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03課內(nèi)外文言文閱讀1(解析版)一、20212022學年上海市徐匯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趙清獻公神道碑①蘇軾①公諱抃,字閱道,其先京兆奉天人。移充梓州路轉(zhuǎn)運使,未幾,移益。兩蜀地遠而民弱,吏恣為不法,州郡以酒食相饋餉,衙前治廚傳,破家相屬也。公身帥以儉,不從者請以違制坐之,蜀風為之一變。窮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識使者,公行部無所不至,父老驚喜相慰,奸吏亦竦。②神宗即位,擢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五年,成都以戍卒為憂。朝廷擇遣大臣,遂以大學士知成都。然意公必辭,及見,上曰:“近歲無自政府復(fù)往者,卿能為我行乎?”公曰:“陛下有言即法也,豈顧有例哉!”上大喜。③至蜀默為經(jīng)略,兵民晏然。劍州民李孝忠集眾二百余人,私造符牌,度人為僧?;蛞灾\逆告,獄具,公不畀②法吏,以意決之。處孝忠以私造度牒,余皆不得死。茂州蕃部鹿明玉等,蜂聚境上,肆為剽掠。公亟遣部將帥兵討之,夷人驚潰乞降,愿殺婢以盟。公使喻之曰:“人不可用,用三牲可也?!笔怪粒芽{婢引弓,將射心取血,聞公命,歡呼以聽。事訖,不殺一人。④得越州。吳越大饑,民死者過半。公盡所以救荒之術(shù)發(fā)廩勸分而以家資先之民樂從焉。生者得食,病者得藥,死者得葬。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故越人雖饑而不怨。⑤熙寧三年四月,除資政殿學士知杭州。杭人德公,逆者如見父母。公薨,謚曰“清獻”。〔注〕①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碑。②畀:交給、交付。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破家相屬也(2)杭人德公1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不從者請以違制坐之()A.株連B.定罪C.查獲D.對質(zhì)(2)至蜀默為經(jīng)略()A.籌劃治理B.制定策略C.商議謀劃D.權(quán)衡思量17.第④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抄寫在答題紙上并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公盡所以救荒之術(shù)發(fā)廩勸分而以家資先之民樂從焉18.把第①段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窮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識使者,公行部無所不至,父老驚喜相慰,奸吏亦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對第②段“上大喜”的原因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治理成都戍卒之患有了最佳人選。B.趙公與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不謀而合。C.擔心不合慣例遭拒卻獲趙公應(yīng)承。D.趙公的言語體現(xiàn)了對自己的忠誠。20.結(jié)合第③段內(nèi)容,分析趙公為政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1)連接,連續(xù);(2)感謝恩惠,感激。16.①.B②.A17.公盡所以救荒之術(shù)/發(fā)廩勸分/而以家資先之/民樂從焉18.(益州治下的)荒僻偏遠小城,有人一輩子都沒見過轉(zhuǎn)運使,趙公巡行管轄之地沒有一處沒到過,(所到之處)老百姓欣喜異常都感到安慰,奸邪官吏也感到害怕。19.B20.答案示例:寬政明斷,處理李孝忠一案,只懲治首犯,不擴大打擊面;仁厚愛人,征討蕃部,結(jié)盟時對方要殺人取血,趙公主張用三牲,救了婢女的命?!?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1)屬:連接,連續(xù)。句意:百姓因此家破人亡的事情接連不斷。(2)德:感謝恩惠,感激。句意:杭州人感謝趙公的恩惠?!?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不聽從的按照違背法律判定罪。坐:定罪。故選B。(2)句意:到成都后以不擾民的辦法籌劃治理。經(jīng)略:籌劃治理。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趙公用盡了所有能夠救災(zāi)的辦法,把國家糧倉里的糧食分給百姓,并且把家里的財務(wù)先拿出來分給大家。這樣百姓都很樂意跟隨?!八跃然闹g(shù)”是“盡”的賓語,句意完整,其后斷開;“而”表遞進,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民”做“樂從焉”的主語,其前斷開?!?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案F”,偏僻;“或”,有的;“行”,巡查;“無所不至”,沒有一處沒到過;“竦”,害怕?!?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與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不謀而合”錯。結(jié)合原文“成都以戍卒為憂。朝廷擇遣大臣,遂以大學士知成都。然意公必辭,及見,上曰:‘近歲無自政府復(fù)往者,卿能為我行乎?‘公曰:‘陛下有言即法也,豈顧有例哉!’”,成都被戍卒困擾,皇上想要派一名大臣前往治理,近年還沒有過從中央政府下到成都去的先例,大家以為趙公會推辭不去,沒有想到趙公說“陛下的話就是法律,何必管例不例呢?”很痛快得答應(yīng)前往。一方面治理成都戍卒之患有了最佳人選,二是擔心不合慣例遭拒卻獲趙公應(yīng)承,三是趙公的言語體現(xiàn)了對自己的忠誠,因此“上大喜”。與二人的“執(zhí)政理念”無關(guān)。故選B。【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第③段涉及到處理李孝忠和蕃部鹿明玉等搶劫這兩件事?!皠χ菝窭钚⒅壹姸儆嗳?,私造符牌,度人為僧?;蛞灾\逆告,獄具,公不畀法吏,以意決之。處孝忠以私造度牒,余皆不得死”,趙公只按照私造度牒罪懲治了首犯李孝忠,其余的人都沒有判死罪。由此可見他寬政明斷,處理李孝忠一案,只懲治首犯,不擴大打擊面;“茂州蕃部鹿明玉等,蜂聚境上,肆為剽掠。公亟遣部將帥兵討之,夷人驚潰乞降,愿殺婢以盟。公使喻之曰:“人不可用,用三牲可也?!笔怪粒芽{婢引弓,將射心取血,聞公命,歡呼以聽。事訖,不殺一人”,征討蕃部,結(jié)盟時對方要殺人取血,趙公主張用三牲,救了婢女的命。由此可見他仁厚愛人。參考譯文:①趙公名諱抃,字閱道,他的祖先是京兆奉天人。改任梓州路轉(zhuǎn)運使,不久,又改任益州。蜀地地遠民窮,官吏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州郡公然互相宴請行賄。官衙前設(shè)置供應(yīng)食宿、車馬的處所,百姓因此家破人亡的事情接連不斷。趙抃以身作則,不聽從的按照違背法律判定罪,蜀地風氣為之一變。(益州治下的)荒僻偏遠小城,有人一輩子都沒見過轉(zhuǎn)運使,趙公巡行管轄之地沒有一處沒到過,(所到之處)老百姓欣喜異常都感到安慰,奸邪官吏也感到害怕。②神宗即位,提拔趙公擔任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神宗五年,成都因為戍卒困擾,朝廷準備選擇派遣一名大臣前去,趙抃以大學士身份再任成都。然而大家都猜測趙公一定會推辭,等到皇上召見時,對他說:“近年還沒有過從中央政府下到成都去的先例,你能為了我破一次例嗎?”趙抃回答說:“陛下的話就是法律,何必管例不例呢?”皇帝非常高興。③到成都后以不擾民的辦法籌劃治理,軍隊百姓都很安樂。劍州有個叫李孝忠的人糾集了二百多人,私下偽造和尚的度牒,鼓動人做僧人。有人以謀逆告發(fā)了他,案件審理完畢,趙公沒有把他們交給官吏,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處理了這件事。判處孝忠私造度牒罪,其他人都沒有判死罪。茂州少數(shù)民族鹿明玉等,聚集在邊境,大肆搶掠。趙公派遣部下將領(lǐng)率領(lǐng)軍隊討伐他們,這些夷人驚嚇潰敗請求投降,愿意殺死一個婢女來歃血結(jié)盟。趙公派人告訴他們說:“不能用人,用三牲就可以了。”使者到時,已經(jīng)綁了一個婢女,拉開了弓,將要射她的心來取血,聽了趙公的命令,人們歡呼著聽從了他的意見。事情結(jié)束,沒有殺死一個人。④改任越州。吳越一帶鬧饑荒,百姓死亡的人數(shù)超過了半數(shù),趙公用盡了所有能夠救災(zāi)的辦法,把國家糧倉里的糧食分給百姓,并且把家里的財務(wù)先拿出來分給大家。這樣百姓都很樂意跟隨?;钪娜说玫搅思Z食,生病的人得到了藥物的治療,死亡的人得到了安葬。下令修筑城墻,所以越州百姓雖然鬧饑荒,卻沒有怨言。⑤熙寧三年四月,升任資政殿學士治理杭州。杭州人感謝趙公的恩惠,見到他的人都如同見到了自己的父母一般。后來趙公去世,謚號叫做“清獻”。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越州趙公①救災(zāi)記(宋)曾鞏①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九月,資政殿大學士知越州趙公。前民之未饑,為書問屬縣:災(zāi)所被者幾鄉(xiāng),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于官者幾人,溝防構(gòu)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fā)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于籍者,其幾具存?使各書□對,而謹其備。②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佐其費。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憂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為給粟之所,凡五十有七。能自食者,為之告富人,不得閉糶,又為之出官粟,得五萬二千余石,平其價予民。