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齊魯醫(yī)藥學院_第1頁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齊魯醫(yī)藥學院_第2頁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齊魯醫(yī)藥學院_第3頁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齊魯醫(yī)藥學院_第4頁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齊魯醫(yī)藥學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知到智慧樹章節(jié)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齊魯醫(yī)藥學院第一章單元測試

胚胎期參與造血的器官不包括():

A:胸腺

B:肝臟

C:脾臟

D:淋巴結

E:腎臟

答案:腎臟

關于脾臟造血,錯誤的是():

A:胚胎的脾臟造血主要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及巨核細胞

B:胚胎的脾臟造血也生成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

C:至出生后,脾臟僅產生淋巴細胞

D:脾臟造血發(fā)生在肝臟造血期

E:脾臟造血約開始于胚胎第5周

答案:胚胎的脾臟造血主要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及巨核細胞

符合胸腺主要生理功能的是():

A:濾血功能

B:產生T淋巴細胞

C:造血功能

D:儲血功能

E:止血功能

答案:產生T淋巴細胞

關于胚胎期造血,錯誤的是():

A:肝臟造血是由卵黃褻血島的造血干細胞遷移到肝臟引起的

B:淋巴結不參與胚胎期造血

C:脾臟、胸腺等造血也發(fā)生在肝臟造血期

D:人體的造血器官起源于中胚層的原始間葉細胞

E:胚胎第5個月以后,骨髓成為造血中心

答案:淋巴結不參與胚胎期造血

約在人胚發(fā)育第2周末,在卵黃艇壁上聚集形成的細胞團,稱為():

A:血島

B:集落

C:粒細胞造血島

D:造血干細胞

E:幼紅細胞造血島

答案:血島

胚胎期造血器官生成各種血細胞的先后順序是():

A:粒細胞、紅細胞、巨核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B:巨核細胞、紅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C:巨核細胞、粒細胞、紅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D:紅細胞、粒細胞、巨核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E:紅細胞、巨核細胞、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答案:紅細胞、粒細胞、巨核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關于骨髓,正確的是():

A:黃骨髓具有造血的潛能

B:黃骨髓主要由造血細胞組成

C:紅骨髓主要由脂肪細胞組成

D:白骨髓主要為支架細胞

E:分為黃骨髓、紅骨髓和白骨髓

答案:黃骨髓具有造血的潛能

造血干細胞的陰性標志為()

A:CD1l7

B:CD133

C:CD34

D:Lin34-

E:CD90

答案:Lin34-

造血干細胞主要的陽性標志物為()

A:HLA-DR

B:CD34

C:CD71

D:LFA-1

E:CD38

答案:CD34

人體內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造血細胞是()

A:紅系祖細胞

B:粒系祖細胞

C:單核系祖細胞

D:T單核系祖細胞

E:造血干細胞

答案:粒系祖細胞

形態(tài)學上無法辨認的是什么細胞()

A:內皮細胞

B:原始細胞

C:造血干細胞

D:樹突狀細胞

E:組織細胞

答案:造血干細胞

屬于多倍體細胞的是()

A:單核細胞

B:淋巴細胞

C:中性粒細胞

D:巨核細胞

E:紅細胞

答案:巨核細胞

關于血細胞的發(fā)育規(guī)律,正確的是()

A:胞質顆粒從有到無

B:胞質嗜堿性由弱變強

C:核染色質由緊密粗糙到疏松細致

D:細胞核從小到大

E:核質比由大到小

答案:核質比由大到小

原始粒細胞常表達下列哪些抗原()

A:CD117、CD38、HLA-DR

B:CD117、CD15、CD1lb

C:CD34、CD15、CD11b

D:CD34、、CD11b、CD10

E:MPO、CD33、CD14、

答案:CD117、CD38、HLA-DR

成人最主要的血紅蛋白是()

A:HbA

B:HhE

C:HbF

D:HbA2

E:HbH

答案:HhE

正常骨髓中的巨核細胞,以哪種多倍體細胞為主()

A:32N、64N

B:64N、128N

C:4N、8N

D:8N、16N

E:16N、32N

答案:8N、16N

對造血干細胞發(fā)生作用的造血生長因子是()

A:lL-3

B:EPO

C:M-CSF

D:G-CSF

E:Meg-CSF

答案:G-CSF

造血微環(huán)境由下列哪些物質組成()

A:造血干細胞

B:微血管

C:神經

D:骨髓基質細胞

E:細胞因子

答案:微血管

;神經

;骨髓基質細胞

;細胞因子

關于誘導性多潛能干細胞(iPS)技術,正確的是():

A: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將某些轉錄因子導入動物或人體某些細胞內

B:iPS技術需使用胚胎細胞或卵細胞

C:有較廣泛的應用,如血紅蛋白病、血友病的治療等

D:使某些細胞成為類似胚胎干細胞樣的多潛能細胞

E:有望成為器官再生醫(yī)學的重要細胞來源

答案: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將某些轉錄因子導入動物或人體某些細胞內

;有較廣泛的應用,如血紅蛋白病、血友病的治療等

;使某些細胞成為類似胚胎干細胞樣的多潛能細胞

;有望成為器官再生醫(yī)學的重要細胞來源

關于造血祖細胞,錯誤的是():

A:粒-單核系祖細胞無分化能力

B:分化能力較局限

C:CD34+、Lin-

D:CD34+、CD38-、

E:晚期造血祖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答案:粒-單核系祖細胞無分化能力

;CD34+、Lin-

;CD34+、CD38-、

;晚期造血祖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下列屬于造血祖細胞的是():

A:CFU-FC

B:CFU-Eos

C:CFU-GM

D:CFU-Meg

E:CFU-TL

答案:CFU-Eos

;CFU-GM

;CFU-Meg

;CFU-TL

關于骨髓間質干細胞(MSC),正確的是()

A:目前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MSC有特異性CD標志

B: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可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心肌細胞等

D:是細胞工程和基因治療的理想靶細胞

E:在體外不易獲得,且純化、擴增及轉染也難

答案:目前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MSC有特異性CD標志

;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可分化為成骨細胞、脂肪細胞、心肌細胞等

;是細胞工程和基因治療的理想靶細胞

具備有絲分裂能力的細胞是()

A:中幼粒細胞

B:粒系祖細胞

C:原始粒細胞

D:晚幼粒細胞

E:早幼粒細胞

答案:中幼粒細胞

;粒系祖細胞

;原始粒細胞

;早幼粒細胞

關于血細胞分化,正確的是()

A:血細胞失去某些潛能,轉變?yōu)榫哂行鹿δ芗毎倪^程

B:分化后的新細胞與原來的細胞有了質的不同

C:分裂后產生新的子細胞在生物學性狀上具有了新的特點

D:分化過程是可逆的

E:通過特定基因的表達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質

答案:血細胞失去某些潛能,轉變?yōu)榫哂行鹿δ芗毎倪^程

;分化后的新細胞與原來的細胞有了質的不同

;分裂后產生新的子細胞在生物學性狀上具有了新的特點

;通過特定基因的表達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質

關于原始細胞的一般形態(tài)特征,正確的是()

A:胞核的染色質細致、均勻

B:細胞核內隱約可見核仁

C:胞體及胞核大

D:胞質中一般無顆粒

E:胞核一般為圓形或類圓形

答案:胞核的染色質細致、均勻

;胞體及胞核大

;胞質中一般無顆粒

;胞核一般為圓形或類圓形

關于粒細胞的主要功能,正確的是()

A:免疫功能

B:吞噬功能

C:殺菌功能

D:黏附作用

E:趨化功能

答案:吞噬功能

;殺菌功能

;黏附作用

;趨化功能

屬于正向造血調控的因子是()

A:乳酸鐵蛋白

B:血小板生成素

C: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D:fam樣酪氨酸激酶受體3配體

E:白細胞介素

答案: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fam樣酪氨酸激酶受體3配體

;白細胞介素

髓系干細胞可分化為下列哪些細胞()

A:B細胞祖細胞

B:巨核系祖細胞

C:嗜酸性粒細胞祖細胞

D:紅系祖細胞

E:粒-單核系祖細胞

答案:巨核系祖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祖細胞

;紅系祖細胞

;粒-單核系祖細胞

凋亡的特征()

A:細胞膜發(fā)生皺縮、凹陷

B:細胞膜不完整

C:染色質變得致密

D:胞核最后裂成小碎片

E:溶酶體增多

答案:細胞膜發(fā)生皺縮、凹陷

;染色質變得致密

;胞核最后裂成小碎片

;溶酶體增多

紅骨髓脂肪化是從近心端逐漸向遠心端()

A:錯B:對

答案:錯髓外造血是機體正常反應,不屬于病理改變()

A:錯B:對

答案:錯骨髓基質細胞分泌的產物與造血細胞的黏附無關()

