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重慶市烏江新高考協(xié)作體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重慶市烏江新高考協(xié)作體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重慶市烏江新高考協(xié)作體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重慶市烏江新高考協(xié)作體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重慶市烏江新高考協(xié)作體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2重慶市烏江新高考協(xié)作體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nóng)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jié)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jié)”,后者是“機械的團結(jié)”。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jié)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皩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拔覀兇蠹沂鞘烊?,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jīng)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chǎn)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改革開放以后,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變化確實如有些學者所觀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大批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更是帶來鄉(xiāng)村社會普遍的空巢現(xiàn)象。尤其是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但是,這可以稱之為物、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長期浸淫于熟悉社會而習得的“給予”和“虧欠”的人情傳統(tǒng)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則等還存在巨大影響。眾多研究表明,生活在鄉(xiāng)村社會的農(nóng)民,雖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但依舊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也由此不斷延續(xù)下去。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jié)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梢钥闯觯煜ど鐣言庥鰪娏覜_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仍有影響。(摘編自黃銳《鄉(xiāng)土社會是“熟悉社會”》)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緣”字與材料二中的“血緣”、“親緣”、“宗緣”、“地緣”的“緣”含義相同的一項是()A.不解之緣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C.緣木求魚 D.自緣身在此山中2.根據(jù)以上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xiāng)下人土氣,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而種地是他們最普通的謀生辦法。B.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社會:一種是禮俗社會,一種是法理社會。C.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信用,產(chǎn)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D.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B.“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C.“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上述材料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找出四種并作簡要分析。5.材料一說“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請概括這“鄉(xiāng)土性”的特點?!即鸢浮?.A2.C3.A4.(1)運用舉例論證。用“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對“孝”的不同解讀來說明熟人社會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則;用三家村到幾千戶的大村,來論證村和村之間是孤立、膈膜的。(2)運用對比論證。通過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現(xiàn)代社會和鄉(xiāng)土社會的對比,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社會,法律無從發(fā)生。(3)運用引用論證。引用了《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來論證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彼此熟悉的、用規(guī)矩和禮俗而不用法律維持的社會。(4)運用假設論證?!凹偃缭谝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5.①鄉(xiāng)下人離不了土。鄉(xiāng)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因此明白泥土的可貴。②不流動性。在人與空間的關系上是不流動的,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如答地方性亦可酌情給分)③熟人社會。聚村而居,終老是鄉(xiāng),是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題干中的“血緣”在材料二“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jié)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指親密的關系或深厚的感情。A.不能分開的緣分,指親密的關系或深厚的感情。B.沿著、順著。沿著溪水行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C.緣,爬。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D.因為。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于文無據(jù)。從材料一第6段“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可知,作者并未對兩者進行對比評判。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和論據(jù)的能力。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說讀書人的抱負和責任。不能用來論證材料一的觀點。B.是說“禮”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第4段中“禮俗社會”的觀點。C.是說安土重遷,符合材料一第3段中“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的觀點。D.是說他們孤立,符合材料一第2段中“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的觀點。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1)運用舉例論證。材料一“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用“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對“孝”的不同解讀來說明熟人社會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則;材料一“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用三家村到幾千戶的大村,來論證村和村之間是孤立、膈膜的。(2)運用對比論證。材料一“前者是‘有機的團結(jié)’,后者是‘機械的團結(jié)’。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通過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現(xiàn)代社會和鄉(xiāng)土社會的對比,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社會,法律無從發(fā)生。(3)運用引用論證。材料一“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畬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引用了《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來論證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彼此熟悉的、用規(guī)矩和禮俗而不用法律維持的社會。(4)運用假設論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根據(jù)材料一第一段“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nóng)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可得出鄉(xiāng)下人與土地的密切關系,因此可歸納出:鄉(xiāng)下人離不了土。