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學聯(lián)盟體高三上學期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智學聯(lián)盟體高三上學期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智學聯(lián)盟體高三上學期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智學聯(lián)盟體高三上學期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智學聯(lián)盟體高三上學期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智學聯(lián)盟體高三上學期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江西省智學聯(lián)盟體2024-2025學年高三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中華玉溫潤玲瓏,以優(yōu)美的造型、瑰麗的色彩聞名于世。玉是尊貴、堅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玉的本質堅利、質樸、溫潤,尤其溫潤(陰柔)是其主要特質。因此,玉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是一致的。玉器代表、反映與象征的是中國文化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廣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國古代將玉和做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稱“君子如玉"。孔子等人倡導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的文獻中常見的玉有“德"之論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論,以及大量現代考古發(fā)現成組佩玉的情況,均完美地表達和說明了這些學說觀,點。古人本來就看重佩飾的象征意義,而戴上玉組佩飾“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經常聽到佩玉之聲,則“非辟之心無之入也”,正顯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古人這樣做,一方面是制度與禮節(jié)的約束,也就是禮儀制度的規(guī)范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內心的追求。

玉器是歷史進程、社會生活、文化發(fā)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質文化品類,至今,中國人愛玉、崇玉、佩玉在社會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占有主導地位。究其原因,借玉質地致密細膩、滋潤柔和,具有油脂光澤,給人以柔中帶剛之感,來代表國人內斂、含蓄、溫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懷。因此,玉文化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編自蔡玉琴《淺談中國古代玉文化》)

材料二:

劉勰《文心雕龍》歷來被評為“體大思精”。對其與傳統(tǒng)文化之關系問題,研究者歷來多有關注。但是,從玉文化的角度進行考察者卻是寥寥。在《文心雕龍》中多存在以美玉論說文章的現象。據統(tǒng)計,《文心雕龍》中和“玉"有關的詞語有六十幾處,所占篇幅約有三十五篇之多,超過總篇數的三分之二。于此我們論其如何以美玉論文德,以見其批評特色。

其一,劉勰常以美玉、圭璋為喻說明作者的“文德”。他以為有“德"者必有如美玉之“文”。劉勰亦曾多次用“圭璋"來比喻具有高貴品德的文人。如《風骨》中“情與氣偕,辭共體并。文明以健,圭璋乃騁”,是說“文章之情辭朗麗而氣體雅健者,則如持有圭璋美玉具備高貴品德的君子,乃可馳譽文壇也"(詹锳《文心雕龍義證》)。劉勰以“圭璋”來對創(chuàng)作主體進行審美評價,同時也體現出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期待。

其二,劉勰曾多次以“符采相濟"表達文質兼美的“文德”理想。“符采"即玉的紋彩,這是《文心雕龍》評論的關鍵詞之一。前輩學者將“符采”解釋為“文質相副"雖有道理,但是劉勰“符采”似更偏重于“文質彬彬"之義?!拔馁|相副”和“文質彬彬"都包含了文質相合的審美期待和體驗,但“文質相副”似只就作品而言,而“文質彬彬"則更能體現劉勰對創(chuàng)作主體及文學作品的“兼善并美”的期許。

其三,劉勰還常以玉美喻作品“文德"及其生成問題?!墩撜Z·雍也》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句話本是側重于君子人格修養(yǎng)的基本要求,但后世也有人將它闡釋為孔子的文藝理論思想之一。劉勰即是較早將其上升至文學層面者。他認為“君子之文"需要“雕琢”,“雕琢"本是治玉之術語,在《文心雕龍》中多被用到。如《情采》篇講文章寫作時,云“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梢姟拔馁|彬彬"是劉勰“君子之文”(文德)的最高審美理想。

其四,劉勰還常用“雕玉"雕削”來喻文德的修飾問題。《宗經》篇更是直言作文如雕玉,云“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此處引揚雄《法言》所說“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由此可見,承載“君子之德"的“君子之文”應該有必要雕琢,這樣才能成為經典而流傳千載。劉勰引揚雄之“雕玉作器"之語來說明五經之文采,正體現了“德才”兼?zhèn)涞氖ベt情懷。劉勰認為好的文章就像精美的玉器,不但有質感而且還有美感。他認為,雕琢不是雕削。如《隱秀》云:“或有晦塞為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矣。"這里的“雕削”有刻意修飾而使文章色彩過分絢麗的意思,而此,點是不符合劉勰“秀"美的觀念的,他反對“為文造情”“淫麗而煩濫"。

總之,劉勰以玉論文既是傳統(tǒng)玉文化的滲透與影響,體現出傳統(tǒng)玉文化對文章審美理論的影響,也是魏晉時期“以玉論文”思想的藝術表達。玉因為其溫潤的觸感、美麗的光澤以及堅硬的質地等,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對玉的崇拜文化經歷了從神靈到人格的發(fā)展過程,至劉勰被進一步運用到文學審美理論中。

(摘編自袁曉聰《〈文心雕龍)的以玉論文德》)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玉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一致,是由于玉的本質堅利、質樸、溫潤,特別是其具有溫潤的特性。

B.孔子首倡的“君子如玉"的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的文獻及現代大量考古發(fā)現實物中得到完美印證。

C.雖然研究者多會關注劉勰《文心雕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但很少有人從玉文化的角度來考量。

D.劉勰以美玉論“文德”,這包括作者與作品兩個方面的內容,“文質彬彬"是其文德的最高審美理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中國傳統(tǒng)玉文化,不過兩則材料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古人有佩玉的習俗,這是古代禮儀制度的需要,也是古人對美好品德追求的表現。

C.中國人普遍愛玉、崇玉、佩玉,所以玉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D.《文心雕龍》以玉論文德是它的批評特色,體現了傳統(tǒng)玉文化對文藝理論的影響。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君子如玉”觀點的一項是()

A.《禮記·儒行》:“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B.張載《西銘》:“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p>

C.《詩經·衛(wèi)風·淇奧》:“有匪(通“斐")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p>

D.《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4.“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中國人對玉情有獨鐘,這是為什么?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你的理解。

5.研究玉文化的現代價值主要有哪些?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曠野里(節(jié)選)

柳青

1951年7月初的一天,前一天剛到任的縣委書記朱明山正在他房里踱來踱去,考慮著剛剛文書向他報告的一個嚴重問題,渭河兩岸產棉區(qū)普遍發(fā)現了棉蚜蟲。對于農業(yè)科學還遠沒有摸到邊的朱明山,光光聽說棉花生產的一個季節(jié)里,單性生殖的棉蚜蟲每一個就可以繁殖到六萬萬億,他就敏感地意識到這種害蟲向剛剛翻身的棉農生活和新生國家的工業(yè)生產侵犯的危險性。他和縣長梁斌商量決定抽調干部去援助產棉區(qū)治蟲。

