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隋唐_第1頁
專題講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隋唐_第2頁
專題講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隋唐_第3頁
專題講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隋唐_第4頁
專題講解: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隋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隋唐時期三維坐標·階段特征階段特征: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國古代文明繼續(xù)發(fā)展并逐漸走向成熟。三維坐標·階段特征階段特征: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國古代文明繼續(xù)發(fā)展并逐漸走向成熟。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由政權并立到走向大一統(tǒng),民族融合;中央集權加強。江南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農耕經濟繁榮;手工業(yè)發(fā)達,瓷器出口;商品經濟繁榮,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重農抑商政策松動。文化政策寬松,出現(xiàn)了三教合流的趨勢;科技領先世界,文化繁榮,形成中華文化圈。政治:經濟:文化:經濟文化政治知識定位·關鍵詞隋的統(tǒng)一及制度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科舉制;門閥士族的衰落;地方行政區(qū)劃道州縣三級制;唐中期節(jié)度使,“藩鎮(zhèn)割據(jù)”曲轅犁;筒車;草市貿易發(fā)展,唐晚期夜市;柜坊和飛錢的問世;城市中坊市分開及時間限制;政府對市場交易的直接管理;商業(yè)都市:長安洛陽揚州益州“揚一益二”;京杭大運河;廣州市舶使;制瓷南青北白,邢窯越窯,唐三彩等;經濟重心繼續(xù)南移,唐中期南方私營紡織業(yè)興起三教合一,韓愈“道統(tǒng)論”;雕版印刷;唐末火藥應用于軍事;《千金方》;詩歌黃金時代;現(xiàn)存最早山水畫展子虔《游春圖》、閻立本、吳道子;書法藝術顏筋柳骨,張旭懷素等隋唐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一隋唐的大一統(tǒng)及制度創(chuàng)設提示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連接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對鞏固統(tǒng)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lián)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但其帶來沉重的徭役造成社會矛盾激化。角度1.客觀認識隋朝開鑿大運河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一隋唐的大一統(tǒng)及制度創(chuàng)設1.科舉制①隋朝建立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2.三省六部制①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三省制最早出現(xiàn)于魏晉南北朝,而不是隋唐。(2)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角度2.隋朝的制度創(chuàng)新角度延伸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一隋唐的大一統(tǒng)及制度創(chuàng)設角度2.唐代官僚體制的運轉與創(chuàng)新【典例1】(2020·山東省等級考試,3)下表為唐代翰林學士的起源和演進概況。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學士逐漸控制了決策權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漸趨成熟D.朝廷內部權力的再分配三省六部制的特點(1)相權三分:互相制衡,又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2)職權分明(3)加強皇權(4)節(jié)制君權時期概況高祖、太宗時期設立文學館、弘文館等學士,備君主顧問高宗、武后時期學士開始參與決策事務玄宗時期開元初,設翰林待詔,后改為翰林學士,建立學士院,專掌最機密的詔令起草,正式參與朝政決策D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一隋唐的大一統(tǒng)及制度創(chuàng)設角度2.唐代科舉制的發(fā)展【典例2】(2019·江蘇高考·3)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D.科舉取士體現(xiàn)公平公正D拓展認識: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認識標準、方式、趨勢等(略)制度實質:保證和鞏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重要舉措,其核心是為統(tǒng)治者選拔維護統(tǒng)治的人才。主要原因: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動,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需要。要點提綱史實闡釋積極影響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歷史上世襲的傳統(tǒng)模式,促進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fā)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鞏固國家統(tǒng)一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對“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穩(wěn)定推動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時其選才的方法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現(xiàn)代文官考試制度消極影響重才輕品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才學標準,忽視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至今還有消極影響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tǒng)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fā)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客觀評價科舉制的影響[拓展提升]一輪反芻問題探究·角度拓展認識:唐代真實的選官制度[學術前沿]在大業(yè)元年初立進士科時,并不是就突然加大了考試的重要性,做到一切以考試成績決定去取。??迫∈恐锌荚嚺c推薦所占比例的輕重消長是一漸進過程?!獎⒑7濉犊婆e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1)選官方式多樣。唐代舉薦制度與宰相累出世家現(xiàn)象水乳交融,難分因果。(2)門蔭取仕仍是主流。622~661年,通過科舉進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貞觀年間年平均錄取9人。(3)重視身份審查。修《氏族志》,不是293姓的人,難以參加鄉(xiāng)貢,更難以被錄取及第。(4)選拔仍重門第?!鞍癯觯瑒蓍T子弟交相酬酢,寒門俊造,十棄六七”的現(xiàn)象?!镜淅?】《唐書》記錄了唐朝時科舉考試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15.9%,其他身份13.1%。由此可知,唐朝科舉制()A.僅為選拔士族設立 B.平民身份不能為官C.考試成功難度極小 D.政府官員來源擴大D[練]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對比表科目

