到很傷感,
一到了寺院里邊,就顯得很肅靜。
B.頷聯(lián)借水、石說明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與《勸學》中“積土成
山,積水成淵”蘊含的道理相同。
C.尾聯(lián)談自下升高、辨真?zhèn)蔚姆ㄩT在于“先須辨古今”,其實所有
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此詩語言平易,風格清新,作者以充滿哲理的筆觸為自己的心
學張目,具有濃郁的思辨色彩。
2.朱、陸雙方辯論的“為學之方”清晰地表現(xiàn)出二人在哲學上的基本
分歧點。本詩中談到了哪些“為學之方”?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
贈賣松人
于武陵①
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
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
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
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塵!
【注】①于武陵,中唐詩人,曾考取進士。一生仕途不達,遍游天下。
②六街,指長安城內的六條主要街道。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賣松人把松樹送到長安賣與那些住在翠樓中的富貴人家,這樣的
行為不合時宜。
B.頷聯(lián)“寒澗”寫出了松樹長于深山大谷中,生長環(huán)境惡劣,為下
聯(lián)“瘦葉幾經雪”作鋪墊。
C.桃李雖然沾染了長安城的塵土,但難掩妖艷嫵媚,仍是長安城富
貴人家的喜愛之物。
D.本詩寫法上多用對比。比如“寒澗”“翠樓”的環(huán)境對比,“松”
與“桃李”的際遇對比。
★4.本詩語言婉中帶諷,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
詩歌形象題專練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贈蜀府將[i±1
溫庭筠
十年分散劍關秋,萬事皆隨錦水流。
志氣已曾明漢節(jié),功名猶自滯吳鉤。
雕邊認箭寒云重,馬上聽笳寒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悵,灌嬰韓信盡封侯。
[注]公元829年南詔入侵成都,蜀將抗擊南詔有功。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十年前秋天詩人與蜀府將在邊關分別,回想起來不禁感嘆時光流逝
世事變遷。
B.詩中使用“漢節(jié)”的典故,表現(xiàn)了詩人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效忠國
家的氣節(jié)。
C.蜀府將在被射下來的雕身上辨認出自己的箭,這一細節(jié)表現(xiàn)蜀將的
武藝精湛。
D.詩中極具邊塞特色的意象,營造出壓抑悲涼的氛圍,也暗示蜀將被
閑置冷落的處境。
(2)本詩第四句"功名猶自滯吳鉤”,與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
亭》中“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都使用了“吳鉤”
這一意象,請結合詩意比較二者異同。(6分)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9分)
虞美人
秦觀[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shù)。
亂山深處水深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
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
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入腸。
[注]秦觀:“蘇門四學士”之一,卻不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詞的開篇''和露"兩個字,讓人想到碧桃的枝葉上掛著的晶瑩的露
珠,把水靈靈的碧桃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B.“輕寒細雨情何限”中,寒是“輕寒”,雨是“細雨”,詞人以動
襯靜,寫出了春天風物宜人的特點。
C.詞的最后兩句說的是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為花沉醉痛飲的想法,
“只怕”一句更表達出惜春傷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詞牌之一,原為古琴曲名,最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
后來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
(2)“亂山深處水漂回,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兩句描繪了碧桃怎樣的
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9分)
畫堂春
張先
外湖蓮子長參差,霽山?青處鷗飛。
水天溶漾畫梯②遲,人影鑒中移。
桃葉③淺聲雙唱,杏紅深色輕衣。
小荷障面避斜暉,分得翠陰④歸。
[注]①霽山:雨后山色。②畫槎:有畫飾的船槳。③桃葉:晉王獻
之有妾名“桃葉”,善歌,此處借指歌女。④翠陰:指綠荷的陰涼。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一、二句的描寫既有近景和靜景,也有遠景和動景;三、四句的描
寫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寫出了景色的優(yōu)美。
