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十課:北方民族大融合(公開課教案)揭示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史實,知道北方出現(xiàn)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原因;理解并記憶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以及影響;理解并記憶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響;知道北朝。2、對比改革前后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學會歷史比較的方法3、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nèi)容。指導教學1、閱讀P114,找出北魏建立以及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時間,并找出當時北方各民族之間民族關系的特點以及原因?2、閱讀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及影響?3、閱讀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響?4、閱讀P116,找出什么是北朝?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檢查自學效果教師點撥板書設計北方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的建立黃河流域的統(tǒng)一(439年民族融合已成為一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平城→洛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措施(1)語言(2)服飾(3)姓氏(4)婚姻(5)政治(6)風俗作用: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當堂訓練《導與學》第20課練習《教師用書》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qū)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yǎng)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實現(xiàn)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一、重點和難點本課的主題就是民族大融合,課文緊扣此問題展開:首先,簡要地說明了自十六國以來直到北魏統(tǒng)一北方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這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其次,比較全面地講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強調(diào)孝文帝改革對推進北方民族大融合進程的積極作用?!氨蔽盒⑽牡鄣母母锎胧笔侨n的重點子目。孝文帝改革從政治制度、社會生活和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處理這一重點問題時,除注意講清具體的改革措施,還應該將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趨勢、遷都洛陽和孝文帝遷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看到孝文帝的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趨勢長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是一個難點問題。通常我們?nèi)菀装衙褡迦诤吓c漢化簡單地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特點而成為另一個民族的現(xiàn)象。歷史上有兩種民族同化,一種是強制同化,另一種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幾個民族在共同的經(jīng)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上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這在階級社會的歷史時期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只有到共產(chǎn)主義在全世界取得勝利以后很長的時期內(nèi)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目前學術界在論述古代的民族關系時,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詞,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這一現(xiàn)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處理的。對民族同化與民族融合含義的區(qū)別,初中學生不易理解和領會,教師不必作出解釋,只要講清具體的歷史事實就可以了。二、教法建議1.教師可以先比較形象生動地講述文明太后與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起學生探討和解決問題的興趣。2.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投影儀或掛圖的形式展示北魏兼并其他割據(jù)政權的地圖,使學生形成對于北魏統(tǒng)一中原過程和形勢的直觀印象。具備相應歷史現(xiàn)象的空間概念,可以減輕學生思維上的困難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3.引導學生回憶前一課學習過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大量遷入中原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北方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以后,對于中原地區(qū)的生產(chǎn)或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影響?”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思考來解答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解答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說明和闡釋。4.教師提出問題:“北魏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遷都洛陽有什么積極意義?”關于遷都洛陽的積極意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洛陽的繁榮與發(fā)展外,還應該引導學生思考遷都與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關系。為了緩解連續(xù)提問給學生造成的壓力,教師應該在適當?shù)牡胤竭M行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講述,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問題,如:為什么會有一些鮮卑貴族反對遷都?為什么他們無法阻擋遷都?5.先由學生閱讀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師可根據(jù)時間進度生動有趣地講述一項或幾項改革措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要求學生談一談自己對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評價和感受6.結合本課的“活動建議”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歷史必然性,形成對全課的邏輯結構和民族融合主題的完整認識。7.要求學生做出北朝更替的簡單圖示: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做一些富于趣味性的敘述。三、學法指導1.指導學生通過對與課文的閱讀和理解,概括提煉并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明確本課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識。