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廣東省云浮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云浮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云浮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云浮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廣東省云浮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云浮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包容性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的文化密碼。中華民族主張“民胞物與”“萬邦協(xié)和”的天下觀,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彰顯出超越民族、超越文明的寬廣胸懷,表達出包容互補、交流互鑒的務實態(tài)度。根據(jù)史料記載,“和合思想”和“融合包容”的理念最早出現(xiàn)在堯舜時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和合思想”逐漸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思想精髓,從佛教東傳、鄭和下西洋到西學東漸,中華文明正是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成就新的文明形態(tài),融匯成綿延數(shù)千年而未曾中斷的文明發(fā)展長河。近代以來,西方各種思想不斷傳入中國,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到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新征程,帶來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實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再造和新生。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形成了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深厚歷史根基。其中,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為秉持開放包容、深化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歷史與現(xiàn)實充分證明,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離不開突出的包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因此,要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把執(zhí)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與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相結合,與推動“一帶一路”縱深發(fā)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結合。同時,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在貧富分化不斷加大的今天,為世界貢獻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發(fā)展模式;在個人私欲盛行于世的今天,為個人貢獻立己達人、群己協(xié)調的處世之道;在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的今天,為國家貢獻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包容精神……總之,以突出的包容性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鑄就實踐路徑,不斷促進中外文明交流的高質量發(fā)展,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主席提出了以“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主要內(nèi)容的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精神動力。全球文明倡議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有力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也是筑牢和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鮮明特質。全球文明倡議蘊含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合作和發(fā)展提供了嶄新的發(fā)展思路。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議植根于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民族致力于持續(xù)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世界文明進步事業(yè)的必然歸宿。另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議形成于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具體實踐中。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是推動中外文明相互影響、互學互鑒的重要根源,同時,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不斷交流的過程中,既從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獲得前進的動力和智慧,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升華中,通過自身發(fā)展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摘編自葉本乾、何琴《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材料二: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總結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其中,“包容性”是最能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世界格局和開放胸懷的特性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形成的內(nèi)在特質。以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為基礎的文化與社會,因其生態(tài)和人文的復雜性、多樣性而面臨諸多方面的壓力與挑戰(zhàn),更加注重協(xié)作,組織、管理,重視和諧、合作、順應自然,必然形成族群的強烈內(nèi)聚、凝聚、包容以及穩(wěn)定與持續(xù)的特質。“畫為九州,經(jīng)啟九道”是我國農(nóng)耕社會面對壓力與挑戰(zhàn)的應對之術,其結果必然是“九州咸同”“萬邦協(xié)和”。從這個角度而言,中華文明的多元并存和兼收并蓄是骨子里的品質或文化基因。中華文明自其起源與形成的早期就自帶了相合相生的生態(tài)理念與和諧包容的人文情懷。包容性是中華文明庚續(xù)發(fā)展、傳承至今的寶貴精神品質。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為核心內(nèi)涵的包容性。這種突出的包容性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內(nèi)涵的不斷豐富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中華文明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是其包容性內(nèi)涵不斷發(fā)展、更新豐富的動力源泉。近年來,中國在探索文明和國家起源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許多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中以良渚、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為代表的區(qū)域文化就是中華早期文明的“基因組”和“基因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早期中國區(qū)域文化對其他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簡單的復制性效仿,而是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是其包容性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包括沖突在內(nèi)的文化交流互動最終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質與認同,廣泛、多樣、復雜的文化融合自然會形成內(nèi)涵豐富、多彩、繁盛的文化大認同。同時,在意識形態(tài)上形成跨越地理單元甚至跨越文化的共識,而成為一種文明的“中心”。這種文明中心在地理空間的合法性基礎上,還會進一步成為意識上的“正統(tǒng)”,并以“文化基因”相傳。包容性與和平性是中華文明處世哲學及其世界交往體系一個原則的兩個方面。包容與和平是當今全球多元文明的共同世界主題和人類共同價值。包容性是脫離對抗和霸權,在和平之上的更多內(nèi)涵、更高層次、更大范圍而構建的發(fā)展意識和文明情懷。(摘編自高江濤《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的文化密碼,彰顯了中華民族超越不同文明的寬廣胸懷,表達了互補互鑒的務實態(tài)度。B.中華文明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發(fā)展中不斷成就新的文明形態(tài),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實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再造和新生。C.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秉持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并運用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D.主席的全球文明倡議蘊含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是持續(xù)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世界文明進步事業(yè)的必然歸宿。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深厚歷史根基,其突出的中華文明包容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B.