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45-T 047.2-2022旅游公路設計指南 第2部分:設計要求》_第1頁
《DBJT45-T 047.2-2022旅游公路設計指南 第2部分:設計要求》_第2頁
《DBJT45-T 047.2-2022旅游公路設計指南 第2部分:設計要求》_第3頁
《DBJT45-T 047.2-2022旅游公路設計指南 第2部分:設計要求》_第4頁
《DBJT45-T 047.2-2022旅游公路設計指南 第2部分:設計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80.01

CCSP66

JT45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交通運輸行業(yè)指南

DBJT45/T047.2—2022

旅游公路設計指南第2部分:設計要求

Designguidefortouristhighway—Part2:Designspecifications

2022-12-30發(fā)布2023-01-31實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發(fā)布

DBJT45/T047.2—2022

旅游公路設計指南第2部分:設計要求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旅游公路設計的術語和定義,以及路線、路線交叉、慢行道、路基路面、橋涵和隧道、

交通安全設施、服務系統(tǒng)、管理設施、環(huán)境保護、景觀設計、智慧交通等方面的設計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行政區(qū)域內旅游公路新建和改擴建工程設計,以及既有公路提升旅游

服務功能的專項工程設計。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3096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

GB5768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

GB/T15566公共信息導向系統(tǒng)設置原則與要求

GB/T31384旅游景區(qū)公共信息導向系統(tǒng)設置規(guī)范

GB/T31710休閑露營地建設與服務規(guī)范

GB/T32984彩色瀝青混凝土

GB50763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

GB55019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guī)范

CJJ/T13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guī)程

CJJ/T190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guī)程

CJJ/T218城市道路彩色瀝青混凝土路面技術規(guī)程

CJT107城市公共汽、電車候車亭

JTGB0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JTGD20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

JTG/TD21公路立體交叉設計細則

JTGD30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

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guī)范

JTGD50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guī)范

JTGD60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

JTGD70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

JTG/TD70/2-01公路隧道照明設計細則

JTGD81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

JTG2111小交通量農村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DB45/T1491高速公路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技術要求

DBJT45/T047.1旅游公路設計指南第1部分:旅游公路旅游資源調查與品質分級

1

DBJT45/T047.2—2022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慢行道slowtravellane

為步行或騎行等綠色出行提供服務,沿旅游公路兩側或單側布設,可整體或分離布置的道路。

交通寧靜區(qū)trafficcalmingzone

劃設特定區(qū)域范圍的公路采用寧靜化交通措施,包括路網(wǎng)系統(tǒng)規(guī)劃、設置交通工程設施等,控制穿

行交通量和機動車運行速度,降低機動車交通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提高交通安全性。

導向系統(tǒng)guidancesystem

由具有特定功能的導向要素構成的引導使用者在旅游公路沿線進行有序活動的標識系統(tǒng)。

解說系統(tǒng)interpretationsystem

沿旅游公路設置的由解說信息及信息傳播方式通過合理配置、有機組合形成的游覽解說體系,向使

用者展現(xiàn)當?shù)刈匀换蛭幕Y源特色。

智慧旅游交通系統(tǒng)intelligenttouristtransportationsystem

通過信息、電子、傳感、通訊、控制與管理等技術,通過對交通、旅游和環(huán)境等數(shù)據(jù)進行自動采集、

處理、應用及展示,按旅游者的實際需求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

4基本規(guī)定

總體要求

4.1.1旅游公路應按照DBJT45/T047.1推薦的品質級別確定設計目標,以旅游公路功能類型、品質級

別作為導向,堅持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的原則,技術指標合理,工程結構安全,附屬設施完善。

4.1.2旅游公路設計應堅持“高質量發(fā)展”理念,以“人享其行”為方向,尊重生態(tài)基底,順應自然

肌理,低碳節(jié)能,避免大挖大填,保持沿線生態(tài)廊道完整性、保障水系連通性,將對原生自然環(huán)境、歷

史和文化資源等的干擾降低到最低程度,打造環(huán)境友好、舒適愉悅的旅游交通服務。

4.1.3旅游公路設計應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對規(guī)劃、設計、建設、運管等進行全壽命周期成本

測算與控制,科學確定建設標準,合理控制工程規(guī)模,統(tǒng)籌規(guī)劃、有序建設。

4.1.4旅游公路設計應對基礎資料進行全面調查,結合區(qū)域路網(wǎng)規(guī)劃、旅游規(guī)劃或旅游路網(wǎng)專項規(guī)劃,

明確旅游公路建設目標、設計主題、設計重點。

4.1.5旅游公路設計應貫徹“前期策劃、全程評估、動態(tài)修正”的原則,加強總體設計工作,根據(jù)旅

游公路功能定位、設計主題、交通量及組成、路域內旅游資源、環(huán)境和地形條件等,合理確定技術方案、

建設規(guī)模,強化設計界面、專業(yè)接口管理,聯(lián)合設計,聯(lián)動實施,確保各子系統(tǒng)全面融合。

4.1.6應針對旅游公路進行旅游主題策劃,結合環(huán)境保護與景觀控制,分類打造,制訂旅游資源和旅

游產(chǎn)品的開發(fā)方案。

4.1.7對于既有道路進行旅游功能化改造時,應充分調查既有道路的出行特點與交通組成,綜合評估

其技術狀況,對利用舊路方案與改線新建方案進行技術、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等綜合比選,在充分論證的

基礎上,最大限度利用既有道路資源。

2

DBJT45/T047.2—2022

4.1.8旅游公路應積極應用數(shù)字化設計手段,對旅游公路廊帶進行空間分析,規(guī)避生態(tài)敏感區(qū)域,嚴

格控制生態(tài)紅線與開發(fā)強度,通過主體工程協(xié)同設計、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景觀保護與塑造、材料利用與

新能源應用等綜合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旅游公路與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