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計進士

士族31434322337457213112870589

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上表反映出()A.科舉考試選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優(yōu)勢C.社會階層分化日益嚴重D.科舉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拓展認識:唐代真實的選官制度B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二隋唐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提示:唐朝政權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建立完善的邊疆治理體系,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或有效管轄或和睦相處,為祖國邊疆開發(fā)作出積極貢獻,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繼續(xù)發(fā)展。信息解讀:①東突厥故地設單于都護府②滅西突厥設安西和北庭都護府③東北玄宗冊封靺鞨首領。還設黑水都督府④和親吐蕃,“合同一家”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二隋唐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拓展唐朝開放開明的民族政策?!半抻谌?、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皆順眾人之所欲故也”……“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p>

——《資治通鑒·唐紀十四》(1)處理方式:①設機構: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為長官管理當?shù)厝嗣瘛"趦苑猓ㄒ蛩锥危簝苑馐翘瞥实劢o少數(shù)民族首領加上某種名稱或封號,目的在于加強對其民族的聯(lián)系和管理。③和親: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親,促進了漢藏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④會盟:唐蕃會盟,旨在約束雙方行動,維護和好局面。(2)影響:唐朝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大大加強了各族之間的聯(lián)系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交融),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開發(fā)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增強民族認同和凝聚力)。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三隋唐的更替及衰亡材料《資治通鑒》記載了隋煬帝為夸耀國家富強,舉行盛大表演大會史料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于端門街盛陳百戲……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椀晁粒苡钊缫?,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dài)(欺騙義)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zēng)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思考:如何理解隋煬帝的盛大表演?與隋朝滅亡有何聯(lián)系?提示:為顯示國威,大搞面子工程,擺闊氣。不愛惜民力,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大運河三征高麗。問題探究·角度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與唐的滅亡材料大盜(安史之亂)既滅,而武夫戰(zhàn)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jié)度使?!該駥⒗簟熳宇櫫Σ荒苤疲瑒t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由是號令自出,以相侵擊……天子熟視不知所為,反為和解之,……,遂以亡滅!——《新唐書·兵志》思考:根據(jù)史料說明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有哪些。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提示原因:藩鎮(zhèn)勢力在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逐漸壯大;唐政府對藩鎮(zhèn)勢力采取了安撫、姑息、縱容的政策。影響:藩鎮(zhèn)擁兵自重,形成割據(jù),嚴重削弱唐朝中央集權和統(tǒng)治力量,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歷史解釋——唐的衰落(1)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2)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的混亂局面。(3)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終于引發(fā)了唐末農民戰(zhàn)爭。在農民戰(zhàn)爭打擊下,唐朝名存實亡。探究主題三隋唐的更替及衰亡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三隋唐的更替及衰亡家國情懷——隋雖強盛但短命而亡,唐朝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的輝煌盛世,在安史之亂和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最終也走向衰亡:強盛政權存在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印證這樣的鐵律。問題探究·角度史料實證兩稅法實行的背景及基本內容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戶口本)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亂),所在賦斂,迫趣(cù)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shù)而莫相統(tǒng)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yōu)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沒有戶口的流民),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shù)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xiàn)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資治通鑒》卷226探究主題四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提示:唐玄宗末年,戶籍不實,租庸調制難以實施;安史之亂后,賦役缺乏統(tǒng)一管理,隨意增科,名目繁多;賦役不均、賦役沉重,導致流民大量增加。內容:量出制入;稅收公平;簡化稅制。認識:唐初后期征稅的主要標準由人丁轉為財產,反映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和進步。問題探究·角度

政治:相權(剝奪---分散---消除);科舉制完善,士族地主衰落,階級階層流動……經濟:①生產技術(農具)②城市功能③經濟政策(賦稅;商品經濟,重農抑商政策作用);賦稅制度④貨幣(重量化---年號化,貨幣符號)思想文化:三教并行到儒學復興(中唐時期韓愈李翱開理學先河);名家涌現(xiàn),詩書畫……史學爭鳴唐代(中期)中國古代社會由前期向后期發(fā)生轉折的關鍵時期【例】(2020·山東??迹?)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頒布詔令:“貨物兼通,將以利用?!越褚院螅星f宅以(及)馬交易,并先用絹布綾羅絲綿等,其余市價至—千以上,亦令錢物兼用。違者科罪?!痹撛t令在當時()A.打破了原有交易規(guī)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動C.妨礙了商品經濟發(fā)展D.順應了經濟發(fā)展趨勢C問題探究·角度角度1

讀“玄奘西行圖”和“鑒真東渡圖”——佛教東傳的文化影響探究主題五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信息解讀: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及隋唐文化東傳新羅、日本,都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圖示事件體現(xiàn)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對外開放雙向交流的特點。探究:以佛教傳入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提示:佛教傳入中國與儒學發(fā)生沖突,結果佛教逐漸本土化,儒學吸收佛教精神而有了新的發(fā)展。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L屋王(唐)問題探究·角度探究主題五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佛教出現(xiàn)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中國化。到宋明時期,佛教由盛轉衰,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外來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幾赃x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典例】(2019·新課標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qū)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