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們這個世界經(jīng)常發(fā)生英勇救人和見死不救的故事1964年3月13日凌晨,一位名Catherine(Kitty)婦女在紐約市被謀殺了。她下班回家的時候一個拿著匕首的男子逼近她,她開始跑開,但是男子趕上并開始用匕首刺她。她大聲呼救,許多公寓的燈都亮了,人們從窗口探出頭來看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這名攻擊的男子準備離去,但當他看到?jīng)]有人過來幫助受害者時,他又回過頭來刺殺這位婦女,直至她死去。這場可怕的謀殺持續(xù)了45分鐘,有38名目擊者可就是沒有人出來提供幫助,或者向警署報案(Rosenthal,1964)。
2006年7月6日晚上8時,南海石門實驗小學體育教師廖浩璇在禪城汾江中路鴻運汽車站對面公交站準備坐車回南海獅山時,在車上發(fā)現(xiàn)一名女乘客被兩名歹徒搶劫,并被歹徒拖下車暴打。廖老師兩度挺身而出解救女乘客,隨后卻遭到10余名歹徒圍攻,被刺成重傷。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廖老師見義勇為,又是什么原因使38名民眾目睹慘案而無動于衷?在什么情況下幫助別人,又有什么原因讓人見死不救?第一節(jié)人類的侵犯行為
1999年4月20日,在科羅拉多州的利特爾頓市的科勒拜恩高中的走廊和教室里面,回響著槍聲,兩個學生佩戴攻擊性的武器和炸藥進行了一場殘酷的屠殺,殺死了一個老師和數(shù)名年輕的學生。然后他們把槍口對準了自己。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屠殺案,有15人死亡,另有23人受傷。在我國,近兩年關于校園暴力的報道也不少,比如前幾年的馬家爵事件。那么人為什么有如此瘋狂的舉動?行為能否預防和減少呢?本章將具體探討這些問題。侵犯行為的概念
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
減少侵犯行為的方法一、侵犯行為的概念是指任何試圖傷害或危害他人的行為,它是心理學家最為關注的人類社會行為之一。它必須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意圖,盡管這種行為伴隨有意圖。從效果上看,這種行為可以是反社會行為,也可能是親社會行為侵犯行為必須伴有侵犯性情緒,比如憤怒
誰是真正的劊子手從表面上看,親社會行為與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相一致,而反社會行為違背了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因此人們常常認為反社會行為不好,但實際上正好相反。人類歷史上大部分最殘忍的暴行都是由與規(guī)范相一致的官方行為所鑄成。二戰(zhàn)中納粹分子殺害600多萬猶太人乃德國政府的官方行動命令。70年代中期波特政權控制下的柬埔寨,300多萬高棉人被殺害也是政府命令。在斯大林時代的蘇聯(lián),成千上萬的人被清洗也是政府的合法運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置他人于死地的人更是以革命者自居。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所有這些暴行都是由國家或團體的合法領導所鑄成,并宣稱是為整個國家著想。納粹堂爾皇之地宣稱:他們的目標是為“凈化”德國人種,其它的政府則是以恢復“法律與秩序”為由。與這些暴行相比,任何年代中的個人謀殺事件均微不足道。因此,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放縱的政府比放縱的個人更具危險性。二、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
1.憤怒與侵犯行為
2.對侵犯行為的學習
3.溫度與侵犯行為
4.興奮轉移與侵犯行為
5.侵犯性線索與侵犯行為
6.去個體化行為與侵犯
7.飲酒與侵犯行為
8.媒體暴力與侵犯行為憤怒與侵犯行為每個人都有“憤怒”的經(jīng)驗,憤怒常常是侵犯行為產(chǎn)生的根源,人們?yōu)槭裁磻嵟??遭到他人攻擊或煩擾時遭受挫折時歸因的影響當人們感到憤怒時如何反應?反應類型侵犯沖動實際侵犯直接的攻擊行為:口頭或象征性攻擊82%49%予以拒絕或收回某些利益59%41%身體攻擊40%10%間接的攻擊行為:向第三者說,詛咒42%34%傷害對冒犯者有重要意義的東西25%9%替代性攻擊:攻擊無生命物體32%28%攻擊另一個人24%25%非攻擊性行為:平靜活動60%60%就此了事,不傷害無禮者59%59%對侵犯行為的學習學習在侵犯行為產(chǎn)生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學習理論所強調的,侵犯行為可經(jīng)由學習而獲得,強化(reinforcement)和模仿(imitation)對學習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真實案例:2005年8月12日北京科技報美國一四歲兒童因被弟弟激怒,拿出母親提包里的手槍,對準兩歲弟弟的太陽穴,槍殺了他”———2005年3月14日的這條新聞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卻令人震驚!青少年犯罪的低齡化屢被提及,但是,如此低齡的殺人犯實為罕見。就在同一天還有另一則報道,加拿大一八歲兒童為印度洋海嘯發(fā)起募捐,并在世界兒童發(fā)展基金會的幫助下,募集到幾十萬美元的善款,成為兒童基金會赴泰國檢察工作組年齡最小的成員。這個男孩子早在四歲時就曾以向鄰居賣桔子來籌集善款,救助他人。溫度與侵犯行為高溫---安德森等人的研究表明溫度越高,被試體驗到更多的敵意,人們會出現(xiàn)更多的侵犯念頭??贫骱椭Z頓通過考察侵犯和溫度的記錄發(fā)現(xiàn),溫度和侵犯之間是曲線關系。興奮轉移與侵犯行為