基礎資料調查

4.2.1旅游公路基礎資料調查前應制定調研計劃,明確調查對象、調查內容、調查范圍和調查進度安

排等。

4.2.2對于新建旅游公路項目,可根據(jù)影響區(qū)域的行政區(qū)劃,結合現(xiàn)有或規(guī)劃的旅游景區(qū)分布情況,

分區(qū)分片進行調查。

4.2.3對于既有公路擴展旅游功能的專項工程和改擴建工程項目,應對公路沿線輻射帶動范圍的旅游

資源資料進行調查。

4.2.4社會資料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國民社會經(jīng)濟建設、國防建設、國土空間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tài)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

田、自然保護地、城鎮(zhèn)開發(fā)邊界、文物保護界線、重要基礎設施規(guī)劃或控制線等;

——途經(jīng)行政區(qū)域的行政區(qū)劃、居民點分布,人口、面積、國民經(jīng)濟總產(chǎn)值,經(jīng)濟結構、產(chǎn)業(yè)結

構、空間布局及發(fā)展規(guī)劃,各類用地分布、土地流轉情況及土地資源評價資料等;

——沿線的歷史人文景觀資料,如歷史建筑、文物古跡、人文掌故等;

——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旅游公路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4.2.5交通資料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綜合交通運輸現(xiàn)狀及發(fā)展規(guī)劃,區(qū)域路網(wǎng)現(xiàn)狀及發(fā)展規(guī)劃;

——相關公路功能、技術等級、交通量及其組成;

——既有公路設計資料、施工資料、運營資料等。

4.2.6旅游資源資料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區(qū)域旅游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規(guī)劃;

——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單體分布和基本類型、知名度及影響力等;

——既有公路沿線服務設施設置情況、游客承載量及進出條件、適游期和接待量等。

4.2.7自然條件資料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地形、地物、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氣象、礦產(chǎn)資源和筑路材料等;

——水體、植被、野生動植物及環(huán)境敏感點分布情況。

4.2.8對于沿海、沿江、沿河、沿溪等濱水布設的旅游公路,應向城市規(guī)劃部門、水利部門、航道主

管部門搜集“藍線”、航道、水利樞紐、碼頭及錨泊服務區(qū)等資料。

功能定位

4.3.1旅游公路按其功能分為旅游干線公路、旅游集散公路和旅游專線公路,其功能定位應符合

DBJT45/T047.1規(guī)定。

4.3.2旅游公路品質級別分為三級,分別為AAA旅游公路、AA旅游公路、A旅游公路,按照

DBJT45/T047.1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調查、評定。

4.3.3旅游價值包含自然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景觀價值和游憩價值,旅游公路應具備其中至

少2項價值,并根據(jù)其功能定位、品質級別進行設計。

品質等級與服務系統(tǒng)

對于擬建旅游公路,按DBJT45/T047.1確定其品質級別后,按照表1選擇旅游公路品質級別與服務

系統(tǒng)配置。

3

DBJT45/T047.2—2022

表1旅游公路品質級別與服務系統(tǒng)配置

服務設施類型

旅游公路品質級別

驛站(服務站)停車區(qū)觀景臺導向系統(tǒng)解說系統(tǒng)

AAA旅游公路★★★★★

AA旅游公路●★★★●

A旅游公路〇★〇●〇

驛站(服務站)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與停車區(qū)合并建設或單獨設置

注:★應設置;●宜設置;〇可設置。

技術等級

4.5.1對于擬建旅游公路,按DBJT45/T047.1確定其功能定位后,可按表2選用旅游公路技術等級;

選擇技術等級時,在滿足交通與旅游功能的前提下,宜低不宜高,降低工程建設活動對環(huán)境的影響。

表2旅游公路技術等級

公路技術等級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

旅游干線公路●●——

旅游集散公路〇●●—

旅游專線公路—〇●〇

注:●推薦采用;〇可采用。

4.5.2對于具備較高的旅游品質等級、且旅游資源團組分布在較大區(qū)域范圍時,可建設旅游干線公路,

旅游干線公路推薦采用一、二級公路。

4.5.3對于旅游品質等級較低,但與其他高價值旅游團組具備一定連通性,可建設旅游集散公路;旅

游集散公路推薦采用二級公路,受地形、地質和環(huán)境等條件限制時,可采用三級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

AADT超過15?000?pcu/d或具有主要集散功能時,可采用一級公路。

4.5.4對于具備較高的旅游品質等級、旅游資源相對集中的旅游公路,可根據(jù)路網(wǎng)情況建設旅游專線,

旅游專線公路推薦采用三級公路,受地形、地質和環(huán)境等條件限制時可采用四級公路。年平均日交通量

AADT超過5?000?pcu/d時可采用二級公路,小于2?000?pcu/d時可采用四級公路。

4.5.5旅游專線公路位于景區(qū)之內時,可選用三級或四級公路。

4.5.6既有公路提升旅游服務功能的專項工程,應采用原技術等級。對于旅游公路改擴建工程,宜采

用原技術等級;需提升公路通行能力時,經(jīng)論證可提高技術等級。

設計速度

4.6.1旅游公路設計速度見表3,根據(jù)公路功能、技術等級、地形、預期運行速度和交通量等綜合確

定:

——旅游干線公路為一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80?km/h,受地形、地質和環(huán)境等條件限制時,

可采用60?km/h;為二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60?km/h,設計小時交通量大于1200?pcu/h

時可采用80?km/h;

——旅游集散公路為一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60?km/h;為二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

60?km/h,條件受限時可采用40?km/h;為三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40?km/h;

4

DBJT45/T047.2—2022

——旅游專線公路為二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40?km/h,設計小時交通量大于8500?pcu/h時

可采用60?km/h;為三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40?km/h,條件受限時可采用30?km/h;為

