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醫(yī)臨床診療技術(shù)操作規(guī)程
拔罐..........................................-4-
刮箱..........................................-5-
穴位注射.....................................-6-
中藥熏洗......................................-7-
耳穴壓豆......................................-7-
穴位貼敷......................................-8-
中藥灌腸......................................-9-
推拿..........................................-9-
毫針.......................................-12-
皮膚針(梅花針).........................-13-
艾炷灸技術(shù).................................-14-
熱敷(中藥燙熨)...........................-15-
瘢痕灸.....................................-15-
懸灸技術(shù)...................................-16-
溫針灸技術(shù).................................-17-
電針技術(shù)...................................-18-
頭針技術(shù)...................................-19-
平衡針技術(shù).................................-20-
耳針技術(shù)...................................-21-
三棱針法...................................-22-
腕踝針技術(shù).................................-23-
開天門技術(shù).................................-24-
醒腦開竅針法技術(shù)...........................-25-
刺絡(luò)拔罐療法技術(shù)...........................-26-
針罐技術(shù)...................................-27-
穴位埋線療法...............................-28-
煎藥機的技術(shù)...............................-29-
中藥外敷法技術(shù).............................-29-
點眼法.....................................-30-
涂眼法.....................................-31-
洗眼法.....................................-31-
熏眼法.....................................-32-
浸眼法.....................................-33-
眼部注射...................................~33-
敷眼法.....................................-35-
切開法.....................................-36-
引流法.....................................-37-
墊棉療法...................................-39-
掛線法.....................................-39-
結(jié)扎療法...................................-40-
拖線療法...................................-41-
枯痔療法...................................-42-
骨折小夾板固定術(shù)...........................-43-
骨牽弓|.....................................-44-
頸椎牽引...................................-46-
腰椎牽引...................................-47-
關(guān)節(jié)脫位復(fù)位術(shù).............................-48-
中醫(yī)換藥技術(shù)...............................-49-
小針刀治療技術(shù).............................-50-
經(jīng)穴超聲治療技術(shù)...........................-52-
中藥濕敷...................................-53-
拔罐
【概述】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內(nèi)負壓,使
罐吸附于腌穴或體表的一定部位,以已產(chǎn)生良性刺激,達到調(diào)整機體功能、
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火罐是指通過燃燒罐內(nèi)空氣的方法用來拔罐的器具。
【用物準備】
治療盤、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鉗、95%酒精、火柴、小
口瓶、必要時備毛毯、屏風、墊枕。根據(jù)拔罐方法及局部情況備紙片、凡
士林、棉簽、0.5%碘伏、鑲子、干棉球、三棱針或梅花針、紗布、膠布等。
【操作方法】
1.點火
是用長紙條或用鑲子夾95%酒精棉球一個,用火將紙條或酒精棉球點
燃后,伸入罐內(nèi)中段繞一周(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迅速將火
退出,立即將罐按扣在所選部位或穴位上。
2.拔罐
根據(jù)病情需要,可分為下列幾種拔罐方法。
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將罐吸附在皮膚上不動,直至皮膚呈現(xiàn)瘀
血現(xiàn)象為止,一般留置10分鐘左右,此法適用于鎮(zhèn)痛治療。
2.2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fù)多次地拔住起下,
起下拔住,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于局部肌膚麻木、疼痛等癥。
2.3走罐法: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及罐口上,
涂一層凡士林等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后,醫(y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
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
或瘀血時,將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
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癥。
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規(guī)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或用三棱針
淺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L0分鐘,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膚。多用于治
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3.起罐
右手扶住罐體,左手以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待空氣進入
罐內(nèi)即可將罐取下。
【操作程序】
1.備齊物品,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體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據(jù)部位不同,選用合適火罐,并檢查罐口邊緣是否光滑。
4.根據(jù)拔罐部位及所備用物,選用不同的點火方法。
5.根據(jù)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膿血,應(yīng)清潔局部皮膚,作常規(guī)消毒,
外涂所需藥物,必要時覆蓋消毒敷料。
7.操作完畢,協(xié)助病人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元。
8.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病人;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
孕婦的腹部、腰能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時應(yīng)采取適當體位,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發(fā)較
多處不宜拔罐。
3.拔罐過程中隨時觀察檢查火罐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
4.防止燙傷和灼傷。拔罐時動作要穩(wěn)、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如
拔罐局部出現(xiàn)較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nèi)液體,外涂龍膽紫,保
持干燥,必要時用無菌紗布覆蓋固定。
5.凡使用過的火罐,均應(yīng)清潔消毒,擦干后備用。
刮宓
【用物準備】
治療盤、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療碗內(nèi)盛少量清水或藥液、必
要時備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協(xié)助患者取合適體位,暴露刮痣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據(jù)病情,確定刮瘀部位。常用部位有頭頸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檢查刮具邊緣是否光滑、有無缺損,以免劃破皮膚。
