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長兩短”探究8800字(論文)】_第1頁
【成語“三長兩短”探究8800字(論文)】_第2頁
【成語“三長兩短”探究8800字(論文)】_第3頁
【成語“三長兩短”探究8800字(論文)】_第4頁
【成語“三長兩短”探究88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語“三長兩短”研究目錄TOC\o"1-2"\h\u31243一、緒論 17599(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現(xiàn)狀 12408二、從語言學角度對成語“三長兩短”的研究 24353(一)語音 228121(二)語義 316535(三)修辭 432763(四)語用 4167三、成語”三長兩短“考源 520748(一)與棺材形制有關 531692(二)與棺材捆束方法有關 511825(三)來源考辯 611208四、成語”三長兩短“的文化意蘊 711936(一)三長兩短的形成與入土為安的喪葬文化 717774(二)三長兩短的運用與重生諱死的生死文化 911384五、成語“三長兩短”的啟示 106313參考文獻: 11中文摘要:成語是漢語詞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其源遠流長的特點反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生活,“三長兩短”這一成語,在語言學和文化學方面都具有獨特性。本文以成語三長兩短為研究對象,依據語言學相關知識對成語“三長兩短”從語音、語義、修辭、語用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地分析;依據史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其來源進行考辯;對其背后隱藏的文化意蘊進行了探究,展現(xiàn)了其產生與喪葬文化之間,其運用與重生諱死等民族觀念之間的關系。關鍵詞:成語;語言學;來源;文化一、緒論(一)研究背景與研究現(xiàn)狀成語是習語中的一種,是語言中獨特的一部分,是一種源遠流長、結構凝固、風格典雅、意義整體化的固定短語,在長期的使用和錘煉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精髓,每一個成語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寶貴資源。著名哲學家牟宗三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生命的學問”[1],所以,本論文將由成語”三長兩短”出發(fā),剖析其語音,語法,探究其源流展現(xiàn)成語背后漢民族傳統(tǒng)習俗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生死觀念,尋求生命的智慧。與本選題有關的研究大致可分為成語語言學的研究、成語與文化學的研究、殯葬習俗研究及中華民族生死觀念的研究。成語作為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詞匯群體,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研究,并且取得了有了十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方面可利用的工具書很多,如《成語大辭典》、《現(xiàn)代漢語成語詞典》。以往對成語文化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從自然環(huán)境、歷史事件、風俗習慣等宏觀方面展開,[2]如李大農的《成語與中國文化》,這為后人從微觀方面研究成語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關于殯葬習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不同民族之間和不同時代之間的對比以及現(xiàn)代殯葬習俗的改革,如阿麗婭《哈薩克族和漢族生死觀和殯葬習俗之比較》;“生死”雖然是普遍話題,但是與“生死”有關的研究大多是從思想,宗教,對比的角度展開,如韓國娟《佛教死亡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由成語切入,由殯葬習俗深入,從語言、文化多角度對生死觀念做研究的較少。

(二)研究意義和價值

“三長兩短”這一成語,無論是語言學方面還是文化方面,都很具有代表性。是民間口語中的常用語,是一個具有特殊用法的委婉語,將其研究透徹有利于避免誤用造成尷尬和唐突;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說法卻不統(tǒng)一,對其源流進行探究,有利于更全面準確的反映其文化內涵;深挖其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觀念,可以了解先人對生死的看法,在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面對生活和死亡的智慧;其作為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成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據特殊地位,是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學習者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的部分,從語義、語法、語用、文化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細化分析,有助于使對外漢語教學更加得心應手。因此該選題的研究確實兼具理論和現(xiàn)實雙重意義。二、從語言學角度對成語“三長兩短”的研究(一)語音三長兩短是現(xiàn)代成語中最常見的四字格成語,拼音是sāncháng

