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教學設(shè)計-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_第1頁
第三單元教學設(shè)計-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_第2頁
第三單元教學設(shè)計-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_第3頁
第三單元教學設(shè)計-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_第4頁
第三單元教學設(shè)計-2024-2025學年語文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設(shè)計9古詩三首文本分析:《暮江吟》是一首寫景佳作。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描繪了兩幅幽美的畫面: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前兩句),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愉悅的心情?!额}西林壁》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實寫游山所見,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風景。后兩句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詩人緊緊扣住游山所見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詩作親切自然,耐人尋味?!堆┟贰饭灿袃墒?,本文選的是第一首。這首詩前兩句寫梅雪爭春,要詩人評判。后兩句是詩人對梅與雪的評語。古往今來不少詩人把雪、梅當作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征,但在詩人盧鉞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fā)生了“摩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古詩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所以古詩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熟讀成誦,這也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功。其次,要理解詩句的含義,通過評析重點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或詩作揭示的深刻哲理。小學階段所選的古詩,一般都配有插圖,教師在講解時可以結(jié)合插圖適當擴充,這樣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也交給了學生一把進入詩境的鑰匙。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暮、瑟、緣”等7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暮、吟、題”等13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題西林壁》。3.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在把握詩歌意境的基礎(chǔ)上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學重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2.比較古詩在寫景、抒情等方面的異同。教學難點: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理解古詩的意境。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暮江吟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暮、瑟”2個生字,會寫“暮、吟”2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從關(guān)鍵詞語“一道、鋪、瑟瑟、可憐”入手,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詩中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3.通過反復(fù)朗讀,整體把握詩歌情感,感受詩歌的自然美和語言美。重點難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2.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展開豐富的想象,重現(xiàn)詩句表現(xiàn)的意境。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暮江吟》原詩課件,并配以圖片,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內(nèi)容。導語:同學們,也許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已經(jīng)接觸古詩了。從最簡單的“床前明月光”開始,古詩——這個隨歲月沉淀下來的精品就已經(jīng)深植于我們的腦海,充盈我們的童年時光。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平易、通俗,“老嫗?zāi)芙狻薄=裉?,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白居易膾炙人口的詩——《暮江吟》。同學們請看PPT,上面的圖片正切合了這首詩的意境。請你們仔細觀察,想象畫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這首美詩。2.播放朗讀音頻,學生聽古詩,初步進入古詩的意境。3.教師板書“暮江吟”三字,引導學生理解詩題。明確:“暮”,草字頭下面一個“日”,這個“日”表示太陽,太陽落到草叢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詩題告訴了我們時間?!敖敝附?,交代了地點?!耙鳌?,即吟詩。誰在吟詩呢?當然是詩人白居易。這樣,我們就完整地理解了詩題,同時也為理解詩歌打下了基礎(chǔ)。二、初讀課文,檢測預(yù)習1.教師介紹詩人及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這些詩使權(quán)貴切齒、扼腕、變色。44歲時,因得罪權(quán)貴,被貶為江州司馬。白居易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其詩作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zāi)芙狻薄⑹略娭小杜眯小贰堕L恨歌》等極為有名。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大約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寫。當時的朝廷政治昏暗,黨爭激烈,詩人嘗盡了在朝為官的艱辛,于是自求外任。所以這首詩滲透了他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快樂情緒和獲得自由后的個性色彩,成了白居易在特定境遇下的心境和審美的藝術(shù)載體。詩中蘊含著詩人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給后人帶來無盡的美之享受。2.學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課件出示閱讀交流的要求。(1)讀準字音,識記生字。(2)圈出不理解的詞語,小組交流。3.教師檢查學生交流的情況。(1)課件出示詞語,指名學生認讀,教師相機糾正,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會寫的字:唱會認的字:(2)播放生字書寫視頻,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書寫筆順?!魰鴮懼笇В海勰海萆舷陆Y(jié)構(gòu),“莫”大“日”小。上部撇、捺舒展,罩住“日”。[吟]左右結(jié)構(gòu),左小右大。左部“口”偏上;右部撇、捺舒展,橫折取斜勢。◆易錯提示:[暮]“艸”下面是“曰”,不要寫成“日”或“目”。[吟]右邊是“今”,不要多加一點寫成“令”。(3)引導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4)教師示范朗讀,學生進行朗讀練習,并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出示教材插圖課件,引入古詩。過渡:同學們,在飽含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后,你們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PPT中的圖片是教材中的插圖,形象地再現(xiàn)了古詩描繪的畫面。下面我們就深入感知這首古詩,體會其畫面、意境之美。2.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同時出示需要思考的問題。(1)圖上畫了哪些人物、景物?(斜陽、江水、詩人、岸邊的樹和草)從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古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秋季)(2)古詩前兩句描寫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殘陽)后兩句描寫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露珠、新月)(3)古詩中哪兩種色彩形成鮮明對比?(瑟瑟;紅)這種對比有什么表達效果?(一綠一紅的鮮明對比表現(xiàn)出夕陽斜照下江面上的絢爛景象,寫出了景物之美)(4)古詩后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可憐九月初三夜)3.看圖想象,引導學生說說畫面上的內(nèi)容。示例:夕陽在水面上灑下一道流光溢彩的金線,一半江水如翠玉一般青碧可人,另一半?yún)s如江花一般火紅艷麗。夜色降臨,岸邊青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般晶瑩透亮,一彎如弓的蛾眉新月映在水中,格外可愛。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1.引導學生品讀前兩句,并出示問題,結(jié)合問題理解詩句。(1)理解“一道殘陽鋪水中”的詩意。詩句中描寫的夕陽是怎樣的?“鋪”字用在這里有什么含義?可以換成“照”“射”“灑”等字嗎?為什么?預(yù)設(shè):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情境下,夕陽的情態(tài)是不同的。修飾夕陽的詞語可以是:火紅的、搖搖欲墜的、疲憊的、金光閃閃的等。要理解“鋪”字在這里的表達效果,可以想象在平時的生活中“鋪”都用在什么境況下,如“鋪床”“鋪路”等。詩句中的“鋪”表明此時太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貼著水面斜射,陽光非常平緩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塊紅綢子從天邊慢慢鋪過來,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換成別的字就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了。古典詩詞中,關(guān)于夕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你們有這方面的積累嗎?試著將表示夕陽的詞填到下面的句子中。夕陽殘陽斜陽落日白日(1)雨后卻(),杏花零落香。(溫庭筠《菩薩蠻》)(2)浮云游子意,()故人情。