為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錢,又與粟再倍之。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責其償。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yǎng)之。③明年春,大疫,為病坊,處疾病之無歸者。公于此時,蚤夜憊心力不少懈,事巨細必躬親。給病者藥食,多出私錢。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轉(zhuǎn)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力也。④是時旱疫被吳越,民饑饉疾癘,死者殆半,災(zāi)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②,民尤以為得其依歸。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于一時,其法足以傳后。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將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注〕①趙公:趙抃,北宋名臣,謚號“清獻”。②拊循:撫慰。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一項是()A.之 B.而 C.以 D.其22.下列對第①段寫法特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點面結(jié)合 B.鋪陳排比 C.設(shè)置懸念 D.以小見大23.本文第②段與第四大題蘇軾文第④段同寫趙公救災(zāi)但詳略不同,請對此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清沈德潛評點:“清獻實政,得此文傳出;后之為政者,可仿而行之?!苯Y(jié)合文意對此做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C22.B23.本文第②段以精準的數(shù)字詳實記錄了趙公的救災(zāi)措施和災(zāi)民受益情況,展現(xiàn)趙公心系災(zāi)民之德與救災(zāi)之效,達到“記”敘事寫人的目的;蘇軾的“神道碑”目的是記頌趙公生平功業(yè),“救災(zāi)”只是他一生功業(yè)的一部分,由此第④段只概述了他救災(zāi)措施及成效。24.評點對曾鞏文章的傳播作用和趙公執(zhí)政的影響意義評析中肯:曾鞏基于調(diào)查,詳實記述了趙公越州救災(zāi)的事跡,傳揚了這位執(zhí)政者勤政愛民、治事有方的才德與業(yè)績,為官吏理政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即為官要以人為本且體恤入微,為政要先事為計、慮事周全、親力親為、舉措有序?!?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笆垢鲿鯇Α币馑际恰白尭骺h呈文上報知州”,“書”是動詞,“呈報文書”,“對”也是動詞,“對”是“書”的目的,“以”有連詞的用法,可以表目的“來”。A.“之”,可以是代詞、助詞、動詞,沒有連詞的用法;B.“而”,可以是連詞、代詞,沒有表目的的用法;D.“其”,可以是代詞、助詞、副詞、連詞,作為連詞,意思是“如果,假設(shè)”“或許,大概”,不能表目的。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先看第一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由“前民之未饑,為書問屬縣……使各書以對,而謹其備”可知,第一段是寫趙公在百姓沒有發(fā)生饑荒之前的準備,詢問各縣如下問題,“災(zāi)所被者幾鄉(xiāng),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于官者幾人,溝防構(gòu)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fā)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于籍者,其幾具存”,包括受災(zāi)的鄉(xiāng)鎮(zhèn)、受災(zāi)百姓的情況、倉庫儲備的情況、可以出資募捐的情況,等等,由此可知,這里使用鋪陳排比的手法。所謂鋪陳排比是將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連的一串句子或詞語排在一起,用以陳述事物,表達思想情感。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兩段文字中寫趙公救災(zāi)的內(nèi)容,然后分析二者的詳略情況。如本文第②段“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千余石”“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又為之出官粟,得五萬二千余石”“為糶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這一段中列舉具體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趙公救災(zāi)措施以及災(zāi)民受益情況,用數(shù)據(jù)說明趙公心系災(zāi)民,展現(xiàn)救災(zāi)效果之顯著;結(jié)合文章標題“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可知,“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敘事寫人,所以第②段這種寫法符合“記”的文體。如蘇軾文第④段“公盡所以救荒之術(shù),發(fā)廩勸分,而以家資先之”“下令修城,使民食其力”是寫趙公的救災(zāi)措施,“生者得食,病者得藥,死者得葬”是說救災(zāi)的成效,只是概述救災(zāi)的情況,并沒有具體數(shù)據(jù)展示;結(jié)合標題“趙清獻公神道碑”可知,“神道碑”,指的是立于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碑,多記錄死者生平年月,所作貢獻等,“救災(zāi)”只是趙公功業(yè)中的一部分,所以寫得簡略?!?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沈德潛評點的意思,然后結(jié)合文章作答?!扒瀚I實政,得此文傳出”,“清獻”是趙公的謚號,“此文”是指曾鞏“越州趙公救災(zāi)記”這篇文章,這兩句是說趙公的政績可以經(jīng)由曾鞏這篇文章傳揚開去。由“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可知,曾鞏特意到越地采訪,收集到趙公推行的一套辦法,把它們詳細地記載下來,所以通過曾鞏的這篇文章,趙公的政績、才德得以傳揚。“后之為政者,可仿而行之”,“后之為政者”是指后世為官之人,“仿”是指仿照,“行”是推行,這兩句話是說后世官員可以學習趙公,推行他救災(zāi)的方法,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德行。由“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于一時,其法足以傳后”“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歲之災(zāi),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可知,趙公的施政雖然只在越州,他的仁愛卻足夠昭示天下,他的措施雖然只是在短時間內(nèi)實行,他的方法卻足夠傳給后人,而曾鞏寫成此文可以將使后來有心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災(zāi)年的時候,能推行趙公已經(jīng)試行過的辦法,為官吏理政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參考譯文:熙寧八年夏天,吳越一帶遭遇嚴重旱災(zāi)。這年九月,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趙公出任為越州長官。在百姓未被饑荒所苦之前,就下文書詢問所屬各縣遭受了災(zāi)害的有多少鄉(xiāng),百姓能夠養(yǎng)活自己的有多少戶,應(yīng)當由官府供給救濟糧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溝渠堤防的有多少處,倉庫里的錢糧可供發(fā)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糧的富戶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讀書人吃剩的余糧記錄于簿籍的有多少實存,讓各縣呈文上報知州,并且謹慎地作好準備。趙公征收富戶人家上繳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讀書人吃余下的糧米,共得谷物四萬八千多石,就用它來補助那救濟的費用。讓規(guī)定從十月初一開始,每人每天領(lǐng)一升救濟糧,孩童每天領(lǐng)半升。趙公擔心領(lǐng)米的人太多會相互擁擠踐踏,又讓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領(lǐng)米,并且每人一次領(lǐng)兩天的口糧。他又擔心鄉(xiāng)民將流離失所,就在城鎮(zhèn)郊外設(shè)置了發(fā)糧點共五十七處。能夠買得起糧食的人,就替他們告誡富人不能囤積米糧不賣給他們。又替他們調(diào)出官糧,共五萬二千余石,低價賣給百姓。設(shè)置賣糧點共十八處,讓買糧的人自行就便像領(lǐng)糧的一樣。又雇用民工修補城墻四千一百丈,費工三萬八千個,計算他們的傭工發(fā)給工錢,又加倍給與他們糧食。借用有利息的錢的老百姓,官府勸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錢給他們,等田中谷熟,官府為債主出面責令他們償還。被拋棄的男女孩童,都讓人收養(yǎng)他們。第二年春上,瘟疫很嚴重。官府設(shè)立病院,安置無家可歸的病人。趙公在這段時間,早晚勞心力從未稍微懈怠,事無論巨細必定親自處理。給病人吃藥吃飯的開銷花的多是自己的錢。百姓不幸遭遇旱災(zāi)瘟疫,能避免輾轉(zhuǎn)死去;即使死了也不會無人收斂埋葬,都是靠趙公的力量。