晚飯后在縣政府大禮堂舉行的各區(qū)干部動員會,本來預定頂多開個把鐘頭,可是梁斌一個人就講了將近兩個鐘頭的話。直到夜里,治蟲工作隊才準備分頭向指定的各區(qū)星夜進發(fā)。朱明山把治蟲工作隊的組長召集到禮堂的大門邊談話。他怕梁斌長篇講話中有些不合分寸處可能會給實際行動造成偏差?!傲嚎h長剛才在大會上說這是個戰(zhàn)爭,他的意思是說,這是我們領導農民和棉蚜蟲進行戰(zhàn)爭,你們絕不能還沒有和蚜蟲接觸,就和農民發(fā)生沖突。這么辦,蚜蟲歡迎。"梁斌臉上有點不自在,往前邁了一步,“是的,我可沒號召你們向農民沖鋒。這個任務,一般地說基本上是發(fā)動群眾的工作,發(fā)動群眾嘛,還要給你們細講嗎我們哪一項任務能少了這一步,剿匪反特、減租反霸、土地改革……”“對,"朱明山笑著同意,有意截斷梁試不知道又要進行多久的解釋,“群眾要看實際,干部就一段地一段地治給他們看。那我們就出發(fā)吧?!?/p>

朱明山連夜要趕到分管的區(qū)去,梁斌說縣里還有些事情,第二天再走。

①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曠野里是這樣令人迷戀,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時忘記內心的負擔,失掉疲倦的感覺,而像一個嬌兒一樣接受祖國土地上自然母親的愛撫。在你眼前遼闊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開去,遠處的村莊和樹叢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近處村莊淹沒在做晚飯飄起的白色炊煙里,只在炊煙上邊露出房頂和樹梢。

年輕的文書用沉重的口氣說:“革命的飯總算吃下來了,建設的這碗飯沒文化沒知識,恐怕不好吃。您看,光個治蟲,春上合作社就給群眾貸下來些什么‘賽力散’,干部也不懂,沒給群眾交代清楚,毒死了幾條牛。"朱明山默默的聽著,“你對人民有一種負責精神,這很寶貴?!苯又烀魃礁嬖V他,全國很快就要有計劃地抽調工農干部學文化,擴大知識,以便將來擔負新的艱巨的領導工作……一陣說得文書臉上才露出了隱約的笑容。

可是,當朱明山指揮的治蟲工作隊連夜來到村里,卻碰到了令人氣惱的冷淡。工作隊的干部興沖沖地聽了當地干部一談情況,心都涼了半截子。

“連個群眾會都召集不起來,大伙都說開會就能把那蟲給治了"。

“翻了棉花地種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p>

……

第二天天一亮,朱明山和干部們在棉花地邊蹲下來,翻起棉葉下面一看:啊呀!黑森森的棉蚜蟲都絮滿了一層,叫人發(fā)嘔;有些棉葉因為蚜蟲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壓得倒吊下去了。他們遇見到地里來看棉花的群眾,愁得兩道眉都連起來了??墒钱斨烀魃椒浅M榈卦囍退麄冋勗挼臅r候,他們好像啞巴一樣一聲不吭,悶著頭就走了。

大門外面一個留著山羊胡子的干癟老漢氣憤地用棍在地上戳著說:“開會!開會!斗爭!斗爭!叫這伙慫娃們斗爭蟲王爺吧!看這回怎么整油汗【注】!"老漢說完悶頭就往大門里一鉆,關了門。同來的干部想喊大門,朱明山制止了,緩緩地說:“我們治不了蟲就該挨罵,上級可以罵,群眾可以罵?!?/p>

回到區(qū)上,朱明山把工作隊干部和當地干部召集起來,提出兩天到三天里頭不開群眾大會。白天太陽紅的時候集中力量,由區(qū)鄉(xiāng)以上的干部親自動手,在愿意首先治蟲的村干部和群眾的棉地里用噴霧器,多打藥劑和煙葉水。晚上只許宣傳大家到早上治過蟲的棉地里去參觀,等到大多數群眾轉變了態(tài)度再說。朱明山最后說:“你們看出了沒有現在是講話最不值錢,那就請事實先發(fā)言吧。"

第三天,朱明山一大早騎著自行車來到了渭陽區(qū)政府。一進門他就問區(qū)委書記崔浩田:“聽說你們這里有專家?”崔浩田問:“植棉能手蔡治良嗎他在屋里泡煙葉水哩,叫他來嗎?"當然!我們光有農業(yè)站的技術指導不夠,還要有群眾的指導。毛主席叫我們先當群眾的學生?!?/p>

朱明山又對文書說,去把村里能叫來的干部都叫來一起聽聽。

不一會兒四十多個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墻根蹲了一圈。一開始有的人蹲得遠遠的,但聽到蔡治良要說打蟲藥水的配制,就慢慢挪了過來。

“我這個意見可是想出來的,沒試驗過。"蔡治良首先聲明,然后才說,“煙葉不夠,我想出個辦法,你們說那辣子好嗆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擔,摻幾擔白水,味還不小吧?”

“好意見,好意見!"全院的人嚷著。

“還有,”蔡治良進一步說,“煙葉和辣子不能用完,人還要吃;煤油人不吃。那東西摻上水治蟲,蟲還活得了?"

“還有嗎?”朱明山高興地問,也像還不滿足。

“想到的就這些,這是煙葉嗆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證能頂事。"

“所有這些新辦法,都要在這幾天里試驗?!敝烀魃椒愿溃耙院笤偬岢鰜淼霓k法,也要試驗。試驗成功就請大家參觀。"

經過兩三天在烈日底下的鏖戰(zhàn),渭北四個區(qū)的治蟲工作就出現了新氣象。蔡治良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實驗成功了。②人的智慧的確是經過勞動逐漸提高的:他們居然根據工業(yè)產品“硫磺石灰合劑”這個概念,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合劑"——煙葉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濾過:煤油六兩、肥皂六兩,加水八十斤溶化調勻;煤油四兩、石堿四兩,加水八十斤溶化調勻……這些“合劑”比單獨一樣東西殺蟲的威力大得多。大家商討后得出的結論是:科學最有力量的宣傳是實驗。

第五天,許多村子白天已經看不見幾個人了,盛藥劑的水缸搬到了棉花地邊上。遍地都是男人女人、老漢和小孩,端著盆子、瓢、大碗,用掃帚蘸著各種土制藥劑刷著被棉蚜蟲爬滿的棉苗。

朱明山在街上遛了個彎,回想起頭兩天到這街上人們一見他就躲避的情景,渾身都輕快了些。

可是回到住處,文書卻報告說:“副書記趙振國打電話來,渭河南邊對梁縣長不滿的人越來越多,說他天天開會,蟲災卻越來越嚴重,干部消極抵抗,他還發(fā)脾氣。讓您趕快去看看。"

朱明山決定連夜就回去。他和文書走出村,重新到曠野里的路上,兩個人一直沉默著。

(有刪改)