5.手持刮具,蘸水或藥液,在選定的部位,從上至下刮擦皮膚,要向
單一方向,不要來回刮。用力要均勻,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應(yīng)在脊椎兩側(cè)沿肋間隙呈弧線由內(nèi)向外刮,每次刮8-10
條,每條長6-5cm。
7.刮動數(shù)次后,當刮具干澀時,需及時蘸濕再刮,直至皮下呈現(xiàn)紅色
或紫紅色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觀察病情及局部皮膚顏色變
化,及時調(diào)節(jié)手法力度。
9.刮疹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患者衣著。
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病人體形過于消瘦、有皮膚病變、出血傾向者均不宜用刮瘍療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勻,勿損傷皮膚。
3.刮瘍后囑患者保持情緒穩(wěn)定,飲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膩之品。
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1.據(jù)所選穴位處方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按注射藥量的不同選用注
射器和針頭。
2.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人皮下組織,然后
慢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yīng)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
即可將藥物注入。
3.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藥液;慢性病或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
緩慢推人;急性病或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推人藥液。如需注入藥液
較多時,可由深至淺,邊推藥液邊退針,或?qū)⒆⑸溽橆^
向幾個方向刺人注射藥液。
4.根據(jù)針刺的深淺選擇不同出針方式,淺刺的穴位出針時用左手持無
菌棉簽或無菌棉球壓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針而出。深刺穴位出針時先將針
退至淺層,稍待后緩慢退出。針下沉緊或滯針時,不應(yīng)用力猛拔,宜循經(jīng)
按壓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氣血,待針下感覺輕滑后方可出針。出針后如
發(fā)現(xiàn)針孔溢液或出學(xué),可用無菌棉簽或無菌棉球壓迫0.5min-2min
5.整理用品,囑患者保持舒適體位休息5min-10min以便觀察是否出
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
【注意事項】
1.治療前應(yīng)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治療時會出現(xiàn)正常反應(yīng)。
2.藥物應(yīng)在有效期內(nèi)使用
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應(yīng)及過敏
反應(yīng)。注射操作均應(yīng)在藥敏實驗結(jié)束并合格的前提下進行。
4.回抽針芯見血或積液時應(yīng)立即出針,用無菌棉簽或無菌棉球壓迫
針孔0.5min-2min更換注射器及藥液后進行再次注射。
5.初次治療及年老體弱者注射點不應(yīng)過多,藥量亦應(yīng)酌情減少
6.酒后、飯后及強體力勞動后不應(yīng)穴位注射。
7.體質(zhì)過分虛弱或有暈針史的患者不應(yīng)穴位注射。
8.孕婦的下腹、腰能部不應(yīng)穴位注射。
9.耳穴注射應(yīng)選用易于吸收、無刺激性的藥物。注射不應(yīng)過深,以
免注入骨膜內(nèi),同時也不應(yīng)過淺而注入皮內(nèi)。
10.位要注意進針角度和深度,不應(yīng)做提、插、捻、轉(zhuǎn)。
11.穴位注射,應(yīng)平刺進針,針尖斜向脊柱。
12.穴位注射前應(yīng)囑患者排尿,以免刺傷膀胱。
中藥熏洗
【用物準備】
治療盤、藥液、熏洗盆(根據(jù)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備坐浴椅、有孔
木蓋浴盆及治療碗等)、水溫計、必要時備屏風及換藥用品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根據(jù)熏洗部位協(xié)助患者取合適體位,暴露熏洗部位。每次15-30分
鐘。
3.坐浴時,將藥液趁熱倒入盆內(nèi),上置帶孔木蓋,協(xié)助患者脫去內(nèi)褲,
坐在木蓋上熏蒸。待藥液不燙時,拿掉木蓋,坐入盆中泡洗。藥液偏涼時,
應(yīng)更換藥液,每次熏洗15-20分鐘。
4.熏洗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感到不適,應(yīng)立即停止,
協(xié)助患者臥床休息。
5.熏洗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衣著,安置舒適臥位。
6.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⑴熏洗過程中一定要根據(jù)病人的耐受程度調(diào)節(jié)適宜的藥液溫度,特別
是老年患者,由于對溫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時要防止燙傷的發(fā)生。
⑵合并有傳染病的患者應(yīng)使用單獨的浴具,并單獨嚴格消毒。
⑶皮疹、瘙癢等過敏癥狀時應(yīng)立即停止使用,必要時外用可外涂抗過
敏藥膏,口服抗過敏藥物。
⑷對于燙傷后皮膚局部出現(xiàn)水皰或潰爛者患者,應(yīng)避免抓撓,保護創(chuàng)面或涂燙傷軟膏、紅霉素
軟膏等。
耳穴壓豆
【用物準備】
治療盤、探針、棉簽、0.5%碘伏、鑲子、王不留行籽、膠布、剪刀、
彎盤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患者取側(cè)臥位或坐位。
3.術(shù)者一手持耳輪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針由上而下在選區(qū)內(nèi)找敏感點,
常規(guī)消毒。
4.埋籽:將王不留行籽粘于7mmx7mm膠布中間,貼于所選穴位上,
并用食指指腹按壓。
5.一邊按壓一邊詢問病人有無酸、脹、痛等“貓氣”感。
6.教會病人或家屬按壓的方法,根據(jù)需要留籽2—3天。
7.撤籽:撤除膠布和王不留行籽,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破損,并
及時給予處理。
8.操作完畢,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耳殼凍傷或炎癥者,過度疲勞或身體極度衰弱者不宜用
穴位貼敷
【物品準備】
治療盤,彎盤、棉棒、所需藥品、穴位貼敷、皮膚消毒劑(酒精過敏
者選用生理鹽水棉球)。
【操作程序j
1.做好解釋皮膚可有輕微刺痛感,取合理體位,暴露治療部位,注意
保暖。
2.消毒劑消毒皮膚表面,將已制備好的藥物直接貼壓于穴位上,然后
外覆醫(yī)用膠布固定;或先將藥物置于醫(yī)用膠布粘面正中,再對準穴位粘貼。
硬膏劑可直接或溫化后將硬膏劑中心對準穴位貼牢。
3.敷時若貼敷部位無水泡、破潰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簽蘸溫水、
植物油或石蠟油清潔皮膚上的藥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貼敷。貼敷部位起水
泡或破潰者,應(yīng)待皮膚愈后再貼敷。
4.清潔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久病、體弱、消瘦以及有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2.孕婦、幼兒慎用。
3.顏面部慎用。
4.糖尿病患者慎用。
5.凡用溶劑調(diào)敷藥物時,需K調(diào)配K敷用,以防揮發(fā)。
6.若用膏劑貼敷,膏劑溫度不應(yīng)超過45C,以免燙傷。
7.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布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8.對于殘留在皮膚上的藥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質(zhì)擦洗。
9.貼敷藥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0.貼敷后若出現(xiàn)范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泡、疹癢現(xiàn)象,
應(yīng)立即停藥,進行對癥處理。出現(xiàn)全身性皮膚過敏癥狀者,應(yīng)及時到醫(yī)院
就診。
中藥灌腸
【物品準備】
中藥灌腸液、灌腸筒、治療盤、彎盤、肛管、紗布、石蠟油、棉簽、
血管鉗、調(diào)節(jié)夾、草紙、橡膠單、治療巾、輸液架、水溫計
[操作方法]
(1)保留灌腸前,囑病人排便,以清潔腸道,便于藥物吸收,盡量不采取
大量不保留灌腸,以免刺激腸蠕動,使藥液不易保留。
(2)備齊用物攜至床前,向病人解釋治療目的及方法。
(3)測量藥液溫度,39℃~41℃,倒入灌腸筒或輸液瓶內(nèi),掛在輸液架
上,液面距肛門約30~40cm。
(4)擺好體位,根據(jù)病變部位取左側(cè)或右側(cè)臥位,臀下墊一次性治療巾,
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門。
(5)潤滑肛管前端,與輸液器連接,排氣后夾緊輸液管,輕輕插入肛門
約10~15cm,用膠布固定,松開活塞,調(diào)節(jié)滴速,每分鐘60?80滴。壓力
要低,以便藥液的保留,保留時間越長越好,有利于腸粘膜的充分吸收。
(6)待藥液滴完時夾緊輸液管或灌腸筒的連管,拔出肛管放入彎盤。用
衛(wèi)生紙輕揉肛門部。
(7)整理床鋪,協(xié)助病人取舒適臥位,囑咐病人盡量保留藥液1小時以
上。
(8)整理用物,洗手,記錄。
【注意事項】
(1)在保留灌腸操作前,應(yīng)了解病變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腸的臥位和肛
管臥位插入的深度。
(2)觀察前,應(yīng)囑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細,插入要深,壓力要低,藥量要
少。
(3)腸道病變病人在晚間睡前灌入為宜,并減少活動。
(4)藥液溫度要適宜,一般為39-40攝氏度,虛癥可為40-44攝氏度。.
