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期末考點大串講專題08光學經典實驗專項突破(教師版)_第1頁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期末考點大串講專題08光學經典實驗專項突破(教師版)_第2頁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期末考點大串講專題08光學經典實驗專項突破(教師版)_第3頁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期末考點大串講專題08光學經典實驗專項突破(教師版)_第4頁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期末考點大串講專題08光學經典實驗專項突破(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8光學經典實驗專項突破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專題過關專題過關一小孔成像實驗1.如圖所示,某同學自制了一只小孔成像儀觀察燭焰,現有以下說法:①薄膜上出現燭焰的像是倒立的;②薄膜上出現燭焰的像可能是縮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③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后拉動內筒增加筒長,燭焰的像變大;④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前推動內筒縮短筒長,燭焰的像更明亮了。其中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小孔成像的成因和變化規(guī)律分析解答。

【解答】①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因此薄膜上出現燭焰的像是倒立的,故①正確;

②薄膜上出現燭焰的像可能是縮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取決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大小,故②正確;

③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后拉動內筒增加筒長,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變大,那么燭焰的像變大,故③正確;

④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前推動內筒縮短筒長,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變小,即像變小,但是燭焰的像更明亮了,故④正確。

則正確的是①②③④。

故選A。2.(2024七下·吳興期中)某同學在課外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小孔成像實驗。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個很小的方形小孔,則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是()A.蠟燭的正立像 B.蠟燭的倒立像C.圓形光斑 D.方形光斑【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小孔成像的形狀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其實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2題圖)(3題圖)3.(2024七下·杭州期中)如圖所示,在一個空鐵罐的底部中央打一個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將小孔對著燭焰,可以看到燭焰在薄膜上呈現的像。關于此現象說法正確的是()A.適當增大小孔能使像大一些B.呈現的像是倒立的虛像C.將燭焰遠離小孔,像會變小D.將空鐵罐進行旋轉,像也會旋轉【答案】C【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的大小取決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比值越大,像越大;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

(3)(4)根據小孔成像的變化規(guī)律判斷。

【解答】A.小孔成像的大小與小孔的大小無關,則適當增大小孔不使像大一些,故A錯誤;

B.根據光沿直線傳播的規(guī)律可知,呈現的像是倒立的實像,故B錯誤;

C.將燭焰遠離小孔,物距增大但像距不變,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會變小,因此像會變小,故C正確;

D.像的特征只與物體有關,則將空鐵罐進行旋轉,像不會跟著旋轉,故D錯誤。

故選C。4.(2024七下·余姚期中)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他首先直接觀察老鷹,發(fā)現它在空中飛動,地面上的影子也跟著移動,移動的方向與它的方向一致.然后,他在紙窗上開一小孔,使窗外老鷹的影子呈現在室內的紙屏上,結果觀察到:“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閱讀了上述材料后,你認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的現象是小孔成像B.沈括觀察到“鳶在空中飛動,地面上的影子也跟著移動”,是小孔成像C.影子、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D.小孔成像時,像移動的方向與物移動的方向相反【答案】B【解析】【分析】1、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

2、影子是由于光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后在物體后不能被照亮而形成的陰影;

3、小孔成像的物體成倒立的實像,物體的運動方向與像的運動方向是相反的。

【解答】A、由題中信息可知,鷹通過窗上小孔成像,且像與物的運動方向相反,符號小孔成像的特點,說法正確,A錯誤;

B、沈括觀察到“鳶在空中飛動,地面上的影子也跟著移動”,是小孔成像,題中說這是直接觀察看到的,并未經過小孔,所以是影子,說法錯誤,B正確;

C、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說法正確,C錯誤;

D、小孔成像時成的是倒像,所以像移動的方向與物移動的方向相反,說法正確,D錯誤。

故答案為:B5.(2023七下·北侖期中)如圖所示,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小孔a處,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紙上,且a>b。半透明紙上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像 B.正立、縮小的像C.倒立、縮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答案】C【解析】【分析】蠟燭發(fā)出的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經過小孔射在半透明紙上,從而形成一個倒立的燭焰的像。

像的大小與像距和物距的關系有關,若像距大于物距,像大于物;若像距小于物距,像小于物。

【解答】小孔成像成的是一個倒立的像,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是實像。

像到小孔的距離b小于蠟燭到小孔的距離a,所成的像是縮小的像。

故答案為:C。6.(2023七下·慈溪期中)在探究樹蔭下光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為了研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小華設計了四種有不同形狀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張卡片乙覆蓋在甲上,如圖所示。接著,從圖示位置沿箭頭方向水平移動乙,觀察光斑形狀的變化情況,圖中合乎要求的是()A.B.C. D.【答案】A【解析】【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探究孔的大小對光斑形狀的影響,必須控制孔的形狀不變,只改變孔的大小。

【解答】A、圖中隨著卡片乙向左移動,孔的形狀始終是三角形,并且逐漸變小,故A符合要求。

BCD、三圖中隨著卡片乙向左移動,孔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故BCD不符合要求。

故答案為:A。7.用自制針孔照相機觀察燭焰,有以下四種說法:①薄膜上出現的燭焰的像是倒立的;②薄膜上燭焰的像可能是縮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③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后拉動內簡,增加簡長,燭焰的像變大;④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前推動內筒,燭焰的像更明亮。對于這四句說法,其中正確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針孔照相機利用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燭焰上端發(fā)出的光線經小孔后照到光屏下端,燭焰下端發(fā)出的光線經小孔后照到光屏上端,所以成像是倒立的。

像可能放大可能縮小,當物與孔的距離大于屏與孔的距離時成像縮小,當物與孔的距離小于屏與孔的距離時,成像放大。

【解答】薄膜上出現燭焰的像是倒立的,故①正確。

針孔照相機利用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當物與孔的距離大于屏與孔的距離時成像縮小,當物與孔的距離小于屏與孔的距離時,成像放大,故②正確。

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后拉動內筒,增加了筒長,因為像距變大,燭焰的像也變大,故③正確。

保持小孔和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前推動內筒,像變小,則燭焰的像更明亮,故④正確。

故答案為:A。8.(2023·衢州)小科選取了“”光源、帶小孔的紙板、光屏等材料,按如圖順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通過左右移動光源和光屏,開展“小孔成像”實驗。實驗中光屏上不可能出現的是()B. C.D.【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小孔成像的特點分析判斷。

【解答】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上面的光線到達下面,下面的到達上面,因此成的是倒立的實像,不可能成正立的實像,故B符合題意,而A、C、D不合題意。