這時旱災(zāi)瘟疫遍及吳越一帶,百姓遭受饑荒瘟病,死去的將近一半,災(zāi)情沒有比這更大的了。他的施政雖然只在越州,他的仁愛卻足夠昭示天下;他的措施雖然只是在短時間內(nèi)實行,他的方法卻足夠傳給后人。我特意到越地采訪,收集到趙公推行的一套辦法,很樂意把它詳細地記載下來是,用來寬慰越州人對趙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將使后來有心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災(zāi)年的時候,能推行趙公已經(jīng)試行過的辦法,那救災(zāi)的章程條例可以不須頃刻就制定好,那么趙公的恩澤怎么能說是很小并且只影響眼前呢?二、20212022學年上海市楊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李翱傳(宋)歐陽修宋祁①李翱字習之,中進士第,始調(diào)校書郎,累遷。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史館修撰。常謂史官紀事不得實,乃建言:“大氐①人之行,非大善大惡暴于世者,皆訪于人。人不周知,故取行狀②謚牒③。然其為狀者,皆故吏門生,茍言虛美,溺于文而忘其理。臣請指事載功,則賢不肖易見。如言魏征,但記其諫爭語,足以為直言;段秀實,但記倒用司農(nóng)印追逆兵,笏擊朱泚,足以為忠烈。不者,愿敕考功、太常、史館勿受。如此可以傳信后世矣。”詔可。②又條興復(fù)太平大略曰:“臣聞定禍亂者,武功也;復(fù)制度、興太平者,文德也。今陛下既以武功定海內(nèi),若遂革弊事,復(fù)高祖、太宗舊制:用忠正而不疑;屏邪佞而不邇;改稅法,不督錢而納布帛;絕進獻,寬百姓租賦;厚邊兵,以制蕃戎侵盜;數(shù)引見待制官,問以時事,通壅蔽之路。此六者,政之根本,太平所以興。陛下既已能行其難,若何而不為其易者乎?”再遷考功員外郎。③初,諫議大夫李景儉表翱自代。景儉斥,翱下除朗州刺史。久之,召為禮部郎中。翱性峭鯁,論議無所屈,仕不得顯官,怫郁無所發(fā),見宰相李逢吉,面斥其過失,逢吉詭不校,翱恚懼,即移?、堋M百日,有司白免官,逢吉更表為廬州刺史。時州旱,遂疫,逋捐系路,亡籍口四萬,權(quán)豪賤市田屋牟厚利,而窶戶仍輸賦。翱下教使以田占租無得隱收豪室稅萬二千緡貧弱以安。④入為諫議大夫,知制誥,改中書舍人。后歷遷桂管湖南觀察使、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卒。翱始從昌黎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故有司亦謚曰文。(節(jié)選自《新唐書·李翱傳》)【注】①大氐:大抵。②行狀:品行,事跡。③牒:文書。④移?。号f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但記倒用司農(nóng)印追逆兵()(2)屏邪佞而不邇()16.結(jié)合文意,為下列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又條興復(fù)太平大略曰()A.按照條例B.整理條款C.有條理地D.分條陳述(2)如此可以傳信后世矣()A.確定的事實B.隨意的事件C.真實的記錄D.信服的消息17.第③段畫直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翱下教使以田占租無得隱收豪室稅萬二千緡貧弱以安18.把第①段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然其為狀者,皆故吏門生,茍言虛美,溺于文而忘其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對第③段畫曲線處的記錄,有人認為不合情理,你是否同意?請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本文第②段在《舊唐書·李翱傳》中沒有出現(xiàn),請聯(lián)系下面的材料,探究歐陽修在《新唐書·李翱傳》中加入此段的原因。然翱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其憂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翱憂者,又皆賤遠,與翱無異;其余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癡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嘆也夫!——歐陽修《讀李翱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①.叛逆、逆反②.靠近、親近16.(1)D
(2)C17.翱下教使以田占租/無得隱/收豪室稅萬二千緡/貧弱以安18.但寫這些文章的,都是他的部下和學生,隨意吹捧,為文章漂亮不顧情理。19.不同意,第③段畫曲線處寫出了李翱的性格是嚴厲耿直的。自己有能力卻不受重用,在拜見宰相李逢吉時,就當面指責他的過失,這符合李翱耿直的性格。而指責完宰相后,宰相不理會他,又因自己還是朝廷官員,在宰相之下,擔心自己遭到報復(fù),所以又氣又怕,就請了病假。這很符合李翱的性格和人情道理。20.原因:悲嘆當今官員在其位卻無憂國之心,還不讓別人憂慮國事;希望有像李翱一樣憂慮國事的人出現(xiàn)?!?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1)逆:叛逆、逆反;句意:只記載他倒蓋司農(nóng)卿印追回叛賊軍隊。(2)邇:靠近、親近;句意:排斥且不親近奸邪、阿諛的臣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1)條:分條陳述;句意:他又分條陳述復(fù)興盛世的大政方針說。(2)信:真實的記錄;句意:這樣就能將真實的記載傳給后人了?!?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李翱下令按田地收稅,不能隱瞞,收了有權(quán)勢人家一萬二千貫租,窮人得以安居。“翱下教使以田占租”,“使以田占租”是“下教”的內(nèi)容,在“占租”后斷;“無得隱”是前面“以田占租”的補充句,在“無得隱”后面要斷;“收豪室稅萬二千緡”,“收”是謂語,“豪室稅”是賓語,“萬二千緡”后置定語,“萬二千緡”后斷;“貧弱”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可翻譯為“窮人”,作主語,在“貧弱”前斷。【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點有:“為”,寫;“狀”,文章;“故吏”,原來的屬吏、部下;“茍言”,不實之言。【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第③段畫曲線句大意是李翱他生性嚴厲耿直,爭論時不讓步。沒有能當大官,他生氣無處發(fā)泄,拜見宰相李逢吉時,就當面指責他的過失,李逢吉假裝不理會。李翱又氣又怕,就請了病假。有人認為不合情理,結(jié)合全文,其實是比較合情理的,李翱自己有能力卻不受重用,加上性格耿直,所以在拜見宰相李逢吉時,就當面指責他的過失,可是宰相不理會他,越想越氣。又因自己還是朝廷官員,又是在宰相之下地位較低的小官員,擔心自己遭到權(quán)貴的報復(fù),所以很害怕,就請了病假。當然如果同意不合情理,可強調(diào)李翱的正直品性和憂國之心,言之有理即可?!?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內(nèi)容和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歐陽修這段話的大意是然而李翱幸好沒有出生在當今之世,看到今天發(fā)生的事情,那么他的憂慮更嚴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憂慮呢!我在世上,見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個像李翱那樣憂慮國事的,又都是職位低和被朝廷貶斥的人,與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聽到有誰講憂世的話,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發(fā)脾氣,就是笑話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無憂國之心,又禁止別人,讓人都不憂慮國家之事,可嘆??!本文第②段主要是李翱分條陳述復(fù)興盛世的大政方針,在《舊唐書·李翱傳》中沒有出現(xiàn),而歐陽修在《新唐書·李翱傳》中加入此段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一是悲嘆當今朝廷的官員在其位卻無憂國之心,還不讓別人憂慮國事;二是希望有像李翱一樣憂慮國事的人出現(xiàn)。參考譯文:李翱的字叫習之,他考中了進士,開始任校書郎,多次升官。元和初年,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他常說史官記載歷史事件不真實,就建議說:“一般人們的事跡,除非很好、很壞大家都知道,都是找人調(diào)查的。人們不全知道,就找記載他生平事跡的文章。但寫這些文章的,都是他的部下和學生,隨意吹捧,為文章漂亮不顧情理。我請求根據(jù)事跡記載功勞,是非容易看清楚。例如寫魏征,就記載他勸諫的話,足夠說明他說直話;寫段秀實,只記載他倒蓋司農(nóng)卿印追回叛賊軍隊,用笏板打朱泚,足夠說明他忠誠勇敢。不這樣的話,希望命令考功司、太常寺、史館不要接受。這樣就能將真實的記載傳給后人了。”下詔同意了。他又呈上復(fù)興盛世的大政方針說:“我聽說平定叛亂靠武功;恢復(fù)制度,使天下太平靠文治?,F(xiàn)皇上已用武功平定了國內(nèi),如果接著革除弊政,恢復(fù)高祖、太宗皇帝過去的制度:任用不疑心忠誠、正直的臣子;排斥不親近奸邪、阿諛的臣子;改革稅制,不交錢而收布和絲;禁止進貢,減輕老百姓的賦稅;增強邊境兵力,抵御異族侵略;勤召見待制官,問當時政治情況,了解被隱瞞的情況。這六條是治理的基礎(chǔ),太平盛世的根本?;噬弦呀?jīng)做到了其中困難的,為什么不做其中容易的呢?”他兩次升官后任考功員外郎。當初,諫議大夫李景儉推薦李翱取代自己。李景儉被貶官,李翱也被貶為朗州刺史。很久以后,才被召去任禮部郎中。他生性嚴厲耿直,爭論時不讓步。沒有能當大官,他生氣無處發(fā)泄,拜見宰相李逢吉時,就當面指責他的過失,李逢吉假裝不理會。李翱又氣又怕,就請了病假,過了一百天,有關(guān)部門提議免去他的官職,李逢吉改命他為廬州刺史。