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678-2016 馬鈴薯-水稻連作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34T∕ 2678-2016 馬鈴薯-水稻連作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34T∕ 2678-2016 馬鈴薯-水稻連作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34T∕ 2678-2016 馬鈴薯-水稻連作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34T∕ 2678-2016 馬鈴薯-水稻連作栽培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otatoandricecontinuouscroHYPERLINK安徽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I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提出。本標準由安徽省農(nóng)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安徽省廬江縣農(nóng)業(yè)委員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廖華俊、汪新國、吳文革、孔令娟、江芹、朱永東、董玲、陳剛、王士梅、李東平、鄧本宜。1馬鈴薯-水稻連作栽培技術規(guī)程本標準規(guī)定了馬鈴薯-水稻連作種植模式下的產(chǎn)地環(huán)境、農(nóng)藥肥料使用準則、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和生產(chǎn)檔案。本標準適用于一季稻區(qū)綠色食品馬鈴薯—一季水稻連作栽培。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4404.1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GB18133馬鈴薯種薯NY/T391綠色食品產(chǎn)地環(huán)境質量NY/T393綠色食品農(nóng)藥使用準則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658綠色食品包裝通用準則NY/T1049綠色食品薯芋類蔬菜NY/T1066馬鈴薯等級規(guī)格DB34/T301優(yōu)質中秈稻旱育壯秧技術規(guī)程DB34/T684江淮地區(qū)雜交中山稻高產(chǎn)優(yōu)質栽培技術規(guī)程DB34/T1136綠色食品馬鈴薯稻草覆蓋栽培技術規(guī)程DB34/T1701綠色食品水稻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DB34/T2259兩系雜交中秈水稻高產(chǎn)優(yōu)質機械化栽培技術規(guī)程HYPERLINK僅供學學習交流4農(nóng)藥使用準則應符合NY/T393的規(guī)定。5肥料使用準則應符合NY/T394的規(guī)定。2選取排灌兩便,地下水位80cm以下,土壤理化性狀良好的田塊,以壤土和沙壤土為宜。6.2種植方式6.2.1馬鈴薯6.3.1馬鈴薯選用結薯早、塊莖膨大快,高產(chǎn)、優(yōu)質、抗病的早、中6.3.1.2用種量大田每畝用種量為150kg。種薯切塊時,每個薯塊要有1~2個芽眼,重30g~40g。切好的薯塊攤放在室內晾至切面愈合,或放入中性滑石粉中拌種促進刀口愈合,亦可用藥劑進行拌種,如每100kg種薯可加撲海因50ml+中秈稻生育期135~140d;中粳稻生育期145~150d;單季晚粳稻品種生育期155~165d。水稻機插秧齡為20d左右,人工手栽秧齡為30d左右。3機插盤育秧技術操作應符合DB34/T1701和DB34/T2259的育秧部分的規(guī)定;采用人工育秧其技術操作應符合DB34/T301和DB34/T684的育秧技術規(guī)定。