由于敵意性的侵犯行為總是伴隨著情緒的激起,所以心理學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發(fā)的生理上的激起是否會轉移到侵犯性沖動之上喚醒水平—個人的情緒喚醒水平直接影響侵犯行為(D.Zillmann,1971)侵犯性線索與侵犯行為侵犯性的線索也會引發(fā)侵犯行為。柏科維茲(19671979)發(fā)現(xiàn),情境中與侵犯相關的一些線索,如刀、槍、棍等器械往往會成為侵犯行為產(chǎn)生的起因,他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武器效應(weaponeffect)。去個體化行為與侵犯去個性化---費斯廷格等人于1952年提出,是指個人在群體中自身同一性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現(xiàn)象。(如群毆)實驗證據(jù):津巴多(1969)的去個性化電擊實驗實驗控制:去個性化組---每人套一個從頭到腳的大罩巾,不使用姓名,在黑暗中實驗;控制組---每人胸前都有個大名片,相互可見要求:對富有獻身精神的女性和自私自利的女性進行電擊結果:無論是對善良的人還是討厭的人,去個性化組都實施了兩倍時間的電擊。飲酒與侵犯行為酒精和藥物—研究表明,大劑量的酒精會使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識程度降低,以至于表現(xiàn)出更多的侵犯行為(G.T.Schmutte&S.P.Taylor,1980)媒體暴力與侵犯行為挫折—侵犯理論者認為媒體暴力可以使個體的侵犯行為得到宣泄,降低了侵犯行為的可能性。
社會學習理論和侵犯線索理論認為媒體暴力會讓人們習得侵犯行為,從而誘發(fā)侵犯行為。大部分研究者認為觀看媒體暴力會增加侵犯行為。媒體暴力對兒童的影響:認知、態(tài)度、模仿減少侵犯行為的方法1.懲罰法2.情緒宣泄法3.置換法4.行為規(guī)范法5.降低挫折與學習抑制自己的侵犯行為1.懲罰法對侵犯行為進行懲罰,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侵犯行為。
懲罰本身也是一種侵犯,對被懲者可能起到一種負強化作用,造成更為強烈和極端的侵犯行為??刂撇蛔闱址感秃涂刂七^分侵犯型2.情緒宣泄法社會心理學家借用“宣泄”一詞,用以說明作為轉移和消除侵犯情緒的一種方式。就是讓具有強烈侵犯情緒的人,讓他以某種方式把這種情感釋放和表達出來,以達到消除其實際侵犯行為的目的。
3.置換法
個人由于某種原因受到挫折,但由于對方的權力太大等許多原因而不能加以報復,在這種情況下,個體于是便轉移攻擊目標,尋找替罪羊,來發(fā)泄自己的憤怒和侵犯情感,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侵犯轉移或替代性侵犯(Displacement)。4.行為規(guī)范法一個社會化成熟的人,當其產(chǎn)生某種違反社會道德準則的侵犯動機時,同時內心也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焦慮和不安,社會心理學稱之為“侵犯焦慮”,這種侵犯焦慮會抑制侵犯傾向侵犯焦慮水平愈高,對侵犯行為的抑制越強5.降低挫折與學習抑制自己的侵犯行為由于侵犯行為與挫折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降低挫折來減少侵犯行為也是一個較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同時,我們還要學習對自己的侵犯行為加以抑制或控制第二節(jié)人類的親社會行為一、助人行為的概念二、助人行為的動機理論三、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四、增加助人行為的方法一、助人行為的概念親社會行為---泛指一切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助人行為---特指以特定的個人或群體為對象的親社會行為。根據(jù)助人行為動機分類:利他助人/利己助人利他行為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利他行為的特征:它必須是出自自覺的愿望它必須是以利他為目的的它不應該附帶外在酬賞的期望它包括利他者本身的損失成分二、助人行為的動機理論1.社會生物學解釋2.社會交換論觀點3.社會規(guī)范論觀點4.移情與利他主義:助人的純粹動機1.社會生物學解釋社會生物學假設,助人行為是人的先天特性,來自我們的基因,可以遺傳,目的是促進我們生存的機率(E.O.Wilson,1975)。三個概念:親屬選擇: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幫助親屬的行為(Hamilton,1964;Meyer,1999)?;ダ?guī)范:期望幫助別人后,能夠增加他們將來幫助我們的可能性。(Cosmides&Tooby,1992)