鄉(xiāng)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因此明白泥土的可貴。②根據(jù)材料一“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蚁胛覀兒芸梢哉f,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可知,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來說,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口是不流動的,也因此保持了相對獨立。由此可歸納出:不流動性。在人與空間的關系上是不流動的,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③根據(jù)材料一“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可歸納出:熟人社會。聚村而居,終老是鄉(xiāng),是沒有陌生人的社會。(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對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澤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頭看見天上那些鳥——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鳥類。①它有一個諢號,叫“無腳鳥”,它的四趾只適合抓住高處的樹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它日復一日不停歇地飛,它在飛翔中睡覺,在飛翔中捕食,在飛翔中俯沖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濺起的水滴。如果讓我用一種鳥來形容來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遠,如果它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這讓我想起另一個飛行家,就是齊天大圣、行者悟空?!段饔斡洝返诰攀嘶兀粕畮熗皆谟裾嬗^歇腳,第二天啟程上靈山,金頂大仙要給他們指路,悟空嘴快,說:“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贝笙傻溃骸澳阏J得的是云路,當從本路行?!毙r候讀《西游記》,總有一個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經(jīng),孫悟空一個筋斗飛過去,把經(jīng)書拎回來交給師父不就得了嗎?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飛在天上、走“云路”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人之為人的問題是,他必須走“本路”,他無法直接抵達終極,人總是要死的,但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獲得他活著的意義。所以,“云路”上取的經(jīng)不是真經(jīng),在大地上用雙腳一步一步走過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難中走過去,這才算得了真經(jīng)。孫悟空,這偉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飛,他也終于學會了落地,學會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而成佛?,F(xiàn)在,我心里馬上就有了一個像行者那樣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輕時的杜甫是鳳凰,心高萬仞,壯志凌云,“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時杜甫二十四歲,壯游山東、河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遙望泰山,他的目光隨飛鳥而上,他的心凌絕頂而小天下。這樣的速度和激情,這樣的一往無前、萬里橫行的豪氣,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寶三載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們同游齊趙,杜甫寫下了《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倍鸥懙氖抢畎祝彩亲约?。李白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北京雨燕。他畢生不落地,他是“無腳鳥”、他是“謫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闊無邊的尺度里。他的偉大,讓杜甫、讓后來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牽掛,真是在飛,他在人世、在紅塵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飛揚跋扈放浪輕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飛。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遙望著懷想著李白,他那么愛李白,放不下李白,他愛的其實是他心中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那個青春勃發(fā)飛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個時刻,生命里的關鍵時刻,也是中國詩歌和中國精神的一個關鍵時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這泥濘的人間踽踽獨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歷經(jīng)橫逆、失敗、勞苦,艱辛地為一餐飯、一瓢飲而奔忙,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為人和人的一點溫情而感動,“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與泥濘中,在漫漫長路上,他才看得見“三吏”、看得見“三別”,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貼向別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們。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飛揚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驚心,戰(zhàn)栗著喘息著,流淌汗水和淚水,從極度勞頓的身體中提煉出來句子。那是一個行者一個登山者的頓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艱難苦恨。杜甫之偉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煉為精悍的韻律、提煉為詩。他是中國文學中最偉大的行者,他是第一個走過并且寫出“本路”的詩人,第一個直接面對累和喘息的詩人,第一個在累和喘息中為生命唱出意義的詩人。李白是純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這份常人沒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純粹。而杜甫曾經(jīng)是雨燕,后來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長出了腳,一步一步走過去,這何其難啊,李白和王維那樣絕頂?shù)男闹嵌甲霾坏健6鸥ι眢w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飛走了嗎?沒有,還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闊、江河萬古,然后,他緩緩地落下,落到此時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絕對的重中依然能輕,在石頭縫里望見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歡,他是窮途末路、他是通達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艱難苦累淬煉成詩。當這么談論杜甫時,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說他是雨燕,但他其實同時也是行者。這個人作為作家的橫絕古今,正在于他既飛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都t樓夢》沒有寫完,實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懷疑,《紅樓夢》寫不完,其實是真的寫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難死。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留給你們?nèi)ハ氚桑浧鹉銈円娺^的雨燕、你們遭遇的行者。這些偉大的靈魂,在往昔的日子、現(xiàn)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著我們,他們是我們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們替我們走過,他們將一直陪伴著我們,指引著我們。(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風貌。B.“云路”與“本路”分別對應著“雨燕”和“行者”,貫穿了全文,內(nèi)涵豐富,頗具啟發(fā)意味。C.作者認為曹雪芹橫絕古今,是因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這也是《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語言生動靈活、富有表現(xiàn)力;多處引用詩歌,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①處,“無腳鳥”“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等寫出了北京雨燕的特點,為下文寫作者心中的作家張本。B.第②處,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認為走“本路”才有意義。C.第③處,杜甫對李白的遙望懷想,其實是在懷念當年那個青春勃發(fā)、壯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處,作者認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這也是杜甫能把苦難淬煉成詩的原因。