歷史與現(xiàn)實充分證明,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能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鑄就實踐路徑,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C.中華文明以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為基礎,在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為核心內(nèi)涵的包容性,其包容性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D.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促成了其突出的包容性,在地理空間的合法性基礎上,包括沖突在內(nèi)的交流互動會形成內(nèi)涵豐富、融合包容的文化大認同。3.下列選項中,屬于“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舉措的一項是()A.2023年11月1日,2023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fā)展會議在北京舉辦,會議主題為“共享減貧經(jīng)驗,共謀合作發(fā)展”。B.2023年11月3日國務院召開會議,研究稀土產(chǎn)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推動高端稀土新材料的攻關,促進稀土產(chǎn)業(yè)的智能化、綠色化。C.主席2024年5月8日至10日對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宣布,將中匈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D.西方大國從地中海文明開始開創(chuàng)了海洋文明,憑借艦隊開辟戰(zhàn)略通道,依靠殖民地貿(mào)易提前進入工業(yè)文明、海洋文明時代。4.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一段以史料為依據(jù)論證了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的文化密碼。B.材料一畫橫線處運用排比,突出了中外文明交流高質量發(fā)展的必要性,極具氣勢。C.材料二圍繞“‘包容性’是最能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世界格局和開放胸懷的特性”觀點進行論述。D.材料二采用總分結構,分說部分從包容性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形成的內(nèi)在特質等多方面展開論述。5.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從包容性的角度分析,我們需要做到什么?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答案〗1.C2.D3.A4.B5.①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②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要不斷豐富內(nèi)涵,從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③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不能簡單復制性效仿,而是要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首先要秉持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說法錯誤,一切文明交流都應首先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促成了其突出的包容性”說反了,根據(jù)文本應理解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促成了其突出的統(tǒng)一性”。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全球文明倡議以“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主要內(nèi)容,只有A項符合要求。B.講的是研究稀土的高質量發(fā)展,屬于國內(nèi)經(jīng)濟問題;C.講的是中匈兩國關系提升,“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更側重于政治上的友好合作;D.西方大國“依靠殖民貿(mào)易”,不屬于文明范疇。故選A。【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突出了中外文明交流高質量發(fā)展的必要性”說法錯誤,從陳述的對象來看,應是突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緊迫性。故選B。【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nèi)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結合材料一“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離不開突出的包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可知,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②結合材料二“這種突出的包容性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內(nèi)涵的不斷豐富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可知,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要不斷豐富內(nèi)涵,從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③結合“這些早期中國區(qū)域文化對其他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簡單的復制性效仿,而是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可知,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不能簡單復制性效仿,而是要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地洞(節(jié)選)卡夫卡我的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寧靜。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躡著腳走好幾個鐘頭,有時聽到個把小動物的聲音,不一會兒這小動物也就在我的牙齒間安靜下來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聲,它告訴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繕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靜。樹林中的空氣透進來,既暖和又清涼。有時我愜意地伸展身子,在通道上打起滾來。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個圓形的小廣場,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著身子,一邊休息,一邊使自己暖和暖和。在那里我可以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覺,這是和平寧靜的睡眠,是滿足安全感的睡眠,是實現(xiàn)了建立安心之所的愿望的睡眠。不知是由于過去的習慣,還是這座家屋確實存在著足夠的危險,喚起我的警覺,我常常有規(guī)律地從酣睡中驚醒,肅然諦聽著那日夜支配著這里的寧靜,然后寬慰地微微一笑,旋即又舒展四肢,沉入更為香甜的夢鄉(xiāng)。那些無家可歸的可憐蟲們啊,他們在馬路上、在樹林中流浪,至多只能匍匐在堆積的樹葉底下,或者與同類結伙,暴露在天地間的一切災厄之中!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不是直接的追蹤,而是包圍——在洞穴的近中心處修建了一個中央廣場。在一切其他場合,都是極端緊張的腦力勞動多,體力勞動少,這個中央廣場則是我的艱巨的體力勞動的成果,比地洞里的別的部分都艱巨。我利用這個廣場來貯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內(nèi)抓獲而目前還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獵獲的全部,我統(tǒng)統(tǒng)把它們堆放在這里。場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滿。于是我把東西一件一件鋪了開來,在其間漫步,同時玩賞著它們,悅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雜。任何時候,只要我想看一看儲藏品,都能一目了然,而且我還可以隨時進行重新排列,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做出必要的預計和狩獵計劃。有這樣一些時候:由于洞里食物富足,我對飲食漠不關心,因而對這些出沒的小動物根本不去理會。由于經(jīng)常從事防御準備工作,我原想充分利用地洞來進行防御的主張有了小幅度的改變和發(fā)展,我覺得將存糧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廣場來分批貯藏,似乎更為周到些。于是我決定約每隔兩個廣場設一個預備儲糧站,或者每隔三個設一正儲糧站,每隔一個設一副儲糧站,如此等等。再則,為了迷惑敵人,我劃出幾條道路不堆貯藏品,或者,各按它們通向主要出口的位置,挑選少數(shù)廣場錯雜其間。自然,每一項這樣的新計劃都要求艱巨的搬運工作,我必須做出新的安排,然后就是來回搬東西。當然啰,我不用著急,可以慢慢地干,把珍貴的東西銜在嘴里搬運,高興在什么地方歇一歇,就在什么地方歇一歇。遇到可口的東西就吃它幾口,這是蠻不錯的。糟糕的是,我每每從夢中驚醒,就仿佛覺得目前的這種糧食分貯法是完全失算的,它會招致嚴重的危險,非立即加以糾正不可,睡意和疲勞也在所不顧。于是我急忙就走,快步如飛,連考慮一下的工夫都沒有。為了實施這一新的、全新的計劃,我不顧一切,凡是碰到嘴邊的東西,就只管逮住,用牙齒咬著,拖呀,背呀,喘息著,呻吟著,踉踉蹌蹌地前進。只要對目前這種我感到過于危險的狀況有任何些微的改變,我就心滿意足了。直到睡意漸漸地消除,腦子完全清醒過來,我?guī)缀醪焕斫夂我杂羞@一番極度的緊張活動,對于被自己擾亂了的家里的和平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重新回到我的臥所,由于新造成的勞累而立即睡著了。此后又有一些時候,我覺得還是把所有的食糧集中于一個場地為上策。貯藏在小廣場上對我會有什么好處呢?那里到底放得下多少東西呢?無論你拿什么放到那里去,都會堵塞道路,一旦有防務活動,奔跑起來,說不定反而成為我的障礙。再說,分成這么多攤,不會散失很多嗎?我總不能老在縱橫交錯的通道上四處奔跑,以便看看是否一切仍然原封未動。分散貯藏的基本想法是對的,但必須有個前提:擁有好幾個像我的城郭這樣的場地。好幾個城郭!一點不假!但是誰能夠把它們建筑起來呢?在我的地洞建造的總計劃中,現(xiàn)在也沒有增添的余地了。