(李白《送友人》)(3)()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4)()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5)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山外山。(李叔同《送別》)(6)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如血。(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guān)》)(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紅”的詩意。詩句中描繪了哪兩種色彩?從中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結(jié)合教材中的注釋找出詩句中描寫色彩的詞語,即“瑟瑟”和“紅”。“瑟瑟”指青綠色,像一塊無瑕的翡翠。一個“瑟瑟”,一個“紅”,寫出了夕陽斜照在江面上那種鮮明的色彩美,這樣一紅一綠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變得鮮艷、明快。(3)想象畫面,理解詩意。過渡:夕陽斜照下的江面多美啊,我們只通過詩句中的關(guān)鍵字詞就品味到了這種美,這大概就是古詩精妙用詞的獨特效果了。那么,你們能充分發(fā)揮想象,用流暢的語句說出詩句的意思嗎?(答案不唯一,語句通順即可)示例:A.一道余暉鋪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綠,一半呈現(xiàn)出殷紅。(直譯,基本上表達出原詩句的意思)B.一道殘陽漸沉江中,江水半江碧綠半江艷紅。(遵循了原詩句的句式,但翻譯不夠完備)C.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的江面上滾動。(意譯,生動地表現(xiàn)出原詩句中的畫面美)2.引導學生朗讀后兩句詩,師生共同品析。過渡:多美的江邊夕照圖啊,面對如此美景,詩人長久駐足,流連忘返,不覺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會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呢?(1)理解“可憐九月初三夜”的詩意。這句詩中的哪個詞語盡顯了詩人當時的心情?這個詞語有何表達效果?預(yù)設(shè):形容人物心情的詞語,從詞性上看,應(yīng)該是形容詞或副詞。明確了這一點,就可以引導學生在詩句中尋找這樣的詞語,只有“可憐”一詞符合?!翱蓱z”在這里不是“值得憐憫”的意思,教材給出了注釋,意為“可愛”。為什么“九月初三夜”可愛呢?當然是因為那時的風景之美,這就引出了下句“露似真珠月似弓”。(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詩意。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寫景方面有何特點?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通過詩句中的兩個“似”辨別詩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即比喻,把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彎弓。在寫景方面,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構(gòu)成了一幅寧靜、祥和的月夜圖。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美景,詩人才發(fā)出上句的贊美。(3)引導學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還像什么,補充下面的填空。露似()月似()()似()()似()示例:露——寶石、瑪瑙、水晶;月——金鉤、小船、眉毛、鐮刀。(4)深入意境,體會情感。過渡:同學們,前面我們在學習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曾講到詩人離開朝廷到外地任職,離開了朝廷意味著不能再追求功名利祿了,但他卻沒有絲毫的失落感,轉(zhuǎn)而流連于幽美壯麗的自然風光,這是多么樂觀、豁達的個性啊。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帶著詩人這種輕松、閑適的心情,再次漫步江邊,你能擁有和詩人一樣的心境嗎?3.教師再一次串講前兩句詩,使學生從整體上對這首詩進行復(fù)習。學生朗讀古詩,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明確:這是古詩詞中表現(xiàn)秋日美景的優(yōu)秀詩作,后兩句更是經(jīng)久流傳。前兩句中,詩人像一個卓越的攝影師,抓拍到一幅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圖片。而后兩句則通過對“露”和“月”視覺的形象描寫,創(chuàng)造出秋夜一派和諧寧靜的意境,用生動的比喻把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詩句中,將一幅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圖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前后兩句各具佳景,又各顯其妙,令人叫絕。4.讀寫結(jié)合,實踐訓練。過渡:多么美麗的江景圖啊!這種美景不描繪下來實在是太可惜了。讓我們拿起筆,發(fā)揮想象,將這幅幽美的江景圖描繪出來吧!課件出示題目:發(fā)揮想象,將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小短文。5.學生思考寫作,教師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片段。其他學生認真聽,聽后給出意見。五、背誦積累,拓展延伸1.引導學生個性背誦。過渡:同學們,學習古詩,不僅要理解詩意,體悟詩境,還要背誦積累,將之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需要用時信手拈來。這樣才能增加知識儲備,提升語文素養(yǎng)。現(xiàn)在,我們就請幾位同學來背一背這首詩,其他同學認真聽,評一評誰背得好,背得有感情。2.指名學生背誦,教師進行評鑒。關(guān)鍵詞:流暢;生動;飽含感情;抑揚頓挫。3.引導學生積累其他寫景的優(yōu)美詩句。過渡:同學們,在千古流傳的詩句中,有很多描寫優(yōu)美風景的。它們或是單純地寫景,或是借助風景表達內(nèi)心的感情,或是通過風景揭示深刻的哲理。你們知道這方面的詩句嗎?請你們在課下找一找,并抄寫下來,讀一讀,看它們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六、回顧內(nèi)容,課堂總結(jié)教師簡單總結(jié)這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小結(jié):同學們,這節(jié)課上我們集中學習了古詩《暮江吟》,不僅了解了關(guān)于詩人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的相關(guān)知識,而且在對詩句的分析中理解了古詩內(nèi)容,體會了詩人在詩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在老師的帶動下,同學們積極思考,明了詩意,想象畫面,很好地配合老師完成了這次課堂學習。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剩下的兩首詩,希望同學們能一如既往地精心準備哦!七、作業(yè)設(shè)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yīng)訓練。第二課時題西林壁/雪梅課時目標:1.認識本課“緣、騷、遜”等5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題、側(cè)、峰”等11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3.結(jié)合插圖、注釋等理解詩意,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重點難點:1.理解古詩內(nèi)容,想象古詩中所描寫的景象。2.比較兩首古詩在寫景方面的異同,把握古詩揭示哲理的方法。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指名學生背誦《暮江吟》。過渡:同學們,上節(jié)課上我們一起學習了《暮江吟》這首寫景的佳作,欣賞了夕陽斜照江面的斑斕美景。你們還記得這首詩講了什么嗎?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背一背。(學生背詩)2.點評學生的背誦情況,并引入新課。過渡:這位同學背得不錯,從他的背誦中我們似乎欣賞了一幅美妙的圖面,這也是寫景詩的獨特魅力。這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另外兩首詩,它們也是寫景詩,但它們描寫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隨老師一起邊學習邊探究吧!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1.出示《題西林壁》課件,引導學生理解詩題,了解詩人和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1)理解詩題。明確: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廬山腳下。“題西林壁”就是“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目揭示了寫詩的地點。(2)介紹詩人和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對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fā)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貢獻,豪放派的代表之一。創(chuàng)作背景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團練副使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jīng)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蘇軾的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jié)。2.引導學生識記古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認讀。教師相機糾正。山出示生字書寫示范課件,引導學生正確寫字。◆書寫指導:[題]半包圍結(jié)構(gòu)。“是”的末筆捺長伸,拖住“頁”。[峰]左右結(jié)構(gòu)。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豐”三橫長短不一,中豎為懸針豎。[廬]半包圍結(jié)構(gòu)。“廣”長撇伸展,與里面“戶”的撇幾近平行。◆易錯提示:[峰]右部下面有三橫,不要少寫。[廬]里面是戶,不要寫成“尸”。[緣]右下邊是“豕”,不要寫成“”。(3)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相機進行指導。3.教師播放朗讀音頻,學生邊聽邊感知古詩朗讀的節(jié)奏、語氣。4.學生進行朗讀練習,并給古詩劃分節(jié)奏。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5.圖文結(jié)合,理解詩意。(1)引導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2)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品鑒詩句,進一步掌握詩歌的主旨。A.理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①出示廬山的圖片,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欣賞。(橫看、側(cè)看)②用一個成語概括廬山的形態(tài)。