【注】油汗,陜西關中一帶方言,指植物上的小蟲子。這里指“棉蚜蟲”。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朱明山不滿梁斌在動員大會上發(fā)言的時間過長,會后又把工作隊組長留下來開了個短會。

B.群眾不愿配合縣里的治蟲工作隊,主要是因為干部們沒有文化知識,給群眾造成了損失。

C.梁斌動輒開會,冗長的會議解決不了問題,是《反對黨八股》中指出的不良作風的再現。

D.用辣椒水、煤油治蟲的方法實驗成功后,蔡治良又創(chuàng)造出許多殺蟲威力更高的“合劑"。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第①處畫線句由第三人稱敘述轉換為第二人稱,蘊含著對土地深沉的愛,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強抒情意味。

B.“氣憤地用棍在地上戳著”“蹲得遠遠的"這些細節(jié)描寫都反映出干部工作不到位、群眾心里有怨氣的現實。

C.文本穿插使用方言,親切自然、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如“一疙瘩一疙瘩”“慫娃"等詞語,符合鄉(xiāng)間農人的用語習慣。

D.文本通過梁斌、蔡治良等人物來反襯朱明山這一形象,表現出了朱明山不說空話、務實肯干的工作作風。

8.文中劃線的①②處,看似閑筆,其實關乎宏旨,各有特色。請任選一處,加以賞析。

9.有評論認為,《在曠野里》“意味著柳青的文學關注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時代”,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理解。

二、古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奔葷闯闪校忠愿?。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zhàn)。勍①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②,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③可也。"

(節(jié)選自左丘明《左傳·子魚論戰(zhàn)》)

材料二: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p>

司馬錯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節(jié)選自劉向《戰(zhàn)國策·司馬錯論伐蜀》)

【注】①勍(qíng)敵:強大的敵人。②胡耇(gǒu):年紀很大的人。③儳(chá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取其地足A以廣國也B得其財C足以富民D繕兵E不傷F眾G而彼H已服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毛,意思是斑白的頭發(fā),文中用以指老年人。

B.愛,憐憫,與“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中“愛”的意思不同。

C.自知,即知自,與《石鐘山記》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特點不同。

D.敝,使……疲憊,與“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秦師》)中“闕"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楚兩國在泓水交戰(zhàn),宋國軍隊已經列好陣勢,而楚國軍隊還沒有全部渡河,子魚請求攻擊楚軍,宋公沒有同意。

B.宋襄公認為作戰(zhàn)不應借助險要的地勢來阻擊敵人,不應攻擊沒有排列成陣勢的軍隊,子魚批評宋襄公不懂打仗。

C.張儀認為攻伐韓國,應該先斷絕魏國,兵臨楚國和“二周”近郊,占領楚、魏土地,迫使周王室交出九鼎寶器。

D.張儀認為蜀國地處偏僻,攻打蜀國即使得到土地也不算得利,而司馬錯卻反駁張儀,認為攻蜀可以名利雙收。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2)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

14.司馬錯反駁張儀伐韓的依據是什么?請根據文章內容簡要概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龍?zhí)盯僖棺?/p>

王守仁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②輕。

臨流欲寫猗蘭③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注】①龍?zhí)叮撼莸凝埑?。此詩作于平定寧王叛亂后,被張忠陷害之時。②葛衣:泛指夏季穿的衣服。③猗蘭:即《猗蘭曲》,古琴曲名,相傳為孔子所作。多抒發(fā)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情。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開篇點題,花香、溪聲激發(fā)了詩人的游興,先從嗅覺、聽覺寫起,扣住夜坐龍?zhí)堵涔P。

B.頷聯(lián)化用《鳥鳴澗》詩句,用“月出"鳥鳴”“空山"等景物突出了月夜的清雅、幽靜。

C.頸聯(lián)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表現了不怕草鞋打濕,任憑風吹衣飄的憂郁心情。

D.詩中“幽人”形象具有中國傳統(tǒng)隱士文化的典型特征,實際上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

16.詩人是如何排遣內心的苦悶失意的?請結合內容簡要賞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王安石用“"收束了對金陵秋景的描寫;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用“”收束了對赤壁美景的描寫。

(2)我們在感嘆時光流逝時,往往會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蘭亭集序》中,王羲之通過“_____________,”兩句發(fā)出了相似的感嘆。

(3)龍是我國漢民族的圖騰,體現著先民的想象力與昂揚精神。高中課文中亦有許多以“龍"入詩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不同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燒烤文化?!拔鞑鹋锜?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及周邊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A的話,火盆燒烤應該說是從彝族人的飲食習慣演變而來。彝人離不開火,(甲),即使是圍坐在火盆邊拉家常,也不會讓火空著,他們把洋芋、苞谷、肉食、蕎饃饃放入火盆里烘烤,作為下酒的美食。

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這種脫胎于當地民俗的“火盆燒烤”,才開始出現在涼山州首府西昌的街頭和邛海景區(qū)湖邊。那時的烤具很簡單,一張中間被挖空的矮木桌,桌下放置一個搪瓷盆制成的簡易火盆,桌面上再放一張鐵絲網,所有食材都可以放在鐵絲網上炙烤,故那時的火盆燒烤又名“鐵網燒烤"。

①西昌燒烤在形式和味道上經歷了不少變化。②從最初的客人點菜發(fā)展到如今的自助模式,③中間就有數十年左右的光景。④而燒烤的樣式,一開始只有單純的燒烤,之后加入了“燒烤+火鍋”的“一盆火上兩種吃法"的模式,⑤后來又新增了錫紙包上魚、肉或蔬菜邊烤邊吃。從味道上來說,火盆燒烤之前,藿香燒烤、大竹簽燒烤曾B_____________,據說這兩種燒烤能火起來,是因為食材腌制過程中加入了藿香、茴香、麥冬等中藥材,烤出來的食物不僅芳香四溢,還有去火去燥的功效。而大竹簽,選用的是新鮮的竹子,(乙),鮮竹會散發(fā)出特殊的清香,使烤肉更加鮮香。

蘸料是燒烤的靈魂,一份好的蘸料能把食客的味蕾打開。在燒烤的發(fā)展過程中,蘸料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從最初的海椒面到加入了香料和各類調料的蘸料,從黃豆面到醋碟,不難看出,每家燒烤店的老板都在使出C_____________,只為留住食客。

如今,西昌燒烤已成為西昌的名片,還有人將西昌稱為“燒烤之城”。

18.下列選項中,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加點的“也"與“她會打籃球,也會打網球”中的“也"意義和用法不相同。