我承認,這一點正是我的地洞的缺陷,就好比任何東西如果只有一種樣品時,都有缺陷一樣。而且我也承認,在建設整個地洞期間,我對于擁有幾個城郭的要求在自己的意識中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說我有過這一良好愿望,那就清清楚楚了。我沒有按照那種要求去做,對于這項巨大的工程,我感到自己太弱了,甚至,我就是想象一下這項工程的必要性也感到自己太弱了。我以同樣模糊的感覺聊以自慰,這在平常是難以做到的,但在這一場合我卻做到了?,F(xiàn)在我只擁有一個城郭,但覺得一個不夠用的那種模糊感覺,已經(jīng)消失了。不管如何,我只得滿足于一個。想用許多小廣場來代替它是代替不了的。所以,當這種想法在我心中熱起來的時候,我就又動手把各個小廣場上的所有東西重新搬回城郭里。(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我”是一種動物,至于是什么動物作者并未交代,這恰恰是匠心所在:因為“我”只是一個符號,是一類人的代表。B.這篇小說與教材中《變形記(節(jié)選)》一樣,都是“獨白體”小說,整篇無一句對話,全是獨白,體現(xiàn)了“我”的災難感、孤獨感和無能為力感。C.“我”認為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地洞)是一個被危險包裹著的世界——敵人無處不在,災禍隨時會降臨。D.小說中連用“新的”“全新的”修飾“計劃”,是因為“我”認為地洞并不完美,需要不斷地對其加以改進,使其完美。7.對文中“地洞”的有關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整篇小說圍繞著地洞展開,涉及地洞的構造、修建地洞的目的以及對地洞的擴建與改造等。B.“我”決定在地洞的近中心處修建一個中央廠場的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雜。C.“我”對在地洞中是“分批貯藏”還是“把所有的食糧集中于一個場地”感到糾結。D.地洞是有形的,但在“我”心中又是無形的,成了“我”的一種精神負累。8.地洞修成后,“我”的心理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文本概括作答。9.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在作品中往往具體化為生活意義的虛無、和諧關系的喪失、人的異化等,請據(jù)此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的。〖答案〗6.B7.B8.①起初“我”認為地洞是和平寧靜的場所,能帶給“我”安全感。

②后來因為考慮到種種危險因素,變得焦慮、恐懼。9.①生活意義的虛無。盡管“我”為自己建造的地洞暢通無阻,無懈可擊,但“我”還是時時處于驚恐之中,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最終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徒勞而無意義的。

②和諧關系的喪失?!拔摇闭J為周圍的一切都是危險的存在,洞內(nèi)洞外都存在“敵人”,“我”與這個世界沒有和諧可言;“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這種矛盾讓“我”感到無比的惶恐和痛苦,自身的和諧關系也已經(jīng)喪失。

③人的異化。小說的主人公“我”體現(xiàn)了人的異化。完美的人應該是身心和諧的人,但文中的“我”卻時刻生活于矛盾、恐懼與焦慮之中,促成了小說的荒誕感。〖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鑒賞作品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B.“這篇小說與教材中《變形記(節(jié)選)》一樣,都是‘獨白體’小說,整篇無一句對話,全是獨白”錯。教材中《變形記》(節(jié)選)中是有人物對話的。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B.“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雜”錯。從文中“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可知,目的是保障安全。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①第一段“我的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寧靜”“在那里我可以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覺,這是和平寧靜的睡眠,是滿足安全感的睡眠”,“我”的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寧靜,在那里,“我”可以獲得滿足安全感的睡眠??梢?,起初“我”認為地洞是和平寧靜的場所,能帶給“我”安全感。②“不知是由于過去的習慣,還是這座家屋確實存在著足夠的危險,喚起我的警覺,我常常有規(guī)律地從酣睡中驚醒……”“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糟糕的是,我每每從夢中驚醒,……它會招致嚴重的危險,非立即加以糾正不可,睡意和疲勞也在所不顧”,“我”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是危險的存在;盡管“我”認為自己建造的地洞無懈可擊,但“我”還是時時處于驚恐之中;“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這種矛盾讓“我”感到無比的惶恐和痛苦。可見,后來因為考慮到種種危險因素,“我”變得焦慮、恐懼?!?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作品的意蘊的能力。①(地洞)場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滿,“我”可以在其間漫步。盡管“我”為自己建造的地洞暢通無阻,無懈可擊,但“我”還是時時處于驚恐之中,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由于經(jīng)常從事防御準備工作,“我”覺得將存糧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廣場來分批貯藏。每一項這樣的新計劃都要求艱巨的搬運工作,“我”必須做出新的安排,然后就是來回搬東西,最終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徒勞而無意義的??梢姡疚捏w現(xiàn)了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中生活意義的虛無。②“我”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不是直接的追蹤,而是包圍,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是危險的存在,“我”與這個世界沒有和諧可言;“我”不斷地做計劃安排實物,并不斷地調整,糟糕的是,“我”每每從夢中驚醒,還是會覺得目前的這種糧食分貯法是完全失算的,它會招致嚴重的危險,非立即加以糾正不可,只要對目前這種“我”感到過于危險的狀況有任何些微的改變才心滿意足,“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這種矛盾讓“我”感到無比的惶恐和痛苦,自身的和諧關系也已經(jīng)喪失??梢?,本文體現(xiàn)了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中和諧關系的喪失。③小說的主人公“我”體現(xiàn)了人的異化?!拔摇背姓J“我”對于擁有幾個城郭的要求在自己的意識中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說“我”有過這一良好愿望,那就清清楚楚了。現(xiàn)在“我”只擁有一個城郭,但覺得一個不夠用的那種模糊感覺,已經(jīng)消失了。不管如何,“我”只得滿足于一個。完美的人應該是身心和諧的人,但文中的“我”卻時刻生活于矛盾、恐懼與焦慮之中,促成了小說的荒誕感。可見,本文體現(xiàn)了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中人的異化。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吾嘗論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劉備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終其身無成焉。且夫不有所棄,不可以得天下之勢;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其來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濟。嗚呼!項籍有百戰(zhàn)百勝之才,而死于垓下,無惑也。吾于其戰(zhàn)巨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于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jù)咸陽,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區(qū)區(qū)與秦將爭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至函谷,則沛公入咸陽數(shù)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zhàn)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戰(zhàn)也。或曰:“雖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于巨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jù)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則碎于羆明矣。軍志所謂攻其必救也。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籍據(jù)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余壁躡其后,覆之必矣。是籍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功于秦也。戰(zhàn)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jù)關矣。籍與義俱失焉?!保ㄟx自蘇洵《權書·項籍》,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籍雖遷A沛公B漢中C而卒都彭城D使沛公E得還F定三秦G則天下之勢H在漢不在楚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克,指能夠、可以,與現(xiàn)代漢語成語“克勤克儉”中的“克”字詞義不同。B.“方籍之渡河”與“方其破荊州”(《赤壁賦》)兩句中的“方”字詞義相同。C.區(qū)區(qū),指愚拙,與“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區(qū)區(qū)”詞義不同。D.故,指因此、所以,與“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中的“故”字詞義相同。12.下列對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首段作者指出項籍雖“有取天下之才”卻“無取天下之慮”,以致“終其身無成”,并將項羽與曹操、玄德做了比較。B.