四級公路時,設計速度推薦采用30?km/h,條件受限時可采用20?km/h。

表3旅游公路設計速度

公路技術等級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

設計速度(km/h)806080604040303020

旅游干線公路●〇〇●—————

旅游集散公路—●—●〇●———

旅游專線公路———〇●●〇●〇

注:●推薦采用;〇可采用。

4.6.2既有公路實施提升旅游服務功能的專項工程,推薦采用原設計速度;既有公路改擴建為旅游公

路且需提升技術等級時,經(jīng)論證可提高設計速度。

4.6.3旅游公路通過環(huán)境敏感、地形地質復雜等特殊困難路段,因新建工程可能造成景觀環(huán)境和旅游

資源破壞,或誘發(fā)工程地質病害時,經(jīng)論證,該局部路段設計速度可適當降低,可采用較低指標的回頭

彎等線形,但設計速度不宜低于20?km/h。過渡段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結合地形逐漸過渡,避免突變,相

鄰路段設計速度差應小于20?km/h。

荷載標準

4.7.1旅游公路路面結構設計應采用雙輪組單軸載100?kN作為標準軸載,輪胎接地壓強采用0.7?MPa。

4.7.2旅游公路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人群荷載標準除應符合JTGB01的規(guī)定外,旅游集散公路和

旅游專線公路橋梁人群荷載標準值應采用公路橋梁標準值的1.15倍。

4.7.3慢行道設置的棧橋,以及自行車和人行專用橋梁采用的荷載標準值不應小于4.0?kN/m2。

5路線

一般規(guī)定

5.1.1旅游公路路線方案應依據(jù)公路功能、類別和技術等級,結合沿線地形、旅游資源、工程地質、

水文地質和氣象等條件,經(jīng)綜合比選確定。

5.1.2旅游公路路線應按照DBJT45/T047.1推薦的品質級別確定設計目標,結合旅游公路功能類型、

品質級別,提高與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程度,為用戶提供良好的視覺空間與視線誘導。

5.1.3旅游公路路線設計應按JTGD20的規(guī)定執(zhí)行,并符合下列要求:

——公路選線應在保護沿線生態(tài)資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沿線景觀資源,營造協(xié)調的外部景觀序

列;

——公路線形應與地形相適應,與山勢、河流走勢相協(xié)調,加強公路與原生地貌的融合度;

——公路平、縱線形應組合良好,形成連續(xù)的內部空間序列;

——對于高填深挖路段,應對橋梁與高路堤或隧道與深路塹方案進行綜合比選,優(yōu)先選用對環(huán)境

影響較小的方案。

選線

5.2.1旅游公路選線應以資源保護為首要原則,同時應考慮旅游資源點的可達性;避讓環(huán)境敏感區(qū),

避開禁建區(qū),少占限建區(qū);對于沙灘、濕地、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等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應嚴格防范

5

DBJT45/T047.2—2022

破壞性開發(fā);避讓永久基本農田。

5.2.2路線設計應與地形相適應,與山勢、河流走勢相協(xié)調,加強公路與原生地貌的融合性。路線宜

沿著景觀地貌的邊界,如山坡坡腳、林邊、灘涂、河流等有明顯地形特征的位置布線,或沿著景觀的天

然軸線,如分水嶺、水系邊岸等布設。

5.2.3旅游公路選線應充分借用沿線景觀資源,營造動態(tài)的外部景觀序列,根據(jù)不同的景觀資源,景

觀序列營造原則如下:

——平原旅游公路:充分發(fā)揮平原地勢的稀缺性,打造“平疇千里,遠山如黛”的壯闊平原意象,

借助平原的開闊性和良好的視域,讓旅游公路成為曠野上的一縷飄帶,形成“平原+慢行系統(tǒng)

+旅游公路+慢行系統(tǒng)+平原”的景觀序列;

——山地旅游公路:應充分展現(xiàn)山地旅游資源和山地特色景觀,打造“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

山地旅游景觀特色,以旅游公路為紐帶,有效串聯(lián)山地旅游資源,形成“森林+山地旅游資源

帶+旅游公路+慢行系統(tǒng)+山地風貌控制帶”的景觀序列;

——丘陵旅游公路:借用豐富的丘陵資源和特殊的地貌環(huán)境,打造“山水澄明,畫境人游”的丘

陵旅游景觀意象,以旅游公路為紐帶,最大限度融合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形成“丘陵+河谷

+濱水景觀帶+旅游公路+慢行系統(tǒng)+丘陵”的景觀序列;

——濱海旅游公路:應突出濱海景觀特色,將優(yōu)美岸線和海景充分展現(xiàn)的同時,預留足夠的文化

旅游發(fā)展空間,形成“海+沙灘+濱海景觀帶+慢行系統(tǒng)+旅游公路+輔助道路+景觀帶+濱海風貌

控制帶”的景觀序列。參見圖1。

圖1濱海旅游公路景觀序列示意圖

5.2.4旅游公路選線應統(tǒng)籌考慮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布局,為沿線旅游發(fā)展預留空間,利于旅游資源

開發(fā)。

5.2.5對于旅游公路改擴建工程中未利用的既有道路空間,宜根據(jù)實際需求考慮利用作為慢行道、停

車帶和觀景臺等方案。

橫斷面

5.3.1旅游公路橫斷面設計應根據(jù)公路功能、技術等級、設計速度、交通量及其組成,慢行道設置需

求,結合所經(jīng)過的自然或人工環(huán)境等條件綜合確定。

6

DBJT45/T047.2—2022

5.3.2旅游公路橫斷面應由機動車道、路緣帶、硬路肩和土路肩組成。公路技術等級為一級公路時,

應設中央分隔帶。設置慢行道時,橫斷面還應包括步行道和自行車道及分隔設施等功能空間的布置。

5.3.3根據(jù)地形、地貌和景觀資源等條件,旅游公路慢行道可靈活采用與公路合并、分離或獨立設置

等斷面布置形式,使旅游公路更好地融入環(huán)境。

5.3.4旅游公路機動車道寬度根據(jù)車道數(shù)和一條機動車道寬度確定,并遵循下列規(guī)定:

——旅游公路為一級公路時,車道數(shù)應根據(jù)設計交通量和每條車道設計通行能力確定;

——旅游公路為二級及以下等級公路時,宜采用雙向雙車道;

——旅游公路一條機動車道寬度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交通組成以中、小型客車為主時,設計速度

為80?km/h的旅游公路,車道寬度可采用3.50?m。

表4一條機動車道寬度

設計速度(km/h)車道寬度(m)

803.75

603.50

403.50

303.25

203.00

5.3.5自行車道單獨設置時,自行車道不宜少于2條。

5.3.6慢行道一條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寬度應符合表5規(guī)定。

表5一條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寬度

慢行道類型慢行道寬度(m)

自行車道≥1.50

步行道城鎮(zhèn)型≥2.00,郊野型≥1.50

慢行道路緣帶按5.3.12的規(guī)定執(zhí)行

注:表列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寬度不包括慢行道路緣帶寬度。

5.3.7自行車道的設計通行能力,應遵循表6的規(guī)定。

表6自行車道的設計通行能力

是否受平交口影響是否設置機非分隔設施設計通行能力(veh/h)

是1?600~1?800

否1?400~1?600

是1?000~1?200

否0?800~1?000

5.3.8同一路段慢行道寬度宜保持一致;經(jīng)橋梁、涵洞等處,應考慮順接平整,路面寬度連續(xù)。

5.3.9當旅游公路合并設置慢行道時,在機動車道與慢行道之間,或機動車道與分隔設施之間應設置

路緣帶,機動車道路緣帶最小寬度應符合表7的規(guī)定。

7

DBJT45/T047.2—2022

表7設計速度——機動車道路緣帶最小寬度表

設計速度(km/h)路緣帶最小寬度Wmc(m)

800.50

600.50

<600.25(0.50)a

a機動車道與慢行道采用標線分隔時,機動車道與慢行道之間的路緣帶采用括號中數(shù)值。

5.3.10旅游公路路肩寬度及設置應符合JTGB01的有關規(guī)定。當為二級及以下公路時,公路路肩寬度

遵循表8的規(guī)定。

表8公路路肩寬度

路肩寬度(m)

公路技術等級設計速度(km/h)硬路肩Wh土路肩Wec

一般值最小值一般值最小值

801.500.750.750.50

二級公路600.750.500.750.50

400.500.250.750.50

40——0.75

三、四級公路30——0.50

20——0.50

正常情況宜采用一般值。在設爬坡車道和超車道路段,或受地形、地物等條件限制時,經(jīng)論證可采用最小值

土路肩可采用植草、平置緣石,或采用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鋪裝材料硬化,土路肩寬度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

5.3.11慢行道路緣帶和土路肩寬度最小寬度應符合表9的規(guī)定。

表9慢行道路緣帶和土路肩最小寬度(推薦值)

路緣帶寬度Wmb(m)土路肩寬度Web(m)

0.250.50

5.3.12旅游公路設置慢行道,與機動車道合并設置形成整體式斷面時,橫斷面設計符合下列規(guī)定:

——旅游干線公路機動車道應與慢行道實體分隔,側分隔設施與機動車道之間應設硬路肩,與慢

行道之間應設路緣帶,見圖2中的分圖a)和圖2中的分圖b);

——旅游集散和專線公路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機動車道宜與慢行道實體分隔,側分隔

設施與機動車道和慢行道之間均應設路緣帶,見圖2中的分圖c);

——旅游集散和專線公路設計速度小于60?km/h時,機動車道與慢行道合并設置可采用標線分隔,

在機動車道與慢行道之間應設機動車道路緣帶,見圖2中的分圖d);

——慢行道布置在公路兩側時,宜采用單向通行斷面;僅布置在公路一側時,宜采用雙向通行斷

面,與機動車道實體分隔。

8

DBJT45/T047.2—2022

a)旅游干線公路(一級公路)

b)旅游干線公路(二級公路)

c)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旅游集散和專線公路

d)無分隔斷面

說明:——機動車道寬度;——慢行道寬度;——公路硬路肩寬度;——公路土路肩寬度;

——機動車道路緣帶寬度;——慢行道路緣帶寬度;——中央分隔帶寬度;

?c?b?h?ec

——側分隔設施寬度;——機動車道數(shù);——慢行道車道數(shù)。

?mc?mb?dm

db

?圖?2設置慢行道的?整體式斷面示意圖

5.3.13慢行道與公路分離或獨立設置時,應采用專供自行車和行人等通行的慢行專用路;慢行道與一

級公路分離設置斷面布置見圖3中的分圖a),慢行道與其他等級公路分離設置的斷面布置見圖3中的

分圖b)。

9

DBJT45/T047.2—2022

a)慢行道與一級公路分離設置

b)慢行道與二、三、四級公路分離設置

說明:——慢行專用路土路肩寬度。其余符號意義同圖2。

eb

?圖3慢行道分離設置斷面

平面

5.4.1旅游公路平面圓曲線最小半徑根據(jù)設計速度和最大超高按表10的規(guī)定取值;最大超高取值符合

下列規(guī)定:

——一般地區(qū),旅游干線和集散公路、旅游專線公路最大超高不宜超過8%;

——二級及以下技術等級旅游公路接近城鎮(zhèn)或旅游景區(qū),設計速度為80?km/h時,最大超高不宜超

過6%;設計速度為60?km/h時,最大超高不宜超過4%;設計速度小于60?km/h時,最大超

高不宜超過2%;

——積雪冰凍地區(qū)最大超高不宜超過6%;

——土路肩、側分隔帶及慢行道均不參與超高。

表10設計速度——平面圓曲線最小半徑對照表

圓曲線最小半徑(m)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m)