A:錯B:對

答案:錯細胞凋亡是生命的基本現(xiàn)象,是被動死亡過程()

A:對B:錯

答案:錯自噬通常有助于細胞存活而凋亡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A:對B:錯

答案:對

第二章單元測試

普通顯微鏡有核紅細胞從哪一階段開始出現(xiàn)胞質顏色改變()

A:成熟紅細胞

B:早幼紅細胞

C:原始紅細胞

D:晚幼紅細胞

E:中幼紅細胞

答案:中幼紅細胞

胞質呈多色性,見于()

A:淋巴細胞

B:早幼粒細胞

C:中幼紅細胞

D:漿細胞

E:單核細胞

答案:中幼紅細胞

某細胞,核染色質密集,胞核分兩葉,其胞質中含有粗大、大小一致、圓形顆粒,初步考慮為()

A:嗜酸性粒細胞

B:中性粒細胞

C:嗜堿性粒細胞

D:早幼粒細胞

E:巨核細胞

答案:嗜酸性粒細胞

某粒細胞胞核凹陷程度與假設核直徑之比為1:3,初步考慮為()

A:中幼粒細胞

B:桿狀核粒細胞

C:分葉核粒細胞

D:晚幼粒細胞

E:早幼粒細胞

答案:晚幼粒細胞

某細胞胞質中含有大小及形態(tài)不一的深紫紅色顆粒,并覆蓋胞核上,其胞核、胞質界限不清,核染色質結構不易觀察,初步考慮為()

A:中性粒細胞

B:早幼粒細胞

C:嗜堿性粒細胞

D:巨核細胞

E:嗜酸性粒細胞

答案:嗜堿性粒細胞

早幼紅細胞與中幼紅細胞的劃分,最主要的依據(jù)是()

A:胞質特征

B:胞體大小

C:胞核大小

D:胞核染色質

E:核質比

答案:胞質特征

胞體小的嗜堿性粒細胞,最易被誤認為()

A:雙染性嗜酸性粒細胞

B:中性粒細胞(含中毒顆粒)

C:小淋巴細胞

D:肥大細胞

E:吞噬細胞

答案:小淋巴細胞

被稱為火焰細胞的是()

A:早幼紅細胞

B:單核細胞

C:淋巴瘤細胞

D:漿細胞

E:肥大細胞

答案:漿細胞

胞體最大的造血細胞是()

A:早幼粒細胞

B:漿細胞

C:造血干細胞

D:巨核細胞

E:原始紅細胞

答案:巨核細胞

臨床上骨髓增生程度一般采用()

A:九級分類法

B:八級分類法

C:三級分類法

D:七級分類法

E:五級分類法

答案:五級分類法

區(qū)別晚幼、桿狀核及分葉核粒細胞最重要的是()

A:胞質中顆粒的多少

B:核染色質情況

C:胞質量的多少

D:胞體直徑的大小

E:胞核凹陷程度

答案:胞核凹陷程度

某細胞胞體直徑30μm,橢圓形,胞體邊緣清楚。胞核橢圓形,偏于一側,染色質呈粗網狀,有1-3個較清晰的藍色核仁。胞質豐富,深藍色,有空泡,離核較遠處有橢圓形淡染區(qū)。初步考慮為()

A:網狀細胞

B:成骨細胞

C:原始漿細胞

D:內皮細胞

E:破骨細胞

答案:成骨細胞

細胞胞體大且常有指狀突起的是()

A:原始巨核細胞

B:原始淋巴細胞

C:原始粒細胞

D:原始紅細胞

E:原始單核細胞

答案:原始巨核細胞

漿細胞和成骨細胞最主要的鑒別點是()

A:胞質量

B:胞體形態(tài)

C:胞體大小

D:胞質顏色

E:胞核形態(tài)

答案:胞核形態(tài)

主要根據(jù)哪種細胞的多少來判斷骨髓增生程度()

A:有核細胞

B:紅細胞

C:巨核系細胞

D:粒系細胞

E:有核紅細胞

答案:有核細胞

臨床上最常用的成人骨穿部位是()

A:棘突

B:髂骨上棘

C:脛骨

D:肋骨

E:胸骨

答案:髂骨上棘

骨髓增生活躍,其有核細胞與成熟紅細胞比值是()

A:1:50

B:1:10

C:1:1

D:1:200

E:1:20

答案:1:20

粒/紅比例明顯增加見于()

A: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B:缺鐵性貧血

C:粒細胞缺乏癥

D:溶血性貧血

E:再生障礙性貧血

答案: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MPO染色時,各期單核細胞可呈陽性,但以哪種為主()

A:(士)

B:(++++)

C:(++)

D:(+)

E:(+++)

答案:(++++)

中性粒細胞的MPO活性下降見于()

A:正常人

B:淋巴細胞白血病

C:再生障礙性貧血

D:細菌感染

E: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答案: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區(qū)分急性白血病細胞類型,臨床上首選()

A:蘇丹黑染色

B:過碘酸-希夫反應

C:特異性酯酶染色

D:過氧化物酶染色

E:非特異性酯酶染色

答案:過氧化物酶染色

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鑒別意義最大的是()

A:NAS-DAE染色

B:PAS染色

C:MPO染色

D:NAS-DCE染色

E:NAP染色

答案:NAS-DCE染色

酯酶雙染色對診斷哪種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A:M4

B:M3

C:M6

D:M5

E:Ml

答案:M4

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推薦的NAP染色法為()

A:氧化還原法

B:聯(lián)苯胺法

C:普魯士藍法

D:鈣-鈷法

E:偶氮偶聯(lián)法

答案:偶氮偶聯(lián)法

染色體核型為t(15;17)(q22;q22)見于()

A:AML-M2

B:AML-M0

C:AML-M3

D:AML-M7

E:AML-M1

答案:AML-M3

符合早幼粒細胞特點的是()

A:胞質中有少許特異性顆粒

B:可見核仁

C:胞核圓形或橢圓形

D:染色質呈粗顆粒狀

E:胞體大

答案:可見核仁

;胞核圓形或橢圓形

;染色質呈粗顆粒狀

;胞體大

關于破骨細胞,正確的是()

A:胞核數(shù)常較多,1~100個

B:胞核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核絲相連

C:胞體大,直徑約60~100μ,m

D:核染色質呈粗網狀,有I~2個較清晰核仁

E:胞質極豐富,常有大量顆粒

答案:胞核數(shù)常較多,1~100個

;胞體大,直徑約60~100μ,m

;核染色質呈粗網狀,有I~2個較清晰核仁

;胞質極豐富,常有大量顆粒

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的是()

A:嗜堿性粒細胞<1%

B:粒紅比值(2~4):1

C:骨髓增生活躍

D:漿細胞<5%

E:嗜酸性粒細胞<5%

答案:嗜堿性粒細胞<1%

;粒紅比值(2~4):1

;骨髓增生活躍

;嗜酸性粒細胞<5%

關于骨髓穿刺,正確的是()

A:骨髓穿刺以髂骨前、后上棘最常用

B:穿刺時,抽取骨髓僅需2-3ml

C:一個穿刺部位吸取骨髓液過多,會使骨髓稀釋

D: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E:初診患者應治療前穿刺

答案:骨髓穿刺以髂骨前、后上棘最常用

;一個穿刺部位吸取骨髓液過多,會使骨髓稀釋

;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初診患者應治療前穿刺

關于低倍鏡觀察骨髓涂片,正確的是()

A:對巨核細胞進行分類

B:對巨核細胞進行計數(shù)

C:觀察涂片中是否存在胞體大、成堆的異常細胞

D:觀察涂片制備情況

E:觀察染色情況

答案:對巨核細胞進行計數(shù)

;觀察涂片中是否存在胞體大、成堆的異常細胞

;觀察涂片制備情況

;觀察染色情況

細胞化學染色可檢測下列哪些物質()

A:髓過氧化物酶等酶類

B:脂類

C:血小板過氧化物酶

D:鐵

E:糖類

答案:脂類

;血小板過氧化物酶

;鐵

;糖類

符合MPO染色結果的是()

A:巨核細胞和有核紅細胞呈陰性

B:個別淋巴系細胞呈陽性

C:單核系細胞呈陰性或陽性

D:嗜酸性粒細胞陽性最強

E:各期中性粒細胞均陽性

答案:巨核細胞和有核紅細胞呈陰性

;單核系細胞呈陰性或陽性

;嗜酸性粒細胞陽性最強

;各期中性粒細胞均陽性

關于NAS-DCE染色的正常血細胞反應,正確的是()

A:嗜酸性粒細胞均陰性

B:早幼粒及各期中性粒細胞均呈陽性

C:嗜堿性粒細胞呈陽性

D:分化好的原始粒細胞呈陽性

E:肥大細胞呈陽性

答案:早幼粒及各期中性粒細胞均呈陽性

;嗜堿性粒細胞呈陽性

;分化好的原始粒細胞呈陽性

;肥大細胞呈陽性

關于急性白血病的細胞化學染色,組合正確的是()