文章第二段作者先揚后抑,先贊揚“項籍有百戰(zhàn)百勝之才”,而后說項籍“死于垓下,無惑也”,因為項籍缺乏遠見,度量不大。C.作者認為,項籍之死早有預兆,他應在巨鹿之戰(zhàn)獲得勝利后馬上率軍進入咸陽,控制天下,而不應在河南、新安間徘徊不進。D.文章第四段作者用“虎方捕鹿”一事做比,認為項籍先去救趙國而不入關進攻秦國的做法是錯誤的,還不如宋義的“屯安陽不進”。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2)籍據(jù)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余壁躡其后,覆之必矣。14.請結合第三段內(nèi)容概括說明蘇洵認為項羽“必能入秦”的原因?!即鸢浮?0.CDG11.A12.C13.(1)這時項籍如果能率領拼死作戰(zhàn)的士兵,襲擊秦國留守的那些既有輕敵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軍隊,攻入咸陽是十分容易的事。(2)這時項籍依憑險關在秦軍前面迎擊,趙國與其他諸侯救趙的十幾支軍隊在秦軍后面追擊,就一定可以消滅他們。14.作者認為,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不如沛公劉邦的軍隊所把守的關防;而沛公軍隊的實力,不如項籍軍隊的實力;沛公能攻破秦軍所把守的關防,項籍能攻破沛公所把守的關防,那么,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項籍肯定能進去?!冀馕觥健?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因此項籍雖然把沛公遷于漢中,最終定都彭城,使沛公得以平定三秦,那么天下的形勢在于漢而不在于楚?!凹?,名詞,作主語,“遷沛公漢中”是其行為,“遷”作謂語,“沛公”作賓語,“漢中”前省略了介詞“于”,“漢中”作后置狀語;“雖”和“而”呼應,構成轉折關系句,“而”前停頓,C處斷開?!岸肌?,動詞,定都,“彭城”是地名,作賓語,D處斷開?!笆古婀眠€定三秦”是兼語句,G處斷開,“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獨立成句。故選CDG?!?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均是“能夠、可以”的意思。句意: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既能勤勞,又能節(jié)儉。B.正確。均為“當、正當”。句意:當項籍過河的時候。/當他奪取荊州。C.正確。愚拙。/小,用作自稱的謙辭。句意:卻愚蠢地去同秦國的將領爭一日勝負的名聲。/內(nèi)心不勝仰慕至極。D.正確。均為“因此、所以”。句意:所以就轉移兵力去攻打趙國。/所以說:弊端在賄賂秦國。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而不應在河南、新安間徘徊不進”錯誤。由“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可知,原文意思是卻又在黃河以南新安縣一帶往返作戰(zhàn),不只是“徘徊”不前;而“河南”,是黃河以南,并非“河南”。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誠”,如果;“必死之士”,拼死作戰(zhàn)的士兵;“輕”,輕視;“易”,容易。(2)“據(jù)”,依憑、憑借;“逆”,迎接、迎擊;“壁”,軍隊的圍墻,這里指軍隊;“躡”,追隨;“覆”,消滅。【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概括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第三段在回答項籍能入秦時,說了三層意思。①由“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可知,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和沛公劉邦的軍隊所把守的關防,前者比不上后者。②由“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可知,沛公軍隊攻打關防,和項籍的軍隊攻打關防,二者相比,沛公軍隊比不上項籍軍隊。③由“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可知,秦軍所把守的關防,沛公可以攻進去;沛公所把守的關防,項籍可以攻進去,那么,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項籍肯定能進去。通過秦與沛公把守關防的對比、沛公與項籍的軍隊攻打關防的實力的對比,說明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項籍肯定能進去。【參考譯文】我曾經(jīng)說項籍有奪取天下的才能,而沒有奪取天下的謀略;曹操有奪取天下的謀略,而沒有奪取天下的度量;劉備有奪取天下的度量,而沒有奪取天下的才能。所以這三個人終其一生都未能獲得成功。假使不能舍棄一些東西,就不能取得天下的形勢,不能忍讓一些事情,就不能完全擁有天下的財利。因此,有些地方不去奪取,有些城市不去攻占;有些勝利不去獲取,有些失敗不去逃避;得到一些人才也不要得意忘形,失掉一些人才也不要老羞成怒;任憑天下人各自為所欲為,我從容地先發(fā)制人,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唉!項籍有百戰(zhàn)百勝的才能,卻死于垓下,就沒有什么困惑了。我看他們在巨鹿作戰(zhàn),見他考慮不長遠,氣量不遠大,不能不怪罪他死于垓下很晚了。當項籍過河的時候,沛公才開始整兵入關,項籍如果在這時帶領軍隊追趕秦兵,趕上他的先頭部隊然后利用它,就可以占據(jù)咸陽,控制天下。但他不知道運用這種策略,卻愚蠢地去同秦國的將領爭一日勝負的名聲,既然已經(jīng)在巨鹿大獲全勝,卻又在黃河以南新安縣一帶往返作戰(zhàn),等到他到了函谷關時,劉邦早已經(jīng)進入咸陽幾個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經(jīng)安心接受沛公的統(tǒng)治,而對項籍產(chǎn)生了仇視心理,那么勢必不要再強迫他們臣服項籍了。因此項籍雖然把沛公遷于漢中,最終定都彭城,使沛公得以平定三秦,那么天下的形勢就要歸漢,不會歸楚;楚雖然能百戰(zhàn)百勝,還有什么用處呢?所以說:項籍終于在垓下戰(zhàn)敗身亡,巨鹿之戰(zhàn)就已出現(xiàn)預兆了。有人說:“即使這樣,項籍一定能入秦嗎?”回答說:“項梁死后,章邯說楚不足以成為顧慮,所以就轉移兵力去攻打趙國,頗有輕視楚軍之心,因而把精兵良將都派去圍攻巨鹿。這時項籍如果能率領拼死作戰(zhàn)的士兵,襲擊秦國留守的那些既有輕敵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軍隊,攻入咸陽是十分容易的事。況且,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和沛公劉邦的軍隊所把守的關防,二者相比,其憂劣是不言而喻的;沛公軍隊攻打關防,和項籍的軍隊攻打關防,二者相比,其優(yōu)劣也是不言而喻的。秦軍所把守的關防,沛公可以攻進去;沛公所把守的關防,項籍可以攻進去,那么,即將滅亡的秦國軍隊所把守的關防,項籍難道就不能攻進去嗎?”有人說:“秦國可以打進去了,救趙怎么辦呢?”說:“老虎正在抓鹿,熊占據(jù)它的洞穴,抓它的小老虎,老虎哪能不放開鹿回來?回來就被熊撕碎,這是明白了。兵法上說的攻擊他的必救。假使項羽進入函谷關,秦將王離、涉間一定放開趙國回來救自己。這時項籍依憑險關在秦軍前面迎擊,趙國與其他諸侯救趙的十幾支軍隊在秦軍后面追擊,就一定可以消滅他們。這是項籍一次行動解除了趙國的圍困,在秦國獲得大功。戰(zhàn)國時代,魏國進攻趙國,齊國去救趙國,齊將田忌領兵快跑向魏國大梁,因此保存趙國打敗魏國。那個宋義號稱知曉兵法,極不懂得這些,駐扎在安陽不進軍,卻說‘等待秦軍的敗壞’。我恐怕秦軍沒有敗壞,沛公已先占據(jù)函谷關了。項籍和宋義都失策了。 (選自蘇洵《權書·項籍》,有刪改)(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陳與義①岳陽壯觀天下傳,樓陰背日堤綿綿。草木相連南服②內(nèi),江湖異態(tài)欄干前。乾坤萬事集雙鬢,臣子一謫今五年。欲題文字吊古昔,風壯浪涌心茫然?!紓渥ⅰ舰訇惻c義(1090—1138年),宣和六年(1124年)被貶在陳留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靖康之難(1126年)發(fā)生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詩寫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②南服,指南方地區(qū)。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中“樓陰”指樓的南面,“背日”也指樓南,兩詞點明觀景角度。B.“堤綿綿”“草木相連”緊扣首句“壯觀”二字,對“壯觀”進行具體展示。C.頸聯(lián)寫詩人因世間萬事而白了雙鬢,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遷謫之恨、亡國之恨。D.詩人本想寫詩懷想古昔之人,卻內(nèi)心茫然,因詩人愁情深重。16.“寓情于景”是詩歌常見的手法,請據(jù)此對詩中“江湖異態(tài)”“風壯浪涌”景象做簡要分析?!即鸢浮?5.A16.①“江湖異態(tài)”表面上是說眼前岳陽樓下江水、湖水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實則寓含了詩人對半壁河山易主的傷悼。②“風壯浪涌”表面上是描寫洞庭湖波濤洶涌的景色,實則表明詩人心潮起伏,也暗示了社會紛繁動亂?!冀馕觥健?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樓陰’指樓的南面,‘背日’也指樓南”錯誤。“樓陰”指樓的北面,“背日”也指樓的北面。故選A?!?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詩句含義的能力。詩歌前四句寫到自己再次登上岳陽樓所看到的景象:北面是浩浩長江,江風陣陣,濁浪騰涌,一往無前;江邊長堤,曲折蜿蜒,連綿不斷。西南面則是碧波千頃的洞庭湖,波光瀲滟,湖岸草木蔥蘢,相連不絕,一直延伸到窮荒僻遠的南方天邊。江水濁黃,湖水清碧,對比強烈,異態(tài)紛呈。所以“江湖異態(tài)”表面上是說眼前岳陽樓下江水、湖水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結合注釋,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寫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宣和六年(1124年)詩人被貶在陳留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靖康之難(1126年)發(fā)生后,流亡到洞庭湖。所以,結合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可知,“江湖異態(tài)”實則寓含了詩人對半壁河山易主的傷悼。“風壯浪涌”首先是自然景觀,是描寫洞庭湖波濤洶涌的景色的?!帮L壯浪涌心茫然”也是寫作者的心情,作者此時的處境比賈誼更壞,心境也比賈誼更劣。所以,即使像賈誼一樣抒發(fā)吊古之情,也感到力不從心,難于下筆。于是只得面對風壯浪涌的長江、洞庭而茫然無語了。此處的“風壯浪涌”是說作者心潮起伏,如波濤洶涌。再結合陳與義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寫作背景,作者從謫監(jiān)陳留酒稅以來,迄今已有五年了。五年之中,發(fā)生太多的變化。國無寧日,人無寧日。靖康之難,宋室南遷,詩人顛沛流離,到處流浪。是年,詩人僅三十九歲,但頭發(fā)卻已愁白了,真是天下之事、遷臣之恨都反映在雙鬢之上。因此,“風壯浪涌”也是社會之影,暗示社會紛繁動亂。