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全冊知識點考點復習提綱_第1頁
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全冊知識點考點復習提綱_第2頁
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全冊知識點考點復習提綱_第3頁
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全冊知識點考點復習提綱_第4頁
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全冊知識點考點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統(tǒng)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全冊知識點考點復習提綱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復習提綱第一課古代埃及一、尼羅河的贈禮——地理環(huán)境與文明特點(一)地理位置:非洲東北角,尼羅河流域(二)尼羅河特點:定期泛濫,形成肥沃土地,被譽為“尼羅河的贈禮”。(四)尼羅河對文明的影響:1.農業(yè)繁榮,形成以農業(yè)為主的經濟模式2.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3.政治上,促成統(tǒng)一王國的形成,即法老統(tǒng)治二、統(tǒng)一王國與法老統(tǒng)治(一)統(tǒng)一王國的形成:公元前3100年左右實現(xiàn)初步統(tǒng)一(二)法老統(tǒng)治:1.政治上,法老集軍、政、財、神權于一身,是古埃及的最高統(tǒng)治者,被稱為“神之子”,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2.經濟上,組織修建金字塔等大型工程,反映出法老擁有無限的權力和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三)王權的衰落:從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規(guī)模逐漸縮小,反映出法老權力逐漸衰落。(四)外族入侵與帝國覆滅:多次遭受外族入侵,先后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吞并,文明沒有延續(xù)下去。三、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一)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刻寫在紙草和石碑上,內容涉及法律、宗教、文學等方面。(二)金字塔:法老的陵墓,象征古埃及文明,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三)科學成就:1.天文學:制定太陽歷,觀測天狼星與尼羅河泛濫的聯(lián)系,認識到宇宙是由星體組成的。2.數學:發(fā)展出十進制,精確計算金字塔尺寸和重量,并運用在土地丈量等方面。3.醫(yī)學:制作木乃伊,解剖人體,積累了人體解剖學知識。(四)雕刻和繪畫:以國王和貴族為對象,人物表情莊重、嚴肅。第二課古代兩河流域一、兩河之間的文明搖籃——地理環(huán)境與文明特點(一)地理位置:位于西亞,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二)兩河流域特點:1.洪水泛濫,但不如尼羅河有規(guī)律,需人工修建灌溉設施。2.多平原,土壤肥沃,適合農業(yè)發(fā)展。(三)兩河流域對文明的影響:1.形成農業(yè)發(fā)達、以城市為中心的文明特點。2.政治上,缺乏天然屏障,形成多城邦國家,戰(zhàn)亂頻繁。二、統(tǒng)一帝國的建立與《漢謨拉比法典》(一)早期城邦與戰(zhàn)亂:公元前3500年開始,出現(xiàn)許多小國,混戰(zhàn)不止。(二)古巴比倫王國的統(tǒng)一:公元前24世紀初步統(tǒng)一,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統(tǒng)治時期達到鼎盛。(三)君主專制: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自稱“眾神之王”。(四)《漢謨拉比法典》:1.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且保存完好的成文法典,刻在黑色的石柱上。2.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的狀況。3.體現(xiàn)了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為原則的同態(tài)復仇,嚴酷刑罰與維護奴隸主利益的法律特征。(五)古巴比倫王國的滅亡:漢謨拉比死后,國力衰落,公元前1595年被外族滅亡。三、閃耀在兩河之間的文明之光1.楔形文字:用蘆桿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寫符號,呈楔形,可書寫多種語言。2.60進制:沿用至今的計時方法。3.天文歷法:制定陰歷,并設置閏月。4.空中花園: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建于新巴比倫王國時期。5.兩河流域的更迭:古巴比倫之后,還經歷了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時期,最終被波斯帝國征服。第三課古代印度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一)地理位置:位于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二)文明特點:1.公元前23世紀到公元前18世紀,形成發(fā)達的城市文明。2.主要城市:哈拉帕、摩亨佐·達羅。(三)文明成就:城市規(guī)劃井然有序,街道筆直寬闊,垂直交叉,排水系統(tǒng)完善,但文字尚未被釋讀。(四)文明衰亡:原因不明,長期不為人知。二、雅利安人的到來與種姓制度(一)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起許多小國。(二)種姓制度:1.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分為四個等級:(1)婆羅門:掌管祭祀(2)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3)吠舍:從事農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4)首陀羅:從事低賤職業(yè),為前三個等級服務2.此外還有地位最低的“不可接觸者”—賤民。3.種姓世襲,不同種姓之間不能通婚。三、統(tǒng)一帝國與佛教的興起(一)孔雀王朝的統(tǒng)一: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基本統(tǒng)一印度,達到鼎盛。(二)文明成就:1.經濟繁榮: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發(fā)達2.城市發(fā)展:出現(xiàn)首都華氏城等工商業(yè)中心(三)佛教的創(chuàng)立:1.創(chuàng)始人:喬達摩·悉達多,被稱為“釋迦牟尼”2.產生時間:公元前6世紀3.基本教義:(1)四諦:人生皆苦、苦有原因、苦可消除、消除苦難的途徑(2)八正道:正確的見解、意圖、言語、行為、生活、努力、思維、禪定4.影響:(1)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主張“忍耐順從”(2)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四)佛教的傳播:1.傳播路線:(1)向東傳入中國,再傳至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2)向南傳入斯里蘭卡,再傳至緬甸、泰國和柬埔寨四、印度文明的影響(一)對中國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印度的佛像藝術影響中國石窟藝術的發(fā)展。(二)對世界的影響:“阿拉伯數字”實際起源于印度,經阿拉伯人傳入世界各地。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復習提綱第四課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一、多山多島的地理環(huán)境與文明特點(一)地理位置:歐洲東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等地區(qū)。(二)地理環(huán)境特點:1.多山多島,平原面積狹小,耕地不足,有利于航海業(yè)與貿易發(fā)展,但不利于形成統(tǒng)一國家。2.