A: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NAS-DCE呈陰性

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MPO染色呈陰性

C:紅白血病PAS染色幼紅細胞呈陰性

D: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NBE呈陰性

E: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PAS呈陽性

答案: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NAS-DCE呈陰性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MPO染色呈陰性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NBE呈陰性

;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PAS呈陽性

下列疾病NAP積分增加的是()

A: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B:再生障礙性貧血

C:慢性髓細胞白血?。铀倨?、急變)

D:某些骨髓增殖性腫瘤

E:細菌性感染所致的類白血病反應

答案:再生障礙性貧血

;慢性髓細胞白血?。铀倨?、急變)

;某些骨髓增殖性腫瘤

;細菌性感染所致的類白血病反應

被稱之為粒細胞酯酶的是氯乙酸AS-D酯酶染色。()

A:對B:錯

答案:對正常人的骨髓細胞內鐵以II型為主。

A:對B:錯

答案:錯紅白血病PAS染色幼紅細胞呈陰性。()

A:錯B:對

答案:錯具有PML-RARa融合基因的AML患者預后較好。()

A:對B:錯

答案:對

第三章單元測試

游離血紅蛋白增加見于()

A: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

B:血液透析患者

C:血管外溶血

D: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E: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答案:血液透析患者

血清結合珠蛋白增高見于()

A:感染

B:蠶豆病

C: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

D: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E:藥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答案:感染

關于Rous試驗,正確的是()

A:查找上皮細胞內有無藍色顆粒

B:陽性結果只能持續(xù)幾天

C:簡便快速但需要特殊儀器

D:本試驗特異性高,不存在假陽性

E:溶血初期本試驗可陽性

答案:查找上皮細胞內有無藍色顆粒

體內的鐵主要分布在()

A:轉鐵蛋白

B:血紅蛋白

C:其他組織酶中的鐵

D:鐵蛋白及含鐵血黃素

E:肌紅蛋白

答案:血紅蛋白

反映紅細胞內鐵缺乏的可靠指標是()

A:轉鐵蛋白飽和度

B:骨髓細胞外鐵

C:血清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

D:血清鐵

E:血清總鐵結合力

答案:血清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

哪項是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的檢測項目()

A:高滲冷溶血試驗

B:血細胞flaer測定

C:自身溶血試驗及糾正試驗

D:冷熱溶血試驗

E:酸化甘油溶血試驗

答案:血細胞flaer測定

正細胞性貧血患者杳找病因,首選()

A:骨髓活檢

B:血常規(guī)檢查

C:血清鐵檢測

D: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

E:網織紅細胞檢查

答案:網織紅細胞檢查

sTfR、SF升高,Ret正常的貧血為()

A:地中海貧血

B:缺鐵性貧血

C:無效生成性貧血

D:再生障礙性貧血

E:溶血性貧血

答案:無效生成性貧血

診斷溶血性貧血的最可靠證據(jù)是()

A:血清間接膽紅素升高

B:紅細胞壽命縮短

C:血清乳酸脫氫酶活性升高

D:網織紅細胞升高

E:尿膽原強陽性

答案:網織紅細胞升高

臨床上最常見的貧血是()

A:巨幼細胞貧血

B:再生障礙性貧血

C:缺鐵性貧血

D:惡性貧血

E:溶血性貧血

答案:缺鐵性貧血

反映體內儲存鐵的指標是()

A:轉鐵蛋白飽和度

B:血清鐵蛋白

C:血清可溶性轉鐵蛋門受體

D:總鐵結合力

E:血清鐵

答案:血清鐵蛋白

缺鐵性貧血患者服用鐵劑有效者,哪項指標可迅速增高,并常于一周左右達高峰()

A:血紅蛋白量

B:平均紅細胞體積

C:網織紅細胞數(shù)

D:紅細胞數(shù)

E: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答案:網織紅細胞數(shù)

患者鐵染色細胞內鐵明顯增多,環(huán)形鐵粒幼紅細胞占23%,最可能見于()

A: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B:巨幼細胞貧血

C: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D:異常血紅蛋白病

E:慢性溶血性貧血

答案: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巨幼細胞貧血屬于()

A:正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B:正細胞性貧血

C: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D: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E:大細胞性貧血

答案:正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再障與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最主要的鑒別點是()

A:是否全血細胞減少

B:是否有血小板減少

C:是否骨髓增生減低

D:冷凝集素試驗是否陽性

E:是否Ham試驗陽性

答案:是否Ham試驗陽性

臨床疑為再障,最有助于該病診斷的是()

A: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B:骨髓增生減低,造血細胞減少,非造血細胞增多

C: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

D:骨髓細胞培養(yǎng)集落生長能力降低

E: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減少

答案:骨髓增生減低,造血細胞減少,非造血細胞增多

診斷急性血管內溶血最有意義的陽性結果是()

A:尿膽原增加

B:外周血紅細胞數(shù)減少

C:網織紅細胞數(shù)增多

D:血紅蛋白血癥和血紅蛋白尿

E: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陽性

答案:血紅蛋白血癥和血紅蛋白尿

不符合PNH實驗室檢查特點的是()

A:骨髓增生活躍或增生減低

B:白細胞和紅細胞上CD55、CD59缺失或低表達

C:血常規(guī)檢查可呈全血細胞減少

D:白細胞的FLAER陽性率>5%

E:尿含鐵血黃素試驗常持續(xù)陽性

答案:白細胞的FLAER陽性率>5%

蠶豆病屬于什么疾病()

A:缺陷癥

B:腺甘酸激酶(AK)缺陷癥

C:硫化血紅蛋白病

D:丙酮酸激酶(PK)缺陷癥

E:異常血紅蛋白病

F: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

答案: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屬于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的是()

A: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B:冷凝集素綜合征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D: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E:丙酮酸激酶缺陷癥

答案:丙酮酸激酶缺陷癥

符合溶血性貧血改變的是()

A:外周血中出現(xiàn)晚幼紅細胞

B:血漿高鐵血紅素清蛋白可增高

C:血清結合膽紅素增高

D: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高

E:血清結合珠蛋白減少

答案:外周血中出現(xiàn)晚幼紅細胞

;血漿高鐵血紅素清蛋白可增高

;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高

;血清結合珠蛋白減少

多種溶血的特殊檢查,組合正確的是()

A:Ham試驗——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B:紅細胞滲透脆性增高——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C:蠶豆病——機體對蠶豆的變態(tài)反應

D:Coombs試驗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E:外周血出現(xiàn)靶形紅細胞——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答案:Ham試驗——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紅細胞滲透脆性增高——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Coombs試驗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外周血出現(xiàn)靶形紅細胞——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

關于血清鐵,正確的是()

A:肝臟疾病時常升高

B:是衡量鐵貯存量比較準確的指標

C:是指血清中與轉鐵蛋白結合的鐵

D:再生障礙性貧血時常升高

E:是反映機體鐵含量的一項指標

答案:肝臟疾病時常升高

;是指血清中與轉鐵蛋白結合的鐵

;再生障礙性貧血時常升高

;是反映機體鐵含量的一項指標

關于血清轉鐵蛋白(sTf)檢測,正確的是()

A:在鐵代謝方面的意義同血清總鐵結合力

B:缺鐵性貧血者增加

C:肝硬化、惡性腫瘤、腎病綜合征增加

D:sTf可作為肝細胞損傷的指標

E:sTf是體內最主要的鐵轉運蛋白

答案:在鐵代謝方面的意義同血清總鐵結合力

;缺鐵性貧血者增加

;sTf可作為肝細胞損傷的指標

;sTf是體內最主要的鐵轉運蛋白

屬于紅細胞膜缺陷檢查的是()

A: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

B:酸化甘油溶血試驗

C:自身溶血及其糾正試驗

D:高滲冷溶血試驗

E: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

答案:酸化甘油溶血試驗

;自身溶血及其糾正試驗

;高滲冷溶血試驗

;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

關于抗球蛋白試驗直接法,正確的是()

A:直接法比間接法常用,也更有診斷價值

B:檢查紅細胞表面的完全抗體

C:冷凝集素綜合征、陣發(fā)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癥等陽性

D:若紅細胞吸附不完全抗體較少時可出現(xiàn)假陰性

E:新生兒同種免疫溶血病直接和間接試驗均呈強陽性

答案:直接法比間接法常用,也更有診斷價值

;冷凝集素綜合征、陣發(fā)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癥等陽性

;若紅細胞吸附不完全抗體較少時可出現(xiàn)假陰性

;新生兒同種免疫溶血病直接和間接試驗均呈強陽性

關于Ham試驗,正確的是()