(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冉有比較謙遜,只談小國“足民”,還特意強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主動表達了謙遜的態(tài)度。(2)杜牧《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描繪了阿房宮里長橋的雄偉,“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描繪了阿房宮里復道的絢麗。(3)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詞人于蕭條與冷落中,仍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心神不動,氣魄不減。〖答案〗(1)如其禮樂以俟君子(2)未云何龍不霽何虹(3)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熳呤且环N有氧運動??熳呖梢栽黾蛹∪夂透纳菩难?,從而提高全身耐力性運動能力、心臟收縮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同時,A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快走30分鐘,可增加熱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減少約0.3公斤的脂肪。對于需要減肥和強身健體的人群非常有用。步行還可以改善機體代謝,降低糖尿病、高血脂發(fā)生的可能。另外,每天堅持快走還可以改善睡眠、舒緩情緒。①盡管快走對健康的益處有很多,但方法不對只會事半功倍,②甚至損傷身體。③首先,快走的運動量應適度,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⑤過度的話會發(fā)生持續(xù)性疲勞、關節(jié)軟骨磨損等后果,⑥還可能引起運動后持續(xù)性關節(jié)酸痛或其他不適。⑦其次,要達到長期的運動效應,⑧需要持之以恒。⑨為此,快走時可以結伴而行,⑩因此增強趣味性。此外,為減少關節(jié)負荷,快走時B,盡可能平地步行。如快走后出現(xiàn)關節(jié)或其他部位疼痛,要停止訓練,盡快就診,避免二次損傷。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即鸢浮?8.A.步行可以減脂;B.應避免上下坡行走19.①“事半功倍”改為“事倍功半”;⑤“發(fā)生”改為“導致”;⑩去掉“因此”?!冀馕觥健?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前文的話題是“走路”;后文說的是“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快走30分鐘,可增加熱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減少約0.3公斤的脂肪”,可見走路對減脂有益處,因此可填“步行可以減脂”之類的句子。B處,后文“盡可能平地步行”,可見前文強調的是快走時不要走坡路,因此可填寫“應避免上下坡行走”之類的句子?!?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用詞不當,此處的意思是做了很多,收獲很少。事半功倍,意思是花一半力氣,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費力小,收效大,不符合原文的語境。修改為“事倍功半”。事倍功半,則形容做事的方法費力大,收效小,符合語境意思。⑤詞語搭配不當,“發(fā)生”與“后果”不搭配,“發(fā)生”可修改“導致”。⑩成分多余,“因此”與前文內(nèi)容關聯(lián)不當,因為“結伴而行”與“增強趣味性”之間是直接的因果關系,不要“因此”來連接??梢詫ⅰ耙虼恕眲h除。(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南昆鐵路開通于1997年12月,這個冬天我站在那里,①像個傻子那樣看一些草屑沿著鐵路向遠處飛舞,仿佛那也是它們的軌跡。除了風、草屑、我、二月份灰蒙蒙的天空,以及四周可以伸手捉得住的空落落的孤寂,再也沒有別的了,連一聲蟲鳴都沒有。我在風里蹲下來,觸摸那兩條滑膩錚亮的鐵軌時,②像摸一截冰涼的骨頭。它們被扔在荒涼的郊野,遠離村莊和人群,孤獨而倔強地伸向昆明以及南寧,因此它叫南昆鐵路。我們的村莊在南寧到昆明的路段中,從我們的村莊可以去昆明,也可以到南寧。我們村的人絕大多數(shù)時候是去南寧的。到南寧后可以下廣東、上北京,去任何一個能掙錢的地方,仿佛除了村莊,任何地方都可以掙到錢。我從沒留意過在我們的村莊里,其實可以聽到火車穿越而過的聲音。那非常不容易,需要機緣和巧合。白天聽不到,太鬧,一聲狗吠或雞啼都能把剎那而過的細微而有節(jié)奏的車輪和鐵軌的撞擊聲覆蓋了。春、秋、夏的夜晚也聽不到,這些季節(jié)的夜晚太華麗了,花開和花謝的聲音也能泯滅那縷細若游絲的聲響。貪睡或睡眠太好的人,則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村莊里會有火車奔馳而過的聲音。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與文中加點的“可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你這籃球水平夠可以的了,能去打職業(yè)聯(lián)賽了。B.不會的事情,用心去學,是可以學會的。C.這篇文章寫得還可以,值得一讀。D.工作已經(jīng)做完了,你可以走了。21.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寫成以“車輪和鐵軌撞擊的聲音”為開頭的包含因果關系的幾個短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橫線的兩處句子都有“像……”,說說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像個傻子那樣看一些草屑沿著鐵路向遠處飛舞。(2)像摸一截冰涼的骨頭?!即鸢浮?0.B21.車輪和鐵軌撞擊的聲音細微而有節(jié)奏,因為白天太鬧,一聲狗吠或者雞啼就能將其覆蓋,所以白天聽不到,22.(1)“像個傻子那樣看一些草屑沿著鐵路向遠處飛舞”中的“像”表情態(tài),寫出“我”初次見到鐵路的驚訝、好奇和癡迷。(2)“像摸一截冰涼的骨頭”中的“像”表比喻,真切地寫出“我”觸摸鐵軌時冰涼的感覺,寫出“我”的獨特感受?!冀馕觥健?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不同語境下同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的能力?!叭魏蔚胤蕉伎梢話甑藉X”中的“可以”意思是“能夠”或“可能”。A.“可以”意思是“水平高”“很厲害”。B.“可以”意思是“能夠”或者“可能”。C.“可以”意思“湊合”“還好”。D.“可以”表示“許可”。故選B?!?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第一個要求是以“車輪和鐵軌撞擊的聲音”為開頭,所以要把這個句子放最前面,后面跟形容聲音的“細微而有節(jié)奏”;第二個要求是要有因果關系,車輪和鐵軌撞擊的聲音白天聽不到,是因為白天太鬧,一聲狗吠或雞啼就能將其覆蓋;第三個要求就是要寫幾個短句,按照以上分析整理就可以得到〖答案〗?!?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第一句中“像個傻子那樣”的“像”表情態(tài),“像傻子”表明“我”作為農(nóng)村孩子初次看到鐵路時的驚訝,好奇,因而才“像個傻子那樣看一些草屑沿著鐵路向遠處飛舞”。第二句中“像摸一截冰涼的骨頭”的“像”表比喻,由前文“觸摸那兩條……鐵軌”“像觸摸冰涼的骨頭”,兩者的特點是都是涼的,從觸覺上寫出了鐵軌的冰涼,寫出“我”作為孩子,感到鐵軌被仍在荒涼的郊野的獨特感受。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材料一: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深入推進,不少學校更加注重課間活動;有不學因地制宜,把跳繩作為學生的主要課余活動項目;還有部分小學以課桌舞、“小小貪吃蛇”等集體游戲為抓手,增強活動趣味性……一段時間以來,各地中小學校努力豐富課間活動內(nèi)容,讓課間更熱鬧,讓學生更歡樂。材料二:莊子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币馑际巧眢w一直勞累而不休息,就會疲乏不堪;精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息,就會元氣勞損。學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擬舉辦“重視課間活動,享美好十分鐘”演講比賽,請結合以上材料,以“李為”的名義寫一篇演講稿。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即鸢浮铰浴冀馕觥竭@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一描述了當下校園里的“課間十分鐘”,“課間十分鐘”雖然短暫,但是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效率以及校園文化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合理開展課間活動能有效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保障課間休息和活動的時間,既是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體現(xiàn),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幫助學生們在緊張專注的課堂學習之后,放松身心、緩解疲勞,更好投入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校園生活的適度“留白”,也有著知識學習所不具備的教育價值。在運動游戲中鍛煉身體,在談天說地中了解自我、他人和社會,在自由玩耍中培養(yǎng)默契、增進友情,短短的十分鐘,給了孩子們釋放天性、強健體魄、結交朋友和探索世界的寶貴機會等。材料二引用了莊子的話闡明了“休”“已”的重要意義。不管是身體還是精力的使用,都需要適可而止,給予一定的休息,才能更好地回復,以便于投入下一輪的運作中。勞逸結合,才能持久。綜上,兩則材料都強調休息的重要意義,結合寫作任務,“重視課間活動,享美好十分鐘”演講比賽,寫作時當扣住當下對學生課間時間的不重視甚至侵占的現(xiàn)象展開,談重視課間活動對學生的價值,比如:健康價值:放松身心、緩解疲勞,強健體魄;教育價值:了解自我、更好融入社會,增進友誼,探索世界。也可以思考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利用好課間十分鐘,讓學生得以放松,比如:為了確保學生在課間有充足活動時間,教育部門加強監(jiān)管,引導中小學校正視學生課間活動需求,落實管理責任,才能讓孩子們盡情享受課間休息的時光;學校既要做好活動環(huán)境管理,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安全的活動空間,又要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完善相關機制,將規(guī)定落實到日常教學中,就能把安全網(wǎng)越織越密,為學生在課間“動起來”保駕護航等。同時要注意兩個寫作任務:一是“演講稿”,寫作時要注意這——文體的一般特征;二是“請結合以上材料”。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快樂課間,幸福成長。接下來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論述,一、重視課間活動有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課間活動則可以讓我們舒展筋骨,緩解疲勞,增強體質。二、課間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我們的團隊精神,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團結協(xié)作、互相支持。三、課間活動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我們在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立意:1.利用好“課間十分鐘”,讓身心得以休息。2.讓“課間十分鐘”活起來。3.要學會“忙”里偷“閑”。

