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講—《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同學們好,我們上課。
這次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紀中醫(yī)藥網絡教育中心組織的,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示范教學,推薦我來講授《傷寒論》。雖然我學習、研究、講授《傷寒論》有30多年的歷史,但是面對錄音、錄像這樣一個現場,我還是感到心里有壓力。
前天中午和幾位朋友在一起吃飯,其中有一位朋友是電影導演,而且還是一個很有名的電影導演,他拍了許多電影,然后我們就說他的藝術成就是很高的。
可是他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就問他,為什么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他說,我拍每一部電影都要精心地選擇劇本,精心地選擇演員,精心地編導,認真地拍攝,認真地剪輯,認真地配音。那么當電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再放映的時候,發(fā)現每一部電影都留下了許多許多的遺憾,所以他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由此我就聯想到我們寫書、我們講課。
我們在寫書的過程中,對每一部書,我們都是精心地構思,細心地寫作,認真地校對。最后書出版了,再拿回來一看,哎呀,這個地方為什么是這么寫?這個地方文字還應當可以再精煉。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個遺憾的創(chuàng)作。
我們講課也是這樣,我們常常精心地備課,上課的時候認真地講授,和同學之間進行心靈的交流,進行學術的溝通。我上課的時候,有同學錄音,也有少數同學錄像。下課以后,我聽聽他們的錄音,我看看他們的錄像,我說,哎呀,這個地方我怎么居然發(fā)生了口誤,哎呀,這個地方我還可以再增加一些鑒別、比較的地方,那么這個地方呢,我還應當再更深一步地分析……,每一節(jié)課也都留下了遺憾。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上課,恐怕每一節(jié)課都是一種遺憾的講演。所以現在面對錄音、錄像,我在進行《傷寒論》的教學時,當然會有壓力,更何況我們全國范圍內,研究《傷寒論》的,在《傷寒論》的教學和研究,以及臨床上有精深造詣的,可以說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我在這里講課,如果說就是隨隨便便的一堂課,講過去就講過去了??墒乾F在我們要錄像,我們要制成光盤,要請全國的同行專家評頭品足,我當然會有壓力,當然會有緊張。
不過既然已經把我推到了這個位置,我就認真地講授,也是把我的學習向各位同行,向每一位同學作匯報。
大概在二十世紀末,世界醫(yī)學界召開過一次學術會議。這一次醫(yī)學界的學術會議重點討論的議題是“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哪一個更先進,哪一個更優(yōu)化”。所謂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就是同一個病用同一種治療方法,不管是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不管是男女老幼,都用規(guī)范的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這就叫群體化的治療方案。
像1999年末,有一次流感流行,我們的醫(yī)院就根據這次流感流行的主要臨床特征,搞了一個協(xié)定處方,用大的煎藥設備,煮出大量的湯藥來,每一個流感的病人都用同樣的湯藥來治療。當然,大多數病人吃完這個湯藥以后,效果很好,這種方法就叫群體化的治療方案。
什么叫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呢?就是針對每一個病人感受邪氣以后,他的具體反應狀況,也包括他的身體素質,制定上一個非常符合這個病人具體情況的這樣的一個治療方案,就叫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我還舉那一年的流感的例子,有的人吃了我們群體化治療方案的藥療效不好,沒有退燒,我們就根據他的具體情況,或者辨為風寒,或者辨為風熱,或者辨為夾濕,或者辨兼有陰虛,然后我們用辨證論治的手段開一個符合他本人證候表現的這種方劑,基本上用上一付藥,燒就退了,這就叫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二十世紀末這次醫(yī)學界交流討論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當代仍然是最先進的治療方案,應當是最先進的選擇。然后大家就討論了在世界醫(yī)學史上是哪一位醫(yī)生創(chuàng)立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呢?
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呢?大家一致認為創(chuàng)立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醫(yī)家是中國的張仲景。他的代表作就是流傳到我們今天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以這次我給大家講授《傷寒論》,應當是個體化治療方案的代表。
而創(chuàng)立這種方案的著名醫(yī)家張仲景,這是我首先要介紹的問題。
《傷寒論》的作者,嚴格地說,張仲景他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不得已被分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所以我們這里講的作者張仲景實際上指的是《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張機是他的名,仲景是他的字,他的生活年代大約在公元150年到219年。由于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都沒有給張仲景做傳,我們能夠大體了解他的史料的,像王叔和的《脈經》,像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象晉朝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象宋代《太平御覽》所引的《何颙別傳》。
那么一直到了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在校勘刻印《傷寒論》的時候,所寫的《傷寒論序》,雖然到了明代的李濂的《醫(yī)史》,寫了《張仲景補傳》,還有明代的一些地方志,你比方說,明嘉靖年間的《南陽府志》,嘉靖年間的《鄧州志》,片片斷斷地記錄了張仲景的一些事跡。所以我們就根據這些片片斷斷的歷史文獻記載來介紹張仲景的一些生平事跡。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219年,這個年代也是推測的。有的人考證其生年是在公元151年,這也是一個推測。
那么這是一個什么年代呢?我們舉出和他同時代的三位大家都熟知的歷史人物。曹操,他的生活年代是公元155~220年,你看張仲景比曹操大約大五歲。劉備,他生于公元161年,死于公元223年,還有一個醫(yī)學界非常著名的人物華佗,他的生年我們現在沒有確切的考證,他的卒年是公元208年。
所以張仲景和曹操、劉備、華佗都是同時代的人物,這正是東漢末年。這個社會背景正是戰(zhàn)爭連年不斷,而且天災連年不斷的這樣一個社會背景。所以我們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時代背景、籍貫。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東漢南陽郡涅陽人,這個地方相當于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地區(qū)鄧縣。鄧縣有一個東稂鎮(zhèn),東稂鎮(zhèn)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個張寨村,這個張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門還保存著。這個北門上面有一個石頭刻的匾額,上面寫著“古涅陽縣”。所以由此可以證實,這個河南省南陽地區(qū)鄧縣的張寨村就是古涅陽縣的縣址。張仲景就是這個地方的人。
我們在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寫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們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為了讀他的書,對他書中方言的準確含義能夠仔細的了解。
你比方說,在《傷寒論》中有很多地方談到了“桂枝不中與之也”,“柴胡不中與之也”,這個“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區(qū)的方言?!爸小本褪恰翱伞钡囊馑?,“不中”就是不可,“不中與之”就是不可與之,這是典型的河南當地的方言的特點。
又比方說,在《傷寒論》中這個“熬”字,我們現代的《詞源》說:“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們現代漢語中通常所說的熬粥,熬藥都是這個意思。那么在《傷寒論》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蟲,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如果我們用今天的這個“小火慢慢煮”來解釋這個“熬”的話,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別是那個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話,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
那我們要考察這個字的話,怎么考察?這可能是仲景當時用的一個方言。西漢楊雄寫過一本書,它就叫《方言》,他是以當時的普通話來解釋地方話的。那么《方言》里對這個“熬”是怎么解釋的呢?他說:“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關西隴冀以往或謂之火備,秦晉之間或謂之炒?!蔽鳚h楊雄的這段話,他說:“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沒說加水,就是只用火而使五谷雜糧干燥,并把五谷雜糧做熟了。“自山而東”,就是山東這個地方,“齊楚以往”,齊國、楚國這個地方把它叫做“熬”。那么“關西隴冀”這是陜西的一部分,甘肅還有河北的一部分“或謂之火備”,這個火備干的“火備”,這個字火備和這個字(焙)都是一樣的?!扒貢x之間或謂之炒”,秦是陜西的一部分,晉是山西的一部分,那個地方有的人把它叫做“炒”。
可見在漢代,這個“熬”、“火備”、“炒”,含義都是一樣的。都是用火而使五谷雜糧干燥和做熟,也就是說“熬”字在這里,就是“炒”的意思。
張仲景是什么地方人呢,張仲景不是河南南部的人嗎?河南南部在古代屬于楚國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那么是楚人的話,他當然就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傷寒論》中的這個“熬”字就是指的炒的意思。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在《傷寒論》中,“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巴豆熬去油”,就是把巴豆炒一炒,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這個油里頭。所以中醫(yī)有一句話叫做“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炒一炒就把它的油去掉了。特別是這個白粉,你看這個“粉”字是“米分也”,“研米使分散也”,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細末,就是米粉。那么什么叫“白”呢?