當時廬州天旱,又發(fā)生了瘟疫,路上都是逃避捐稅的人,逃亡了四萬人,有權(quán)有勢的人賤價買田地、房屋得暴利,但窮人仍要納稅。李翱下令按田地收稅,不能隱瞞,收了有權(quán)勢人家一萬二千貫租,窮人得以安居。后進京任諫議大夫,知制誥,又調(diào)任中書舍人。歷任桂管、湖南觀察使、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后去世了。他當初跟著昌黎人韓愈寫文章,語句、意境質(zhì)樸、雋永,被當時人推崇,因此有關(guān)部門賜謚號叫文。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留耕堂記(宋)葉適①“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庇嗪⒅蓵r,聞田野傳誦,已識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閭巷無不道此相訓切。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蓋其詞意質(zhì)而勸戒深,殆非文于言語者所能窺也。②凡人衣食、居處、嗜好之須,當身而足,則所留固狹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贏焉;愛牽于子孫,不能業(yè)焉。四民百藝,朝營暮逐,各競其力,各私其求,雖危而終不懼,已多而猶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則誠不可禁已。雖然,其留者則必與是心俱,彼心不喪,術(shù)不謬,阡連陌接,谷量山積,而隱諸方寸之小,無慚焉可也,不然,則貨雖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孫,子孫不能守。甚至刑禍戮辱,水火盜賊,俄反顧失之,皆是也。故廣欲莫如少取,多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無爭。貨雖不留,心足以留也。豈惟田野閭巷,而士君子何獨不然!③葛君宅才數(shù)畝,無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樹,依約可數(shù)。有二子,行稱其文,卑躬側(cè)履,非禮不動,草衣木食,自樂其樂。然后知方寸之小為無窮,而所留者異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則猶外物也哉!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詞語是()A.以 B.而 C.于 D.諸22.分析第②段中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下列對第③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像這樣由此達到的功用思想,對人們來說,只是身外之物了。B.像這樣由此產(chǎn)生的和諧氛圍,對葛君來說,只是身外之物了。C.至于由此帶來的實際的功用,對葛君來說,只是身外之物了。D.至于留耕堂留給后代的啟發(fā),對人們來說,只是身外之物了。24.評價“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思想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1.A22.感嘆句“可嘆啊”承接上文,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中個人為了家族、子孫的物質(zhì)生活而費盡心力地謀求產(chǎn)業(yè),感到非常感慨、無奈;但同時用“誠不可禁已”,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思辨色彩;為后面論述“貨”與“心”的并存關(guān)系(相匹配)作鋪墊。(或為后面論述若獲取財物保有良心則“無摻”,而失去良心則不僅不能保存貨還可能禍及子孫做鋪墊)23.C24.“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原指的是人們在滿足自身物質(zhì)愿望之外,只留一點產(chǎn)業(yè)給后代;作者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留給子孫的產(chǎn)業(yè)不在于多少,而關(guān)鍵在于取得產(chǎn)業(yè)的心術(shù)要正,要將雅正、無爭的思想流傳下去。即使財產(chǎn)沒有留下來,心可以留下。更是通過葛君留與后代的物質(zhì)產(chǎn)業(yè)極少,但寄寓其中的明達禮義、安貧樂道的家風、美德恰恰是子子孫孫可以不斷繼承的精神財富。這些豐富的含義在物質(zhì)至上,重視留下物質(zhì)遺產(chǎn)忽視精神財富的當下,依然有現(xiàn)實意義。只有重視道德修養(yǎng),才能抵制物欲對心靈的侵蝕,不斷完善個人的人格素養(yǎng),促進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shè),提升整個民族的軟實力?!?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敖窀鹁缘盟烊 趺谩币馑际?,如今葛自得君就拿來給他的堂取名?!叭 ?,拿來,“名堂”是“給他的堂取名”,這是兩個動詞短語,中間需要一個連詞連接,表目的關(guān)系?!岸北砟康年P(guān)系時,一般連接兩個句子;“于”和“諸”都沒有此用法。只有“以”符合。故選A?!?2題詳解】不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和作用的能力?!班捣颍∪羰莿t誠不可禁已”意思是,唉!如此看來那就確實不能禁止人們對財產(chǎn)的追求了。內(nèi)容上,“嗟夫!”是一個感嘆句,上文指出“四民百藝,朝營暮逐,各競其力,各私其求”的現(xiàn)象,乃是“所留不止于一身”的人之常情,此感嘆句承接上文,表達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中個人為了家族、子孫的物質(zhì)生活而費盡心力地謀求產(chǎn)業(yè),感到非常感慨、無奈。而“若是則誠不可禁已”又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這樣使作者的觀點具有思辨色彩,更有啟迪意義。結(jié)構(gòu)上,這句話總結(jié)出“若是則誠不可禁已”,然后以“雖然”轉(zhuǎn)折,提出了“其所留者則必與是心俱”的觀點,后面論述“貨”與“心”的并存關(guān)系??梢?,劃線句起到為后面論述做鋪墊的作用。【2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胺蛴墒且灾缕溆茫瑒t猶外物也哉”,“若夫”,至于;“致”,帶來的;“用”,實際的功用;“猶外物也”是“對葛君來說”,符合其“寡愿少取”的為人處世之道。故選C。
【2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思想觀點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取自《增廣賢文》,這是古人留下的經(jīng)典格言,教導(dǎo)子孫后代要十分珍惜土地,勤勞躬耕,節(jié)儉持家,自食其力。“方寸地”,一寸見方的地方。這里的“方寸地”是比喻,指的就不是土地,而是人心,是心態(tài),是人的素質(zhì),人的道德修養(yǎng)。“留與子孫耕”,即為人處事“留有余地”,遇事為對方或別人的利益多考慮一些,“得饒人處且饒人”、“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深意是:取得產(chǎn)業(yè)的心術(shù)要正,要將雅正、無爭的思想流傳下去。即使財產(chǎn)沒有留下來,心可以留下。與其為富有仁、刻薄成家,將田連阡陌的產(chǎn)業(yè)留傳給后代,不如以忠厚之心傳家,讓子孫在小塊田地中自食其力,辛勤耕種。本文以“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作為立論的依據(jù),記述了葛自得以這句諺語作為堂名的始末,著重闡述了為人處世宅心忠厚、寡愿少取的道理。提出了“廣欲莫如少取,多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無爭”的主旨,并以葛君之子為例,勸戒人們的忠厚傳家。這在“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的社會里,有一定的啟迪人心、勸善懲惡的教化作用。聯(lián)系現(xiàn)實理解,不能只留給子孫后代物質(zhì)遺產(chǎn),更要重視留下精神財富。“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在精神文明建設(shè)中依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參考譯文:①“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蔽以诤⑼瘯r,聽到鄉(xiāng)村里傳誦這句諺語,就已懂得它的義蘊;長大后外出四處游學,所到鄉(xiāng)里沒有不用這句話來相告勸勉的。如今葛自得君就拿來給他的堂取名,大概是這句話意義質(zhì)樸而勸勉戒懼的作用深刻,恐怕不是一般話說得漂亮的文士所能窺見的。
②大凡一個人的衣食、居處、嗜好所需,只是滿足他本人,那么他所留存的就為數(shù)不多了。然而,人們的思想為家庭所迫促,覺得沒有為之積余什么;受愛護子孫的感情所牽制,覺得沒有為之置什么產(chǎn)業(yè)。士、農(nóng)、工、商各行備業(yè)的人,朝朝暮暮經(jīng)營追求,各自拚命用務(wù),各自私有所追求的,即使危險也不懼怕,已經(jīng)很多還不滿足,都是因為他所留存的不止供給他獨自一人的緣故。唉!如此看來那就確實不能禁止人們對財產(chǎn)的追求了。盡管如此,人們所留存的就必須要和這良心在一起。如果不違背良心,方法也不悖謬。即使田地連片相接,谷物的容量象山一樣堆積,但在自己方寸之小的心里審度一下,沒有什么慚愧的,這也是可以的。要不是這樣,財產(chǎn)雖然留存了而良心卻沒有一起留存下來。那么,這財產(chǎn)留給家庭,家庭不能承受;留給子孫,子孫不能保有。甚而至于遭到刑戮殺身之禍,或者遭到水火災(zāi)害被盜被劫,過不久回頭看看財產(chǎn)的喪失,都是這個原因。所以欲望大不如獲取少,貪圖多不如少追求,有所得不如少爭執(zhí)。這樣,財產(chǎn)雖然沒有保存遺留下來,可是良心卻足以留存給子孫。這句話難道只是對鄉(xiāng)村的人來說的,而士大夫卻偏偏不是這樣呢!