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適合發(fā)展航海業(yè)。(三)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影響:1.政治上:形成獨特的城邦制度。2.經濟上:農業(yè)不發(fā)達,工商業(yè)貿易相對繁榮。3.文化上:受到海洋文明和東方文明影響。二、獨具特色的城邦制度(一)城邦概念:公元前8世紀出現(xiàn),以一個城市為中心,把周圍農村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小國寡民”是其突出特點。(二)城邦居民組成:1.公民: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參政、議政、選舉和被選舉權。2.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沒有政治權利。(三)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達三、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雅典與斯巴達(一)雅典:1.民主政治:實行直接民主制,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公民大會選舉官員、審議法律,實行“陶片放逐法”。2.民主政治的利弊:(1)利:體現(xiàn)了人民主權原則,促進了經濟、文化繁榮,使雅典一度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2)弊:直接民主制容易受煽動,出現(xiàn)“暴民政治”現(xiàn)象,缺乏穩(wěn)定性。(二)斯巴達:1.寡頭政治:由少數貴族掌權,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公民從小接受軍事訓練。2.軍事化城邦:公民不參與生產勞動,重視軍事力量。四、燦爛的希臘文明(一)文學成就:1.《荷馬史詩》:反映了古代希臘社會生活和神話傳說,是研究古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2.戲劇:涌現(xiàn)出埃斯庫羅斯、索??死账购蜌W里庇得斯三位悲劇大師,以及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二)哲學成就:1.蘇格拉底:強調通過不斷提問進行啟發(fā)式教學,被稱為“助產術”。2.柏拉圖:提出“理念世界”學說。3.亞里士多德:知識淵博,被譽為“百科全書”式學者,強調通過觀察和邏輯推理認識世界。(三)雕刻成就:1.代表作品: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等。2.藝術風格:追求完美的人體,刻畫人物內心的情感,比例協(xié)調,生動逼真。(四)建筑成就:1.代表作品:雅典衛(wèi)城、帕特農神廟等。2.藝術風格:注重建筑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比例勻稱,莊重典雅。(五)奧林匹克運動會:1.產生時間:公元前776年2.舉辦地點:奧林匹亞3.特點:每四年舉行一次,比賽期間,各城邦之間所有敵對活動一律停止。4.意義:增強了各城邦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了文化交流。五、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與東西方文化交融(一)亞歷山大東征:1.時間:公元前4世紀2.原因:馬其頓崛起,實力強大,希望擴張領土。3.過程:(1)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帝國。(2)歷經10年征戰(zhàn),攻滅波斯,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二)亞歷山大帝國的意義:1.加速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動了新的經濟文化中心的興起,出現(xiàn)了“希臘化”時代。第五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臺伯河畔的興起——地理環(huán)境與文明特點(一)地理位置:位于意大利半島中部,臺伯河流域。(二)地理環(huán)境特點:1.半島三面臨海,海岸線漫長,有利于航海和商業(yè)發(fā)展。2.亞平寧山脈縱貫南北,山地眾多,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3.西部地區(qū)河流縱橫,土地肥沃,適宜發(fā)展農業(yè)。(三)地理環(huán)境對文明的影響:1.政治上:早期形成多城邦國家,政治斗爭激烈。2.經濟上:農業(yè)與畜牧業(yè)都比較發(fā)達,后來工商業(yè)貿易興起。二、從城邦到共和國:走向強大(一)羅馬城的傳說:1.建城時間:約公元前8世紀。2.傳說:由一對被母狼哺育的孿生兄弟——羅慕路斯和勒穆斯創(chuàng)建,新城以哥哥羅慕路斯的名字命名為“羅馬”。(二)羅馬共和國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509年2.政治制度:實行共和制,國家權力機構包括:(1)元老院:由貴族組成,掌握國家決策權。(2)執(zhí)政官:主持日常政務,權力相等,任期一年。(3)公民大會: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構,由全體成年男性公民組成。(三)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平民為爭取自身權利進行長期斗爭,設立平民保民官,限制貴族權力,維護平民利益。(四)《十二銅表法》:1.頒布時間:約公元前450年2.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債務、家庭、繼承和宗教等內容。3.意義:(1)使羅馬成文法體系初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維護平民利益。(2)成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五)擴張與強大:1.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意大利半島。2.經過三次布匿戰(zhàn)爭(公元前264—公元前146年)擊敗迦太基,奪取了西地中海的霸權。3.公元前2世紀,征服馬其頓、希臘等,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qū)的霸主。三、從共和國到帝國:矛盾與危機(一)奴隸制經濟:羅馬共和國對外擴張過程中,奴隸數量劇增,成為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奴隸主占有大量財富。(二)奴隸起義:1.原因:奴隸處境悲慘,遭到殘酷壓迫。2.著名起義:斯巴達克起義(公元前73年),規(guī)模大,影響深遠,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的統(tǒng)治。(三)共和國的危機:社會矛盾激化,國家陷入內戰(zhàn),軍事強人崛起。(四)凱撒:1.公元前49年率軍進入羅馬,打敗對手,控制了國家政權。2.被元老院任命為終身獨裁官。3.公元前44年,被謀殺。(五)羅馬帝國的建立:1.時間:公元前27年2.建立者:屋大維,凱撒的養(yǎng)子,戰(zhàn)勝對手,成為羅馬的最高統(tǒng)治者。3.政治制度:元首制,屋大維集軍、政、財、教權于一身,實際上是皇帝。(六)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1.時間:2世紀2.疆域: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七)帝國的衰落與滅亡:1.原因:政治腐敗、經濟衰退、奴隸制危機、外族入侵等多種因素。2.滅亡時間: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第六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一、“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臘神話(一)特點:內容豐富,體系龐大,“神人同形同性”是其最大特點。(二)影響:1.對西方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影響。2.希臘神話中的許多人物、典故至今仍被人們廣泛使用。(三)重要作品:《荷馬史詩》,內容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研究古希臘社會的重要文獻。二、追求理性的希臘哲學(一)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1.智者學派: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2.