(5)灌腸筒要清潔消毒處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醫(yī)
療廢物管理辦法》規(guī)定處理。
(6)肛門、直腸和結(jié)腸等手術(shù)或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婦女
病人禁用灌腸治療。
推拿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取適宜體位,協(xié)助松開衣著,暴露治療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療部位上鋪治療巾,腰、腹部進行按摩時,先囑病人排尿。
4.按確定的手法進行操作,操作時壓力、頻率、擺動幅度均勻,動作
靈活。
5.操作過程中隨時觀察病人對手法治療的反應(yīng),若有不適,應(yīng)及時調(diào)
整手法或停I卜操作,以防愛*生意外
6「操作手法輕重快慢適宜:用力需均勻,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時間,
一般15-30鐘。
7.操作完畢后,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操作者在治療前須修剪指甲,以免傷及病人皮膚。
2.孕婦的腰舐部與腹部、婦女經(jīng)期均忌用。
3.年老體衰、久病體虛、或極度疲勞、劇烈運動后、過饑過飽、醉酒
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嚴重心臟病、各種出血性疾病、結(jié)核病、腫瘤、膿毒血癥、骨折早
期(包括頸椎骨折損傷)、截癱初期、燙傷、皮膚破損部位及潰瘍性皮炎
的局部禁推拿。
常用操_彳乍方"去有*.
4.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接摩
擦。用指稱指推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操作時指、掌、肘要
緊貼體表,用力要穩(wěn),速度緩慢而均勻,以能使肌膚深層透熱而不擦傷皮
膚為度。此法可在人體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興奮性,促使血液循環(huán),
并有舒筋活絡(luò)作用
4.2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著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
肩、垂肘、懸腕,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
關(guān)節(jié)做屈伸活動。手法頻率每分鐘120?160次,壓力、頻率、擺動幅度
要均勻,動作要靈活,操作時要求達到患者有透熱感。常用于頭面、胸腹
及四肢等處。具有舒筋活絡(luò)、調(diào)和營衛(wèi)、健脾和胃、祛瘀消積的功能。
4.3揉法: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拇指指腹著力,腕關(guān)節(jié)或掌指做輕
柔緩和的擺動。操作時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xié)調(diào)而有節(jié)律,一般速度每分
鐘120?160次。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dǎo)滯、活血化
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4.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著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關(guān)節(jié)
連同前臂作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此法操作時肘關(guān)節(jié)自然彎曲,腕部放松,
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xié)調(diào),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輕
柔,常用于胸腹、脅肋部位。具有理氣和中、消食導(dǎo)滯、調(diào)節(jié)腸胃蠕動等
作用。
4.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
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操作時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患者體表治療
部位,以肩關(guān)節(jié)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動。獨作
要均勻連續(xù),推動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氣,頻率每分鐘100―120
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溫經(jīng)通絡(luò)、行氣活血、消腫
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搓法:用雙手掌面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時做
上下往返移動。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搓動要快,移動要慢。手法由輕
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為
推拿結(jié)束時手法。具有調(diào)和氣血、舒筋通絡(luò)作用。
4.7抹法:用單手或雙手指指腹緊貼皮膚,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
操作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適用于頭面及頸項部。具有開竅
鎮(zhèn)靜、醒腦明目等作用。
4.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著力于體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靜止性強力地
用力,產(chǎn)生振顫動作,操作時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動的頻率較
高,著力較重。此法多用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進行。適用于全身各部
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積、和氣理氣作用。
4.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單掌或雙掌(雙掌重疊)按壓體表,并
稍留片刻。操作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而重,不
可用暴力猛然按壓。指按法適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適用于腰背及腹
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捏法: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將患處皮膚、肌
肉、肌腱捏起,相對用力擠壓。操作時要連續(xù)向前提捏推行,均勻而有節(jié)
律。此法適用于頭部、頸項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絡(luò)、行氣活血作
用。
4.11拿法:捏而提起謂之拿,即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
四指相對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節(jié)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力要由