③葛君的宅基地只有幾畝,沒有高墻大屋的住宅,桑麻果樹,也隱約可數(shù)。有二子,行為和文章相稱,恭謹謙遜,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過著草衣木食的清苦生活,卻以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為樂事。這樣,才知道葛君方寸之小的心地的作用是無窮的,而他留存給子孫的也不同于人們所留存的。至于人們從葛君的留耕堂中得到的功用,對葛君來說,猶如身外之物,只是人們自己的事啊!
三、20212022學年上海市松江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完成各題。(一)魏中山王英等眾數(shù)十萬攻鐘離。上命豫州刺史韋叡將兵救鐘離,受曹景宗節(jié)度。叡自合肥取直道,由陰陵大澤行,值澗谷,輒飛橋以濟師,旬日,至邵陽。上豫敕曹景宗曰:“韋叡,卿之鄉(xiāng)望,宜善敬之!”景宗見叡,禮甚謹。上聞之曰:“二將和,師必濟矣?!本白谂c叡進頓邵陽洲。叡于景宗營前二十里夜掘長塹,去魏城百余步,比曉而營立。魏中山王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慮城中危懼,募軍士潛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明旦,英自率眾來戰(zhàn),乘素木輿,執(zhí)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shù)合,英乃退。魏師復(fù)夜來攻城,飛矢雨集。叡子黯請下城以避箭叡不許軍中驚叡于城上厲聲呵之乃定。上命景宗與叡各攻一橋,叡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漲,叡使斗艦競發(fā),別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諸壘相次土崩,魏軍大潰。景宗與群帥爭先告捷,叡獨居后,世尤以此賢之。(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梁紀二》)(二)曹景宗,驍將也;韋叡執(zhí)白角如意、乘板輿以麾軍。夫二將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將將之術(shù)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難。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鷙,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氣斂,而何患叡之不善處景宗邪?且其詔之曰“韋叡,卿之鄉(xiāng)望”,動之以情,折之以禮,而未嘗有所抑揚焉。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豈能終為人屈乎?鐘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將之能哉?(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七》)(三)及鐘離一役,又未嘗專任韋叡,而獨任曹景宗,令叡歸景宗節(jié)制。幸叡素負重名,為景宗所敬禮,始得和衷共濟,大破魏軍。否則,景宗嘗違詔進軍矣,雖有密敕,令彼敬叡,亦烏足恃?。ü?jié)選自蔡東藩《南北史演義》)16.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值澗谷()(2)功侔淝水()17.結(jié)合文意,為下列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上豫敕曹景宗曰()A.委任B.詔書C.告誡D.下令(2)景宗與叡進頓邵陽洲()A.立刻B.駐扎C.停頓D.安置18.語段(一)畫線部分有四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四處標識出來。叡子黯請下城以避箭叡不許軍中驚叡于城上厲聲呵之乃定。19.把語段(二)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豈能終為人屈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從“鐘離之戰(zhàn)”戰(zhàn)后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韋叡的特點。21.語段(二)(三)都對《資治通鑒》記載的“鐘離之戰(zhàn)”進行了評價,王夫之與蔡東藩分別是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①.碰到,遇上②.等同,齊等,差不多17.①.C②.B18.叡子黯請下城以避箭/叡不許/軍中驚/叡于城上厲聲呵之/乃定。19.如果不是這樣,韋叡越是謙讓,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韋叡難道能夠始終受他人的屈辱嗎?20.謙遜不爭/不貪功/淡泊名利21.王夫之認為,鐘離之勝不僅有曹景宗和韋叡團結(jié)配合的功勞,還有皇帝預(yù)先詔令、善于“將將”的功勞;蔡東藩則對皇帝讓曹景宗節(jié)制韋叡表示異議,皇帝的預(yù)先詔令并無實質(zhì)作用,幸好名氣大的韋叡得到了曹景宗敬重,兩人因此而團結(jié)并獲勝?!?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意義的能力?!爸怠保龅?,遇上。句意:遇上了澗谷。“侔”,等同,齊等,差不多。句意:其功與淝水之戰(zhàn)差不多?!?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意義的能力。(1)句意:武帝預(yù)先告誡曹景宗說?!半贰保嬲]。故選C。(2)句意:曹景宗與韋叡進駐邵陽洲?!邦D”,駐扎。故選B。【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韋叡的兒子韋黯請求下城墻去避箭,韋叡不準許,軍中一片震驚,韋叡站在城墻上厲聲呵叱,人心才安定下來。“叡子黯請下城以避箭”,“叡子黯”,韋叡的兒子韋黯,主語;“請”謂語;“下城”賓語;“以避箭”補語,本句結(jié)構(gòu)獨立,前后應(yīng)斷開。“叡不許”,主謂句,單獨成句;“叡于城上厲聲呵之”,“叡”主語;“于城上”狀語,“厲聲”狀語,“呵”謂語;“之”賓語,本句結(jié)構(gòu)完整,結(jié)構(gòu)獨立,前后應(yīng)斷開?!?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點:“下”,謙讓;“亢”,高傲;“抑”,難道;“屈”,屈辱?!?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由“景宗與群帥爭先告捷,叡獨居后,世尤以此賢之”可知,“鐘離之戰(zhàn)”戰(zhàn)后,曹景宗同其他將帥爭著先去告捷,只有韋叡獨自一人在最后才上報,可見韋叡謙遜不爭、不貪功、淡泊名利。【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夫二將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將將之術(shù)矣”“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豈能終為人屈乎?鐘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將之能哉”可知,王夫之認為,鐘離之勝不僅有曹景宗和韋叡團結(jié)配合的功勞,還有皇帝預(yù)先詔令、善于“將將”的功勞;由“幸叡素負重名,為景宗所敬禮,始得和衷共濟,大破魏軍。否則,景宗嘗違詔進軍矣,雖有密敕,令彼敬叡,亦烏足恃!”可知,蔡東藩則對皇帝讓曹景宗節(jié)制韋叡表示異議,皇帝的預(yù)先詔令并無實質(zhì)作用,幸好名氣大的韋叡得到了曹景宗敬重,兩人因此而團結(jié)并獲勝。參考譯文:(一)魏中山王元英等率領(lǐng)幾十萬大軍攻打鐘離。梁武帝命令豫州刺史韋叡率兵去援救鐘離,接受曹景宗的指揮。韋叡從合肥取直道,經(jīng)由陰陵大澤而行,遇上了澗谷,就架起飛橋讓部伍過去,十日就到達邵陽。武帝預(yù)先告誡曹景宗說:“韋叡是你們州里的望族出身,應(yīng)該好好地敬重他?!辈芫白谝娏隧f叡,禮節(jié)甚為恭謹。武帝得知其情后說:“兩個將領(lǐng)和睦軍隊一定能取勝?!辈芫白谂c韋叡進駐邵陽洲。韋叡連夜在曹景宗營地前二十里處挖掘長溝,離北魏軍隊的城堡僅百余步遠,天快亮時城壘就建成了。北魏中山王元英大吃一驚,用杖擊打著地面說道:“這是哪位神靈的保佑?。 辈芫白趹n慮城中恐懼,招募軍士潛水而行,把圣旨送入城中,城中方才知道外面援軍到了,因此勇氣倍漲。第二天早晨,元英親自率部來交戰(zhàn),韋叡乘坐沒有加漆的木車,手執(zhí)白角如意來指揮軍隊,一日交戰(zhàn)數(shù)次,元英才撤退。北魏軍隊在夜里又來攻城,箭雨密集而至。韋叡的兒子韋黯請求下城墻去避箭,韋叡不準許,軍中一片震驚,韋叡站在城墻上厲聲呵叱,人心才安定下來。武帝命令曹景宗和韋叡各攻一座橋,韋叡攻南橋,曹景宗攻北橋。三月,淮水暴漲,韋叡派戰(zhàn)艦一齊出發(fā),又另用小船載草,草上灌膏油,放火燒橋,戰(zhàn)士們奮勇爭先,呼喊聲震天動地,沒有一個不能以一當百的,北魏營壘依次土崩瓦解,北魏軍隊大潰敗。