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平區(qū)2017-2018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1頁
天津和平區(qū)2017-2018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2頁
天津和平區(qū)2017-2018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3頁
天津和平區(qū)2017-2018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4頁
天津和平區(qū)2017-2018第二學期高三第一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I卷注意事項:1.每小題選出答案后,將正確答案用鉛筆填涂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1題,每題4分,共44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要求的。1.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道:

“中國向來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國家。然而,許久以來,它似乎就停滯了。今日關于中國……的報告,與500年前出游該國的馬可·波羅的記敘比較,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中國的財富就已完全達到了該國法律制度允許的發(fā)展程度。”亞當斯密認為中國經濟停滯的根源是A.農耕經濟的落后

B.西方國家的侵略C.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

D.沉重的人口壓力2.《耒耜經》記載:

“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江東之田器盡于是?!边@一農具A.由西域傳入

B.屬水力灌溉工具C.在東漢時普遍使用

D.在當時的江南地區(qū)廣泛使用3.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說:

“犁洲有一部怪書,名曰《明夷待訪錄》。從今日青年眼光看去,雖像平平無奇,但三百年前——盧強《民約論》出世前之數十年,有這等議論,不能不算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薄睹饕拇L錄》一書中議論的是A.圣人不責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為圣B.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

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D.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發(fā)其一4.恭親王認為“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今語言不通,文字難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協(xié)?”“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師同文館、上海方言館和廣州方言館桕繼成立。以上的主張及做法A.對外妥協(xié)退讓損害國家利益

B.為工業(yè)化提供了技術人才C.抵制外國入侵收回國家權益

D.推動了教育轉型與近代化5.歷史學家張鳴在《紅色的個案——蘇維埃鄉(xiāng)村追求》中說:

“在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的前十年,中國還存在一種‘另類’鄉(xiāng)村政權……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他們理解的蘇維埃,就是共產黨的政府和‘埃(我——湘贛邊界方言)

政府’”。對此理解錯誤的是A.農民階級對蘇維埃政權的性質認識有誤B.蘇維埃政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C.蘇維埃運動走出了中國化的道路D.蘇維埃運動在農村的開展暗示了中國革命的列寧主義趨向6.周恩來在一次國際會議中指出:“維護亞洲的持久和平和集體安全,需要亞洲國家共同努力。為了保衛(wèi)亞洲及世界和平,中國人民極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戰(zhàn)爭能夠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夠早日恢復。”這次國際會議召開之時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

B.一屆人大即將召開C.《論十大關系》發(fā)表

D.“雙百”方針開始實行7.1962

年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等支持實行包產到戶等多種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這樣做主要是為了A.增強小農經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B.克服“大躍進”運動的弊端C.克服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弊端

D.克服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端8.《羅馬和羅馬法》中指出:“被繼承人死亡時,從家長權或夫權下解放出來的子女和妻子等,他們可以直接繼承死者的遺產?!睂@一表述理解不正確的是A.羅馬法摻雜著原始、落后的古老習俗B.羅馬法保護公民對私有財產的所有權C.羅馬法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知識的壟斷D.羅馬法涉及家庭關系和財產繼承等內容9.判定歷史事件和歷史事物的性質是研究和認識歷史的重要方法,歷史事件和歷史事物的性質一般是由其階級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我們認為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最主要的論據是A.打倒地主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

B.由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C.采取了無產階級暴力奪權的手段

D.推翻統(tǒng)治俄國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10.1948

年10月丘吉爾提出“三環(huán)外交”:

第一環(huán)是英聯(lián)邦,包括英國及其自治領、殖民地;第二環(huán)是英語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講英語的國家;第三環(huán)是聯(lián)合起來的歐洲。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英國為核心。此項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A.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B.二戰(zhàn)后英國和歐洲的國際地位被削弱C.歐共體的政治聯(lián)合步伐落后于經濟聯(lián)合D.遏制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擴張的需要11.法國史學家謝和耐說,“中國是一個面積可與整個歐洲相匹,具備近3000年有記載歷史的國度”,“任何對它的有效論述都必須涉及確切的時間和地點,再不許奢談什么‘永恒不變的’中國了”。他強調的是A.中國歷史比歐洲歷史更加復雜

B.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長達3000年C.研究中國歷史要注意時空的復雜性

D.中國歷史不存在任何不變的成分第II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2.本卷共3題,共56分。12.(17分)

某學校學生以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為主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探究1:

源頭:

中西文化的異同。材料一普羅泰格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孔子說:“仁者愛人,克已復禮?!?l)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中西文化的異同。(5分)探究2:

近代:中西相互認識的艱難。材料二公元1~1800年,西方人對世界的了解?!?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南京條約》簽訂后)假想市場的美景沖昏了商人的頭腦,很快地供給就太多了……最后形成了虧本生意。——嚴中平《英國資產階級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史料(下)》(2)據材料二,分析西方人對世界認識的變化。(2分)據材料三,指出西方人對中國認識的不足。(2分)探究3:

現(xiàn)代:

猜疑隔絕兩敗俱傷,互信開放互惠共贏。材料四有頭腦的蘇美關系觀察家沒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宮對美國的挑戰(zhàn)。上帝使美國人民受到這種無法改變的挑戰(zhàn)……負有的道義和政治領導的責任?!獑讨巍P南《蘇聯(lián)行為的根源》(3)據材料四,分析二戰(zhàn)后美國和蘇聯(lián)長期相互隔絕的主要原因。(2分)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是如何逐步與世界接軌,融入世界的?