(千姿百態(tài))③嶺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從遠、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樣?(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云、高高挺立;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小結(ji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正面、側(cè)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廬山的樣子因人的觀察角度不同而異,實際上贊美了廬山的雄奇壯觀。讀讀這兩句詩,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B.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①出示課件,引導學生理解“緣”的意思。(因為)②如果用關(guān)聯(lián)詞聯(lián)結(jié)這兩句詩,你能想到哪一組關(guān)聯(lián)詞?(之所以……是因為……)③細讀這兩句詩,說說為什么詩人身在廬山中反而認不清它的真面目。(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④從這兩句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不同;我們看待事物要客觀,要全面了解)小結(ji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廬山雄奇秀麗,千姿百態(tài),但因為身處其中,無法窺其全貌。這兩句詩蘊含哲思,啟示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只有客觀、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你們體會到了嗎?我們再來讀一讀吧,看你們能在誦讀中悟出什么道理。6.拓展延伸,文化積累。過渡:在古代詩歌作品中,歌詠高山河川的比比皆是。詩人登山臨水,往往詩興大發(fā),于是一首首名篇隨口吟成,傳揚千古。在這之中,歌詠廬山的就有四千多首。除了蘇軾這首《題西林壁》,你還知道哪些詩人描寫過廬山、贊嘆過廬山?課下找一找,背誦并積累。示例:※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勰媳背葜x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厶疲堇畎住兜菑]山五老峰》※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厶疲菝虾迫弧锻聿礉£柾麖]山》三、運用方法,自主學習1.談話引入,激發(fā)興趣。過渡:同學們,剛剛我們學習的《題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向我們傳達了為人處世之道。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詩。大雪飄飛,梅花綻放,多么美的景致??墒怯幸惶煅┖兔穮s爭執(zhí)起來了。詩人正是捕捉住了這小小的爭執(zhí)瞬間,發(fā)出令人深思的議論。詩人通過雪、梅的爭執(zhí)想告訴我們什么呢?快隨老師品讀詩句,一探究竟吧!2.理解詩題。教師板書詩題,并同步講解。明確:“雪梅”即雪中的梅花,這是詩人評論的兩個對象。3.介紹詩人,簡介背景。盧鉞宋朝末年人,具體生卒年、生平事跡不詳,存世詩作也不多,以兩首《雪梅》留名千古。創(chuàng)作背景對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書上記錄不詳,推測作于宋末的一個初春日梅花開放,作者賞玩之時。4.初讀古詩,夯實基礎(chǔ)。(1)課件出示古詩及生字,引導學生自讀,在讀中識記生字新詞。會寫的字:會認的字:人(2)教師進行生字書寫示范,引導學生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生字?!魰鴮懼笇В海坶w]半包圍結(jié)構(gòu)。“門”闊、大,從左、上、右包圍“各”。[須]左右結(jié)構(gòu)。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對齊;右部“頁”的豎撇從橫中線的上方起筆,向左下撇出,末筆長點頓筆有力。[輸]左右結(jié)構(gòu)。左部“車”末橫變提,書寫時先豎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閣須輸◆易錯提示:[費]下邊是“貝”,不要寫成“見”。[降]右下部是“”,不要寫成“干”。[輸]右部下邊是“”,不要漏寫短橫。(3)播放朗讀音頻,引導學生朗讀古詩,并劃分節(jié)奏。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5.出示閱讀要求。(1)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意,把握詩歌的主旨。(2)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它們各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3)同桌之間交流有問題的地方。6.教師檢查學生對古詩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賞析古詩。(1)理解“梅雪爭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為什么不肯“降”?這句詩運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敖怠笔恰胺敗钡囊馑肌3鍪久坊ㄑ┲芯`放的圖片,再結(jié)合詩句使學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為“爭春”,即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這里把梅、雪擬人化,運用的是擬人修辭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將梅、雪的美別出心裁、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了出來。過渡:梅、雪爭春,到底誰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賞梅、雪的詩人該如何評判呢?(2)理解“騷人閣筆費評章”的詩意。“騷人”是什么意思?“費評章”的原因何在?你認為“騷人”應(yīng)如何評議梅、雪?預(yù)設(shè):課件出示“騷人”的意思及其來歷。因為戰(zhàn)國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了《離騷》,故后人稱屈原為“騷人”,后來泛指憂愁失意的文士、詩人。“費評章”指難以評議。為什么呢?這里就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上句詩來思考。至于“騷人”應(yīng)如何評議梅、雪,學生可以各抒己見,表達合理即可。過渡:梅、雪各有特色,詩人一時也難以評議,但是梅、雪仍然爭執(zhí)不下,究竟該如何是好呢?讀讀下面兩句詩,也許我們能找到答案。(3)理解“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詩意。在這兩句詩中,詩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長處、短處?詩人將梅、雪的長處、短處對照著寫,客觀地進行評價,你如何看待這種評價方式?結(jié)合自身實際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啟發(fā)。預(yù)設(shè):講解這兩句詩之前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長處和短處,然后再將目光移至這兩句詩上。這兩句詩說的是如何評判梅、雪的問題,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則遜色三分;雪晶瑩潔白,卻少了梅的清香。詩人沒有單純地贊美梅或雪的獨特優(yōu)點,而是綜合分析其優(yōu)缺點,說明它們各有長短,這種評價顯得十分中肯、公允。將詩人對梅、雪的評價引到自身實際,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緊扣“人各有長短,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來談即可。小結(jié):梅花雪中綻放,清香幽幽,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都為之寫下贊美的詩篇。而本詩作者卻另辟蹊徑,贊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評議它們各自的特色時更是由物即理,告訴人們正確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頗受教益。同學們,“罔談彼短,靡恃己長”,這是古人告訴我們的處世之道,希望你們能行之于身,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7.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古詩,并進行適當?shù)耐卣埂_^渡:同學們,這是一首流傳久遠的佳作,尤其是后兩句,多次被人們引用。其實,盧鉞當初創(chuàng)作《雪梅》時,共寫了兩首,本文是第一首。你們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嗎?同學們在課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嘗試將它背誦下來。雪梅(其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詩意: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么精神氣質(zhì)。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和,也會非常俗氣。在冬天的傍晚夕陽西下時寫好了詩,剛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爭相綻放,像春天一樣艷麗多姿,生氣蓬勃。賞析:這也是一首說理的詩。課文所選的第一首詩主要寫梅與雪的特點,這首詩則主要寫梅與雪以及它們與詩之間的關(guān)系。詩人認為如果只有梅花獨放而無飛雪落梅,就顯不出春光的韻味;若有梅有雪而沒有詩作,也會使人感到不雅。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組成最美麗的春色。從這首詩中,可看出詩人對賞雪、賞梅、吟詩的癡迷及其高雅的審美情趣。四、對比閱讀,整體回顧1.分析比較,整體閱讀。過渡:同學們,三首古詩已經(jīng)學完。這三首古詩中均有精彩的寫景內(nèi)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兩首是景中寓理。對景物的生動描摹得益于詩人認真、仔細的觀察,情的抒發(fā)、理的闡釋則有賴于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感悟。我們再讀一讀這三首詩,感受古詩的魅力。(1)學生齊聲朗讀三首古詩。(2)出示表格課件,引導學生填寫表格,在對比中對三首詩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詩名作者朝代所寫景物(事物)詩人的情感(揭示的哲理)《暮江吟》白居易唐殘陽、江水、露珠、新月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愉悅的心情《題西林壁》蘇軾北宋廬山贊美廬山的雄奇景象,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客觀、全面《雪梅》盧鉞南宋梅、雪說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長處必然也有短處2.課外拓展,增加積累。過渡:同學們,對那些表現(xiàn)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人們給它們?nèi)×艘粋€名字,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學生齊答:哲理詩)對了,就是哲理詩,也叫說理詩,我們這節(jié)課上所學的兩首詩就屬于這一類詩。