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樣的特點和寓意?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9.作者說“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可見在作者心里,蘇軾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請結(jié)合文本以及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或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分析,說一說你對“行者”蘇軾和“雨燕”蘇軾的理解?!即鸢浮?.C7.B8.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飛翔,抗拒、承擔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懷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遠的創(chuàng)作理想與人生狀態(tài)。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歷經(jīng)泥濘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腳踏實地,心懷天下,體察人間疾苦,在艱難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詩。9.①“行者”蘇軾:蘇軾像行者那樣用雙腳一步步走過人世的苦難。蘇軾后半生幾乎是在流放中度過的,“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寫照。②“雨燕”蘇軾:蘇軾在苦難中追求心靈的超脫曠達。面對苦難,蘇軾如“雨燕”般抗拒著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靈的超脫曠達,發(fā)出“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慨嘆?!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這也是《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錯誤。根據(jù)原文“《紅樓夢》寫不完,其實是真的寫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可知作者認為《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是“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而寫不下去。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B.“否定作家走‘云路’”錯誤。文中說“云路”上取的經(jīng)不是真經(jīng),必須走“本路”,獲得活著的意義,體現(xiàn)了作者只是了肯定走“本路”,認為走“本路”才獲得活著的意義,并沒有否定作家走“云路”。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雨燕:“它日復一日不停歇地飛,它在飛翔中睡覺,在飛翔中捕食,在飛翔中俯沖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濺起的水滴”中用三個“在飛翔中”凸顯了雨燕一生在天空飛翔的特點?!氨本┯暄喟涯愕哪抗饫酶h,如果它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贊揚雨燕能讓人“目光拉得更遠”,用“雨燕”比喻心目中的理想作家,他們心懷天下,抗拒、承擔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追求自由高遠的理想和人生態(tài)度,“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行者:“這偉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飛,他也終于學會了落地,學會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而成佛”,行者值得是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的人。他讓“我心里馬上就有了一個像行者那樣的作家”,作者用“行者”比喻作家;“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飛揚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驚心,戰(zhàn)栗著喘息著,流淌汗水和淚水,從極度勞頓的身體中提煉出來句子。那是一個行者一個登山者的頓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艱難苦恨”,像行者那樣的作家腳踏實地,負重前行,在艱難苦恨中“為生命唱出意義”?!?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根據(jù)題干可知,作答時要結(jié)合文本以及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或文學創(chuàng)作分析對“行者”蘇軾和“雨燕”蘇軾的理解。根據(jù)原文“他注定要在這泥濘的人間踽踽獨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歷經(jīng)橫逆、失敗、勞苦,艱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可知“行者”蘇軾是指他歷經(jīng)橫逆、失敗、勞苦,艱辛,負重前行。蘇軾后半生命運多舛、顛沛流離,數(shù)次被貶到當時的荒蠻之地,生存環(huán)境極為惡劣。烏臺詩案,貶黃州,貶惠州,六十二歲的時候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蘇軾后半生幾乎是在流放中度過的。根據(jù)原文“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遠,如果它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李白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北京雨燕……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闊無邊的尺度里……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牽掛,真是在飛,他在人世、在紅塵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飛揚跋扈放浪輕狂”,可知“雨燕”蘇軾是指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被大地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在艱難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詩,追求心靈的自由和超脫曠達。面對苦難,蘇軾始終都能以一顆坦然曠達的心境去面對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表現(xiàn)出一種不被世俗所拘囿、不被得失所牽絆、超然于物外、坦然于內(nèi)心的超脫情懷。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qū)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diào)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

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譙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yún)?,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shù)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后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fā)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北娙藷o以易周之理。于是遂從周策。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譙周傳》)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吳人或謂襄陽張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百姓未服,今又勞力遠征,敗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qū)馳,無有寧歲。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修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憂也?!眳侨诵ζ溲?,至是乃服。(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十》)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請身F詣京都G以古義H爭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克,攻占。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克終者蓋寡”的“克”含義不同。B.易,改換。與《種樹郭橐駝傳》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義相同。C.固,穩(wěn)固。與《阿房宮賦》中“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的“固”含義不同。D.修,整治。與《過秦論》中“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的“修”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鄧艾大軍長驅(qū)直入,百姓驚慌逃跑,蜀國來不及應對,有人建議逃往吳國,也有人建議退守南方。B.譙周獨持己見,他認為吳國還不具備與魏國分庭抗禮的實力,這種情勢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國降魏。