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卷(A)(解析版)_第1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校考試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卷(A)(解析版)_第2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卷(A)(解析版)_第3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卷(A)(解析版)_第4頁
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卷(A)(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荚嚶?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歷史試卷(A)考試時間:2024年11月13日考試用時: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從湖北屈家?guī)X文化遺址選出炭化種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盤(水稻加工殘留物)、33粒粟、27粒小麥及6粒大豆。據測年材料反映,農作物遺存可追溯到距今約5800年。該發(fā)現可以佐證()A.中國原始農業(yè)領先世界 B.區(qū)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動C.稻作農業(yè)源于中原地區(qū) D.長江流域出現貧富分化【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湖北屈家?guī)X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化遺址,位于長江流域,遺址出土了大量水稻炭化種子,也有粟、小麥等作物種子。粟、麥是外來傳入該地區(qū)的作物,說明不同區(qū)域有經濟物質交流,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與其他地區(qū)農業(yè)的比較,無法體現古代農業(yè)領先世界,排除A項;稻作農業(yè)起源于長江流域,排除C項;該遺址的農作物種子無法佐證貧富分化現象的出現,排除D項。故選B項。2.“出奔”在《春秋事例》中解釋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鄰,不以禮出也”。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接受貴族出奔者次數為:魯國37人次,楚國33人次,晉國38人次,宋國20人次,鄭國19人次,齊國36人次,衛(wèi)國18人次。這反映出當時()A.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 B.社會階層流動逐漸增強C.傳統(tǒng)政治秩序受到沖擊 D.生產關系發(fā)生重大變革【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各國的政治非常不穩(wěn)定,國君或掌權者更換頻繁,一派得勢時,失勢的一派在國內便不能容身,只有逃亡他國避禍保命或圖東山再起。出奔者可以是有勢力的貴族或者權臣,可以為依附的士人,也可以是一國之君。主要諸侯國接受貴族出奔頻繁,說明當時宗法分封體制遭到破壞,傳統(tǒng)政治秩序受到沖擊,C項正確;材料反映出當時傳統(tǒng)政治秩序受到沖擊,未涉及華夏認同觀念,排除A項;出奔不能體現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當時傳統(tǒng)政治秩序受到沖擊,未體現生產關系發(fā)生重大變革,排除D項。故選C項。3.據統(tǒng)計,《史記》《漢書》所載西漢前期酷吏,籍貫屬于今陜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屬于今山東省、江蘇省的較少。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歷史文化的延續(xù) B.治國理念的調整C.加強集權的需要 D.經濟發(fā)展的差異【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籍貫屬于今陜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屬于今山東省、江蘇省的較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地區(qū)有著深厚的法治傳統(tǒng)和嚴格的行政管理體系,這導致這些地區(qū)在培養(yǎng)和管理官員方面有著獨特的經驗和傳統(tǒng)。這種歷史文化的延續(xù)使這些地區(qū)的官員((包括酷吏)數量更多,A項正確;西漢前期尊奉黃老無為思想,治國理念并未調整,排除B項;集權是政治方面,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該時期的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沒有太大的差異性,排除D項。故選A項。4.明堂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舉行朝會、慶賞等大典的場所,漢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與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自稱拓跋氏源于黃帝,曾下詔“起明堂”,模仿漢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親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此舉旨在()A.踐行儒家治國理念 B.