漢代“稻曰白”,你看那個《周禮》注疏,注這個“白”,“稻曰白”,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我們有一次考試,有一個名詞解釋,有一個學生大概既沒有聽老師上課,也沒有看書,答“白粉”這個名詞解釋的時候,他居然寫了一個“大煙土”。白粉就是白米粉,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熬香就是炒香。
我們北京有一道菜叫作米粉肉,它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以后和這個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上籠屜上蒸,蒸完了香酥可口,不肥不膩,所以這個“白粉熬香”就是炒香。
我們知道仲景是楚人,所以在考證這個“熬”在《傷寒論》中的本來的含義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是指的炒。所以我們了解張仲景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為了讀他書,了解他書中方言的一些確切含義。
張仲景的心理素質怎么樣?作為這樣一個名醫(yī),他一定有他特殊的心理素質。仲景在年青的時候,曾經找過一個心理學家,叫何颙的先生,請教何颙說:“先生您看看,我長大了我將來適合做什么工作?!焙物J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物,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心理學家。所以那個時候他看曹操,說現在天下大亂,漢朝將要滅亡,治理國家,統(tǒng)一天下的一定是這個人。他說得很準,所以仲景呢也找他來看一看。何颙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yī)?!边@件事情記載在什么地方呢?記載在《太平御覽何颙別傳》里,這本來是說何颙說話說的準確,預測得準確。他說:“仲景先生,你呢‘思精而韻不高’,你是一個善于深思熟慮,性格內向的這樣的一個人,而不是那種大喊大叫的喜歡張揚的人,所以如果你今后要做一個醫(yī)生的話,那你一定是一個高明的醫(yī)生?!边@是張仲景的素質。
北京中醫(yī)管理局說,我們在座的同學將來都是培養(yǎng)北京市的名醫(yī)的,我想我們作為一個醫(yī)生這個職業(yè)的話,那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的,穩(wěn)如泰山的,讓病人一看,就給人一種信任感的,應當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這樣的心理素質的人。而不能是個大喊大叫的、毛毛躁躁的,讓病人一看見,哎喲,這大夫給我開的這個方子,我敢不敢吃呀?沒有一種信任感。
所以作為一代名醫(yī),也應當學習張仲景的深思熟慮的這種心理素質。
仲景的學醫(yī)經歷,宋臣(林億等),《傷寒論》序里有一段話,說“張仲景,《漢書》無傳”,《后漢書》沒有他的傳記,“見《名醫(yī)錄》云”,《名醫(yī)錄》是唐代的甘伯宗所寫的一本書,非常遺憾的是,《名醫(yī)錄》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了,說:“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說張仲景最初學醫(yī)是跟他的同鄉(xiāng)張伯祖學的,那么學的結果呢,就是把張伯祖的學術經驗學術思想全面進行了繼承。所以當時的人說,他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都超過了他的老師,那么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且從張伯祖和張仲景對中國醫(yī)學的貢獻來看,仲景的貢獻要遠遠超過他的老師。
這件事情,給我們兩點啟示:一點啟示是名師出高徒,這個宋張杲《醫(yī)說》就寫過張伯祖,說張伯祖“南陽人也”,他是“獨好方術,診處精審”,無論是診斷還是處理都非常精當,都非常謹慎,“療皆十全”,治療就是十個病人來看病能治好十個,“為當時所重”,是當時的大家非常重視的,非常尊重的一位名醫(yī)?!巴堉倬?,異而師之,因有大譽”,那么他的同鄉(xiāng)張仲景非常尊重他,就跟他學習,所以張仲景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聲譽,這就是名師出高徒。所以我們今天組織師帶徒,應該說這個教育方法是符合中醫(yī)學術繼承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這是一個啟示。
第二個啟示是,師帶徒也可以出名醫(yī)。仲景沒有進過什么大學,但是他是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的奠基人,(他的職務)在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所寫的《傷寒論》序里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名醫(yī)錄》的一段話,關于仲景的職務寫了這樣幾個字,說:“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這個“孝廉”不是一個職務,也不是一個職稱,他是指的在當時社會,對于基層的一些孝順父母,廉潔奉公的優(yōu)秀青年的一種榮譽稱號。那么以后政府在選拔官吏的時候,就從這些孝廉中的優(yōu)秀者來作為選拔官吏的一個基礎。所以仲景做孝廉的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當然沒有史書記載了這個“官至長沙太守”,長沙這個地方,在漢代是一個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交通重鎮(zhèn),那么長沙太守在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你看我們查了史書,有記錄長沙太守有孫堅,就是孫策、孫權的父親,很有名的,其后有蘇代、有張羨、有張懌、有廖立、有韓玄,而韓玄就是那個黃忠的原來的那個上級領導。你看這些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因為這是一個重鎮(zhèn)的太守。
可是張仲景呢,他做太守的事情史書上沒有記載。
有一個電視劇就推測他,說在歷史上記載的這些太守中間有空上幾個月的,沒有人做太守,那張仲景就是在這段時間做太守的。這只不過是電視劇中的一個推測,沒有史書作為憑據。
后代,特別是明代以后的地方志,也有張仲景作長沙太守的這種記載。
在明代的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在南陽城東,農民在挖井的過程中,挖出一個石碑來,這個石碑上寫著十一個字:“漢長沙太守醫(yī)圣張仲景墓”。那么這個石碑出土以后,這個石碑現在保存在南陽醫(yī)圣祠,專家們考證,它的石刻的風格、碑框的花紋,還有碑框的配畫,還有圖式都和晉末南北朝的石窟造像和當時的那些古墓的一些彩畫的風格都相類似,都相仿佛。
1981年在整修醫(yī)圣祠的過程中,人們把這個墓碑往下挖一挖,在這個墓碑的根基的基礎下面發(fā)現了一個碑座,碑座的側面刻著4個字,叫“咸和五年”。咸和是晉成帝司馬衍的年號,咸和五年相當于公元330年。
“咸和五年”這4個字是刻在碑座的一側的,字體也很不規(guī)范,歪歪扭扭的,看起來就像刻碑的這個刀工試他這個刀的時候,試他這個鐵筆的時候隨意刻上的。如果說這個碑體和碑座是同一年代的東西的話,那么,也就是說這個碑如果是立在公元330年的話,那離仲景去世也就是100年多一點,那這個墓碑對考證張仲景做長沙太守就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非常遺憾的是,這個碑座是漢白玉的,碑體卻是青石的,而碑座的這個字體呢和碑體的“漢長沙太守醫(yī)圣張仲景墓”這11個字的字體又完全不同,所以人們就覺得呢,這個碑座可能是比較早,而碑體呢可能就晚一些。當然從花紋來看,也像晉末南北朝時候的作品,所以說它對考證張仲景作為長沙太守有重要的價值。
可是后來我冷靜一想,在這個墓碑上,有兩個要素,一個是“長沙太守”,一個是“醫(yī)圣”,如果我們考證長沙太守得不出結論的話,那么我們就看一看醫(yī)學界是什么時候把張仲景稱作醫(yī)圣的。醫(yī)學界還沒有把張仲景稱作醫(yī)圣的話,這個墓碑是不會這樣刻的。首先我們想一想,在漢代當時沒有人把張仲景叫醫(yī)圣,如果把張仲景叫醫(yī)圣的話,那么《后漢書》《三國志》肯定會給張仲景作傳,但是這兩部史書都沒有給他作傳,所以當時沒有人把他叫做醫(yī)圣。
稍后王叔和在整理《傷寒雜病論》的過程中,他只提到了說“今收采仲景舊論,對病真方”,收集張仲景的過去的這些著作和對病的真方,在這里直接稱仲景,肯定沒有把他稱做醫(yī)圣。那么再后來晉朝的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序》里頭,他有這樣一段話,說“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說伊尹這個人,以他僅次于大圣人的才能,你看“亞圣之才”,僅次于大圣人的才能,“撰用《神農本草》”就是參考了《神農本草經》,“以為《湯液》”,寫成了《湯液經》?!爸倬罢摗保倬暗闹鳌皬V伊尹《湯液》”,就是補充、擴展了伊尹的《湯液經》?!盀閿凳?,用之多驗”,在臨床上用起來多有效驗。晉朝的皇甫謐把伊尹這樣一個古代著名的醫(yī)生才叫做“亞圣”,所以那個仲景呢,只不過在亞圣的基礎上,補充、擴展了《湯液經》的一些內容,繼承了《湯液經》的內容,然后寫了一部著作,而這部著作在臨床上應用的是很有效驗的。
可見在晉朝的皇甫謐的時代,根本沒有把張仲景叫做醫(yī)圣,他才把伊尹叫做亞圣。
到了唐代,孫思邈寫《千金要方》說“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直接就稱“仲景要方”,直接就稱“仲景”,也沒有絲毫談到仲景是“圣”,是“亞圣”,和“圣”沒有貼邊。在《外臺秘要》里,也引用了什么張仲景方、仲景方,也是直接稱呼“仲景”。要是一個圣人的話,那么還直接稱名字嗎?所以在唐代也沒有人把他稱圣。