B.上闋詞人著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現(xiàn)一派安寧祥和的自然景觀。下
闋轉景入人,描寫一派靜謐逍遙的人文景觀,自然與美人并舉,融天地
于人情,雜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C.“人影鑒中移”,寫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鏡,人影在鏡
里移動。一個“移”字寫出人隨船動的情狀,悠然自得于此盡現(xiàn)。
D.“小荷障面避斜暉”,生動形象地寫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
于遮住了人的視線,為人擋住陽光,帶來綠荷的陰涼。
(2)后人評價這首詞將自然美與女性美融為一境,下闋描寫歌女,盡現(xiàn)
鮮明的形象。請試著分析詞中歌女的形象。(6分)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古劍篇
郭震
君不見昆吾①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huán)映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游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②。
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注]①昆吾:傳說中的山名。相傳山有積石,冶煉成鐵,鑄出寶劍
光如水精,削玉如泥。②“零落”句:《晉書?張華傳》載,華見天上
有紫氣,使雷煥察釋。煥曰“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華使煥尋劍,煥掘
豐城縣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前六句化用典故寫龍泉劍的來歷,據(jù)傳是良匠用昆吾所產的精礦,
鍛煉多年精工鑄造而成。它鋒亮如雪寒光凜然,連劍工自己也得意地驚
嘆奇絕。
B.本詩贊美古劍器形優(yōu)雅質地精良:古劍像琉璃玉匣里的白蓮,劍柄
上失誤雕鏤的金環(huán)卻也輝映明月;劍芒耀眼像青蛇游動,鞘上花紋如綠
色龜鱗。
C.本詩通過寫古劍幸運的際遇,側面凸顯其卓越風采:正逢天下太平
無戰(zhàn)爭,慶幸被君子佩帶以防身;不只游俠們十分珍愛,英雄豪杰亦格
外鐘情。
D.本詩托物言志,詩人借歌詠龍泉寶劍抒發(fā)人生不遇的感慨,吐露憤
懣不平之氣,表達渴望能有所用的理想和抱負,暗含諷勸當權者惜才用
才之意。
(2)全詩句句寫劍,實則以劍喻人,請賞析詩中所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6
分)
5.閱讀下面這首五代詞,完成題目。(9分)
鵲踏枝
馮延巳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
得愁無限。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鰥綃掩
淚思量遍。
(1)下列對這首詞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昨夜笙歌”兩句,正面敘寫人事,與前三句景象所表現(xiàn)的意境呼
應: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樓上”是宴會之所,因人去樓空,則有高寒之意;“過盡征鴻”
寫人如征鴻離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與暮煙冥漠中,足見詞人內心的孤
寂悲苦。
C.“蚊綃掩淚”句,用“蚊人泣珠”的典故,一寫拭淚巾帕之珍美,
二則用泣淚之人所織之綃巾來拭淚,愈見泣淚之悲苦。
D.這首《鵲踏枝》深美閔約,看似在寫閨閣之情,傷春怨別,實則滿
含寂寞的悲涼。
(2)詞的前三句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有什么用意?(6分)
6.閱讀下面兩首宋詞,完成(1)?(2)題。(9分)
減字木蘭花
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①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
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減字木蘭花競渡
黃裳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注]①黛蛾:黛畫的蛾眉,指美眉。②黃裳(1044—1130),字勉仲,
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豐五年(1082)進士第一。
(1)下列對這兩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觀詞上片前兩句直抒怨情,后兩句借物寓情,篆香形狀回環(huán)如篆,
恰如人的回腸百轉。
B.古人鴻雁傳書,秦觀詞下片寫獨倚高樓的女子讀著遠人的書信,字
字句句,觸目成愁。
C.黃裳詞上片寫競渡,“飛出”寫群舟競發(fā)、急劃而來的實況,反映
了參觀者的真實感受。
D.黃裳詞采取白描手法,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場景,讀
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兩首詞營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6分)
7.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醉中感懷
陸游
早歲君王記姓名,只今憔悴客邊城。
青衫猶是鴉行①舊,白發(fā)新從劍外生。