廣東省云浮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包容性是文明發(fā)展的本質要求,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的文化密碼。中華民族主張“民胞物與”“萬邦協(xié)和”的天下觀,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彰顯出超越民族、超越文明的寬廣胸懷,表達出包容互補、交流互鑒的務實態(tài)度。根據(jù)史料記載,“和合思想”和“融合包容”的理念最早出現(xiàn)在堯舜時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和合思想”逐漸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思想精髓,從佛教東傳、鄭和下西洋到西學東漸,中華文明正是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成就新的文明形態(tài),融匯成綿延數(shù)千年而未曾中斷的文明發(fā)展長河。近代以來,西方各種思想不斷傳入中國,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到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新征程,帶來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實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再造和新生。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形成了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深厚歷史根基。其中,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為秉持開放包容、深化交流互鑒、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歷史與現(xiàn)實充分證明,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離不開突出的包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因此,要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把執(zhí)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與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相結合,與推動“一帶一路”縱深發(fā)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結合。同時,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在貧富分化不斷加大的今天,為世界貢獻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發(fā)展模式;在個人私欲盛行于世的今天,為個人貢獻立己達人、群己協(xié)調的處世之道;在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的今天,為國家貢獻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包容精神……總之,以突出的包容性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鑄就實踐路徑,不斷促進中外文明交流的高質量發(fā)展,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主席提出了以“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主要內(nèi)容的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精神動力。全球文明倡議是中華文明包容性的有力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也是筑牢和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鮮明特質。全球文明倡議蘊含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合作和發(fā)展提供了嶄新的發(fā)展思路。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議植根于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民族致力于持續(xù)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世界文明進步事業(yè)的必然歸宿。另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議形成于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具體實踐中。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是推動中外文明相互影響、互學互鑒的重要根源,同時,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不斷交流的過程中,既從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獲得前進的動力和智慧,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升華中,通過自身發(fā)展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摘編自葉本乾、何琴《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材料二: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tǒng)深刻地總結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其中,“包容性”是最能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世界格局和開放胸懷的特性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形成的內(nèi)在特質。以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為基礎的文化與社會,因其生態(tài)和人文的復雜性、多樣性而面臨諸多方面的壓力與挑戰(zhàn),更加注重協(xié)作,組織、管理,重視和諧、合作、順應自然,必然形成族群的強烈內(nèi)聚、凝聚、包容以及穩(wěn)定與持續(xù)的特質?!爱嫗榫胖荩?jīng)啟九道”是我國農(nóng)耕社會面對壓力與挑戰(zhàn)的應對之術,其結果必然是“九州咸同”“萬邦協(xié)和”。從這個角度而言,中華文明的多元并存和兼收并蓄是骨子里的品質或文化基因。中華文明自其起源與形成的早期就自帶了相合相生的生態(tài)理念與和諧包容的人文情懷。包容性是中華文明庚續(xù)發(fā)展、傳承至今的寶貴精神品質。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為核心內(nèi)涵的包容性。這種突出的包容性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內(nèi)涵的不斷豐富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中華文明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是其包容性內(nèi)涵不斷發(fā)展、更新豐富的動力源泉。近年來,中國在探索文明和國家起源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許多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其中以良渚、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為代表的區(qū)域文化就是中華早期文明的“基因組”和“基因鏈”。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早期中國區(qū)域文化對其他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簡單的復制性效仿,而是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是其包容性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包括沖突在內(nèi)的文化交流互動最終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質與認同,廣泛、多樣、復雜的文化融合自然會形成內(nèi)涵豐富、多彩、繁盛的文化大認同。同時,在意識形態(tài)上形成跨越地理單元甚至跨越文化的共識,而成為一種文明的“中心”。這種文明中心在地理空間的合法性基礎上,還會進一步成為意識上的“正統(tǒng)”,并以“文化基因”相傳。包容性與和平性是中華文明處世哲學及其世界交往體系一個原則的兩個方面。包容與和平是當今全球多元文明的共同世界主題和人類共同價值。包容性是脫離對抗和霸權,在和平之上的更多內(nèi)涵、更高層次、更大范圍而構建的發(fā)展意識和文明情懷。(摘編自高江濤《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的文化密碼,彰顯了中華民族超越不同文明的寬廣胸懷,表達了互補互鑒的務實態(tài)度。B.中華文明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發(fā)展中不斷成就新的文明形態(tài),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實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再造和新生。C.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秉持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并運用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D.主席的全球文明倡議蘊含著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是持續(xù)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世界文明進步事業(yè)的必然歸宿。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深厚歷史根基,其突出的中華文明包容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B.