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笨逃 秱摗返臅r候,這是公元1065年,在《傷寒論序》里頭,它說“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實際上這段話是根據晉朝皇甫謐的那個《針灸甲乙經序》的那段話而來的,說張仲景他是根據伊尹的《湯液經》的法則,而伊尹呢,是根據《神農本草經》的內容來寫的著作。那么底下他說“得不謂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說這難道不是繼承了大圣人的意思嗎?所以宋朝的林億、孫奇、高保衡,國家校正醫(yī)書局的這些官員,在《傷寒論》序里頭非常明確地說張仲景只不過是繼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意志,并沒有把張仲景本人稱為醫(yī)圣。
那么其后在公元1144年,成無己寫成了《注解傷寒論》,再后一些成無己寫成了《傷寒明理論》。在這兩部著作里,成無己仍然是遵循了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的這個口徑,說張仲景所做的工作是類似于圣人的工作,是繼承了圣人的工作,仍然沒有把他稱作“圣”。
在1182年,金人劉完素他所寫的《素問玄機原病失》這本書里頭,他明確提到了“仲景者,亞圣也”,這才和“圣”沾了邊,但是沒有直接稱“醫(yī)圣”,而是次于圣人,“亞圣”嘛,次于圣人。再往后,到了1526年,李濂寫成了《醫(yī)史》,他說仲景被“論者推為醫(yī)中亞圣”,這已經到了明代1526年,仍然沒有把仲景稱作“醫(yī)圣”,那么直接稱張仲景為“醫(yī)圣”的是公元1589年,方有執(zhí),研究傷寒的大家,錯簡派的創(chuàng)導人,寫成了《傷寒論條辨》。在《傷寒論條辨》這部著作里,方有執(zhí)說:“……稱仲景曰圣”,那么這以后,在醫(yī)家的著作中,把仲景稱為“圣”的才多了起來。而張仲景的那個墓碑是什么時候發(fā)現的呢,我們剛才說了是1632年被發(fā)現的,應當說,認真的說,什么時候醫(yī)學界才把張仲景稱為圣的,應當是1589年方有執(zhí)的《傷寒論條辨》開始才把仲景叫做圣。而這個墓碑是1632年發(fā)現的,是在方有執(zhí)的《傷寒論條辨》刊行以后所發(fā)現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仲景墓碑發(fā)現的這個過程也非常蹊蹺,在清朝的康熙年間徐中可寫過一本書,叫《金匱要略論注》,在《金匱要略論注》里有一篇文章叫“張仲景靈異記”,在“張仲景靈異記”這篇文章里頭,他寫了一段非常蹊蹺的故事,說明代有一個讀書人叫馮應鰲,馮應鰲得了發(fā)熱惡寒的病,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夜里做夢,夢見來了一個神人,穿著黃衣服,戴著金帽子,這個神人呢,就拿手摸了他的全身,然后頓時他感到全身骨節(jié)舒暢,然后馮應鰲在夢中就問:“你是什么人呢?”那個神人說:“我是南陽漢長沙太守張仲景”。你看他自己沒有說醫(yī)圣,說我今天治好了你的病,我也有比較尷尬的事情要請你幫忙,或者說我也有困難的事情要請你幫忙,在這個南陽城東四里的地方有一個祠,祠后面七十七步有我的墓,過幾年以后會有人在我的墓上打井,能夠制止這件事情的只有你,說你到時候到那里制止他們繼續(xù)在我的墓上打井,然后給我重新整修一下這個墓,馮應鰲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怕冷發(fā)燒就退了。
后來他一直記著張仲景在夢中的托付,幾年以后,實際上4年以后,他就來到了南陽城東,到那兒果然看見那個菜園子的農民正在打井,而且正好挖出一個石碑,這個石碑就是“漢長沙太守醫(yī)圣張仲景墓”,所以我覺得,這個墓碑就是明代人給他建立的,只不過神乎其神的編了一個故事罷了。因為“醫(yī)圣”在晉、在唐、在宋都沒有人直接稱醫(yī)圣,只有到了明末了,1589年方有執(zhí)的《傷寒論條辨》才開始稱仲景曰醫(yī)圣。而這個墓碑就直接說“漢長沙太守醫(yī)圣張仲景墓”的話,那應當是明朝末年的人給他立的??墒菫槭裁茨贡闹車膱D式呀,花紋呀,刻得象晉末南北朝的這個風格呢?現在的人給古人立墓碑的時候,或者是給他建紀念堂的時候,總要模仿這個人當時代的一些東西。
你象我們北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門前,有張仲景的塑像,張仲景塑像那周圍,有漢白玉的欄桿,漢白玉的欄桿上就有許多的畫,這個畫呢,就是選自于漢代古墓的一些圖式和一些畫。那過上幾千年以后,人們再到我們中醫(yī)學院的這個舊址上去考查的話,哎喲,一看,這有個張仲景的像,一看這個像的周圍的欄桿上刻的這些花紋都和漢代的哪個時候的古墓的花紋相仿佛,那你就能說明這個塑像是漢代人建的嗎?所以后人給前人、給古人造像也罷,立墓碑也罷,在墓碑的這個裝飾花紋上,模仿他當時代的一些東西,那是可以完全做得到的。那個碑座上寫的“咸和五年”是怎么回事呢?那沒準是后人在立碑的時候,找到了古代的一個碑座,所以就把它代替來做碑座了。這個都是我的推測了。當然,我今天講這件事情,是說我們評價仲景對醫(yī)學的貢獻,并不在于他做過沒做過長沙太守,而在于他的醫(yī)學貢獻。不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自從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在《傷寒論序》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仲景“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的話之后,那么在醫(yī)學界就以“長沙”作為仲景著作,或者仲景其人的一種代稱。
你比方元代呂履有一本書,叫做《長沙用藥十釋》,那么《長沙用藥十釋》一提“長沙”,我們就知道是張仲景用藥,是呂履對張仲景用藥規(guī)律的一種解釋。清代的黃元御有一本書叫《長沙藥解》,那也是解釋張仲景用藥規(guī)律的一本書。
清代的陳修園有一本書,叫做《長沙方歌括》,你如果不知道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的這個說法的話,那么你就不知道書里頭的“長沙”是指的什么。你看這本《長沙方歌括》完全是《傷寒論》中的方歌的歌訣,那為什么把它叫做“長沙方歌括”呢?就因為歷史上有仲景做過長沙太守的說法。在這里就以“長沙”指代仲景的著作。
連日本人也有一本書叫《長沙證匯》,《長沙證匯》這本書是《傷寒論》中證候的歸類和分析。所以在中醫(yī)學界,許多著作里頭都以“長沙”作為仲景著作的指代,或者仲景其人的指代。我講這件事情,主要是想讓大家了解這個問題,關于張仲景的著作,主要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這個名字根據《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來說,也叫《傷寒卒病論》,是“雜病論”還是“卒病論”,到現在仍然爭論不休。這十六卷著作,由于在漢代它沒有刻版印行的技術,所以隨著戰(zhàn)亂,它很快就丟失了。
在它的流傳過程中,被不得已的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那么是怎么沿革的?怎么分成兩部書的?我們下面會有專題討論。但是對《傷寒論》,對仲景的著作,歷史上的史書上,像《晉書》、《唐書》,它的記載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寫成是《張仲景要方》,“仲景要方”,這個重要的“要”,有的寫成《仲景藥方》,是中藥的“藥”,還有的寫成《張仲景傷寒論》,為什么書名不一樣呢?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出版物,都是傳抄。所以既然是傳抄的話,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不像我們今天,有出版物,這個署名就是固定的。哪個時候沒有出版物,都是抄本,所以寫什么書名都是可以的。
關于張仲景的學生,在地方志上也有不少記載。像杜度,是他的學生之一,人很聰明,而且在當時跟張仲景學習,在醫(yī)療技術上也很有聲望。還有個叫衛(wèi)汛的,張杲里面也有記載,他也是張仲景的學生,而且也有不少著作,只不過這些著作都失傳了。余嘉錫先生,他的考證,他在《四庫權術辨證》這部書里頭考證,他認為王叔和是張仲景的親受業(yè)的弟子。所以王叔和作為張仲景的一個弟子的話,他整理他老師的《傷寒雜病論》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能夠直接接受老師的著作。這是關于張仲景的學生。
張仲景作為一個中醫(yī)臨床的奠基人被我們后世所景仰,直到現在,我們南陽的醫(yī)圣祠,還連年整修。人們在紀念他,被我們今天的人稱為醫(yī)圣,被后世稱為醫(yī)圣,應當說是中醫(yī)學界的,是中醫(yī)學術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奠基人。所以在二十世紀末,當大家討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和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哪一個更先進哪一個更優(yōu)化的時候,大家認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是最先進的、最優(yōu)化的,而創(chuàng)立這種方案的人就是張仲景。好了,我們今天的這節(jié)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第2講—《傷寒論》成書背景和流傳現在我們講概論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傷寒雜病論》的成書背景。
任何一部能夠在歷史上流傳千古,對這個學科做出過巨大貢獻的著作,它的出現都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所以我們也從社會背景和學術背景來談談在這樣一個時代為什么會出現《傷寒雜病論》這樣流傳千古而不朽的著作。
從社會背景的角度來看,我們剛才在談張仲景的生活時代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東漢末年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呢?
