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屈原列傳》(解析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7/23/wKhkGWbfxIyAOLnSAAIVj01H13g168.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屈原列傳》(解析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7/23/wKhkGWbfxIyAOLnSAAIVj01H13g1682.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屈原列傳》(解析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7/23/wKhkGWbfxIyAOLnSAAIVj01H13g1683.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屈原列傳》(解析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7/23/wKhkGWbfxIyAOLnSAAIVj01H13g1684.jpg)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屈原列傳》(解析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07/23/wKhkGWbfxIyAOLnSAAIVj01H13g16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課的文言戈
挖空、知識梳理與過關訓練
專題21屈原列傳
01拓室小1練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
()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
()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
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
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
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
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
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
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
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
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古今,喜
好描寫男女戀情)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
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學,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
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
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ǎ┒渲福ǎO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
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
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礴■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細()o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
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日:“秦甚憎齊,
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背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使使如秦
受地。張儀詐之曰:“僅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
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
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日:“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p>
儀聞,乃日:“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比绯?,又因()厚幣用事()者
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
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日:“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
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
人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o
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
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
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
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
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
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
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日:
“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日:“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
見()放?!睗O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
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日:“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度乎?”
乃作《懷沙》之賦?!谑菓咽?,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
()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p>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
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
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p>
【答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學實)強志(記),明于治亂,嫻(熟
悉)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朝列),爭寵而心害(嫉妒)其能。懷王使屈原造(制定)為憲令,
屈平屬(撰寫)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占為己有)之,屈平不與(同意),因讒之日:
“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為("曰"和“以為”同義
連用)‘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疏遠)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聽(動作名,聽覺)之不聰(明察)也,讒諂(形作名,說人壞話、奉
承諂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損害)公也,
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納)也(被動句),故憂愁幽思(苦悶深思)而作《離
騷》?!半x騷”者,猶離(同“罹”,遭受)憂也。(判斷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
人之本也。人窮(處境困頓)則反(同“返”,返回)本,故勞苦倦極(疲憊),未嘗不呼天
也;疾痛慘怛(憂傷、悲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
(離間)之,可謂窮(處境困窘)矣。信而見(被)疑,忠而被謗(被動句),能無怨乎?屈
平之作《離騷》,蓋(大概)自(由)怨生也?!秶L》好色(古今,喜好描寫男女戀情)而
不淫(過度),《小雅》怨誹(怨憤發(fā)牢騷)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提
及)帝善,下道(提及)齊桓,中述湯、武,以刺(譏諷)世事。明(形作動,闡明)道德之
廣崇,治亂(太平、作亂)之條貫(條理),靡(沒有)不畢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其文約
(簡約),其辭微(含蓄隱晦),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ㄐ巫髅?,小的方面)而其指(同
“旨”,主旨)極大,舉類(事物)邇(近)而見(表達)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描述事
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同“濁”,污濁)淖污泥之中,蟬蛻(名狀,像蟬蛻
殼一樣)于濁穢(形作名,污濁的環(huán)境),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被辱)世之滋(黑)垢,
嚼然(潔白的樣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推(推贊)此志(志向、品行)也,雖
(即使)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細(通“黜”,被罷免官職)。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通“縱”,合縱)親,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通“佯”,假裝)去秦,厚幣(名詞作狀語,用厚幣)委質(zhì)(通“贄”,
見面禮)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背?/p>
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p>
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
屈句,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
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第二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p>
儀聞,乃日:“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趁機)厚幣用事(當權)者
臣靳尚,而設詭辯(說假話)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
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回來),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
時秦昭王與楚婚(名作動,結為婚姻),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日:“秦,虎狼(名
作狀,像虎狼一樣)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友好)?”