設計速度(km/h)

imax=8%imax=6%imax=4%imax=2%路拱≤2.0%路拱>2.0%

802502703003502?5003?350

601251351501701?5001?900

4060606575600800

30—354040350450

20—152020150200

注:imax為最大超高值。

5.4.2平面線形設計應注意指標連續(xù)均衡,前后線形布置應協(xié)調,相鄰曲線半徑不宜相差過大。

5.4.3旅游公路平面直線與圓曲線之間或不同半徑圓曲線之間宜設置緩和曲線連接。緩和曲線應采用

回旋線,回旋線參數(shù)應根據(jù)線形設計和安全、視覺、景觀要求及地形條件等確定,長度不應小于設計速

10

DBJT45/T047.2—2022

度3?s行程。

5.4.4平面線形設計應提供較長的視距,條件受限時應采取技術措施保證與設計速度相應的停車視距。

當視距無法保證時,應增設相應交通安全設施。

5.4.5旅游公路改擴建工程平面線形設計符合下列要求:

——應充分利用既有道路資源,結合地形環(huán)境,靈活設置直線或曲線,避免干擾原有高邊坡,或

侵入臨崖臨水溝谷過多;

——平面線形設計不應追求過高的設計指標,宜靈活運用卵形或S形曲線進行平面擬合,可根據(jù)

需要采用一般和極限最小圓曲線半徑,可適當降低同向、反向曲線間直線長度要求;

——既有圓曲線可采用多圓復曲線(卵形或徑向相連)進行擬合,線元長度應滿足JTGD20要求;

——回旋線設置長度不能滿足最大超高過渡段長度要求時,可將超高過渡段起(終)點伸入直線;

——除安全隱患路段外,平面線形可不受小偏角限制,但曲線長度應滿足JTGD20要求。

縱斷面

5.5.1旅游公路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大縱坡應符合表11的規(guī)定。對于旅游專線公路,無大型載重車通

行時,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論證,最大縱坡值可增加1%。

表11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大縱坡

設計速度(km/h)凸型豎曲線最小半徑(m)凹型豎曲線最小半徑(m)最大縱坡(%)

803?0002?0005

601?4001?0006

404504507

302502508

201001009

5.5.2平原地形旅游公路,縱斷面設計應進行不同縱斷面設計方案的比選,合理采用低路堤,以節(jié)約

土地并獲得較好的路域景觀。

5.5.3山嶺地形旅游公路,應根據(jù)實際地形環(huán)境,充分展線,靈活布設卵形、S形、回頭彎等復合型

平曲線,縱斷面指標應符合JTGD20要求。

5.5.4對于兼具旅游功能的小交通量農村公路,最大縱坡可按照JTG2111的規(guī)定選用。

5.5.5旅游公路改擴建工程縱斷面設計符合下列要求:

——設計速度小于6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論證,最大縱坡值可在表11的規(guī)

定基礎上增加1%;

——豎曲線半徑和豎曲線長度不宜追求過高指標;對于設計速度小于60?km/h的旅游公路,當條件

受限時,局部路段經(jīng)論證后,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可按設計速度降檔10km/h~20?km/h

選用;

——改擴建工程縱斷面設計指標降低時,應增加相應交通安全設施,提高行車安全性。

平、縱面組合

5.6.1平、縱線形應總體協(xié)調,技術指標均衡,形成連續(xù)的內部空間序列,在視覺上能自然地誘導行

車視線。

5.6.2平、縱線形應組合良好,平曲線與豎曲線宜做到對應組合,應避免在同一視覺路段上縱坡反復

凹凸而引起的線形錯位現(xiàn)象。

5.6.3長下坡路段、直線路段或大半徑圓曲線路段的末端不應接小半徑圓曲線;長直線不宜與陡坡或

11

DBJT45/T047.2—2022

半徑小且長度短的豎曲線組合;陡坡應避免與小半徑平曲線組合。

5.6.4自然橫坡較陡峻的傍山路段或合并設置自行車道路段,合成坡度應小于8%。

5.6.5豎曲線設置應保證視覺條件良好,同一曲線范圍內縱坡變化不宜過多。

5.6.6旅游公路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應注重路線平、縱面線形組合設計。對于旅游公路

改擴建工程或設計速度小于60?km/h時,可適當降低平曲線包含豎曲線的要求。

6路線交叉

一般規(guī)定

6.1.1旅游公路路線交叉的設置應充分考慮路網(wǎng)現(xiàn)狀和規(guī)劃、交叉公路功能和技術等級、旅游資源分

布及規(guī)模等因素,并應納入旅游公路總體設計,滿足間距控制要求。

6.1.2路線交叉類型應根據(jù)交叉公路功能和交通量需求,結合地形和環(huán)境條件等確定。旅游公路與普

通公路交叉時,原則上采用平面交叉形式;與高速公路、鐵路等交叉應采用立體交叉。

6.1.3路線交叉設計應充分考慮車輛運行和旅游者安全、機動車道和慢行道交叉功能、全生命周期成

本、用地和環(huán)境等因素,并分別符合JTGD20、JTG/TD21的有關規(guī)定。

平面交叉

6.2.1平面交叉型式包括T形交叉、十字形交叉和環(huán)形交叉,路口交通量較小且有景觀要求時,可采

用環(huán)形交叉。

6.2.2旅游公路為一級公路時,宜減少平面交叉,適當設置掉頭車道;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平面交

叉應進行渠化設計;四級公路,平面交叉宜采用加鋪轉角形式。

6.2.3平面交叉范圍宜為直線或不設超高曲線,交叉角度宜正交,條件受限亦應大于45°。當為斜交

時,可通過渠化處理,使交通流線的交叉角度接近于直角,見圖4。

圖4平面交叉渠化處理示意圖

6.2.4交叉公路設計速度較低、交通量較小時,渠化可采用標線交通島方式;交叉公路等級較高或交

通量較大時,渠化應采用分隔島、導流島等實體交通島來指引各方向車流行駛。

6.2.5平面交叉轉向交通量較大時,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設置轉向車道,以“右進右出”為主,減少對主