借鑒漢族政權經驗C.促進民族文化認同 D.彰顯政權合法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堂作為國家禮制的象征,歷來與講求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理論相呼應,以祭天配祖等神圣的儀式來維護天子作為人間之主與上天的緊密關系,進而強調君權神授的神圣性。孝文帝的禮制改革,在政治上為北魏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找到了歷史與儒家經學的理論依據,D項正確;“踐行儒家治國理念”為孝文帝漢化政策的表現而非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借鑒漢族政權經驗”為孝文帝漢化政策的表現而非目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促進民族文化認同”為客觀效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5.西晉時,洛陽的正音“南染吳越,北雜夷虜”,東晉時揚州則“僑吳混合之語音最盛行”,而且“此種相互通化作用范圍甚廣”。南北朝間國書往來,本來的套話是“想彼境內寧靜,此率土安和”,后來為了表示不分彼此,而改成”想境內清晏,今萬國安和”。這些可用于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A.經濟重心南移趨勢的加強 B.分裂中蘊含著大一統(tǒng)趨勢C.文化交融根源于民族征伐 D.少數民族封建化成效顯著【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西晉短暫的大一統(tǒng)外是中國大分裂時代,但是正因為分裂割據戰(zhàn)爭促使統(tǒng)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動語言文字的交流與融合,語言文字的交融往往成為政治統(tǒng)一的前奏,B項正確;南北方區(qū)域文化交融加強,與經濟重心南移關系不大,排除A項;南北地區(qū)文化交融并非根源于民族征伐,排除C項;材料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蘊含著大一統(tǒng)趨勢,并未強調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封建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6.如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人口分布圖,據此判斷這一時期應是()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人口分布圖可知,人口的密集反映該地經濟發(fā)達,唐朝黃河流域為經濟重心,且江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迅速,C項正確;該時期疆域面積廣闊,包含西北新疆地區(qū),西周、秦朝和北宋的疆域不包括西北地區(qū),排除A、B、D項。故選C項。7.兩宋之際,士人的心態(tài)和職業(yè)取向發(fā)生變化,士人流向漸趨多元,追求功名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歷史記載中多有士人經營田產、經營工商、開辦學堂、充任吏僚等記載。他們的“關注點和自我觀念”也從國家層面轉向地方領域,如開渠、鋪路、發(fā)掘鄉(xiāng)賢、推行教化等。這說明當時()①鄉(xiāng)紳社會已然萌發(fā)②階層流動漸趨固化③政治環(huán)境相對開明④士人群體報國無門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兩宋之際(中國)。據材料“士人流向漸趨多元”“從國家層面轉向地方領域,如開渠、鋪路、發(fā)掘鄉(xiāng)賢、推行教化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士人流向呈多元化和地方化,這為明清時期地方鄉(xiāng)紳階層的活躍作了鋪墊,反映出當時鄉(xiāng)紳社會已然萌發(fā),這也與當時兩宋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放松,政治環(huán)境相對開明有關,故①③正確,B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兩宋時期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②不符合史實;士人轉向地方后依然有所作為,不能說“報國無門”,④不符合史實。②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8.下圖為西夏時期甘肅榆林窟中的局部壁畫《玄奘取經圖》。在該圖中,玄身披袈裟,雙手合十,和孫悟空一起做祈禱狀,展示了玄奘西游的故事。據此可知()A.佛教在中原地區(qū)備受推崇 B.唐后期對外交流頻繁C.《西游記》在西夏廣為流傳 D.西夏受中原文化影響【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夏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取經的經歷,隨著佛教在中原地區(qū)的盛行,玄奘取經的事跡被編為話本、故事等,隨著西夏與北宋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原文化對西夏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在壁畫中得以彰顯,D項正確;西夏位于西北地區(qū),不是中原地區(qū),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西夏受中原文化影響,材料強調的不是唐后期的對外交流,排除B項;材料中的《玄奘取經圖》并不等同于《西游記》,且《西游記》成書于明朝,排除C項。