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跑)趙,趙
不內(nèi)(通“納”,接納)。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責怪)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
既嫉(恨)之,雖放流,眷顧(眷念)楚國,系心(掛念)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其存(思念)君興國而欲反覆(回歸)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
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無論)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形
作名,忠心的人)以自為(幫助自己),舉賢(名作狀,賢明的人)以自佐(輔佐自己);然
亡國破家相隨屬(接連出現(xiàn)),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
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名作狀,在國內(nèi))惑于鄭袖,外(名作狀,在國外)欺于張
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
人之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詆毀)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放逐)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身形)容(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
見(被)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
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吃)其糟而啜(喝)其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
原日:“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
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蟾乎?”乃作《懷沙》之賦?!?/p>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效法)屈原
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p>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到)長沙,過屈原
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
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把……看成一樣)死生,輕(意動,以……為輕)去就,又
爽然自失矣?!?/p>
02知儡機現(xiàn)
1.通假字
⑴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同“旨”)
⑵屈平既細(“維”同“黜”,指被罷免官職)
⑶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
(4)厚幣委質(zhì)事楚(“質(zhì)”同“贄”,見面禮)
⑸乃令張儀詳去秦(“詳”同“佯”,假裝)
(6)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同“涅”,染黑)
2.相關成語
懷瑾握瑜:語出《楚辭?九音?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為懷,
在手為握;瑾、瑜,美玉也?!北扔魅司哂屑儩崈?yōu)美的品德。
博聞強志:語出本文。見識廣博,記憶力強。又作“博聞強記”“博聞強識”,《禮記?典
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
隨波逐流:語出本文。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沉浮。
與世推移:語出《楚辭?漁父》。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3.一詞多義
(1)聞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動詞,聽到)
②無何,宰以卓異聞(動詞,聞名)
③況草野之無聞者乎(名詞,名氣)
⑵志
①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名詞,品行)
②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動詞,記憶)
③其志潔,其行廉(名詞,志趣)
④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司,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動詞,作示志)
⑶直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志,以事其君(正直)
②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與“橫”相對)
③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通“值”,價值)
④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對的)
(4)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疏遠)
②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名作動,用奏章寫)
③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詞,稀疏)
④《諫太宗十思疏》(一種文體)
4.詞類活用
⑴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名詞用作動詞,為祖,繼承)
(2)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內(nèi)、外,名詞用作弋語,在內(nèi);在外)
⑶正道直行(正、直,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正;使……直)
(4)其后楚日以削(日,名詞用作狀語,一天地)
⑸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短,形容詞用動詞,詆毀,說壞話)
(6)悲其志(悲,動詞的為動用法,為……悲傷)
⑺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方正,容詞用作名詞,邪惡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8)明道德之廣崇(明,形容詞用作動詞,闡明)
5.古今異義
(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明年,古義:第年,指楚懷王十八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⑵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詭辯,古義:騙人假話;今義:無理狡辯,動詞)
⑶顏色憔悴(顏色,古義:指人的容貌,臉上的色;今義:由物體發(fā)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
過視覺產(chǎn)生的印象)
⑷形容枯槁(形容,古義:人的形體,容貌;今.: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zhì)加以描述)
⑸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古義:言語舉動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人教版)
適度、得體;今義:舉止行動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
(6)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用事,古義:執(zhí)政,掌權;今義:憑感情、意氣等行事)
6.文言句式
(1)“離騷”者,猶離憂也。(判斷句)
⑵秦,虎狼之國。(判斷句)
⑶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
⑷為天下笑。(被動句)
⑸方正之不容也。(被動句)
(6)不凝滯于物。(被動句)