古戍旌旗秋慘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壯心未許全消盡,醉聽檀槽②出塞聲。
[注]①鸚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樂器。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于今昔變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懷”之意,表達
出自己客居邊城的悲涼情調。
B.青衫依舊,白發(fā)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對偶。頷聯(lián)懷舊傷今,撫今
追昔,回腸千轉,唱嘆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階官服為青黑色,后泛指官職卑微。與白
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的
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過描寫的表達方式寫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聯(lián)兩句直
抒胸懷,深刻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激憤。
(2)抒情主人公過去和現(xiàn)在的形象特點有什么不同?請結合內容分析。
(6分)
8.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除夜對酒贈少章①
陳師道
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②。
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
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①少章:秦靚,字少章,與詩人交往頗密。②未空:事業(yè)、生
活沒有落空,即言“有了著落”。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除夕之夜,本該合家團聚,但詩人卻“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
情劈空而來。
B.首聯(lián),詩人“身何托”和客人事業(yè)生活“未空”構成鮮明對比,極
寫客人的躊躇滿志。
C.第四句的意思是:夢中,抱負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實現(xiàn);而現(xiàn)
實中卻一無所有。
D.頸聯(lián)對仗工整,寫愁催白發(fā)、酒助紅顏,形象表達了詩人愁情之深、
內心之苦。
(2)詩歌中塑造了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
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9分)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②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成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①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稑犯蓬}要解》:“‘關
山月',傷離別也?!雹诎椎牵荷矫?,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圍困
劉邦于此。
(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言戍邊將士身處邊疆,月光下佇立遙
望故園時,只覺長風浩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
B.“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兩句詩,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頌了
戍邊將士為擊破胡虜,甘愿遠離故土,為朝廷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壯志。
C.古詩詞寫離人思婦之情,總脫不了愁苦纖弱的筆調,境界往往局限
于眼前的風花雪月,而李白卻不落窠臼,境界雄渾,讀后令人眼前一亮。
D.詩歌最后四句,用“戍客”與“思歸”對舉,“望邊色”與“當此
夜”相應,在廣闊的背景下,揭示了戰(zhàn)爭中人的命運及其為民族沖突付
出的代價。
(2)本詩由三幅圖畫組成,分別是哪三幅圖畫?有何作用?(6分)
10.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1)?(2)題。(9分)
初夏江村
高啟?
輕衣軟履步江沙,樹暗前村定幾家。
水滿乳鳧翻藕葉,風疏飛燕拂桐花。
渡頭正見橫漁艇,林外時聞響緯車②。
最是黃梅時節(jié)近,雨余歸路有鳴蛙。
[注]①高啟(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詩人。此詩作于高啟
回到青丘鄉(xiāng)間隱居時。②緯車:堞車,抽繭出絲的工具。
(1)下面對本詩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一個“步”字表現(xiàn)出詩人在鄉(xiāng)間行走時輕腳細步、悠閑自得的
情狀;寫水鳥時的“翻”字,寫飛燕時的“拂”字,表現(xiàn)出動物的生氣
和自在,充滿詩情畫意。
B.詩的前三聯(lián)從視覺角度寫所見,最后一聯(lián)從聽覺角度寫所聞,視覺
與聽覺結合,再現(xiàn)了黃梅時節(jié)的鄉(xiāng)村景象。
C.這首詩一、二句交代行蹤,寫詩人穿著輕便的衣服,拖著輕軟的鞋,