路行車的干擾。

6.2.6根據(jù)平面交叉采用的交通管理方式進行路權分配、渠化誘導和導向導引等設計。交通管理方式

的確定符合下列要求:

——兩相交公路功能、技術等級和交通量主次分明時,應采用主路優(yōu)先交通管理方式;技術等級

相同或交通量相近時,宜采用旅游公路優(yōu)先交通管理方式;

12

DBJT45/T047.2—2022

——兩相交公路均為三級及以下公路,且滿足停車視距通視三角區(qū)通視要求時,可采用無優(yōu)先交

通管理方式;

——旅游干線公路與城鎮(zhèn)主、次干路平面交叉,或采用主路優(yōu)先方式不能滿足設計服務水平和安

全要求時,宜采用信號控制交通管理方式;

——旅游公路與慢行專用路平面交叉時,宜采用慢行專用路優(yōu)先交通管理方式。

6.2.7平面交叉交通島選型設計符合下列要求:

——平面交叉渠化各流向交通行駛軌跡所需空間之外的面積,宜構筑標線交通島或實體交通島;

——實體交通島設置可根據(jù)環(huán)境需要采用硬質建筑材料鋪砌形成硬質(灰色)鋪裝交通島,也可

以采用植物(包括草皮、花卉、灌木、喬木)為主要材料形成軟質(綠色)鋪裝交通島;

——實體交通島面積不宜小于7.0?m2;面積窄小時,宜采用標線交通島;

——交通島可混合運用劃線、灰色鋪裝、綠色鋪裝構筑。

6.2.8交叉口行人過路設施布置符合下列要求:

——旅游干線公路與干線公路交叉口,行人過街應采用信號燈控制;

——旅游干線公路與其他等級公路交叉時,干線采用信號控制,其他道路可采用斑馬線,并在上

游機動車道設置人行橫道警告標線;

——交叉口范圍內,人行道寬度不應小于交叉道路設置的人行道寬度;

——人行過街橫道、安全島、信號燈的設置可參照GB50647、CJJ152的規(guī)定執(zhí)行。

6.2.9交叉口自行車道過街設施布置符合下列要求:

——交叉道路自行車流量較大或設置分離設置自行車道時,交叉口應設置獨立的自行車進出道,

通行規(guī)則、交通組織方式可與機動車相同,或與行人相同;

——自行車與機動車混行的路段交叉口,應采用實體或標線分隔;

——新建交叉口宜將自行車與行人分離設計,自行車流量較大或人行道寬度較窄時,交叉口不宜

合并設置自行車與行人混行進出口;

——各類自行車道過路出入口的布置可參照GB50647、CJJ152的規(guī)定執(zhí)行。

立體交叉

6.3.1旅游公路立體交叉的設置符合下列要求:

——旅游公路與高速公路相交必須采用立體交叉;

——旅游公路為一級公路時,與交通量較大的其他公路相交應采用立體交叉;

——旅游公路為二、三級公路,與二級及以下公路相交,且交叉交通量大或有地形等條件可利用

時,宜采用立體交叉。

6.3.2下列情況下,應設置互通式立體交叉:

——旅游干線和集散公路與高速公路相交處;

——旅游干線公路為一級公路,與其他干線公路和集散公路相交處;

——旅游集散公路為一級公路,與重要旅游景區(qū)或其他重要交通源連接線相交處;

——采用平面交叉不能滿足通行能力要求、因地形限制采用平面交叉困難,或設置互通式立體交

叉的綜合效益大于設置平面交叉時。

6.3.3互通式立體交叉設計除滿足通行能力和運行安全要求外,遵循下列規(guī)定:

——匝道布局應與自然地形相適應;

——挖方邊坡、立交內部環(huán)形和三角形地帶宜進行自然化坡面修飾;

——排水設施應采用貼近自然的形式和材質。

6.3.4分離式立體交叉主線上跨或下穿方案的選擇應綜合考慮路網(wǎng)結構、交叉公路技術等級、地形、

地質、用地、環(huán)境保護和投資效益等因素。

13

DBJT45/T047.2—2022

6.3.5旅游干線公路為一級公路時,通過城鎮(zhèn)路段宜設置人行天橋或人行通道,并符合下列要求:

——人行天橋和通道應結合城鎮(zhèn)路網(wǎng)規(guī)劃確定,宜設置在平面交叉路口,或行人橫穿公路需求較

大的其他位置;

——當自行車過街交通量不大時,自行車過街橫道可直接采用人行天橋或人行通道,并設置推行

自行車的坡道;

——人行天橋橋面凈寬不宜小于3.0?m,通道凈寬不宜小于3.75?m。

其他交叉

6.4.1旅游公路與軌道交通、管線等設施交叉,應符合JTGB01的有關規(guī)定。

6.4.2旅游公路穿越城鎮(zhèn)或旅游者集中路段,無天橋或通道時應設置人行橫道,并符合下列要求:

——人行橫道應設置在駕駛人容易識別的位置;

——人行橫道寬度不宜小于3.0?m;

——人行橫道通過實體交通島時,交通島邊緣應設置緣石坡道;

——自行車穿越平面交叉應與人行橫道共用。

6.4.3旅游公路沿線應根據(jù)野生動物遷徙及沿線放牧需要,選擇合理位置設置動物通道,或利用涵洞

等提供動物通道功能。挖方路段可能中斷動物遷徙路線時,宜設置淺埋隧道或綠色跨線橋。

7慢行道

一般規(guī)定

7.1.1慢行道設計應遵循系統(tǒng)性、人性化、生態(tài)性、協(xié)調性、特色性、經(jīng)濟性原則,根據(jù)公路功能、

旅游資源和環(huán)境條件等因素統(tǒng)籌設置。

7.1.2慢行道應按照DBJT45/T047.1推薦的品質級別確定設計目標,以其功能類型、品質級別作為導

向,充分考慮其美觀度、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度,以及慢行對象出行便捷性、舒適度,慢行道及其附屬設