哲理詩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蘊含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之中,內(nèi)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你們還知道哪些哲理詩呢?請同學們于課外搜集,并簡單說明它們揭示的道理。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楊萬里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政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詩意: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這句話使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嶺的萬山之中,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將你阻攔。哲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做好充分的估計,不要為一時一事的成功而陶醉。觀書有感[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意: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xiàn)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那方塘里的水為什么會這樣清澈,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哲理: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五、作業(yè)設(shè)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yīng)訓練。板書設(shè)計:課堂實錄(一)◆體會古詩遣詞造句的精妙,培養(yǎng)審美情趣師:同學們,《暮江吟》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你們覺得詩中哪個詞寫得最美呢?生1:我覺得“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寫得最美。我覺得這個“鋪”字,形象地展現(xiàn)了夕陽倒映在江水上的美景。生2:我也覺得“鋪”寫得非常美。這個“鋪”就相當于把這個殘陽的光當成了一個紅地毯,而把江面比作一條路。地毯鋪在了路面上,雖然說只有一部分,但卻非常的美麗。師:描述得真美。那如果把“鋪”換成另外一個詞,你們想要換成什么呢?生1:我想用“照”。生2:用“映”。生3:我覺得可以用“落”,一道殘陽落水中。生4:一道殘陽射水中。生5:我覺得用“射”不恰當,夕陽又不是子彈,速度沒那么快。生6:用“灑”,一道殘陽灑水中。(老師把學生說的詞一一寫在了黑板上)師:看,同學們換了這么多詞,可是詩人卻偏偏用“鋪”,想一想,到底哪個好呢?生(一致同意):用“鋪”好!師:哦,都覺得詩人用的“鋪”好,為什么呢?生1:因為如果用“灑”的話,感覺那陽光是大片大片的,整個江面上都是。生2:我覺得用“鋪”,感覺陽光像地毯鋪在水面上,陽光鋪在江面上,真的很美。生3:我覺得也是“鋪”好,假如用“照”或“射”的話,沒有那種柔和感。師:快下山的太陽,光線柔和,真好。生:用“鋪”,我就覺得很溫柔,夕陽慢慢撫摸過去,給人一種比較舒服的感覺。師:是啊,夕陽的光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了,它把柔和的光靜靜地灑在江面上,輕柔、鋪展、均勻。江水清涼幽靜,江面鮮艷熱鬧!這樣美的畫面,該怎樣用我們的朗讀把它表現(xiàn)出來呢?同學們先自己試著把這兩句詩讀一讀。(學生練習朗讀,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賞析:古代詩人在字詞的使用上都十分講究,力求完美?!坝^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痹谶@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將“鋪”與“照”“映”“射”“灑”等字進行對比,研讀品味不同的詞的表達效果,深入探究詩人為什么用“鋪”字,進而體會到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之后在反復(fù)的朗讀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入理解了古詩,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情趣,提升了他們對美的鑒賞力。(二)◆反復(fù)誦讀,感受畫面,理解詩意師:同學們,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反復(fù)朗讀《題西林壁》這首詩,看誰能將它讀成一幅畫。(學生在音樂聲中反復(fù)讀)師:誰能說說自己讀到的畫面?生:我看見許多樹,許多花,還有許多草。許多鳥在樹上唱歌。師:你真是用心去讀了。生:我看見廬山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cè)著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師: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板書:橫嶺側(cè)峰)師:(出示嶺、峰的圖片)認真思考詩人同樣是觀看廬山,為什么他一會兒看到的是嶺,一會兒看到的又是峰呢?(學生沉默)師:詩人是從橫側(cè)、遠近、高低不同的位置去看廬山的。生:詩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廬山也不一樣。師: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學們給他鼓鼓掌。詩人從不同的位置看廬山,看到了不同的廬山,還可以按什么來看廬山呢?生1:季節(jié)的不同,春、夏、秋、冬。生2:時間的不同,早、中、晚。生3:天氣的不同,晴天、雨天。生4:心情的不同,高興、傷心。師:在不同的時間、季節(jié)、天氣下以及懷著不同的心情來看廬山,所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所以作者才發(fā)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嘆。賞析:《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3~4年級閱讀目標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lǐng)悟內(nèi)容。古人也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梢娎首x在古詩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生只有通過反復(fù)朗讀,才能體會古詩抒發(fā)的情感,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就十分注重學生對古詩的朗讀,引導學生以讀感知,以讀促思。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游玩廬山時的感悟和哲思,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朗讀的最高境界。10爬山虎的腳文本分析:《爬山虎的腳》是觀察描寫植物的名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先生。文章運用散淡的語言、恬靜的筆法,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等內(nèi)容。文章從整體到部分,重點放在爬山虎的腳上,并緊扣題目,讓學生讀后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激發(fā)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教學本文,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特點的方法,學習如何寫出內(nèi)容具體的文章的方法。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均、柄、蝸”等5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虎、操、占”等14個生字;理解相關(guān)詞語的意思。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教學重點:1.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2.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感受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可愛。教學難點:1.把握課文的描寫順序,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2.觀察一種植物,仿照課文的寫法具體、有序地寫一寫。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均、柄、蝸”等5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虎、操、占”等14個生字。2.正確讀寫教材詞語表中的詞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重點難點:1.學習生字新詞,積累并運用。2.了解理解詞語意思的多種方法。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的葉子、腳有什么特點。導語:同學們,我們知道絲瓜、葡萄要依附著架子才能往高處生長,而有一種植物卻不需要這樣的架子,這是什么植物呢?請同學們看看PPT上的圖片,告訴老師這種植物是——(學生齊聲:爬山虎)。對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們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樣的。2.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通過課題思考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板書:爬山虎的腳)過渡:同學們,人和動物是有腳的,借助腳可以行走、跳躍。那么植物也有腳嗎?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腳的植物。它的腳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用處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吧!二、初讀課文,檢測預(yù)習1.介紹作者及爬山虎的相關(guān)知識。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現(xiàn)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shù)家”之稱。主要作品有童話集《稻草人》,小說集《隔膜》《火災(zāi)》,長篇小說《倪煥之》等。葉圣陶改名趣事葉圣陶曾數(shù)次改名。他原名葉紹鈞,12歲入蘇州長元吳公立小學時,請先生章伯寅取一個立志于愛國強國的字。章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取‘秉臣’為字好?!辈⒔逃獝蹏偷孟葠坂l(xiāng)土,曉得鄉(xiāng)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yè)。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fù)了。次日,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先生笑了笑說:“你名紹鈞,有詩曰‘圣人陶鈞萬物’,就取‘圣陶’為字吧?!