⑺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賓語前置句)
⑻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狀語后置句、省略句)
⑼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狀語后置句)
(10)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后置句)
03過關鈉秣
一、選擇題
i.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離騷者,猶離憂也B.齊與楚從親
C.被發(fā)行吟澤畔D.明道德之廣崇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離”同“罹”,遭遇,遭受。
B.“從”同“縱”,合縱。
C.“被”同“披”,披散。
D.沒有通假字。
故選D。
2.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徒,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官名。主要職責是參與議論國事,發(fā)布號令,出則接待賓客?!妒?/p>
記》載屈原與春申君曾任左徒。
B.大夫,古代官階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古代醫(yī)
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間口傳至今。
C.三閭大夫,是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主持宗廟祭祀,兼管貴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務,
權力極大,屈原曾任此職。
D.幣,在古代漢語中多指用作饋贈或祭祀的絲織品。后引申為作為禮物的車、馬、皮、帛、
玉器等一切值錢的財物。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
C項,“權力極大”錯,三閭大夫是管理昭、屈、景三姓貴族子弟教育及宗族事務等的閑差事。
屈原被貶后任此職。
故選C。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設詼辨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B.顏自憔悴,形容枯槁
C.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D.推此志也,雖與月月爭光可也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古今異義)的能力。
A項,“詭辯”,古義是“假話”,名詞;今義是“無理狡辯”,動詞;古今異義。
B項,“顏色”,古義是“臉色”;今義是“色彩”;古今異義。
C項,“從容”,古義是“委婉得體”;今義是“舉止行動不慌不忙”;古今異義。
D項,“日月”古今同義,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故選D。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屈平疾王聽之不瞳也聰:聰明
其文約,其辭微微:簡約
B.嚼然泥而不浮者也滓:渣率
然皆用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
C.人容則反本窮:處境艱難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奪:強取為己有
D.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屬:屬于
舉婁邇而見義遠類:類似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
A項,聰:明察;微:含蓄隱晦。
B項,滓:污染。
D項,屬:接連,跟著;類:事物。
故選C。
5.下列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例句不一致的一項是()
例句:短屈原于頃襄王
A.明道德之廣崇B.素善留侯張良
C.商人重利籟別離D.舉好以自佐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詞類活用。
例句“短屈原于頃襄王”中的“短”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詆毀”。
A項,明,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闡明”。
B項,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交好”。
C項,輕,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解釋為“看輕”。
D項,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解釋為“賢才”。
故選D。
6.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屈平屬草稿未定(屬:撰寫)其文約,其辭微(微:微妙)
B.爭寵而心雪其能(害:害怕)然皆用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
C.越屈原于頃襄王(短:詆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有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存:存在)中述湯、武,以則世事(刺:譏刺)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項,微:含蓄隱晦。
B項,害:嫉妒。
D項,存:思念。
故選C。
7.對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爭寵而心害其能(害:傷害)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B.舉婁邇而見義遠(類:事物)不余世之滋垢(獲:獲得)
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短:詆毀)頃襄王怒而江之(遷:放逐)
D.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渾濁的樣子)然皆用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A項,解釋有誤。害,應理解為“嫉妒”。
B項,解釋有誤。獲,應理解為“辱、被辱”。
D項,解釋有誤。察察,應理解為“潔凈的樣子”。
故選C。
8.(2023秋?河北唐山?高二開灤第一中學??计谀┫铝芯渥又袥]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B.齊與楚從親
C.厚幣委質(zhì)事楚D.其文約,其辭微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A項,“指”同“旨”,意旨。
B項,“從”同“縱”,合縱,聯(lián)合抗秦。
C項,“質(zhì)”同“贄”,見面禮。
故選D。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C.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D.形容枯槁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詞語古今異義的能力。
A項,伐:古義,自夸,炫耀;今義,討伐。古今意義不同。
B項,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時間名詞,今年的下一年。古今意義不同。
C項,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古今意義相同。
D項,形容:古義,形體容貌;今義,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zhì)加以描述。古今意義不同。
故選C。
10.(2023秋?吉林遼源?高二遼源市第五中學校??计谀┫铝袑Ω骶渲屑狱c詞的意思的判斷,
正確的一項是()
①何故而至此
②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③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④遂自投汨羅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何,疑問代詞,什么。②何,疑問代詞,為什么。③以,介詞,用。④以,相當于連詞“而”,
表修飾。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故選B。
11.下列對詞句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博聞強志:知識廣博,長于記憶