施應與旅游公路自身景觀相協(xié)調,并與所處路段整體設計主題保持一致。

7.1.3旅游公路慢行道通常包括步行道、自行車道和步行騎行綜合道;其設置應根據(jù)自行車和行人交

通量、慢行交通流線的連續(xù)性要求,結合公路功能、技術等級、運行速度、地形和環(huán)境條件等,經(jīng)綜合

分析確定,采用兩側單向通行或單側雙向通行的布置方式。

7.1.4慢行道設計方案應綜合考慮耐久性和維護管理難易度,保證其長期使用性能和景觀效果。

7.1.5在旅游驛站和停車區(qū),根據(jù)連接觀景臺、旅游資源或旅游設施需要,可獨立設置慢行專用路。

7.1.6慢行道應根據(jù)實際需求考慮無障礙設計,并應符合GB50763的規(guī)定。

7.1.7慢行道的附屬設施應包括標志、標線、導向及服務設施等,應與公路相關設施協(xié)調、統(tǒng)一,并

應符合GB5768的有關規(guī)定。

選線設計

7.2.1慢行道宜與公路合并設置,因游覽路徑布局需要時,可分離設置。

7.2.2當?shù)匦螚l件受限,慢行道的縱坡、坡長、超高等技術指標難以與主體保持一致,可采用分離設

置、繞行設置、結合集散道路、鄉(xiāng)間小徑、山體或水體邊緣、堤壩等靈活設置,不應強行與主路合并。

7.2.3分離或獨立設置的慢行道,選線設計符合下列規(guī)定:

——選線應充分利用沿線資源,結合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導入適宜主題,吸引游客,增加慢行

道使用率;

——應充分利用沿線既有道路,避免另辟新線造成的環(huán)境破壞;

14

DBJT45/T047.2—2022

——不應過度改變地形及高程,土方開挖應符合填挖平衡的原則。

7.2.4旅游公路兩側慢行交通量相差較大時,慢行道可非對稱布置或結合景觀資源單側布置。

7.2.5旅游公路慢行道相對獨立設置時,符合下列要求:

——宜優(yōu)先考慮沿開敞空間邊緣布設,包括體現(xiàn)自然肌理的水系邊緣(如濱海岸線和其它江、河、

湖、灘涂濕地、溪流等水體岸線等)、山林邊緣、農田邊緣等;

——綜合利用景區(qū)游道、田間小道、風車檢修道、防洪堤等現(xiàn)狀基礎設施,通過現(xiàn)狀利用、升級

改造等作為慢行道使用;

——可與沿線市縣綠道系統(tǒng)和規(guī)劃濱海綠道系統(tǒng)互為補充、有機銜接,共同構建覆蓋區(qū)域的慢行

交通網(wǎng)絡,局部地區(qū)受條件限制,可與相關綠道系統(tǒng)并線。

7.2.6慢行道在臨湖親水、山坡較陡、起伏較大和跨越山谷等路段時,可根據(jù)功能需要和地形環(huán)境條

件等采用棧橋型式,見圖5。棧橋設計遵循下列原則:

——橋位和線形應符合慢行道總體布置的要求;

——棧橋材料應符合強度和環(huán)境保護要求,宜采用當?shù)靥烊徊牧匣蚍绿烊徊牧希?/p>

——棧橋造型、體量、色彩及質感應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符合建筑美學的要求。

圖5棧橋設計意向

線形設計

7.3.1自行車道分離或獨立設置時,線形設計符合下列要求:

——城鎮(zhèn)路段設計速度宜采用15?km/h~20?km/h,郊野路段設計速度宜采用20?km/h~30?km/h;

——平面圓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12的規(guī)定;

——橫坡宜采用1.5%,且不小于0.5%;

——最小超高根據(jù)橫坡確定,最大超高宜采用2%,最大不應超過4%。

表12自行車道設計速度——圓曲線最小半徑對照表

設計速度(km/h)最小半徑(m)

3030

2520

2012

158

7.3.2自行車道縱坡、坡長符合下列要求:

——具備條件時宜不大于2.5%;

15

DBJT45/T047.2—2022

——條件困難時,城鎮(zhèn)路段縱坡不宜大于5%,郊野路段縱坡不宜大于8%;

——受橋梁構造物、地形或其他特殊環(huán)境限制時,縱坡可適當加大,但最大不應超過8%;

——對于存在競技需求的自行車道,或利用農村公路作為旅游公路兼具自行車行駛功能,或郊野

型自行車專用道,經(jīng)論證,可適當放寬縱坡至10%~12%,或結合休息平臺等調坡,克服高

差;

——積雪冰凍、高海拔等特殊地區(qū),自行車道最大縱坡應考慮折減,并設置相應的安全設施;

——自行車道縱坡因地形限制無法滿足要求時,應在沿線選取合適位置設置休息平臺或水平車道,

并應配套設置警告標志等交通安全設施;

——自行車道縱坡2.5%≤i<3%,限制坡長不宜超過300?m;縱坡3%≤i<3.5%,限制坡長不宜

超過200m;縱坡i≥3.5%,限制坡長不宜超過150?m;

——自行車道最小坡長不宜小于40?m。

7.3.3步行道縱坡宜小于3.0%,最大不應超過12%;大于8%時,應輔以步梯。

8路基路面

一般規(guī)定

8.1.1路基、路面設計以DBJT45/T047.1規(guī)定的旅游公路功能類型、品質級別作為導向,合理確定路

基路面結構形式、幾何尺寸等。

8.1.2路基、路面應根據(jù)旅游公路功能定位、技術等級、沿線旅游資源特點,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工

程地質、水文地質等建設條件進行設計,保證具有足夠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

8.1.3路基設計應符合JTGD30的規(guī)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路基斷面形式應與旅游公路類型、沿線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避免高填、深挖對環(huán)境造成不良影