A:本試驗操作簡便,特異性強

B:試驗弱陽性,說明患者對補體不甚敏感

C:試驗強陽性,說明患者對補體敏感

D: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者可呈假陽性

E:PNH患者均呈陽性

答案:本試驗操作簡便,特異性強

;試驗弱陽性,說明患者對補體不甚敏感

;試驗強陽性,說明患者對補體敏感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者可呈假陽性

關于貧血,正確的是()

A:不同類型的貧血常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

B:根據(jù)貧血發(fā)生原因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破壞過多和失血

C:貧血以外周血紅細胞數(shù)、血紅蛋白濃度和血細胞比容作為診斷指標

D:貧血臨床表現(xiàn)主要因器官組織缺氧和機體對缺氧的代償機制所引起

E:貧血為原發(fā)于造血器官疾病的一種癥狀

答案:不同類型的貧血常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

;根據(jù)貧血發(fā)生原因分為紅細胞生成減少、破壞過多和失血

;貧血以外周血紅細胞數(shù)、血紅蛋白濃度和血細胞比容作為診斷指標

;貧血臨床表現(xiàn)主要因器官組織缺氧和機體對缺氧的代償機制所引起

下列為貧血的Wintrobe分類法的是:()

A:大細胞性貧血

B: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C: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D:小細胞不均一性貧血

E:正細胞性貧血

答案:大細胞性貧血

;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單純小細胞性貧血

;正細胞性貧血

根據(jù)sTfR、SF和Rel,貧血分為以下幾類()

A:增生障礙性貧血

B:溶血性貧血

C:缺鐵性貧血

D:無效生成性貧血

E:增生性貧血

答案:增生障礙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

;無效生成性貧血

sTfR、SF升高,Ret正常的貧血為()

A:無效生成性貧血

B:地中海貧血

C:缺鐵性貧血

D:再生障礙性貧血

E:溶血性貧血

答案:地中海貧血

;缺鐵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

關于儲存鐵缺乏階段,正確的是()

A:血紅蛋白下降

B:骨髓鐵減少或缺乏

C:血清鐵蛋白下降

D:紅細胞數(shù)正常

E:紅細胞形態(tài)未發(fā)生改變

答案:骨髓鐵減少或缺乏

;血清鐵蛋白下降

;紅細胞數(shù)正常

;紅細胞形態(tài)未發(fā)生改變

關于巨幼細胞貧血,正確的是()

A:是DNA合成障礙引起的貧血

B:骨髓中巨核細胞可見分葉過度

C:環(huán)形紅細胞增多

D:胃切除或偏食等易導致本病

E:是一種營養(yǎng)性貧血

答案:是DNA合成障礙引起的貧血

;骨髓中巨核細胞可見分葉過度

;胃切除或偏食等易導致本病

;是一種營養(yǎng)性貧血

關于MgA的骨髓象特點,正確的是()

A:巨晚幼粒、巨桿狀核粒細胞多見

B:紅系增生伴巨幼變

C:巨幼紅細胞>10%

D:可見小巨核細胞

E:粒紅比下降或倒置

答案:巨晚幼粒、巨桿狀核粒細胞多見

;紅系增生伴巨幼變

;巨幼紅細胞>10%

;粒紅比下降或倒置

關于重型再障,正確的是()

A:粒、紅、巨核系細胞明顯減少

B:骨髓多數(shù)增生減低或極度減低,少數(shù)部位增生活躍

C:涂片上油滴常增多

D:骨髓小粒呈空網狀

E:淋巴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等非造血細胞增多

答案:粒、紅、巨核系細胞明顯減少

;涂片上油滴常增多

;骨髓小粒呈空網狀

;淋巴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等非造血細胞增多

血清總鐵結合力(TIBC)指血清中轉鐵蛋白能與鐵結合的總量()

A:錯B:對

答案:對骨髓鐵染色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直接而可靠的方法()

A:錯B:對

答案:對機體缺鐵的指標中血清鐵蛋白最早出現(xiàn)異常()

A:對B:錯

答案:對診斷再障最具診斷價值的檢查是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

A:錯B:對

答案:錯鐮刀狀細胞貧血屬于紅細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貧血()

A:對B:錯

答案:錯酸溶血試驗是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的確診試驗()

A:對B:錯

答案:對

第四章單元測試

2008年WHO分型中,將淋巴系腫瘤分為以下大類,除外()

A:前驅淋巴系腫瘤

B:成熟TINK細胞腫瘤

C:霍奇金淋巴瘤

D: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

E:成熟B細胞腫瘤

答案:慢性淋巴細胞白血?。×馨图毎馨土?/p>

關于白血病,正確的是()

A:發(fā)病主要涉及與生長相關的基因

B:FAB分型是目前最全面的分型標準

C:目前最新的分型是MIC分型

D:俗稱血癌"

E:細胞分化停滯在較晚階段

答案:俗稱血癌"

急性白血病與慢性白血病的主要不同點是()

A:病程長短

B:起病情況

C:白血病細胞的分化阻滯程度

D:白血病細胞的類型

E:白血病細胞的數(shù)扯

答案:白血病細胞的分化阻滯程度

下列是與急性白血病有關的四大因素,除外()

A:飲食因素

B:遺傳因素

C:物理因素

D:化學因素

E:病毒感染

答案:飲食因素

關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目前國際上建議采用()

A:WHO分型

B:MICM分型

C:免疫學分型

D:細胞形態(tài)學分型

E:FAB分型

答案:WHO分型

非白血性白血病是指白血病患者()

A:無白血病細胞浸潤性病變

B:血象及骨髓象尚不能證實為白血病的可疑病例

C:血象中白細胞<15x109/L

D:血象類似白血病,實際上并無白血病骨髓象

E:血象中白細胞不升高,且無幼稚細胞,有白血病骨髓象

答案:血象中白細胞<15x109/L

不屬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免疫分型常用的一線抗體是()

A:anti-MPO

B:CD13

C:CD41

D:CD117

E:CD33

答案:CD41

患者發(fā)熱,肝胖及淋巴結腫大,全血細胞減少,下列疾病中首先考慮()

A:再生障礙性貧血

B:巨幼細胞貧血

C:多發(fā)性骨髓瘤

D: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E:急性白血病

答案:急性白血病

確診急性白血病最有價值的是()

A:外周血自細胞明顯增加

B:肝、脾和淋巴結腫大

C:骨隨中原始細胞比例明顯增高

D:有發(fā)熱及胸骨壓痛

E:外周血分類有大械幼稚細胞

答案:骨隨中原始細胞比例明顯增高

最能反映急性白血病特點的是()

A:臨床上常因感染、出血而導致死亡

B:外周血出現(xiàn)大員白血病細胞

C:異常增生的細胞分化阻滯在較早階段

D:一種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

E: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答案:異常增生的細胞分化阻滯在較早階段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最易并發(fā)DIC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破壞過多

B:存在組織凝血活酶樣促凝物質

C:合并感染

D:合并溶血

E:白血病細胞浸潤

答案:存在組織凝血活酶樣促凝物質

急性白血病時,提示預后不好的細胞遺傳學改變是()

A:t(l6;16)

B:t(12;21)

C:t(15;17)

D:t(9;22)

E:inv(l6)

答案:t(9;22)

在AML和ALL時均提示預后不好的是()

A:t(l1;19)

B:llq23重排

C:7q+

D:M比重排

E:Sq-

答案:M比重排

AML-MO的免疫表型特點是()

A:無髓系分化抗原表達

B:可表達T細胞特異抗原CyCD3等

C:表達CD34、HLA-DR

D:可表達B細胞特異抗原CyCD79、CyD22等

E:MPO陽性

答案:表達CD34、HLA-DR

AML-M2b的骨髓特點是()

A:核仁明顯

B:以原始及早幼粒細胞為主

C:無Auer小體

D:核染色質濃集

E:以異常中性中幼粒細胞為主

答案:以異常中性中幼粒細胞為主

不符合AML-M2b、M3細胞化學染色結果的是()

A:a-NBE強陽性,不被NaF抑制

B:a-NAE呈強陽性,不被NaF抑制

C:PAS染色呈強陽性

D:NAS-DCE染色呈強陽性

E:MPO呈強陽性

答案:a-NBE強陽性,不被NaF抑制

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的細胞免疫表型是()

A:CD4la、CDllb及HLA-DR陽性

B:CDIO、CD62、CD15及PPO陽性

C:CD4la、CD41b及PPO陽性

D:CD33、CD13、CDI4、CD15及HLA-DR陽性

E:CD19、CD20、CD22、Slg及HLA-DR陽性

答案:CD4la、CD41b及PPO陽性

移植后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PTLD)中的淋巴細胞主要來源于()

A:NK細胞

B:B淋巴細胞

C:輔助T細胞

D:T淋巴細胞

E:移植物

答案:B淋巴細胞

2008年WHO關于霍奇金淋巴瘤(HL)分型中,不屬于經典型HL的是()