C.吳國有人認為司馬氏當權后,魏國政治動蕩,未能收攏民心,況且伐蜀是勞力遠征,不可能成功。D.張悌從內(nèi)政角度分析了魏國和蜀國的政治狀況,比較了曹氏和司馬氏執(zhí)政的差異,認為魏國必勝。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2)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14.蜀國傾覆的原因在兩則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請簡要概括其共同點?!即鸢浮?0.BDG11.B12.B13.(1)同樣是稱臣,向小國稱臣與向大國稱臣相比,哪一個更好?兩次受辱所受的恥辱,與一次受辱相比,哪一個更恥辱呢?(2)雖然曹操的功績在中原無人能及,但民眾畏懼他的威勢,卻不感念他的恩德。14.守備不修,缺乏智謀,魏蜀兩國強弱懸殊?!冀馕觥健?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國,而魏國不劃分土地封給陛下的,我請求只身到洛陽,用古代的大義與他們爭辯?!氨菹隆弊髦髡Z,且“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國,不能連用,中間需停頓,B處應斷開?!拔翰涣淹痢薄胺獗菹隆笔莾煞N行為,之間用“以”連接,前后構(gòu)成目的關系,語意聯(lián)系緊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頓,總體表明魏的情況,D處應斷開?!爸堋敝缸S周,后面“請身詣京都”是他的行為,“以古義爭之”是“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間需停頓,G處應斷開。故選BDG?!?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攻占。/能夠。句意:魏國大將軍鄧艾攻占江由。/能夠堅持到最后的大概就少了。B.錯誤。改變,駁倒/改換。句意:眾人沒有辦法改變譙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換。C.正確。穩(wěn)固。/固執(zhí)。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穩(wěn)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驕橫固執(zhí)。D.正確。均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設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紡織,整治防守作戰(zhàn)的器具。故選B。【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這種情勢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國降魏”錯誤。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是鄧艾不得不接受蜀國降魏。故選B。【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等”,同樣;“小”“大”,均是形容詞作名詞,小國、大國;“孰與”,與……相比,哪一個……;“再”,兩次;“何與”,與……比怎么樣。(2)“蓋”,蓋過、超過,無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區(qū);“威”,威勢;“懷”,感念?!?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笆駠鴥A覆”的原因,見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diào)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修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分析可知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調(diào)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備”,都是說守備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謂敵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勝”,都是說缺乏智謀;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和材料二的“彼強弱不同”,都是說魏蜀兩國強弱懸殊。參考譯文: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國大將軍鄧艾攻占江由,長驅(qū)直入。而蜀國本以為敵軍不會馬上攻來,未作守城的準備。等到聽說鄧艾已進入陰平,百姓慌亂騷動,紛紛逃進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劉禪召集群臣討論對策,無人能想出妙計。有人認為蜀國與吳國,本為友盟,應該可以投靠吳國;有人認為南中七郡,陡峭險阻,容易守御,應該可以南奔。只有譙周認為:“自古以來,沒有寄依別國而作天子的事,現(xiàn)在如果投奔吳國,一定要臣服吳國。而國家的政令和倫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這是自然規(guī)律。從這一點看,魏國能夠吞并吳國,而吳國卻不能吞并魏國,這是很明白的事。同樣是稱臣,向小國稱臣與向大國稱臣相比,哪一個更好?兩次受辱所受的恥辱,與一次受辱相比,哪一個更恥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應當及早計劃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敵已經(jīng)臨近,災禍失敗也將要降臨,而且眾小人之心,沒有一個可保其不變,恐怕我們出發(fā)的時候,其變化不可預料,怎么能到達南中呢!”有人說:“如今鄧艾已經(jīng)不遠,恐怕他不接受我們投降,怎么辦呢?”譙周說:“現(xiàn)在吳國還沒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勢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禮。如果陛下投降魏國,而魏國不劃分土地封給陛下的,我請求只身到洛陽,用古代的大義與他們爭辯?!北娙藳]有辦法改變譙周的道理。于是后主聽從譙周的建議。劉姓平安無事,整個蜀國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譙周的謀劃。(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譙周傳》)材料二:魏國伐蜀時,吳國有人對襄陽人張悌說:“司馬氏得到朝政大權以來,國內(nèi)的大亂屢次出現(xiàn),百姓還沒有歸服,如今又費盡辛勞去遠征,他會敗于沒有時間休整,怎能取勝?”張悌說:“不是這樣。雖然曹操的功績在中原無人能及,但民眾畏懼他的威勢,卻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繼承他,刑罰苛繁勞役沉重,驅(qū)使人民東西往來奔走,沒有一年安寧過。司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廢除對百姓煩瑣苛刻而實行對百姓較為平和有利的政策,為百姓謀劃著想而解救他們的疾苦,民心歸順他已經(jīng)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現(xiàn)三個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驚擾;曹髦被殺而死,四方也沒有引起叛亂。而且能夠任用賢能,使他們各盡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穩(wěn)固的,奸計也得以實現(xiàn)了。而如今蜀國卻是宦官專擅朝政,國家沒有政策法令,而且窮兵黷武,人民勞頓兵士疲憊,競爭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設施、器物。他們強弱不同,魏國人的智謀又勝過蜀國人,魏國乘其危難而攻伐,大概戰(zhàn)無不勝。唉!魏國得志,是我們的憂患?!逼鸪鯀菄硕既⌒λ脑?,到魏國取勝后才信服。(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十》)(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暗香·舊時月色姜夔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①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備注〗①何遜,南朝梁詩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蕭偉的記室。酷愛梅花,任揚州法曹時,廨舍有梅花。有《詠早梅》等詩。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上闋起五句,詞人描繪了一幅記憶中月下吹笛折梅的畫面,盡管天氣寒冷,仍與“玉人”一起去摘梅花。B.上闋后六句,詞人借何遜自擬,委婉地表達自己能力不夠,才華大不如前,卻仍會責怪竹林外吹過來的香氣。C.全詞關合緊密?!伴L記”緊承“相憶”,再折入“舊時”;“翠尊”由上“瑤席”出,“紅萼”由上“疏花”出。D.全詞結(jié)構(gòu)精巧、細致,于今昔對比中,寓盛衰之感與懷人之思。16.宋人張炎有言“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請結(jié)合本詞簡要分析?!即鸢浮?5.B16.本詞文字優(yōu)美,筆致婉麗,賦予梅花以新意。①精神氣象,氣勢宏大。舊時與“玉人”攜手西湖,但見千萬樹梅花犯寒而開,勢壓千頃寒波。②意境清空。本詞寫梅,多用“清寒、冷”等字眼,環(huán)境清冷;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然皆有虛無縹緲之感。③于梅花中寄予極沉痛之情?!捌当M”,“竹外疏花”不得見,“玉人”“攀摘”更無可能?!冀馕觥健?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B.“委婉地表達自己能力不夠,才華大不如前,卻仍會責怪竹林外吹過來的香氣”錯?!肮帧币鉃椤俺泽@、驚訝”;“瑤席”意為“精美的宴席”。上片后六句意思是“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jīng)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故選B。【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寫作特色的能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體現(xiàn)在文字優(yōu)美,筆致婉麗,賦予梅花以新意。