響;

——路基填高應執(zhí)行JTGD30相關規(guī)定,根據(jù)洪水位等因素綜合確定合理的路基填高;對于內澇

區(qū)、滯洪區(qū)等路段,應結合專題研究選擇路基填高;

——路側設計應充分考慮行車和旅游者安全,有條件時,應提供安全的路側凈區(qū);

——路基防護設計應尊重自然,滿足功能和視覺景觀要求,優(yōu)先采用生態(tài)防護,恢復路域自然景

觀;

——路基排水設計宜就地取材,采用貼合自然地勢的幾何形態(tài)與天然材料;

——路基填料和構筑物材料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建設活動產(chǎn)生的廢渣,減少二次安

置占用土地,滿足環(huán)境保護要求;

——通過不良地質路段,應查明其規(guī)模及其對旅游公路的危害程度,并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增強

旅游公路的防災、抗災能力。

8.1.4旅游公路路面設計應分別符合JTGD40、JTGD50的規(guī)定,并符合下列原則:

——路面結構設計應結合路基土特性及設計指標進行綜合設計,滿足強度、抗滑、穩(wěn)定性、耐久

性和設計使用年限要求;

——路面色彩應與功能相適應,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路面材料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滿足環(huán)境保護要求;

——對于改擴建和養(yǎng)護工程,應經(jīng)論證充分利用再生材料。

一般路基

8.2.1旅游公路路基設計應根據(jù)周邊環(huán)境、景觀風貌,并結合公路功能和公路設計主題,合理擬定路

16

DBJT45/T047.2—2022

基斷面形式,綜合考慮防護、排水、路側設施及綠化種植的設計,以滿足功能和景觀要求。

8.2.2旅游公路填方邊坡設計符合下列要求:

——對景觀要求高的路段,邊坡形式宜與路側景觀分布、觀景需求等相適應,充分利用路側微地

形,采用坡腳圓弧化、支擋過渡等手法,與路側景觀相適應;

——平原地形旅游公路有條件的路段,宜采用較緩的邊坡坡率,使路基與周圍環(huán)境相融合。

8.2.3旅游公路挖方邊坡設計符合下列要求:

——公路沿線原有坡面的巖石、植物及表土等,在不影響安全通行的前提下,應予保留,以維持

自然景觀;

——挖方邊坡形式應靈活自然,根據(jù)邊坡高度、土石類別、濕度和密度等因素選擇邊坡形狀;

——土質挖方邊坡坡頂和坡腳宜修飾成弧形、曲線過渡;

——高邊坡宜進行專項設計,邊坡坡率應因地制宜、靈活自然;

——平面圓曲線半徑較小時,應對彎道內側車道的停車視距進行檢驗,對有礙視距的坡體應予挖

除。

路基防護

8.3.1旅游公路邊坡防護以邊坡穩(wěn)定、形態(tài)美觀、生態(tài)保護為總體設計原則,貫徹動態(tài)設計理念,設

計符合下列要求:

——邊坡防護優(yōu)先考慮采用植物防護,或植物防護與工程防護相結合的綜合防護等形式;

——工程防護不宜采用人工痕跡明顯的噴漿防護、錨桿掛網(wǎng)噴漿防護,應優(yōu)先采用天然材料來營

造邊坡的自然風貌。

8.3.2對于自然地形陡、需減輕對環(huán)境敏感區(qū)域擾動等情況,旅游公路路基應根據(jù)附錄A選用設置支

擋工程,其設計符合下列要求:

——支擋工程設計應體現(xiàn)靈活性和統(tǒng)一性原則,結合地形條件靈活選擇擋墻結構形式;在同一景

區(qū)或同一旅游線路上,不宜出現(xiàn)過多的擋墻結構形式,以便于建設和統(tǒng)一管理;

——宜優(yōu)先采用柔性、輕型、綠色支擋結構,可論證采用生態(tài)擋土墻、加筋擋墻等型式;

——采用實體式擋土墻時,應控制擋土墻高度和視覺體量,墻體結構宜采用當?shù)夭馁|,墻面處理

應與公路設計主題相適應,必要時,應利用栽植作修景處理;

——擋墻端部宜采用弧形隱入邊坡處理,墻高結合邊坡地形起伏變化。

8.3.3旅游公路應進行取土、棄土專項設計,應限制路側取土,取、棄土場宜選擇在可視范圍外。對

于路側取土、棄土及其他建設活動形成的場地,應通過綠化等手段對環(huán)境進行恢復。有條件時,宜結合

旅游驛站、停車區(qū)、觀景臺和慢行道的布置統(tǒng)籌予以利用。

8.3.4慢行道與公路合并設置為整體式路基時,慢行道部分路基壓實度應采用公路路基壓實度標準。

慢行道與公路分離設置或獨立設置時,可采用工程類比法,或通過試驗確定壓實度標準。

路基排水

8.4.1路基排水設計應在充分調查沿線水系、排灌系統(tǒng)的基礎上,根據(jù)沿線地形、地質、氣象、水文

及橋涵構造物設置情況,結合路線平、縱、橫布置,形成完善的公路排水系統(tǒng)。

8.4.2排水設施在滿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應遵循就地取材、經(jīng)濟適用原則,采用當?shù)夭牧蠘嬛潘?/p>

設施。

8.4.3排水設施形式宜與周邊地形和景觀相協(xié)調,必要時采取植物、蓋板等遮擋措施,提高水溝與周

邊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具備條件時可采用預制成品景觀水溝。

8.4.4對于短時強降雨常見地區(qū),應根據(jù)所在地區(qū)的降雨強度、設計重現(xiàn)期、溝渠匯水面積及比降、

地面糙率系數(shù)等,計算不同坡度情況下溝渠的流量及流速,合理確定溝渠斷面尺寸及分段長度。

17

DBJT45/T04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