是一個戰(zhàn)爭連年,天災不斷的社會。我查了一下史書,從自然災害來說,在史書上有記載的,在張仲景的存世的這幾十年之中,在史書上有記載的大的自然災害就有22起之多。像自然界中的旱災、水災、海水倒灌、河堤決口、地震、臺風蝗蟲、泥石流。
我查了史書之后,能夠想象到的自然界的災害在張仲景的存世的年代都有。而且在史書上能夠記載的,這不是局部的、小的災害。那么這樣的災害造成了什么樣的結果呢?造成了生產力被破壞,生產水平下降,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抵抗力降低,這就造成了大量的、長期的傳染病的大面積流行。所以歷史上有句話,叫做“大災之后,必有大疫”,這從自然災害來講的。從戰(zhàn)爭的角度來講,大家想一想,東漢末年,三國紛爭,戰(zhàn)爭連年不斷,所以中國歷史上又有一句話,叫做“大兵之后,必有大疫”,正是這戰(zhàn)爭的連綿不斷和自然災害的連綿不斷,導致了傳染病的大面積流行。所以在《東漢會要》記載歷史大事件的這本書里頭說“中原大地,白骨委積,人相食啖”?!鞍坠俏e,人相食啖”就已經是人吃人的這樣的一種社會背景了。所以在《東漢會要》的描述,當時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
這個建安文學,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他有一首詩叫《七哀》。《七哀》里有這樣一段話,說“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啼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所往,何能兩相完”。那么這是一段什么樣的話呢?他說他在路上走著就看到有一個餓得面黃肌瘦的這樣一個婦人,抱著孩子就扔到大路邊的草叢中,回頭聽見孩子的哭泣聲,自個擦擦眼淚,不再回來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未知身所往”,自己吃了今天的飯,不知道明天自己要到哪里去。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何能兩相完?”怎么能夠使我和孩子都能夠生存下來呢?所以她忍痛把孩子扔掉了。
那么這樣一個社會,自然是傳染病大面積地流行,所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里頭,我們大家在座的都學過《醫(yī)古文》,學過《傷寒雜病論序》。他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說我的家族是很大的家族,曾經有過二百多口人,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建安紀年,就是公元196年。那么建安元年以來,不到十年的時間,我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傷寒病,傷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總稱,下面我們會提到它的含義的。就死于傳染病、死于外感病,所以他本人作為一個醫(yī)生,看到這種情況,又沒有更多的辦法來防治這些傳染病來挽救這些親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勵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那么撰用了《素問》、《九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自己平脈辨證,這樣才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所以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對張仲景的探索防治傳染病的這種路子,是一種激勵,是一種督促。另外使他也有機會有大量的臨床實踐體會和實踐經驗,也使他有機會來收集防治傳染病的這些經驗和方法。大家說了,你今天是傷寒教研室的,你能不能夠寫一個治療傳染病的一個新的東西?我說我要抄書是可以的,你要讓我談實踐經驗我是沒有的,因為傳染病現在很少,即便有的話他們也到佑安醫(yī)院和北京地壇醫(yī)院住院去了,在我們的普通內科門診幾乎見不到。所以我不能寫出象張仲景這樣的著作來,因為沒有這樣的社會背景和實踐條件。你看不到那么多傳染病,而張仲景當時天天看到的就是這些病,所以他才能夠有機會積累經驗,收集當時的醫(yī)家和百姓和傳染病做斗爭的經驗和教訓。
從學術背景的角度來說,在漢代以前,醫(yī)學著作分了兩大門類,一類是“醫(yī)經”,就是基礎理論著作;一類是“經方”,這里所說的經方就是經驗用方。在班固所寫的《漢書藝文志》里,記載了東漢以前的醫(yī)學著作。有醫(yī)經7家,有經方11家。那么醫(yī)經7家包括了《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還有《(白氏)旁經》。從流傳到今天的《黃帝內經》這一部書來看,那么它完全是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基本的治療原則,基本的治療大法的這樣一個中醫(yī)學基礎理論的著作。所以“醫(yī)經”是基礎理論。那么“經方”,班固《漢書藝文志》里所說的“經方”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方”,而是指的古代醫(yī)生憑自己的經驗給病人開的方,而且在經過驗證是有效的。其實古代的醫(yī)生在看病的時候,有些類似于我們現在的農村的一些基層醫(yī)生。你讓他講理論他說不出來。我曾經在一個很偏僻的農村,看一個醫(yī)生,這個醫(yī)生呢他給別人看病的時候,他的療效還不錯,就是憑一種感覺。病人來了之后,頭疼,身上疼,發(fā)燒,沒有汗,他就給你寫上麻黃呀,杏仁啊等等一些藥。有些藥就是當地的一些藥,既不見于藥典,也不見于中藥書。我說老先生,你為什么開這些藥呀?他說我的感覺開這些藥它就可以,他開的方子留下來了,那么過幾天這個病人來了,病人說哎呀,大夫,吃了您的藥,汗一出好了,然后他就把這個方子放在這,方子是經過臨床檢驗而有效的。又如來一個病人,水腫,憋氣,心慌心跳,頭暈頭痛,然后他又開個方子,開個利尿的方子,過了幾天,家屬來告訴他,說“大夫呀,吃了您的藥,一點也沒有好,病人后來死了”,這時他這個方子就不留著拉,他就塞到這。
過了幾天這邊攢得多了,他就都燒掉了。這邊攢得多了,他就訂成本,留傳到后來就是經驗用方。
所以經驗用方是古人憑自己的一種感覺開的一些方,有沒有理論指導?沒有更多的理論指導。從今天我們看到的甘肅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治百病方》來看,那都是西漢早期,或者西漢的一些東西。那些就是“經方”,就是經驗用方,什么癥狀用什么方,或者什么病用什么方,談不上理論指導,又談不上系統(tǒng)。那么這些經驗用方,有11家,其中在這11家中包括了伊尹的《湯液經》。那么張仲景就把這兩家結合起來,他熔“經方”和“醫(yī)經”兩家為一爐,創(chuàng)立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有理論、有治則治法、有方子、有藥物組成辨證論治體系。
這就是他的學術背景。張仲景把漢代以前的“醫(yī)經”和“經方”兩家熔為一爐,創(chuàng)立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從而就為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醫(yī)經它只不過是基礎理論的著作,談不上臨床醫(yī)學,經方它只不過是經驗用方,也談不上一個醫(yī)學體系,只有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開始,才開始出現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所以中醫(yī)的臨床醫(yī)學,奠基人是張仲景。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辨證論治這種治療方案的奠基人也是張仲景。這就是張仲景在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問題,《傷寒雜病論》成書的歷史背景。非常簡單,有它的社會背景,是由于天災和戰(zhàn)爭導致了傳染病的大面積流行。
這就為張仲景收集當時醫(yī)家防治傳染病的經驗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張仲景提供了臨床時間的客觀環(huán)境,在學術上,由于“醫(yī)經”著作的大量問世,和“經方”著作的大量流傳,那么就給張仲景把“醫(yī)經”和“經方”兩家結合起來提供了學術背景,提供了學術條件,才使張仲景能夠把握理法方藥,創(chuàng)立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成為臨床醫(yī)學的奠基人。
第三個問題,《傷寒雜病論》是怎么流傳到今天的?這就是關于《傷寒雜病論》的沿革和主要版本。在公元200年前后,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那么從《傷寒雜病論》自序的這個話來看,說《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我們?yōu)槭裁凑f它的成書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后呢?