蘇格拉底:(1)提出“認識你自己”的哲學命題,強調道德的絕對性。(2)注重通過對話引導學生思考,形成“蘇格拉底方法”,被稱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3.柏拉圖:(1)蘇格拉底的學生,提出“理念世界”的學說。4.亞里士多德:(1)柏拉圖的學生,被稱為“百科全書式”學者。(2)注重通過觀察和邏輯推理認識世界。(二)意義:對歐洲及世界哲學思想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三、追求完美的希臘雕塑和建筑(一)雕塑:1.代表作品:《擲鐵餅者》、雅典娜女神像、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等。2.藝術特點:人體雕像比例協(xié)調,姿態(tài)優(yōu)美,表情傳神,體現(xiàn)了希臘人追求“完美”的理想。(二)建筑:1.代表作品:雅典衛(wèi)城、帕特農神廟等。2.藝術風格:注重建筑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比例勻稱,莊重典雅。3.三種柱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四、內容豐富的羅馬法(一)發(fā)展歷程:1.《十二銅表法》:(1)羅馬成文法典的開端,維護平民利益。(2)成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2.羅馬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和論證3.《羅馬民法大全》:(1)查士丁尼在位時(527-565)編纂而成。(2)內容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3)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二)影響:對近代歐洲及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和法學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五、希臘羅馬文化的特點(一)以人為本:1.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2.反對神權統(tǒng)治,提倡理性主義和世俗生活。(二)理性精神:1.強調理性思考和科學探究。2.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理性分析。(三)注重現(xiàn)實:1.關心現(xiàn)世生活,追求幸福和完美。(四)追求民主:1.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民主政治實踐。六、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一)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二)對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三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復習提綱第七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一、飽經苦難的救世主信仰——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一)背景:1.時間:1世紀,羅馬帝國統(tǒng)治時期。2.地點:巴勒斯坦地區(qū),猶太人聚居區(qū)。3.狀況:猶太人長期遭受羅馬帝國的壓迫和奴役,渴望“救世主”降臨,解救他們脫離苦海。(二)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1.創(chuàng)始人:耶穌2.基本教義:(1)宣揚上帝創(chuàng)世說,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萬物。(2)主張忍受苦難,死后可以進入天堂。(3)倡導“愛人如己”,提倡平等博愛。3.早期傳播:主要在社會底層民眾中傳播,信徒主要是奴隸、貧民和手工業(yè)者。(三)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轉變:1.早期:打壓和迫害,將基督教視為威脅羅馬帝國統(tǒng)治的異端邪說。2.后期:(1)4世紀末,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承認其合法地位。(2)原因:基督教宣揚忍耐和順從,有利于維護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秩序;統(tǒng)治階級希望利用基督教來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四)基督教的影響:1.促進了羅馬帝國晚期社會的穩(wěn)定,成為中世紀歐洲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2.對歐洲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深遠影響。二、“蠻族王國”的建立與法蘭克王國的崛起(一)“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滅亡:1.4世紀起,日耳曼人等“蠻族”不斷入侵西羅馬帝國。2.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3.西歐進入分裂割據狀態(tài),被稱為“蠻族王國”時代。(二)法蘭克王國的建立:1.建立者:克洛維2.時間:481年3.擴張:(1)通過武力征服,逐步統(tǒng)一了高盧地區(qū)。(2)擴展到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三)克洛維皈依基督教:1.時間:496年2.原因:(1)穩(wěn)定統(tǒng)治,緩和民族矛盾。(2)獲取教會的支持。3.影響:鞏固了法蘭克王國的統(tǒng)治基礎。三、封君封臣制度——中世紀西歐的政治制度(一)形成:1.時間:8世紀初2.背景:法蘭克王國實行土地分封制度,不再像以前那樣無償賞賜,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3.內容:(1)賜地的人被稱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被稱為“封臣”。(2)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要保護封臣。(3)二者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契約性。(二)特點:等級森嚴,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依附關系。(三)影響:構成西歐中世紀政治制度的基礎。四、查理曼帝國——歐洲封建制度的鼎盛(一)查理大帝:1.8世紀,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2.勵精圖治,四處征戰(zhàn)。3.加強與教會的聯(lián)系,實行“什一稅”制度。(二)查理曼帝國:1.形成: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的疆域囊括了今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荷蘭的大部分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2.帝國皇帝加冕:800年圣誕節(jié),查理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3.帝國的分裂: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第八課西歐莊園一、自給自足的經濟單元——莊園的構成與特點(一)形成背景: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社會動蕩不安,人們需要尋求保護。(二)形成時間:9世紀起開始流行,到11世紀已遍布歐洲各地。(三)構成:1.領主:莊園的主人,擁有莊園的所有權和統(tǒng)治權。2.佃戶:包括自由農民和農奴,依附于領主,向領主繳納地租、勞役和貢賦。(四)空間劃分:1.自營地:由領主自己經營,通常占莊園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2.份地:由佃戶耕種,通常占莊園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作為佃戶的生活來源。3.共用地:包括林地、草地、荒地等,由全體佃戶共同使用。(五)特點: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主要滿足自身需要,商品交換不發(fā)達。