故選B。10.(2024七下·蒼南期中)為研究小孔成像與哪些因素有關,小科在硬紙板上挖了不同大小與形狀的小孔,對太陽成像進行實驗,其結果記錄如下:小孔的形狀○△□實驗序號123456789小孔最大外徑/毫米151015101510地面光斑形狀小孔距地面10cm○○○△△△□□□小孔距地面20cm○○○○△△○□□小孔距地面40cm○○○○△△○□□小孔距地面80cm○○○○○△○○□小孔距地面160cm○○○○○○○○○請回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傳播的。(2)通過對比(填序號)的數據可得,小孔形狀一樣時,要使太陽成像,小孔距地的距離會隨小孔最大外徑的增大而增大。(3)同學小科受到啟發(fā),改用形狀為“☆”小孔進行實驗,當“☆”最大外徑為10毫米,要在地面上形成太陽的像,則小孔離地面的距離為厘米?!敬鸢浮浚?)直線(2)456(或789)(3)160【解析】【分析】(1)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進行解答;

(2)在小孔成像的時候,所成像的形狀與物體的形狀有關,而與孔的形狀無關。

【解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通過4、5、6(或7、8、9)的數據可知:小孔形狀一樣時,要使太陽成像,小孔距地的距離會隨小孔最大外徑的增大而增大;

(3)改用形狀為“☆”小孔進行實驗,當“☆”最大外徑為10毫米,要在地面上形成太陽的像,則小孔離地面的距離160厘米。

故答案為:(1)直線;(2)456(或789);(3)160。11.(2023七下·寧海期中)在觀察小孔成像特點時,小寧發(fā)現:光屏到小孔的距離越遠,所成的像越大,像的大小與該距離有什么定量關系?于是他在光線較暗的環(huán)境中進一步探究:①用發(fā)光二極管按“F”字樣拼裝在不透明的紙板上,如圖甲所示。②將“F”字樣紙板、帶小孔的不透明紙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使發(fā)光二極管“F”對準小孔,如圖乙所示。請你回答下列問題:(1)給二極管通電,隨即在光屏上呈現出“F”的像,小寧觀察到光屏上呈現的像是圖丙中的(填寫序號)。其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選填“有關”或“無關”)(2)小孔成的像能被光屏承接所以其像是(選填“實像”或“虛像”)(3)保持“F”字樣紙板,小孔位置不變,只改變光屏到小孔的距離(像距),用刻度尺逐次測量像高,記錄數據如表所示:實驗次數1234像距v/cm12.016.020.024.0像高h/cm3.04.05.06.0根據表中的數據,請你用一個數學表達式來表示h與v的關系。(4)于是小寧得出結論:小孔成像時,同一物體像的大小與像距成正比,你認為這一結論需要補充的條件是。【答案】(1)4;無關(2)實像(3)h=25.0v(4)物體到小孔距離不變12.(2023七下·北侖期中)小科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個直徑約1mm的小孔,將罐的頂部有拉環(huán)的這一個圓面剪去,用硬紙板制作了一個直徑略小于易拉罐的圓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圓筒的一端包上如圖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紙(格子與LED發(fā)光單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圖甲所示。像距s/cm4.06.08.0像的高度h/cm2.03.04.0(1)小科應該將半透明的方格紙包在圓筒的端(選填“A”或“B”)。(2)小科將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變光屏的位置,記錄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上表所示,則根據表中數據得出結論。(3)相比較于燭焰,小科選用“F”形光源的好處是____。A.led發(fā)光體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顯;B.選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關系;C.選用“H”形光源也能達到同樣的實驗效果。(4)小明開始實驗時,眼睛從右側看過去,無論怎樣調節(jié)易拉罐與光源之間的距離,屏上都看不到光源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____。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 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C.小孔太大 D.小孔太?。?)要想使像更亮一些,半透明薄膜應(選填“靠近”或“遠離”)小孔。(6)小明無意間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兩個小孔,用它來觀察蠟燭,則半透明膜上會____。A.只會出現一個像B.在不同的位置出現兩個像C.出現兩個重合的像【答案】(1)A(2)物距和物高一定時,物體經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3)A(4)C(5)靠近(6)B【解析】【分析】(1)由圖知,易拉罐左端為小孔,圓筒從右端插入,為了減小外面光線的影響,看得更清楚,A端是用半透明薄紙制成的光屏。

(2)根據表格數據得出結論。

(3)蠟燭換成LED燈便于觀察。

(4)物體發(fā)出或反射的光通過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實像,這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時小孔不可太大。

(5)要想使像更亮一些,半透明薄膜應靠近小孔。

(6)兩個小孔,用它來觀察蠟燭,則半透明膜上會出現兩個像。

【解答】(1)實驗中,半透明薄紙相當于光屏,為了使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觀察,半透明的薄紙應該放在圓筒的A端,B端周圍環(huán)境太亮,看不清像。

(2)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即物距一定,研究像的高度h和像距s的關系,要物高一定,由圖象可得出的結論是:物距和物高一定時,物體經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

(3)A、蠟燭換成LED燈實驗現象更明顯、便于觀察,故A正確。

B、選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關系,故B正確。

C、選用“H”形光源不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關系,不能達到同樣的實驗效果,故C錯誤。

故選:AB。

(4)小孔太大時,燭焰不能通過小孔成像,所以無論怎樣調節(jié)易拉罐與蠟燭之間的距離,屏上都看不到燭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小孔太大,故C正確。

(5)要想使像更亮一些,半透明薄膜應靠近小孔。

(6)無意間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兩個小孔,用它來觀察蠟燭,則半透明膜上會出現兩個像,故選:B。

故答案為:(1)A;(2)物距和物高一定時,物體經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3)AB;(4)C;(5)靠近;(6)B。13.(2024七下·余姚期中)小科利用易拉罐、半透明塑料薄膜、圓筒制作一個簡易“針孔相機”,方法如下: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釘子戳一個小孔;將易拉罐的頂部剪去后,圓筒的A端蒙上一層半透明塑料薄膜,如圖。(1)制作成功后,小科正確用簡易“針孔相機”觀察物體,看到的是(填“倒立”或“正立”)的像。(2)將蠟燭放在小孔前適當距離,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形狀是三角形,則他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____。A.三角形光斑 B.圓形光斑C.蠟燭的正立像 D.蠟燭的倒立像(3)若想使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更大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寫出一種方法)【答案】(1)倒立(2)D(3)將“針孔相機”靠近被觀察物體?!窘馕觥俊痉治觥繉Ⅻc燃的蠟燭置于小孔前的適當位置,能觀察到蠟燭在塑料薄膜上成像情況,這種現象叫做小孔成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為了確保人眼能看到物體清晰的像,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所開的小孔要盡可能小,孔大后,相當于很多小孔在成像,多個像交疊在起,像會變得很模糊.②因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所以簡易“針孔相機”的小孔對準外面較亮的物體,這樣才會有更多光線進人小孔內,像才會更清晰。

【解答】(1)物體上部發(fā)出或反射的光經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下部,物體下部發(fā)出或反射的光經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上部,所成像是倒立的像。