步行于江村,暗示了農村生活一定是別有一番景象。五、六句寫農家勞
動的生動畫面。
D.“渡頭正見橫漁艇”一句化用了韋應物《滁外I西澗》中“野渡無人
舟自橫”的詩意。
(2)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xiàn)出詩人怎樣的心境?(6分)
21詩歌文本閱讀(鑒賞類試題)
A基礎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次蒲類津①
駱賓王
二庭②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zhàn),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③下,空令漢國羞。
【注】①漢班超曾在蒲類津打過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勛。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
③蘭山:蘭皋山。李陵戰(zhàn)敗投敵之處。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說明此次戰(zhàn)爭進展的不順利,未能旗開得勝,不能凱旋;
歸期遙遙,不能不令人哀愁。
B.“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黃河之水從北面流來。這兩句寓
情于景,情境交融。
C.“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抒寫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種邊塞戰(zhàn)場特有的悲
凄、肅殺氣氛。
D.“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成樓”,寫一場戰(zhàn)斗過后的休整時間,灶火連成一片,營壘相接,
聲勢浩大。
2.本首詩以其積極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歷來被詩論家所稱道。結合全詩作簡要
的分析。
【答案】LD
2.①直抒胸臆。開頭兩句寫因戰(zhàn)事不順,產生的愁苦情懷,不僅是思歸念家的情愫,更是
對國家邊塞境況的憂慮。
②比興手法。三四兩句,既是寫景狀物,又以此比興。寫山路條條,通往京城,和黃河源頭
水流千里,最終流向中國腹地,表明征人們始終心系國家的忠誠。
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寫邊境戰(zhàn)場凄寒肅殺的景色和烽煙直逼戍樓的緊急場景,表達了邊
關將士們嚴陣以待、奮起迎戰(zhàn)的決心。
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敵制勝立下功勛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崇尚勇武、建功立
業(yè)的渴望;借李陵戰(zhàn)敗投敵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的鼓勵和寧死不屈的氣概,同時
也對郭待封這類人的諷刺。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D.“戰(zhàn)斗過后的休整時間”錯誤,這兩句寫行軍路上,灶火連成一片,營壘相接的浩大聲勢。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起首兩句“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說明此次戰(zhàn)爭進展的不順利,未能旗開得勝,不能凱
旋;歸期遙遙,不能不令人哀愁。這里的“愁”直接抒發(fā)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思親念友戀鄉(xiāng),
更主要是戰(zhàn)爭的發(fā)展形勢無法令人樂觀。敏感而富有俠氣的詩人,不能不為國家和民族而擔
憂哀愁。
接著三四兩句“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狀物寫景,而兼有比興之意,內涵極其
豐富復雜。自南來的山路還條條連著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離家萬里的征人,眼望著歸路
不能歸,卻還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樣不斷向前開拔;另一方面黃河源頭的水流千里,據(jù)說還潛
行地下,但終歸流向了中國的腹地。征人們的心也如同這流水一般,不論奔赴哪里,始終系
念著祖國家園,這是天性使然。這是使用比興手法。
然后看五到八句,“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抒寫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種邊塞
戰(zhàn)場特有的悲凄、肅殺氣氛?!霸罨鹜ㄜ姳?,烽煙上戍樓”,這里利用細節(jié)描寫給人身臨其境
之感。行軍的路上,灶火連成一片,營壘相接,聲勢浩大。這里沒有直接寫人的活動,但千
軍萬馬已躍然紙上。傳遞戰(zhàn)報的烽煙直逼成樓,一個"上''字,戰(zhàn)火之緊急不言而喻。這兩句
借景抒情,描繪出蒲類津宿營的真實狀況,抒發(fā)邊關將士的決心。
最后四句,“龍庭但苦戰(zhàn),燕頷會封侯”,寫交戰(zhàn)前夜詩人的情感。漢班超曾在蒲類津打過仗,
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勛。詩人渴望能出現(xiàn)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敵制勝,贏得功名利祿。結
尾“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是借漢李陵戰(zhàn)敗投敵之事表示寧死不屈的氣概。按《舊唐書?