①精神氣象,氣勢宏大?!伴L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回憶舊時與玉人攜手西湖,但見千萬樹梅花犯寒而開,勢壓千頃寒波,是何等精神,何等氣象,堪稱千古名句。②意境清空。起句“梅邊月下,笛聲悠揚,當斯時也,復喚起玉人,犯寒摘花,月色笛聲,花光人影,融成一片”,寫舊時豪情,以月色、梅花勾連過去和現(xiàn)在,喚起與玉人月下摘梅的回憶,回憶與現(xiàn)實交織,然皆有虛無縹緲之感。寫梅的句子如“不管清寒與攀摘”“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千樹壓、西湖寒碧”,多用“清寒、冷”等字眼,環(huán)境清冷;③于梅花中寄予極沉痛之情?!皢酒鹩袢耍还芮搴c攀摘”,美好的情景只在回憶之中;如今是“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竹林外梅花稀疏,只有冷香入瑤席;當年曾與玉人賞梅,如今“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梅花“片片吹盡”,“竹外疏花”不得見,“玉人”“攀摘”更無可能,借梅花抒發(fā)了沉痛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孔子的詢問,曾皙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關漢卿的《竇娥冤》里,竇娥認為天地本該分辨清濁,但是她所看到卻是是非不分的亂象,表現(xiàn)這層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荀子在《勸學》中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眱删涫菑姆疵嬉运疄槔磉_了積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為例說明君王應重視接納人才。〖答案〗(1)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2)為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3)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電子設備或網(wǎng)絡連接“卡頓”時,運行會短暫停頓,響應會變得緩慢。而人們陷入“社交卡頓”時,則經(jīng)常產(chǎn)生逃避社交、自我封閉,甚至尷尬不安、不知所措等行為。近日,一項針對青年的調(diào)查顯示,64.2%的受訪者感覺自己存在“社交卡頓”。對此,甲、乙兩人分別發(fā)表了看法。甲:我覺得“社交卡頓”無關緊要。以前辦事要依托人際規(guī)則,搞好社交當然重要。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際規(guī)則逐漸被程序規(guī)則取代。而依托程序規(guī)則辦事,只要根據(jù)網(wǎng)上的標準流程,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不用求人辦事了,搞好社交就變得沒必要,青年再也不必在酒局上強顏歡笑來討好他人。再說,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突飛猛進,線上社交已經(jīng)完全取代面對面的交流。誰說一定要線下社交?線上社交難道不香嗎?從線下轉(zhuǎn)到線上,許多平時不善言辭的人就搖身一變,成為口若懸河的社交達人。既然青年不必搞好社交,也不用線下交流,“社交卡頓”又何妨?乙:我不贊同你的看法,我認為青年人一定要避免“社交卡頓”。__________所以,搞好社交很重要,而線下交流也不能放棄;如果青年陷入“社交卡頓”,無論是贏得友誼與愛情,還是尋找合作伙伴,都將變得困難重重。18.請指出文中“社交卡頓”的引號的作用和效果。19.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有三處語病,請指出錯誤類型并加以修改。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膬?nèi)容,幫助乙列出兩條反駁甲的理由。〖答案〗18.特殊含義?!吧缃豢D”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一部分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不順暢”,拒絕與他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動的問題。19.類型:①搭配不當。②成分殘缺。③語序不當。修改:修改為:“產(chǎn)生……心理”或“出現(xiàn)……行為”;修改為:先有“尷尬不安、不知所措”,再有“逃避社交、自我封閉”;修改為:“尷尬不安、不知所措”屬于“心理”而非“行為”?;蛑苯有薷木渥訛椋簞t經(jīng)常產(chǎn)生尷尬不安、不知所措的心理,甚至出現(xiàn)逃避社交、自我封閉的行為。20.①只有社交才能建立真實而牢靠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從而幫助我們贏得友誼與愛情。②只有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才能了解對方的真實面目,從而幫助我們找到可以合作的伙伴?!冀馕觥健?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翱D”本來應用于電子設備或網(wǎng)絡連接,電子設備或網(wǎng)絡運行會短暫停頓,響應會變得緩慢。本處將“卡頓”用于社交,指的是人們在社交時,經(jīng)常產(chǎn)生尷尬不安、不知所措的心理,甚至出現(xiàn)逃避社交、自我封閉的行為,“社交卡頓”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一部分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不順暢”。所以“社交卡頓”中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語句有三處語?。阂皇恰爱a(chǎn)生……行為”搭配不當,“產(chǎn)生”和“行為”動賓不搭配,可將“產(chǎn)生”改為“出現(xiàn)”,或?qū)ⅰ靶袨椤备臑椤靶睦怼?。二是“逃避社交、自我封閉,甚至尷尬不安、不知所措”語序不當,“甚至”表示遞進關系,應先有“尷尬不安、不知所措”,再有“逃避社交、自我封閉”。三是“逃避社交、自我封閉,甚至尷尬不安、不知所措等行為”成分殘缺,“逃避社交、自我封閉”屬于行為,“尷尬不安、不知所措”屬于心理,可改為:尷尬不安、不知所措的心理,甚至出現(xiàn)逃避社交、自我封閉的行為?!?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根據(jù)后文給出的結(jié)果“搞好社交很重要,而線下交流也不能放棄;如果青年陷入‘社交卡頓’,無論是贏得友誼與愛情,還是尋找合作伙伴,都將變得困難重重”,可見搞好社交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是線下交流,也就是面對面的交流的重要性,并且良好的社交關系能夠為我們贏得友誼和愛情,也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可以合作的伙伴??梢越Y(jié)合“面對面的交流對為我們贏得友誼和愛情的重要性”和“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可以合作的伙伴”這兩個角度來答。(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全民深度觸網(wǎng)時代,“網(wǎng)癮”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形容詞。②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60歲及以上網(wǎng)民占比上升很快。③截止2023年10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網(wǎng)時長超過4小時;④老年網(wǎng)民規(guī)模達1.91億。⑤照這情形,我們可以預見:⑥將來網(wǎng)癮老年人日均上網(wǎng)時長還會增加。____A___。網(wǎng)絡成癮可能導致睡眠不足、營養(yǎng)不良等身體問題,進而影響到心理健康。近年來,使用手機不合理導致患眼疾的病人越來越多,主要體現(xiàn)在干眼癥、青光眼、老年性黃斑變性和視疲勞等方面。老年人何以有“網(wǎng)癮”?____B___。“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孤獨感更加強烈。人在網(wǎng)絡,其實是在對抗孤獨,尋求“歸屬感”。但“網(wǎng)癮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獨,也有老年人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他們曾是網(wǎng)絡世界的“邊緣人”,互聯(lián)網(wǎng)給了他們看世界的機會。所以,“網(wǎng)癮老年”問題解決的關鍵并不在于簡單粗暴的戒斷,而應關注其真正的需求。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即鸢浮?1.A網(wǎng)絡成癮會帶來健康問題B孤獨是主要原因22.②“根據(jù)”和“顯示”任刪一個。③“截止”改為“截至”④“規(guī)?!备臑椤叭藬?shù)”?!冀馕觥健?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此處為該段總領句,后面說的都是網(wǎng)絡成癮的危害,有身體的和心理的,可概括為“健康問題”,可填:網(wǎng)絡成癮會帶來健康問題;B此處總括老年人網(wǎng)絡成癮的原因,后面提到“孤獨感更加強烈”“人在網(wǎng)絡,其實是在對抗孤獨”,可填:孤獨是主要原因?!?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根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句式雜糅,“根據(jù)”和“顯示”任刪一個。③截止:表示到某個時間停止。截至:停止于某期限,但是并未結(jié)束,后面仍繼續(xù)。此處應該是統(tǒng)計到“2023年10月”,并非不再統(tǒng)計,“截止”改為“截至”。④“1.91億”是人數(shù),與“規(guī)?!贝钆洳划?,“規(guī)?!备臑椤叭藬?shù)”。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春水》中有這樣一句短詩:“墻腳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敝輪T陳道明卻認為:“孤芳自賞已經(jīng)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品格——因為要孤芳自賞,你就必須堅守自己的個性和原則。