歷史與現(xiàn)實充分證明,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能為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鑄就實踐路徑,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C.中華文明以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為基礎,在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為核心內(nèi)涵的包容性,其包容性的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D.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促成了其突出的包容性,在地理空間的合法性基礎上,包括沖突在內(nèi)的交流互動會形成內(nèi)涵豐富、融合包容的文化大認同。3.下列選項中,屬于“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舉措的一項是()A.2023年11月1日,2023中非合作論壇-減貧與發(fā)展會議在北京舉辦,會議主題為“共享減貧經(jīng)驗,共謀合作發(fā)展”。B.2023年11月3日國務院召開會議,研究稀土產(chǎn)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推動高端稀土新材料的攻關,促進稀土產(chǎn)業(yè)的智能化、綠色化。C.主席2024年5月8日至10日對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宣布,將中匈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D.西方大國從地中海文明開始開創(chuàng)了海洋文明,憑借艦隊開辟戰(zhàn)略通道,依靠殖民地貿(mào)易提前進入工業(yè)文明、海洋文明時代。4.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一段以史料為依據(jù)論證了突出的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綿延發(fā)展的文化密碼。B.材料一畫橫線處運用排比,突出了中外文明交流高質量發(fā)展的必要性,極具氣勢。C.材料二圍繞“‘包容性’是最能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世界格局和開放胸懷的特性”觀點進行論述。D.材料二采用總分結構,分說部分從包容性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形成的內(nèi)在特質等多方面展開論述。5.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從包容性的角度分析,我們需要做到什么?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即鸢浮?.C2.D3.A4.B5.①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②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要不斷豐富內(nèi)涵,從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③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不能簡單復制性效仿,而是要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首先要秉持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說法錯誤,一切文明交流都應首先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促成了其突出的包容性”說反了,根據(jù)文本應理解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促成了其突出的統(tǒng)一性”。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全球文明倡議以“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主要內(nèi)容,只有A項符合要求。B.講的是研究稀土的高質量發(fā)展,屬于國內(nèi)經(jīng)濟問題;C.講的是中匈兩國關系提升,“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更側重于政治上的友好合作;D.西方大國“依靠殖民貿(mào)易”,不屬于文明范疇。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突出了中外文明交流高質量發(fā)展的必要性”說法錯誤,從陳述的對象來看,應是突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緊迫性。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nèi)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結合材料一“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離不開突出的包容性。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可知,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貫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國,也要胸懷天下。②結合材料二“這種突出的包容性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內(nèi)涵的不斷豐富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可知,隨著中華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要不斷豐富內(nèi)涵,從而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③結合“這些早期中國區(qū)域文化對其他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簡單的復制性效仿,而是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改造和創(chuàng)新”可知,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不能簡單復制性效仿,而是要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不斷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地洞(節(jié)選)卡夫卡我的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寧靜。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躡著腳走好幾個鐘頭,有時聽到個把小動物的聲音,不一會兒這小動物也就在我的牙齒間安靜下來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聲,它告訴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繕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靜。樹林中的空氣透進來,既暖和又清涼。有時我愜意地伸展身子,在通道上打起滾來。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個圓形的小廣場,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著身子,一邊休息,一邊使自己暖和暖和。在那里我可以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覺,這是和平寧靜的睡眠,是滿足安全感的睡眠,是實現(xiàn)了建立安心之所的愿望的睡眠。不知是由于過去的習慣,還是這座家屋確實存在著足夠的危險,喚起我的警覺,我常常有規(guī)律地從酣睡中驚醒,肅然諦聽著那日夜支配著這里的寧靜,然后寬慰地微微一笑,旋即又舒展四肢,沉入更為香甜的夢鄉(xiāng)。那些無家可歸的可憐蟲們啊,他們在馬路上、在樹林中流浪,至多只能匍匐在堆積的樹葉底下,或者與同類結伙,暴露在天地間的一切災厄之中!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不是直接的追蹤,而是包圍——在洞穴的近中心處修建了一個中央廣場。在一切其他場合,都是極端緊張的腦力勞動多,體力勞動少,這個中央廣場則是我的艱巨的體力勞動的成果,比地洞里的別的部分都艱巨。我利用這個廣場來貯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內(nèi)抓獲而目前還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獵獲的全部,我統(tǒng)統(tǒng)把它們堆放在這里。場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滿。于是我把東西一件一件鋪了開來,在其間漫步,同時玩賞著它們,悅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雜。任何時候,只要我想看一看儲藏品,都能一目了然,而且我還可以隨時進行重新排列,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做出必要的預計和狩獵計劃。有這樣一些時候:由于洞里食物富足,我對飲食漠不關心,因而對這些出沒的小動物根本不去理會。由于經(jīng)常從事防御準備工作,我原想充分利用地洞來進行防御的主張有了小幅度的改變和發(fā)展,我覺得將存糧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廣場來分批貯藏,似乎更為周到些。于是我決定約每隔兩個廣場設一個預備儲糧站,或者每隔三個設一正儲糧站,每隔一個設一副儲糧站,如此等等。再則,為了迷惑敵人,我劃出幾條道路不堆貯藏品,或者,各按它們通向主要出口的位置,挑選少數(shù)廣場錯雜其間。自然,每一項這樣的新計劃都要求艱巨的搬運工作,我必須做出新的安排,然后就是來回搬東西。當然啰,我不用著急,可以慢慢地干,把珍貴的東西銜在嘴里搬運,高興在什么地方歇一歇,就在什么地方歇一歇。遇到可口的東西就吃它幾口,這是蠻不錯的。糟糕的是,我每每從夢中驚醒,就仿佛覺得目前的這種糧食分貯法是完全失算的,它會招致嚴重的危險,非立即加以糾正不可,睡意和疲勞也在所不顧。于是我急忙就走,快步如飛,連考慮一下的工夫都沒有。為了實施這一新的、全新的計劃,我不顧一切,凡是碰到嘴邊的東西,就只管逮住,用牙齒咬著,拖呀,背呀,喘息著,呻吟著,踉踉蹌蹌地前進。只要對目前這種我感到過于危險的狀況有任何些微的改變,我就心滿意足了。直到睡意漸漸地消除,腦子完全清醒過來,我?guī)缀醪焕斫夂我杂羞@一番極度的緊張活動,對于被自己擾亂了的家里的和平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重新回到我的臥所,由于新造成的勞累而立即睡著了。此后又有一些時候,我覺得還是把所有的食糧集中于一個場地為上策。貯藏在小廣場上對我會有什么好處呢?那里到底放得下多少東西呢?無論你拿什么放到那里去,都會堵塞道路,一旦有防務活動,奔跑起來,說不定反而成為我的障礙。再說,分成這么多攤,不會散失很多嗎?我總不能老在縱橫交錯的通道上四處奔跑,以便看看是否一切仍然原封未動。分散貯藏的基本想法是對的,但必須有個前提:擁有好幾個像我的城郭這樣的場地。