B.明于治亂: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
C.嫻于辭令:擅長寫作楚辭和小令
D.舉類邇而見義遠: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項,“辭令”翻譯錯誤,不是“楚辭和小令”,“辭令”是指應對的語言,“嫻于辭令噫思是“擅長
外交辭令”。
故選C。
1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屈原既細B.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C.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D.被發(fā)行吟澤畔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中通假字的能力。
A項,“細”同“黜”,指被罷免官職;
B項,“指”同“旨”;旨趣;
D項,“被”通“披”;披散。
故選C。
1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與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父母者,人之本也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B.信面見疑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C.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舉賢以自佐
D.為天下笑而自令見放為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辨析能力。
A項,前句為助詞“的”;后句為代詞“他";
B項,前后句皆為表轉折的連詞;
C項,前句為介詞,用;后句為表目的的連詞,來;
D項,前句為介詞“被“;后句為語氣詞。
故選B。
1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爭寵而心害其能害:嫉妒
B.嚼然泥而不浮者也滓:污染
C.舉賢以自住佐:輔佐
D.然皆用屈原之從容辭令祖:祖先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D項,“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意思是“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祖:效法。
故選D。
15.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B.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C.形容枯槁
D.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詞匯古今異義詞的辨別能力。
A項,古義是第二年;今義是時間詞,今年的下一年。
B項,古今異義相同,認為。
C項,古義是外貌,模樣;今義是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zhì)加以描述。
D項,古義是言語舉動適度、得體;今義是①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②(時間或經(jīng)濟)寬裕。
故選B。
16.從詞類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點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人則與王圖議國事②謖諂之蔽明也
③邪理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④蟬蛻于濁穢
⑤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⑥亡國破家相隨屬
⑦內(nèi)惑于鄭袖,夕卜欺于張儀⑧莫不欲求學以自為,舉員以自佐
⑨崎然泥而不浮者也
A.①④⑨/②/③⑧/⑤⑥/⑦B.①④⑦/②⑤/③⑧/⑥/⑨
C.①④⑦/②/③⑧/⑤⑥/⑨D.①④/②/③⑧/⑤⑥/⑦⑨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活用現(xiàn)象的辨別能力。
①入:對內(nèi)、在朝內(nèi),名詞作狀語。
②讒諂: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動詞活用作名詞。
③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蟬:像蟬那樣。名詞作狀語。
⑤存、興:使……存,使……興。動詞的使動用法
⑥亡:使……滅亡。破:使……破敗。動詞的使動用法。
⑦內(nèi),外:在朝內(nèi),在國外。名詞作狀語。
⑧忠:忠誠的人。賢:賢能的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①④⑦名詞作狀語;②動詞活用作名詞;③⑧形容詞活用作名詞;⑤⑥動詞的使動用法。⑨名
詞活用作動詞。
故選C。
二、情景默寫
17.根據(jù)課文《屈原列傳》(節(jié)選)相關內(nèi)容,完成默寫。
(1)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shù)?,正直之士?/p>
受排擠的社會現(xiàn)實。
(2)司馬遷連用兩個被動句“____________,",寫出屈原誠實不欺卻被猜疑,
忠心耿耿卻被誹謗的現(xiàn)實,引出下文寫屈原由于心生怨憤而作《離騷》。
(3)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約,用詞含蓄隱晦的兩句
,°
【答案】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其文約
其辭微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有:“邪”“疑”“謗”“微
1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對《離騷》高度評價,稱它兼有《國風》的“”和《小
雅》的“________
(2)《屈原列傳》中闡明《離騷》治國理想“靡不畢見”的兩句是:“,
(3)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辨是
非以外,還有“,",揭示出當時朝廷小人當?shù)赖暮诎惮F(xiàn)實。
【答案】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讒諂之
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淫、誹、崇、讒諂、蔽、邪曲。
19.屈原列傳
(1)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對“離騷”一詞做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
(2)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
也就是心中有怨氣。司馬遷認為其產(chǎn)生怨氣的原因:“,
(3)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運用對偶的修辭,說明《國風》與《小雅》各自特點的兩
句:",
(4)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
“,”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
(5)我們讀屈原的《離騷》,發(fā)現(xiàn)屈原在文章中經(jīng)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關于這一點,司馬
遷在《屈原列傳》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釋:“_______,
(6)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________,"兩句,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離騷》
在闡明道理與治理國家方面的獨到之處。
(7)在《屈原列傳》(節(jié)選)中,司馬遷對屈原的為人做出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認為他志向
遠大,即使與日月對照,光輝也毫不遜色的句子:",?!?/p>
【答案】離騷者猶離憂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好色而不淫怨誹
而不亂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明道德之廣崇
治亂之條貫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需要注意書寫的字詞有:猶、謗、淫、怨誹、慘怛、芳、崇。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