liǎng

duǎn,聲調是“平平仄仄”,按韻母結構分,這四個字都是由元音加鼻輔音構成的,按韻頭的發(fā)音口型分,分別是開口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語音段落是2+2,前兩個字與后兩個字分別成對、聯(lián)系緊密,其中因為“兩”和“短”兩個上聲緊密相連,在前面的“兩”字在語流中發(fā)生音變,調值由214改為35,這樣讀起來朗朗上口,用這樣的詞構成的成語具有音樂性,十分勻稱,符合成語平仄相間,音律和諧的特點,反映了中國人的辯證思維方式與崇尚對稱和諧的文化心理。額外要注意的是“長”為多音字,在這個成語中要讀作“cháng”,不能讀作“zhǎng”。(二)語義1.詞匯意義(1)概念意義成語”三長兩短“的本體字面意義是三個長的兩個短的,表面上可能會讓人誤以為指的是長短不一的某種事物,但成語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意義整體性,它的意義并不是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是在其基礎上概括引申出來的意義,[3]其基本釋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是指意外的災禍、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在《中華諺語大辭典》中是比喻意外的災禍,民間多作“遇難”、“死亡”等諱辭。(2)色彩意義色彩意義分為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關于成語三長兩短的感情色彩是有爭議的,其一般被認為是中性成語,因為人們對意外和死亡的排斥情感,所以在《新編成語十二用詞典》等作品中被認為含貶義;成語一般具有書面語色彩,但這個成語是由口頭俗語發(fā)展而來的,具有著明顯的口語色彩,用作書面語時也大多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語言描寫部分,風格通俗、平易。2.語法意義(1)語法結構“三長兩短”是兩個并列的定中短語“三個長的,兩個短的”經過省略而形成的聯(lián)合結構的成語,“三個”、“兩個”分別是兩個數(shù)量短語,“長的”、“短的”是助詞短語中的的字短語,助詞“的”附著在形容詞后充當名詞,成語中省略了重復的“個”字和“的”字,“長”、“短”都屬于度量的范疇,相關語義構成極性反義義場,是一對反義詞,“三”和“兩”都是數(shù)字,再次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結構嚴整和諧對稱的偏愛,凸顯了成語結構的凝固性和言簡意賅的特點。(2)語法功能成語三長兩短代指意外或死亡,屬于名詞性短語,因此可以在句子中充當賓語,一般與存在動詞“有”組合,動詞前面可能用到“萬一”、“倘若”等表示假設的連詞,動詞和成語三長兩短中間通常會加上量詞“個”或數(shù)量代詞“什么”,比如“弟弟第一次獨自出遠門,奶奶一直在心里默念:‘千萬不要有什么三長兩短啊!’”、“要是他有個三長兩短,我一定饒不了你?!钡鹊取P揶o成語經常會運用修辭以實現(xiàn)表達生動形象、結構整潔簡練的目的,成語“三長兩短”中兩次運用了借代這種修辭手法,第一次以事物的特征、標志代本體,以三長兩短代指棺材,因為棺材蓋棺蓋前恰好是三塊長棺材板加上兩塊短棺材板,第二次以事情產生的結果代替本體事物,以棺材代替意外和死亡,因為進棺材是發(fā)生意外死亡的結果,兩次借代借體與本體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后來就直接用三長兩短作為意外和死亡的代稱了。(四)語用以古今文學作品為例,成語“三長兩短”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最早的例子是明朝范文若的《鴛鴦棒傳奇·恚剔》:“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以及馮夢龍《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也有:“倘有三長兩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個扯得你住!”[4]還有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yī)命?!盵5]現(xiàn)代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中“要是萬一李嫂子有三長兩短,真是可惜!”[6]從這四個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三長兩短多用于假設、虛擬的情況,不管存在動詞“有”前面是否存在“不”、“別”等具有否定意味的副詞,我們都能從說話人的語氣、語境中感受到其對這個詞的否定和抗拒,所以三長兩短只能用來形容還未發(fā)生的并且是人們不希望發(fā)生的事。