(2)蠟燭經小孔成倒立的實像,像的形狀與蠟燭形狀相同,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即蠟燭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蠟燭的倒立的實像,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3)在用“針孔相機”看物體時,薄膜到孔的距離不變,將“針孔相機”遠離被觀察物體時,物體與小孔間的距離逐漸變大,像的大小是越來越小,反之像的大小是越來越小。若想使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更大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將“針孔相機”靠近被觀察物體。14.(2024七下·鄞州期中)某興趣小組制作的小孔成像儀如圖甲所示,蠟燭到小孔的距離為a,小孔到半透明膜的距離為b,且a>b,請回答下列問題:甲乙(1)半透明膜上蠟燭的像是(填“正立放大”、“正立縮小”、“倒立放大”或“倒立縮小”)的像,像的形狀是(填序號)。A.小孔的形狀B.燭焰的形狀C.半透明膜的形狀D.紙筒的形狀(2)若由于蠟燭高度不合適導致得到的像如圖乙所示,則可通過向移動蠟燭使像移到光屏中央。【答案】(1)倒立縮?。籅(2)上【解析】【分析】蠟燭發(fā)出的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經過小孔射在半透明紙上,從而形成一個倒立的燭焰的像;像的大小與像距和物距的關系有關,若像距大于物距,像大于物;若像距小于物距,像小于物。

【解答】(1)由于光沿直線傳播,成像應為倒立的實像,形狀與孔無關,是物體的形狀;由數學知識可知,a>b,則物體長度大于像的長度,即成縮小的像。

(2)由于蠟燭高度不合適導致其成像偏上,要想讓形成的像下移,物體應向上移。15.(2023七下·北侖期中)學習小組用圖甲所示的圓柱形紙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發(fā)現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樣關于像的亮度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們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猜想2:與小孔的形狀有關。猜想3:與小孔的大小有關。(1)驗證猜想1時,應固定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沿紙筒慢慢遠離小孔,在這過程中觀察光屏上像的亮度。(2)驗證猜想2時,固定燭焰、紙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換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個小孔進行實驗,分別觀察比較所成像的亮度。他們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3)為驗證猜想3,固定燭焰、小孔和光屏位置,只改變圓孔直徑,觀察現象如下表圓孔的直徑/mm小于1.01.01.52.02.54.0像的清晰度清晰清晰清晰清晰較模糊模糊像的明亮程度﹣﹣﹣﹣﹣逐漸變亮→實驗現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時,?!敬鸢浮浚?)蠟燭和小孔(2)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3)在小孔成像清晰時,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解析】【分析】(1)他那就小孔成像的亮度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的關系時,需要控制蠟燭和小孔的距離和小孔的形狀相同,而改變小孔到光屏的距離,然后觀察亮度即可。

(2)探究小孔成像的亮度與小孔形狀的關系時,必須控制小孔的大小相同,而改變小孔的形狀;

(3)根據表格,分析小孔成像的亮度與小孔直徑大小的關系?!窘獯稹?1)、驗證猜想1時,應固定蠟燭和小孔的位置,讓光屏從圖示位置沿紙筒慢慢遠離小孔,在這過程中觀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驗證猜想2時,固定燭焰、紙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換使用如圖乙所示的三個小孔進行實驗,分別觀察比較所成像的亮度。他們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3)實驗現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時,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16.(2023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所示是某興趣小組的小制作活動:(1)在“制作小孔成像觀察儀”活動中,需將一端用塑料薄膜蒙好的圓筒插入易拉罐中,為了便于更清楚觀察像,應在圓筒(填“A”或“B”)端蒙上塑料薄膜作為光屏。(2)現在此觀察儀前放置一點燃的蠟燭,若固定易拉罐,移動圓筒向右,塑料薄膜上的像的大小將(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若用一擋板將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擋住一半,像的大小(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答案】(1)A(2)變大;不變【解析】【分析】(1)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2)增大光屏與小孔的距離,光屏上的像變大;孔的形狀不改變像的形狀。

【解答】(1)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具體應用,半透明薄紙相當于光屏,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觀察,半透明的薄紙應該放在圓筒的A端;

(2)移動圓筒向右,光屏與小孔之間的距離增大,光屏上的像將變大;若用一擋板將易拉罐底部的小孔擋住一半,像的大小與孔的大小無關,所以像大小不變。17.(2022七下·寧波期中)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實驗中,一組同學相互配合做了以下實驗,請你根據他們的實驗過程和現象回答問題:①如圖2所示,找來5個同樣的易拉罐,在每個罐的底部鉆出大小不同的孔,制作了5個小孔成像儀器;②如圖1所示,用一個“F”形狀的發(fā)光器作為實驗光源;③將光源和小孔成像器固定在光具座上,保持光源與小孔的距離不變,用5個小孔成像儀器分別觀測像的大小,并進行比較,記錄的現象和表格如下(d表示小孔直徑):孔徑大小/mm成像清晰度亮度像的大小1號<1很清晰很暗很小2號1比較清晰比較暗比較小3號2清晰明亮正常大小4號3模糊比較亮比較大5號5很模糊很亮很大(1)由此得出結論:在光源與小孔距離一定時,小孔越大,成的像越(“清晰”或“模糊”)。因此在做小孔成像實驗時,為了使觀察到的像更清晰,應將易拉罐底部的孔鉆的一些(“大”或“小”)。(2)做完這組實驗以后,有的同學想知道小孔成像時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他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孔徑的大小,孔徑越大,像越大;猜想二:小孔與物體的距離,距離越長,像越??;猜想三:小孔與光屏的距離,距離越長,像越大。為了驗證猜想二,必須控制相同、相同,改變,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叫做。實驗過程中,小組的同學發(fā)現,隨著光源距離小孔的距離越來越近,所成的像越來越,說明猜想二是(“正確”或“錯誤”)的;(3)請你判斷,小孔成像像的性質是(“正立”或“倒立”)的(“實像”或“虛像”)?!敬鸢浮浚?)模糊;?。?)小孔與光屏的距離;孔徑大小;小孔到物體的距離;控制變量法;大;正確(3)倒立;實像【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成像的清晰程度與孔的大小的關系;

(2)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當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時,必須控制其它因素相同,據此分析解答。

(3)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解答【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在光源與小孔距離一定時,小孔越大,成的像越模糊。因此在做小孔成像實驗時,為了使觀察到的像更清晰,應將易拉罐底部的孔鉆的小一些。

(2)根據猜想可知,小孔成像的大小可能與小孔到物體的距離有關,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與小孔的大小有關,則:為了驗證猜想二,必須控制孔徑大小相同、小孔與光屏的距離相同,改變小孔到物體的距離,這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實驗過程中,小組的同學發(fā)現,隨著光源距離小孔的距離越來越近,所成的像越來越大,說明猜想二正確。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上面的光線到下面,下面的光線到上面,左邊的光線到右邊,右邊的光線到左邊,因此成倒立的實像。18.(2022七下·浙江期中)墨子對小孔成像的研究比牛頓還要早2000年,墨子的研究表明:實驗時像的大小不一。那么,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某學習小組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與小孔的大小有關猜想2:與白紙到小孔的距離有關猜想3:與蠟燭到小孔的距離有關他們用蠟燭、帶小孔的硬紙板、白紙進行實驗(如圖甲所示)。(1)每次實驗中白紙上都呈現的是的像。(填“倒立”或“正立”)(2)為驗證猜想,該學習小組的成員固定蠟燭、硬紙板和白紙的位置,更換使用如圖乙所示3種硬紙板(孔徑為1mm、2mm、3mm)依次進行實驗,發(fā)現像的大小相同。(3)學習小組在驗證猜想3后,將實驗結果記錄在下表中。實驗次數蠟燭到小孔的距離(cm)白紙到小孔的距離(cm)白紙上像的大小1510大21010中31510小問:①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②根據表格中數據,可以得出結論:.【答案】(1)倒立(2)1(3)刻度尺;當小孔大小、白紙到小孔的距離相同時,蠟燭到小孔的距離越大,像越小【解析】【分析】(1)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推測像的性質;