至少,它還是一種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tài)度?!币螅哼x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即鸢浮铰灾貞c市烏江新高考協(xié)作體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nóng)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jié)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jié)”,后者是“機械的團結(jié)”。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jié)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guī)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jīng)成了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阻礙?,F(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斑@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lián)。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chǎn)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xiàn)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改革開放以后,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變化確實如有些學者所觀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間相互認識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間,而大批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更是帶來鄉(xiāng)村社會普遍的空巢現(xiàn)象。尤其是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但是,這可以稱之為物、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長期浸淫于熟悉社會而習得的“給予”和“虧欠”的人情傳統(tǒng)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則等還存在巨大影響。眾多研究表明,生活在鄉(xiāng)村社會的農(nóng)民,雖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影響,但依舊以親情紐帶和鄉(xiāng)土圈子為核心,誠實相待,和諧共處,熟悉社會的親密關系也由此不斷延續(xù)下去。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jié)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可以看出,熟悉社會已遭遇強烈沖擊,但在日益變動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仍有影響。(摘編自黃銳《鄉(xiāng)土社會是“熟悉社會”》)1.下列語句中加點的“緣”字與材料二中的“血緣”、“親緣”、“宗緣”、“地緣”的“緣”含義相同的一項是()A.不解之緣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C.緣木求魚 D.自緣身在此山中2.根據(jù)以上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xiāng)下人土氣,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而種地是他們最普通的謀生辦法。B.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社會:一種是禮俗社會,一種是法理社會。C.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信用,產(chǎn)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D.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以及市場觀念的不斷深入,熟悉社會中的關系網(wǎng)絡開始裂變,既有的倫理觀念、道德、價值等正在失去約束力。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B.“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盋.“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上述材料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找出四種并作簡要分析。5.材料一說“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請概括這“鄉(xiāng)土性”的特點?!即鸢浮?.A2.C3.A4.(1)運用舉例論證。用“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對“孝”的不同解讀來說明熟人社會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則;用三家村到幾千戶的大村,來論證村和村之間是孤立、膈膜的。(2)運用對比論證。通過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現(xiàn)代社會和鄉(xiāng)土社會的對比,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社會,法律無從發(fā)生。(3)運用引用論證。引用了《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來論證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彼此熟悉的、用規(guī)矩和禮俗而不用法律維持的社會。(4)運用假設論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5.①鄉(xiāng)下人離不了土。鄉(xiāng)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因此明白泥土的可貴。②不流動性。在人與空間的關系上是不流動的,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如答地方性亦可酌情給分)③熟人社會。聚村而居,終老是鄉(xiāng),是沒有陌生人的社會。〖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題干中的“血緣”在材料二“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雖然遭遇到大量陌生關系,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依靠血緣、親緣、宗緣和地緣等,結(jié)成親密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并且依此確認其自我身份,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地方認同’”指親密的關系或深厚的感情。A.不能分開的緣分,指親密的關系或深厚的感情。B.沿著、順著。沿著溪水行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C.緣,爬。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D.因為。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C.“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于文無據(jù)。從材料一第6段“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可知,作者并未對兩者進行對比評判。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和論據(jù)的能力。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說讀書人的抱負和責任。不能用來論證材料一的觀點。B.是說“禮”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第4段中“禮俗社會”的觀點。C.是說安土重遷,符合材料一第3段中“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的觀點。D.是說他們孤立,符合材料一第2段中“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的觀點。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1)運用舉例論證。材料一“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用“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對“孝”的不同解讀來說明熟人社會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則;材料一“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用三家村到幾千戶的大村,來論證村和村之間是孤立、膈膜的。(2)運用對比論證。材料一“前者是‘有機的團結(jié)’,后者是‘機械的團結(jié)’。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l(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通過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現(xiàn)代社會和鄉(xiāng)土社會的對比,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社會,法律無從發(fā)生。(3)運用引用論證。材料一“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畬W’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引用了《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來論證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彼此熟悉的、用規(guī)矩和禮俗而不用法律維持的社會。