A:淋巴細胞豐富型

B:結節(jié)硬化型

C:混合細胞型

D:結節(jié)性淋巴細胞為主型

E:淋巴細胞消減型

答案:結節(jié)性淋巴細胞為主型

病理切片中的哪項特點對診斷霍奇金淋巴瘤最有價值()

A: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B:淋巴細胞增多

C:組織結構破壞

D:纖維增生

E:見到R-S細胞

答案:見到R-S細胞

淋巴瘤的最常見臨床表現(xiàn)是()

A:肝脾大

B: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

C:乏力、盜汗、消瘦

D:周期性發(fā)熱

E:皮膚瘙癢

答案: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

主要根據(jù)什么細胞,將淋巴瘤分為兩大類()

A:異常組織細胞

B:R-S細胞

C:陷窩細胞

D:吞噬性組織細胞,

E:多核巨組織細胞

答案:R-S細胞

淋巴瘤是一組起源于什么的惡性腫瘤()

A:全身組織

B:脾臟

C:肝臟

D:骨髓

E:淋巴結和淋巴組織

答案:淋巴結和淋巴組織

ALL3的細胞形態(tài)學主要特點是()

A:核染色質較粗

B:核仁小而不清

C:以小細胞為主

D:空泡明顯

E:胞質扯少

答案:空泡明顯

關于ALL細胞化學染色,正確的是()

A:α-NBE染色陽性

B:NAS-DCE染色弱陽性

C:PAS染色陰性

D:MPO染色陰性

E:NAP染色積分降低

答案:MPO染色陰性

符合ALL骨髓象特點的是()

A:多數(shù)增生減低

B:以成熟淋巴細胞增生為主

C:涂抹細胞多見

D:粒系增生活躍

E:紅系增生活躍

答案:涂抹細胞多見

關于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正確的是()

A:分化較好者,骨髓中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

B:MPO染色陽性率>3%,NAP積分減低

C:ALLI型是以小細胞為主,核仁小而不清

D:PAS染色多數(shù)呈彌散狀陽性

E:白血病細胞胞質中有Auer小體

答案:ALLI型是以小細胞為主,核仁小而不清

成人T細胞白血?。馨土龌颊咄庵苎?、骨髓中出現(xiàn)的特征性細胞是()

A:火焰細胞

B:R-S細胞

C:Sezary細胞

D:花細胞

E:泡沫細胞

答案:花細胞

幼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特點除外()

A:好發(fā)于老年人

B:分為B-PLL和T-PLL,以前者為多見

C:臨床主要特征是脾大

D:有特異性染色體核型異常

E:白細胞常增加

答案:有特異性染色體核型異常

幼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其幼淋巴細胞主要形態(tài)學特點是()

A:胞質址中等、淺藍色

B:胞核較規(guī)則

C:細胞較大

D:胞質中有粗大顆粒

E:染色質濃集但有核仁

答案:染色質濃集但有核仁

患者男性,38歲,血尿2天就診。查體:淺表淋巴結及肝、脾無腫大。血常規(guī)檢查:Hb65g/L、WBC32.6x10切L,PLT10x109/L。骨髓檢查:某類幼稚細胞占89%,其胞質中顆粒粗大,MPO染色呈強陽性,3P(+)。初步診斷為()

A: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B: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C: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D:類白血病反應

E: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答案: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某ALL初診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復查骨髓:增生活躍,原始淋巴細胞2%,幼稚淋巴細胞7%。該患者屬于()

A:部分緩解

B:臨床治愈

C:病情復發(fā)

D:未緩解期

E:完全緩解

答案:部分緩解

關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錯誤的是()

A: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

B:克隆性細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障礙

C:存在無效造血

D:除Sq-綜合征外,很難見到克隆性遺傳學異常

E:以病態(tài)造血為主要特征

答案:除Sq-綜合征外,很難見到克隆性遺傳學異常

關于MDS與CAA的鑒別點,錯誤的是()

A:外周血小板形態(tài)異常

B:貧血程度

C:骨髓細胞形態(tài)異常

D:克隆性染色體核型異常

E:幼稚前體細胞異常異位

答案:貧血程度

關于骨髓增殖性腫瘤,錯誤的是()

A:各種疾病會有所進展但不會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B:有血細胞質和低的改變,常并發(fā)出血、血栓

C:一般起病緩慢,常有肝脾大

D:為一組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疾病

E:可出現(xiàn)骨髓纖維化、無效造血

答案:各種疾病會有所進展但不會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不屬千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的是()

A:MDS/MPN,不能分類型

B: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C:不典型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D: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

E: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答案: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與不典型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最主要區(qū)別點是()

A:嗜堿性粒細胞的比例

B:外周血白細胞數(shù)及分類結果

C:骨骼原始細胞<5%'且粒系發(fā)育異常

D:Ph染色體及BCR-ABLJ融合基因

E:脾大程度

答案:Ph染色體及BCR-ABLJ融合基因

患者女性,52歲,乏力待查。血常規(guī)檢查:全血細胞減少。骨髓檢查:增生減低,粒紅比正常,原始漿細胞1%、幼稚漿細胞3%、成熟漿細胞3%,無骨髓小粒,其他血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初步考慮()

A:多發(fā)性骨髓瘤

B:惡性淋巴瘤

C: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癥

D:巨球蛋白血癥

E:再生障礙性貧血

答案:多發(fā)性骨髓瘤

MM患者,外周血紅細胞呈緡錢狀排列,主要原因是()

A:嚴重脫水

B:血鈣增加

C:血膜涂片偏厚

D:M蛋白增加

E:纖維蛋白原增加

答案:M蛋白增加

多發(fā)性骨髓瘤最常見的類型是()

A:IgM型

B:輕鏈型

C:IgG型

D:lgD型

E:lgA型

答案:IgG型

不符合無癥狀的多發(fā)性骨髓瘤特點的是()

A:高鈣血癥

B:M蛋白水平達到骨髓瘤診斷標準

C:骨髓中骨髓瘤細胞10%

D:無骨髓瘤相關的癥狀

E:無腎功能不全、貧血及骨質破壞

答案:高鈣血癥

不符合多發(fā)性骨髓瘤特點的是()

A:晚期血小板數(shù)常減少

B:外周血漿細胞常明顯增加

C:常有貧血

D:血沉增加

E:X線檢查常有異常

答案:外周血漿細胞常明顯增加

多發(fā)性骨髓瘤骨髓檢查的主要特點是()

A:骨髓瘤細胞通常習0%

B:檢到Russel小體、葡萄狀細胞及火焰細胞

C:骨髓瘤細胞大小常明顯不一

D:骨髓瘤也可呈灶性分布,故有時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確診

E:骨髓瘤細胞按階段分為原始、幼稚及成熟階段細胞

答案:骨髓瘤細胞通常習0%

關于多發(fā)性骨髓瘤的免疫表型,錯誤的是()

A:細胞內可檢測到單克隆K或入輕鏈

B:CD38、CD138、CD45、CD19、CD56檢測可區(qū)分骨髓瘤細胞和其他細胞

C:隨著病情進展,患者骨髓瘤細胞的免疫表型不會發(fā)生變化

D:正常漿細胞強表達CD38及CD138,CD19+、CD56-

E:骨髓瘤細胞通常為cm9-、CD56令

答案:隨著病情進展,患者骨髓瘤細胞的免疫表型不會發(fā)生變化

粒細胞缺乏癥患者骨髓檢查的主要特點為()

A:非造血細胞相對增多

B:粒系毒性改變

C:造血細胞減少

D:粒紅比下降

E:粒系成熟障礙

答案:粒系成熟障礙

不屬于粒細胞減少癥或(和)缺乏癥檢驗項目的是()

A:腎上腺素激發(fā)試驗

B:骨骼細胞形態(tài)學檢驗

C:血常規(guī)檢查

D:中性粒細胞特異性抗體測定

E:激素抑制試驗

答案:激素抑制試驗

類白血病反應的最常見原因是()

A:感染性疾病

B:藥物中毒

C:急性溶血或出血

D:嚴重外傷或大面積燒傷

E:惡性腫瘤廣泛轉移

答案:感染性疾病

鑒別慢性髓細胞白血病與類白血病反應,首選的細胞化學染色是()

A:MPO染色

B:NAP染色

C:PAS染色

D:NAS-DCE染色

E:鐵染色

答案:NAP染色

關于類白血病反應的血象特點,錯誤的是()

A:中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其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加伴核左移

B:中性粒細胞型中的幼稚粒細胞一般<20%

C:血紅蛋白無明顯變化

D:白細胞可不增加

E:血小板數(shù)正常或增加

答案:中性粒細胞型中的幼稚粒細胞一般<20%

臨床上最常見的類白血病反應是()