(2)根據題目的描述,分析哪個因素發(fā)生改變,即可確定探究的因素。

(3)①根據所測的物理量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②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確定哪些因素相同,哪個因素不同,然后表述結論即可。【解答】(1)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上面的光線到達下面,下面的光線到達上面,音叉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2)根據“孔徑為1mm、2mm、3mm”可知,變化的因素為小孔的大小,因此探究成像的大小與小孔大小的關系,即驗證猜想1。

(3)①根據表格可知,要測量兩個距離,應該選擇測量工具為刻度尺。

②根據表格數據得到:當小孔大小、白紙到小孔的距離相同時,蠟燭到小孔的距離越大,像越小。二光的反射定律及驗證1.小吳與小徐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有關實驗操作與目的不合理的是()A.沿ON前后轉動紙板F,可研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B.改變OB與法線的夾角,可研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C.觀察每一次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位置,可說明它們分居法線兩側D.若光沿BO入射,反射光線沿OA射出,可說明光路可逆【答案】B【解析】【分析】(1)要解決此題,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據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的關系進行分析,即可判斷。

【解答】A、沿ON前后轉動板F,觀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線,可研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故A正確。

B、由于反射光線隨著入射光線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應改變OA與法線的夾角,可研究反射角與入射角大小關系,而不是改變OB與法線的夾角,故B錯誤。

C、觀察每一次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位置,可說明它們分居法線兩側,故C正確。

D、若光沿BO入射,反射光線沿OA射出,可說明光路可逆,故D正確。

故答案為:B。(1題圖)(2題圖)2.(2024七下·義烏期中)如圖所示,入射光線與平面鏡成30度角,則()A.入射角是30度B.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60度C.鏡面逆時針旋轉10度,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減小20度D.入射角增加5度,反射角增加10度【答案】C3.(2024七下·長興期中)把一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可沿ON折轉的白色硬紙板豎直立在平面鏡上。讓一束光貼著直板沿EO射向平面鏡,反射光線沿OF射出,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為了看清楚紙板上的光路,硬紙板應光滑一些B.當光線沿法線射向平面鏡時,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90°C.圖甲中當光線沿著FO射向平面鏡,則反射光線會沿OE射出D.圖乙中當硬紙板F沿ON向后折轉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不在同一平面內【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光的反射實驗,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解答】A.為了看清紙板,上的光路,硬紙板應該粗糙一些,A錯誤;

B.當光線沿著法線射向平面鏡時,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0°,B錯誤;

C.由于光反射時,光路可逆,圖甲中當光線沿著FO射向平面鏡,則反射光線會沿OE射出,C正確;

D.硬紙板F沿ON向后旋轉,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仍在同一平面,D錯誤;

故答案為:C。4.(2024七下·義烏期中)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將一塊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硬紙板豎直放在平面鏡上,讓一束光線貼著紙板沿EO方向入射,如圖甲所示:(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應將紙板(選填“A”或“B”)繞ON向前或向后彎折;(2)另一同學也把一束光貼著紙板A射到O點(如圖乙所示),但紙板并未與平面鏡垂直,他(選填“能”或“不能”)在紙板B上看到反射光線;(3)小宇接著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點燃蠟燭A放于薄玻璃板之前,然后在薄玻璃板的后面移動蠟燭B,直到看上去它,記下像與物的位置。小宇重復做三次實驗,像與物的位置如圖丁所示,分析丁圖可得出的結論:。【答案】(1)B(2)不能(3)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像和物體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像和物的連線與玻璃板垂直5.(2024七下·柯橋期中)小金探究光的折射特點時,觀察到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的光路。(1)根據光路的特點,小金確認反射角為(選填“α”“β”或“γ”)。(2)通過實驗還得到如表數據,由數據可知①處為度。(3)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是: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由此可推測,②處的數據θ范圍是。A.11.3°<θ<35.4°B.11.3°<θ<30°C.30°<θ<35.4°D.15°<θ<45°【答案】(1)β(2)0(3)小于;B【解析】【分析】(1)(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據定律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一定相等,由此可確定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

(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隨入射角的改變而改變,根據表中信息分析。

【解答】(1)已知法線,界面,因為反射光線、折射光線都位于法線的同一側,∠γ是折射角,∠β是反射角,∠α是入射角;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過實驗還得到如表數據,由數據可知①處為0度;

(3)由表中數據可知,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當入射角不斷增大時,折射角也隨之增大,故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是: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當入射角為30°時的折射角的數值應在入射角15°和小于30°的入射角之間的范圍內,即11.3°<γ<30°故答案為:B。6.如圖甲所示是小宇同學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平面鏡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紙板垂直立在平面鏡上。(1)小宇讓一束光貼著紙板沿AO方向射向鏡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測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改變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復上述實驗步驟。①上述實驗探究得到的規(guī)律是(填字母)。A.光沿直線傳播B.反射角等于入射角C.平面鏡成像的特點②白色硬紙板在實驗中的作用是(寫出一條即可)。(2)實驗過程中若將紙板傾斜,如圖乙所示,讓光仍貼著紙板沿AO方向射向鏡面,此時反射光(填“在”或“不在”)紙板這一平面內。【答案】(1)B;顯示光的傳播路徑(2)不在【解析】【分析】(1)由圖可知,圖中有平面鏡、法線、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可以來探究光的反射光線的規(guī)律。

(2)根據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的關系進行分析,使光線不在一個平面內,觀察現象,得出結論。物像關于鏡面對稱。

【解答】(1)①已知入射光線AO和反射光線OB,多次改變光的入射角度,測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并比較得出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因此該實驗探究了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②白色硬紙板在實驗中的作用顯示光的傳播路徑。

(2)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因此若將紙板傾斜,如圖乙所示,讓光線仍貼著紙板沿AO方向射向鏡面,此時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仍在同一平面內,但反射光不在紙板這一平面內,所以看不到反射光線。