6.4整地施肥6.4.1施肥原則根據(jù)馬鈴薯、水稻需肥規(guī)律,土壤養(yǎng)分狀況和肥料效應,通過土壤檢測確定相應的肥料品種、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底肥與追肥結合的原則,實行平衡施肥。有機肥料的施用應符合NY/T394規(guī)定的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要求,無機肥忌用硝態(tài)氮肥。6.4.2馬鈴薯在播種前對深翻后的土壤進行旋耕一遍,做到土碎地平。整地可由機械或人工完成,采取地膜覆蓋起壟栽培模式,單壟單行栽培時,壟寬60cm、壟高20cm、溝寬30cm;單壟雙行栽培時,壟寬80cm、壟高20cm、溝寬30cm。采取稻草覆蓋栽培時,畦寬100~110cm、溝寬30cm、溝深20cm,馬鈴薯播種和覆蓋稻草結束后,用開溝機進行開畦間溝和稻草上覆土。6.4.2.2施肥一般基肥施用量占施肥總量的80%。每667m2施用無害化處理后的農(nóng)家肥2500kg~3000kg,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10-20或15-12-18)70kg~75kg、硫酸鋅1.2kg、硼酸1kg。有機肥耕地時撒施,復合肥一部分結合耕地翻入耕作層,一部分在播種前開溝時集中溝施。機械化栽培,化學肥料的施用同起壟、播種一次性完成。6.4.3水稻整地施肥及時清理前茬殘物,耕翻曬垡。無害化處理農(nóng)家肥在翻耕前施入,耕翻后每667m2施45%(或48%)三元復合肥40kg~45kg,并配施硅肥(SiO?20%)30kg左右。旋耕后,每667m2施4kg~7kg尿素(或等N量的其他氮肥),精細平整,沉實2d~3d待插秧。6.5.1播種期吏用6.5.1播種期吏用,甘他田途大棚栽培,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播種;露地地膜覆蓋栽培,1月中下旬播種;稻草覆蓋栽培2月上旬播種。6.5.2播種方法與密度單壟雙行種植,小行距20cm,株距25cm,三角形排列,播種深度8cm~10cm;單壟單行播種,株距15cm,于壟中間播種;稻草覆蓋栽培,每畦播種4行,行距25cm,株距20cm。馬鈴薯播種機播種,可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起壟、覆蓋地膜作業(yè);人工播種,可以先起壟再開溝或挖穴播種,也可以先開播種、施肥溝,播種后再覆土成壟,然后覆蓋地膜。稻草覆蓋栽培播種時,先將薯塊在畦面按株行距擺放后略覆蓋碎土,然后在畦面覆蓋8cm~10cm厚稻草,再用開溝培土機從兩畦間預留畦間溝處開溝,并將溝土覆蓋到畦面稻草上,最后整平畦面、覆蓋地膜。4馬鈴薯稻草覆蓋栽培技術可參照DB34/T1136執(zhí)行。6.6水稻栽插6.6.1栽插期大棚栽培馬鈴薯茬水稻秧苗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栽插,露地稻田馬鈴薯茬可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6.6.2栽插方法采用機插秧,其具體技術操作應符合DB34/T1701和DB34/T2259之插秧部分的規(guī)定;采取人工插秧,其具體技術操作應符合DB34/T301和DB34/T684的插秧技術規(guī)定。6.7田間管理6.7.1馬鈴薯6.7.1.1破膜放苗人工破膜放苗,在幼苗出土后,需人工及時破膜,使幼苗露出膜外,并覆土將膜口封嚴。機械覆土栽培,在幼芽距離地面1.5cm左右時,采用中耕培土機在壟面地膜上覆蓋2cm厚碎土,讓幼苗自行頂破地膜出苗。6.7.1.2中耕培土出現(xiàn)雜草時,要及時進行人工或機械中耕。稻草覆蓋栽培時,應結合中耕去除雜草,分別在5片~6片葉和薯塊膨大期各中耕培土1次。6.7.1.3水分管理注意清理溝渠,防漬排澇。干旱時及時澆水。整個結薯期要保持土壤濕潤,收獲前10d停止?jié)菜?.7.1.4追肥管理塊莖膨大期,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與0.05%硼砂混合液3次~4次。稻草覆蓋栽培時,七般在開花初期結合中耕或澆水,每[667m2追施尿素5kg、硫酸鉀8kg。6.7.2水稻田間管理吏用,請勿傳播或其他用途具體技術操作應符合DB34/T1701的栽培技術規(guī)程。6.8.1馬鈴薯馬鈴薯大部分莖葉由綠轉黃時,是最佳收獲時期。但依據(jù)市場價格等,可提前收獲上市。機械收獲或人工挖掘收獲。塊莖翻出后要及時撿拾,如土壤粘濕可待稍干后進行。