學習社會規(guī)范:那些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的最好學習者具有生存優(yōu)勢(HerbertSimon,1990)。Wilson的利他遺傳觀點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吻合,對人性都抱有樂觀的想法。不過他的觀點主要來自動物研究,在人類身上是否適用還是個問題。親屬選擇、互利規(guī)范和學習社會規(guī)范這三個概念雖然可以解釋一些現(xiàn)象,但是無法解釋完全陌生的人有時候互相幫助,還有獻出生命來拯救他人等現(xiàn)象2.社會交換論觀點基本觀點:我們所做的許多事源于最大化報酬和最小化成本的期望(U.G.Foaetal.,1975;K.J.Gergen,1981)。報酬方式:外在的獎勵
內在的獎勵—減輕焦慮/獲得社會贊許/增強自尊成本>報酬≠助人行為成本<報酬→助人行為自私3.社會規(guī)范論的觀點交互性規(guī)范---人應當幫助對自己有善意的人(A.W.Gouldner,1960)D.G.Myers(2002)認為這是支配社會交換、保持社會關系中得失平衡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這一規(guī)范無法解釋最初的助人行為是如何產(chǎn)生的。社會責任規(guī)范---社會期待人們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社會規(guī)范論強調社會對助人行為的引導作用,從一個更高的角度解釋了助人行為的產(chǎn)生。三個理論的比較
理論觀點助人動機助人發(fā)生的原因社會生物學本能,幫助和自己相似的人是為了增加該種族延續(xù)的可能性社會交換論社會規(guī)范論助人的代價與收益作比較,收益更大回報、社會責任與公正因為我們有共同的基因中就有幫助他人的因子提供幫助是因為有收益我們都需要幫助,我們也有責任去幫助他人以維護社會公正4.移情與利他主義C.DanielBatson(1991)認為人們常常純粹出于善心而助人。移情—利他主義假設:當我們對另一個人產(chǎn)生移情,會試圖出自純粹的利他主義理由來幫助這個人,無論我們會得到什么。移情:把我們自己置于別人的位置,并以那個人的方式體驗事件和情緒的能力。三、助人行為的影響因素1.情境因素2.助人者特征3.求助者特點1.情境因素旁觀者數(shù)目環(huán)境條件時間壓力2.助人者特征年齡與性別:年齡大→道德發(fā)展水平高→助人
A.H.Eagly(1986)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更可能在有潛在危險的情境中提供幫助,而女性更可能在安全的情境中提供長期的幫助。
個性特點:利他人格心境:心情好,做好事;心情糟,做好事。情境性的內疚-補償個人的同情性關懷3.受助者特點性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幫助
A.H.Eagly&V.J.Steffen(1986)相似性:膚色相似/政治態(tài)度相似/名字相似/社會身份相似外部特征:一個有魅力的求助者比缺乏魅力的人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如本森等人的研究)人格特征:人們更愿意幫助善良友好的人,以及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陷入困境的人。旁觀者數(shù)目的影響旁觀者效應---目擊一件緊急事件的旁觀者越多,他們中的任何人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拉塔內和達利,1970)分析原因拉塔內和達利逐步描述了人們如何決定助人的步驟如下圖所示:緊急事件注意到事件解析為緊急情況承擔責任知道如何幫助決定幫助分心,匆忙中(沒有注意到)人眾無知(認為事件并不緊急)責任分散(沒有承擔個人責任)缺乏知識,缺乏勝任力(不能給與恰當?shù)膸椭ψ约何kU;法律考慮;尷尬(助人代價太高)給予幫助
不介入/沒有幫助