薛仁貴傳》記載,將軍郭待封嘗為都城鎮(zhèn)守,但為恥居薛仁貴之下,不聽從薛仁貴指揮,以
致貽誤戰(zhàn)機,一敗涂地。這首詩也有影射此事之意。這是用典抒情。
在這首寫送別的唐詩中,與它寫法相同的一首是()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A.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B.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guī)标?青山獨歸遠。
C.聞道衡陽外,由來雁不飛。送君從此去,書信定應稀。
D.滿酌勸僮仆,好隨郎馬蹄。春風慎行李,莫上白銅鞋。
秋日送別
駱賓王
寂寥心事晚,搖落歲時秋。
共此傷年發(fā),相看惜去留。
當歌應破涕,哀命返窮愁。
別后能相憶,東陵有故侯①。
【注】①事見《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為布農,貧,種瓜于長
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句點明了送別的時節(jié),實寫秋天的寥落,點染了離愁別緒,使全詩籠罩在傷感的氛
圍之中。
B.第三、四句用“傷”字和“惜”字直接抒發(fā)詩人的離愁別緒,同時感慨年華老去,青春不再。
C.“破涕”表明詩人送別友人,雖然心中充滿不舍,滿懷悲戚,但仍然告誡自己要保持樂觀
的態(tài)度。
D.詩歌對仗工整,語句平淡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把離別的心境表現(xiàn)得頗為深沉,
耐人咀嚼。
4.請簡要概括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C
4.①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不舍的惆悵;②年華逝去、處境困頓的悲慨。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C.“但仍然告誡自己要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錯誤?!爱敻钁铺椤敝校皯睘椤皯摗敝?,結合后
句“哀命返窮愁”分析,詩人雖然認為對酒當歌之時應該不再悲傷,但是由于自己處境困頓,
怎么也無法擺脫這種愁緒。
故選C。
4.本題考查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本詩是駱賓王閑居齊魯后期所作,詩人寄跡他鄉(xiāng),生活艱難,再加上在這蕭瑟的秋季與友人
分離,怎能不心生傷痛呢?詩人用“傷年發(fā)''抒發(fā)年華老去的憂傷;“相看惜去留”,別時留戀
萬分,不忍離別,抒發(fā)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哀命返窮愁”中的“窮”,點明處境困頓,
結合背景可知詩人抒發(fā)了處境困頓的悲慨;“別后能相憶”則抒發(fā)了對友人的不舍與自己內心
的悲涼。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①
駱賓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苑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②。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出塞第二年。②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動蕩不定。典出《戰(zhàn)國策?趙
策》。瓜:指瓜時,即瓜熟之時。典出《左傳?莊公八年》;后代稱任取期滿,等待移交之
時為瓜時。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根據(jù)內容分析,這首詩應該寫于作者離開京城前往邊塞登上天山、對京城有所思之時。
B.首聯(lián)用“忽”寫出到達山頂時,見開闊之景而驚異、喜悅、思念,開宗明義,直指題目。
C.第三聯(lián)寫詩人行軍途中??畤@軍營離京城十分遙遠,因長期艱辛行軍衣帶變得松弛。
D.尾聯(lián)詩人覺得生活令人傷感,夜聞胡笳之時悲哀之情難抑,淚水自然而然地隨之而流。
6.典故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可能比原有內涵更豐富,請結合第五聯(lián)簡要分析。
5.C
6.①漂梗指生活動蕩不定,詩人借此寫出其邊塞生活的漂泊不定以及內心的不安。②瓜時
指移交職務之時,詩人借此透露出自己渴盼任職期滿、趕快踏上歸程的急切。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長期艱辛行軍”不全面,應為“長期艱辛行軍和憂慮”。三聯(lián)“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意為:行軍途中常??畤@軍營離京城十分遙遠,因為嘆息、憂慮,我的衣帶都變得松弛不少。
行軍辛苦,憂思邊人,以致形容枯槁。
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運用典故表達情感的鑒賞能力。