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
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
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
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
禍也。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淳或見而問之日:“子非m同木來
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日:“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日: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
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日:“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
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覆乎?”乃作《懷沙》之賦?!谑菓咽?,遂自投淚羅以死。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
(乙)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生三歲,其父徒家鎮(zhèn)江。稍長,從其鄉(xiāng)人孟先生學,孟之徒
恒百余,獨指秀夫曰:“此非凡兒也?!本岸ㄔ?,登進古第。李庭芝鎮(zhèn)淮南,聞其名,辟至
幕中。
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靜,不茍求人知,每僚吏至閣,賓主交歡,秀夫
獨斂焉無一語?;驎r宴集府中,坐尊俎間,矜莊終日,未嘗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
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①。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港東,擢參議官。
德佑元年,邊事急,諸僚屬多亡者,惟秀夫數(shù)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農(nóng)寺丞,累擢至宗正
少卿兼權起居舍人。
二王走溫州,秀夫與蘇劉義追從之,使人召陳宜中、張世杰等,皆至,遂相與立益王于福
州。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間,知軍務,每事咨訪始行,秀夫亦悉
心贅之,無不自盡。旋與宜中議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罷之。張世杰讓宜中日:“此如何時,動
以臺諫論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還。
時君臣播越海濱,庶事疏略,楊太妃垂簾,與群臣語猶自稱奴。每時節(jié)朝會,秀夫儼然正
笏立,如治朝,或時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淚,衣盡漁,左右無不悲動者。屬井澳②風,
王以驚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
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乃與眾共立衛(wèi)王,以秀夫為左丞相,
與世杰共秉政。時世杰駐兵壓山,秀夫外籌軍旅,內(nèi)調(diào)工役,凡有所述作,又盡出其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wèi)王舟,而世杰、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
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節(jié)選自《宋史?陸秀夫傳》,有刪改)
注:①主管機宜文字:官職名,掌機密文件。②井澳,今廣東省中山市南海中島嶼。
20.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
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B.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
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C.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
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D.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shù)萬/天若
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閭大夫,戰(zhàn)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主持宗廟祭祀之事,兼管貴族屈、景、昭三大氏
子弟教育的閑差事。
B.漁父,文中是指打魚的男子,“漁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含有特定意義,常指抱有“持守
其真”、還歸自然主張的隱居者。
C.笏,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所持的手板,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對君王上
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D.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為進士,即古代科
舉省試及第者的稱呼。
22.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本項的一項是()
A.屈原能力出眾,遭小人陷害而被貶官,最后不愿與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陸秀夫才干突
出,雖遇伯樂賞識,但偏逢末世,最后兵敗而赴海殉國。
B.甲文文學性濃厚,運用對偶、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乙文
語言平實、敘述簡潔,更注重史學性。
C.屈原和陸秀夫皆是忠貞愛國之士:屈原雖被放流,仍眷顧楚國,系心懷王;陸秀夫取
勝無望,深覺辜負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
D.甲乙兩文均精心裁切,詳略得當:甲文概述上官大夫詆毀屈原,詳寫屈原與漁父的對
話;乙文略寫陸秀夫追隨二王到溫州的過程,詳寫朝會時的場景。
2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2)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雖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遷至主管機宜文字。
24.為人物傳記,甲乙兩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20.A21.D22.C23.(1)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
不想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
(2)等到考察他的政務,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調(diào)任也不讓他離開自
己,陸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中三(多)次升遷至主管機宜文字。24.①甲文敘述和議論相結
合,在敘事中融入大段議論。直接表達作者的看法,如對君王任用臣下的分析,表達君王應舉
賢任能的政治主張;
②甲文議中寓情,論中有情。比如評論人君的忠奸不分,表達了對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
同情,寄寓著作者因自身遭際而同病相憐的深沉情感。直抒胸臆,批判楚懷王不辨忠奸。③乙
文在敘事中刻畫人物,作者沒有發(fā)表看法,沒有過多流露作者的情感。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活著,將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憑借一支軍隊和方圓十里之
地復興國家的,現(xiàn)在百官有司都具備,有士兵數(shù)萬人,上天如果不想滅絕宋朝,憑借這些難道
不可以建立國家嗎?