這是根據《傷寒雜病論》,即我們今天的《傷寒雜病論》自序,是根據它自序里頭的一段話,這段話我們剛才也說過,就是“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蹦敲此热徽f建安紀年以來,不到十年的功夫,建安元年,是公元196年,那不到十年的功夫呢?那就是說要是十年的話,那就是公元206年,是以我們推測,他寫這個序的時候,應當一般來說書已經寫成的時候,是以推測他的寫書的這個時間就在公元200年前后。他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這就是我們剛才所說哪個時候,并沒有印刷技術,至于造紙在西漢的蔡倫雖然總結了民間的造紙技術,那么紙張已經有了,但是一般民間寫東西的時候,仍然是應用竹本或者木本,所以這才造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它是一條一條的表述形式,所以張仲景在世的時候,他這書肯定是保存得不錯的。
張仲景一去世,再加上戰(zhàn)亂,再加上天災,再加上你說那個竹本或木本是拿繩子穿著的,那時候用的繩子或者是棉線,或者是麻繩,你說過上十幾年、幾十年,那這繩子早就自然斷了。所以他的學生王叔和收集他老師的《傷寒雜病論》的殘卷,然后進行整理,進行編次,因為繩子斷了,不知道那個竹本在哪個位置,所以重新編次。那么這個時間是在西晉,這個人物叫太醫(yī)令王叔和。
這個王叔和也是張仲景的學生之一,這是依嘉溪先生最近考證的,是張仲景的學生之一。收集、整理、編次,他收集的結果發(fā)現他沒有能夠把十六卷全部整理出來,他只整理出十卷來,而且他所整理的十卷內容大多數是以傷寒病的辨證論治為中心,所以他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傷寒論》10卷22篇,把《傷寒雜病論》的一部分內容,應該是一大部分內容,收集整理以后,改名為《傷寒論》。張仲景自己不知道,他不可能征求張仲景的意見,是王叔和自己給他改的。所以《傷寒論》這個名字從此就有了。
王叔和所整理的書,當然那個時候仍然沒有出版,王叔和還做了另外一項工作,他自己有一本書叫《脈經》,在《脈經》里把張仲景《傷寒論》的許多內容都收集齊了,只不過他沒有保留方藥而已。所以《脈經》本也是我們今天在校勘《傷寒論》原文的時候,可以參考的一部書。這是王叔和對《傷寒雜病論》,在流傳上,他是第一大功臣。如果沒有王叔和的收集整理,我們今天很可能看不到中醫(yī)臨床學的奠基著作。盡管他收集的不是完整的,但他是《傷寒雜病論》流傳到今天的第一大功臣。
在唐代,孫思邈寫過《千金要方》,在《千金要方》里收入了《傷寒論》中的一些內容,但是沒有收入全。他曾經在《千金要方》里說過這樣一段話,說“江南駐師,密仲景要方不傳”。他這段話,說明什么意思呢?過去人認為就說,孫思邈沒有收集到,他作為這么大和一個醫(yī)家,他沒有看到過《傷寒論》。那么今天我們可以這樣的理解,江南的這些醫(yī)生們都把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張仲景的要方都看成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輕易給人。這說明當時醫(yī)生對《傷寒論》的重視,這也說明當時有許多醫(yī)生有《傷寒論》的內容。特別是唐代的這個進行醫(yī)官考試,就是我們今天要進行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在唐代要進行醫(yī)官考試,《傷寒論》考試占的分數很高。
你看我這里有一個資料,在唐代,所設的醫(yī)官考試制度中,《唐匯要見八十二醫(yī)術》,它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說:“從醫(yī)學界選拔人才,和選拔官吏一樣,都要進行考試,自今以后,至公元759年,各試醫(yī)經方術,測十道,要考醫(yī)學理論,要考方術,有十道題?!侗静荨范溃褪强贾兴幜?,有兩道題。這個《脈經》二道就是考診斷了,有兩道題。
《素問》十道,就是考《黃帝內經》了,有十道題。張仲景《傷寒論》十道。你看《傷寒論》和《內經》是相等的,它有十道題。諸雜經方醫(yī)二道,后世的一些雜方有兩道題。那么上述這些,顯然《傷寒論》占了很重要的比例。通七以上六,你考七十分,我就選拔你做醫(yī)官,以下放,你不夠七十分,那么你就別當醫(yī)官拉??雌饋砉糯目荚嚨募案穹謹当任覀兘裉煲呤?。我們今天六十分就算合格,你看,唐代七十分才算合格。那么既然在唐代醫(yī)官考試制度中就有《傷寒論》的話,所以唐代《傷寒論》本子流傳得很多,但是人們都是抄的,你看,今天我們在日本看到的手抄本,唐代的一些手抄本,都是那個時候醫(yī)官考試的時候,你看,現在在日本看到的那個康制本吧,他那個《傷寒論》,那么就是一個摘錄,有65條,那就是《傷寒論》非常重要的條文。那是唐代人開的,抄的書,那顯然是為了應付當時的考試。所以在唐代,既然考試有《傷寒論》的話,所以在唐代的《傷寒論》的這種流傳是非常廣的。所以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沒有收入《傷寒論》,是他沒有?并不是他沒有看到《傷寒論》的內容,而他看到了,認為這本書很重要,在他的《千金翼方》里收入了《傷寒論》的全部內容。
這個我們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古文的教研室錢超塵老師前幾年把《千金翼方》中的《傷寒論》的內容一條一條的摘出來,單獨地印了一個小冊子,把它叫做《唐本傷寒論》。這本書在外面書店有賣。
那么,唐代還有一個大的醫(yī)家叫王燾,他寫過《外臺秘要》,我們在這里簡稱《外臺》,那么《外臺》呢也收入了《傷寒論》的內容。但是除了《傷寒論》的內容,還有許多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匱要略》中的內容。因此我們覺得王燾所看到的本子不是來自于王叔和,可能是《傷寒雜病論》的另外一個傳本。如果說《千金》本《傷寒論》是和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10卷22篇有關的話,那么王燾《外臺秘要》里所收錄的《傷寒論》的內容,它也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金匱要略》里的內容,它很可能是《傷寒雜病論》的另外一個傳本。所以在唐代的兩部著作,一部是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一部是王燾的《外臺秘要》,都是我們今天校訂《傷寒論》的非常重要的參考書。而且我剛才說了,在唐代的醫(yī)官考試制度中,就有十道題是出自《傷寒論》,所以《傷寒論》在唐代流傳是非常廣泛的。
但是,《傷寒論》真正有固定的本子,而且又刻板運行的,那應該是在宋代。在宋代成立了校正醫(yī)書局。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主要有林億、孫奇、高保衡這些官員,他們認為百病之急,這些病,哪個最急呢?傷寒。所以最先校訂《傷寒論》10卷22篇,從此《傷寒論》才有了定本,固定的本子。你看以前《脈經》收集的也罷,那是收集在《脈經》里,他不是個單獨的本子。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它也是收集在他的書這個里面,也不是個單獨的本子。只有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林億、孫奇、高保衡他們校訂,刻印了《傷寒論》,開始刻的是大字本,紙張也比較貴,造價也比較高,老百姓買不起,過了幾年以后,他們又給皇上打報告,皇上批說你們印成了小字本,賣的時候只收工本費,不要賺錢,這樣讓老百姓能夠買得起。你看宋朝皇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他是做過許多許多的工作的。而在宋代的時候,不僅在醫(yī)學上成立了校正醫(yī)書局,而且在各個經、史、子、集,各個門類都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皇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宋版書紙張精良、???、字體漂亮、價值連城,所以今天哪位家里要是有一本宋版書的話,你別在家里放著,拿到故宮博物院,或者拿到國家圖書館去。那是非常非常珍貴的東西。
我想在座的不少是書香門第,你們可以到家里去看看,看看自己家里有沒有線裝書。當然宋代書《傷寒論》是找不到啦,其他的宋版書,那也棒啊,它也是價值連城的啊。
山東有個小學老師,有一天到鄰居家串門,發(fā)現鄰居老太太拿著抄寫的本子,在那里剪鞋樣,說:“大媽,你這是什么東西?。俊薄拔以谶@剪鞋樣??!”他拿過來一看,他大吃一驚,居然是《永樂大典》。他說“大媽,大媽,你這東西怎么來的啊?”她說:“我們祖上流傳下來的,我們世世代代拿著剪鞋樣?。 彼f:“你們祖上干什么的?。俊彼f:“我們祖上義和團的??!”大概義和團進北京的時候,在北京圓明園不是藏著《永樂大典》嗎?進北京的時候,八國聯軍也搶,義和團也搶,義和團他搶完他不知道干什么,回家后給他媳婦剪鞋樣,所以祖祖輩輩留著這個書,那紙也很好啊,剪鞋樣用。所以這個小學老師說:“大媽,你可別拿著它剪鞋樣,我想看看這本書。你要多少紙,要什么樣的紙,我給你剪鞋樣用,把這本書給我吧!”她就把這本書給他拉。她不知道它干什么用啊。
好,這就是我們,象一個小小的故事一樣發(fā)現的一個《永樂大典》的手抄本的一個殘缺。
所以還有我們清代的陸心源,他是一個藏書大家,他的藏書稱號稱“皕宋樓”,你看這個皕字是兩個百,那就他為什么取這么一個藏書樓的名字???說明他自稱藏了200部宋版書。我說一本宋版書就價值連程,那200部宋版書,那相當相當地貴啊。陸心源在臨終的時候給他兒子說“這次可是咱們中國文化的瑰寶,你舍得身家性命也要保護好?!逼鋵嵢烁饔兄?,不能強勉,他兒子喜歡錢,不喜歡書。在陸心源去世不多久,他就以一定的錢賣給了日本人。現在陸心源皕宋樓的藏書全在日本的一個寺院的藏經樓上,所好的是目前保全完好。所以有人說陸心源的兒子是個賣國賊,可是從我們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呢,他沒準為終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一點成績?;蛘哒f,為保存這些書,你說咱們中國后來經常戰(zhàn)爭,而且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又不怎么重視,沒準拿到日本,到現在還保存得很好,是吧。不過咱們中國的學者要求要看這些書的時候要花錢啦。
現在據說看這些書的時候花的錢比當年陸心源的兒子得到的錢要多得多啦。所以有時候散落在民間的一些古典的東西就不要太輕視它。
非常遺憾的是,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大陸,還是臺灣的故宮博物院。
我去年和前年都上臺灣去,特意的向故宮博物院了解有沒有宋版《傷寒論》,都沒有啦。沒有宋版《傷寒論》我們怎么知道在宋代有一本宋版書呢?這就仰賴于明代的趙開美。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笨逃〉摹秱摗返臅r間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到現在是一千年,一千年這書就找不到了。所以我們在版本史上把它叫做什么呢?把它叫做宋版,宋版《傷寒論》,或者叫做治平本《傷寒論》。宋版也罷,治平版也罷,找不到。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是明代的趙開美在萬歷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你看從1065年到1599年也不就是500年左右的歷史嗎?