比~紹鈞滿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葉紹鈞在《小說叢報》第2期發(fā)表文言小說《玻璃窗內(nèi)之畫像》,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氏與筆名“圣陶”連了起來,這才有了成為之后聞名于世的筆名。爬山虎多年生大型落葉木質(zhì)藤本植物,其形態(tài)與野葡萄藤相似。夏季開花,花小,呈黃綠色,漿果紫黑色。爬山虎的適應(yīng)性強,喜陰濕環(huán)境,但不怕強光,耐寒,耐旱,耐貧瘠,氣候適應(yīng)性廣泛,在暖溫帶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綠或常綠狀態(tài)。耐修剪,怕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陰濕環(huán)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但在陰濕、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最佳。但爬山虎的根會分泌酸性物質(zhì)腐蝕石灰?guī)r,沿著墻的縫隙鉆入其中,使縫隙過大,嚴重可至墻體碎裂倒塌。2.教師播放朗讀音頻,學生邊聽邊感受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氣。3.學生自讀課文,同時圈出生字新詞。4.教師檢查學生的生字詞預(yù)習情況。(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教師相機糾正。會寫的字:爬山場據(jù)紅服一兒勻重空葉枯不起牢會認的字:牛彎指導學生歸類識字。◆部首歸類:土:均(均勻)坎(坎坷)培(培育)坤(乾坤)木:柄(把柄)柱(支柱)松(松樹)欄(圍欄)◆量詞歸類:陣:一陣風一陣雨一陣清香根:一根莖一根針一根木棍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jié)構(gòu),了解字的筆畫,教師示范書寫重點字,指導學生書寫?!魰鴮懼笇В海鄄伲葑笥医Y(jié)構(gòu),左窄右寬。左部“扌”豎鉤直挺;右部“喿”上窄下寬,上部三“口”大小不一,下部“木”橫長托上。[占]上下結(jié)構(gòu),上下對正。上部豎直,在豎中線上;下部“口”兩豎略向內(nèi)斜。[疊]上中下結(jié)構(gòu),整個字重心要穩(wěn)。上部三個“又”的末筆捺都改點;中部“冖”寬,橫段在橫中線下側(cè);下部“且”居中,底寬與“冖”相當。[瞧]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左部“目”框內(nèi)兩短橫分寫在橫中線上下;右部上窄、長,下寬、扁,“”橫畫間隔均勻,“灬”上合下開,形成寬底,托住上部?!粢族e提示:[舒]右部是“予”,不要多加一撇寫成“矛”。[隙]右部上面是“”,不要寫成“小”;中間是“曰”,不要寫成“日”或“目”。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相機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指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圈畫出有疑惑的詞句。2.同桌交流朗讀情況,教師結(jié)合交流情況點撥理解重點詞語。(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預(yù)設(shè):查詞典理解詞語的含義,并結(jié)合句子確定義項?!靶迈r”在詞典中的解釋有:①(剛生產(chǎn)、宰殺或烹調(diào)的食物等)沒有變質(zhì),也沒有經(jīng)過腌制、干制等。②(空氣)經(jīng)常流通,不含雜類氣體。③(事物)出現(xiàn)不久。④新奇;稀罕。引導學生想象剛長出來的葉子的樣子,可以確定“新鮮”在這里的意思對應(yīng)選項①。(2)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想象石子丟進水中所產(chǎn)生的水波蕩漾的景象,進而結(jié)合該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在風的吹動下上下起伏。(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預(yù)設(shè):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師可以演示東西被膠水粘住難以拉伸的情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什么狀態(tài)才是“牢固”。也可以直接讓學生查詞典,理解詞義。3.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在默讀中思考下列問題。閱讀與思考:A.爬山虎生長在什么地方?(墻上)B.課文介紹了關(guān)于爬山虎的哪些內(nèi)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腳;爬山虎是如何用腳爬行的)C.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嫩紅→嫩綠)D.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枝狀;像蝸牛的觸角;嫩紅)E.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爬山虎有著怎樣的感情?(喜愛)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閱讀課文,根據(jù)題目尋找答題的關(guān)鍵詞句。F.出示課件,指名學生填空:作者是一個有心人,他通過認真、細致的觀察,發(fā)現(xiàn)爬山虎的葉子是會,它也有腳,它的腳長在,形狀是,顏色是。爬山虎用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引導學生標出各自然段的序號,給課文劃分層次,歸納每一層次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教師總結(jié)本課時教學內(nèi)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過渡:同學們,請你們想象一下,一面墻上巴滿了綠綠的爬山虎,風一吹,滿墻的葉子起伏蕩漾,這是多么美的景致。葉圣陶先生是個善于觀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動的文字將這種美呈現(xiàn)了出來。下節(jié)課上我們將繼續(xù)深入課文,具體探究這種美。這節(jié)課上,我們主要學習了本課的生字以及重點詞語,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且給課文劃分了層次,同學們表現(xiàn)得都很不錯。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交流并積累從文中學到的理解詞語、劃分層次的方法。(2)摘抄并積累文中描寫生動的句子。描寫爬山虎的美句※遠遠望去,一墻綠油油的爬山虎,像綠色的絨毯掛在墻上。※每當微風輕輕滑過爬山虎時,爬山虎像被淘氣的風兒掀起了綠色的衣裙,接連不斷,好似一個接一個的波浪,湊成了一個綠色的海洋?!郎交⒌娜~子一層又一層地圍繞著枝條,無數(shù)的藤蔓又一圈圈地圍繞著主干。葉子是那樣茂盛,這時整片的爬山虎就變成了彩色的流動的瀑布,亦真亦幻,傾瀉不止?!t紅的爬山虎散發(fā)著濃濃的秋意,綻放著燦爛的笑容,顯示著生命的魅力。是希望,是熱血,是收獲,似乎每一片紅葉都寫滿無限的遐思,掛著一個又一個故事,將生命化為永恒。五、作業(yè)設(shè)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yīng)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2.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3.運用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周圍的一種植物,再具體地寫一寫。重點難點:1.抓住重點詞句,把握爬山虎用腳爬行的過程。2.描寫一種植物,提升寫作水平。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學生聽寫詞語,教師檢測學生課后的復(fù)習情況。操場占領(lǐng)嫩紅舒服均勻重疊空隙莖葉葉柄反面觸角彎曲細小枯萎痕跡牢固休想瞧不起2.指名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明確: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作者細致的描述,使我們產(chǎn)生了探究的欲望,激發(fā)了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過渡: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腳往上爬。它的腳究竟長在哪呢?是什么樣子的?它又是如何用腳往上爬的呢?就讓我們隨作者一起走進課文去深入了解。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自主交流,整體把握。(1)學生自由讀文,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圈畫重點。閱讀與思考:A.用橫線畫出描寫長大后的爬山虎的葉子的句子。B.用波浪線畫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C.用“○”圈出描寫爬山虎的動作的詞語。(2)小組合作交流,理解圈畫的重點詞句。2.匯報展示,品讀課文。(1)小組代表匯報圈畫的詞句,教師相機點撥重要語句。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這幾句話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細細品讀,思考: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是如何變化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么特點?)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找出句子中描寫顏色的詞語“嫩紅”“嫩綠”“綠得那么新鮮”,這些詞語揭示了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到長大后的顏色的變化過程。對長大了的葉子的描寫集中在后面一句,用兩個詞語來概括就是:綠、整齊。B.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這句話運用了什么描寫手法?你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葉子在風的吹拂下的情景嗎?)預(yù)設(shè):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景物的描寫手法的把握。首先,引導學生朗讀句子,從“風拂過”“漾起”中體會這句話是對爬山虎的葉子的動態(tài)描寫。其次,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感受葉子在風的吹拂下的其他動態(tài),用流暢、生動的句子寫下來。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腳?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能將爬山虎的腳描寫得這么細致?)預(yù)設(shè):首先,引導學生把握這兩句話的主要意思。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后一句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其次,引導學生體會“像蝸牛的觸角”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描寫細致,是因為細心觀察,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一層,使他們養(yǎng)成善于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D.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畫出表示爬山虎爬墻的動作的詞語,思考:這些詞語有什么作用?爬山虎爬墻的過程是怎樣的?)