(4)運用假設論證?!凹偃缭谝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論證了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根據(jù)材料一第一段“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nóng)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可得出鄉(xiāng)下人與土地的密切關系,因此可歸納出:鄉(xiāng)下人離不了土。鄉(xiāng)下人以種地為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因此明白泥土的可貴。②根據(jù)材料一“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可知,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來說,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口是不流動的,也因此保持了相對獨立。由此可歸納出:不流動性。在人與空間的關系上是不流動的,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③根據(jù)材料一“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可歸納出:熟人社會。聚村而居,終老是鄉(xiāng),是沒有陌生人的社會。(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對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澤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頭看見天上那些鳥——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鳥類。①它有一個諢號,叫“無腳鳥”,它的四趾只適合抓住高處的樹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它日復一日不停歇地飛,它在飛翔中睡覺,在飛翔中捕食,在飛翔中俯沖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濺起的水滴。如果讓我用一種鳥來形容來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遠,如果它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這讓我想起另一個飛行家,就是齊天大圣、行者悟空?!段饔斡洝返诰攀嘶兀粕畮熗皆谟裾嬗^歇腳,第二天啟程上靈山,金頂大仙要給他們指路,悟空嘴快,說:“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道:“你認得的是云路,當從本路行。”小時候讀《西游記》,總有一個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經(jīng),孫悟空一個筋斗飛過去,把經(jīng)書拎回來交給師父不就得了嗎?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飛在天上、走“云路”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人之為人的問題是,他必須走“本路”,他無法直接抵達終極,人總是要死的,但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獲得他活著的意義。所以,“云路”上取的經(jīng)不是真經(jīng),在大地上用雙腳一步一步走過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難中走過去,這才算得了真經(jīng)。孫悟空,這偉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飛,他也終于學會了落地,學會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而成佛。現(xiàn)在,我心里馬上就有了一個像行者那樣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輕時的杜甫是鳳凰,心高萬仞,壯志凌云,“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時杜甫二十四歲,壯游山東、河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遙望泰山,他的目光隨飛鳥而上,他的心凌絕頂而小天下。這樣的速度和激情,這樣的一往無前、萬里橫行的豪氣,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寶三載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們同游齊趙,杜甫寫下了《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倍鸥懙氖抢畎?,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北京雨燕。他畢生不落地,他是“無腳鳥”、他是“謫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闊無邊的尺度里。他的偉大,讓杜甫、讓后來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牽掛,真是在飛,他在人世、在紅塵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飛揚跋扈放浪輕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飛。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遙望著懷想著李白,他那么愛李白,放不下李白,他愛的其實是他心中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那個青春勃發(fā)飛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個時刻,生命里的關鍵時刻,也是中國詩歌和中國精神的一個關鍵時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這泥濘的人間踽踽獨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歷經(jīng)橫逆、失敗、勞苦,艱辛地為一餐飯、一瓢飲而奔忙,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為人和人的一點溫情而感動,“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與泥濘中,在漫漫長路上,他才看得見“三吏”、看得見“三別”,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貼向別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們。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飛揚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驚心,戰(zhàn)栗著喘息著,流淌汗水和淚水,從極度勞頓的身體中提煉出來句子。那是一個行者一個登山者的頓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艱難苦恨。杜甫之偉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煉為精悍的韻律、提煉為詩。他是中國文學中最偉大的行者,他是第一個走過并且寫出“本路”的詩人,第一個直接面對累和喘息的詩人,第一個在累和喘息中為生命唱出意義的詩人。李白是純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這份常人沒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純粹。而杜甫曾經(jīng)是雨燕,后來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長出了腳,一步一步走過去,這何其難啊,李白和王維那樣絕頂?shù)男闹嵌甲霾坏?。杜甫身體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飛走了嗎?沒有,還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闊、江河萬古,然后,他緩緩地落下,落到此時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絕對的重中依然能輕,在石頭縫里望見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歡,他是窮途末路、他是通達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艱難苦累淬煉成詩。當這么談論杜甫時,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說他是雨燕,但他其實同時也是行者。這個人作為作家的橫絕古今,正在于他既飛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都t樓夢》沒有寫完,實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懷疑,《紅樓夢》寫不完,其實是真的寫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難死。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留給你們?nèi)ハ氚?,記起你們見過的雨燕、你們遭遇的行者。這些偉大的靈魂,在往昔的日子、現(xiàn)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著我們,他們是我們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們替我們走過,他們將一直陪伴著我們,指引著我們。(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風貌。B.“云路”與“本路”分別對應著“雨燕”和“行者”,貫穿了全文,內(nèi)涵豐富,頗具啟發(fā)意味。C.作者認為曹雪芹橫絕古今,是因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這也是《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語言生動靈活、富有表現(xiàn)力;多處引用詩歌,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①處,“無腳鳥”“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等寫出了北京雨燕的特點,為下文寫作者心中的作家張本。