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290-2014 唇魚苗魚種規(guī)范_第1頁
DB21T 2290-2014 唇魚苗魚種規(guī)范_第2頁
DB21T 2290-2014 唇魚苗魚種規(guī)范_第3頁
DB21T 2290-2014 唇魚苗魚種規(guī)范_第4頁
DB21T 2290-2014 唇魚苗魚種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7.120.30B50DB21DB21/T2290—2014唇?魚苗魚種FryandfingerlingqualityspecificationofHemibaruslabeo遼寧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DB21/T2290—2014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遼寧省海洋與漁業(yè)廳提出。本標準起草單位:遼寧省淡水水產科學研究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駱小年、李赫、金廣海、劉義新、李敬偉、李軍、楊培民、趙曉臨、劉宗英、杜華、徐忠源。1DB21/T2290—2013本標準規(guī)定了唇?(Hemibarbuslabeo)魚苗、魚種的術語和定義、質量要求、檢疫和檢驗規(guī)則。本標準適用于唇?魚苗、魚種的銷售和使用。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合于本標準3.1水花魚苗:指受精卵發(fā)育出膜后至卵黃囊基本消失、鰾充氣、能平游和主動攝食階段的仔魚。3.2夏花魚苗:指魚苗生長發(fā)育至體披鱗片,魚體長全鰭條,外觀已具有成體基本特征的幼魚。3.3魚種:指供池塘、水庫等水體放養(yǎng),以養(yǎng)成食用魚的幼魚。3.4全長:由魚苗吻端至尾鰭末端的直線長度。3.5規(guī)格合格率:達到規(guī)格的苗種數量占苗種總數的百分比。3.6畸形率:體形不規(guī)則的苗種數量占苗種總數的百分比。3.7損傷率:魚體表面有創(chuàng)傷的魚苗占魚苗總數的百分比。4苗種來源4.1魚苗人工繁殖的魚苗,或從河流、水庫捕撈的天然魚苗。4.2魚種2DB21/T2290—2013由符合4.1規(guī)定的魚苗培育成的魚種。5水花魚苗質量5.1外觀5.1.1肉眼觀察95%以上的魚苗應符合本文件3.1的規(guī)定,且魚體灰白色,眼點發(fā)黑。5.1.2集群游動,游動活潑,在容器中輕微攪動水體時,95%以上的魚苗有逆水游泳能力。5.1.3規(guī)格整齊。按GB/T18654.3規(guī)定的方法測量,95%以上的魚苗全長應達到0.8cm以上。5.2可數指標畸形率小于3%,損傷率小于1%。6夏花魚苗質量要求6.1外觀6.1.1體形正常,鰭條、鱗被完整。6.1.2體色正常,體表光滑有粘液,體側有藍色光澤,游動活潑,離水掙扎力強。6.2可數指標畸形率小于1%,損傷率小于1%。6.3可量指標規(guī)格整齊,95%以上的魚苗全長應達到2.5cm以上。6.4病害無細菌性敗血病、小瓜蟲病和車輪蟲病等傳染性強、危害大的疾病。7魚種質量7.1外觀7.1.1體形正常,鰭條、鱗被完整。7.1.2體色正常,體表光亮,體質健壯,游動活潑。7.2可數指標畸形率小于1%,損傷率小于1%。7.3可量指標90%以上的魚種體質量達25g以上(一冬齡)或130g以上(二冬齡)。7.4病害符合本文件6.4的規(guī)定。8檢驗方法8.1感官要求檢驗把魚種放入便于觀察的容器中,用肉眼逐項檢驗。8.2全長合格率檢驗:用標準量具(精確度0.1cm)測量全長,統(tǒng)計求得全長合格率。8.3體重合格率檢驗:吸去魚種體表水分,用天平等量具(感量0.1g)稱重統(tǒng)計求得體重合格率。8.4畸形率檢驗:肉眼觀察,統(tǒng)計畸形個體,計算求得畸形率。8.5損傷率檢驗:肉眼觀察,統(tǒng)計體表有損傷的個體,計算求得損傷率。3DB21/T2290—20138.6病害檢疫按魚病常規(guī)診斷方法檢疫,參見附錄A。9檢驗規(guī)則9.1組批以待出售的魚苗魚種為一個檢驗批,銷售前按批檢驗,魚苗抽檢率為不低于代售水體的10%,魚種抽檢率為不低于待售培育池面積的20%。9.2取樣方法每批隨機取樣三次,每次取樣魚苗不少于200尾,魚種不少于50尾。9.3判定規(guī)則經檢驗,若病害項不合格,則判斷該批魚苗、魚種不合格,不得復檢;其他有不合格項,應對原檢驗批取樣復檢,以復檢結果為準。經復檢如仍有不合格項,則判斷該批魚苗或魚種不合格。4DB21/T2290—2013(資料性附錄)唇?常見病及診斷方法病名病原體癥狀疾病多發(fā)季節(jié)診斷細菌性敗血癥Bacterialsepticemia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病魚全身體表嚴重充血、出鰓蓋表皮1、鰭條基部及魚體兩側均輕度出血,鰓絲蒼白,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有黃色或嚴重出血,腸道黏膜出血、4月至10月,水溫9℃~35℃,28℃最為嚴重。1、根據臨診癥狀及流行情況可作出初步診斷。2、利用R-S培養(yǎng)基(見附錄B),若細菌在其上生長呈黃色菌落,則可初步鑒定為嗜水氣單胞菌,若在病魚腹水或內臟檢出嗜水氣單胞菌可確診。Ichthyophthiriasis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幼蟲呈卵形或橢圓形,全身有等長得纖毛,后端有一根長而粗的尾毛;成蟲呈圓形或球形,全身密布短而長段均勻的纖毛,體內有一個馬蹄形或香腸形大核病魚的皮膚、鰭條或鰓瓣上,肉眼可見布滿白色小點狀囊泡,嚴重時體表似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鱗片脫落,鰭條裂開、腐爛。魚體和鰓瓣黏液增多,呼吸困難,反應遲鈍,緩游水面,不久死亡。15℃~25℃.1.肉眼可見體表或鰓上有許多小白點。2.取鰓絲或從鰓上、體表刮取少許黏液鏡檢,可見長卵形幼蟲或具馬蹄形細胞核的成蟲。Trichodiniasis或小車輪蟲(Thrichodinella)的許多種類。蟲體側面觀如氈帽狀,反面觀圓碟形運動時如車輪轉動樣。隆起的一面為口面,相對而凹入的一面為反口面,反口面最顯著的構造是齒輪狀的齒環(huán)。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大量寄生時,鰓和皮膚黏液增多,在體表形成一層白色黏液層,在水中觀察尤為明顯。飼養(yǎng)10天左的魚苗發(fā)病時,病魚成群結對繞池邊狂游,呈“跑馬”癥狀。是5月~8月,適宜水溫20℃~28取鰓絲或從鰓上、體表刮取少許黏液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蟲體數量較多時,即可診斷。5DB21/T2290—2013(資料性附錄)Rimler-Shotts培養(yǎng)基配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