A:淋巴細胞型

B:單核細胞型

C:嗜酸性粒細胞型

D:紅白血病型

E:中性粒細胞型

答案:中性粒細胞型

傳染性單個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什么疾?。ǎ?/p>

A:漿細胞增生性疾病

B:淋巴細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C:淋巴細胞惡性疾病

D:單核細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E:單核巨噬細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答案:淋巴細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傳染性單個核細胞增多癥的血常規(guī)檢查主要特點是()

A:淋巴細胞及異淋增多

B:嗜酸性粒細胞及異淋增多

C:中性粒細胞及異淋增多

D:單核細胞及異淋增多

E:白細胞及異淋增多

答案:淋巴細胞及異淋增多

傳染性單個核細胞增多癥血中存在的嗜異性抗體,屬于什么免疫球蛋白()

A:IgE

B:lgD

C:IgG

D:lgM

E:IgA

答案:lgM

MICM分型包括()

A:細胞遺傳學

B:細胞病理學

C:分子生物學

D:細胞形態(tài)學

E:細胞免疫學

答案:細胞遺傳學

;分子生物學

;細胞形態(tài)學

;細胞免疫學

屬于急性白血病常見四大臨床表現(xiàn)的是()

A:栓塞

B:出血

C:貧血

D:浸潤

E:發(fā)熱/感染

答案:出血

;貧血

;浸潤

;發(fā)熱/感染

細胞免疫學分型將B-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绷埽┓譃槟膸仔停ǎ?/p>

A:早前B-急淋

B:普通B-急淋

C:成熟8-急淋

D:前B-急淋

E:特殊B-急淋

答案:早前B-急淋

;普通B-急淋

;成熟8-急淋

;前B-急淋

關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實驗室檢查,正確的是()

A:白細胞增高,淋巴細胞比例增加

B:骨髓中原淋和幼淋通常<20%

C:PAS染色呈粗顆粒狀陽性,NAP積分增加

D:骨髓中淋巴細胞>40%,涂抹細胞易見

E:典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淋巴細胞與正常小淋巴細胞難以區(qū)別

答案:白細胞增高,淋巴細胞比例增加

;PAS染色呈粗顆粒狀陽性,NAP積分增加

;骨髓中淋巴細胞>40%,涂抹細胞易見

;典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淋巴細胞與正常小淋巴細胞難以區(qū)別

關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正確的是()

A:1/3以上患者可進展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B: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貧血、感染和出血

C:男性多于女性

D:多見于老年人

E:常有肝脾大

答案:1/3以上患者可進展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貧血、感染和出血

;男性多于女性

;多見于老年人

關于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診斷標準,具備下列之一可考慮加速期()

A:治療不能控制的持續(xù)性血小板增多(>1000X109/L)

B:骨髓中有顯著的膠原纖維增生

C:治療無效的進行性白細胞增高和(或)脾大

D: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細胞占10%-19%

E:治療無關的血小板待續(xù)性減低

答案:治療不能控制的持續(xù)性血小板增多(>1000X109/L)

;治療無效的進行性白細胞增高和(或)脾大

;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細胞占10%-19%

;治療無關的血小板待續(xù)性減低

關于傳染性單個核細胞增多癥,正確的是()

A:病毒感染B細胞后其表面抗原發(fā)生改變,繼而引起T細胞防御反應

B:多發(fā)生在兒童及青少年

C:EB病毒是一種嗜B淋巴細胞的DNA病毒

D:異淋就是細胞毒性效應細胞,能直接破壞感染EBY的B細胞

E:少數(shù)患者能自愈

答案:病毒感染B細胞后其表面抗原發(fā)生改變,繼而引起T細胞防御反應

;多發(fā)生在兒童及青少年

;EB病毒是一種嗜B淋巴細胞的DNA病毒

;異淋就是細胞毒性效應細胞,能直接破壞感染EBY的B細胞

急性白血病持續(xù)完全緩解指從治療后完全緩解起計算,在這一過程中無白血病復發(fā)達5年以上()

A:錯B:對

答案:錯急性白血病患者停止化療5年或無病生存達10年者,稱為持續(xù)完全緩解()

A:錯B:對

答案:錯慢性髓細胞白血?。云冢┕撬柚?,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桿狀核粒細胞細胞居多()

A:對B:錯

答案:對MM患者骨髓瘤細胞分泌的重鏈明顯多于輕鏈()

A:錯B:對

答案:錯

第五章單元測試

正常情況下血液在血管內流動而不凝固,主要取決于

()

A:血小板B:血液中的凝血物質<抗凝物質

C:血液中的凝血物質和抗凝物質呈動態(tài)平衡

D:血管壁光滑

E:血液中的凝血物質>抗凝物質

答案:血液中的凝血物質和抗凝物質呈動態(tài)平衡

關于一期止血,正確的是()

A:主要由血管和纖溶系統(tǒng)共同完成

B:主要由血管和抗凝成分共同完成

C:主要由凝血因子和抗凝成分共同完成

D:主要由血管和血小板共同完成

E:主要由血管和凝血因子共同完成

答案:主要由血管和血小板共同完成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

A:血小板和纖溶異常引起的止血缺陷

B:血液凝固和抗凝功能異常引起的止血缺陷

C:血管壁和血小板異常引起的止血缺陷

D:毛細血管異常引起的止血缺陷

E:血管壁和血液凝固異常引起的止血缺陷

答案:血液凝固和抗凝功能異常引起的止血缺陷

關于血管壁,錯誤的是()

A:不是所有的血管都由三層構成

B:外膜層主要由疏松結締組織組成

C:中膜層主要由平滑肌纖維及彈性纖維組成

D:生理狀態(tài)下,血管是一種無滲漏的密閉環(huán)路

E:都有內膜層,內膜層又稱為內皮細胞層

答案:都有內膜層,內膜層又稱為內皮細胞層

棒桿狀小體存在于()

A:單核細胞中

B:血管內皮細胞中

C:血小板中

D:平滑肌細胞中

E:膠原中

答案:血管內皮細胞中

關于血管內膜層的結構,錯誤的是()

A:內皮細胞排列雖緊密,但細胞間還存在狹窄的空隙

B:由內皮細胞層、基底膜和結締組織組成

C:內皮細胞有三面,即基底面、管腔面和連接面

D:內皮下組織含有膠原、微纖維、彈性蛋白及平滑肌

E:內皮細胞與基底膜共同構筑雙重屏障,以防止血液外滲

答案:內皮下組織含有膠原、微纖維、彈性蛋白及平滑肌

保持血管形狀、彈性和伸縮作用的主要是()

A:結締組織

B:基底膜

C:內膜層

D:外膜層

E:中膜層

答案:中膜層

關于血管收縮,正確的是()

A:是血管參與止血最快速的反應

B:血管收縮就是一期止血

C:前列環(huán)素可以導致血管收縮

D:大血管的收縮可以引起血管閉合

E:血管的收縮主要依靠神經肌肉調節(jié)

答案:是血管參與止血最快速的反應

內皮細胞合成并釋放下列物質起著抗血栓作用,除外()

A:內皮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

B: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C:內皮衍生松弛因子

D:抗凝血酶

E: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

答案:內皮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

關于血小板的骨架與收縮系統(tǒng),錯誤的是()

A:有3種絲狀結構,包括微管、微絲和膜下細絲

B:在血小板的變形、顆粒釋放、血塊收縮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C:又稱為溶膠-凝膠區(qū)

D:環(huán)形微管是血小板骨架的主要組成部分

E:當血小板被激活,細胞基質中出現(xiàn)大量環(huán)形微管

答案:當血小板被激活,細胞基質中出現(xiàn)大量環(huán)形微管

關于血小板的描述正確的是()

A:α顆粒密度最高

B:溶酶體中有ADP和ATP

C:α顆粒最多

D:從形態(tài)上致密顆粒與α顆粒相似

E:致密顆粒是血小板的消化結構

答案:α顆粒最多

vWF的主要作用是()

A:介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

B:介導血小板的收縮作用

C:下調Ⅶ的合成

D:介導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E:介導血小板的釋放反應

答案:介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

血小板在靜息狀態(tài)下不表達或極少表達,激活后表達增多的是()

A:P-選擇素

B:GPIb/lX復合物

C:GPIa/IIa復合物

D:GPⅣ

E:GPV

答案:P-選擇素

不屬于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標志物是()

A:GMP-140

B:β-TG

C:5HT

D:PF-4

E:TM

答案:5HT

血小板釋放反應中,胞質中最重要的變化是()

A:Ca2十濃度減低

B:ADP增加

C:Ca2十濃度增高

D:TXA2增加

E:PGI2增加

答案:Ca2十濃度增高

不屬于血小板誘聚劑的是()

A:腺苷三磷酸

B:凝血酶

C:膠原

D:腎上腺素

E:血小板活化因子

答案:腺苷三磷酸

關于血小板聚集,正確的是()