其次,成語三長兩短的適用對象是人,這個成語最容易發(fā)生的誤用就是望文生義,用它形容事物,比如一個非常經典的謎語,謎面是三長兩短為,謎底是手指。這種用法使用的僅僅是三長兩短的字面意思,使用時要加引號表示特殊用法,比如,“時髦女性穿搭講究‘三長兩短’,長圍巾、長大衣、長筒靴搭配短袖和短裙?!保駝t就會被當成曲解誤用。三、成語”三長兩短“考源成語的來源一般有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歌詞賦、口頭俗語這幾種,查找《辭源》、《漢語成語分類大詞典》、《成語辭典》、《漢語非本意詞典》等相關工具書發(fā)現(xiàn),對“三長兩短”這個成語這些書中均只有釋義與例句,并沒有出處,對此成語的來源只能初步確定來源于口頭俗語,現(xiàn)在大眾和學術大多認可的說法是與棺材有關。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棺材指裝殮死人的東西,《說文解字·木部》記載:“棺,關也,所以掩尸。從木,關聲。”《玉篇》記載:“棺之言完,所以藏屍令完也。”可見棺材的作用是裝斂死者尸骨,通常在葬禮中使用,因古代漢民族流行土葬,棺材的使用是極為廣泛的。關于成語三長兩短的來源因何與棺材有關也存在著爭議,主要圍繞與棺材的形制有關和與捆棺材的方法有關這兩種不同觀點。(一)與棺材形制有關第一種觀點認為和棺材的形制有關,這種說法是網絡上和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棺材”二字的字形來看,二者都是木字旁,表明棺材大多是木制的,傳統(tǒng)的棺材形狀類似于長方體木匣,只是兩頭大小、高低各不相同,長方體有六個面,所以棺材一般由六塊木材組合制作而成,一般分為蓋、底、側、檔四個部分,蓋、底和兩個側面是四塊長木板,棺材的蓋被當作天,棺材底被稱作地,左右兩塊分別被看作太陽和月亮,前后兩塊分別叫彩頭和彩尾,是兩塊四方形的短木板,加在一起正好是四長兩短六塊木板。但中國還有一個成語叫做“蓋棺定論”,棺材蓋是人死后才蓋上的,除去棺材蓋正好是三長兩短五塊木板,所以用“三長兩短”作為死亡的別稱,后來詞義擴大又加入意外、災禍等意思。(二)與棺材捆束方法有關第二種說法認為和捆棺材的方法有關,這種說法也很受學術研究者的認可,《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唐朝的孔穎達為《禮記》做疏,詳細的解釋了這句話,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笨s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焙馊骸皺M束者三行也?!薄昂狻痹谶@里是通假字,通“橫”。每束一:“并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瘪牛罕玖x是指衣襟,這里指的是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漢代名為小腰,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作用是使蓋與棺身密合,“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7]簡單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一下就是:在古代,合棺材不用釘子,而是用皮條和木楔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使棺材更加牢固,以免在下葬落棺時磕碰松散。捆束棺材時,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捆三道,因為棺材縱的方向木板短,橫的方向木板長,長的木板要多捆一道,短的木板捆兩道就可以了,這樣就是三道長皮條加兩道短皮條,一些學者認為“三長兩短”就是這樣產生的,并在口語使用中流傳了下去。(三)來源考辯作家許暉十分贊同第二種觀點,他在他的《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一書中,質疑了三長兩短和棺木形制有關的說法,他認為棺木不是人們想當然的那樣由六塊木板拼湊成的,但是莊子在《人間世)篇中寫的“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代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面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盵8]唐代成玄英為之做疏:“椫傍,棺材也。亦言棺之全一邊而不兩合者,謂之椫旁。”也就是每邊均用整塊木板做成的棺材,這樣算的話棺材正好應該是六塊板。而他對椫傍一詞產生了誤解,以為是由整棵樹做成的棺材,所以產生了那樣錯誤的觀點,當然這種情況也確實存在,只是非常不普遍,元朝皇帝就是用整棵楠木掏空做成的棺材下葬的,不能用個例代替整體,有的人家因為貧窮甚至根本就買不起棺材,下葬時只能用一卷破席子包裹,我們要著重考慮的是最大多數(shù)的情況。如果仔細研究,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有很多證據否定這第二種說法,《禮記》成書于漢代,記載的是先秦的禮制,三長兩短首次完整出現(xiàn)在文字作品中是在明代,那時釘子早已被發(fā)明,用皮條捆棺材的方法早已不再被使用,遵義出土的唐朝文物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楊價及其妻子的棺槨上就使用了黃金制作的棺材釘,明代《醒世恒言.卷一四.