故選D項。9.急遞鋪屬于元代官方郵驛系統(tǒng),1015里或1025里設一鋪,設專人傳遞文書或軍事情報。傳遞速度按一晝夜計算,一晝夜400500里,加急時可以達到一晝夜700800里。元朝這一制度的設立()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有效維持了地方治安C.完善了中央行政體制 D.確保了政務信息暢通【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元朝政府設立專門用來傳遞緊急文書的急遞鋪,方便了軍政機要文書的傳遞,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急遞鋪傳遞文書主要是為了行政管理,與維護治安關系不大,排除B項;急遞鋪“傳遞軍政機要”與“中央行政體制”的完善無關,排除C項;“急遞鋪”作為元代傳遞“緊急文書”的特殊郵驛制度,并不能“確?!彼姓招畔⒌臅惩?,且郵驛也不僅限于政務,排除D項。故選A項。10.明初發(fā)行“大明寶鈔”,朱元璋規(guī)定“凡鈔一貫準一千”。表1反映了大明寶鈔折成銅錢比值的變化情況,表中變化()年份1375年1390年1470年1470年1488年大明寶鈔一貫折錢數1000文250文12文2文1文A.表明政府權威的不斷下降 B.根源于銅錢數量的不斷減少C.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D.抑制了商品經濟的良性發(fā)展【答案】D【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大明寶鈔由1375年的1000文到1488年的1文錢,可見大明寶鈔折錢數越來越低,體現了大明寶鈔的貶值,這不利于商品經濟的良性發(fā)展,D項正確;明朝前期政府權威較強,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大明寶鈔不斷貶值源于政府對經濟規(guī)律認識不足、濫發(fā)紙幣等,而非銅錢數量不斷減少,排除B項;材料內容體現了大明寶鈔的貶值問題,這與資本主義萌芽無關,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與雇傭關系的出現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11.有學者指出,“承旨書渝”“只供撰述于其間”以及“議復”展現了軍機大臣們的不同面相…尤其在“議復”過程中,封疆大吏所奏之事被軍機大臣否決的情況時常發(fā)生,皇帝一般支持軍機大臣的意見。該學者旨在強調清代()A.皇權專制發(fā)展到頂峰 B.軍機處在決策中有重要話語權C.軍機處并非法定機構 D.強化對中央官員的控制與監(jiān)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承旨書諭”“被軍機大臣否決”“皇帝一般支持軍機大臣的意見”等及所學可知,軍機大臣除了“承旨書諭”外,還可以通過議復把他們自己的認知與觀點貫徹到軍國大計的決策當中,使其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由此可知,清代軍機處在決策中有重要話語權,B項正確;軍機處的設立雖加強了皇權,但材料體現了皇帝支持軍機處意見,無法體現皇權達到頂峰,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軍機處的重要作用,C項本身表述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軍機處在決策中的話語權,而不是對中央官員的控制與監(jiān)察,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表是兩首明清時期的民間歌謠。據此可推知,明清時期()歌名內容迎闖王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世上官多不太平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河中魚多攪濁水,世上官多不太平。A.民眾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B.文學創(chuàng)作脫離社會現實C.西學東漸沖擊理學權威 D.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危機嚴重【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吃著不夠有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可知,《迎闖王》謳歌的是闖王的反抗精神以及廣大民眾對于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歡迎、認同;根據材料“攪濁水”“世上官多不太平”可知,《世上官多不太平》反映了百姓對官員壓榨人民現象的批判。這兩首歌謠從本質上反映了明末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危機嚴重,D項正確;民間歌謠反映了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危機嚴重,并不能反映民眾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排除A項;《迎闖王》《世上官多不太平》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排除B項;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材料未涉及西學東漸,排除C項。故選D項。13.鴉片戰(zhàn)爭后,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近謀”;徐繼畬則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賴以產生的制度基礎,提出師法泰西文明以自強,可謂睜眼看世界之“遠略”。這反映了()A.