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2)_第1頁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2)_第2頁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2)_第3頁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2)_第4頁
第3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課件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約170萬年約1萬年約5000年約前2070年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新石器時代晚期

元謀人、鄖縣人

藍田人北京人、

山頂洞人

河姆渡人

半坡人仰韶文化良渚、陶氏文化炎黃部落堯舜禹時期

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原始人群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農業(yè)與史前社會遠古時期的人類活動第一單元距今約300萬年170萬年70萬年20萬年3萬年1萬年5000年4000年2000年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舊石器時代,先民們以采集、狩獵、捕魚為生。新石器時代,開啟了原始的農業(yè)生活。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仰韶、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陶寺古城與炎黃堯舜禹的傳說早期國家的產生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2024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學習目標1.知道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等考古發(fā)現,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2.知道炎帝、黃帝、堯舜禹等古史傳說;能區(qū)分神話傳說與歷史史實之間的區(qū)別。3.通過對良渚、陶寺等考古發(fā)現和炎帝、黃帝等傳說人物的貢獻,了解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城市的形成(1)時間:大約在5000多年前(2)過程:原始社會的農業(yè)、畜牧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生產力水平提高,推動了人口增長并開始向區(qū)域中心集中定居下來,人口集中區(qū)域逐步形成了早期城市。(3)設施:城墻、城壕、大型水利設施2.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1)過程:生產力的發(fā)展,部分社會成員生產過剩,出現貧富分化。私有制出現社會分化加劇,一部分人從生產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出現了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和祭祀權力的王。統(tǒng)治階級出現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3.早期國家的形成階級產生后,出現從事管理階級的王。對內進行統(tǒng)治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早期國家形成戈:兵器、保衛(wèi)疆土的兵器。小口:人民、人一:統(tǒng)一的領土,土地大口:邦邑、疆域4.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生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

【相關史事】

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朝陽,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800-5000年。遺址中有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著貴族的積石冢。牛河梁遺址的積石冢、祭壇一、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5.相關史事牛河梁遺址的女神廟信息:紅山文化時期已有階級分化;存在祭祀禮儀;而且有發(fā)達的手工業(yè)技術;說明當時有可能出現早期國家。牛河梁遺址及出土文物可以反映的信息是?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地點浙江余杭年代距今約5300一4300年組成宮殿區(qū)、內城和外城組成規(guī)模規(guī)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水利同期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經濟人工堆筑的高臺,大型廣場和高等級建筑,出土了約20萬千克炭化稻谷。意義這些反映了良渚社會較高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統(tǒng)治者較強的調動、組織能力。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約630萬平方米約300萬平方米良渚出土的稻谷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考古發(fā)現歷史信息考古發(fā)現歷史信息1.貴族墓隨葬品眾多,大多在城內。2.普通墓葬隨葬品稀少,分布在外城。祭祀用的玉琮、與玉璧玉鉞(yuè)社會階級分化明顯。當時社會有著一致的宗教信仰,是王權的象征。當時的良渚有軍隊,是軍權的象征。良渚古城考古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qū)已經出現早期國家。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2.陶寺古城(1)地點:(2)時間:(3)概括: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城內有圍墻環(huán)繞的宮城。宮城內有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質的建筑材料。陶寺遺址平面示意圖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2.陶寺古城(4)考古發(fā)現墓葬:①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隨葬陶鼓、石磐、玉鉞、陶盤等,城內有的貴族墓地有用人殉葬的現象。

②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彩繪龍紋陶盤陶鼓石磬玉鉞玉獸面說明了當時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顯著,當時社會的階級分化嚴重。陶寺古城觀象臺復原圖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2.陶寺古城(4)考古發(fā)現其他發(fā)現:小件青銅器、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觀象臺遺址。銅齒輪形器朱字符號陶壺銅鈴會觀測天象,定節(jié)氣,制定歷法??赡苁俏淖?,對文字起源研究有重要意義。陶寺古城遺址的發(fā)現,表明當時黃河中游地區(qū)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文明各具特色,通過不斷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主體。中原地區(qū)吸收各地文明要素,走向一體,開始形成以中原地區(qū)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距今5000年距今4000年二、良渚古城與陶寺古城3.中華文明發(fā)展特點:三、遠古的傳說三、遠古的傳說五六千年前,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1.炎黃傳說:VS阪泉之戰(zhàn)炎黃部落聯盟VS涿鹿之戰(zhàn)華夏族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其他部落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來,海內外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三、遠古的傳說2.堯舜禹的禪讓制:推舉禪(shan^4)讓制:首領傳位給.賢德之人小伙子我看好你!接下來看你的了!推舉堯:鼓勵人們發(fā)展生產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wěn)定局勢禹:治水有功,被尊稱為“大禹”。

相傳,當時洪水滔天,禹的父親鯀(gu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過了許多年都沒有成功,后被處死。禹接替父親治水,總結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引洪水入海。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除了水患。禹竭盡全力治水,公面忘私,“三過其門而不入”,后來人們以此形容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大禹治水像石拓片(局部)方法:疏導的辦法精神品質: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勇于創(chuàng)新、敬業(yè)精神。

三、遠古的傳說3.大禹治水:根據材料,指出大禹治水的方法,同時從他身上體現出什么精神品質?中華文明的起源遠古的傳說華夏族、炎黃子孫阪泉之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禪讓制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起源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人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文明的形成良渚古城陶寺都城已經出現早期國家課堂小結大禹治水特征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fā)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課堂練習1.(2024·四川樂山·中考真題)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源于約8000年前的“龍”形,遍布中華大地,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直至今天,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圖騰。這最能體現的中華人文精神是(

)A.華夏認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2.(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鑄就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黃帝 B.堯 C.舜 D.禹課堂練習3.(2024·河南駐馬店·模擬預測)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qū)性文明,各個地區(qū)性文明都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到后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qū)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上述材料可以說明(

)A.中原地區(qū),兵家必爭 B.中原文明,歷史根基C.黃河文明,傳承不絕 D.黃河文明,文明之源課堂練習4.(2024·廣東·模擬預測)在河南平糧臺古城遺址,發(fā)現了一條上寬下窄的城內溝渠,溝渠底鋪的陶水管道節(jié)節(jié)套扣,且城內高于城外,溝渠排向城外壕溝。這表明,當時(

)A.排水技術先進 B.水利灌溉發(fā)達 C.城市管理完善 D.城市規(guī)劃先進5.(2024·江西撫州·模擬預測)相傳“堯又(有)子九人,不以為后,見舜之賢也,而欲以為后”,堯便采取各種辦法對舜進行考驗和培養(yǎng),證明舜確實合格以后才把權力讓給他。材料敘述的是(

)A.農耕文明的起源 B.人類進化的歷程 C.華夏族的形成 D.禪讓制的實行課堂練習6.(2024·廣東·模擬預測)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黃帝創(chuàng)制等傳說來自不同地區(qū)。在中國走向大一統(tǒng)的過程中,這些地域性傳說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傳說系統(tǒng)。這表明,中華文明具有(

)A.創(chuàng)新性特質 B.區(qū)域性差異 C.連續(xù)性特點 D.一體性特征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