(3分)(4)綜合以上探究及所學知識,歸納阻礙或推動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3分)13.(17分)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輔,而非求以相病……通其有無,官民農商,各安其所而樂其生,夫是以為至治之極。——(宋)

陳亮《四弊》(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觀點,并分析作老提出此觀點的原因。(4分)材料二洋布,洋紗、洋花邊、洋襪、洋巾入中國,而女紅失業(yè);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柏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yè)冶者多無事投閑,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勝枚舉。所以然者,外國用機制,故工細而價廉,且成功易;中國用人工,故工笨而價貴,且成功亦難,率民生計,皆為所奪矣。——鄭觀應《盛世危言》(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

(4分)

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近代前期的有識之士為應對此問題所做的努力。(6分)材料三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處在一種需要互相幫助的狀況之中,同時也面臨互相之間的傷害。……雖然在這一社會中,沒有人負有任何義務,……但是社會仍然可以根據一種一致的估價,通過完全著眼于實利的互惠行為而被維持下去,……每當相互之間產生憤恨和敵意的時候,一切社會紐帶就被扯斷。——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3)

經濟侵略和貿易保護士義一直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障礙,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說明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的現(xiàn)實意義。(3分)14.(22分)

閱讀材料并網答問題。材料一10世紀至19世紀中葉中西科技成就簡表時間歐洲時間中國1015

世紀遠洋航海技術宋、元、明前期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劃時代發(fā)展,遠洋航海技術16世紀哥白尼太陽中心說明中期李時珍《本草綱目》17

世紀伽利略天文望遠鏡;

哈維血液循環(huán)說;波義耳近代化學;笛卡爾解析幾何;

牛頓力學體系明后期、清徐光啟《農政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宋應星《天工開物》1819世紀中葉瓦特蒸汽機;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

細胞學說;

分子一原子結構學說;

進化論清(1)

據材料一,說明在10至19世紀中葉,與歐洲相比,中國科技水平所處的地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分)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業(yè)的巨大工作為力學、化學、物理學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試驗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統(tǒng)的實驗科學,這時候才第一次成為可能”。(《自然辯證法》)恩格斯還認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

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吨峦摺げ柤獮跛埂?2)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至19世紀中葉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異。(4分)

根據材料二與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分析歐洲近代科技迅速發(fā)展的原因。(6分)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復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實錄》(3)根據材料二、材料三與所學知識,分析清代(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科技發(fā)展停滯的原因。(8分)(4)從中西方科技發(fā)展變化的歷史中得到了哪些啟示。(2分)

第I卷選擇題110:CDBDABDCAB11.C第II卷

(非選擇題

56分)12.(17分)(1)同:關注人,以人為本。(1分)異:

中:

強調社會責任、社會秩序、統(tǒng)治花權威。(2分)西

強調個人自由、個性發(fā)展,民主政治(2分)(2)變化:

認識的范圍不斷擴大。(2分)不足:

對中國的國情(文化)缺乏深刻的認識。(2分)(3)原丙:

美蘇冷戰(zhàn)。(2分)如何融入世界:

對內改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對外開放。先后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積極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3分)(4)阻礙因素:文化的差異;國家利益的沖突;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等。推動因素:

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經濟全球化。(3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3.(17分)(1)

觀點:

反對重農抑商,主張農商并重,相輔相成。(2分)原因:

作者認識到重農抑商政策不利于經濟發(fā)展和國富民強;宋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打破政策的藩籬。(2分)(2)問題:

出于洋貨的沖擊,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難以為繼。自然經濟加速解體。民生艱難。(4分)努力: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chuàng)辦近代民用機器工業(yè);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資產階級各派別主張學習兩方,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與外國進行商戰(zhàn),倡導“實業(yè)教國”,并為此而進行政治、思想變革的努力,以期強國富民。(6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3)

意義:

各國在發(fā)展經濟和面對經濟危機時,應樹立互利、責任、合作等意識。聯(lián)手反對經濟侵略和貿易保護主義,共向迎接挑戰(zhàn),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4.(22分)(1)由長期領先轉向落后。(2分)(2)中國科技屬于經驗性、實用性、總結性的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