“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中“以”為介詞,憑借,“一旅”“一成”是并列結構,者B應為“以”的賓
語,故“一旅”“一成”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
“具”是上句謂語,“士卒”是下句主語,中間斷開,排除B。
故選Ao
2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進士……即古代科舉省試及第者的稱呼”說法錯誤。應該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稱呼。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深覺辜負了王之重托,便赴海而死,向王明忠”錯誤,這不是他赴海而死的原因。由原文“至
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wèi)王舟,而世杰、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即負王赴
海死”可知,是戰(zhàn)敗后,張世杰、蘇劉義各自砍斷纜繩乘船離去,陸秀夫揣測無法逃脫,才投
海而死。
故選C。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無”,無論;“忠”,形容詞作名詞,忠臣;“賢”(第二個),賢才;“自為”“自佐”,賓語
前置句,即“為自”“佐自”,意思是幫助自己,輔助自己。
(2)“器”,器重;“雖”,即使;“遷”,升遷。
2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分析表達方式的能力。
(1)甲文敘述和議論相結合。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
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句,在敘述屈原本有報國之志,卻始終沒有等
來楚襄王的召回,沒能返回朝廷這件事后,作者立馬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
終沒有覺悟,并用道理論證了楚國接連發(fā)生國破家亡之事的原因是“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
者不賢”,并由此表達君王應舉賢任能的政治主張。可見甲文在敘事中融入大段議論,直接表
達了作者的看法。
(2)甲文議中寓情,論中有情。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句,雖然是對楚懷
王不知忠臣之分的議論,但也飽含了作者對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等奸臣的批判,對屈原忠而被
謗、信而見疑的同情。“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一定程度上,是對楚國必
將滅亡的感嘆,表達了作者對人君忠奸不分的批判,以及屈原沒有被重用的遺憾,同時,也寄
寓著作者因自身遭際而同病相憐的深沉情感。
(3)乙文在敘述中并沒有加入過多的議論(作者的看法)和情感。
乙文通過敘述了陸秀夫被李庭芝征做幕僚,輔佐益王、衛(wèi)王,戰(zhàn)敗后因同僚棄他而跑最終自殺
等事情,使陸秀夫的形象躍然紙上,但并沒有對這些事情發(fā)表作者的看法。
參考譯文:
(甲)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
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對內(nèi)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fā)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
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
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里掛念著懷王,
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
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xiàn)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于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
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
求得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fā)生,而圣明君主治理
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xiàn),這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
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
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
了解人的禍害。
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
王發(fā)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
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
“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睗O
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
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覺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