到趙開美的時候這個宋版《傷寒論》已經幾乎找不到了,所以趙開美他才刻,他是一個刻書家,又是一個醫(yī)學家,又是一個出版商。那么他最先刻的是什么呢?刻的是《注解傷寒論》,《注解《傷寒論》》是成無己,一會我會談到,成無己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加了注解,給他叫《注解《傷寒論》》。然后又刻了宋英公的《傷寒類證》,《傷寒類證》是宋英公這個人研究《傷寒論》的過程中,把《傷寒論》以證候進行了歸類,便于人們學習。又刻了《金匱要略》。刻完這三本書以后,有一個朋友拿來一本書,給他看,說趙先生啊,你看我這是什么東西呀?他一看是宋版的《傷寒論》。
我剛才說了,宋朝皇帝為了讓老百姓能夠買得起《傷寒論》這本書,刻了大字,又刻了小字,大量的刻印發(fā)行,他看到的是小字本《傷寒論》,總而言之是宋版《傷寒論》。一看這《傷寒論》,他知道成無己的注解,不是宋版《傷寒論》的原貌,而是他有些內容給刪節(jié)了。才知道成無己的注解不是全的。于是乎他又刻了宋版《傷寒論》。他叫什么呢,叫《翻刻宋版?zhèn)摗贰?/p>
這四部書刻好了以后,一、二、三、四,他給他父親看,說老爸你看,我把張仲景的這四部書刻好啦,您給取個書名吧,叫個什么書名好呀?他爸爸說叫《仲景全書》吧。這個兒子很孝順,說:“好好好,您取的名字太好啦”。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是趙開美在萬歷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所刻的《仲景全書》中的《翻刻宋版?zhèn)摗贰5悄膫€時候沒有照相技術,也沒有復印,他是臨摹著宋版《傷寒論》來刻的,每一頁有多少行,每一行有多少字,他都摹仿下來。甚至字的筆畫的走向,他都在摹仿宋版,所以他逼真于宋版。
正由于趙開美所刻的《仲景全書》的第一部著作《翻刻宋版?zhèn)摗纺軌蛄鱾鞯浇裉?,才使我們能夠大體了解宋版《傷寒論》的原貌。所以這樣的話,趙開美也是《傷寒論》的流傳過程中功不可沒的一位醫(yī)家。
今天在世的,保存著的,我們知道的趙開美所刻的《仲景全書》還有幾部呢?只有五部,北京圖書館有一部。我去看的時候他不讓我看,說這是善本書,我們已經封存起來了,你只能看作為膠卷的。那么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有一部,我去看的時候,要開上我們大學的介紹信,然后看的時候讓我戴著口罩,不讓我?guī)т摴P,怕鋼筆水給滴在上面。這是我想是十年前吧,我去看過這本書。
后來,范行準先生家藏一部《仲景全書》,他也捐獻給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了。那么后來我知道這個消息以后,我又第二次去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我說我要看看范行準先生捐獻給你們的那本書。當我拿出來一看,一比較,范行準先生捐給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的那本書和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原來藏的那本書是同版刊本,就是同一個版的刊本,那么中醫(yī)研究院就有兩部了。
還有一部是在沈陽,再有一部是在南方,是在廣州還是什么地方。
那沈陽那一部和南方那一部我都沒有看到,我只看到了北京這三部。北京這三部是同一個版的刊本。我想我明天,我今天忘了帶,明天我把北京圖書館的那個膠卷,作為膠卷給拷貝以后,然后,因為它是翻轉片,它是讓你在縮微閱讀器上看的,然后我把它放大成照片,再用復印機復印,然后我把復印的材料拿來給大家看看。把那個照的照片拿來給大家看看,就知道趙開美所刻的《仲景全書》的《傷寒雜病論》原來是什么樣子。這個《傷寒論》原來是什么樣子的,從宋代國家醫(yī)校正書局到今天,又有了八百多年或者一千年的歷史。
我們國家在1982年,國務院成立了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由方穎副總理做領導小組組長,所以對中國的各個行業(yè)的古代的書籍都進行了整理,醫(yī)書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整理《傷寒論》的任務就交給了我們學校。那個時候任應秋在世,劉渡舟也在世。沒想到這個工作還沒有開始的時候,任應秋老師就生病了,很快就去世了。那么主要由劉渡舟老師來主持這件事情,當然我也來參加了。后來呢,又把錢超塵老師也吸收進來。所以我對這個版本進行了系列的考證,我為什么有機會能夠看北京圖書館的書,又能夠拷貝下來,又能夠去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來看這部書呢,那么就是為了完成我們這一項《傷寒論》的整理研究這項工作。我們就在趙開美《翻刻宋版?zhèn)摗返幕A上進行了漢語、??薄⒆⑨?,在1991年出版了《傷寒論校注》。
如果說我們的一版教材、二版教材、四版教材、五版教材,底本用的是趙開美的《翻刻宋版?zhèn)摗返脑挘覀儸F在的六版教材,都是用劉渡舟老師主編的《傷寒論校注》。現在我們的五版教材,因為他們看不到趙開美的《翻刻宋版?zhèn)摗吩玻敲从檬裁吹妆灸?,是現在國家認可的《傷寒論校注》,是當代《傷寒論》的最好的底本,它是1991年出版的,是最好的底本。所以如果再過500年,趙開美的《仲景全書》中的《翻刻宋版?zhèn)摗反蠹乙呀浛床坏降脑?,哪個時候會說劉本。
這樣的話,我們回憶一下,在《傷寒論》的流傳過程中,有哪些醫(yī)家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呢?首先是作者,張仲景,在公元200年前后,他寫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那么隨后,他的學生王叔和在他去世以后,也就是二三十年之后,把他老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遺留下來的殘卷收集、整理、編次,由于內容不全,把它改名為《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盡管在唐代國家考試醫(yī)官的時候,已經廣泛的考試《傷寒論》,但是在唐代沒有一個單獨的《傷寒論》的本子,不過我們很高興的是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都收入了《傷寒論》的內容。最重要的是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林億、孫奇、高保衡他們在宋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正式刻、校勘、發(fā)行、刊印了《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從此《傷寒論》才有了定本,使宋版能夠流傳到今天的,仰仗于明代趙開美在萬歷27年,也就是公元1599年,在他刻《仲景全書》的時候,第一部著作就是《翻刻宋版?zhèn)摗贰6覀儺敶钟幸詣⒍芍劢淌跒槭椎乃鶎懗傻摹秱撔Wⅰ?,可能就是后世的《傷寒論》所依據的底本。當然我們考試題庫的時候還沒有涉及到劉本,而只涉及到趙開美的這個本子。
在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工作期間,他還刻印了幾部書,這幾本書和我們《傷寒論》的版本有密切的關系,一部是《金匱玉函經》,一共有八卷,如果光看這個書名,很容易把它誤認為是《金匱要略》里的內容,事實上它的內容和《傷寒論》是一樣的,它的內容和《傷寒論》同體而別名。什么叫同體呢?內容一樣,只不過名字不同?!督饏T玉函經》和《傷寒論》同體而別名,它的特點是“條論于前,會方于后”。就是《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這個本子,比方說“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薔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下面就是桂枝湯的藥物組成。這是我們看到的十卷二十二篇《傷寒論》的原貌。但是在《金匱玉函經》說,原文完了之后,說桂枝湯主之,底下并沒有桂枝湯的組成,方藥組成在什么地方呢?在后兩卷,后兩卷全是方子,前面六卷就是原文,所以它叫“條論于前,會方于后”,所以,它作為《傷寒論》的一個別本。
我有一次到我們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的教師閱覽室里頭開架書,來找《金匱玉函經》,我在《傷寒論》的這個架子上怎么也找不著這本書,我說怎么這本書能沒有呢?因為這本書清代的陳世杰翻刻以后,我們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過,我想找這個影印本。我突然想到我們圖書館的管理員會不會把這本書當作《金匱要略》,而放在《金匱要略》的架子上呢。
我到《金匱要略》那個書架上一看,《金匱要略》那個架子的第一本書就是《金匱玉函經》。后來我給圖書館的管理員說,《金匱玉函經》是《傷寒論》的別本,應該把它放到《傷寒論》的架子里。
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既然刻了《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為什么又要刻《金匱玉函經》呢?