故答案為:(1)①B;②顯示光的傳播路徑;(2)不在。7.(2023七下·吳興期末)用圖甲、乙的實驗裝置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兩塊粘接起來的硬紙板,F板可繞法線ON轉動。(1)實驗時,硬紙板E、F應與平面鏡擺放有什么要求?(2)如圖乙,將硬紙板F沿PQ剪開,并把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轉,請說出現象及其所能論證的觀點?。(3)小明繼續(xù)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請幫助小明設計本步驟需要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4)小明想利用該平面鏡繼續(xù)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你認為是否可行,并說明理由。【答案】(1)硬紙板E、F與平面鏡垂直(2)在F的上半部分觀察不到反射光線(3)實驗次數入射角∠i反射角∠r123(4)不可行,無法確定像的位置【解析】【分析】(1)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法線和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且這個平面與鏡面垂直。如果紙板不與鏡面垂直,那么紙板上不會同時呈現三條線,據此分析解答。

(2)將紙板的右半邊向后折疊后,它與左半邊不在同一直線上,根據“三線共面”可知,此時將不能在紙板上看到反射光線;

(3)根據探究目的確定要記錄的物理量,據此確定表格的行數和列數即可。

(4)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不能使用平面鏡,應該使用半透明的玻璃板,因為透過玻璃板可以看到后面蠟燭的位置,通過移動它可以確定前面蠟燭的像的位置,據此分析解答?!窘獯稹浚?)根據題意可知,實驗時,為了使反射光線、法線和入射光線同時出現在紙板上,則硬紙板E、F與平面鏡垂直;

(2)如圖乙,將硬紙板F沿PQ剪開,并把F的上半部分向后折轉,則F的上半部分就與左邊紙板不在同一平面內了,因此看到的現象為:在F的上半部分觀察不到反射光線。

(3)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中,要記錄入射角和對應的反射角,實驗至少進行3次,那么應該有三列,分別記錄實驗次數、入射角和反射角,共四行,如下圖所示:實驗次數入射角∠i反射角∠r123(4)我認為不可行,因此物體透過平面鏡肯定后面的蠟燭,進而無法確定像的位置。8.(2023七下·浙江期中)為了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小科把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可以繞ON翻折的紙板ABCD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他將一束光貼著紙板沿EO方向射向O點,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1)如圖甲所示,反射角的大小為°;(2)如圖乙,實驗過程中,將F板繞ON前后轉動,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答:。(3)進行下列哪項操作后,在紙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線?答:____。A.如圖丙所示,將紙板與入射光束一起以ON為軸旋轉B.如圖丁所示,將紙板與入射光束一起以CD為軸向后傾倒【答案】(1)50(2)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3)A【解析】【分析】(1)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2)根據“三線共面”的規(guī)律解答;

(3)根據三線的位置關系分析判斷。

【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反射光線OF與法線ON的夾角為50°,則反射角為50°。

(2)如圖乙,實驗過程中,將F板繞ON前后轉動,在F板上看不到反射,這一現象說明了: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3)根據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線、法線和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平面與鏡面垂直,則:如圖丙所示,將紙板與入射光束一起以ON為軸旋轉,則在紙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線,故選A。9.(2023七下·嵊州期中)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如圖甲,先將平面鏡A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經硬紙板B豎直放置在平面鏡A上,讓激光緊貼紙板射向O點。在紙板上標出刻度是為了方便測量的大小。(2)讓激光緊貼紙板射向O點多次改變入射光的方向,測得了幾組數據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反射角與入射角大?。ㄟx填“相等”或“不相等”)。序號入射角反射角130°30°245°45°360°60°(3)接下來老師進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濕器使整個教室充滿霧氣,將平面鏡放在一能轉動的水平圓臺上,在柱M上固定一紅色激光筆,使其發(fā)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鏡上的O點,其作用是為了顯示的位置,然后打開固定在柱N上的綠色激光筆,使綠色激光射向O點,出現了如圖乙所示的情景,老師沿水平方向緩慢轉動圓臺,當我們觀察到綠色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看起來重合時,可判斷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答案】(1)反射角和入射角(2)相等(3)法線;入射紅光【解析】【分析】(1)根據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不同可的出結論;在紙板上標出刻度,可以測量角的大??;

(2)實驗只做一次結論具有偶然性,若需進一步驗證該規(guī)律的正確性,需多次改變入射角的大小進行實驗,表中所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法線與平面鏡垂直;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可以通過硬紙板顯示光路?!窘獯稹浚?)為了看清楚紙板上的光路,紙板材質應是較粗糙,光線射在上面發(fā)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看得清楚;

在紙板上標出刻度是為了方便測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p>

(2)從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加濕器使整個教室充滿霧氣,這樣能顯示出光的傳播路徑;法線與平面鏡是垂直的,紅色激光筆發(fā)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鏡上的O點,可以顯示法線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緩慢轉動圓臺,當我們觀察到入射綠光、入射紅光和反射綠光看起來重合時,可以根據光的傳播路徑來判斷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

故答案為:(1)反射角和入射角;(2)相等;(3)法線;入射紅光。10.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時,意外發(fā)現:當光沿某方向從半圓玻璃磚射向空氣時,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卻變得更亮,如圖所示,老師告訴他這是光的全反射現象.課后,小明查到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的一些數據如表:(1)分析表中數據可知光從玻璃射向空氣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選填“增大”或“減小”)。(2)光從玻璃斜射向空氣時,折射光線消失,只有反射,這種現象叫做全反射.當入射角t≥°時,就發(fā)生了全反射現象。(3)當光從空氣斜射向玻璃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線不能消失,無法出現全反射現象.請你猜想一條發(fā)生全反射現象的條件:?!敬鸢浮浚?)增大(2)41.8(3)光從密度較小的介質斜射入密度較大的介質【解析】【分析】此題通過實驗效果圖一步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得出全反射的條件及結論,是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道好題。(1)由表中數據可知:當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能量和折射角也隨著增大;(2)光從玻璃斜射向空氣時,當入射角為41.8°時,折射光線消失了,反射能量達到100%;(3)光從空氣射向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假設發(fā)生全反射,折射角等于90°,那入射角必大于90°,不符合實際,比較空氣和玻璃的密度關系可得出結論?!窘獯稹浚?)由表格中數據可知光從玻璃斜射向空氣時,折射角、反射能量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由表格中數據知,當入射角達到41.8°時,反射能量達到100%,折射角為90°,就發(fā)生了全反射現象,所以當入射角t≥41.8°時,就發(fā)生了全反射現象;(3)根據光路可逆,當光從空氣斜射向玻璃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折射光線不能消失,則不能發(fā)生全反射現象,比較玻璃和空氣的密度大小關系,可猜想,光從密度較小的介質斜射入密度較大的介質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能發(fā)生全反射現象。故答案為:(1)增大;(2)41.8;(3)光從密度較小的介質斜射入密度較大的介質。三平面鏡成像特點探究1.(2024·杭州二模)如圖甲所示是小金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A、B兩根蠟燭的大小和形狀相同,這樣做的目的是;(2)小金同學按照如圖甲所示測出來蠟燭和像的位置以及它們到平面鏡的距離后,讓蠟燭以1cm/s的速度在桌面上沿著平面鏡向右水平直線移動,像相對于蠟燭的速度是cm/s;(3)實驗中,若看到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如圖乙所示,其中距離觀察者較近的像A'較(選填“亮”或“暗”);(4)丙圖為貓咪照鏡子的情境,若貓的頭部位置保持不變,把鏡子沿中間截成兩半,將右邊一半沿原來位置直線向右移一段距離,則左、右兩半面鏡子____。A.各成半個像,合起來成一個完整的像;B.左半邊鏡子成完整像,右半邊不成像;C.都成完整的像,但兩個像在不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同一位置?!敬鸢浮浚?)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0(3)亮(4)D【解析】【分析】(1)兩根蠟燭的大小和形狀應相同,當B與A的像重合時可知像與物大小相等,這樣便于比較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2)物體在平面鏡中成虛像,虛像和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