人眾無知:因為沒有其他人看上去關心這件事,旁觀者在緊急事件中假設一切正常。實驗例證:拉塔內和達利(1970)的煙霧實驗結果:事件模糊不清---像當煙霧從一個通風孔冒出來---群體中的人們會確信沒有異常(Clark&Word,1972;Solomon&Stone,1978)。責任分散:當目擊者的數(shù)目增加,每個旁觀者助人的責任感減少的現(xiàn)象。實驗例證:拉塔納和達利(1968)癲癇實驗實驗情境:大學生被試通過電話討論大學生活問題,討論者互不見面,三種情境:一種是被試一人與癲癇病患者討論;一種是讓被試相信還有另外兩個人參與;第三種是讓被試相信參與討論的有六個人。研究結果:可能的幫助者越多,被試對癲癇發(fā)作者進行幫助的比例就越低,采取行動前耗時就越多。助人情境若不是緊急事件又如何?Markey(2000)運用雅虎聊天室進行求助實驗,發(fā)現(xiàn)責任分散照樣存在。如果你的自行車壞了,有很多人在場,你應該怎么求助才能很快得到幫助呢?舒適的天氣可以使人更愿意幫助別人(M.R.Cunningham,1979)。大城市的人比城鎮(zhèn)的人較少有助人行為。城市過載假設:住在城市中的人經(jīng)常被刺激所轟炸,使得他們獨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沒。(StanleyMilgram,1970)噪音也影響人們的助人行為。例如謝若德、馬修的實驗。時間壓力也影響人們的助人行為。假如你正在校園里散步,這時候有人忽然攔住你,讓你提供一些幫助,你會不會幫他呢?同樣的事情如果發(fā)生在你急著去上課,你又會如何對待呢?常識及一些研究均顯示,人們經(jīng)常是因為太忙而無法幫助他人。利他人格特質的個人非利他人格特質的人的對比在第一時間提供幫助的人未在第一時間提供幫助的人自認為具有同情心自認為不太有同情心相信世界是公平的較不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具社會責任感較不具社會責任感內向性自我控制傾向外向性自我控制傾向較不自我中心較自我中心積極心境的影響:Isen&Levin(1972)的電話亭實驗心情好做好事的理由(1)好心情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光明面;(2)助人可以延續(xù)我們的好心情;(3)增加自我注意消極心境的影響:壞心情,做好事。人們助人是為了減輕自己的悲傷和苦惱。不過,D.L.Rosenhan(1981)研究發(fā)現(xiàn)心境的影響取決于個人的注意焦點投向自己還是別人和他怎么比較自身狀態(tài)和需要幫助者的條件。顧影自憐的人是沒有幫助別人的動力的。情境性的內疚—補償內疚是一種行動與自身社會角色不相符合時自我否定性的消極情感體驗。消除內疚的途徑:直接彌補過失;作出與過失行為無關的好的行為,以抵消過失;懲罰自己的錯誤。實驗驗證:V.J.Konecni(1972)的索引卡實驗個人的同情性關懷同情性關懷(Empathicconcern)指同情心及對他人關心等情緒,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間接地分擔他人的苦難。同情性關懷只能通過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許多研究證明了同情心能增加人們的親社會行為(Hoffman1981)。關系的性質:共有與交換關系大量的研究都是看的陌生人之間的幫助行為,關注的是短時收益,而家庭成員或朋友間的助人行為不盡相同,他們關注的是長期收益。在熟悉的家人朋友中,我們之間可以稱作共有關系,不關心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互換關系強調的則是公平。一般來講,我們更愿意幫助共有關系的同伴。但是當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福建師范大學《環(huán)境規(guī)劃與管理》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課件
- 職工基本情況及培訓檔案登記表 樣表
- 《物業(yè)管理委員會組建運行辦法》政策解讀
- 2024屆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九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一次階段考試數(shù)學試題試卷
- 電源系統(tǒng)國內發(fā)展現(xiàn)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 2024年塔城道路運輸從業(yè)資格證考試
- 2024年清遠客運從業(yè)資格證2024年考試題
- 2024年重慶客運資格證緊急救護試題和答案
- 2024年保定客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
- 《機電一體化設備安裝與調試》課程標準
- 高中英語高考讀后續(xù)寫巧用動作鏈專項練習(附參考答案和解析)
- Unit+3+The+world+of+Science+Understanding+ideas+課件【知識精講精研】高中英語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冊
- MSOP(測量標準作業(yè)規(guī)范)測量SOP
- 兒童心理干預與危機處理策略
- 拉運污水泄漏應急預案
- 2023年新華社招聘122人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廠區(qū)介紹》課件
- 垃圾清運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3-2024學年江蘇省蘇州市七年級(上)期中數(shù)學試卷
- OH卡牌課程資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