曹景宗同其他將帥爭著先去告捷,只有韋叡獨自一人在最后才上報,世人尤其因這一點而贊揚他。(二)曹景宗是一員驍將;韋叡手拿白角如意、乘坐抬轎來指揮軍隊。二位將領(lǐng)風格不同,本來應(yīng)該是會互相輕視對方的。武帝提前下詔令警告景宗,是深得統(tǒng)率將領(lǐng)的本事。下詔令給韋叡來包容曹景宗容易,下詔令給曹景宗來包容韋叡很難。然而事實不是這樣,韋叡能知曉曹景宗的狠鷙,但曹景宗不能知曉韋叡的寬宏,如果曹景宗的氣焰收斂,又何必擔心韋叡不善于與曹景宗相處呢?況且皇帝的詔令說“韋叡,是你的同鄉(xiāng)望族出身”,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禮,不曾對二人有任何的貶抑或褒揚。如果不是這樣,韋叡越是謙讓,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韋叡難道能夠始終受他人的屈辱嗎?鐘離戰(zhàn)役獲勝,其功與淝水之戰(zhàn)差不多,又豈止是曹韋二將的功勞呢?(三)至于鐘離這一仗,又不曾專任韋叡為統(tǒng)帥,而只是任命曹景宗為統(tǒng)帥,下令讓韋叡歸于曹景宗節(jié)制。幸好韋叡一向負有盛名,被曹景宗所敬重和禮遇,這才讓他們二人能和衷共濟,從而大敗魏軍。否則,曹景宗是曾經(jīng)違背過詔令而在前線進軍的,雖然有秘密的詔令,讓他來敬重韋叡,這個詔令又怎么能約束到他呢!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止齋記①公受事九郡,務(wù)求簡靖。其風概嚴而不猛,有犯,惻怛以處之,毋貸。故名聲莫不聞。每語同僚,曰:“爾來宦途不再,歲經(jīng)涉萬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閑之地,葺一容膝之齋,其中惟竹與菊是植,終日燕坐,誠可樂也!”他日又謂余曰:“我得齋名矣?!迸e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以止名齋可乎?子為我記之。”余謝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屬望,方期大用,膏澤天下,豈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為過,敢有他望,以重其過?其毋愧我?!彼觳桓覐?fù)辭,勉為之說。②曰:“止之時義大矣哉!止有兩義: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如蹇之險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時也。行而止者,謂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蓋,;,。由此觀之,止之為義,非特專主辭祿去位,閉門卻掃,與夫高蹈遠引,遁世無悶之謂也。歷觀前人處止之義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遠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惡盈好謙而止者;有委心乘化樂天知命而止者,如漢之留侯與二疏及晉之陶淵明是已,是止也固異。夫知進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萬萬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①噫!為能盡止之之道者,□唯圣人□?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公如處止之道,愿以孔子為法,庶無慊于孟氏矣。敢此以為止齋記?!薄咀ⅰ竣俪鲎浴睹献印す珜O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梢允藙t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保ㄓ袆h改)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一項是()A.何……為 B.其……乎 C.奈……何 D.抑……邪23.對文章第①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對待犯錯的人以惻隱之心處理,但也不隨便寬恕。B.“公”想建一座小小的齋院,終日悠閑而坐并以此為樂。C.“公”想要為書齋命名為止齋的原因是他對仕途悲觀失望。D.作者起初以“公”精力未退可當大任為由拒絕了作記的請托。24.根據(jù)文意,將下面幾個句子放入第②段畫線處,順序最合適的一項是()①既不失其時②當行而止③又皆得其所④當止而止A.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25.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作者對“公之止”的態(tài)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2.B23.C24.D25.答案示例一:公認為自己“年六十,官三品”應(yīng)該“止”,不敢有他望。作者認為“公之止”有可取之處,人確實應(yīng)該隨“時”而止,依“理”而止,與那些只知進而不知退,患得患失,不量力而行的人相比,公的“止”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公”功成名遂,惡盈好謙,在這種情況下止,可謂審時度勢、進退得當,合乎圣人“可仕可止”的進退之道?!?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根據(jù)“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可知,孟子認為只有孔子這樣的圣人才能夠做到“可仕可止”,故此處意思是強調(diào)“只有圣人”,表揣測語氣“大概只有圣人吧”有此意思。A.何……為,用于原因詢問,“要……干什么呢”“為什么一定要……呢”。B.其……乎,表反問,“難道……嗎”;也可表示推測,“大概……吧”。C.奈……何,表詢問,可譯為“怎么辦”“為什么”“怎么”等。D.抑……邪,表示選擇,可譯為“或者”“還是”。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原因是他對仕途悲觀失望”錯誤,原文是“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以止名齋可乎?”可知,“公”官至三品,位居高官,且年紀已六十,自己想終止仕途,并沒有“對仕途悲觀失望”。故選C。【2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上文先說“止而止者”,后說“行而止者”,據(jù)此,此處應(yīng)是先說“當止而止”的情況,后說“當行而止”,“既不失其時”與“又皆得其所”分別對應(yīng)這兩種情況,是對這兩種情況的具體解說,且“既不失其時”在前,“又皆得其所”在后。故正確順序為:④①②③,即“當止而止,既不失其時,當行而止,又皆得其所”。故選D?!?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根據(jù)“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時”“止此,于我為過,敢有他望”可知,公認為自己“年六十,官三品”應(yīng)該“止”,不敢有他望。根據(jù)“止而止者,時行則行,時止則止”“行而止者,謂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可知,作者認為人確實應(yīng)該隨“時”而止,依“理”而止;根據(jù)“夫知進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萬萬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可知,與那些只知進而不知退,患得患失,不量力而行的人相比,公于“官三品”的位置上主動退下來,符合圣人“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的進退之道,公的“止”是值得肯定的。參考譯文:趙公管理九郡,追求簡約清靜。他的做事風格嚴厲卻不猛烈,有人犯錯,他總是以惻隱之心來處理,但也不會因此寬恕他。因此他的聲名沒有不知道的。他常常對同僚說:“近來不想再做官了,每年(因為為官)要奔波萬余里地,在外宦游的日子我已經(jīng)厭倦了!哪里能夠得到一處幽閑之地,修建一座小小的齋院,在院中只種竹和菊,終日悠閑而坐,那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有一天他又對我說:“我已經(jīng)想好齋名了?!彼f出了自己想好的名字,說:“我已經(jīng)六十歲了,官到三品,也是我人生中該停下來休息的時候了。用止齋這個名字可以嗎?請你為我的書齋名寫一篇文章?!蔽肄o謝說:“您的精力還未衰退,人們對您都抱以期望之心,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許您現(xiàn)在停下來呢?況且我十分不才,怎敢接受您的命令?”趙公笑著說:“你言過其實了,到現(xiàn)在才辭官,對于我來說已是過錯了,我怎敢還有其它的期望,來加重自己的過錯?還是不要讓我感到羞愧了?!蔽矣谑遣桓以僬f什么,盡力為這個名字寫一篇文章。我說:“隨時而止的含義很重要??!止有兩個含義:有止而止,行而止。