B.加點的“才”與“一共才十個,不夠分"中的“才”意義和用法不相同。

C.加點的“而"與“他因為暴雪而無法安全抵達”中的“而"意義和用法相同。

D.加點的“還”與“小車還通不過,更別提大車了"中的“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

19.請在文中ABC的橫線上分別填入恰當的成語。

20.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序號并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2.文中第四段用“靈魂"比喻蘸料在燒烤中的重要性,使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請另外寫一個句子。要求:使用文中語境,語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貼切,表達流暢。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認為,道德底線低的人有時比道德底線高的人占優(yōu)勢,你做不出來的,他做得出來,所以他們總能如魚得水。但師長告誡我們:要堅持“高線”,守住“底線";只有守住“底線”,才是守住了為人的根本。

對于“底線"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及自身感受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智學聯(lián)盟體2024-2025學年高三9月質量檢測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中華玉溫潤玲瓏,以優(yōu)美的造型、瑰麗的色彩聞名于世。玉是尊貴、堅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玉的本質堅利、質樸、溫潤,尤其溫潤(陰柔)是其主要特質。因此,玉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是一致的。玉器代表、反映與象征的是中國文化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廣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國古代將玉和做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稱“君子如玉”。孔子等人倡導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的文獻中常見的玉有“德”之論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論,以及大量現代考古發(fā)現成組佩玉的情況,均完美地表達和說明了這些學說觀,點。古人本來就看重佩飾的象征意義,而戴上玉組佩飾“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后玉鏘鳴也"。經常聽到佩玉之聲,則“非辟之心無之入也”,正顯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古人這樣做,一方面是制度與禮節(jié)的約束,也就是禮儀制度的規(guī)范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內心的追求。

玉器是歷史進程、社會生活、文化發(fā)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質文化品類,至今,中國人愛玉、崇玉、佩玉在社會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占有主導地位。究其原因,借玉質地致密細膩、滋潤柔和,具有油脂光澤,給人以柔中帶剛之感,來代表國人內斂、含蓄、溫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懷。因此,玉文化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編自蔡玉琴《淺談中國古代玉文化》)

材料二:

劉勰《文心雕龍》歷來被評為“體大思精"。對其與傳統(tǒng)文化之關系問題,研究者歷來多有關注。但是,從玉文化的角度進行考察者卻是寥寥。在《文心雕龍》中多存在以美玉論說文章的現象。據統(tǒng)計,《文心雕龍》中和“玉”有關的詞語有六十幾處,所占篇幅約有三十五篇之多,超過總篇數的三分之二。于此我們論其如何以美玉論文德,以見其批評特色。

其一,劉勰常以美玉、圭璋為喻說明作者的“文德"。他以為有“德”者必有如美玉之“文"。劉勰亦曾多次用“圭璋”來比喻具有高貴品德的文人。如《風骨》中“情與氣偕,辭共體并。文明以健,圭璋乃騁”,是說“文章之情辭朗麗而氣體雅健者,則如持有圭璋美玉具備高貴品德的君子,乃可馳譽文壇也”(詹锳《文心雕龍義證》)。劉勰以“圭璋"來對創(chuàng)作主體進行審美評價,同時也體現出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期待。

其二,劉勰曾多次以“符采相濟”表達文質兼美的“文德"理想?!胺伞奔从竦募y彩,這是《文心雕龍》評論的關鍵詞之一。前輩學者將“符采"解釋為“文質相副”雖有道理,但是劉勰“符采"似更偏重于“文質彬彬”之義?!拔馁|相副"和“文質彬彬”都包含了文質相合的審美期待和體驗,但“文質相副"似只就作品而言,而“文質彬彬”則更能體現劉勰對創(chuàng)作主體及文學作品的“兼善并美"的期許。

其三,劉勰還常以玉美喻作品“文德”及其生成問題?!墩撜Z·雍也》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本是側重于君子人格修養(yǎng)的基本要求,但后世也有人將它闡釋為孔子的文藝理論思想之一。劉勰即是較早將其上升至文學層面者。他認為“君子之文”需要“雕琢”,“雕琢”本是治玉之術語,在《文心雕龍》中多被用到。如《情采》篇講文章寫作時,云“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梢姟拔馁|彬彬”是劉勰“君子之文"(文德)的最高審美理想。

其四,劉勰還常用“雕玉”“雕削"來喻文德的修飾問題。《宗經》篇更是直言作文如雕玉,云“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此處引揚雄《法言》所說“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由此可見,承載“君子之德”的“君子之文"應該有必要雕琢,這樣才能成為經典而流傳千載。劉勰引揚雄之“雕玉作器”之語來說明五經之文采,正體現了“德才"兼?zhèn)涞氖ベt情懷。劉勰認為好的文章就像精美的玉器,不但有質感而且還有美感。他認為,雕琢不是雕削。如《隱秀》云:“或有晦塞為深,雖奧非隱;雕削取巧,雖美非秀矣?!边@里的“雕削"有刻意修飾而使文章色彩過分絢麗的意思,而此,點是不符合劉勰“秀”美的觀念的,他反對“為文造情"淫麗而煩濫”。

總之,劉勰以玉論文既是傳統(tǒng)玉文化的滲透與影響,體現出傳統(tǒng)玉文化對文章審美理論的影響,也是魏晉時期“以玉論文"思想的藝術表達。玉因為其溫潤的觸感、美麗的光澤以及堅硬的質地等,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對玉的崇拜文化經歷了從神靈到人格的發(fā)展過程,至劉勰被進一步運用到文學審美理論中。

(摘編自袁曉聰《〈文心雕龍)的以玉論文德》)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玉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一致,是由于玉的本質堅利、質樸、溫潤,特別是其具有溫潤的特性。

B.孔子首倡的“君子如玉”的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的文獻及現代大量考古發(fā)現實物中得到完美印證。

C.雖然研究者多會關注劉勰《文心雕龍》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但很少有人從玉文化的角度來考量。

D.劉勰以美玉論“文德”,這包括作者與作品兩個方面的內容,“文質彬彬”是其文德的最高審美理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中國傳統(tǒng)玉文化,不過兩則材料論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古人有佩玉的習俗,這是古代禮儀制度的需要,也是古人對美好品德追求的表現。

C.中國人普遍愛玉、崇玉、佩玉,所以玉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D.《文心雕龍》以玉論文德是它的批評特色,體現了傳統(tǒng)玉文化對文藝理論的影響。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中“君子如玉"觀點的一項是()

A.《禮記·儒行》:“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B.張載《西銘》:“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C.《詩經·衛(wèi)風·淇奧》:“有匪(通“斐”)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D.《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p>

4.“玉在山而草木潤,玉在河則河水清”,中國人對玉情有獨鐘,這是為什么?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你的理解。

5.研究玉文化的現代價值主要有哪些?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1.B2.C3.C

4.示例:①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②玉有審美價值,造型優(yōu)美,色彩瑰麗;③玉有象征意義,象征美好、高潔、堅貞的精神品質;④玉文化底蘊豐富,玉器具有廣博、精深、含蓄的文化特征;⑤玉可以代表國人內斂、含蓄、溫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懷。