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和緩而有連貫性。臨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
用于頸項、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風散寒、舒筋通絡(luò)等作用。
4.12彈法:用一手指指腹緊壓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壓手指端用力彈
出,連續(xù)彈擊治療部位。操作時彈擊力要均勻,頻率為每分鐘120?160
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頭面、頸項部最為常用。具有舒筋活絡(luò)、
祛風散寒的作用。
4.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時要
逐漸用力,達滲透為止,不要掐破皮膚。掐后輕揉皮膚,以緩解不適。此
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脈、宣
通經(jīng)絡(luò)的作用。
毫針
【用物準備】
治療盤,毫針盒(內(nèi)備各種毫針)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針,0.5%碘伏,
棉簽,棉球,鏡子,彎盤,必要時備毛毯和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協(xié)助患者松開衣著,按針刺部位,取合理體位。
(3)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并詢問患者有無感覺。
(4)消毒進針部位后,按腌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取合適的毫針,同
時檢查針柄是否松動,針身和針尖是否彎曲或帶鉤,術(shù)者消毒手指。
(5)根據(jù)針刺部位,選擇相應(yīng)進針方法,正確進針。
(6)當刺入一定深度時,患者局部產(chǎn)生酸、麻、脹、重等感覺或向遠
處傳導(dǎo),即為“得氣”。得氣后調(diào)節(jié)針感,一般留針10一20分鐘。
(7)在針刺及留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xiàn)
意外,緊急處理。
(8)起針: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壓在針孔周圍皮膚處,右手持
針柄慢慢捻動將針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隨即用無菌干棉球輕壓針孔片
刻,防止出血。最后檢查針數(shù),以防遺漏。
(9)操作完畢,協(xié)助患者衣著,安置舒適臥位,整理床鋪。
(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患者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
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強,并應(yīng)盡量選用
臥位。
(2)婦女懷孕3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臉穴。若懷孕3月以上
者,腹部、腰能部臉穴也不宜針刺。至于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
些通經(jīng)活血的腌穴,在懷孕期亦應(yīng)予禁刺。
如婦女行經(jīng)時,若非為了調(diào)經(jīng),亦不應(yīng)針刺。
(3)小兒囪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腌穴不宜針刺。
(4)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6)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臉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腫大、肺氣腫患
者更應(yīng)注意。如刺胸、背、腋、脅、缺盆等部位的腌穴,若直刺過深,
都有傷及肺臟的可能,
使空氣進入胸腔,導(dǎo)致創(chuàng)傷性氣胸,輕者出現(xiàn)胸痛、胸悶、心慌、呼
吸不暢;甚則呼吸困難,唇甲發(fā)縉、出汗、血壓下降等癥。因此,醫(yī)者在
進行針刺過程中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令患者選擇適當?shù)捏w位,嚴格掌握進
針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發(fā)生。
(7)針刺眼區(qū)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zhuǎn)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
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后果。
(8)對尿潴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臉穴時,也應(yīng)掌握適當?shù)尼槾谭较颉?/p>
角度、深度等,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xiàn)意外的事故。
皮膚針(梅花針)
【用物準備】
治療盤、皮膚針、0.5%碘伏、棉簽、彎盤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體位,協(xié)助松開衣著,暴露叩刺部位,進行皮膚消毒。
(3)檢查針具后,手握針柄后段,食指直伸壓在針柄中段,針尖端對
準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將針尖垂直叩刺在皮膚上,并迅速提起,反
復(fù)進行,一般每分鐘70-90次。
(4)刺激的強度,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年齡、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
弱、中、強三種刺激強度。
4.1弱刺激:用較輕腕力進行叩刺,以局部皮膚略有潮紅,患者無疼
痛為度。適用于老弱婦兒、虛證患者及頭面部肌肉淺薄處。
4.2強刺激:用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膚可見隱隱出血,患者有疼
痛感覺。適于身強體壯、實證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豐厚處。
4.3中刺激:用力介于強弱兩種叩刺之間,局部皮膚潮紅,但無滲血,
患者稍感疼痛。適于一般疾病,除頭面外,身體大部分均可使用。
(5)在叩刺過程中,應(yīng)觀察患者面色、神情,詢問有無不適反應(yīng)。
(6)叩刺完畢,消毒局部皮膚,以防感染。
(7)協(xié)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
(8)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叩刺軀干時,應(yīng)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皮膚針針尖必須平齊、無鉤、無銹,針柄與針尖連接處必須牢固,
以防叩刺時滑動。
(3)叩刺時用力須均勻,針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鉤、挑,
以減輕疼痛。
(4)循經(jīng)叩刺時,每隔1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T6次。
(5)皮膚有破潰、疤痕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艾炷灸技術(shù)
【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簽、鑲子、彎盤、酌情備浴巾、屏
風等。間接灸時,備姜片、蒜片或附子餅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協(xié)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據(jù)情況實施相應(yīng)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無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點燃,艾炷燃剩至2/5左