2.封建依附關系:佃戶依附于領主,缺乏人身自由。(六)莊園的管理:領主或他的管家主持,維持莊園的日常秩序,解決佃戶之間的糾紛。(七)莊園法庭:處理侵犯領主利益和破壞莊園公共秩序的案件,以維護領主利益和莊園的穩(wěn)定。(八)影響:成為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阻礙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維系了封建制度的穩(wěn)定。二、生活在莊園中的人們——領主與佃戶的關系(一)領主:1.身份:莊園的所有者和統(tǒng)治者,擁有莊園的土地、財產和佃戶。2.義務:保護佃戶,維護莊園秩序。3.權利:向佃戶征收地租、勞役和貢賦,并擁有司法權。(二)佃戶:1.身份:依附于領主,耕種土地的農民,分為自由農民和農奴兩種。2.義務:向領主繳納地租、勞役和貢賦,服從領主的統(tǒng)治。3.權利:獲得領主的保護,擁有份地的使用權。(三)自由農民:1.擁有部分人身自由,擁有生產工具和財產,可以離開莊園。2.向領主繳納一定的租金,并承擔一定的勞役。(四)農奴:1.人身依附于領主,沒有人身自由,缺乏人身自由,沒有生產工具和財產。2.需要為領主無償勞動,承擔沉重的賦稅。3.地位極其低下。第九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一、經濟復蘇與城市的重新興起(一)背景:1.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進入漫長的“黑暗時代”,城市衰落,商業(yè)凋敝。2.從10世紀起,歐洲社會逐漸恢復穩(wěn)定,農業(yè)技術進步,人口增加,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開始復蘇。(二)興起時間:10世紀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三)興起原因:1.農業(yè)發(fā)展,剩余產品增加,為城市的出現(xiàn)提供了物質基礎。2.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為城市的出現(xiàn)提供了市場需求。3.人口增長,為城市的出現(xiàn)提供了勞動力。4.交通發(fā)展,為城市的出現(xiàn)提供了便利條件。(四)城市分布特點: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貿易繁榮,相對安全的地方,如道路交會處、河流沿岸、港口和宗教中心等地。(五)影響:1.促進了歐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2.為歐洲社會結構的變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二、從依附到自治:城市居民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早期狀況:1.城市居民:主要由商人、手工業(yè)者和周圍農村的自由農民和逃亡的農奴構成。2.社會地位:依附于領主,向領主繳納各種稅費,服從領主的管理,缺少自由和權利。(二)爭取自由的方式:1.金錢贖買:部分城市居民通過繳納巨額金錢向領主贖買城市的自由。2.武力斗爭:部分城市居民通過武力斗爭,迫使領主承認城市的自治權。(三)“特許狀”:國王為了削弱封建主的勢力,增強王權,給予城市一定程度的自治權,頒發(fā)“特許狀”。(四)自治城市:1.特點:擁有獨立的司法權,行政權和稅收權,可以選舉市長和市政官員。2.典型代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威尼斯,德國的漢堡、不萊梅等。(五)意義:1.打破了封建束縛,促進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發(fā)展。2.為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三、商人行會與手工業(yè)行會:(一)形成原因:為了避免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維護自身的利益,以及抵御封建領主和外來商人的欺壓。(二)行會組織:主要分為商人行會和手工業(yè)行會兩種,其成員都是城市的自由民。(三)商人行會:壟斷城內的貿易,控制商品價格,限制外來商人。(四)手工業(yè)行會:1.制定生產的工藝標準,嚴格控制產品質量。2.限制作坊規(guī)模和雇工人數,規(guī)定從業(yè)人員的工資和工作時間。3.實行學徒制,限制行業(yè)競爭。(五)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行業(yè)內部的秩序,促進城市經濟發(fā)展。2.但后期變得僵化保守,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四、傳播知識與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中世紀大學的興起(一)產生時間:11世紀后(二)興起原因:1.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典籍的重新翻譯和傳播。2.阿拉伯文化的傳入。3.城市經濟的復蘇與發(fā)展。4.社會對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三)辦學模式:1.以教師行會和學生行會為主體,逐漸形成了獨立于教會和世俗政權的自治機構。2.享有免稅、司法和教育自主權。3.初期以培養(yǎng)神職人員為主,后期逐步擴大到其他領域。(四)主要課程:神學、法學、醫(yī)學、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五)早期大學:1.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學生組織辦學,以法學聞名。2.法國的巴黎大學:教師組織辦學,以神學聞名。3.英國的牛津大學。(六)影響:1.促進了中世紀文化教育的繁榮發(fā)展,推動了歐洲社會的進步。2.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五、新興力量的崛起:資本主義萌芽(一)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隨著城市興起和發(fā)展,歐洲的工商業(yè)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二)租地農場:一些富裕農民通過租種土地,雇傭工人經營農場,形成了租地農場。(三)手工工場:商人開始投資興辦手工工場,雇傭工人進行集中勞動,生產規(guī)模擴大,勞動效率提高。(四)市民階級:城市的商人、手工業(yè)者等形成了新的社會階層——市民階級。(五)新興力量的影響:沖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縛,推動了西歐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復習提綱第十一課古代日本一、多山的島國——地理環(huán)境與文明特點(一)地理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附近數千個小島組成。(二)地理環(huán)境特點:1.四周環(huán)海,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利于漁業(yè)發(fā)展和海上交通。2.境內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積狹小,耕地資源有限,有利于種植水稻。(三)對文明的影響:1.經濟:形成以稻作農業(yè)為主、漁業(yè)為輔的經濟模式。2.政治:多山地形阻隔,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文化和政治體系。3.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同時保留自身獨特的民族特色。二、吸收與模仿:從大和政權到大化改新(一)大和政權:1.形成時間:5世紀2.統(tǒng)治方式:大王依靠貴族進行統(tǒng)治,王室和貴族各有私有領地。3.社會制度:部民制,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類似奴隸。(二)吸收中國文化:1.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特別是隋唐時期的制度和文化。2.影響: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三)大化改新:1.時間:646年2.原因:為了加強王權,推行中央集權制,擺脫豪強貴族的控制。3.內容:(1)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以天皇為中心,仿效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實行國郡里三級行政區(qū)劃。