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朗讀句子,邊讀邊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這幾句話描寫的是爬山虎爬墻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每個分句的含義,把握爬墻的步驟,然后用精練的語句概括每一步驟。(2)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識要點。A.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文中為什么還要介紹爬山虎的葉呢?明確:思維一,葉和腳是一個整體,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脫離彼此單獨存在。思維二,人們是先看到爬山虎的葉子,然后才觀察它的腳,它的腳藏在葉子下面。思維三,爬山虎的葉子不斷地吸收陽光,它的腳才能長得好,才能不斷地向上生長。B.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說“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明確:“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爬山虎的葉尖一順兒朝下,是說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長得如此整齊,令人驚嘆。結(jié)合上下文,邊看插圖邊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它的腳由直到彎,一拉一緊爬上去了。與它的腳反方向長的葉柄便向下垂,葉尖便自然地也向下垂。一順兒朝下的葉尖,如此整齊的葉子,多像一幅畫。葉子為了充分吸收陽光,所以均勻而不重復(fù)地生長,可見爬山虎是多么聰明的植物?。.描寫爬山虎爬墻的過程的句子之間存在著因果關(guān)系,你發(fā)現(xiàn)了嗎?請具體說說。明確:“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一拉,使它緊貼在墻上?!边@句話是講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這句話“彎、拉、緊”三個字,有一連串的因果關(guān)系。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chǎn)生了拉力;產(chǎn)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墻上貼得很緊,繼而一腳一腳地往上爬。D.學習課文,你還有哪些收獲?請和大家分享一下。明確:學習課文的收獲是多方面的,詞語、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描寫事物的方法,語言表達的特點、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等,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多方面理解課文,這樣才能真正學有所得。(3)回味課文,教師總結(jié)。小結(jié):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靜靜地貼在墻上,綠著,生長著,沒有妖嬈的身姿,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驚嘆。但葉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動的文筆寫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態(tài),從而成就了一篇經(jīng)典美文。如果我們也能像葉圣陶先生那樣,隨時留心周圍的事物,何愁不能發(fā)現(xiàn)美呢?三、拓展閱讀,賞析名段(篇)1.出示課外名篇片段課件,指名學生朗讀。那天下午,天氣很好。我來到葉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剛進里院,一墻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仿佛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覀兊慕徽労苋谇?,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zhì)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院里那一墻的爬山虎,綠得沉郁,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fù)興《那片綠綠的爬山虎》2.閱讀與交流。(1)“我”在哪里見到了爬山虎?(葉老先生家的院子里)(2)第一次見到那墻爬山虎,“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綠)(3)作者將陽光比作什么?從中可以感受到他怎樣的心情?(小精靈;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作者初到葉老先生家時興奮、激動的心情)(4)讀選文第二段,說說“我”的心被什么融化了。(葉老先生的平易近人、認真質(zhì)樸)(5)選文第二段再次描寫爬山虎,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突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比喻;綠)四、讀寫結(jié)合,學有所獲過渡: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許多奧秘。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吧!1.出示“小練筆”,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寫作技巧,引導學生練習片段寫作。小練筆:植物世界豐富多彩,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樂趣。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某種植物,用一段話寫出它的特點。提示:這種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莖是什么形狀的?葉子是怎樣生長的?在生長過程中花的顏色有什么變化?2.學生寫作片段,教師指名學生朗讀,集體評議。片段示例:韭菜蘭也是一種蘭花,只是因為它的葉子像韭菜,所以才叫韭菜蘭。韭菜蘭剛長出來時,就像小草的嫩芽。差不多兩個月后,就長大了,果真像韭菜一樣。韭菜蘭大約在七八月開花。開花前,它先長出一根綠竿,接著露出花骨朵兒,過上幾天,就開花了。它的花是乳白色的,雖然沒有牡丹的富貴,也沒有茉莉的清香,更沒有桃花的花枝招展,卻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清秀淡雅。她歪著頭,就像一位羞澀的少女,使人一見即生憐惜之情。點評:這個片段一開始即點明所寫植物的名稱及樣子,然后按順序描寫了它從長出來到開花的過程,時間線條非常清晰。在描寫韭菜蘭的花時,將它和牡丹、茉莉、桃花進行比較,同時運用擬人修辭手法,突出了韭菜蘭的清秀淡雅、惹人憐愛。描述很生動,文段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五、作業(yè)設(shè)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yīng)訓練。板書設(shè)計:課堂實錄◆圖文結(jié)合,激發(fā)學生探究新內(nèi)容的欲望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第3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出示爬山虎的圖片)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幾米的高墻;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墻上扎根。此時此刻,你們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腳的什么特點?你們想用什么詞語贊美它呢?生1:厲害。生2:不簡單。生3:神奇。師:有同學剛才說到了“神奇”,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能這么神奇嗎?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了解它的神奇呢?生1:實地考察,近距離觀察爬山虎,感受它的神奇。生2:查找課外資料,研究它的生長原理,了解它的神奇。生3:把握作者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深入鉆研課文,體會它的神奇。師:是的,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了解爬山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到課文中繼續(xù)“尋寶”吧。賞析:語文課程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關(guān)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效率倍增。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已學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精心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認識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探索感受爬山虎的腳的“神奇”的途徑。學生在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深入思考,能動性被充分激發(fā)了出來,這樣就能信心百倍地深入探究,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才是開放而又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11蟋蟀的住宅文本分析:《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所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他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和對生命的敬畏,向我們真實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的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贊揚了蟋蟀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擬人修辭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豐富,語言十分風趣,深受學生青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科學的奇妙,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并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以后的習作實踐中去。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觀察、探索自然界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自然奧秘的精神。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宅、隱、毫”等12個生字,會寫“宅、臨、選”等15個生字,理解相關(guān)詞語的意思。2.默讀課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它的建造過程,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激發(fā)學生觀察自然界的興趣。