5.示例:①以玉器為載體,引領國人愛玉、崇玉、佩玉,繼承和發(fā)揚以“君子如玉”等玉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②研究玉文化在文藝理論中的運用機制及其價值,擴大玉文化的應用范圍,發(fā)掘玉文化的普適價值。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曲解文意?!翱鬃邮壮摹尤缬瘛膶W說"錯誤,原文只是說“中國古代將玉和做人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稱‘君子如玉’??鬃拥热顺珜У摹颖鹊掠谟瘛葘W說……以及大量現代考古發(fā)現成組佩玉的情況,均完美地表達和說明了這些學說觀點”,這表明“君子如玉"并不是孔子首倡,且印證的是“孔子等人倡導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學說”。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整合文中信息并進行分析和推斷的能力。

C.強加因果。根據材料一可知,“玉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是“借玉質地致密細膩、滋潤柔和,具有油脂光澤,給人以柔中帶剛之感,來代表國人內斂、含蓄、溫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懷”。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詩經》里這句話,意思是“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銅器般見精堅,玉禮器般見莊嚴”,這正符合材料一中“君子如玉”的觀點。

A.以“金玉"為襯托,突出人應以“忠信”為寶貴的品格。

B.說明“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強調貧賤、憂愁等逆境都是磨煉人的意志、培養(yǎng)人的志氣的條件,要正視人生的種種磨難與挫折,把它看作成功的試金石、助燃劑。

D.以“玉不琢,不成器”類比,強調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治國理政,都要以學習為先。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對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題范圍主要在材料一的第一、二、四自然段。答題關鍵在于審清題意,也就是結合選文內容,談談玉文化的歷史、內涵和現實價值。

結合“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可知,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結合“中華玉溫潤玲瓏,以優(yōu)美的造型、瑰麗的色彩聞名于世”可知,玉有審美價值,造型優(yōu)美,色彩瑰麗;

結合“玉是尊貴、堅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來在中國人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可知,玉有象征意義,象征美好、高潔、堅貞的精神品質;

結合“玉器代表、反映與象征的是中國文化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廣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可知,玉文化底蘊豐富,玉器具有廣博、精深、含蓄的文化特征;

結合“借玉質地致密細膩、滋潤柔和,具有油脂光澤,給人以柔中帶剛之感,來代表國人內斂、含蓄、溫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懷"可知,玉可以代表國人內斂、含蓄、溫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懷。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解答本題,可從兩個方面來談玉文化的研究意義:

一是如何傳承,怎樣傳承的問題。玉文化自古以來都不是空洞的文化,而是以玉器為載體的,所以研究玉文化必然先宣傳玉器的種類、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讓更多的人了解玉器、喜愛玉器,進而傳承以玉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是要像《文心雕龍》中滲透玉文化那樣,研究玉文化在其他領域的借鑒和運用,使玉文化的價值更加豐富多彩。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曠野里(節(jié)選)

柳青

1951年7月初的一天,前一天剛到任的縣委書記朱明山正在他房里踱來踱去,考慮著剛剛文書向他報告的一個嚴重問題,渭河兩岸產棉區(qū)普遍發(fā)現了棉蚜蟲。對于農業(yè)科學還遠沒有摸到邊的朱明山,光光聽說棉花生產的一個季節(jié)里,單性生殖的棉蚜蟲每一個就可以繁殖到六萬萬億,他就敏感地意識到這種害蟲向剛剛翻身的棉農生活和新生國家的工業(yè)生產侵犯的危險性。他和縣長梁斌商量決定抽調干部去援助產棉區(qū)治蟲。

晚飯后在縣政府大禮堂舉行的各區(qū)干部動員會,本來預定頂多開個把鐘頭,可是梁斌一個人就講了將近兩個鐘頭的話。直到夜里,治蟲工作隊才準備分頭向指定的各區(qū)星夜進發(fā)。朱明山把治蟲工作隊的組長召集到禮堂的大門邊談話。他怕梁斌長篇講話中有些不合分寸處可能會給實際行動造成偏差。“梁縣長剛才在大會上說這是個戰(zhàn)爭,他的意思是說,這是我們領導農民和棉蚜蟲進行戰(zhàn)爭,你們絕不能還沒有和蚜蟲接觸,就和農民發(fā)生沖突。這么辦,蚜蟲歡迎?!绷罕竽樕嫌悬c不自在,往前邁了一步,“是的,我可沒號召你們向農民沖鋒。這個任務,一般地說基本上是發(fā)動群眾的工作,發(fā)動群眾嘛,還要給你們細講嗎我們哪一項任務能少了這一步,剿匪反特、減租反霸、土地改革……"對,”朱明山笑著同意,有意截斷梁試不知道又要進行多久的解釋,“群眾要看實際,干部就一段地一段地治給他們看。那我們就出發(fā)吧。"

朱明山連夜要趕到分管的區(qū)去,梁斌說縣里還有些事情,第二天再走。

①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曠野里是這樣令人迷戀,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時忘記內心的負擔,失掉疲倦的感覺,而像一個嬌兒一樣接受祖國土地上自然母親的愛撫。在你眼前遼闊的平原迷迷蒙蒙地展開去,遠處的村莊和樹叢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近處村莊淹沒在做晚飯飄起的白色炊煙里,只在炊煙上邊露出房頂和樹梢。

年輕的文書用沉重的口氣說:“革命的飯總算吃下來了,建設的這碗飯沒文化沒知識,恐怕不好吃。您看,光個治蟲,春上合作社就給群眾貸下來些什么‘賽力散’,干部也不懂,沒給群眾交代清楚,毒死了幾條牛?!敝烀魃侥穆犞?,“你對人民有一種負責精神,這很寶貴。"接著朱明山告訴他,全國很快就要有計劃地抽調工農干部學文化,擴大知識,以便將來擔負新的艱巨的領導工作……一陣說得文書臉上才露出了隱約的笑容。

可是,當朱明山指揮的治蟲工作隊連夜來到村里,卻碰到了令人氣惱的冷淡。工作隊的干部興沖沖地聽了當地干部一談情況,心都涼了半截子。

“連個群眾會都召集不起來,大伙都說開會就能把那蟲給治了”。

“翻了棉花地種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

第二天天一亮,朱明山和干部們在棉花地邊蹲下來,翻起棉葉下面一看:啊呀!黑森森的棉蚜蟲都絮滿了一層,叫人發(fā)嘔;有些棉葉因為蚜蟲多到一疙瘩一疙瘩,被壓得倒吊下去了。他們遇見到地里來看棉花的群眾,愁得兩道眉都連起來了。可是當朱明山非常同情地試著和他們談話的時候,他們好像啞巴一樣一聲不吭,悶著頭就走了。

大門外面一個留著山羊胡子的干癟老漢氣憤地用棍在地上戳著說:“開會!開會!斗爭!斗爭!叫這伙慫娃們斗爭蟲王爺吧!看這回怎么整油汗【注】!”老漢說完悶頭就往大門里一鉆,關了門。同來的干部想喊大門,朱明山制止了,緩緩地說:“我們治不了蟲就該挨罵,上級可以罵,群眾可以罵。"