傳統(tǒng)華夷觀念得以徹底轉變 B.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共識C.民族危機下救國方案的探索 D.中體西用思想付諸實踐【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以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為代表的地主階級開明派,積極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以挽救民族危亡,C項正確;據材料“魏源將西方的強大歸于兵工,主張師夷兵工以籌?!笨芍?,當時的華夷觀念并未發(fā)生轉變,排除A項;當時只有極少數的開明地主主張學習西方,學習西方沒有成為社會共識,排除B項;魏源、徐繼畬等地主階級抵抗派學習西方的思想并未付諸實踐,將中體西用的價值理念付諸實踐的是洋務派,排除D項。故選C項。14.表3反映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租界華人數量變化情況時間1853年1860年1862年1865年人數約500人30萬人最多曾達到70萬人13.7萬導致這段時期上海租界華人數量驟變的主要原因是()A.租界范圍的擴大 B.農民運動的影響C.侵華戰(zhàn)爭的發(fā)生 D.洋務企業(yè)的開辦【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太平軍打到南京,戰(zhàn)火延及上海附近,為躲避戰(zhàn)火地主士紳甚至普通百姓紛紛進入上海租界,導致租界人數猛增。太平天國被鎮(zhèn)壓后,這些人又紛紛離開英租界,導致1865年租界人數猛降,B項正確;租界范圍的擴大會導致華人數量增長,但解釋不了人數減少,排除A項;導致這段時期上海租界華人數量驟變的主要原因是農民運動的影響,C項解釋片面,排除C項;“洋務企業(yè)的開辦”無法導致這一時期上海租界人數的劇烈變化(猛增又陡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15.1884年中法《簡明新約》規(guī)定:“此約繕中法文各兩份,各執(zhí)一份為據,應按公法通例以法文為正。”1885年續(xù)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簽署的中法《越南條款》沒有“以法文為正”字樣。這表明清政府()A.極度缺乏國際公法意識 B.意圖抵御外國在華話語權C.繼續(xù)堅守中越宗藩關系 D.有效遏制了西南邊疆危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1884年中法《簡明新約》規(guī)定以法文為正,顯示出法國在條約文本上的話語權。1885年續(xù)談時,慈禧太后將這一條款“勾掉”,并在最終簽署的《越南條款》中沒有“以法文為正”的字樣,表明清政府試圖抵御外國在華的話語權,B項正確;慈禧的行為體現了清政府試圖抵御外國在華話語權,并非缺乏國際公法意識,且“極度”缺乏公法意識,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清政府對承認越南獨立等條款的態(tài)度,不能得知繼續(xù)堅守中越宗藩關系,排除C項;中法戰(zhàn)爭后,中國西南門戶被打開,沒有有效遏制西南邊疆危機,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小題共4小題,共55分。16.糧食作為國計民生的最基本物資,在唐朝的盛衰榮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唐朝建立之初,民生凋零、土地荒蕪。為此,唐朝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各級官吏都可能因戶口脫漏而被追責。地方官轄區(qū)內婚姻及戶口增多者,予以嘉獎晉升,反之予以懲戒?!短坡伞诽貏e規(guī)定:“諸部內田疇荒蕪者,一分答三十?!闭€不斷縮短成丁為國家服役的年限。經過一系列政策調整,政府較好地實現了土地與勞動力的緊密結合,結果“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來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關中地區(qū)久有“天府之國”的稱號,但隨著社會發(fā)展,“關中之地不能充分供給帝王宮衛(wèi)百官俸食之需”,需通過唐運河調運各地糧食入關中。安史之亂后,從關中至整個黃河中下游“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同時為防范藩鎮(zhèn),唐朝軍隊擴張到了“兵額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一兵”的地步,這又導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匿戶的頻繁發(fā)生,朝廷只得將供應軍糧的任務轉向地方?!皯毐R、甲仗、器械、糧賜等,并于本路自供”。黃巢起義平定后,朝廷與淮南節(jié)度使鬧翻,東南地區(qū)基本處于獨立狀態(tài),唐朝廷就只能靠著關中的賦稅茍延殘喘。907年,唐亡?!幾岳罹S才《唐朝糧食問題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唐朝前期促進糧食生產的舉措。(2)有學者認為“安史之亂后,唐朝亡于糧食危機”。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對此觀點加以說明?!敬鸢浮浚?)通過加強戶籍管理、鼓勵生育,保障農業(yè)生產的基本勞動力;制訂法律,打擊田疇荒蕪行為;推行均田制,使農民擁有小塊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縮短農民服役年限、租庸調制“納庸代役”,保證了農民比較充分的生產時間等。