鬧樊樓多情周勝仙》:“點起那燈,把刀挑開命釘,把那蓋天板丟在一壁?!逼渲械拿敚褪轻敼撞纳w的釘子,再一次佐證了明朝時是用釘子合棺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發(fā)展,衽已經被逐漸淘汰,用來捆棺材的皮條就消失了,祍與皮條聯(lián)用捆束棺材的方法幾乎失傳,知道這種方法的人一定不多了,尤其是在古代很少有機會學習四書五經的勞動人民當中,而三長兩短是由口頭俗語轉化成的成語,它一定是來自最廣大的普通民眾,何況如果這個成語真的來源于《禮記》中記載的捆棺材的方法,也應該是“縮二衡三”,又是怎么變成“三長兩短”的呢?由此看來,成語三長兩短來源于棺材的捆束方法這種說法可能并不合理。四、成語”三長兩短“的文化意蘊成語是民族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即便是一個小小的成語,它的產生和發(fā)展也都離不開古代中華民族的社會文經濟政治生活,文化心理,和民族觀念,所以,在研究三長兩短這一成語的時候,其背后蘊含的文化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一)三長兩短的形成與入土為安的喪葬文化成語三長兩短出現(xiàn)的直接原因是棺材這一器物的存在,而棺材是應喪葬方式的要求產生的,這種喪葬方式就是土葬,沒有土葬也就不會有這個成語的出現(xiàn)。1.反映了以土為本的農耕經濟在古代,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存在著各種不同,除了土葬還有水葬、天葬、懸棺葬等多種喪葬方式,但選擇土葬作為古代漢民族中最為普遍的喪葬方式,究其根源在于我國古代的經濟模式,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化是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是以農業(yè)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大地是萬物之母,從漁獵采集開始,人們所食用的糧食、蔬果生長于土地,人們所穿的棉、麻、絲也無不依賴于土地,一切生命都源于土地,人的生命也不例外。中國人熱衷土葬習俗有很深的思想根源,《自虎通義·崩甍》記載:“葬之為言下藏之也。所以入地何?人生于陰,含陽光,死始入地,歸所與也,”[8]天為陽,地為陰,父為陽,母為陰,人死后要回到生命初始的地方,從泥土中來,也要歸于泥土中去,寄托了中國人對土地的依戀和對輪回的信仰,現(xiàn)代社會依然有很深的“落葉歸根”的觀念。2.反映了重情重孝的親情文化中國是集體社會,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人們大都實行家族聚族而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觀中,生命是群體的、延續(xù)性的,《禮記·祭義》中引曾子的話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币馑际钦f,子女的身體受之于父母,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整個人類的生命會通過子嗣的繁衍一代一代延續(xù)下去,這種由血緣引起的宗族觀念,讓中國人尤為重視親情,重視子嗣和血緣。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社會十分講究孝道,因為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所以作為子女要遵循孝道,父母在世時,子女要辛勤侍奉,使其得以善終;父母離世了,子女要厚葬,要守孝,要像父母在時一樣孝敬,讓父母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同樣享受生前的奉養(yǎng)。同時,作為孝順的子女,一定要綿延血脈,讓家族傳承下去,否則就是不孝。最初的土葬十分簡單,是沒有棺材的,就像動物一樣將尸體掩埋,那么后來土葬為什么要使用棺材呢?這個問題早在漢代就給出了答案,“所以有棺槨何?所以掩藏形惡也,不欲令孝子見其毀壞也。棺之為言之貌,所以藏尸令貌全也;”。[9]人死后身體難免發(fā)生腐壞,使用棺材是為了隱藏死者死后的丑陋容貌,以免讓家人見之傷心,一口好棺材,能保存尸首的完好,讓靈魂飛升極樂,它的出現(xiàn)更多的滿足了生者的情感需求。寄托了人們的深厚情感,棺材就不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種文化與智慧的結晶,它聯(lián)系了生活和死亡,聯(lián)系了陽光和塵土。沐浴、飯含、小殮、大殮、停棺、祖庭、下葬、立碑、祭祀等各種喪葬儀式,也不僅僅是一種冷冰冰的禮儀,而是這一系列的儀式完成了一個人從陽間到陰間的過渡,不僅讓死者有了歸宿,更讓生者有了感情寄托。3.反映了靈魂不死的靈魂觀念在中國古人看來,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靈魂是不會泯滅的,它會在天上保佑和監(jiān)督在世的人們,生命也會有輪回,人死并不意味著煙消云散,而是另外一個世界新生活的開始。古時候人們認為死后的生活依舊會像生前一樣繼續(xù),生前所具有的一些喜好、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等到地下也會延續(xù)下去。也就是說,人死就像把家從人世搬到陰間一樣,在九泉之下會像以前一樣重新健康的生活,一樣需要柴米油鹽、衣食住行。