在此列出本課的基本知識,供參考:黃河流域的統(tǒng)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北魏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要求學生依據(jù)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簡略的表述。2.指導學生做好本課的“活動與探究”,促使他們思考推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于教科書的邏輯結構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圖式: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書上的知識以外,還應注意引導學生提出或思考對孝文帝改革歷史意義的認識和評價,進而認識民族融合對我國歷史發(fā)展的深遠影響。四、問題探究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因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國,所以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北魏孝文帝能夠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還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對于他積極推行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許多沒有充分受到漢族文化影響的鮮卑貴族,反對遷都洛陽,反對漢化,就從反面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孝文帝積極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則是當時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發(fā)展趨勢。自從北方地區(qū)進入十六國時期以來,少數(shù)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地區(qū),各族人民頻繁接觸,相互影響,在生產(chǎn)技術上和生活習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間的差距日益縮小,民族融合已成為歷史發(fā)展的一種趨勢。2.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相互影響的現(xiàn)象有哪些?可自由發(fā)揮。參考資料鮮卑拓跋部的興起及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黑龍江境內(nèi)的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大約在西漢時期形成部落聯(lián)盟,“統(tǒng)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鎮(zhèn)北方”(《魏書·序紀》)。此后,鮮卑拓跋部逐漸西遷和南下,在東漢初年遷到了今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的呼倫湖一帶。魏晉之際,遷移到了鄂爾多斯草原,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號稱有騎兵四十多萬。西晉政府為了利用拓跋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允許他們進入今山西省一帶長城之內(nèi)的五縣之地,拓跋部的首領被封為代王。此后,拓跋部吸收漢族的文化制度,開始了農(nóng)耕定居的生活。在前秦統(tǒng)一北方時,拓跋部的政權曾遭到前秦軍隊的打擊而滅亡。淝水之戰(zhàn)以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糾合舊部,在今呼和浩特一帶即代王位。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政府制禮樂、定律令;給人民耕牛,計口授田,勸課農(nóng)桑。鮮卑族社會迅速發(fā)展,鮮卑政權強大起來。拓跋珪的孫子拓跋燾(北魏太武帝)于431年滅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滅漢人建立的北燕,439年滅匈奴人建立的北涼,統(tǒng)一了北方地區(qū),結束了十六國時期文明太后太后姓馮,漢族,長樂信都(今河北薊縣)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謚號。太后的伯祖父馮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國中四個漢人政權之一。馮跋死后,其弟馮弘繼位。在北魏的進攻之下,北燕滅亡,馮弘逃到高麗被殺,馮弘的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虜。子馮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宮成為北魏太武帝的貴妃(左昭儀)。馮朗因事被殺,其女兒入宮受姑母的撫養(yǎng),后來成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僅12歲的獻文帝即位。第二年,馮太后發(fā)動宮廷政變,殺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渾,開始執(zhí)掌政權。孝文帝即位時年僅4歲,馮太后繼續(xù)臨朝稱制,總攬大政。“事無巨細,一稟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忌,能行大事,生殺賞罰,決之俄傾”。馮太后的主要政績有三方面:第一,北魏的百官原來沒有俸祿,馮太后增加民戶的稅收以充百官的俸祿,建立了“班祿”制度;同時嚴懲官吏的貪污行為。第二,實施均田制,規(guī)定15歲以上的男夫分給露田40畝,桑田20畝或麻田10畝,婦人分給露田20畝。露田加倍或加量被授給,以備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種植糧食,桑田、麻田用于種植桑樹、棗樹、榆樹和麻等。所分配的土地不得買賣;受田人死亡或年過70要將露田歸還官府,桑田不必歸還,可以世代相傳。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數(shù)量與平民相同,耕牛一頭受田30畝,每戶限4頭牛。受田農(nóng)戶,一夫一婦要向政府繳納粟二石和帛(或者布)一匹。第三,建立戶籍制度,規(guī)定受田農(nóng)戶中的了男要負擔征戍、雜役。這些措施都吸收借鑒了漢族的政治制度,促進了北魏王朝繁榮富庶,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礎。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廟號“高祖”。他4歲即皇帝位。即位19年,馮太后去世,開始獨攬朝政。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yǎng)之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魏書》說他:“雅好讀書,手不釋卷?!褰?jīng)’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授,探其精奧……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孝文帝以大儒自居,提倡儒學治國,認為鮮卑族必須漢化才能鞏固政權,統(tǒng)一南北。在位期間,將北魏的都城從平城遷往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遷都洛陽以后,孝文帝鎮(zhèn)壓了不滿于改革和遷都的鮮卑族保守勢力在平城發(fā)動的叛亂。從遷都的第二年開始,孝文帝以齊明帝蕭鸞篡權為借口,多次發(fā)動了對南齊的進攻。在最后一次南征的過程中突發(fā)疾病,卒于軍中。孝文帝處事英明果決,不顧當時鮮卑族保守勢力的阻撓,有效地控制了全局,堅定地推行其改革措施,順應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遷都洛陽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保ā段簳と纬峭鮽鳌罚┻@表明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北魏的都城僻處平城,不利于對于廣大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文中提到的“文軌未一”“非可文治”,說明孝文帝想要充分地吸收漢族的文化制度來治理統(tǒng)一了的中原地區(qū)。