止而止,是指該進的時候,必須要進;該退的時候,必須要退,像遇到不順危險的時候停下來,像遇到坎坷的時候退來,這就是隨時機而止。行而止,是說在做事的時候要清楚明白,要明白的,是事理而已,如身為父親,要盡力做到慈愛,身為兒子,要盡力做到孝道,身為國君,盡力做到施行仁政;身為人臣,盡力做到尊敬國君。這就是要適得其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因此應(yīng)當退的時候就退,既可以不耽誤時機;做事要清楚道義,又都能得到適當?shù)陌才?。由此看來,止的含義,不僅僅專指辭去祿位,閉門謝客,遠離官場,隱居起來,避開俗世,沒有煩惱的說法。歷觀前人對止的不同理解,有功成名就保全自身遠離災(zāi)禍而停止為官的;有滿足現(xiàn)狀討厭驕傲喜好謙虛而停止為官的;有順從自己的心愿順應(yīng)生命的變化安于自己的處境而停止為官的,像漢代的留侯張良和疏廣、疏受叔侄二人以及晉代的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啊。這種停止為官的做法固然讓人感到奇怪,但是如果只知前進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擔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與自己的官職相稱而貿(mào)然前進的人,有太多了。然而這些都不是圣人所說的止,圣人所說的止是什么樣的?想做官時就出來做官,不想為官就辭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辭官就快速辭官,能夠做到這樣的人是孔子啊。哎!能夠明白隨時而進隨時而退的道理,大概只有圣人吧?孟子不說:自從有人類以來,從來沒有過像孔子一樣的圣人。他又說: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學習孔子。趙公如果想學習止的道義,希望把孔子作為學習的對象,那樣也會讓孟子感到滿足。冒昧地寫出這些文字作為《止齋記》?!彼?、20212022學年上海市寶山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魏征傳(節(jié)選)①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亂,詭為道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yīng)李密,以征典書檄。后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會竇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guān),隱太子①引為洗馬。征見秦王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蓖跗髌渲?,無恨意。②即位②,拜諫議大夫。當是時,河北州縣素事隱、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亂。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禍不可解?!钡墼唬骸盃栃邪灿骱颖?。”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傳送京師,征與其副謀曰:“屬有詔,宮府舊人普原之。今復(fù)執(zhí)送志安等,誰不自疑者?吾屬雖往,人不信?!奔促J而后聞。使還,帝悅,日益親,或引至臥內(nèi),訪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二百余奏無不剴切當?shù)坌恼?。由是拜尚書右丞,兼諫議大夫。③后宴丹霄樓,酒中謂長孫無忌曰:“魏征、王珪事隱太子、巢刺王時,誠可惡,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然征每諫我不從,我發(fā)言輒不即應(yīng),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諫,若不從輒應(yīng),恐遂行之。”帝曰:“弟即應(yīng),須別陳論,顧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爾無面從,退有后言?!裘鎻目桑絼e陳論,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堯、舜也?!钡鄞笮υ唬骸叭搜哉髋e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導(dǎo)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數(shù)批逆鱗哉!”(節(jié)選自《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注]①隱太子:指李建成,李世民朝廷給的謚號,李淵長子,太子,為李世民所殺;后文“巢”即巢王李元吉,也為李世民所殺。②即位:指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13.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陰勸太子早為計(2)訪天下事14.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爾鬩吾兄弟A.輕視B.蠱惑C.輔佐D.使……爭斗(2)即貸而后聞A.施予B.寬免C.借入D.為……借出15.第②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二百余奏無不剴切當?shù)坌恼摺?6.把第③段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弟即應(yīng),須別陳論,顧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根據(jù)第③段,分析李世民“我但見其嫵媚耳”這一看法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以第①②段為例說明我國“史傳”的敘事特點,說明兩個特點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1)暗中暗地里(2)詢問咨詢14.(1)D(2)B15.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二百余奏/無不剴切當?shù)坌恼摺?6.只管當即答應(yīng),再等待機會另外陳說,難道不能夠(行)嗎?17.作為敵方陣營中的人而受重用,魏征諫言君王不從,仍堅持己見(不回應(yīng)、不理君主),李世民看出其骨鯁氣節(jié)。魏征引舜的事例,把皇上比作堯舜,李世民看出魏征臣服的態(tài)度并明白君上的心意。18.答案示例一這兩段,敘事與對話結(jié)合、詳略分明。例如魏征籍貫出身、舉兵起義到作隱太子洗馬,是簡略敘事;為李世民安撫河北用敘事與對話,且敘事詳盡,對話具體。答案示例二這兩段,以人物活動為中心敘述史實,概敘與描寫結(jié)合。先概敘魏征應(yīng)李密、歸唐王、陷于竇建德、為太子用、后為李世民用等,記錄了重大史實;然后用語言描寫,真切地表現(xiàn)人物品性形象。【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陰:暗中、暗地里。句意:暗地里勸說太子早定對策。(2)訪:詢問、咨詢。句意:詢問天下之事。
【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1)鬩:使……爭斗。句意:你挑撥我們兄弟互相爭斗。故選D。
(2)貸:寬免。句意:就寬免志安等人而后奏報朝廷。故選B。
【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魏征也自認為這種賞識是不世之遇,便說盡心中想法而毫無隱諱,共上奏二百多項提議,全都切實可行合乎太宗之意。“以”是動詞,“不世遇”是其賓語,“乃”用在下句開頭,做副詞,“乃”前斷開;“凡”,總共,用在句首,“凡二百余奏”,作主語,前后斷開,表示強調(diào)。最后的斷句是: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二百余奏/無不剴切當?shù)坌恼?/p>
【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弟”,只管;“即”,立即;“別陳論”,另外陳說;“顧”,難道;“得”,能夠。
【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唐太宗所謂“嫵媚”,是指魏征的耿直。
結(jié)合“魏征、王珪事隱太子、巢刺王時,誠可惡,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可知,魏征作為敵方陣營中的人而受重用;“然征每諫我不從,我發(fā)言輒不即應(yīng)”魏征諫言君王不從,仍堅持己見(不回應(yīng)、不理君主)。由此李世民看出其骨鯁氣節(jié)。結(jié)合魏征的話“昔舜戒群臣:‘爾無面從,退有后言?!裘鎻目?,方別陳論,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堯、舜也”可知,魏征引舜的事例,把皇上比作堯舜,李世民看出魏征臣服的態(tài)度并明白君上的心意。