這是因為他們在整理古書的時候發(fā)現有許多書在史書上有書名的記載,而實際這個書丟了,他們感到非常的可惜。所以他們只要見到有價值的書,寧可多刻,寧可重復,也不讓它輕易丟掉,說今后萬一《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丟掉的話,我還有《金匱玉函經》八卷,仍然是《傷寒論》的內容,不過,由于《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后來在廣泛的流傳,所以知道《金匱玉函經》或者讀《金匱玉函經》的人,逐漸就少了。但是流傳到今天,我們拿它作為??薄秱摗返囊徊恐?,有它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在工作期間還做了一件和《傷寒論》有關的工作,就是有一個翰林學士叫汪諸,他在國家圖書館收集、整理這些古書的時候發(fā)現一堆蠹簡,就是蟲子吃過的、殘破的竹簡,竹簡上寫著《金匱玉函要略方論三卷》,他拿來一看,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什么人抄的,上卷是論傷寒病、外感病的,和已經出版的《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相比較,它的上卷是一個《傷寒論》的摘錄,由此可以推測中卷下卷是雜病部分的摘錄和婦人病方面的摘錄。汪諸就把這個殘簡給了林億、孫奇、高保衡,國家校正醫(yī)書局,他們看完了之后,把上卷的傷寒內容摘錄的這部分刪掉了,把中卷、下卷這兩部分內容重新分上中下三卷,也就是包括了雜病的部分和治療婦人病的部分,也包括了它的方劑,仍然把它叫做《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刻板發(fā)行,流傳到今天就是《金匱要略》。所以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在《傷寒雜病論》流傳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工作以后,《傷寒雜病論》才被真正分成了《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和《金匱要略》三卷。
關于《傷寒論》流傳過程的大概情況,我們就介紹這么多了,我們要求大家特別記住的是王叔和把《傷寒雜病論》整理成《傷寒論》。那么宋代國家校正醫(yī)書局第一次??笨逃 秱摗肥矶瑥拇恕秱摗酚辛硕ū?。明代趙開美的《翻刻宋版?zhèn)摗肥杖肓怂摹吨倬叭珪?,使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宋版《傷寒論》的大體的原貌。這些人在《傷寒論》的流傳過程中都是功不可沒的,我們都應當記住他們,而我們的題庫里都有他們的名字。今天的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第3講—《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大家好,我們開始上課。
上次課我們在《傷寒論》的“概論”中談到了《傷寒論》的作者和成書的歷史背景,也談到了《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怎么變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我們應當知道《傷寒論》主要的版本是什么。這是我們上次課談到的內容。
今天我們接著講《傷寒論》“概論”的第四個問題,《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我們首先應當從書名開始講,現在叫《傷寒論》,過去叫《傷寒雜病論》。我們應當首先明確“傷寒”的含義是什么。
“傷寒”的含義在古代有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別,廣義“傷寒”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這里所說的外感病是指風、寒、暑、濕、燥、火,乃至包括疫癘之氣等。外來的邪氣傷人以后所發(fā)生的疾病統(tǒng)稱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發(fā)熱,所以我們常常要把這個概念寫成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這個“熱”字不是指邪氣的性質,而是指這類病證是以發(fā)熱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來邪氣所導致的以發(fā)熱為主要特征的證候在古代都叫做“傷寒”。大家說了,“寒”不就是寒冷嗎?為什么“寒”可以代替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之氣等所有的邪氣呢?因為“寒”字在古代有一個廣義的含義就是泛指邪氣。
日本有一個醫(yī)生叫中西惟忠,他寫過一本書叫《傷寒之研究》,在《傷寒之研究》里他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謂邪而為寒,蓋古義也”,也就是說把這個“邪”字叫做“寒”這是古代原有的意思。所以“傷寒”之所以有廣義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是因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氣。不僅在醫(yī)學上是這樣,在文學上也是這樣。
大家可能有的讀過《孟子》的,《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話,說現在的皇上執(zhí)行的政策不怎么英明,大家就給孟子說,你能夠經常見到皇上,你見到皇上就給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議,讓他執(zhí)行寬厚的政策,利國利民。
孟子就說了一段話:吾見也罕矣(我見皇上的這種機會和時間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這里所說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這些獻異端邪說的,給他出壞主意、餿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所以這個“寒”就是泛指異端邪說、餿主意、不良主意的這些人。所以這個“寒”字決不是說別人拿著冰塊去凍皇上。
所以在漢代,在古代這個“寒”字泛指“邪氣”。因此“傷寒”它自然就可以代表人體感受一切邪氣所造成的疾病的這樣一個廣義的概念。
狹義的概念是人體感受風寒邪氣,人體感受寒邪就可以叫做狹義的傷寒。
為什么加個風呢?因為風為百病之長,如果只有寒邪沒有風邪帶領的話,寒邪不能單獨傷人。(因為風邪是善行而碩變的,只有風邪帶領寒邪才能夠傷人。)所以我們在講傷寒的狹義概念的時候,要將風、寒邪氣并稱。
人體感受風寒邪氣,而且還要加一個“感而即發(fā)”,感邪以后馬上發(fā)病,這是為了除外伏氣溫病。
冬傷于寒,邪氣潛伏體內,沒有發(fā)病,春必病溫,這是《黃帝內經》的話。你說是不是感受了寒邪了,是!可是到春天才發(fā)病,它就不叫狹義的傷寒了,它屬于廣義的傷寒范疇。所以我們在給狹義傷寒下定義的時候,是“指人體感受風寒邪氣,感而即發(fā)的病證”。
這個概念或者說是這個含義是我們要學《傷寒論》的時候必須知道的,我們的題庫里是以名詞解釋的方式,或者是以選擇題的方式,經常出現“傷寒的含義是什么”這樣的題。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大家琢磨琢磨這個傷寒是什么概念?是廣義的概念。《難經》里說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在這段話里頭,它既有廣義的含義又有狹義的含義。“傷寒有五”的“傷寒”是廣義的。其中“有中風,有傷寒”的這個“傷寒”是狹義的。所以古代關于傷寒的廣義和狹義的概念經常在書里用得到。
另外,在《千金要方》引《小品方》里的一句話說:“傷寒,雅士之詞,云天行、瘟疫,乃田舍間號耳”。這些病,知識分子、醫(yī)學家把它叫做“傷寒”,可是田舍間,那些種地的百姓們把它叫做天行病、瘟疫病。
《肘后方》里說:“貴勝雅言,總名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凡是那些達官貴人,那些知識分子,醫(yī)學家說文雅的話,把這些病叫做“傷寒”,而民間的百姓把它叫做“時行”。
“天行”也罷,“瘟疫”也罷,“時行”也罷,這都是指的外感病,都是指的具有傳染性、流行性的一類疾病。而知識分子們,醫(yī)學家們都把它叫做傷寒,由此可見,傷寒的廣義概念和傷寒的狹義概念,在古代的醫(yī)學著作中廣泛存在的。
現代醫(yī)學傳入中國以后,要把西醫(yī)的術語翻譯成中文,翻譯的時候自然就要尋找漢語中固有的一些詞匯來翻譯西醫(yī)的術語。由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那種腸傷寒和副傷寒,在翻譯的過程中怎么辦呢?找來找去,這些傷寒是以發(fā)熱為主要特征的腸傷寒和副傷寒,就從中醫(yī)的術語里選了一個詞,就選了“傷寒”。應當說,西醫(yī)所說的那個“傷寒”是專指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劣性傳染病,它和中醫(yī)所說的有廣義含義和狹義含義的“傷寒”含義是不一樣的。當然中醫(yī)用治療傷寒病的這種辨證論治的方法去治療西醫(yī)所說的那個傷寒病,那個傷寒病在一定的階段用中醫(yī)中藥的手段去治療,還是有一定的療效的。所以說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
《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罢摗笔鞘裁匆馑迹课以谶@里引用了劉勰《文心雕龍》的一句話:“論也者,彌倫群言,而研一理者也?!薄皬洝本褪菑V泛的意思,“論”是收集的意思,“群”就是眾,廣泛的收集眾多的醫(yī)家的觀點,去研究、去探討一個問題。因此《傷寒論》應當是眾多醫(yī)家治療傷寒病經驗的一個綜述、總結。
《傷寒論》是公元2世紀前中國醫(yī)藥學成就的總結。為什么說它是總結???因為它的體裁,《傷寒論》,《傷寒雜病論》,“論”的體裁就是一種綜述,收集了眾多醫(yī)家探討治療外感病和治療雜病的這種經驗的一個集合。
第一個問題我們就談完了,第二個問題我們具體談談《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內容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談,一個從它10卷22篇各篇都大體是什么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談。另外,從理、法、方、藥的角度來談。
首先我們看10卷2篇的內容。這22篇,第一篇簡單地寫是辨脈篇,第二篇,平脈篇。辨脈,主要是辨別病脈,平脈,“平”,正常的意思,平脈有一大部分內容是講平人的、正常人的脈象。當然,“平”也有辨的意思,在平脈篇里頭也有一部分內容是講病脈的。這兩篇內容屬于仲景脈學的精華。
仲景脈學在中醫(yī)脈學的發(fā)展史上介于《黃帝內經》和王叔和的《脈經》以至李瀕湖的《脈學》之間的過渡階段。中國脈學的發(fā)展,《黃帝內經》是奠基,張仲景是進一步發(fā)展,而到王叔和的《脈經》,特別是到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使脈診走向完善。