右,患者感到灼痛時,即用鎰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彎盤中,更換新炷
再灸,一般連續(xù)灸5-7壯。
3.2間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餅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據(jù)病情,放上鮮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餅1片(事
先將鮮姜或獨頭蒜
切成約0.6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shù)孔;附子餅是附子研末
以黃酒調(diào)和而成,厚約0.6-0.9cm,中心處用粗針穿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
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或患者感到灼痛時,則更換新炷再灸,一般灸3-7
壯。達到灸處皮膚紅暈,不起泡為度。
4.艾炷燃燒時,應(yīng)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壞衣
物等。
5.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置舒適
體位,酌情通風。
6.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凡實證、熱證、陰虛發(fā)熱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婦胸腹部和腰顫
部,均不宜施灸。
2.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紅灼熱,屬于正?,F(xiàn)象。如灸后出現(xiàn)小水泡,
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nèi)液體,覆
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滅后的艾炷,應(yīng)裝入小口瓶內(nèi),以防復(fù)燃,發(fā)生火災(zāi)。
熱敷(中藥燙熨)
【物品準備】
治療盤、布袋、毛巾、微波爐、凡士林、中藥調(diào)配劑等
【操作程序】
1.將適量中藥調(diào)配裝入布袋,加入少量藥酒,放入微波爐加熱至
60-70度,用大毛巾保溫,即可使用。
2.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3.去合適體位,暴暴露熱敷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時屏風遮擋。
4.先于患處涂少量凡士林,將藥袋放到患處或相應(yīng)穴位用力來回推
熨,力量要均勻,開始時用力要輕,速度可稍快,隨著藥袋溫度降低,
力量可增大,同時速度減慢。藥袋過低,可更換藥袋。操作過程約15-30
分鐘,每日「2次中藥可連續(xù)使用1周。
5.藥熨后擦凈局部皮膚,整理物品。
【注意事項】
1.防治燙傷,尤其是小孩,昏迷病人,老年人,及有癱瘓、糖
尿病、腎炎等血液循環(huán)不好的或感覺不靈敏的病人,使用熱敷時,
應(yīng)隨時檢查局部皮膚的變化,如發(fā)紅起泡時,應(yīng)立即停止。
2.當急腹癥未確診時,面部、口腔的化膿,各種內(nèi)臟出血,關(guān)
節(jié)扭傷初期有水腫,都禁止用熱敷。
3.有傳染病的患者應(yīng)使用單獨的浴具,并單獨嚴格消毒。
瘢痕灸
瘢痕灸:又稱“化膿灸”,施焦前用大蒜搗汁涂敷施焦部位后,放置艾
炷施焦。每炷必須燃盡方可繼續(xù)加炷施焦,一般灸5-10壯。因施灸時疼
痛較劇,灸后產(chǎn)生化膿并留有瘢痕,所以灸前必須征得患者的同意。對施
灸中的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周圍輕輕拍打,以緩解灼疼。在正常情況下,
灸后一周左右,施術(shù)部位化膿(稱“灸瘡”),5-6周后,灸瘡自行痊愈,
結(jié)痂脫落,留下瘢痕。
【操作方法】
1.點穴及置炷:一般用小炷,艾炷如麥?;蚓G豆大。
2.燃艾:用火燃著艾炷后,醫(yī)者應(yīng)守護在旁邊。待燃至患者感覺疼
痛,醫(yī)者用手輕輕拍打或抓爬穴區(qū)四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施灸
時的疼痛。艾炷燃盡,用浸有生理鹽水的消毒敷料,拭去艾灰。再灸第二
壯。對懼痛患者,可先在穴區(qū)注入2%普魯卡因注射液1ml作局部麻醉后
再施灸,或涂以中藥局麻液。中藥局麻液配制法為:川烏、細辛、花椒各
30g,蟾酥1.8g。用75%乙醇300nli浸泡24小時。使用時,取棕紅色上清液,
以消毒棉球蘸后涂于施灸穴位,1?5min之后可達到局部麻醉。
3.封護:于完成所灸壯數(shù)后,以上法拭去艾灰后,灸區(qū)多形成一焦
痂。在灸穴上用淡膏藥或根據(jù)灸口大小剪一塊一般膠布,敷帖封口,淡膏
藥以稱灸瘡膏藥。護封的目的是防止衣服摩擦灸瘡,并促使其潰爛化膿。
化膿后,每日每日換1次膏藥或膠布。膿水多時可每日2次。約經(jīng)1?2周,
膿水漸少,最后結(jié)痂,脫落后留有瘢痕。
【注意事項】
1.敷貼灸瘡:不可采用護瘡膏類及藥紗布。也不可以一見到膿液用
清瘡消毒之法后再敷貼膠布,只需采用棉球擦干膿液后即敷貼膠布。
2.護理灸瘡:化膿灸要求灸后局部潰爛化膿,這是無菌性化膿反應(yīng),
膿色較淡,多為白色。灸瘡如護理不當,造成繼發(fā)感染,膿色可由白色轉(zhuǎn)
為黃綠色,并可出現(xiàn)疼痛及滲血等,則須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涂敷。若瘡
久不收口,多因免疫功能較差所致,應(yīng)作治療。
3.注意調(diào)養(yǎng):為了促使灸瘡的無菌性化膿反應(yīng),要注意調(diào)養(yǎng)。對此,
《針灸大成》曾有論述,可作參考:“灸后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
恐滯經(jīng)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大事,遠色欲,平心定氣,
凡百俱要寬解。尤忌大怒、大勞、大饑、大飽、受熱、冒寒。至于生冷瓜
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養(yǎng)胃之物,使氣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氣。若過厚毒
味,酗醉,致生痰液,阻滯病氣矣。鮮魚雞羊,雖能發(fā)火,止可施于初灸
十數(shù)日之內(nèi),不可加于半月之后?!?/p>
懸灸技術(shù)
懸灸,是將艾條點燃懸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種灸法。根據(jù)施灸手
法不同分為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操作規(guī)程】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協(xié)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1)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懸于施灸部位,大約3厘米左右高度,
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一般每處灸3?5分鐘,灸至
皮膚稍起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和小兒,醫(yī)者可將食、
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cè)t這樣可以通過醫(y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
部的受熱程度,以便X時調(diào)節(jié)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溫和
灸是臨床上應(yīng)用最為廣泛的灸法之一,有溫經(jīng)通絡(luò)、散寒祛邪、活血化瘀、