(2)經濟:廢除私有土地和部民,實行班田收授法,將土地收歸國有,按人頭分配給農民耕種,并定期重新分配,收取賦稅。4.意義:標志著日本進入封建社會。三、幕府統(tǒng)治下的日本(一)背景:大化改新后,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莊園經濟盛行,中央集權制逐漸遭到削弱,社會動蕩不安。(二)武士階層興起:1.身份: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武裝家臣和仆從形成的軍事組織,主要從事作戰(zhàn)活動。2.組織:小的武士團依附強大的武士團首領。(三)鐮倉幕府的建立:1.時間:1192年2.建立者:源賴朝,3.標志: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4.性質:擁有獨立于朝廷的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成為實際上的全國最高統(tǒng)治者。(四)幕府與天皇的關系:1.名義上:“征夷大將軍”由天皇任命。2.實際上:天皇大權旁落,幕府成為最高統(tǒng)治機構,日本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代。四、日本文化特色(一)深受中國文化影響:1.漢字的傳入:6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日本。2.佛教的傳入:6世紀,佛教傳入日本,并在日本社會得到廣泛傳播。(二)保留民族特色:1.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以崇拜自然神靈和祖先為主要內容。2.武士道精神:武士階層的道德規(guī)范,以忠誠、勇武、名譽和自我犧牲精神為核心。3.獨特的藝術風格:例如日本傳統(tǒng)繪畫、建筑、文學等。第十二課阿拉伯帝國一、統(tǒng)一信仰的力量——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立與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一)地理位置:位于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qū)為沙漠。(二)社會狀況:6世紀末7世紀初,社會發(fā)展落后,各部落之間為爭奪水源和牧場,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三)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1.時間:7世紀初2.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3.基本教義: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強調順從安拉的意志,并實行“五功”:念、禮、齋、課、朝。4.影響:為阿拉伯半島的統(tǒng)一奠定了思想基礎。(四)麥地那的興起:1.時間:622年2.原因:穆罕默德在麥加遭到反對,遷往麥地那,建立了宗教政治合一的政權。3.意義:標志著阿拉伯國家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五)統(tǒng)一阿拉伯半島:630年,穆罕默德率軍占領麥加,并最終統(tǒng)一了阿拉伯半島。二、宗教與征服: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擴張(一)“哈里發(fā)”:阿拉伯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既是世俗領袖,也是宗教領袖,被稱為“真主的代理人”。(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1.方向:東滅波斯,北進敘利亞,橫掃北非。2.結果: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定都巴格達。(三)伊斯蘭教的傳播:1.方式: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以和平的方式傳播為主,也包括武力征服的方式。2.影響: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宗教,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三、文化交融:阿拉伯文化的發(fā)展(一)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波斯、希臘、印度等古代文明的成就,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二)阿拉伯文化的繁榮:1.文學: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其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2.科學:在天文學、數學、醫(yī)學等方面取得了較高成就,如創(chuàng)立代數學,改進了印度人發(fā)明的計數法,傳入歐洲,被稱作“阿拉伯數字”。3.建筑:以清真寺和宮殿為代表,其裝飾藝術富有特色,代表作品有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塞維利亞王宮等。(三)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為保存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四)帝國的衰落:9世紀中葉起,阿拉伯帝國因內部矛盾激化以及外部勢力的入侵而走向分裂,最終被蒙古人滅亡。第五單元走向近代復習提綱第十三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一、掙脫枷鎖:歐洲農村的新變化(一)墾殖運動:1.時間:11世紀以后2.原因:歐洲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增加3.方式:農民自發(fā)開墾或領主組織開墾4.對象:林地、荒地、沼澤等未開墾土地5.影響:(1)增加了耕地面積和農業(yè)產量,促進人口增長和社會發(fā)展(2)一部分墾殖者成為自由農民,削弱了封建制度(二)勞役變化:1.趨勢:固定化和貨幣化2.方式:(1)規(guī)定勞役量(2)允許用貨幣贖買勞役豁免權3.影響:(1)加強了農民對自身勞動的支配權(2)有利于商品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轉型二、資本的萌芽: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一)土地集中:1.原因:(1)莊園制度下的條塊土地不適應新的生產經營活動(2)一些領主希望通過集中土地獲得更多的收益2.方式:領主通過轉讓、聯(lián)姻、繼承、買賣等方式將土地集中3.影響:為租地農場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二)租地農場:1.概念: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或購買領主的土地經營的農場,采用新的生產方式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產品主要面向市場2.特點:雇傭關系、產品面向市場3.影響:瓦解了封建莊園制度,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三)手工工場:1.形成過程:從分散的手工工場逐漸發(fā)展到集中式的手工工場2.特點:(1)商人提供原料和生產工具,工人集中勞動,形成了雇傭關系(2)生產規(guī)模擴大,分工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3.影響:(1)促進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2)為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三、社會結構的變化:新興力量崛起(一)衰落的封建主:1.原因:(1)不善于或沒有能力經營地產(2)沉迷于奢侈享樂,入不敷出2.結果:將土地抵押或變賣給富裕農民、商人(二)新興力量:1.富裕農民:通過購買土地、經營租地農場等方式,成為農村中富裕的階層,開始掌握農村的生產和管理2.商人:投資興辦手工工場,開拓海外貿易市場,經濟實力日益強大3.市民:構成城市居民的主體,擁有一定的財產和自由,對城市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三)新力量的影響:沖擊了封建制度,為歐洲社會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第十四課文藝復興運動一、思想的解放: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時間:14世紀中葉開始,延續(xù)近300年(二)地點:意大利,以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為中心,后擴展到整個歐洲。