(3)玻璃表明比較光滑,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光線射到玻璃上,要發(fā)生反射和折射,這兩種光現象都可以使蠟燭成像;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4)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分析。

【解答】(1)A、B兩根蠟燭的大小和形狀應相同,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沿CD移動時,蠟燭A的物距不變,像距也不變,像和物體位置關于玻璃板對稱,像還在原來位置,所以像相對于蠟燭A不動,像相對于蠟燭的速度是0cm/s;

(3)光線射到玻璃上,要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玻璃有兩個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較亮,所以其中距離觀察者較近的像較亮;

(4)平面鏡所成的像,像和物體形狀、大小相同,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半個平面鏡仍能成完整像;平面鏡左右兩部分都能成完整的像,像與小貓關于鏡面對稱,因為將右邊一半沿原來位置直線向右移一段距離,所以兩個像的位置是相同的,故選:D。

故答案為:(1)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0;(3)亮;(4)D。2.(2024七下·婺城期中)小科同學利用圖甲所示裝置做“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一起完成以下問題:(1)為達到實驗目的,小科最好選用的器材和實驗環(huán)境是____(填字母編號)。A.用平面鏡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實驗B.用茶色薄玻璃板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實驗C.用無色薄玻璃板在明亮的環(huán)境中實驗D.用茶色薄玻璃板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實驗(2)小科把一塊薄玻璃板放在水平放置的白紙上,把點燃的蠟燭A放置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與之完全相同的蠟燭B(不點燃),堅立在玻璃板后面,來回移動蠟燭B,直到看上去蠟燭B和點燃的蠟燭A的像為止。(3)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以上實驗。移去玻璃板,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的蠟燭A和它的像的位置連起來,接下來的操作是,并加以比較。(4)小柯為了探究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設計了三種實驗方案(如圖乙所示),通過改變一塊不透光木板(圖中黑色長方形)的位置,人眼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從而達到探究目的。其中方案可行?!敬鸢浮浚?)D(2)完全重合(3)分別測出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4)C3.(2024七下·柯橋期中)小東站在試衣鏡前,離鏡子近時感覺看到自己在鏡內的像就大些,離鏡子遠時感覺看到自己在鏡內的像就小些。基于上述生活經驗,小東同學借助家中常見生活物品來探究平面鏡成像大小的特點。(1)[建立假設]平面鏡成像時,.(2)[器材選擇]廚房與客廳之間的玻璃門、拖鞋若干等。[方案設計]①將左拖鞋放在客廳的某一位置(如圖甲);②將另一只拖鞋移至廚房,將其放到合適的位置:③觀察移至廚房的鞋與左拖鞋所成的像是否完全重合:.④多次改變左拖鞋到玻璃門的距離,重復上述實驗。[交流討論]器材選擇時,小科應選擇(填“方案1”或”方案2”)兩只拖鞋做實驗。(3)實驗過程中,若像與左拖鞋不能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有(____)A.廚房地面比客廳高B.平面鏡成的是虛像C.玻璃門與地面不垂直D.玻璃門下端有金屬框影響,不能完整成像(4)若出現成像較暗,不易辨識的現象,你可以提供的解決方案是.【答案】(1)像的大小可能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2)方案1(3)A;C(4)客廳燈打開或廚房燈關閉【解析】【分析】(1)平面鏡成像可能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

(2)像和物體左右相反;

(3)根據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分析解答;

(4)物體和環(huán)境對比度大,像清晰一些。

【解答】(1)離鏡子近時感覺看到自己在鏡內的像就大些,離鏡子遠時感覺看到自己在鏡內的像就小些,猜想:像的大小可能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有關;

(2)為了便于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關系,應選用兩個完全相同但左右相反的拖鞋,故小明應選擇方案1的兩只鞋做實驗;

(3)像與物是關于鏡子對稱的,實驗時玻璃門不豎直放置或廚房地面與客廳地面高度不同,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拖鞋都不可能與前面拖鞋的像完全重合,故AC說法正確;

(4)若出現成像較暗,不易辨識的現象,可以客廳燈打開或廚房燈關閉。4.(2024七下·長興期中)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其實驗步驟如下:①將一塊薄玻璃板豎直立在鋪有白紙的水平桌面上;②取兩支相同的蠟燭,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移動玻璃板后的蠟燭B,使它與蠟燭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筆在白紙上標記出蠟燭A和蠟燭B的位置;③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前面的步驟;④用刻度尺分別測量蠟燭A和蠟燭B到玻璃板的距離。在此實驗中:(1)步驟①中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2)步驟②中蠟燭B跟蠟燭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大小相等,這里采用了的科學方法。(3)為驗證“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可進行的操作是?!敬鸢浮浚?)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等效替代(3)將白紙放在蠟燭B的位置,觀察白紙上是否有蠟燭A的像【解析】【分析】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實驗時采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一支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點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當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確定像的位置,同時也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解答】(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像與物的大小相等,這里采用等效替代的科學方法,即用實際物體代替成的像;

(3)虛像不能呈現在光屏,實像可以呈現在光屏。5.(2024七下·溫州期中)小新用如圖甲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根完全相同但未點燃的蠟燭B,移動蠟燭B的位置使其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然后在白紙上沿蠟燭A和B的邊緣畫圓(如圖乙所示),分別測量A到玻璃板的距離LA,B到玻璃板的距離LB,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以上操作,得到三組數據。次數123平均LA/cm4.005.006.005.00LB/cm4.005.006.005.00(1)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的像為虛像,寫出判斷蠟燭A的像是虛像的方法及現象。(2)如圖甲,小明僅將玻璃板從M位置水平向右移至N位置時,蠟燭A的像(填“向左移動”或“向右移動”或“不會移動”)。(3)小新將三組數據取平均值,得到LB和LA的平均值相等,并由此得出結論: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請判斷該數據處理方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敬鸢浮浚?)在像的位置放置一個光屏,光屏上承接不到像,說明是虛像。(合理即可給分)(2)不會移動(3)不正確,因為多次測量后,即可以比較蠟燭和像距離玻璃板的距離,不用求平均值?!窘馕觥俊痉治觥科矫骁R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