軟堅散結(jié)等功效。
(2)雀啄灸:將艾條一端點燃,懸于施灸部位約3厘米之上,將艾
條象鳥雀啄食一樣做一上一下移動,使艾條與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
離。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兒童疾患。
(3)回旋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約3厘米高度,然后均
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fù)旋轉(zhuǎn)施灸,移動范圍約3厘米左右。本灸法適
用于風濕痹痛及神經(jīng)性麻痹。
4.艾炷燃燒時,應(yīng)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壞
衣物等。
5.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xié)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置舒
適體位,酌情通風。6.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懸灸的作用】:
1、溫經(jīng)散寒:懸灸可用于氣血因寒而運行不暢,留凝澀引起的
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2、行氣通絡(luò)經(jīng)絡(luò)分布與人體各部,內(nèi)聯(lián)五臟、外布體表肌肉、
骨骼等組織。懸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diào)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luò),可以治療
緩解各種痛癥。
3、扶陽固脫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以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
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為寒、為厥、易元氣虛陷、陽氣衰微
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則手足逆冷。四肢不暖、懸灸能扶陽固脫、固陽
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瀉、虛脫、中風等癥
4,祛寒、祛濕、解痙、止痛現(xiàn)代白領(lǐng)職業(yè)人群,常年生活在空
調(diào)房間,致寒性很強。俗話說:百病從寒而起。寒濕逼入臟腑,寒凝阻絡(luò),
就會造成很多病痛。如胃脫痛、月經(jīng)寒痛、四肢涼痛、腰酸背痛、頭頸攣
痛等。懸灸可以直接將留存于臟腑中的寒氣排出體外。如果體內(nèi)寒氣嚴重
的人,懸灸時可感到有一陣陣的寒氣從手心、手指間、足心處排出體外,
這種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藥物所無可替代的。
5、現(xiàn)代文明病的保健("綠色醫(yī)療")我國古代醫(yī)家早就認識到
預(yù)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xué)術(shù)思想。而
懸灸有很好的預(yù)防疾病的保健作用,這在古代文獻中都有很多記載,我們
通過實踐也發(fā)現(xiàn)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期,可
以通過懸灸得到緩解,晚期則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痛苦。
溫針灸技術(shù)
[操作方法]
1.辨證、辨病取穴:溫針灸的主要刺激區(qū)為體穴、阿是穴。
2.常規(guī)穴位皮膚消毒,取長度在1.5寸以上的毫針,刺入穴位得氣
后,固定針體,留針。
3.在針柄上裹以純艾絨的艾團,或取約2cm長之艾條一段,套在針
柄之上,無論艾團、艾條段,均應(yīng)距皮膚2~3cm,再從其下端點燃施灸。
在燃燒過程中,如患者覺灼燙難忍,可在該穴區(qū)置一硬紙片,以稍減火力。
每次如用艾團可灸3~4壯,艾條段則只須1?2壯。
4.還可采用帽狀艾炷行溫針灸,帽狀艾炷的主要成分為艾葉炭,類
似無煙灸條,其長度為2cm,直徑1cm,一端有小孔,點燃后可插于針柄
上,燃燒時間為30分鐘。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針上,故又稱帽炷
灸。
【注意事項】
L溫針灸要嚴防艾火脫落灼傷皮膚??深A(yù)先用硬紙剪成圓形紙片,并
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針下穴區(qū)上。
2.溫針灸時,要囑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動肢體,以防灼傷
電針技術(shù)
【用物準備】
治療盤、電針儀、無菌毫針、無菌干棉球、棉簽、0.5%碘伏、彎盤、
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根據(jù)所選穴位取合適體位,囑病人排盡小便。
(3)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覺,以校準
穴位。
(4)局部皮膚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針刺法進針。
(6)病人有酸、麻、脹、重等感覺后,調(diào)節(jié)電針儀的輸出電位器至
“零”,再將電針儀的兩根輸出導(dǎo)線分別連接在同側(cè)肢體的兩根毫針針柄
上。
(7)開啟電針儀的電源開關(guān),選擇適當波型(密波:其脈沖頻率一
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經(jīng)應(yīng)激功能;疏波其脈沖頻率常為2-5次
/秒,刺激作用較強,能引起肌肉收縮,能提高肌肉、韌帶張力;其它還
有疏密波、斷續(xù)波、鋸齒波等)慢慢旋轉(zhuǎn)電位器由小至大逐漸調(diào)節(jié)輸出電
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動,即是所需的強度)。
(8)通電過程中應(yīng)觀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導(dǎo)線有否脫落,有無
暈針、彎針、折針等情況。
(9)通電時間視病情及病人體質(zhì)而定,一般為5~20分鐘。
(10)將電位器撥回至“零”位,關(guān)閉電源,拆除輸出導(dǎo)線,將針慢
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11)完畢,協(xié)助患者衣著,安置適當體位,整理床單位。
(12)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電針儀在使用前須檢查性能是否良好。如電流輸出時斷時續(xù),須
注意導(dǎo)線接觸是否良好,應(yīng)檢修后再用。干電池使用過一段時間,如電流
輸出微弱,就須換新電池。
(2)電針儀最大輸出電壓在40伏以上者,最大輸出電流應(yīng)控制在1
毫安以內(nèi),避免發(fā)生觸電事故。直流電或脈沖直流電有電解作用,容易引
起斷針和灼傷組織,不能作電針儀的輸出電流。
(3)調(diào)節(jié)電流量時,應(yīng)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防止引起肌肉
強烈收縮,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
(4)有心臟病者,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電
針時,電流輸出量宜小,切勿通電過大,以免發(fā)生意外。孕婦慎用。
(5)經(jīng)溫灸過的毫針,針柄因燒黑氧化而不導(dǎo)電;有的毫針柄是用鋁
絲繞制而成,并經(jīng)氧化處理鍍成金黃色,氧化鋁絕緣不導(dǎo)電。以上兩種毫
針應(yīng)將電針儀輸出線夾持在針體上。
頭針技術(shù)
【用物準備】
治療盤、無菌毫針、電針儀、無菌干棉球、棉簽、0.5%碘伏、彎盤
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分開頭發(fā),常規(guī)消毒。