(三)興起背景:1.經濟:(1)14世紀起,歐洲城市重新興起,工商業(yè)迅速發(fā)展(2)新興的資產階級積累了大量財富,對文化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需求2.社會:新興市民階層渴望沖破封建制度的束縛,追求現(xiàn)實生活3.思想:人們對天主教會“神權至上”的教條和禁欲主義日益不滿,開始反思(四)文藝復興: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制度神學思想,提倡“人文主義”,其核心思想是:1.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2.主張以人為中心,追求現(xiàn)世幸福和自由(五)表現(xiàn):1.形式:采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新的思想2.內容:包括文學、藝術、科學等各個方面(六)意義:1.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做出了貢獻2.成為近代歐洲社會轉型的思想基礎3.促進了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二、璀璨的星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和作品(一)文學三杰:1.但?。阂獯罄娙?,代表作《神曲》,被譽為“文藝復興的先驅”,抨擊了教會的腐敗,歌頌人性之美,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批判。2.彼特拉克:意大利詩人,代表作是抒情詩集《歌集》,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將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贊美。3.薄伽丘:意大利作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批判了教會的腐敗,宣揚了人性,表達了對愛情和自由的追求。(二)美術三杰:1.達·芬奇:意大利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工程師、科學家,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等,將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作品生動逼真。2.米開朗琪羅:意大利雕塑家、畫家、建筑師、詩人,代表作有雕塑《大衛(wèi)》、西斯廷禮拜堂的穹頂畫《創(chuàng)世紀》等,人物形象充滿力量,表達了對人文主義的堅定信仰。3.拉斐爾:意大利畫家、建筑師,代表作有《雅典學院》、《西斯廷圣母》等,畫風溫和柔美,善于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三)其他人物:莎士比亞(英國劇作家,代表作《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塞萬提斯(西班牙作家,代表作《堂吉訶德》)等。第十五課探尋新航路一、突破局限,探索未知——新航路的開辟背景(一)歐洲的社會發(fā)展:14-15世紀,西歐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1.經濟:封建制度逐漸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歐洲的工商業(yè)日益繁榮。2.社會:新興資產階級渴望獲得更多的財富,希望開拓新的貿易市場,尋找東方的黃金和香料3.思想: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歐洲人渴望了解世界,勇于探險。(二)貿易的阻礙:陸路交通:漫長危險,被奧斯曼帝國控制,高昂的關稅阻礙了商品貿易(三)新的需求:歐洲迫切需要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二、科技助力:歐洲人具備了探索世界的條件(一)造船技術的進步:15世紀中期,歐洲的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能制造出更堅固、更快速的遠洋帆船。(二)航海技術的進步:1.指南針的應用:12-13世紀,中國人發(fā)明的指南針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用于“羅盤”導航,為遠洋航行指明方向。2.天文觀測:更加精確,繪制出更為準確的航海地圖。(三)地理知識的進步:地圓學說的傳播,推動了歐洲人對世界地理認識的革新,為尋找新航路提供了理論依據。三、勇敢探索: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路(一)葡萄牙:1.迪亞士:1487年,迪亞士率領船隊沿非洲西海岸航行,發(fā)現(xiàn)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為開辟通往東方的航路打下了基礎。2.達·伽馬:1497年,達·伽馬率領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海岸,建立貿易據點,標志著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新航路正式開辟。(二)西班牙:1.哥倫布: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了美洲,卻誤認為是印度。(三)意義:1.打破了世界各地區(qū)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2.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fā)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3.標志著歐洲開始走上世界舞臺,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四、環(huán)球航行,證明地圓(一)麥哲倫:1.時間:1519年,2.內容: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fā),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終回到西班牙。3.結果:船隊完成首次環(huán)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二)意義:證實了地圓說,是人類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第十六課早期殖民掠奪一、殖民擴張的序幕(一)時間:15世紀末開始(二)背景:1.經濟:歐洲工商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市場需求增加,需要尋找新的貿易市場和原材料產地2.政治: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開始向海外擴張,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三)主要國家:1.西班牙:建立起地跨美洲的殖民大帝國。2.葡萄牙:占領巴西,并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和商站,控制海上貿易航路,進行殖民掠奪。二、殖民方式:暴力與掠奪(一)武力征服:1.手段:使用先進的武器,鎮(zhèn)壓當地人民的反抗2.目的:搶占殖民地,掠奪財富(二)經濟掠奪:1.壟斷貿易:通過建立貿易公司,壟斷殖民地的進出口貿易,低價收購殖民地的原料,高價出售工業(yè)品2.開采礦產:強迫當地人無償開采金銀礦,將掠奪的財富運回歐洲3.種植園經濟:在殖民地建立大種植園,種植棉花、甘蔗、煙草等經濟作物,產品主要供出口,殘酷剝削奴隸勞動力三、“三角貿易”(一)定義:歐洲國家在大西洋之間進行的販賣黑奴貿易活動(二)路線:1.從歐洲出發(fā),將工業(yè)品販賣到非洲,換取黑奴。2.將黑奴運往美洲的殖民地,賣給種植園主。3.將殖民地生產的農產品運回歐洲。(三)后果:給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非洲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導致非洲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四、英國成為新的殖民霸主(一)背景: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英國的手工業(yè),特別是毛紡織業(yè),迅速發(fā)展,急需開辟新的市場(二)措施:1.