【解答】(1)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所以可以據此來判斷像的虛實情況。

(2)平面鏡成像中,物和像是關于平面鏡對稱的,左右移動平面鏡,平面鏡所處的還是同一個平面,物關于該平面對稱的像位置不變。

(3)測像距和物距的目的就是比較兩者的大小關系,所以不用取平均值。6.(2024七下·杭州期中)杭州觀成實驗學校在走廊上為同學們設置了許多圍棋桌。小樂想用木質的圍棋盤做平面鏡成像實驗。如圖,小樂在ab處放置一塊玻璃板,請你幫助小樂完成實驗。(1)小樂用兩顆相同的圍棋子替代蠟燭,為了獲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應該選擇(選填“黑”或“白”)色的圍棋。(2)選擇圍棋盤做平面鏡成像實驗的優(yōu)點是:。(3)小樂在C點位置放置一粒圍棋子,在玻璃板另一側移動另一粒相同的圍棋子,但無論怎樣移動,始終無法與C點圍棋子的像重合,原因可能是:。(4)改正錯誤后,小樂通過玻璃板觀察到了兩個像是由于。小樂測量了兩個像之間的距離為1格,則玻璃板的厚度為格?!敬鸢浮浚?)白色(2)方便記錄相距與物距的大小關系(3)玻璃板與圍棋桌面沒有垂直放置(4)玻璃板有厚度;0.5【解析】【分析】(1)為了獲得好的成像效果,需要物體“亮”一些,據此分析;

(2)將玻璃板和蠟燭下面放圍棋盤進行實驗,便于探究像和物與平面鏡的位置關系;

(3)如果無論怎樣移動圍棋子都無法與像重合,則原因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

(4)根據平面鏡所成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進行分析。

【解答】(1)為了獲得好的成像效果,需要物體“亮”一些,因白色能夠增強光的反射,所以應該選擇白色的圍棋;

(2)若將玻璃板和蠟燭下面放圍棋盤進行實驗,這種做法的優(yōu)點是方便記錄相距與物距的大小關系;

(3)玻璃板豎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時,像會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無論怎樣移動圍棋子都無法與像重合,則原因玻璃板與圍棋桌面沒有垂直放置;

(4)小樂通過玻璃板觀察到了兩個像是由于玻璃板有厚度;根據平面鏡所成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可知,平面鏡前后兩面所成的像之間的距離為平面鏡厚度的2倍,故平面鏡的厚度為0.5格。

故答案為:(1)白;(2)方便記錄相距與物距的大小關系;(3)玻璃板與圍棋桌面沒有垂直放置;(4)玻璃板有厚度;0.5。7.(2024九下·蕭山月考)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小金所在小組的同學們選取一塊平板玻璃、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刻度尺、白紙、火柴等器材進行實驗,如圖甲所示。請回答:(1)小金將蠟燭A豎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紙上,點燃蠟燭A,他發(fā)現:平板玻璃中蠟燭A的像偏高且傾斜。你認為在圖乙所示的1、2、3三幅圖中,圖是產生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2)在找準像的位置后,小金在白紙上標記出a、b、c三點,如圖丙所示;他應分別測出(填“a、b”、“b、c”或“a、c”)兩點到平板玻璃的距離進行比較;(3)如圖所示,小金把四個模型分別面對平板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與物左右位置關系,最好選用(填字母編號)?!敬鸢浮浚?)2(2)a、c(3)A【解析】【分析】(1)由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像物關于鏡面對稱可知:玻璃板如果不豎直,蠟燭的像與蠟燭不能重合;根據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像物關于鏡面對稱作出蠟燭的像點即可確定平板玻璃中蠟燭A的像偏低且傾斜的是哪一個;

(2)實驗時應分別測出物體和像兩點到平面鏡的距離作為物距和像距,并加以比較;

(3)根據四個模型的結構和研究目的“研究像與物左右位置的關系”可做出選擇。

【解答】(1)實驗時平面鏡必須要豎直放置,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由圖可知,1圖平面鏡豎直放置,不會出現像偏高的情況,2和3圖平面鏡沒有豎直放置,分別作出蠟燭A的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可知,2圖出現蠟燭A的像偏高且傾斜,3圖平板玻璃中蠟燭A的像偏低且傾斜;

(2)由圖可知,要分別測出物體和像兩點到平面鏡的距離作為物距和像距,則應分別測出a、c兩點到平面鏡的距離作為物距和像距,經多次試驗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是相等的;

(3)由圖可知,四個模型分別為C、A、T、V,從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A、T、V,左右相同,所以當小明把四個模型分別面對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達到實驗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夠達到實驗目的,故選A。

故答案為:(1)2;(2)a、c;(3)A。8.在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時,從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體變淺了,為了確定水中物體所成像的位置,某學習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A.把一個小燈泡a放在水中某處,觀察燈泡所成像的位置。B.將另一個相同的小燈泡b放在水面上方,調整其位置,使它的像與燈泡a的像重合。C.用刻度尺測量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1)測量時,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燈泡b,水面處對應的刻度如圖所示,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為mm。(2)燈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離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一定相等,依據是平面鏡所成的像____。A.是虛像 B.和物體大小相等C.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D.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3)測量時,如果直接將刻度尺豎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線與燈泡a的像重合,則刻度尺在水面處的示數表示到水面的距離?!敬鸢浮浚?)81.2(2)C(3)燈泡a【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據“測量值=準確值+估讀值”記錄測量結果;

(2)(3)根據平面鏡成像“物像等距”分析。

【解答】(1)根據圖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為:8.12cm=81.2mm;

(2)因為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并且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所以燈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離與燈泡b到水面的距離一定相等,故選C;

(3)測量時,如果直接將刻度尺豎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零刻度線與燈泡a的像重合,則刻度尺在水面處的示數表示像距。根據“物像等距”可知,這個示數就是燈泡a到水面的距離。9.利用圖甲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在水平面上鋪一張白紙,再將玻璃板豎直在白紙上,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豎立再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1)圖乙是小強某次測量蠟燭A到平面鏡的距離L,為cm;將蠟燭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如果有5mm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比較合適;(3)在實驗過程中,小麗移動蠟燭B,使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確定了像的位置,為了研究平面鏡所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小麗用光屏代替蠟燭B,她(選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蠟燭A的像:(4)若將玻璃板向左傾斜,如圖丙所示,觀察到蠟燭A的像大致位置在圖甲中的(①或②)處。【答案】(1)3.50;不變(2)2(3)不能(4)②【解析】【分析】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為了避免重像,平面鏡應該選擇薄一點的玻璃板。

(3)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

【解答】(1)由圖乙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與0刻度線對齊,右側與3.5cm對齊,估讀為3.50cm,當物體靠近平面鏡時,像的大小不變。

(2)為了避免重像,應該選擇較薄的玻璃板,即選擇2mm的玻璃板。

(3)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在光屏上不能看到像。

(4)物體與像關于平面鏡對稱,當玻璃板向左傾斜時,觀察到蠟燭A的像大致位置在圖甲中②的位置處。10.探究平而鏡成像特點的實驗如圖甲所示(1)現有厚度分別為5mm和2mm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目的是。(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原因是,便于研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3)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填“前側”或“后側”)觀察,直到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無論怎樣移動,在光屏上都(填“能”或“不能”)成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是像。(5)如圖乙所示是從平面鏡中看到墻上的時鐘的像,請在圖丙中畫出時鐘的實際時間。【答案】(1)2;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兩個像,影響實驗效果(2)便于觀察和確定像的位置(3)前側;等效替代法(4)不能;虛(5)如圖【解析】【分析】(1)玻璃板有前后兩個面,光在上面發(fā)生兩次反射形成兩個虛像。且玻璃板越厚,兩個虛像的距離越大,從而為尋找像的位置產生影響。