A:是通過一條血小板活化因子途徑來完成的

B:GPIIa/IDL有缺陷時,其聚集作用不減弱

C:血小板聚集在內皮細胞表面進行

D:除了GPIIa/Ⅲb參與外,無其他因子參加

E:血小板第二相聚集發(fā)生在血小板激活之后

答案:血小板第二相聚集發(fā)生在血小板激活之后

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共同特點是()

A:均為單鏈糖蛋白

B:參與外源凝血系統(tǒng)

C:參與內源凝血系統(tǒng)

D:基因位點相同

E:N末端含有數(shù)批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殘基

答案:N末端含有數(shù)批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殘基

關于凝血因子,正確的是()

A:所有凝血因子均具有酶的活性

B:因子XII不是體內生理性止血所必需的

C:用羅馬數(shù)字命名的凝血因子共14種

D:所有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液中

E:大多數(shù)凝血因子以維生素K為原料,在肝臟合成

答案:因子XII不是體內生理性止血所必需的

使激肽釋放酶原轉變成激肽釋放酶的因子是()

A:因子IIa

B:因子Va

C:組織因子

D:因子Xlla

E:因子Vlla

答案:因子Xlla

D-二聚體是哪一物質的纖溶酶降解產物()

A:纖維蛋白原

B:纖維蛋白單體

C:可溶性纖維蛋白多聚體

D:纖維蛋白

E:不溶性纖維蛋白多聚體

答案:不溶性纖維蛋白多聚體

關于凝血,正確的是()

A:Vll因子與TF結合后發(fā)生分子構型改變而激活

B:主要由因子Xll的激活啟動凝血

C:因子Xll缺陷易引起出血

D:內源性途徑和外源性途徑沒有聯(lián)系

E:組織因子可以直接激活因子X

答案:Vll因子與TF結合后發(fā)生分子構型改變而激活

機體抑制凝血酶活性最主要的物質是()

A:AT

B:APC

C:PLG

D:PL

E:HCII

答案:AT

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尚需哪種物質作為輔因子()

A:a了巨球蛋白

B:肝素

C:肝素酶

D:血栓調節(jié)蛋白

E:活化蛋白C抑制物

答案:肝素

纖溶酶原內激活途徑的啟動物質是()

A:UK

B:t-PA

C:u-PA

D:SK

E:FXIla

答案:FXIla

下列哪項屬于內源性纖溶酶激活物?

A:激肽酶B: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C:白血病細胞性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D:腫瘤細胞性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E:組織型纖溶酶原徽活物

答案:腫瘤細胞性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關于纖溶酶的作用,錯誤的是()

A:裂解纖維蛋白原

B:裂解纖維蛋白

C:激活血小板

D:水解多種凝血因子

E:分解血漿蛋白和補體

答案:激活血小板

關于纖溶系統(tǒng)的作用,正確的是()

A:血液凝固以后,纖溶系統(tǒng)才開始發(fā)揮作用

B:u-PA激活PLG必須有纖維蛋白作為輔因子

C:纖溶系統(tǒng)與血液凝固存在著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

D:出血性疾病完全由纖溶活性增強所致

E:DIC的高凝期即發(fā)生纖溶亢進

答案:纖溶系統(tǒng)與血液凝固存在著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

關于纖維蛋白(原)的降解,錯誤的是()

A:纖維蛋白(原)在纖溶酶的作用下發(fā)生降解

B:FbDP是指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

C:FgDP是指纖維蛋白原的降解產物

D:FDPs是指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

E:D-二聚體是可溶性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

答案:D-二聚體是可溶性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

之前蛋白C系統(tǒng)中的蛋白C抑制物實質上是()

A:抑制PLG激活

B:纖溶酶原活化抑制物-3

C:促凝作用

D:促纖溶作用

E:抗凝作用

答案:纖溶酶原活化抑制物-3

血液成分改變有利于血栓形成,除外()

A:PS缺陷

B: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

C:HMWK增加

D:FXIE:遺傳性PF:人工瓣膜、體外循環(huán)等凝血因子活化

G:血小板數(shù)增加

答案:FXI血細胞通過以下機制促進血栓形成,除外()

A:紅細胞數(shù)量增多導致紅細胞聚集及血黏度增加

B:白細胞流變性增加,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C:白細胞活化后伸出偽足或突起,易被扣留于微血管內

D:白細胞受到刺激后,可合成和釋放組織因子

E:白細胞可黏附在受損的血管壁上,釋放溶酶體酶

答案:白細胞流變性增加,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vWF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A:保護血漿FVIll因子的活性

B:促進FVIII因子的合成

C:促進血小板在內皮下的黏附

D:促進FVIll因子的分泌

E:保護血小板功能

答案:保護血漿FVIll因子的活性

;促進FVIII因子的合成

;促進血小板在內皮下的黏附

;促進FVIll因子的分泌

下列為血管止血的作用機制,正確的是()

A:激活凝血系統(tǒng)

B:激活纖溶系統(tǒng)

C:激活血小板

D:血管收縮

E:局部血黏度增高

答案:激活凝血系統(tǒng)

;激活血小板

;血管收縮

;局部血黏度增高

關于正常止血過程,正確的是()

A:血小板黏附在內皮細胞上形成紅色血栓

B: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傷口處聚集

C:血小板釋放P凡參與凝血

D:組織因子釋放啟動外源凝血系統(tǒng)

E:血管收縮,血流緩慢

答案: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傷口處聚集

;血小板釋放P凡參與凝血

;組織因子釋放啟動外源凝血系統(tǒng)

;血管收縮,血流緩慢

屬于血小板止血功能的是()

A:聚集功能

B:釋放反應

C:啟動內源凝血途徑

D:黏附功能

E:促凝作用

答案:聚集功能

;釋放反應

;黏附功能

;促凝作用

關于鈣離子,正確的是()

A:血液中除去鈣就失去了凝固性

B:當血鈣下降時,臨床表現(xiàn)為凝血障礙_

C:在內、外源疑血系統(tǒng)中幾乎參與每一步

D:是血小板發(fā)生聚集的必要條件之一

E:在血小板釋放反應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血液中除去鈣就失去了凝固性

;在內、外源疑血系統(tǒng)中幾乎參與每一步

;是血小板發(fā)生聚集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血小板釋放反應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關于肝素,正確的是()

A:肝素是一種酸性黏多糖

B:在體內和體外都具有抗凝作用

C:肝素輔助因子II是肝素的輔因子

D:主要由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產生,存在于大多數(shù)組織中

E:在肝素的激活作用下,肝素輔助因子II滅活凝血酶的速度加快

答案:肝素是一種酸性黏多糖

;在體內和體外都具有抗凝作用

;主要由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產生,存在于大多數(shù)組織中

;在肝素的激活作用下,肝素輔助因子II滅活凝血酶的速度加快

D-二聚體是可溶性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

A:對B:錯

答案:對纖溶系統(tǒng)與血液凝固存在著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

A:錯B:對

答案:對DIC的高凝期即發(fā)生纖溶亢進()

A:對B:錯

答案:錯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的生理功能是抑制血液凝固()

A:對B:錯

答案:對血栓調節(jié)蛋白主要參與纖溶系統(tǒng)的激活()

A:對B:錯

答案:錯

第六章單元測試

血栓與止血檢驗技術中,最常用的抗凝劑是()

A:109mmol/L枸櫞酸鈉

B:15%EDTA-K2

C:肝素

D:物理抗凝

E:1%草酸鉀

答案:109mmol/L枸櫞酸鈉

出血時間測定最常用于哪種疾病的篩選()

A:巨血小板綜合征

B:維生素K缺乏癥

C:凝血因子缺陷癥

D:血管性血友病

E:血友病

答案:血管性血友病

臨床上出血時間測定常用()

A:DUKE法

B:模板法或測定器法

C:三菱針法

D:IVY法

E:試管法

答案:模板法或測定器法

不屬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功能試驗的是()

A:瑞斯托霉素誘導的血小板凝集

B:vWF多聚體分析

C:血漿vWF瑞斯托霉素輔因子

D:vWF的FⅧ結合能力

E:vWF的膠原結合能力

答案:vWF多聚體分析

血管性血友病2B亞型主要異常是vWF()

A:與凝血因子X結合力下降

B:與FVIII結合能力降低

C:與膠原結合能力下降

D:抗原含量下降

E:缺乏大的多聚體

答案:缺乏大的多聚體

關于血漿血栓調節(jié)蛋白(TM)的檢測,錯誤的是()

A:包括活性及抗原的檢測

B:血漿TM增高與vWF升高呈負相關

C:是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標志物之-

D:血管內皮損傷時TM增加

E:TM的活性一般采用發(fā)色底物法

答案:血漿TM增高與vWF升高呈負相關

血漿6-酮-前列腺素F1a和去甲6-酮-前列腺素Fla的測定能間接反映()

A:纖溶系統(tǒng)的活化

B:內皮細胞合成PGI的多少

C:抗凝作用和血栓狀態(tài)