他關于“帝宅”“王里”的說法,說明他要通過建都洛陽獲得為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tǒng)地位。另外,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以后,連年對南齊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軍事行動中,可見孝文帝還希望通過遷都洛陽來達到統(tǒng)一全國的目的。其次,平城的自然條件也不適合作為規(guī)模較大王朝的首都。平城寒冷干旱,糧食產(chǎn)量非常有限。雖然自北魏道武帝以來,不斷地移民平城一帶,給耕牛,計口授田,但是在正常年景,出產(chǎn)的糧食也只夠供應六鎮(zhèn)的軍需,不能滿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北魏政府通常令關外諸州郡以牛車運糧到塞上。一遇荒年,就會有遷都的議論。再次,正如孝文帝所說,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數(shù)民族很容易對平城形成威脅。據(jù)《南齊書·芮芮虜傳》稱,479年(太和三年)“芮芮(北方少數(shù)民族,通稱“柔然”)主發(fā)三十萬騎南侵,去平城七百里,魏拒守不敢戰(zhàn),芮芮主于燕然山縱獵而歸”。其后高車攻取柔然故地,柔然被迫向南遷徙,靠近平城,孝文帝遣數(shù)十萬騎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馬死者眾”。如果北魏仍都平城,稍一疏忽,就有被柔然包圍的危險。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禁用鮮卑語。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鮮卑語:“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薄氨闭Z”即鮮卑語,“正音”指漢語。30歲以上的鮮卑官吏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鮮卑官吏要立即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降爵罷官。第二,禁穿胡服。孝文帝在遷都洛陽之前就開始考慮服飾的改變。鮮卑族原先把褲褶作為重要場合的正式禮服,不符合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服飾禮儀。孝文帝對此非常不滿意,因為正式禮服的樣式未定,曾經(jīng)下令停止某一年份的元旦朝賀。經(jīng)過六年的研究設計,制定了官員的冠服,同時模仿南朝的樣式,規(guī)定了婦女的服飾。第三,禁用鮮卑姓氏。將鮮卑族原來的復音姓氏改為近似的單音漢姓,總共改變了118個復姓。同時規(guī)定,鮮卑族的八個貴族姓氏與漢族北方的最高門第崔、盧、李、鄭四姓相當。其他的姓氏也與相應的漢族姓氏形成對等關系。第四,鼓勵鮮卑貴族和漢族貴族的聯(lián)姻。孝文帝自己迎娶漢族高門士族的女兒入宮,同時令自己的六個兄弟都娶漢族高門士族的女兒為正妃。其他的鮮卑族人,于是紛紛仿效。第五,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漢、鮮卑雜用,對官職的稱呼也多有不同,如“尚書”,鮮卑稱為“俟懃地何”。孝文帝重用來自南朝的漢族士族王肅,厘定官制,在模仿兩晉、南朝官制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清除了官制中鮮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兩次改變北魏的律法,廢除了自十六國以來的一些殘酷的刑罰。孝文帝改定的《魏律》對于以后的《隋律》《唐律》有很大的影響。北魏滅亡和北朝的更替孝文帝的改革雖然為民族融合和國家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但是改革招致了一些保守的鮮卑貴族的敵意,加深了北魏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日益嚴重;遷往洛陽的鮮卑人與留在北方邊境的鮮卑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加大,也導致了矛盾的激化,結果發(fā)生了北方六鎮(zhèn)的變亂,北魏政權走向衰落。在鎮(zhèn)壓六鎮(zhèn)變亂中勢力發(fā)展起來的鮮卑貴族爾朱榮廢立皇帝,控制了朝中大權。被爾朱榮所立的北魏孝莊帝不甘心當傀儡,殺掉了爾朱榮。爾朱榮的侄兒爾朱兆起兵復仇,殺了孝莊帝,另立節(jié)閔帝。爾朱榮的部將高歡打敗了爾朱兆,殺節(jié)閔帝,立孝武帝。孝武帝不愿被高歡所控制,逃往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又立孝靜帝,從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高歡的兒子高洋于551年廢孝靜帝而自稱皇帝,國號齊,史稱北齊,亦稱高齊。556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自稱天王,國號周,史稱北周,亦稱宇文周。北周武帝字文邕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整頓吏治,釋放奴婢,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大規(guī)模地打擊佛教和道教,強制三百多萬僧尼還俗,沒收了大量的寺院地產(chǎn)。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強了北周的國力。577年,北周滅北齊。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驕橫荒淫,在位僅兩年即死去,大權落入皇后之父楊堅手中(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李曉風)學術動態(tài)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不同評價孝文帝在位的29年,尤其是他親政的九年,是北魏一代改革最為頻繁的一個歷史階段。對他的改革,史學界曾有不同的評價。一種觀點認為,孝文帝主持的改革,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他缺乏民族的自豪感,拋棄了自己民族的長處,而熱衷于學習漢文化的糟粕。他在北魏國家和拓跋鮮卑民族發(fā)展史的關鍵時刻,不自覺地站在腐朽勢力一邊,對本民族的歷史發(fā)展起了促退的作用。他的文治路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童裝棉襖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穿墻式終端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空腹鋼窗管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4年安徽金寨縣通達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公交車儲備駕駛員2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至2030年中國碼垛機械手行業(yè)發(fā)展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白樺木皮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4年國家電投集團創(chuàng)新投資有限公司實習生招募5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二手房買賣合同詳析
- 幼兒園運動會租賃場地合同
- 促進班級多樣化交流的活動項目計劃
- 2024版心肺復蘇培訓課件
- 化驗室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
- 中通服網(wǎng)盈科技有限公司連云港分公司(中國電信)招聘筆試沖刺題2024
- 國內(nèi)外知識產(chǎn)權保護對比研究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材解讀
- 【MOOC】走向深度的合作學習-愛課程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豐子愷課件教學課件
- 讓每一個閃光在每一天成長-四年級期中家長會 課件
- 蔬菜大棚建設投標方案技術標范本
- 國開電大2024秋《經(jīng)濟法學》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202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考地理試題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