五聯(lián)“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意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樣漂泊不定,遙想離任滿交接回
歸的日子還長著呢。
其中“漂梗,,典出《戰(zhàn)國策?趙策》,指生活動蕩不定。詩人此處用典不僅寫出自己因從軍西
域而過著漂泊不定的軍旅生活,而且包含內心的不安,一個"徒''字表達出詩人的無奈?!肮稀?/p>
指瓜時,即瓜熟之時。典出《左傳?莊公八年》;后代稱任取期滿,等待移交之時為瓜時。“歸
期''寫出詩人對回家的渴望;“未及瓜”頗有等不及瓜熟移交職務之意,此處用典表達了詩人
渴望任職期滿、趕快踏上歸程的急切。
此句用典巧妙,讓人覺得漂泊之人的凄涼境遇古今都是一樣的。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晚度天山有懷京邑
駱賓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苑①葉,雪似御溝花。
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②。
宇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
[注]①上苑,上林苑,漢代官苑名,此處指唐代皇宮。②瓜,瓜時,瓜熟之時,出自《左傳?莊
公八年》,借指任職期滿。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四句想象豐富。眼前之景讓詩人想起了京城美景,緊扣了第二句中的“想物華
B.五、六句寫行軍途中,詩人感慨軍營離京城十分遙遠,詩人嘆息衣帶都跟著自己遭罪。
C.七、八句描寫了塞外悲壯、凄涼的景象,形象地回答了五、六句中的“嘆”“憐”二字。
D.九、十句巧妙用典,詩人寫人在旅途,漂泊不定,想到離任滿交接回歸的日子還很長。
8.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的含意和所蘊含的情感。
【答案】7.B
8.含意:這種生活令人心思斷絕,每當夜里聽到那悲涼的胡笳之音,就禁不住潸然淚下。
情感:①邊地環(huán)境艱苦、凄涼,行軍旅途艱辛,表達了詩人對京城的思念之情;②生活漂泊
不定,不知歸期是何時,抒發(fā)了詩人的傷感之情。
【解析】7.本題考查理解賞析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詩人嘆息衣帶都跟著自己遭罪”錯誤,應是“詩人因為嘆息、憂慮,衣帶都變得松弛了”。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讀懂詩歌大意,理解“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的含意;然后要結合詩歌內容分析“寧
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所蘊含的情感;最后概括,分點作答。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意為:這種生活令人心思斷絕,每當夜里聽到那悲涼的胡笳之音,
禁不住潸然淚下。詩人在歷數(shù)自己一路轉徙的生活之后,悲哀、傷感之情終于不可抑制,隨
著淚水噴涌而出。那般痛徹心扉的悲愴之情隨著胡笳之音縈繞在讀者心頭,余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中數(shù)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同步聽評課記錄第27章章末復習
- 瑜伽私教服務合同(2篇)
- 甲醛超標租賃合同(2篇)
- 湘教版九年級上冊聽評課記錄:4.2 正切
-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一節(jié) 日本》聽課評課記錄2
- 四年級英語聽評課記錄表
- 五年級蘇教版數(shù)學上冊《認識負數(shù)》聽評課記錄(校內大組)
- 蘇科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3.2 代數(shù)式教聽評課記錄
- 湘師大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4.1《多彩的人類文化》聽課評課記錄
- 小學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3-2-2 圓錐的體積 聽評課記錄
- 四川省自貢市2024-2025學年上學期八年級英語期末試題(含答案無聽力音頻及原文)
- 2025-2030年中國汽車防滑鏈行業(yè)競爭格局展望及投資策略分析報告新版
- 2025年上海用人單位勞動合同(4篇)
- 二年級上冊口算題3000道-打印版讓孩子口算無憂
- 2025年生物安全年度工作計劃
- 人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全冊核心素養(yǎng)目標教學設計
- 通用電子嘉賓禮薄
- 新概念英語第三冊課后習題答案詳解
- 有機化學共振論
- 家訪手記(5篇)
- 橋梁工程質量保證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