回到區(qū)上,朱明山把工作隊干部和當地干部召集起來,提出兩天到三天里頭不開群眾大會。白天太陽紅的時候集中力量,由區(qū)鄉(xiāng)以上的干部親自動手,在愿意首先治蟲的村干部和群眾的棉地里用噴霧器,多打藥劑和煙葉水。晚上只許宣傳大家到早上治過蟲的棉地里去參觀,等到大多數群眾轉變了態(tài)度再說。朱明山最后說:“你們看出了沒有現在是講話最不值錢,那就請事實先發(fā)言吧?!?/p>

第三天,朱明山一大早騎著自行車來到了渭陽區(qū)政府。一進門他就問區(qū)委書記崔浩田:“聽說你們這里有專家?"崔浩田問:“植棉能手蔡治良嗎他在屋里泡煙葉水哩,叫他來嗎?”“當然!我們光有農業(yè)站的技術指導不夠,還要有群眾的指導。毛主席叫我們先當群眾的學生。"

朱明山又對文書說,去把村里能叫來的干部都叫來一起聽聽。

不一會兒四十多個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墻根蹲了一圈。一開始有的人蹲得遠遠的,但聽到蔡治良要說打蟲藥水的配制,就慢慢挪了過來。

“我這個意見可是想出來的,沒試驗過。”蔡治良首先聲明,然后才說,“煙葉不夠,我想出個辦法,你們說那辣子好嗆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擔,摻幾擔白水,味還不小吧?"

“好意見,好意見!”全院的人嚷著。

“還有,"蔡治良進一步說,“煙葉和辣子不能用完,人還要吃;煤油人不吃。那東西摻上水治蟲,蟲還活得了?”

“還有嗎?"朱明山高興地問,也像還不滿足。

“想到的就這些,這是煙葉嗆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證能頂事。”

“所有這些新辦法,都要在這幾天里試驗。"朱明山吩咐,“以后再提出來的辦法,也要試驗。試驗成功就請大家參觀?!?/p>

經過兩三天在烈日底下的鏖戰(zhàn),渭北四個區(qū)的治蟲工作就出現了新氣象。蔡治良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實驗成功了。②人的智慧的確是經過勞動逐漸提高的:他們居然根據工業(yè)產品“硫磺石灰合劑"這個概念,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合劑”——煙葉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濾過:煤油六兩、肥皂六兩,加水八十斤溶化調勻;煤油四兩、石堿四兩,加水八十斤溶化調勻……這些“合劑"比單獨一樣東西殺蟲的威力大得多。大家商討后得出的結論是:科學最有力量的宣傳是實驗。

第五天,許多村子白天已經看不見幾個人了,盛藥劑的水缸搬到了棉花地邊上。遍地都是男人女人、老漢和小孩,端著盆子、瓢、大碗,用掃帚蘸著各種土制藥劑刷著被棉蚜蟲爬滿的棉苗。

朱明山在街上遛了個彎,回想起頭兩天到這街上人們一見他就躲避的情景,渾身都輕快了些。

可是回到住處,文書卻報告說:“副書記趙振國打電話來,渭河南邊對梁縣長不滿的人越來越多,說他天天開會,蟲災卻越來越嚴重,干部消極抵抗,他還發(fā)脾氣。讓您趕快去看看?!?/p>

朱明山決定連夜就回去。他和文書走出村,重新到曠野里的路上,兩個人一直沉默著。

(有刪改)

【注】油汗,陜西關中一帶方言,指植物上的小蟲子。這里指“棉蚜蟲"。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朱明山不滿梁斌在動員大會上發(fā)言的時間過長,會后又把工作隊組長留下來開了個短會。

B.群眾不愿配合縣里的治蟲工作隊,主要是因為干部們沒有文化知識,給群眾造成了損失。

C.梁斌動輒開會,冗長的會議解決不了問題,是《反對黨八股》中指出的不良作風的再現。

D.用辣椒水、煤油治蟲的方法實驗成功后,蔡治良又創(chuàng)造出許多殺蟲威力更高的“合劑”。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第①處畫線句由第三人稱敘述轉換為第二人稱,蘊含著對土地深沉的愛,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強抒情意味。

B.“氣憤地用棍在地上戳著"蹲得遠遠的”這些細節(jié)描寫都反映出干部工作不到位、群眾心里有怨氣的現實。

C.文本穿插使用方言,親切自然、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如“一疙瘩一疙瘩"慫娃”等詞語,符合鄉(xiāng)間農人的用語習慣。

D.文本通過梁斌、蔡治良等人物來反襯朱明山這一形象,表現出了朱明山不說空話、務實肯干的工作作風。

8.文中劃線的①②處,看似閑筆,其實關乎宏旨,各有特色。請任選一處,加以賞析。

9.有評論認為,《在曠野里》“意味著柳青的文學關注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時代”,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6.C7.D

8.示例一:

第①處是關于農村美景的景物描寫。

寫的是渭河平原優(yōu)美寧靜的曠野月夜,與年輕干部們即將需要解決棉花蟲害問題的沉重心境形成對比;延緩了文章的節(jié)奏,同時宣告渭河北岸緊張有序的治蟲工作即將開始,有助于激發(fā)讀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示例二:

第②處寫的是介紹創(chuàng)造“合劑”的殺蟲藥方。

文中列出了具體數據,詳實客觀,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作者嚴謹的寫作態(tài)度;同時,也體現勞動對人的智慧的啟發(fā),開展研究工作需要有科學實驗精神。

9.①情節(jié)突出,以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為內容,反映新的時代變化。

②人物塑造典型,通過塑造典型人物朱明山、蔡治良、鄉(xiāng)長等呈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色彩,如圍繞治理棉蚜蟲,干部們體現了不同的思想狀態(tài),并且有沖突。

③主題深刻,摒棄形式主義,注重調查實踐,小說中多處強調試驗和實踐,朱明山反感發(fā)言的形式主義,對治理棉蚜蟲的辦法講求科學性等,都體現了建設性思維特點。

【解析】

【導語】《在曠野里》通過新任縣委書記朱明山組織治蟲工作的故事,生動描繪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與希望。小說聚焦農村基層干部的智慧與努力,展現了從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學習提升的過程。柳青細膩地描繪了干部與群眾的互動,深入刻畫了干部務實進取的作風。作品語言樸實生動,充滿鄉(xiāng)土氣息,表現了新中國初期農業(yè)建設中人們的思想轉變和共同奮斗的時代精神。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A.“朱明山不滿梁斌在動員大會上發(fā)言的時間過長"錯誤。根據“朱明山把治蟲工作隊的組長召集到禮堂的大門邊談話。他怕梁斌長篇講話中有些不合分寸處可能會給實際行動造成偏差”,可知朱明山留下組長是怕梁斌的發(fā)言中有不合分寸的地方給實際工作造成偏差。