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奪取了海上霸權,為其殖民擴張掃清了障礙。2.建立殖民地: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并建立東印度公司,控制印度的貿易和政治。3.發(fā)展“三角貿易”(三)“日不落帝國”:18世紀中后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號稱“日不落帝國”。五、早期殖民掠奪的影響(一)對歐洲:1.積極:(1)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2)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歐洲逐漸成為世界的中心2.消極:殖民擴張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給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苦難(二)對殖民地:1.消極:(1)造成殖民地人民的苦難(2)破壞了殖民地傳統(tǒng)的經濟和社會結構(3)阻礙了殖民地的獨立發(fā)展2.積極: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六、歷史啟示:(一)落后就要挨打,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必須依靠自身的努力。(二)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的主流,殖民掠奪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復習提綱第十七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一、權利的保障: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條件(一)經濟基礎:1.手工工場發(fā)展迅速2.圈地運動:促進了農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3.海外貿易:擁有海外殖民地,控制海上貿易,獲取了巨額財富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取代封建生產關系(二)思想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思想文化條件。(三)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確立,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二、王權與議會的較量:英國政治制度的演變(一)封建制度的根基:1.國王:最高統(tǒng)治者2.議會:(1)起源:13世紀末基本確立,由上院(貴族)和下院(騎士和市民代表)組成。(2)權力:擁有征稅權,限制王權(3)標志性文件:《大憲章》(1215年),限制了王權,確立“王在法下”的原則。(二)斯圖亞特王朝:1.時間:17世紀初,詹姆斯一世開始統(tǒng)治英國2.統(tǒng)治政策:(1)推崇“君權神授”,試圖加強王權,削弱議會的權力(2)不經議會批準,強行征稅,引起議會強烈不滿3.矛盾激化:(1)查理一世(詹姆斯一世的兒子)繼承王位后,繼續(xù)推行專制統(tǒng)治(2)1628年,議會通過《權利請愿書》,要求限制國王權力,但被查理一世拒絕(3)最終導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三、革命與復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一)革命爆發(fā):1.時間:1640年2.原因:(1)查理一世解散議會,并強行征稅(2)蘇格蘭人民發(fā)動起義(3)議會要求限制王權,查理一世拒絕(二)革命進程:1.內戰(zhàn):1642年,議會與國王爆發(fā)內戰(zhàn)2.共和國:(1)時間: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2)統(tǒng)治者:克倫威爾,擔任“護國主”,實行獨裁統(tǒng)治3.復辟:(1)時間:1660年(2)原因:克倫威爾去世后,國內局勢動蕩(3)過程:議會迎立查理二世(查理一世的兒子)復辟四、“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確立(一)背景:1.查理二世復辟后,王權有所恢復2.詹姆斯二世(查理二世的弟弟)試圖恢復天主教和專制制度,激起了英國人民的反抗(二)革命過程:1.時間:1688年2.結果:議會廢黜詹姆斯二世,迎立瑪麗(詹姆斯二世的女兒)和威廉(瑪麗的丈夫)為國王,史稱“光榮革命”。(三)意義:推翻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四)《權利法案》:1.時間:1689年2.內容:(1)規(guī)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得停止法律的執(zhí)行,不得征收捐稅(2)規(guī)定議會定期召開,議員享有言論自由(3)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3.意義: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了道路五、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一)對英國:1.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2.促進了英國的繁榮富強(二)對世界:為其他國家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參考第十八課美國的獨立一、北美殖民地:尋求獨立的根源(一)殖民地的建立:1.時間:17世紀初2.過程:英國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二)移民:來自英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為了尋求宗教自由、財富和新的生活來到北美。(三)經濟發(fā)展:1.北部:(1)以工商業(yè)為主(2)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出現(xiàn)早期資產階級2.南部:(1)以種植園經濟為主(2)采用奴隸勞動,種植棉花、煙草等(3)矛盾:英國殖民統(tǒng)治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四)啟蒙思想的影響:北美人民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影響,產生了獨立的愿望和要求。二、抗稅斗爭:獨立戰(zhàn)爭的導火索(一)原因:英國為轉嫁七年戰(zhàn)爭的巨額債務,頒布一系列稅法,對北美殖民地加強經濟控制,激化了殖民地人民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二)主要事件:1.《印花稅法》2.波士頓傾茶事件(1773年)(三)結果:1775年4月19日,北美殖民地人民在萊克星頓打響了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槍。三、爭取獨立: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進程(一)領導人:1.喬治·華盛頓:大陸軍總司令,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二)重要戰(zhàn)役:1.來克星頓之戰(zhàn):打響了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槍2.薩拉托加大捷: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法國公開承認并援助美國3.約克鎮(zhèn)戰(zhàn)役:1781年,美法聯(lián)軍取得勝利,迫使英國在1783年承認美國獨立。(三)《獨立宣言》:1.時間:1776年7月4日2.內容: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3.意義:(1)標志著美國誕生,對法國大革命以及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產生重大影響(2)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宣言中宣揚人人生而平等,卻維護了奴隸制的存在四、新國家的建立:從邦聯(lián)到聯(lián)邦制(一)邦聯(lián)時期:1.時間:1781—1787年2.組織形式:邦聯(lián)制,各州擁有較大的獨立性3.