(2)安史之亂導致關中地區(qū)及黃河流域勞動力嚴重不足,嚴重破壞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關中平原糧食儲量不能滿足政府的需求,加劇了糧食危機,危及統(tǒng)治;糧食危機影響中央軍隊的擴張與軍糧的供應;災荒連年帶來的糧食奇缺,引起農民反抗,沉重打擊了唐王朝;糧食危機加重地方人民的負擔,人口大量逃亡,階級矛盾尖銳;糧食危機引起均田制、租調制的瓦解,中央對人口、土地的控制減弱,影響糧食供應與政權穩(wěn)定;中央對東南地區(qū)控制力減弱,江淮漕運數量大大減少,加劇糧食危機,唐朝最終在缺糧的危機中走向滅亡?!窘馕觥俊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唐朝前期(中國)。根據材料“唐朝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各級官吏都可能因戶口脫漏而被追責。地方官轄區(qū)內婚姻及戶口增多者,予以嘉獎晉升,反之予以懲戒”可知,通過加強戶籍管理、鼓勵生育,保障農業(yè)生產的基本勞動力;根據材料“《唐律》特別規(guī)定:‘諸部內田疇荒蕪者,一分答三十?!笨芍?,制訂法律,打擊田疇荒蕪行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推行均田制,使農民擁有小塊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根據材料“政府還不斷縮短成丁為國家服役的年限”和所學知識可知,縮短農民服役年限、租庸調制“納庸代役”,保證了農民比較充分的生產時間等。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題。時空是唐朝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安史之亂后,從關中至整個黃河中下游‘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知,安史之亂導致關中地區(qū)及黃河流域勞動力嚴重不足,嚴重破壞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關中平原糧食儲量不能滿足政府的需求,加劇了糧食危機,危及統(tǒng)治;根據材料“黃巢起義平定后,朝廷與淮南節(jié)度使鬧翻,東南地區(qū)基本處于獨立狀態(tài),唐朝廷就只能靠著關中的賦稅茍延殘喘”可知,災荒連年帶來的糧食奇缺,引起農民反抗,沉重打擊了唐王朝;中央對東南地區(qū)控制力減弱,江淮漕運數量大大減少,加劇糧食危機,唐朝最終在缺糧的危機中走向滅亡;根據材料“為防范藩鎮(zhèn),唐朝軍隊擴張到了‘兵額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一兵’的地步,這又導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匿戶的頻繁發(fā)生,朝廷只得將供應軍糧的任務轉向地方”可知,糧食危機影響中央軍隊的擴張與軍糧的供應;糧食危機加重地方人民的負擔,人口大量逃亡,階級矛盾尖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糧食危機引起均田制、租調制的瓦解,中央對人口、土地的控制減弱,影響糧食供應與政權穩(wěn)定。17.【中國古代的文人“治生”現象】材料一治生,即通過授徒、游幕、行醫(yī)、經商等手段謀生。文人從事治生活動,可上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文人從事治生已成十分普遍的現象,這一時期他們的治生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南宋的義利思想和元代理學家許衡的治生思想,將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認為治生對治學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違背義理,治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王守仁認為“古者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官員沈德符也認為“士大夫贖貨無厭者,固云齷下流,然為子孫計,或是一理”。思想家陳確認為“唯真志于學者,則必能讀書,必能治生”。清代文人張履祥在前代治生思想的影響下,提出“治生以稼為先”的主張。他一邊治學,一邊身體力行,從事農業(yè)實踐,并不斷地總結經驗,著成對后世影響很大的農學巨著《補農書》。材料二明清時期,重視治生思潮的興起,對于世風和士風的影響很大,如浙東、浙西的風俗不同,浙西好貨食利,尚奢華,浙東則比較淳樸,重氣節(jié)。清嘉、道之際,烏程人沈堯云對社會上文士汲汲于治生獲利的現象予以深刻揭示,認為當時已四民不分,商人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文人從事治生本無可厚非,但也出現了一些為人不齒的個別現象,戴名世對社會上出現的文士鉆營利祿之途,所謂的好士者偏離正道的傾向予以抨擊,王應奎也對一些文人為了追求物質財富而將道德拋諸腦后的現象頗為憂慮,“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謂之能措大事可乎”?——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徐永斌《明清時期文人的治生觀念》(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的“治生”主張,并結合所學分析這一時期“治生”思想興盛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要評價明清時期的“治生”觀念?!敬鸢浮浚?)主張:“治生”對治學和社會發(fā)展起重要作用;“治生”以不違背義理為前提;“治生”是士農工商異業(yè)而同道的體現;文人士大夫好貨食利的行為大體符合義理;讀書、“治生”都是真正學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治生”以從事農事為急要。