B.“主要是因為干部們沒有文化知識,給群眾造成了損失"錯誤。根據“連個群眾會都召集不起來,大伙都說開會就能把那蟲給治了”,可見群眾不愿配合縣里的治蟲工作隊,主要是因為干部工作方法不得當,把開會當成了主要工作方式,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D.“蔡治良又創(chuàng)造出許多殺蟲威力更高的‘合劑’"錯誤。根據“人的智慧的確是經過勞動逐漸提高的:他們居然根據工業(yè)產品‘硫磺石灰合劑’這個概念,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合劑’——煙葉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濾過:煤油六兩、肥皂六兩,加水八十斤溶化調勻;這些‘合劑’比單獨一樣東西殺蟲的威力大得多”,可見這些“合劑"不是蔡治良創(chuàng)造的,是群眾的智慧。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D.“文本通過梁斌、蔡治良等人物來反襯朱明山這一形象”錯誤。文中的蔡治良是“植棉能手”,是發(fā)明“打蟲藥水”是正面形象,文中是從正面襯托朱明山的形象。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示例一:第①處對渭河平原優(yōu)美寧靜的曠野月夜進行了生動的描寫?!斑h處的村莊和樹叢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的波浪”,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村莊和樹叢比作波浪,形象地展現出曠野的遼闊?!敖幋迩f淹沒在做晚飯飄起的白色炊煙里,只在炊煙上邊露出房頂和樹梢”,細膩地描繪了鄉(xiāng)村生活的寧靜與溫馨。

這樣的美景與年輕干部們即將面臨解決棉花蟲害問題的沉重心境形成鮮明對比。一方面突出了問題的嚴峻性,另一方面也通過美景的描寫舒緩了緊張的氛圍,使讀者更能感受到年輕干部們所面臨的壓力。

這段描寫延緩了文章的節(jié)奏,使讀者在緊張的治蟲工作之前,有一個短暫的停歇,去欣賞和感受祖國土地上的自然之美。同時,也為后文渭河北岸緊張有序的治蟲工作做了鋪墊,宣告這項工作即將開始。

示例二:第②處詳細介紹了創(chuàng)造“合劑"的殺蟲藥方,文中列出了具體數據,如煙葉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濾過:煤油六兩、肥皂六兩,加水八十斤溶化調勻;煤油四兩、石堿四兩,加水八十斤溶化調勻。這些數據的運用使內容詳實客觀,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作者嚴謹的寫作態(tài)度。

這段內容不僅介紹了殺蟲藥方,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勞動對人的智慧的啟發(fā)。農民們通過實踐和探索,創(chuàng)造出了這些新的“合劑”,說明在勞動中人們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智慧。同時,也強調了開展研究工作需要有科學實驗精神,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方法的有效性,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情節(jié)方面: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代,農村的發(fā)展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說以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為核心內容,圍繞治理棉蚜蟲這一關鍵事件展開情節(jié),充分反映了新的時代變化。

治理棉蚜蟲這一情節(jié)并非偶然出現,而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村面臨新挑戰(zhàn)的一個縮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耕種模式,科學技術在農業(yè)中的應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棉蚜蟲的出現威脅著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民的收成,這就促使人們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力量相互作用,從干部到農民,都在為解決問題而努力。

人物方面:

小說塑造了朱明山、蔡治良、鄉(xiāng)長等一系列典型人物,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朱明山作為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代表了務實、進取的建設者形象。他注重實踐和科學方法,對治理棉蚜蟲有著深入的思考和行動。他不滿足于表面的形式,而是積極探索有效的解決辦法。這種對實際問題的關注和解決能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對干部的要求,即要有擔當、有能力,為人民群眾謀福利。

蔡治良和鄉(xiāng)長等人物也各具特點。圍繞治理棉蚜蟲這一事件,干部們體現了不同的思想狀態(tài),并且有沖突。這種沖突并非是消極的,而是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人們在面對新任務時不同的觀念和做法的碰撞。

主題方面:

摒棄形式主義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體現。在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形式主義會阻礙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小說中朱明山反感發(fā)言的形式主義,強調要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注重調查實踐也是小說的主題之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小說中多處強調試驗和實踐,朱明山對治理棉蚜蟲的辦法講求科學性。這體現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開始認識到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重要性,強調通過實際行動和科學方法來推動建設和發(fā)展。

二、古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子魚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弊郁~曰:“君未知戰(zhàn)。勍①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②,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③可也。"

(節(jié)選自左丘明《左傳·子魚論戰(zhàn)》)

材料二: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p>

司馬錯曰:“不然。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弊淦鸨ナ?,十月取之,遂定蜀。

(節(jié)選自劉向《戰(zhàn)國策·司馬錯論伐蜀》)

【注】①勍(qíng)敵:強大的敵人。②胡耇(gǒu):年紀很大的人。③儳(chán):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取其地足A以廣國也B得其財C足以富民D繕兵E不傷F眾G而彼H已服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毛,意思是斑白的頭發(fā),文中用以指老年人。

B.愛,憐憫,與“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中“愛”的意思不同。

C.自知,即知自,與《石鐘山記》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特點不同。

D.敝,使……疲憊,與“闕秦以利晉”(《燭之武退秦師》)中“闕"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楚兩國在泓水交戰(zhàn),宋國軍隊已經列好陣勢,而楚國軍隊還沒有全部渡河,子魚請求攻擊楚軍,宋公沒有同意。

B.宋襄公認為作戰(zhàn)不應借助險要的地勢來阻擊敵人,不應攻擊沒有排列成陣勢的軍隊,子魚批評宋襄公不懂打仗。

C.張儀認為攻伐韓國,應該先斷絕魏國,兵臨楚國和“二周”近郊,占領楚、魏土地,迫使周王室交出九鼎寶器。

D.張儀認為蜀國地處偏僻,攻打蜀國即使得到土地也不算得利,而司馬錯卻反駁張儀,認為攻蜀可以名利雙收。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2)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

14.司馬錯反駁張儀伐韓的依據是什么?請根據文章內容簡要概括。

【答案】10.BDG

11.C12.C

13.(1)(楚軍)擺好陣勢之后(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衛(wèi)士都被殺絕了。

(2)我們挾持周天子并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人敢不聽從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

14.①秦國攻取蜀國容易獲得土地和財物,又可以不被認為暴虐和貪婪;

②攻取韓國,會招致壞名聲,給國家?guī)砦kU。

【解析】

【導語】兩則材料分別展現了不同的戰(zhàn)爭策略。材料一中的宋襄公堅持古老的禮儀戰(zhàn)法,最終導致戰(zhàn)敗,反映了僵化思維下不可避免的失敗命運。材料二則呈現了秦惠王在司馬錯和張儀兩種戰(zhàn)略主張下的權衡選擇,最終通過司馬錯的主張實現了名利雙收,表明靈活應變的重要性。這種對比揭示了古代戰(zhàn)爭決策中智慧和策略的關鍵作用。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得到它的土地足夠用來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足夠用來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歸服了。