按照NY/T1066規(guī)定,邊采收邊分等分級,剔除病薯,分別包裝運輸上市或貯藏。產(chǎn)品質量應符合NY/T1049的規(guī)定,包裝應符合NY/T658的規(guī)定。5黃熟末期適時收獲,及時脫粒,晾曬;待水分降低到標準含水量(秈稻13.5%,粳稻14.5%)后,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脫毒種薯,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輪作換茬、種養(yǎng)結合、機械或人工除草等農(nóng)害蟲,每(40×667)m2安裝一臺頻振式殺蟲燈。在危害馬鈴薯莖葉的蚜蟲、白粉虱和危害水稻的稻飛虱或稻薊馬發(fā)生田塊,利用30cm×20cm黃板或藍板誘殺,按照每667m2掛30塊~40塊的密度,懸掛高度高出植株上部20cm~30cm,當黃7.4生物防治7.5.2.1馬鈴薯68生產(chǎn)檔案馬鈴薯、水稻整個生產(chǎn)季節(jié),對生產(chǎn)技術、病蟲害防治和收獲各環(huán)節(jié)所采取的主要措施進行詳細記錄,建立田間生產(chǎn)檔案,并妥善保存,以備查閱。7(資料性附錄)馬鈴薯主要病害化學防治表A.1馬鈴薯主要病害化學防治主要病害防治方法晚疫病68.75%氟吡菌胺和霜霉威懸浮劑700倍液或25%的甲霜靈可濕粉6替噴撒葉面,每隔6d~8d噴一次,視病情及收獲時間約青枯病及時挖除病株及病薯,發(fā)病初期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素可濕性粉劑800倍~10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微粒粉劑400倍~50早疫病在發(fā)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HYPERLINK8(資料性附錄)主要蟲害防治方法2.5%三氟氯氰菊脂乳油2000倍~3000倍液、4.5%高效氯氟白粉虱9(資料性附錄)主要病害防治方法稻瘟病發(fā)病初期667m2噴灑6%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60g~90g兌水15kg~25kg;在破口前7d和始穗期,用同樣方法噴施防治穗莖瘟;或用2%農(nóng)抗120水劑200倍液噴霧,或每667m2用三稻曲病每667m2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ml或10%井崗霉素可濕性粉劑50g,加水50kg~60kg施藥時間應掌握在破口前15d和始穗前7收獲安全間隔期25d以上。紋枯病分蘗期叢發(fā)病率在20%、孕穗期30%以上時,每667m2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ml或10%井網(wǎng)霉素可濕性粉劑50g,加水40kg~50kg均勻噴霧;也可用1.5%多抗300倍噴霧稻株中下部,重病田需打藥兩次,間隔期為7d~10d。白葉枯病在白葉枯病常發(fā)區(qū),于發(fā)病初期每畝用葉枯唑30g~40g加水50kg噴霧防HYPERLINK主要蟲害防治方法在蟲害發(fā)生初期每667m2用蘇云金桿菌100億活芽孢ùl-1懸浮劑200g~400g噴霧,也可用18%的殺蟲雙水劑250g噴霧;孵卵盛期(孵化率達16%~20%)至高峰期(孵化率達45%~50%)用藥:每畝用18%殺蟲雙水劑200g~300g或用20%氯蟲苯甲酰兌水50kg噴霧。在五(3)代、六(4)代稻縱卷葉螟發(fā)生嚴重,應兩次用藥,即在第一次用二化螟、在蟲害發(fā)生初期(幼蟲蛀莖前)每667m2用蘇特靈可濕粉在藥40g~60g稀釋300~500倍液噴霧防治;在卵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每667m2用18%殺蟲雙撒滴劑0.25L,均勻撒滴于田水施藥時,稻田要蓄水3cm~5cm,保持水層3d~紋枯病分蘗期叢發(fā)病率在20%、孕穗期30%以上時,每667m2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ml或10%井網(wǎng)霉素可濕性粉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