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前代文人“治生”思想的傳播與發(fā)展;傳統(tǒng)義利觀的轉變;文人和政府官員等的參與和支持。(2)評價:明清時期的“治生”觀念提升了工商業(yè)的地位,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文人由“重義輕利”的正統(tǒng)觀念轉向“重利趨利”的功利價值觀,工商皆本的思潮興起,促進了思想觀念的轉變;促進社會經商風氣濃厚;有利于社會基層治理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但是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等現象,對社會風氣造成不利影響。【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主張:根據材料一“他們認為治生對治學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違背義理,治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可知,“治生”對治學和社會發(fā)展起重要作用;“治生”以不違背義理為前提;根據材料一“古者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可知,“治生”是士農工商異業(yè)而同道的體現;根據材料一“士大夫贖貨無厭者,固云齷下流,然為子孫計,或是一理”可知,文人士大夫好貨食利的行為大體符合義理;根據材料一“唯真志于學者,則必能讀書,必能治生”可知,讀書、“治生”都是真正學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根據材料一“治生以稼為先”可知,“治生”以從事農事為急要。原因:根據材料一“治生,即通過授徒、游幕、行醫(yī)、經商等手段謀生。文人從事治生活動,可上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文人從事治生已成十分普遍的現象”和所學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根據材料一“這一時期他們的治生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南宋的義利思想和元代理學家許衡的治生思想,將治生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認為治生對治學和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不違背義理,治生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可知,前代文人“治生”思想的傳播與發(fā)展;傳統(tǒng)義利觀的轉變;根據材料一“王守仁認為‘古者四民異業(yè)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官員沈德符也認為‘士大夫贖貨無厭者,固云齷下流,然為子孫計,或是一理’。思想家陳確認為‘唯真志于學者,則必能讀書,必能治生’。清代文人張履祥在前代治生思想的影響下,提出‘治生以稼為先’的主張”可知,文人和政府官員等的參與和支持?!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評價:根據材料二“清嘉、道之際,烏程人沈堯云對社會上文士汲汲于治生獲利的現象予以深刻揭示,認為當時已四民不分,商人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文人從事治生本無可厚非”和所學知識,可從明清時期的“治生”觀念提升了工商業(yè)的地位,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文人由“重義輕利”的正統(tǒng)觀念轉向“重利趨利”的功利價值觀,工商皆本的思潮興起,促進了思想觀念的轉變;促進社會經商風氣濃厚;有利于社會基層治理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等方面分析。根據材料二“但也出現了一些為人不齒的個別現象,戴名世對社會上出現的文士鉆營利祿之途,所謂的好士者偏離正道的傾向予以抨擊,王應奎也對一些文人為了追求物質財富而將道德拋諸腦后的現象頗為憂慮,‘然今日之秀才,偷懦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謂之能措大事可乎’?”可知,但是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等現象,對社會風氣造成不利影響。18.【中國歷史上的翻譯活動】材料一從周朝的翻譯活動算起直至鴉片戰(zhàn)爭前為止的近3000年間,我國翻譯活動經歷了兩次高潮。第一次翻譯高潮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東漢到唐宋時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開始大規(guī)模地傳入中國,對哲學、文學、藝術甚至對外交往等產生深刻影響。明末清初,許多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不僅帶來了西方的宗教,還帶來了西方的科學,由此引發(fā)了中國翻譯史上的第二次翻譯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譯為主的翻譯活動?!幾詮堄乐小墩撝袊鴼v史上翻譯高潮產生的成果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材料二1862年6月,京師同文館正式開館,設立初期只是為了培養(yǎng)為朝廷效力的專業(yè)外交翻譯人才。洋務派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真正的西學乃是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學等科學技術,于是1867年陸續(xù)增設天文、算學、化學和公法等館舍,學習西方自然科學。