D:血小板功能狀態(tài)

E:凝血因子的活性狀態(tài)

答案:內皮細胞合成PGI的多少

血小板黏附率減低見于()

A:血栓性疾病

B:糖尿病

C:巨血小板綜合征

D:高脂蛋白血癥

E: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答案:巨血小板綜合征

臨床最常用的PAgT測定方法是()

A:自發(fā)性血小板聚集試驗

B:光學比濁法

C:微址反應板法

D:全血電阻抗法

E:剪切誘導法

答案:光學比濁法

血小板聚集率減低見于()

A:高凝狀態(tài)

B:吸煙者

C:口服避孕藥物

D:尿毒癥

E:糖尿病

答案:尿毒癥

血小板聚集試驗中,要用哪種標本()

A:全血

B:富血小板血漿

C:貧血小板血漿

D:貧血小板血漿和富血小板血漿

E:物理抗凝血

答案:貧血小板血漿和富血小板血漿

作用強的血小板誘聚劑是()

A:腎上腺素

B:ADP

C:5-HT

D:TXA

E:凝血酶

答案:凝血酶

哪種情況不會導致凝血酶原時間縮短()

A:長期口服避孕藥

B:先天性FV增多癥

C:高凝狀態(tài)及血栓性疾病

D:纖溶亢進者

E:標本有小凝塊形成

答案:纖溶亢進者

APTT試驗中的部分凝血活酶是指()

A:白陶土

B:鈣離子

C:糾正物

D:組織因子

E:磷脂

答案:磷脂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其試劑主要成分是()

A:組織凝血活酶、Ca2+

B:PF3、Ca2+

C:白陶土、Ca2+

D:腦磷脂、Ca2+

E:PF3

F:T

答案:組織凝血活酶、Ca2+

凝血酶時間的參考區(qū)間為()

A:12-14秒

B:2-5分鐘

C:>15分鐘

D:5-10分鐘

E:16-18秒

答案:16-18秒

測定PT時,加入“標準化"凝血酶的作用是()

A:對不同標本的測定具有同樣靈敏度

B:保證凝血酶的濃度處于一定的水平

C:去除類肝素物質增高的影響

D:去除高FDPs濃度的影響

E:使不同實驗室測定結果具有可比性

答案:保證凝血酶的濃度處于一定的水平

關于PT、APTT試驗,錯誤的是()

A:APTT正常,PT縮短,提示高凝狀態(tài)

B:APTT異常,PT正常,提示內源凝血途徑缺陷

C:APTT、PT均異常,提示可能共同途徑缺陷等

D:APTT正常,PT異常,提示外源凝血途徑缺陷

E:FXIII缺陷的患者APTT、PT可均正常

答案:APTT正常,PT縮短,提示高凝狀態(tài)

FVIII:C檢測(一步法乏因子血漿糾正試驗)需要下列物質,除外()

A:乏訓因子血漿

B:標準血漿

C:白陶土

D:氯化鈣

E:組織凝血活酶

答案:組織凝血活酶

FIB檢測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是()

A:Clauss法和PT衍生法

B:試管法

C:凝固法

D:手工法

E:比濁法

答案:Clauss法和PT衍生法

下列凝血因子活性檢測主要用于肝損傷的檢測,除外()

A:FXII:C

B:FV:C

C:FX:C

D:FVII:C

E:FII:C

答案:FXII:C

TT延長,加甲苯胺藍可以糾正,說明()

A:肝臟病變

B:有肝素或類肝素樣物質存在

C: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減低

D:存在狼瘡抗凝物

E: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增多

答案:有肝素或類肝素樣物質存在

血漿抗凝血酶水平增高,見于()

A:血栓前狀態(tài)和血栓性疾病

B:腎病綜合征

C:肝功能障礙及肝臟疾病

D:DIC及心肌梗死

E: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

答案: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

不符合抗凝血酶活性檢測原理的是()

A:試驗中加入過量FⅩa,使其與標本中的AT形成無活性復合物

B:顯色越深,表明抗凝血酶活性越高

C:發(fā)色基團釋放出PNA,而顯色

D:顯色程度與剩余FXa的量呈正相關

E:剩余的FⅩa作用于發(fā)色基團

答案:顯色越深,表明抗凝血酶活性越高

I型遺傳性PC缺陷癥是指()

A:PC:A(活性)正常,PC:Ag(抗原)下降

B:PC:A(活性)下降,PC:Ag(抗原)正常

C:PC:A(活性)下降,PC:Ag(抗原)下降

D:PC:A(活性)正常,PC:Ag(抗原)正常

E:PC:A(活性)下降,PC:Ag(抗原)增加

答案:PC:A(活性)下降,PC:Ag(抗原)下降

APTT試驗時,加入白陶土的目的是()

A:有利于纖維蛋白絲形成

B:便于結果觀察

C:代替血小板第3因子

D:激活FXE:為凝血提供催化表面

F:FXII

答案:激活FX血漿狼瘡抗凝物檢測時,正常人的標準化LA比值(NLR)為()

A:6

B:<0.8

C:<1.2

D:<2

E:<F:<2.4

答案:<1.2

關于血小板膜糖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正確的是()

A:CD63是一種顆粒膜糖蛋白(反映溶酶體膜)

B:結果一般以陽性血小板百分率表示

C:血小板無力癥患者的CD62P表達減低或無表達

D:對遺傳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

E:血栓性疾病可使多項血小板膜蛋白表達增加

答案:CD63是一種顆粒膜糖蛋白(反映溶酶體膜)

;結果一般以陽性血小板百分率表示

;對遺傳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

;血栓性疾病可使多項血小板膜蛋白表達增加

屬于血小板活化指標的是()

A:血小板微粒(PMP)

B:血小板膜磷脂酰絲氨酸(PS)

C:11-脫氫-血栓烷B2(11-DH-TXB2)

D:血小板膜上纖維蛋白原受體(FIB-R)

E:血小板相關免疫球蛋白(PAIg)

答案:血小板微粒(PMP)

;血小板膜磷脂酰絲氨酸(PS)

;11-脫氫-血栓烷B2(11-DH-TXB2)

;血小板膜上纖維蛋白原受體(FIB-R)

關于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測定,正確的是()

A:需要門所需的試劑

B:該試驗的結果變異較大,現(xiàn)臨床少用

C:為凝血因子(FVa和FXa)提供催化表面

D:血小板第3因子可加速凝血活酶生成

E:由血小板活化過程中磷脂酰絲氨酸(PS)外翻形成的

答案:該試驗的結果變異較大,現(xiàn)臨床少用

;為凝血因子(FVa和FXa)提供催化表面

;血小板第3因子可加速凝血活酶生成

;由血小板活化過程中磷脂酰絲氨酸(PS)外翻形成的

關于全血凝固時間測定,正確的是()

A:使用抗凝劑可導致延長

B:利用離體靜脈血與玻璃接觸后導致血液凝固的原理設計

C:其敏感性、準確性均高

D:縮短見于高凝狀態(tài)、血栓性疾病

E:一般采用試管法

答案:使用抗凝劑可導致延長

;利用離體靜脈血與玻璃接觸后導致血液凝固的原理設計

;縮短見于高凝狀態(tài)、血栓性疾病

;一般采用試管法

關于APTT檢測,不正確的是()

A:能檢出FVIII<25%的輕型血友病

B:臨床上常用手工法

C:每次(每批)APTT測定不必都做正常對照值

D:是常用的共同途徑篩選試驗

E:不同的APTT試劑批號,結果相差不大

答案:臨床上常用手工法

;每次(每批)APTT測定不必都做正常對照值

;是常用的共同途徑篩選試驗

;不同的APTT試劑批號,結果相差不大

關于血漿纖維蛋白原檢測,正確的是()

A:可作為抗凝劑監(jiān)測的指標

B: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

C: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

D:感染、炎癥可導致FIB增高

E:參考區(qū)間為2-4g/L

答案: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

;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

;感染、炎癥可導致FIB增高

;參考區(qū)間為2-4g/L

全血凝固時間測定是篩選外源凝血系統(tǒng)異常()

A:錯B:對

答案:錯TT延長可作為DIC診斷指標之一()

A:錯B:對

答案:對使纖維蛋白(原)降解的是纖溶酶原激活物()

A:錯B:對

答案:錯懷疑有深靜脈血栓形成與肺栓塞時,如D-D正常,發(fā)生急性或活動性血栓形成可能性較?。ǎ?/p>

A:對B:錯

答案:對3P試驗對繼發(fā)性纖溶亢進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A:對B:錯

答案:對

第七章單元測試

二期止血缺陷是什么功能異常引起的()

A:抗凝功能和纖溶活性異常

B:凝血因子和抗凝功能異常

C:纖溶活性異常

D:血小板和血液凝固功能異常

E:血小板和血管壁異常

答案: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