我們今天講《診斷學》的時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脈經》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的內容。而從《黃帝內經》到李瀕湖的《脈學》之間的過渡就是張仲景的辨脈篇和平脈篇。因此許多它的脈象主病和我們今天所學的有不一樣的地方。
在《傷寒論》里頭,遲脈,我們今天都說是主陽虛,氣血運行遲滯才導致了遲脈??墒窃凇秱摗分?,脈遲,既可以主陽虛,而常常主“陰血不足”,陰血不足,氣血運行遲滯,因此出現了遲脈。我們以后講遲脈的時候,“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泵髅髦v的是遲脈是主營血虛。
再說這個浮脈,我們今天學的時候都是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外,所以脈輕取即得。但是主表的這種浮脈是“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所以我們學脈學的時候都是這樣來講。但是在《傷寒論》中,浮脈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熱。像白虎湯適應證,“傷寒,脈浮滑,此表無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那個浮脈就主熱。像“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那個浮脈也主熱。像“心下痞,按之軟,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那個浮脈還主熱。為什么浮可以主熱?主熱的浮脈是一個什么樣的特征?實際上主熱的浮脈是指“里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涌,血管擴張”,那么既然血管擴張的話,脈輕取即得,仲景就把這種脈象叫做“浮脈”。但是主熱的這種浮脈,輕取即得,重按滑數有力,這是和輕取即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這種主表的浮脈是不同的。所以,當我們學習仲景的脈學的時候,我們明顯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脈學和后世的脈學,和當今所學的脈學是不一樣的。如果大家想研究一下,在中醫(yī)脈學發(fā)展史上,由《黃帝內經》到《脈經》到李瀕湖的《脈學》之間過渡階段的脈象主病的話,那么你可以看《傷寒論》的《辨脈篇》和《平脈篇》。
第三篇是《傷寒例》?!秱愤@篇內容可以看成是張仲景對外感熱病的認識的總論。它引用了大量已經遺失的《陰陽大論》的內容,也引用了《黃帝內經》的一些內容。它講了人和自然的關系,自然界正常氣候的變化,自然界異常氣候的變化,講了外感病的成因和分類,講了外感病的治療原則、護理原則、預防原則,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對外感熱病的一個總的論述。我想講溫病的老師肯定也提到了《傷寒例》對溫病學的貢獻,所以關于伏氣溫病的問題在《傷寒例》中都可以見到。
第四篇是《痙濕暍》。痙病是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牙關緊急的抽風一類?。粷癫∈歉惺芡鈦淼臐裥八鶎е碌牟。粫⒉【褪侵惺?。顯然它是屬于廣義傷寒的范疇。由于《傷寒論》中的“六經病證篇”主要描述的是狹義傷寒和狹義傷寒發(fā)生以后,在它的演變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的病證的辨證論治。所以《痙濕暍》放在這里主要是和后面的狹義的傷寒、中風相鑒別、相比較的。在《金匱要略》里有“辨痙濕暍病脈證并治”,有證候、有方藥,在《傷寒論》里濕暍病只有證候,沒有談到治療方藥。
所以在《傷寒論》里放這樣一些內容主要是和狹義傷寒鑒別、比較的。
這四篇內容我們的教材里是沒有的,我們把它叫做前四篇。如果大家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學者,像一個溫病學的研究學者,他一定要研究《傷寒論》中的《傷寒例》。要專門作為一個診斷教師、診斷教授,要研究脈學發(fā)展歷史的話,一定要研究《傷寒論》中的“辨脈”、“平脈”。中間有10篇內容是“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太陽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后就是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然后“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三”、“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從第五開始到第十四中間有10篇內容。這10篇內容我們把它叫做“六經病證篇”。
盡管其中有一些內容,比方說“辨霍亂病脈證并治”和“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它不屬于六經病的內容,但是它放在后面,一個是和傷寒病相鑒別的,一個是對于六經病病后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比方說勞復的問題、食復的問題、痰飲水濕等等這些問題,怎么進行治療,怎么進行護理。這10篇內容一共398條,涉及到的方劑是112方。有的書上說是113方,那是因為有一個方子叫禹余糧丸,只有方名而沒有藥物,所以我們通常說它112方。當然這個統(tǒng)計也不是特別精確的,因為有的加減方他統(tǒng)計了,有的沒有統(tǒng)計,當然我們習慣這么說,大家也就這么認可。所謂398條,112方并不是《傷寒論》的全部內容,只是中間這10篇的內容。而我們在大學里的《傷寒論》五版教材的原文就選自于這398條之中,大概選了300多條。而我們在本科階段要求大家特別熟悉、特別掌握,甚至要求大家能夠背會的條文也就是100多條,我給大家選了112條。
前4篇加上中間10篇才14篇,還有8篇我們把它叫做后8篇。后8篇是什么內容呢?第十五篇是“辨可發(fā)汗證脈證并治篇”,哪些病可以發(fā)汗,也就是說哪些病適合發(fā)汗,所有可以發(fā)汗的病證都在這一篇。第十六篇是“不可汗篇”,所有禁用發(fā)汗的條文都在這里頭。第十七是“汗后”,所有發(fā)汗以后造成的各種壞病,造成的各種變證,怎么樣進行救治,都在第十七篇。這些原文絕大多數出自中間的“六經病證篇”的條文,也有一部分條文不見于“六經病證篇”。
所以從總體來看,后面的內容是前面的“六經病證篇”按照治法重新進行歸類和編排的一種東西。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條文,并不見于“六經病證篇”。我們作為《傷寒論》的研究者,后面這8篇內容也一定要去了解。你比方說,在桂枝湯方后關于發(fā)汗的要求,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小汗出的樣子。遍身,什么叫遍身?是不是說心口窩、后背見到汗就叫遍身,在前面都沒有交代。在“辨可發(fā)汗證脈證并治篇”里說得很清楚,說“凡發(fā)汗,欲令手足俱周”。什么叫遍身呢?就要手腳都見到汗?!胺舶l(fā)汗,欲令手足俱周”是對“周遍”的注釋。漐漐然就是小汗出的樣子,就像細雨蒙蒙一樣。出多長時間呢?“令一時間許”,要出一個時辰的汗,出兩個小時。
在古代,把晝夜分成十二個時段,我們把它叫做一個時辰?,F在我們和國際接軌,把一晝夜劃分為二十四個時段,為了和中國傳統(tǒng)的計時能夠區(qū)別開,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小時”。它說“凡發(fā)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令一時間許”,你只有持續(xù)蓋被子保溫兩個小時,這樣才能達到汗出透了,才能夠達到汗出邪退,脈靜身涼的效果。所以“辨可發(fā)汗證脈證并治篇”等后面八篇還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另外我們在文字??鄙希灿兄匾膮⒖家饬x。如太陽病篇有一條原文說,這個病,病程已經很長了,說其人不嘔,是除了少陽病,邪沒有傳少陽,說“清便欲自可”。
清,是指便、排、拉,清便就是拉的大便,為什么這樣解釋,我后面會說。拉的大便,“欲自可”,“可”猶宜也,就是正常,大便是正常的。這個“欲”自可,如果當作“欲”字講的話,那肯定是現在還不正常。
實際上我們在后面的“清便欲自可”作“清便續(xù)自可”,由此我們知道,在太陽病篇的“清便欲自可”,這個“欲”字應當是“續(xù)“字的通假。
為什么可以是通假呢?因為“欲”和“續(xù)”在古代是同一個韻部的字,同一個韻部的字就可以通假。但是同一個韻部的字的字有很多,你必須有證據才能夠說是通假。什么證據呢?“同本以互見”或者是“別本以見例”或者是“同本以互證”。就是有兩本書,這本書是“清便欲自可”,那本書是“清便續(xù)自可”。像王叔和的《脈經》所收集的《傷寒論》里,就作“清便續(xù)自可”。這叫什么呢?“別本以見例”、“同本以互證”,在太陽病篇是“清便欲自可”,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篇”是“清便續(xù)自可”,由此就證實“欲”通“續(xù)”。這就像我們在座的大夫,你寫一本書,在這本書里頭,你開你的經驗方,是個“鉤藤”,結果你開處方呢,你開了個“勾丁”,兩千年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子商務全渠道推廣方案分析
- 未來科技教育模式與挑戰(zhàn)
- 印刷設備在新能源領域的貢獻考核試卷
- 大氣污染防治與城市綠色出行政策考核試卷
- MOSFET器件的制造考核試卷
- 2025年01月湖北武漢市【校內公開招聘】保衛(wèi)處校內公開招聘職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拍賣行拍賣業(yè)務風險管理指南應用考核試卷
- 混凝土結構工程考試模擬題與答案
- 數字出版物行業(yè)競爭格局與市場分析考核試卷
- 康復輔具適配與康復工程材料科學考核試卷
-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中考物理二診試卷(含答案)
- 鮮切水果行業(yè)分析
- 《中國探月工程》課件
-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測試題文本版(附答案)
- 人工智能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中的應用
- 第7章-無人機法律法規(guī)
- 藥劑科基本藥物處方用藥狀況點評工作表
- 拆遷征收代理服務投標方案
- 完形療法概述
- 說課的技巧和方法專題講座
- SL631-637-2012-水利水電工程單元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評定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