B.第②處,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認為走“本路”才有意義。C.第③處,杜甫對李白的遙望懷想,其實是在懷念當年那個青春勃發(fā)、壯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處,作者認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這也是杜甫能把苦難淬煉成詩的原因。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樣的特點和寓意?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9.作者說“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可見在作者心里,蘇軾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請結(jié)合文本以及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或文學創(chuàng)作進行分析,說一說你對“行者”蘇軾和“雨燕”蘇軾的理解?!即鸢浮?.C7.B8.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飛翔,抗拒、承擔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懷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遠的創(chuàng)作理想與人生狀態(tài)。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歷經(jīng)泥濘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腳踏實地,心懷天下,體察人間疾苦,在艱難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詩。9.①“行者”蘇軾:蘇軾像行者那樣用雙腳一步步走過人世的苦難。蘇軾后半生幾乎是在流放中度過的,“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寫照。②“雨燕”蘇軾:蘇軾在苦難中追求心靈的超脫曠達。面對苦難,蘇軾如“雨燕”般抗拒著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靈的超脫曠達,發(fā)出“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慨嘆?!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這也是《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錯誤。根據(jù)原文“《紅樓夢》寫不完,其實是真的寫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可知作者認為《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是“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而寫不下去。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B.“否定作家走‘云路’”錯誤。文中說“云路”上取的經(jīng)不是真經(jīng),必須走“本路”,獲得活著的意義,體現(xiàn)了作者只是了肯定走“本路”,認為走“本路”才獲得活著的意義,并沒有否定作家走“云路”。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雨燕:“它日復一日不停歇地飛,它在飛翔中睡覺,在飛翔中捕食,在飛翔中俯沖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濺起的水滴”中用三個“在飛翔中”凸顯了雨燕一生在天空飛翔的特點?!氨本┯暄喟涯愕哪抗饫酶h,如果它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贊揚雨燕能讓人“目光拉得更遠”,用“雨燕”比喻心目中的理想作家,他們心懷天下,抗拒、承擔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追求自由高遠的理想和人生態(tài)度,“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行者:“這偉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飛,他也終于學會了落地,學會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而成佛”,行者值得是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的人。他讓“我心里馬上就有了一個像行者那樣的作家”,作者用“行者”比喻作家;“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飛揚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驚心,戰(zhàn)栗著喘息著,流淌汗水和淚水,從極度勞頓的身體中提煉出來句子。那是一個行者一個登山者的頓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艱難苦恨”,像行者那樣的作家腳踏實地,負重前行,在艱難苦恨中“為生命唱出意義”?!?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根據(jù)題干可知,作答時要結(jié)合文本以及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或文學創(chuàng)作分析對“行者”蘇軾和“雨燕”蘇軾的理解。根據(jù)原文“他注定要在這泥濘的人間踽踽獨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歷經(jīng)橫逆、失敗、勞苦,艱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可知“行者”蘇軾是指他歷經(jīng)橫逆、失敗、勞苦,艱辛,負重前行。蘇軾后半生命運多舛、顛沛流離,數(shù)次被貶到當時的荒蠻之地,生存環(huán)境極為惡劣。烏臺詩案,貶黃州,貶惠州,六十二歲的時候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蘇軾后半生幾乎是在流放中度過的。根據(jù)原文“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遠,如果它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李白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北京雨燕……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闊無邊的尺度里……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牽掛,真是在飛,他在人世、在紅塵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飛揚跋扈放浪輕狂”,可知“雨燕”蘇軾是指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被大地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在艱難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詩,追求心靈的自由和超脫曠達。面對苦難,蘇軾始終都能以一顆坦然曠達的心境去面對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表現(xiàn)出一種不被世俗所拘囿、不被得失所牽絆、超然于物外、坦然于內(nèi)心的超脫情懷。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qū)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diào)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

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譙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yún)?,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shù)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后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fā)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眾人無以易周之理。于是遂從周策。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譙周傳》)材料二:魏之伐蜀也,吳人或謂襄陽張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百姓未服,今又勞力遠征,敗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qū)馳,無有寧歲。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修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憂也?!眳侨诵ζ溲?,至是乃服。(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十》)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請身F詣京都G以古義H爭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克,攻占。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克終者蓋寡”的“克”含義不同。B.易,改換。與《種樹郭橐駝傳》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義相同。C.固,穩(wěn)固。與《阿房宮賦》中“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的“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