《荀子·禮論》中說:“喪禮者,以生者事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強調“事死者如事生”,所以古人修筑墳墓時,內部格局要仿照其在人間生活時居住的房屋的樣式;為逝去的人準備足夠的陪葬品,以供其一年四季衣食住行,他們相信,大量的陪葬品能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富足;族人死后要進祖墳與族人同眠,尤其是夫妻,死后都是要埋在一起的,如果一個人先過世,那么另一個去世的時候要把墳挖開,在把兩個人重新埋在一起,讓他們團聚,再續(xù)前緣。墳墓前要立碑,家人時常祭祀,大量焚燒紙錢,以供死者在冥界用作貨幣等。曾經,有很多年輕人認為這些行為是封建迷信,加以鄙視,但近幾年紙扎和冥幣在國外越來越火,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的祖先將死亡當成了另一種生活的起點,這是何等的浪漫,這是何等智慧和豁達的生命觀念。(二)三長兩短的運用與重生諱死的生死文化1.作為委婉語死亡和意外在古今中外都是被忌諱的,出現(xiàn)了很多代替死亡的委婉語,在中國古代,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只有庶人曰死[10];在中國現(xiàn)代多用去世、仙逝、安息、逝世等替代,口頭一般用老了、走了、不在了等代替,比如魯迅的《祝?!分姓f祥林嫂老了。三長兩短也是用來代替死亡和意外的委婉語,紹軍航在他的《委婉語研究》中把委婉語定義為,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對于使人感到畏懼、驚恐、羞恥、自卑、內疚不適等各種消極心理反應即痛苦的事物,信息組織者(說寫者)有意地運用語音、語義、語法等手段而形成的對這些事物非直接的語言或言語表達,從而避免使信息組織者本人和信息理解者(聽讀者)感到痛苦。[11]用三長兩短代替意外和死亡也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為避免使他人反感或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他人的情感傷害,而使用的一種有效的言語表達方式。2.反映了珍愛生命的生命觀念三長兩短等委婉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珍愛,對死亡與意外的抗拒和排斥。中華民族是極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的民族。湖南馬王堆出土的《十問》記載了堯和舜的一段對話:“堯問于舜曰:‘天下孰最貴’?舜曰:‘生最貴’。”[12]早在上古時期兩位賢明的帝王就明確的指出了生命是普天之下最為寶貴的。道教甚至把長生不老當作追求的終極理想,莊子反對任何對生命的損害的行為而注重尊重愛護生命,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對天下蒼生生命的重任。在余華小說《活著》中,主人公福貴在失去所有親人,既年紀老邁又貧窮病弱的情況下,依然掙扎生存,或許沒什么理由,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但這種對生命的熱愛已經深深根植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這也就是中國自古以來避諱談及死亡而以三長兩短等委婉語代替死亡的原因,如今我們依然本能的懼怕未知的東西,害怕從天而降的“三長兩短”,避諱那些不吉利的詞語,以求得一些心理的慰藉,仿佛只要我們不說,就不會有那些壞事發(fā)生。五、成語“三長兩短”的啟示生命是可貴的,死亡和意外亦是可貴的,我們也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出現(xiàn),著名的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在他的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向死而生”這一觀點,通俗一點說也就是我們活著的每一分鐘都在走向死亡,但也正是有了它們的存在,人們才懂得了珍惜珍惜易逝的時光,珍惜因緣而聚的身邊人,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使人生過得有價值、有意義。中國人極其珍惜生命的,沒有人不厭惡死亡和意外,但當危難來臨,依然有更多的人選擇了比生命更高的追求,選擇了道義,《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對真理即“道”的追求,能夠聽聞真理那也死而無憾了?!睹献印じ孀由稀分姓f“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盵13]在儒家的觀念的影響下舍生取義的精神已經隨著時代融入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中,屈原在政治斗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文天祥,一片丹心,以身殉國;新中國成以后,一群科學家為了強國強軍隱姓埋名,燃盡一生;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fā)的時候,醫(yī)護人員沒有退縮,在家人擔心他們很有可能遭遇“三長兩短”的情況下,義無反顧逆流而上……所以,我們本不必執(zhí)著于生與死,只要在面對死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