(3)根據(jù)病情,選擇相應(yīng)的針刺方法。
3.1快速進針:針尖與頭皮呈30°左右夾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層,
然后沿刺激區(qū)快速推進(不捻針)到相應(yīng)的深(長)度(或用捻轉(zhuǎn)法進針)。
3.2快速捻轉(zhuǎn):術(shù)者肩、肘、腕關(guān)節(jié)、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狀,
用拇指第一節(jié)的掌側(cè)面與食指第一節(jié)的槐側(cè)面捏住針柄,然后以食指指掌
關(guān)節(jié)不斷伸屈,使針體來回快速旋轉(zhuǎn)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轉(zhuǎn)各兩轉(zhuǎn)左
右。捻轉(zhuǎn)持續(xù)約0.5—1分鐘,然后靜留針5-10分鐘再重復(fù)捻轉(zhuǎn),用同
樣的方法在捻轉(zhuǎn)兩次。也可用電針儀代替手捻進行治療。
(4)在針刺及捻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
現(xiàn)意外,緊急處理。
(5)起針:如針下無沉緊感,可快速抽拔出針,也可緩緩出針,起
針后必須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檢查針數(shù),以防遺
漏。
(6)操作完畢,安置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
(7)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頭部因長有頭發(fā),因此尤其須做到嚴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針推進時術(shù)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覺疼痛時,應(yīng)停止進
針,將針身后退,然后改變角度再進針。
(3)由于頭針的刺激較強,刺激時間較長,術(shù)者須注意觀察患者表
情,以防暈針。
(4)對腦溢血患者,須待病情及血壓穩(wěn)定后方可做頭針治療。凡并
發(fā)有高熱、心力衰竭等癥時,不宜立即采用頭針。
平衡針技術(shù)
【操作程序】
(1)用物準備
75%酒精溶液用于針具、皮膚針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規(guī)消毒,針
具規(guī)格直徑0.32毫米,長20-40毫米毫針。
(2)針具選擇
根據(jù)不同病情、針刺部位及手法,選擇不同規(guī)格的針具。
(3)體位
一般不受限制,為防止暈針最好采用坐位或者臥位。
(4)針刺手法
快進快出,三秒鐘之內(nèi)完成針刺過程,一般不留針,以刺激相關(guān)神經(jīng)
束為主。
4.;直刺法:垂直進針方法,針刺時針體與皮膚呈90度直角。針刺
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針刺透皮感覺輕微。適用于局限性、
定位性和深部疾病治療。
4.2斜刺法:進針時,針體與皮膚呈15-45度角。較直刺廣泛,靈活
度大,刺激穴位較多,有利于埋針固定針體,加強刺激量。
【禁忌癥】
(1)具有嚴重內(nèi)臟疾病患者。
(2)具有自發(fā)出血傾向的患者。
(3)精神過于緊張,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
(4)嬰兒顱骨囪門未閉、局部病灶不宜針刺。
【注意事項】
(1)當針刺傷血管時,病人會有燒灼痛樣感覺。起針時,要用干棉
球輕壓揉按針眼。
(2)極個別患者畏針,或體質(zhì)虛弱,如針刺手法過強,也有暈針現(xiàn)
象。對于暈針患者,一般予臥位,休息一下即會好轉(zhuǎn)。
耳針技術(shù)
【用物準備】
治療盤、無菌短毫針、0.5%碘伏、無菌干棉球、棉簽、鑲子、探棒、
彎盤等。
【操作程序】
(1)選穴方法
根據(jù)病情確定處方,在選用穴區(qū)內(nèi)尋找反應(yīng)點,其方法有:
1.1觀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應(yīng)部位尋找,如有充血、
變色、丘疹、脫屑、凹陷處即是該穴。
1.2按壓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應(yīng)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針柄、
火柴梗等)輕巧緩慢、用力均勻地按壓,尋找耳穴的敏感反應(yīng)點、壓痛點
即為針刺耳穴。
1.3電阻測定法:測定到的反應(yīng)點,就是針刺的部位(穴位)。
(2)操作步驟
2.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合理體位。
2.2術(shù)者以拇、食二指緊拉耳輪后上方,首先在選用區(qū)內(nèi),以探棒
由上而下尋找敏感反應(yīng)點,具有壓痛、變形、變色、水泡、結(jié)節(jié)、脫屑等
特征的陽性反應(yīng)點,即為耳穴。
2.3核對穴位后,用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選定的穴位皮膚,消
毒范圍視耳廓大小而定。
2.4術(shù)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0.5寸短柄毫
針,對準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軟骨,但不透過對側(cè)皮膚為度。
2.5病人感到局部熱、脹、麻、涼,或有感覺循經(jīng)絡(luò)放射傳導(dǎo)為“得
氣。
2.6一般留置20~30分鐘,痛證可留針1~2小時或更長,留針期
間可間歇捻針。
2.7在針刺過程中及留針期間,應(yīng)密切觀察病人有無暈針等不適情
況。
2.8起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0.5%碘
伏,預(yù)防感染。
2.9操作完畢,安排病人舒適的體位,整理床單位。
2.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預(yù)防感染,炎癥或凍傷部位禁針。起針后
如針孔發(fā)紅,耳廓脹痛,有輕度感染時,應(yīng)及時用0.5%碘伏涂擦,或用
消炎藥治療,嚴防引起軟骨膜炎。
(2)孕婦禁用耳針,年老體弱,嚴重貧血、過度疲勞等情況,耳針
慎用或暫不用。
(3)耳針比較疼痛,須病員配合接受治療。注意預(yù)防暈針,萬一發(fā)
生就及時處理。
(4)對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后待耳廓充血發(fā)熱時,應(yīng)
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條灸等,以提高療效。
三棱針法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合理體位
2.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針柄,中指扶住針尖部,露出針尖1—2分許,
以控制針刺深淺度。針刺時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夾持、舒張皮膚,右手
持三棱針?針刺。常用的刺法有以下幾種:
(1)腌學(xué)點刺先在臉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碘
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
施術(shù)部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針,輕輕按壓
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
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處。
(2)散刺法亦稱豹紋刺,是對病變局部周圍進行點刺的一種方法。
根據(jù)病變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由病變外緣環(huán)形向中心點
刺以促使淤滯的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祛瘀生新、通經(jīng)活絡(luò)的目的。