3.積累好詞佳句,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教學重點:1.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并能靈活運用。2.把握課文內(nèi)容,體會蟋蟀的精神,激發(fā)學生觀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教學難點1.抓住重點語句,品味文章形象生動的語言。2.領(lǐng)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并能學以致用。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宅、隱、毫”等12個生字,會寫“宅、臨、選”等15個生字。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3.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重點難點:1.把握生字表中的生字的筆順、字義、寫法等,識記并運用。2.交流、學習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1.教師板書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導語: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了葉圣陶先生筆下的爬山虎,領(lǐng)略了植物王國中的爬山虎的奇妙。這節(jié)課上,我們將走進昆蟲世界,參觀大昆蟲學家法布爾筆下的《蟋蟀的住宅》(板書:蟋蟀的住宅),你們有興趣嗎?2.師生一起理解課題,并引導學生根據(jù)課題提問。明確:什么是住宅呢?一般來說,我們?nèi)祟愖〉牡胤讲沤凶≌?,而動物住的地方一般叫窩、巢、穴等。蟋蟀是一種昆蟲,作者卻將它住的地方稱為住宅,這是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把蟋蟀當作人來寫,可見作者非常喜歡蟋蟀。提問示例:蟋蟀的住宅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點?它是怎樣建造的?作者會如何描寫蟋蟀的住宅?他對蟋蟀又懷著怎樣的感情呢?二、初讀課文,檢測預(yù)習1.介紹作者及課文的相關(guān)知識。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文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出生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圣萊昂的一戶農(nóng)家,從小喜歡昆蟲,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著有《昆蟲記》《自然科學編年史》等?!独ハx記》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創(chuàng)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或《昆蟲的故事》,共十卷,雨果贊之為“昆蟲的史詩”。這是一本講昆蟲生活的書,涉及蜣螂、螞蟻、西緒福斯蟲等一百多種昆蟲。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本書通過詳細、深刻地描繪各種昆蟲的外部形態(tài)和生物習性,記錄各種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斗爭,既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和尊重,又傳播了科學知識,體現(xiàn)了作者觀察細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蟋蟀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斗雞、地喇叭等。身體呈黃褐色或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較體軀長。有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fā)達,善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fā)達,善于跳躍。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間出來活動,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2.聽音頻朗讀,邊聽邊注意朗讀的語氣、節(jié)奏,特別留意比較難讀的地方。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新詞,并識記。4.教師檢測學生的字詞預(yù)習情況。(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相機糾正。會寫的字:住時住優(yōu)洞大室家九生子比兩排會認的字:蔽絲重挖索斜雨布出(2)指導學生歸類識字。◆部首歸類:扌:擇(抉擇)掘(挖掘)搜(搜索)拋(拋棄)土:址(地址)塘(池塘)填(填補)堵(堵塞)◆量詞歸類:條:一條隧道一條圍裙一條小河叢:一叢草一叢灌木一叢杜鵑(3)教師講解每個生字的結(jié)構(gòu)、筆順、寫法等,指導學生書寫?!魰鴮懼笇В海壅萆舷陆Y(jié)構(gòu),寬窄相當。上部首筆點在豎中線左側(cè),下部兩橫稍向右上提。[選]半包圍結(jié)構(gòu),“辶”從左、下包圍“先”?!跋取鄙蠙M短下橫長,第五筆撇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板痢鞭喈嬌煺?,托住“先”。[良]首筆點在豎中線左側(cè),橫畫稍向右上傾斜,末筆捺畫長伸,捺腳超出上部。[衛(wèi)]中豎直,在豎中線左側(cè);末橫長且平,寬于上部。良衛(wèi)◆易錯提示:[擇]右部下面是“”,不要多加一橫寫成“豐”。[鉗]右部是“甘”,不要漏掉一橫寫成“廿”。(4)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相機糾正學生的坐姿、握筆姿勢等。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指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圈畫出有疑問的詞語和句子。2.同桌間交流圈畫的內(nèi)容,教師結(jié)合學生交流的情況點撥重點詞語。(1)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yōu)良,并且有溫和的陽光。預(yù)設(shè):引導學生找出“慎重”一詞的近義詞(謹慎、小心等),讓學生在對近義詞的把握中理解詞義。也可以結(jié)合句子中的“排水優(yōu)良”“溫和的陽光”,讓學生體會蟋蟀在選址時的用心,從而感知詞義。(2)主人有的是時間,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預(yù)設(shè):理解“粗糙”一詞的含義,可以采用對比法。分別出示粗糙的物件和精致的物件,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詞義。3.指導詞語歸類?!魩А安弧弊值某烧Z:毫不可惜妙不可言不知所措目不暇接出其不意不可思議誨人不倦◆近、反義詞:近義詞:平坦——平整簡樸——樸素反義詞:平坦——崎嶇隱蔽——暴露4.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出示需要思考的問題。閱讀與思考:A.“蟋蟀的住宅”指的是什么?(蟋蟀住的地方,蟋蟀的洞穴)B.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選址;外部;內(nèi)部)C.蟋蟀是如何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動工;挖掘方式;修整)預(yù)設(shè):這幾個問題重在從整體上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容,有稍許難度??梢砸龑W生先從文中找到相關(guān)的句子,再概括作答。D.出示課件,填空并齊讀:每年十月,秋天初寒的時候,蟋蟀就開始建造房子。它精心地,用柔弱的工具一點一點地挖掘,。房子建好后,還要對它進行整修。蟋蟀建造住宅的才能真?。。?)合作與交流。引導學生給各自然段標上序號,然后劃分層次,并歸納出每一層次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結(jié)構(gòu)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接點明了蟋蟀出名的原因。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作者從住宅的選址、外部和內(nèi)部三個方面,詳細地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主要介紹了蟋蟀是如何精心地建造住宅的。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1.教師總結(jié)本課時教學內(nèi)容,并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過渡:同學們,你們也沒有想到吧,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建造出如此復(fù)雜、精致的住宅,可以堪稱建筑界的奇跡!蟋蟀柔弱的身軀里怎么有如此大的能量?它又是如何選址,建造出那么精美的住宅的呢?下節(jié)課上,我們繼續(xù)探究。小結(jié):我們首先從課題入手,初步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接著學習了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新詞,了解了各種理解詞義的方法。我們還給課文劃分了層次,了解了每一層次的主要內(nèi)容。同學們的表現(xiàn)都很不錯,尤其是等同學,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1)學生分組交流從這節(jié)課中學到的理解詞義、給課文劃分層次的方法。(2)摘抄并積累文中描寫蟋蟀的精彩、生動的語句。(一)描寫蟋蟀的美句※一身黑亮的盔甲,一對長長的觸角,加上又尖又細的尾巴,組成了那只可愛的黑色戰(zhàn)將——蟋蟀。※墻角響起了蟋蟀的歌聲,先是“瞿瞿瞿、唧唧唧”地試唱,繼而又高高低低地詠嘆著,音調(diào)圓滿,響亮、明朗而精美。(二)關(guān)于蟋蟀的古詩促織(節(jié)選)[唐]杜甫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夜相親。詩意: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么動人!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仿佛與我的心情相同。五、作業(yè)設(shè)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yīng)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及其建造住宅的過程。2.感受蟋蟀的建筑才能,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激發(fā)觀察自然的興趣。3.了解課文在寫法上的特點,并能借鑒這種方法寫話。重點難點1.理解重點語句,感受蟋蟀洞穴的特點及其建筑住宅的才能。2.學習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具體事物,并選擇一種事物具體地寫一寫。教學過程: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1.學生聽寫詞語,教師抽查檢驗。出名不光住宅臨時功夫選擇住址優(yōu)良并且現(xiàn)成洞穴大廳臥室才能技術(shù)專家成果九寸收拾平坦修理平整大體清潔衛(wèi)生假使鉗子比較疲勞輕微余下增長強有力毫不可惜隨遇而安2.教師指名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明確:課文介紹了蟋蟀的住宅的特點和建造的過程,說明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贊美了蟋蟀認真工作、艱苦勞動的精神。3.教師過渡,導入新課。