弊端:中央政府權力弱,難以有效協(xié)調各州之間的關系,國家發(fā)展面臨困境。(二)制定憲法:1.時間:1787年,各州代表召開制憲會議。2.內容:確立了聯(lián)邦制,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三)聯(lián)邦制共和國:1.聯(lián)邦政府:擁有國家主權,各州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權。2.三權分立: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互相獨立,相互制衡。(四)影響:1.加強了中央集權,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和穩(wěn)定,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3.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第十九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黑暗與光明: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一)經濟發(fā)展不平衡:1.農業(yè):仍占主導地位,效率低下,阻礙經濟發(fā)展2.工商業(yè):發(fā)展迅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新興的資產階級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縛3.矛盾:舊制度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引發(fā)社會矛盾。(二)等級制度:1.第一等級:教士,擁有土地和免稅權2.第二等級:貴族,擁有土地、免稅權以及其他特權3.第三等級:包括資產階級、工人、農民等,承擔國家稅負和勞役,政治上沒有權利(三)思想啟蒙:1.啟蒙運動:宣傳自由、平等、民主和理性等思想2.影響: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法國大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四)財政危機:路易十六政府財政支出巨大,長期入不敷出,最終導致國家瀕臨破產。二、革命的浪潮: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和發(fā)展(一)導火索:1789年5月,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問題,召開了三級會議,但三個等級在表決權等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二)三級會議:1.第三等級:(1)主張:實行一人一票制,廢除等級制度(2)行動:宣布成立“國民議會”,并要求制定憲法,限制國王權力(3)國王:態(tài)度強硬,調集軍隊,鎮(zhèn)壓第三等級。(三)攻占巴士底獄:時間:1789年7月14日原因:巴黎民眾支持國民議會,害怕國王鎮(zhèn)壓革命結果: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開始。(四)《人權宣言》:1.時間:1789年8月2.內容:宣告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以及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3.意義:(1)標志著法國舊制度的最終廢除(2)對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之一。(五)君主立憲制建立:1.時間:1791年2.標志:頒布了1791年憲法3.結果:確立君主立憲制,國王權力受限(六)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時間:1792年2.原因:歐洲封建君主干涉法國革命3.結果:(1)推翻君主制(2)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三、恐怖統(tǒng)治與熱月政變(一)恐怖統(tǒng)治:1.時間:1793年-1794年2.主要人物:羅伯斯庇爾,領導雅各賓派執(zhí)政3.特點:鎮(zhèn)壓國內反革命勢力,推行一系列激進的改革措施,維護革命成果4.評價:手段過于殘酷,造成了社會恐慌,最終被推翻。(二)熱月政變:1.時間:1794年7月2.結果:推翻雅各賓派統(tǒng)治,資產階級溫和派掌握政權四、軍事天才的崛起:拿破侖帝國的興起與覆滅(一)拿破侖·波拿巴:1.出身:出身于科西嘉島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早年加入軍隊,因戰(zhàn)功卓著,被提升為將軍2.政變:1799年,發(fā)動“霧月政變”,控制法國政權(二)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拿破侖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繼續(xù)對外擴張(三)《拿破侖法典》:1.時間:1804年頒布2.特點:(1)確認了法國大革命的基本成果,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2)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3.意義:成為法國以及其他國家民法的基礎(四)拿破侖戰(zhàn)爭:1.原因:維護法國大革命成果,繼續(xù)對外擴張,打擊歐洲封建勢力2.過程: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控制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將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和原則傳播到歐洲各地3.轉折點:1812年遠征俄羅斯失敗4.失敗:1814年,拿破侖戰(zhàn)敗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五)滑鐵盧戰(zhàn)役:1.時間:1815年2.過程:拿破侖重返巴黎,重建帝國,但最終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失敗,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島,直到去世。(六)拿破侖帝國覆滅:1.時間:1815年2.原因:拿破侖戰(zhàn)爭失敗,歐洲封建勢力復辟五、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的影響(一)法國:1.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2.傳播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為法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了道路(二)歐洲:1.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2.推動了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三)世界: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七單元工業(yè)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復習提綱第二十課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一、從手工工場到大機器生產——工業(yè)革命的興起(一)時間:18世紀60年代開始,首先發(fā)生在英國(二)標志: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以工廠生產代替手工工場(三)興起條件:1.經濟:(1)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英國確立,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制度保障(2)資本原始積累:通過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英國積累了雄厚的資本(3)國內市場:圈地運動提供自由勞動力,手工工場發(fā)展擴大市場需求(4)原料:擁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技術:許多技術發(fā)明為工業(yè)革命創(chuàng)造了條件3.社會:(1)政局穩(wěn)定: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