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腫或水腫、頑癬等。針刺深淺根據(jù)局部肌肉厚薄、
血管深淺而定。
(3)刺絡(luò)法先用帶子或橡膠皮管結(jié)扎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
然后迅速消毒,針刺時,左手拇指按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
對準針刺部位的靜脈,刺人脈中立即將針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
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在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壓靜脈上端,
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瀉。此法多用于曲澤、委中等穴,治療急性吐瀉、
中暑發(fā)熱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壓施術(shù)部位兩側(cè),或夾起皮膚,使皮膚固定,
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針迅速刺人皮膚1-2毫米,隨即將針身傾斜挑破皮膚,
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將針身傾斜并
使針尖輕輕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然后出針,覆蓋敷料。此法常
用于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肩周炎、失眠、胃脫痛、頸椎病、支氣管哮喘等。
3.操作完畢,安排病人舒適的體位,整理床單位。
4.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對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釋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顧慮。
(2)操作時手法宜輕、宜穩(wěn)、宜準、宜快,不可用力過猛,防止刺入
過深,創(chuàng)傷過大,損害其他組織,更不可傷及動脈。
(3)注意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4)對體弱、貧血、低血壓者及懷孕和產(chǎn)后婦女等,均要慎重使用。
凡是凝血機制不好的患者和血管瘤患者,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針法刺激較強,治療過程中須注意患者體位,以防暈針。
(6)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3次為1療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
一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數(shù)滴至3—5毫升為宜。
腕踝針技術(shù)
【操作方法】
(1)取穴
由于穴點的編號和身體上、下6個分區(qū)的編號是相一致的,而每一穴
點主治的又是與其相一致的同區(qū)域病癥,故腕踝針取穴的基本方法是在病
癥所在的同側(cè)同區(qū)域選穴治療。
具體取穴時,橫膈線以上的病癥選腕部穴點,橫膈線以下的病癥選踝
部穴。
(2)配方
可分以下二種。
(1)下配方法:如病癥跨上下兩分區(qū)時,則可同時取上、下穴點組方;
如前正中線病癥,可選上1和下1組方;另如偏癱,可取上5、下4進行
配方。
(2)右配方法:對難以確定部位的區(qū)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盜汗、
全身瘙癢癥等病癥,可取左右兩側(cè)穴點加以組方,上述病癥即可取兩側(cè)之
上1穴。
(3)針具:一般采用30號1.5寸長毫針。
(4)進針法:病人體位不限,針踝部穴區(qū)時,以取臥位為佳。針刺前,
宜囑病人盡量放松肌肉。
(5)常規(guī)消毒,醫(yī)生左手固定穴點上部。以拇指拉緊皮膚,右手拇指
在下、食、中指在上夾持針柄,針與皮膚呈30度度,快速進入皮下。然
后輕捻針柄,使針體貼著皮膚淺層行進,以針下有松軟感為宜。如病人有
酸、麻、脹、痛、沉等感覺,表明針體已深入筋膜下層,屬進針過深,宜
將針外退至淺表處。剛開始進針時,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應(yīng)立即消
失。為了保證針在皮下,針尖入皮膚后,放開持針手指,則針自然垂倒并
貼近皮膚表面。進針方向以朝病端為原則,如病癥在指或趾,針尖向下;
在頭胸或腰膝,針尖向上。針刺深約1.5寸,進針后將針循縱線沿皮下平
刺插入;但針上下1或6穴時,針體應(yīng)與腕部或踝部的邊緣平行。
(6)調(diào)針法:腕踝針療法一般不使用補瀉手法,但在針刺過程中須及
時予以調(diào)針。調(diào)針法有以下三種。
1)針刺入過深,局部出現(xiàn)脹、痛感覺時,將針退出,使針尖到皮下,
重新平刺入更表淺部位。
2)針刺方向不正,將針提至皮下,重新進針。
3)針刺長度不夠時,宜將針盡量刺入或換針另刺,但須注意,應(yīng)略
保留部分針體在體外。
(7)留針法:腕踝針一般留針30分鐘。疼痛性病癥或某些慢性病可適
當延長留針時間。腕踝針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
(1)如穴點皮下有較粗的血管,或針刺入后有顯著疼痛時,進針點宜
適當移位。移動進針點,應(yīng)注意遵循移點不離線的原則,即沿縱線方向移
位,不能向兩旁移點。
(2)腕踝針偶亦可引起暈針,如患者出現(xiàn)頭昏、惡心不適時,宜迅速
取針,并令患者平臥。
開天門技術(shù)
【用物準備】:梳子、治療巾。
【操作方法】:向病人解釋,頭部墊治療巾。
第一步:推上星一從印堂推上星36次。
第二步:推頭維T從印堂到頭維推36次。
第三步:抹眉一從攢竹到絲竹空推36次。
第四步:梳理太陽筋一用雙手指端交替梳推頭額10—20次,用中
指叩印堂36次,叩百會36次。
第五步:揉太陽一順時針10次,逆時針10次。
第六步:輕拍頭部3分鐘一按順序1前額到左太陽穴,再到前額,
再到右太陽穴,再到前額,再到額頂。(按順序再重來一遍)
第七步:按揉雙側(cè)風池穴5—10次。
最后為患者梳理頭發(fā)。
【注意事項】: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支氣管哮喘的診斷與治療
- 裝修安全要注意的重點事項
- “雪野亦有情”活動方案例文(三篇)
- 2024年我身邊的科學(xué)演講稿(5篇)
- 2021年10月廣西南寧市良慶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局公開招聘強化練習(xí)題(一)
- 2024年散學(xué)典禮校長講話稿范例(3篇)
- 2024年實踐心得體會(2篇)
- 2024年采購部年終工作總結(jié)(2篇)
- 五一勞動節(jié)公司工會員工活動策劃方案(4篇)
- 2024年內(nèi)分泌科年終工作總結(jié)(2篇)
-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2025屆高三上學(xué)期第三次月考數(shù)學(xué)試卷含答案
- 中國視覺小說行業(yè)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競爭趨勢分析研究報告(2024-2030版)
- 倉儲物流中心物業(yè)安全管理
- 咨詢師基礎(chǔ)心理學(xué)課件
- 北京科技大學(xué)第二批非教學(xué)科研崗位招考聘用高頻500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附帶答案詳解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解讀(總)
- 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教案(全冊)
- (高清版)JTGT 5440-2018 公路隧道加固技術(shù)規(guī)范
- GB/T 3953-2024電工圓銅線
- 醫(yī)療設(shè)備維保服務(wù)投標方案
- 結(jié)婚函調(diào)報告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