好幾個城郭!一點不假!但是誰能夠把它們建筑起來呢?在我的地洞建造的總計劃中,現(xiàn)在也沒有增添的余地了。我承認,這一點正是我的地洞的缺陷,就好比任何東西如果只有一種樣品時,都有缺陷一樣。而且我也承認,在建設整個地洞期間,我對于擁有幾個城郭的要求在自己的意識中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說我有過這一良好愿望,那就清清楚楚了。我沒有按照那種要求去做,對于這項巨大的工程,我感到自己太弱了,甚至,我就是想象一下這項工程的必要性也感到自己太弱了。我以同樣模糊的感覺聊以自慰,這在平常是難以做到的,但在這一場合我卻做到了?,F(xiàn)在我只擁有一個城郭,但覺得一個不夠用的那種模糊感覺,已經(jīng)消失了。不管如何,我只得滿足于一個。想用許多小廣場來代替它是代替不了的。所以,當這種想法在我心中熱起來的時候,我就又動手把各個小廣場上的所有東西重新搬回城郭里。(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我”是一種動物,至于是什么動物作者并未交代,這恰恰是匠心所在:因為“我”只是一個符號,是一類人的代表。B.這篇小說與教材中《變形記(節(jié)選)》一樣,都是“獨白體”小說,整篇無一句對話,全是獨白,體現(xiàn)了“我”的災難感、孤獨感和無能為力感。C.“我”認為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地洞)是一個被危險包裹著的世界——敵人無處不在,災禍隨時會降臨。D.小說中連用“新的”“全新的”修飾“計劃”,是因為“我”認為地洞并不完美,需要不斷地對其加以改進,使其完美。7.對文中“地洞”的有關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整篇小說圍繞著地洞展開,涉及地洞的構造、修建地洞的目的以及對地洞的擴建與改造等。B.“我”決定在地洞的近中心處修建一個中央廠場的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雜。C.“我”對在地洞中是“分批貯藏”還是“把所有的食糧集中于一個場地”感到糾結。D.地洞是有形的,但在“我”心中又是無形的,成了“我”的一種精神負累。8.地洞修成后,“我”的心理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文本概括作答。9.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在作品中往往具體化為生活意義的虛無、和諧關系的喪失、人的異化等,請據(jù)此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的。〖答案〗6.B7.B8.①起初“我”認為地洞是和平寧靜的場所,能帶給“我”安全感。

②后來因為考慮到種種危險因素,變得焦慮、恐懼。9.①生活意義的虛無。盡管“我”為自己建造的地洞暢通無阻,無懈可擊,但“我”還是時時處于驚恐之中,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最終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徒勞而無意義的。

②和諧關系的喪失?!拔摇闭J為周圍的一切都是危險的存在,洞內(nèi)洞外都存在“敵人”,“我”與這個世界沒有和諧可言;“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這種矛盾讓“我”感到無比的惶恐和痛苦,自身的和諧關系也已經(jīng)喪失。

③人的異化。小說的主人公“我”體現(xiàn)了人的異化。完美的人應該是身心和諧的人,但文中的“我”卻時刻生活于矛盾、恐懼與焦慮之中,促成了小說的荒誕感?!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鑒賞作品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B.“這篇小說與教材中《變形記(節(jié)選)》一樣,都是‘獨白體’小說,整篇無一句對話,全是獨白”錯。教材中《變形記》(節(jié)選)中是有人物對話的。故選B。【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B.“目的是炫耀‘我’的食物量多、味雜”錯。從文中“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可知,目的是保障安全。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①第一段“我的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寧靜”“在那里我可以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覺,這是和平寧靜的睡眠,是滿足安全感的睡眠”,“我”的地洞的最大優(yōu)點是寧靜,在那里,“我”可以獲得滿足安全感的睡眠??梢?,起初“我”認為地洞是和平寧靜的場所,能帶給“我”安全感。②“不知是由于過去的習慣,還是這座家屋確實存在著足夠的危險,喚起我的警覺,我常常有規(guī)律地從酣睡中驚醒……”“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糟糕的是,我每每從夢中驚醒,……它會招致嚴重的危險,非立即加以糾正不可,睡意和疲勞也在所不顧”,“我”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是危險的存在;盡管“我”認為自己建造的地洞無懈可擊,但“我”還是時時處于驚恐之中;“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這種矛盾讓“我”感到無比的惶恐和痛苦??梢?,后來因為考慮到種種危險因素,“我”變得焦慮、恐懼?!?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作品的意蘊的能力。①(地洞)場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滿,“我”可以在其間漫步。盡管“我”為自己建造的地洞暢通無阻,無懈可擊,但“我”還是時時處于驚恐之中,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由于經(jīng)常從事防御準備工作,“我”覺得將存糧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廣場來分批貯藏。每一項這樣的新計劃都要求艱巨的搬運工作,“我”必須做出新的安排,然后就是來回搬東西,最終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徒勞而無意義的。可見,本文體現(xiàn)了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中生活意義的虛無。②“我”縝密地考慮到極端危險的情況——不是直接的追蹤,而是包圍,認為周圍的一切都是危險的存在,“我”與這個世界沒有和諧可言;“我”不斷地做計劃安排實物,并不斷地調整,糟糕的是,“我”每每從夢中驚醒,還是會覺得目前的這種糧食分貯法是完全失算的,它會招致嚴重的危險,非立即加以糾正不可,只要對目前這種“我”感到過于危險的狀況有任何些微的改變才心滿意足,“我”也是十分矛盾的,而且這種矛盾讓“我”感到無比的惶恐和痛苦,自身的和諧關系也已經(jīng)喪失??梢?,本文體現(xiàn)了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中和諧關系的喪失。③小說的主人公“我”體現(xiàn)了人的異化?!拔摇背姓J“我”對于擁有幾個城郭的要求在自己的意識中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說“我”有過這一良好愿望,那就清清楚楚了?,F(xiàn)在“我”只擁有一個城郭,但覺得一個不夠用的那種模糊感覺,已經(jīng)消失了。不管如何,“我”只得滿足于一個。完美的人應該是身心和諧的人,但文中的“我”卻時刻生活于矛盾、恐懼與焦慮之中,促成了小說的荒誕感??梢姡疚捏w現(xiàn)了西方荒誕小說的荒誕性中人的異化。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吾嘗論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劉備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終其身無成焉。且夫不有所棄,不可以得天下之勢;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其來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濟。嗚呼!項籍有百戰(zhàn)百勝之才,而死于垓下,無惑也。吾于其戰(zhàn)巨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關,籍于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jù)咸陽,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區(qū)區(qū)與秦將爭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至函谷,則沛公入咸陽數(shù)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zhàn)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戰(zhàn)也。或曰:“雖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于巨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jù)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則碎于羆明矣。軍志所謂攻其必救也。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籍據(jù)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余壁躡其后,覆之必矣。是籍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功于秦也。戰(zhàn)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jù)關矣。籍與義俱失焉?!保ㄟx自蘇洵《權書·項籍》,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籍雖遷A沛公B漢中C而卒都彭城D使沛公E得還F定三秦G則天下之勢H在漢不在楚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克,指能夠、可以,與現(xiàn)代漢語成語“克勤克儉”中的“克”字詞義不同。B.“方籍之渡河”與“方其破荊州”(《赤壁賦》)兩句中的“方”字詞義相同。C.區(qū)區(qū),指愚拙,與“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區(qū)區(qū)”詞義不同。D.故,指因此、所以,與“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中的“故”字詞義相同。12.下列對文中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首段作者指出項籍雖“有取天下之才”卻“無取天下之慮”,以致“終其身無成”,并將項羽與曹操、玄德做了比較。B.文章第二段作者先揚后抑,先贊揚“項籍有百戰(zhàn)百勝之才”,而后說項籍“死于垓下,無惑也”,因為項籍缺乏遠見,度量不大。C.作者認為,項籍之死早有預兆,他應在巨鹿之戰(zhàn)獲得勝利后馬上率軍進入咸陽,控制天下,而不應在河南、新安間徘徊不進。D.文章第四段作者用“虎方捕鹿”一事做比,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