“足以"意為足夠用來,中間不能斷開;“取其地”與“得其財"、“廣國”與“富民"結構對稱,“也”是句末語氣詞,故在B、D處斷開;

“眾"做“傷”的賓語,應在G處斷開。

故選BD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特殊句式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憐憫/吝嗇。句意:如果憐憫重傷的人。/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一頭牛)。

C.錯誤。都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知自"/“不知吾也”。句意:周王室知道自己已經不能拯救自身。/沒人了解我呀。

D.正確。都是使動用法,使……疲憊/使……減少。句意:(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秦國的土地減少卻對晉國有利。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應該先斷絕魏國,兵臨楚國和‘二周’近郊"錯誤。從原文“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和“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來看,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轅、緱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陳”,擺好陣勢;“敗績”,潰?。弧肮伞?,大腿;“門官殲焉”,被動句。

(2)“挾”,挾持;“莫”,沒有人;“此王業(yè)也”,判斷句。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據“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可知,秦國攻取蜀國容易獲得土地和財物,又可以不被認為暴虐和貪婪;

②根據“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可知,而攻取韓國,會招致壞名聲,給國家?guī)砦kU。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zhàn)。宋軍已經排成戰(zhàn)斗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背娙慷珊拥形磁藕藐噭?,(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楚軍)擺好陣勢之后(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衛(wèi)士都被殺絕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俘虜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要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后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弊郁~說:“主公不懂得作戰(zhàn)。面對強大的敵人,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并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么頭發(fā)斑白的敵人?使他們知道恥辱并教戰(zhàn)士掌握戰(zhàn)斗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殺他們?如果憐惜他們反而不愿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發(fā)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敲鼓用來鼓舞士兵的勇氣。利用有利的時機,當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就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可以增強士兵的戰(zhàn)斗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材料二: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爭論。司馬錯想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鼻鼗萃跽f:“請讓我聽聽你們各自的見解。"

張儀回答說:“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轅、緱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自己已經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寶器。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我們挾持周天子并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人敢不聽從的,這就能建立王業(yè)了。如今的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戎狄是其首領,(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p>

司馬錯說:“不對。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足夠用來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足夠用來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歸服了。因此奪取了蜀國,但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暴虐;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不如攻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

秦惠王說:“很對!我采納你的意見?!弊罱K出兵進攻蜀國,最終平定蜀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龍?zhí)盯僖棺?/p>

王守仁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②輕。

臨流欲寫猗蘭③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注】①龍?zhí)叮撼莸凝埑?。此詩作于平定寧王叛亂后,被張忠陷害之時。②葛衣:泛指夏季穿的衣服。③猗蘭:即《猗蘭曲》,古琴曲名,相傳為孔子所作。多抒發(fā)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之情。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開篇點題,花香、溪聲激發(fā)了詩人的游興,先從嗅覺、聽覺寫起,扣住夜坐龍?zhí)堵涔P。

B.頷聯(lián)化用《鳥鳴澗》詩句,用“月出"鳥鳴”“空山"等景物突出了月夜的清雅、幽靜。

C.頸聯(lián)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表現了不怕草鞋打濕,任憑風吹衣飄的憂郁心情。

D.詩中“幽人”形象具有中國傳統(tǒng)隱士文化的典型特征,實際上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

16.詩人是如何排遣內心的苦悶失意的?請結合內容簡要賞析。

【答案】15.C16.①以自然美景的意趣排遣苦悶失意;明月當空,詩人月夜獨游,四周一片幽靜,“花香"撲鼻,“溪聲”充耳,而“鳥鳴山更幽"讓詩人感受到自然界生命的意趣。

②用面對人生波折的豁達之情排遣苦悶失意;頸聯(lián)詩人雖踏著“草露”,迎著“松風”,但詩人仍舊一身輕快,表達詩人的曠達灑脫之情。

③以心懷天下的家國之情排遣個人內心的苦悶失意;詩人面對大江,以“無限情”直接抒發(fā)了自己心懷天下,心胸豁達,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懷。

【解析】

【導語】王守仁的《龍?zhí)兑棺肥且皇讋e具意境的詩作,通過描寫夜晚花香、溪聲、鳥鳴、月出等自然景象,營造出清幽雅靜的氛圍。詩人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夜坐龍?zhí)稌r的感受,從聽覺、嗅覺及視覺等多方面展現自然之美,同時寄托了自己的幽思與情感。尤其通過草露松風的細節(jié)描寫,表達了在困境中保持超然坦蕩的心態(tài),結尾則巧妙融合了琴曲猗蘭,蘊含了深刻的情感與意義。全詩表現出詩人內心的苦悶以及追求清凈、超然的境界。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C.“憂郁心情"錯。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表達詩人的曠達灑脫之情。

故選C。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聯(lián)寫“花香”“溪聲"引動詩人游興。夜深人靜,“花香”“溪聲"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籠罩在夜色朦朧之中,讓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著,充滿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發(fā)了詩人的游興?!皸B山空時一鳴”,四周一片幽靜,唯有山中棲息的鳥兒不時發(fā)出鳴叫。詩人特意寫了聲響,以反襯周圍環(huán)境的空曠幽邃,達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使自然界充滿生命的意趣??梢姡宰匀幻谰暗囊馊づ徘部鄲炇б?。

頸聯(lián)寫詩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輕松快慰的心境,頗似陶淵明的田園歸隱情調。詩人踏著“草露”,迎著“松風”,不怕草鞋打濕,任憑風吹衣飄,雖有露冷風涼之感,但詩人向往歸隱生活,一派隱逸風情躍然紙上??梢?,詩人用面對人生波折的豁達之情排遣苦悶失意

尾聯(lián)抒發(fā)生不逢時的感慨和對大江南北壯麗風光的熱愛??鬃釉凇豆徘俨佟分杏小垛⑻m操》,哀傷生不逢時。王守仁在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詩時,正是他傷不逢時的時候,所以借《猗蘭操》琴曲名來抒發(fā)心中的煩憂。但正當他面對大江,想要發(fā)泄不滿時,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開朗,足見詩人的胸懷是坦蕩豁達的??梢?,以心懷天下的家國之情排遣個人內心的苦悶失意。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王安石用“”收束了對金陵秋景的描寫;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用“"收束了對赤壁美景的描寫。

(2)我們在感嘆時光流逝時,往往會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蘭亭集序》中,王羲之通過“_____________,"兩句發(fā)出了相似的感嘆。

(3)龍是我國漢民族的圖騰,體現著先民的想象力與昂揚精神。高中課文中亦有許多以“龍”入詩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

【答案】①.畫圖難足②.江山如畫③.夫人之相與④.俯仰一世⑤.熊咆龍吟殷巖泉⑥.栗深林兮驚層巔(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