過渡:看似柔弱的蟋蟀卻有這么出色的建筑才能,真是讓人佩服!它們憑借著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工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看看蟋蟀究竟有什么奇特本領(lǐng),這個“工程”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1.自主交流,感知內(nèi)容。(1)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圈畫重點。閱讀與思考:A.用單橫線畫出文中表現(xiàn)蟋蟀謹慎選擇住址的句子。B.用波浪線畫出文中描寫蟋蟀的住宅的句子。C.用“△”標出描寫蟋蟀修建住宅的動作的詞語。(2)小組合作交流,理解圈畫出的重點詞句。2.匯報展示,理解課文。(1)學生匯報圈畫的內(nèi)容,教師點撥重點詞句。A.別的昆蟲大多在臨時的隱蔽所藏身。它們的隱蔽所得來不費功夫,棄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這幾句話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分別寫出了“別的昆蟲”和“蟋蟀”怎樣的特點?如何理解加點的“隨遇而安”一詞?)預(yù)設(shè):首先引導學生分析句子,說出前兩句話和第三句話所寫的內(nèi)容,進而明白這幾句話是將“別的昆蟲”和“蟋蟀”進行對比;然后講解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理解“隨遇而安”這一詞語,要結(jié)合前面的“不肯”,分析蟋蟀為什么不肯隨遇而安,在分析中體會這一詞語對刻畫蟋蟀形象的作用。B.蟋蟀怎么會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別好的工具嗎?沒有。(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預(yù)設(shè):教師首先應(yīng)向?qū)W生介紹句式的含義及各種句式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對號入座,明確這里是設(shè)問句。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設(shè)問句的作用。C.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這句話是如何描寫蟋蟀的?表達了作者對蟋蟀怎樣的感情?)預(yù)設(shè):這句話寫得很動人,教師在講解這句話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反復(fù)朗讀句子,在朗讀中感受句子采用的修辭手法,并說說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這樣自然就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了。D.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圈出句中的動詞,說說運用這些動詞的好處,并想象蟋蟀建造住宅的畫面。)預(yù)設(shè):動詞是表示人或物的動作的詞,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找出句中的動詞,并分析運用一連串動詞的作用。想象句子描繪的畫面,重在品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發(fā)揮想象,并結(jié)合句中的動詞,感受蟋蟀挖洞的畫面。(2)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究文中的其他知識點。A.在選址上,蟋蟀和其他的昆蟲有什么不同?明確:其他的昆蟲是很隨意地找一處隱蔽的處所,只要能藏身就行,蟋蟀則不這樣。它慎重地選擇排水優(yōu)良、有陽光的地方,并且不利用現(xiàn)成的洞穴,而是自己一點兒一點兒地挖掘,這樣挖出來的洞穴才真正稱得上是“住宅”。從蟋蟀對住址的選擇可以看出它的與眾不同。B.具體說說蟋蟀的住宅的特點。明確:①從外部看,向陽——朝著陽光的堤岸;干燥——即使有驟雨,也立刻就會干;隱蔽——隱藏在青草叢中;有門,有平臺——微斜的門口,收拾得很平坦的平臺。②從內(nèi)部看,簡樸——沒什么布置;清潔、干燥,很衛(wèi)生。C.作者為什么將蟋蟀的住宅稱作“偉大的工程”?明確:①蟋蟀的住宅向陽、隱蔽、能排水、大小適宜,從住所簡樸、清潔、干燥、衛(wèi)生等可以看出蟋蟀修建住宅的精心,讓我們感受到它的聰明才智。②蟋蟀用來修建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樣柔弱,那樣簡單,只是一對前足和一雙后腿。在這明顯的反差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蟋蟀能建造出這樣的住宅簡直是一個奇跡,所以說它是“偉大的工程”。D.學完本文后,你還有哪些發(fā)現(xiàn)想要和大家分享呢?明確:學習一篇課文,學生的收獲是多方面的。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從詞語、句子、語段、寫法、主旨、情感等多方面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表述合理即可。(3)回味品讀課文,感受蟋蟀的才能。小結(jié):小小的蟋蟀,精心地選擇住址,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建造出這么完美、精致的住宅,真令人驚嘆!它不像別的昆蟲隨遇而安,而是堅守自己的信念。作者通過生動的描摹,展現(xiàn)了蟋蟀獨特的才能,表達了對蟋蟀極大的贊賞,使我們感同身受。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讓我們抒發(fā)對弱小生命的贊美之情吧!三、拓展閱讀,賞析名段(篇)過渡:法布爾是著名的昆蟲學家,在那些小小的昆蟲身上,他傾注了滿腔熱情。下面的文段節(jié)選自他所寫的《昆蟲記》中的《蟬》,仔細品讀,看看小小的蟬給作者帶來了怎樣的啟示。1.出示課外閱讀片段,指名學生朗讀。未長成的蟬的地下生活,至今還是個秘密,不過在它來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經(jīng)過的時間我們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陽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我們不應(yīng)當討厭它那喧囂的歌聲,因為它掘土四年,現(xiàn)在才能夠穿起漂亮的衣服,長起可與飛鳥匹敵的翅膀,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什么樣的鈸聲能響亮到足以歌頌它那得來不易的剎那歡愉呢?——法布爾《昆蟲記·蟬》2.閱讀與交流。(1)蟬在地下生活的時間是,在陽光中歌唱的時間是。(四年;五個星期)(2)選文第2自然段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抒情)(3)最后一句運用了什么句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反問;贊嘆、熱愛)(4)可以用哪個詞來贊美蟋蟀和蟬呢?(偉大)四、讀寫結(jié)合,學有所獲過渡:同學們,自然界中有各種鮮活的生命,它們歡悅生動,卓越不凡。走近它們,聆聽它們,我們能感受自然之趣,領(lǐng)悟生命之理。1.出示“小練筆”,教師點撥寫法,學生練習寫話。小練筆:小昆蟲們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你觀察過哪種昆蟲?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一想,寫出自己的觀察所得,注意要突出這種昆蟲的特點。提示:這種小昆蟲叫什么名字?它在外形上有什么特點?它有哪些特別的行為?從它身上,你能得到什么啟示?2.學生寫話,教師巡視。3.指名學生朗讀所寫語段,全班評議。螳螂是一種體型偏大的昆蟲,它全身披著綠色的大衣,頭像一個三角形,頭上有一對絲狀的長短不一的觸角。它有兩只透明的翅膀,前身還有兩把“大鐮刀”,四條腿纖細修長,支撐著全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是昆蟲中的“帥哥”。螳螂遇到獵物時,會迅速擺出一副進攻的姿態(tài),張開翅膀,后翅直立,狀如船帆,身體上端彎曲,像一把弓;兩只晶亮的眼球閃閃發(fā)光,透出一股殺氣,紋絲不動地注視著獵物。此時的獵物不知大敵當前,待到離得更近了,螳螂倏地舞起大刀劈過去,可憐的獵物掙扎幾下,便再無還手之力,成了螳螂的美餐。點評:從其外形、捕食的過程方面介紹螳螂這種昆蟲,寫得很細致,遣詞造句準確生動,語言流暢,思路清晰。在描寫螳螂遇到獵物的情態(tài)時,文段運用了一系列動詞和恰當?shù)谋扔?,十分生動形象。這些都要靠細心的觀察才能做到啊!五、作業(yè)設(shè)計,鞏固提升完成本課對應(yīng)訓練。板書設(shè)計:課堂實錄◆抓住重點段,深層次探究文本內(nèi)容師: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蟋蟀建造的住宅的內(nèi)部有什么特點。誰來說說?生1:住宅內(nèi)部雖然沒有什么布置,但墻壁很光滑。生2:蟋蟀的住宅內(nèi)部十分平整。生3:蟋蟀的住宅很簡樸,也很衛(wèi)生。師:(板書:簡樸、衛(wèi)生)總的來說,蟋蟀的住宅可謂設(shè)計巧妙、功能齊全、設(shè)施完備、簡樸衛(wèi)生,它是用什么工具修建住宅的呢?生:前足、后腳。師:如果我們想到它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那么這個工程可稱得上什么?生:(齊答)偉大的工程。師:(板書:偉大的工程)下面我們通過朗讀來贊美這個“偉大的工程”。先自由朗讀。(生自由讀第5~7自然段)師:蟋蟀用如此柔弱的工具,建造出了如此偉大的工程。請讀讀文中描寫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說說你們的感受。生1:蟋蟀蓋房子時,把所有的工具都用上了。它為了建造精致的住宅,真是用盡了全身力氣。生2:蟋蟀工作疲勞時,就就地休息一會兒,然后又繼續(xù),連看的人都不耐煩了,蟋蟀卻十分有耐心。生3:從秋季到冬季,蟋蟀一直在蓋房子、整修,今天做一點兒,明天做一點兒,直到冬季。蟋蟀真的很勤勞,它身上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真令人佩服。師:蟋蟀蓋房子時表現(xiàn)出來的毅力、耐心,真的十分讓人感動。同學們,讓我們再讀讀這幾個自然段,在朗讀中體會蟋蟀的精神吧?。ㄉ懈星榈乩首x)賞析:語文學習離不開文本,而文本中的各個自然段又有輕重之分。在本文中,介紹蟋蟀的住宅這部分內(nèi)容應(yīng)是課文的重點。在這個片段中,教師也正是抓住這部分內(nèi)容,引導學生對文本做了較深層次的探究。在一步步的引導中,學生感受到了小小的蟋蟀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偉大的精神,點燃了自己情感的火花,對蟋蟀的“偉大”也有了頗為深刻的體驗。文本的重點部分是揭示文章主旨、表達文章中心的關(guān)鍵,教師教學時抓住了這部分內(nèi)容,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口語交際愛護眼睛,保護視力活動分析:本次口語交際活動比較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因為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不注意保護眼睛的學生,他們有的可能早早就佩戴了眼鏡。而本次活動開展的目的就是提醒學生要愛護眼睛,保護視力,讓眼睛這扇窗戶永遠明亮。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調(diào)查本班同學的視力情況,或在網(wǎng)上搜集有關(guān)學生視力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進而討論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通過論辯質(zhì)疑,樹立學生愛護眼睛的意識,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教學目標:1.嘗試與同學分工合作,調(diào)查分析,提高綜合學習的能力。2.認真傾聽同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