【18題詳解】不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
第一段“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guān),隱太子引為洗馬”此部分為敘事,簡略敘述魏征從籍貫出身、舉兵起義到作隱太子洗馬之事,屬于概述的寫法;第二段“即位,拜諫議大夫。當是時,河北州縣素事隱、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亂”“使還,帝悅,日益親,或引至臥內(nèi),訪天下事……由是拜尚書右丞,兼諫議大夫”也是概括敘述歷史背景和魏征出使回來的情況。這些情節(jié)以人物活動為中心,以敘事為主,都是略寫。“太子敗,王責謂曰”“答曰”“征白太宗曰”“帝曰”“征與其副謀曰”這是以人物對話為主,屬于語言描寫,敘事詳寫,對話具體。由此可知,我國“史傳”的敘事的特點之是敘事與對話結(jié)合、詳略分明;以人物活動為中心敘述史實,概敘與描寫結(jié)合。
參考譯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隋朝末年戰(zhàn)亂,魏征假扮成道士。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yīng)李密,讓魏征掌管書信公文。后來魏征跟從李密來到京師,過了很久還不出名。魏征請求去安撫山東地區(qū),才升任為秘書丞,他乘驛馬來到黎陽。正遇上竇建德攻陷黎陽,抓獲了魏征,偽朝授予他起居舍人官職。竇建德失敗后,魏征與裴矩逃跑進入潼關(guān),隱太子引薦他任太子洗馬。魏征見秦王功高,暗地里勸說太子早定對策。太子失敗后,秦王責怪魏征說:“你挑撥我們兄弟互相爭斗,怎么處置?”魏征回答說:“如果太子早些聽從我魏征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殺身之禍了?!鼻赝跗髦厮墓⒅?,沒有懷恨。唐太宗即帝位后,授予魏征諫議大夫。這時,河北州縣一向侍奉隱太子與巢刺王的人自覺不安,常常想著叛亂。魏征稟告太宗說:“不示以至公之意,禍患就不能解除?!碧谡f:“你去安撫曉諭河北人士吧?!蔽赫髟诼飞嫌鲆娞忧@钪景?、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解進京,魏征和副使商議說:“正好皇上已經(jīng)下詔,舊太子宮廷與官署舊部一律釋放,現(xiàn)又捕送志安等人,誰能沒有疑心呢?我雖然受命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誰會相信皇帝真的原諒他們了呢?”就寬免志安等人而后奏報朝廷。魏征出使回來,太宗很高興,一天比一天更親近他,有時請他到臥室,詢問天下之事。魏征也自認為這種賞識是不世之遇,便說盡心中想法而毫無隱諱,共上奏二百多項提議,全都切實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被授予尚書右丞,兼任諫議大夫。后來,太宗曾經(jīng)在丹霄樓宴飲,酒席上對長孫無忌說:“魏征侍奉隱太子、巢刺王時,的確可恨,我能拋棄舊怨,任用才士,無愧于古人。但魏征每次進諫,如果我不聽從,我發(fā)話時他總不立即回應(yīng),這是為什么呢?”魏征說:“我認為事情不妥,就進諫;如果您不聽從而我馬上就回應(yīng),恐怕您就會施行了。”太宗說:“只管當即答應(yīng),再等待機會另外陳說,難道不能夠(行)嗎?”魏征說:“從前舜告誡群臣:‘你們不要當面順從,過后又有話說?!绻斆娣拇饝?yīng),將來另找機會陳說,這就是‘事后陳說’,這不是稷、蒐用來侍奉堯、舜的做法。”太宗大笑道:“人說魏征舉止怠慢,我只看到他姿態(tài)美好!”魏征拜了兩拜說:“陛下引導(dǎo)我讓我說話,我才敢直諫。如果陛下不采納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龍顏、觸犯忌諱呢?”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魏征仕世民論[宋]范祖禹①初,洗馬魏征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敗,世民召征謂曰:“汝何為離間我兄弟?”眾為之懼,征舉止自若,對曰:“先太子若早從征言,比無今日之禍?!笔烂袼刂仄洳?,改容禮之,引為詹士主簿,亦召王珪、韋挺于嶲州,皆以為諫議大夫。②臣祖禹曰: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相桓公以霸,何哉?桓公、子糾皆以公子出奔,子糾未嘗為世子也。桓公先入而得齊,非取子糾也?;腹热?,而殺子糾,惡則惡矣,然納桓公者齊也?!洞呵铩窌肮R,納糾”,稱“糾”,而不稱“子”,不當立者也?!褒R小白入于齊”,以小白系之“齊”,當立者也。又曰“齊人取子糾殺之”,稱“子糾”,所以惡齊也。是以管仲不得終讎桓公,而得以之為君。今建成為太子,且兄也;秦王為藩王,又弟也。王、魏受命為東宮之臣,則建成其君也。豈有人殺其君而可北面為之臣乎?且以弟殺兄,以藩王殺太子而奪其位,王、魏不事太宗可也。夫食君之祿而不死其難,朝以為讎,暮以為君,于其不可事而事之,皆有罪焉。臣之事君,如婦之從夫也,其義不可以不明。茍不明于君臣之義,而委質(zhì)于人,雖曰不利,臣不信也。(選自《唐鑒》卷一,題目為編者所加)19.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一項是()A.諸 B.焉 C.盍 D.則20.能依據(jù)本文和文末括號內(nèi)文字做出的一項推斷是()A.《唐鑒》是范祖禹向當時皇帝所上的表章奏疏的合集著作。B.《唐鑒》是范祖禹希望皇帝能以唐史為鑒而作的史論著作。C.《唐鑒》是范祖禹為皇帝能辨明“義”而作的斷代史著作。D.《唐鑒》是范祖禹為考證史實、辨明大義而作的隨筆著作。21.分析本文第②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礎(chǔ)上進行理性判斷的說理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綜合閱讀(四)《魏征傳》(節(jié)選)、閱讀(五)《魏征仕世民論》和課文《諫太宗十思疏》,圍繞“君臣之義”,為魏征寫一則人物短評,1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A20.B21.本段先以《春秋》證明桓公、子糾都是公子,證明子糾與管仲非君臣關(guān)系、與小白才是;接著舉建成是太子且被藩王世民所殺的史實。由此證明魏征與建成、世民之間的關(guān)系與管仲與子糾、小白之間的關(guān)系,屬性不同不能類比。然后由食君之祿不死其難為有罪(為不明君臣之義)的大前提,得出魏征有罪(不明君臣之義)的判斷。22.魏征屢勸太子除去李世民,是忠君;李世民主政,魏征承認對隱太子的忠誠,其勸諫處于更險惡的境地,且勸君王改錯歷來是最兇險的事,而魏征以諍臣名世,這也是忠君。魏征君臣之義的格局更廣,是國家的長治久安?!?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盎腹热攵谬R,非取子糾也”,桓公先回到齊國就得到了齊國,不是從公子糾那里取得國君之位的?!叭 睘閯釉~,“子糾”為人名,中間應(yīng)有表國君之位的代詞和表對象的介詞?!爸T”,作為兼詞,相當于“之于”,“之”為代詞,“于”是介詞;“焉”,作為兼詞,表“于之”;“盍”,相當于“何不”;“則”,表承接,就。故選A?!?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的能力?!拌b”,以……為鑒。文中談唐代魏征事李世民之事,表明臣事君應(yīng)遵守君臣之義,并定魏征有罪的觀點,意在告誡皇帝應(yīng)引以為鑒。故《唐鑒》即是以唐史為鑒而作的史論著作。故選B?!?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段論證過程的能力?!盎腹?、子糾皆以公子出奔,子糾未嘗為世子也”“齊小白入于齊”,以小白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期末模擬考試01(全解全析版)
-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豆こ谭g》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工業(yè)自動化生產(chǎn)線合同
- 雨水收集系統(tǒng)防水施工合同
- 網(wǎng)絡(luò)安全會計主管財會聘用合同
- 2024物業(yè)公司垃圾處理合同
- 化工產(chǎn)品生產(chǎn)加工代理合同模板
- 別墅裝修承包合同
- 水電安裝委托施工合同
- 2024版酒店協(xié)議價格合同
- 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課件
- 企業(yè)信息公示聯(lián)絡(luò)員備案申請表
- 學校體育學重點、知識點
- 人因失誤及防人因失誤工具課件
- (完整版)《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dǎo)則規(guī)范》
- 挑戰(zhàn)杯生命科學獲獎作品范例
- 微信如何進行視頻聊天
- T∕CNFMA B003-2018 林火防撲機械 以汽油機為動力的便攜式化學泡沫滅火機
- 全貼合OCA工藝簡介
- 部編版八上語文古代詩歌鑒賞對比閱讀(含答案)
- 單人簡易呼吸球囊操作流程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