一般的品質(zhì)。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
剛洗過澡的一定栗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
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
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乙)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在他三歲時,他父親把家遷到鎮(zhèn)江。(陸秀夫)逐漸長大,
跟隨其同鄉(xiāng)的孟先生學習,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孟先生唯獨指著陸秀夫說:“這
不是個平凡的孩子?!本岸ㄔ?,陸秀夫考中進士。李庭芝鎮(zhèn)守淮南,聽說了他的名聲,征召
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
陸秀夫才思清麗,當時的文人很少有趕得上他的。他性情沉穩(wěn)安靜,不茍且求人了解自己,
每當屬吏們來到官署(議事的地方),賓主歡聚一堂,陸秀夫獨自沉默不發(fā)一言。有時在府中
宴飲,他坐在酒席間,整日姿態(tài)矜持莊重,不曾有一點希求茍合的意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務,
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調(diào)任也不讓他離開自己。陸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
中三次升遷至主管機宜文字。咸淳十年,李庭芝管轄淮東地區(qū),提拔陸秀夫為參議官。德佑元
年,邊境戰(zhàn)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屬吏大多逃跑,只有陸秀夫等幾個人沒有離開李庭芝。李
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給朝廷,朝廷任命他為司農(nóng)寺丞,他多次升遷至宗正少御兼任起居舍人。
二王逃到溫州,陸秀夫與蘇劉義追隨跟從他們,派人召陳宜中、張世杰等人來到溫州,于
是共同在福州擁立益王為帝。陸秀夫后升遷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認為陸秀夫
長久地待在軍隊中,熟悉軍中事務,每次遇到大事都咨詢、訪問陸秀夫之后才開始施行,陸秀
夫也盡心輔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訴他。不久陸秀夫參與議事和陳宜中意見不合,陳宜中
讓言官彈劾并罷免了他。張世杰責備陳宜中說:“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了,還動用臺諫大臣來彈劾
別人?”陳宜中惶恐,急忙召陸秀夫回來了。
當時君臣流亡在海邊,許多事請疏忽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群臣說話時依然自稱奴。每
到朝會時節(jié),陸秀夫端正笏板莊重地立于一邊,到治朝上,或者有時在奔行路途中,陸秀夫凄
然落淚,用官服擦淚,衣服都被沾濕了,身邊的人沒有不悲痛的。在井澳恰好遇到大風,益王
因為受驚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離去。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活著,將把他置于
何地?古人尚且有憑借一支軍隊和方圓十里之地復興國家的,現(xiàn)在百官有司都具備,有士兵數(shù)
萬人,上天如果不想滅絕宋朝,憑借這些難道不可以建立國家嗎?”于是與眾人共同擁立衛(wèi)王
為帝?;实塾谑侨蚊懶惴驗樽筘┫?,與張世杰一同掌管政事。當時張世杰的軍隊駐守在崖山,
陸秀夫對外籌劃戰(zhàn)事,在內(nèi)調(diào)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被攻破,陸秀夫跑向衛(wèi)王的船,而張世杰、蘇劉義各自砍斷纜繩離
去,陸秀夫揣測不可能逃脫,就拿著劍驅趕他的妻子兒女跳海,隨即背著衛(wèi)王投海而死,享年
四十四歲。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釀酒廠天然氣供氣服務合同
- 物聯(lián)網(wǎng)工程居間合同
- 農(nóng)業(yè)政策支持方案
- 補充借款合同格式
- 新媒體運營合作協(xié)議
- 林木種植與林業(yè)管理作業(yè)指導書
- 大型鉆機租賃合同
- 大廈物業(yè)租賃合同
-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口算題卡
- 2025年漢中貨運上崗證模擬考試試題
- 二零二五版財務顧問保密與工作內(nèi)容協(xié)議3篇
- 2025-2030年中國干混砂漿行業(yè)運行狀況及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
- 2025江蘇鹽城市交通投資建設控股集團限公司招聘19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4托管班二人合伙的協(xié)議書
- 《輸電線路金具識別》課件
- 基于PLC的豬場智能液態(tài)飼喂系統(tǒng)的設計與研究
- 企業(yè)內(nèi)部管理流程優(yōu)化方案
- 2023-2024學年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七年級(上)期末英語試卷
- 任務型閱讀 -2024年浙江中考英語試題專項復習(解析版)
- DB3209T 1171-2019 響水西蘭花規(guī)范
- 世界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嬰幼兒保育組”賽項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