(2)玻璃板是半透明的,雖然成像沒有平面鏡清晰,但是透過它可以看到后面的物體,便于找到前面物體像的位置;

(3)根據平面鏡成像時尋找像的位置的操作解答。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證某種效果(特性和關系)相同的前提下,將實際的、陌生的、復雜的物理問題和物理過程用等效的、簡單的、易于研究的物理問題和物理過程代替來研究和處理的方法。

(4)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可以成在光屏上;否則為虛像。

(5)根據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完成作圖。

【解答】(1)現有厚度分別為5mm和2mm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2mm厚的玻璃板做實驗,目的是:防止厚玻璃板前后表面成兩個像,影響實驗效果。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原因是便于觀察和確定像的位置,便于研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3)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到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無論怎樣移動,在光屏上都不能成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

(5)連接12點和6點的刻度線作為對稱軸,然后根據“物像等距”在右側找到時針和分針的端點對應的位置,最后與轉軸相連,得到對應的分針和時針的位置即可,如下圖所示:

11.(2022八下·象山期中)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小麗同學選取一塊薄平板玻璃、兩根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刻度尺、白紙、火柴等器材進行實驗,如圖所示:(1)小麗將蠟燭A豎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紙上,點燃蠟燭A,她觀察發(fā)現:平板玻璃中蠟燭A的像偏高且傾斜,你認為在如圖所示的甲、乙、丙三幅圖中,圖是產生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2)正確做完某次實驗后,將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記錄在白紙上,如圖正確的是。實驗表明:像與物體的大小;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答案】(1)乙(2)C;相等;等于【解析】【分析】(1)根據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分析解答;

(2)①根據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分析解答;

②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作圖如下:

則圖乙是產生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

(2)①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像和物體關于鏡面對稱,故選C;

②實驗表明: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12.(2023七下·金東期末)用如圖甲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在該成像實驗中應選擇;(選填“平面鏡”或”玻璃板”)(2)將點燃的蠟燭1放在A位置,拿一支相同的蠟燭2豎立著在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蠟燭1的像完全重合時,該位置記為A';來回移動蠟燭的位置是為了確定的位置;(3)改變蠟燭1的位置,重復步驟(2),可得像與物位置的對應關系如圖乙,可知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4)將圖乙中C處的蠟燭沿直線CC“向鏡面位置移動1cm,像的大小的變化情況是?!敬鸢浮浚?)玻璃板(2)像(3)相等(4)不變【解析】【分析】

(1)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關鍵是確定像的位置,選擇玻璃板還是選擇平面鏡作為實驗器材,不是看成像效果,而是看是否方便準確確定像的位置;

(2)在實驗中為了便于研究像的大小與位置,應用兩支相同的蠟燭,將另一支蠟燭放在像的位置與像進行比較;

(3)平面鏡所成的像為虛像;

(4)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

(5)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解答】

(1)玻璃板透光,既可以看到A蠟燭在玻璃板后成的像A′,又可以看到玻璃后面的另一支蠟燭,讓另一支蠟燭與A′完全重合,則這支蠟燭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從而準確的確定了像的位置,如果用反射效果好的平面鏡,盡管成像清晰,但無法看到后面的物體,所以無法確定像的位置;

(2)完全一樣的蠟燭2與蠟燭1的像完全重合時,這樣蠟燭2就可以替代蠟燭1的像了,從而確定了像的位置,大小關系;

(3)分析圖乙可知,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且像與物體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即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

(4)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像物等距,故將圖乙中C處的蠟燭沿直線CC'向玻璃板方向移動1cm,像的大小不變。

故答案為:(1)玻璃板;(2)像;(3)相等;(4)不變。13.(2023七下·金華期中)某興趣小組在學習了光的反射后,對光的反射規(guī)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分別進行了實驗探究。下表是該小組為了驗證平面鏡成像特點,利用同一組蠟燭和三塊玻璃板進行實驗,記錄數據如下:玻璃板厚度/mm555101010151515(2)題圖像距/cm3.005.808.703.956.509.353.185.407.85物距/cm2.655.508.353.305.958.722.054.306.90像距與物距的差值/cm0.350.300.350.650.550.631.131.100.95請結合表中數據回答以下問題:(1)興趣小組同學分析實驗數據發(fā)現像距總是大于物距,其原因是。(2)保持蠟燭的位置不變,用不透明的物體將玻璃杯MN以下部分遮擋,則蠟燭所成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A.完整,位置上移 B.半個像,位置不變C.完整,位置不變 D.不能成像(3)如圖所示是該小組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在平面鏡上放一塊硬紙板,紙板可以繞ON轉折的E、F兩部分組成。若使一束光貼著沿EO射到O點,則經鏡面反射后的光將沿OF射出。若接下來要證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則該小組應沿著方向射入一束光。(4)實驗時,該小組先使E、F兩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內,再讓一束光貼著紙板E射到平面鏡上,但是在紙板F上沒有看到反射光的徑跡,原因可能是?!敬鸢浮浚?)玻璃板太厚,蠟燭根據玻璃板前后兩個反射面所成的像不重人侮聽測具的具放后射面和后成像之間的距離(2)C(3)FO(4)紙板未與鏡面垂直【解析】【分析】(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則物體會在前后兩個面上發(fā)生反射從而形成兩個像。如果玻璃板太厚,那么這兩個像的距離會比較大,從而導致像的位置測量誤差較大。

(2)根據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分析判斷。

(3)根據圖片可知,當入射光與原來的反射光線OF重合時,此時的反射光線與原來的入射光線EO重合,這說明光路是可逆的。

(4)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這個平面與鏡面垂直。如果紙板與鏡面不垂直,那么反射光線就不會呈現在紙板上,自然看不到它的存在,據此分析解答。【解答】(1)興趣小組同學分析實驗數據發(fā)現像距總是大于物距,其原因是:玻璃板太厚,蠟燭根據玻璃板前后兩個反射面所成的像不重人侮聽測具的具放后射面和后成像之間的距離。

(2)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則保持蠟燭的位置不變,用不透明的物體將玻璃杯MN以下部分遮擋,所成的像依然是完整的。由于平面鏡和物體的位置不變,因此成像的位置保持不變,故選C。

(3)若使一束光貼著沿EO射到O點,則經鏡面反射后的光將沿OF射出。若接下來要證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則該小組應沿著FO方向射入一束光。

(4)實驗時,該小組先使E、F兩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內,再讓一束光貼著紙板E射到平面鏡上,但是在紙板F上沒有看到反射光的徑跡,原因可能是紙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