京師同文館存續(xù)期間(1862-1902年),師生們以翻譯國際法為肇端,漸及外交、天文、歷史、醫(yī)學、數學等不同領域,印刷出版《萬國公法》《富國策》《化學闡源》等多部西方著作?!幾杂砣逝蟆稄奈髡Z到西學:清末京師同文館創(chuàng)辦始末》(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別分析第一、二次翻譯高潮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京師同文館教學內容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變化的原因?!敬鸢浮浚?)影響:第一次:①隨著佛經被譯成中文,佛教更加盛行,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②對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等產生深遠影響。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第二次:①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但影響有限,局限于部分士大夫。(2)變化:教學內容由單一的語言類發(fā)展到西方各國的自然科學和部分社會科學知識,涉及領域日益廣泛。原因:民族危機加深;西學不斷傳入;洋務運動發(fā)展;國人救國方案探索的深入?!窘馕觥俊拘?】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第一次:據材料“東漢到唐宋時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開始大規(guī)模地傳入中國”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佛經被譯成中文,佛教更加盛行,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據材料“對哲學、文學、藝術甚至對外交往等產生深刻影響”可知,對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等產生深遠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并影響中華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第二次:據材料“他們不僅帶來了西方的宗教,還帶來了西方的科學”可知,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的翻譯書籍及科技影響較為有限,局限于部分士大夫。小問2】本題是材料題之概括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據材料“設立初期只是為了培養(yǎng)為朝廷效力的專業(yè)外交翻譯人才。洋務派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真正的西學乃是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學等科學技術,于是1867年陸續(xù)增設天文、算學、化學和公法等館舍,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可知,教學內容由單一的語言類發(fā)展到西方各國的自然科學和部分社會科學知識,涉及領域日益廣泛。原因:據材料“西學乃是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背后的天文、算學等科學技術”及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加深,中國需要救亡圖存;據材料“1867年陸續(xù)增設天文、算學、化學和公法等館舍,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可知,洋務運動在此時期不斷發(fā)展;同時,伴隨著列強的侵略,西學不斷傳入;國人救國方案探索也不斷深入。19.【專利保護和中國的救亡圖存】材料1902—1903年,根據《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清政府派代表在上海與英、美、日等國分別談判修訂商約事宜。三國提出中國應從速設法保護其有關知識產品在華產權,如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等,使從未對知識立法保護的中國政府第一次面對知識產權交涉。以下是1903年張之洞針對中美商約談判給中國談判代表的電文:“美國允許中國人將其創(chuàng)制之物在美國領取專利牌照云云,此時中國人豈有能創(chuàng)制新機在美國設廠者?不過籍此餌我允保護美人專利耳,真愚我也。所謂保護者,即禁我仿效之謂也?,F中國各省局廠仿用外洋新機,仿造專利機件不少,且正欲各處推廣制造以挽權利。此款一經允許,各國無不援照此約。一經批準之后,各國洋人紛紛赴南北洋掛號,我不能拒,則不獨中國將來不能仿效新機新法,永遠不能振興制造,即現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槍彈炮藥各廠仿效外洋新法新機者,必須立即停工,中國受害實非淺鮮。若準保護美國專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薄幾陨劭啤秱鹘y(tǒng)中國文化與晚清以來中美知識產權爭議》《張文襄公電稿》評述張之洞有關專利保護的主張。(要求:贊成或反對該觀點,或另提出一個觀點均可,并闡述理由。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觀點一:張之洞主張不對外國人專利實行保護。不贊成張之洞的觀點。評述:世界近代科技發(fā)展史上,專利制度推動英國等國家的經濟發(fā)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