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地球物理5_第1頁
概論-地球物理5_第2頁
概論-地球物理5_第3頁
概論-地球物理5_第4頁
概論-地球物理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球科學概論-地球物理學地球科學概論地球物理學IntroductiontoGeophysics教員:王彥賓

地球物理學系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1地球物理學的研究內(nèi)容:固體地球物理領域的研究可以大體分為:1、地震波場:天然地震與人工地震2、位場:重力場和磁場3、電場:電磁感應場4、地熱場:溫度場和大地熱流5、物理化學場:放射性場6、地球運動學和動力學:綜合地球物理場分析研究地球系統(tǒng)和其深部的介質結構與物質組成、狀態(tài)及物質的運動,特別是深部圈層耦合、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及其深層動力過程。2北大地球物理系的沿革:創(chuàng)建于1956年物理系物理專業(yè)的地球物理學專門化;1958年地球物理學系建系與物理系氣象專業(yè)共同組建;地球物理學專業(yè);2001年成立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物理系,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3今天的北大地球物理系2001年全國唯一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國家重點學科,2004年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排名中,北大地球物理學名列第一。

師資隊伍教授9人其中包括:1名院士1名長江學者、2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副教授4人4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最高學歷畢業(yè)學校專業(yè)技術職稱其它陳運泰男1940博士中國科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蔡永恩男1949博士北京大學教授沈正康男1953博士[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陳永順男1956博士[美]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長江學者,杰出基金趙永紅女1958博士北京大學教授胡天躍男1963博士[英]倫敦大學教授黃清華男1967博士[日]大阪大學教授雷軍男1960博士中國地震局副教授周仕勇男1962博士中國地震局教授寧杰遠男1963博士北京大學教授王彥賓男1965博士[日]九州大學副教授蓋增喜男1973博士北京大學副教授張海明男1976博士北京大學副教授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yè)主要及教員情況統(tǒng)計表

5研究方向地震學與地球內(nèi)部物理學(陳、寧、雷、王、周、黃、蓋、張)地球電磁學(黃、陳、安)地球動力學(陳、蔡、王、寧)實驗地球物理學(趙、陳、安)勘探地球物理學(胡、陳)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群體7姓名年齡最高學位/畢業(yè)單位專業(yè)技術職稱蔡永恩62博士,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陳永順56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杰出基金趙永紅54博士,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雷軍52博士,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學副教授周仕勇50博士,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地球物理學教授胡天躍49博士,(英國)倫敦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政府津貼)寧杰遠49博士,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王彥賓47博士,(日本)九州大學地球物理學副教授黃清華45博士,(日本)大阪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新世紀人才,杰出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成員情況一覽8北大地球物理2005年被遴選為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2008年獲得延續(xù)資助

北京大學2005年為止具有10個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

基金委地學部2005年為止具有17個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9基金委地學部17個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地球物理:朱日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

陳曉非,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

地質:丁仲禮,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7)周忠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蔣少涌,南京大學地質系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李獻華,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翟明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高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與環(huán)境:陶澍,北京大學環(huán)境學院

(5)周衛(wèi)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姚檀棟,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傅伯杰,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陳發(fā)虎,蘭州大學地理系海洋:翦知湣,同濟大學海洋學院

(2)戴民漢,廈門大學海洋學院大氣:吳國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9北京大學3地質大學2南京大學1蘭州大學1同濟大學1廈門大學110本群體的形成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專業(yè)是我國老一代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顧功敘、曾融生、王子昌等先生親手創(chuàng)立的,是我國地球物理學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北大地球物理專業(yè)取得了長足進步:

(2001)高校中唯一的固體地球物理學重點學科;

(2003)地球物理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

(2005)被遴選為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

(2007)高校中兩個固體地球物理學重點學科之一.11科研環(huán)境近三年累計獲得1500萬元人民幣,用于地球物理學專業(yè)的學科建設活躍和高水平的學術研究人均在研項目:>2項人均在研經(jīng)費:>20萬/年活躍的學術交流12科研環(huán)境

建設“綜合地球物理野外流動觀測與資料處理系統(tǒng)”,2001-2005期間先后購置

40套便攜式數(shù)字化寬頻帶地震儀

3套便攜式LaCoster&RombergG重力儀

4套便攜式地電、地磁儀

3分量200噸伺服壓力機

7臺Sun工作站組成的地震觀測資料處理系統(tǒng)

2套PC/32節(jié)點并行計算集群1316newRef-Techportableseismometers(12/2003):130-01GuralpCMG-3ESP,30secto50Hz143分量200噸壓力機152套32-節(jié)點的PC機并行計算系統(tǒng)16第二屆中國地球科學論壇17第二屆中國地球科學論壇18北京大學理論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與日本愛媛大學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19積極組織和參加學術交流

202122本專業(yè)研究生學習室中科院地球物理學獎學金(本科生)CGGVeritas公司地球物理學獎學金23展示師生最新科研成果的學術交流欄24學術交流25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大氣科學地理學環(huán)境科學空間物理學數(shù)理科學所在學校具有完整的地球科學教學、研究體系優(yōu)越的學科交叉環(huán)境26目前的研究方向地震學地球內(nèi)部物理學計算地球動力學應用地球物理學實驗地球物理學海洋地球物理學27地震學復雜地球介質地震波傳播研究全球模型:P-SV波28地震學復雜地球介質地震波傳播研究全球模型:SH波29地震學復雜地球介質地震波傳播研究全球模型:30地震學復雜地球介質地震波傳播研究全球模型:31地震學復雜地球介質地震波傳播研究全球模型:32地震學33地震學34地震學35地震學震源物理學:36震源自發(fā)破裂過程數(shù)值模擬37地震學強震地面運動模擬:38地球內(nèi)部物理學39參加中美合作野外天然地震流動臺陣觀測計劃:Hi-CLIMB喜馬拉雅攀登計劃40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聯(lián)合野外天然地震流動臺陣觀測計劃:鄂爾多斯周邊地震帶計劃41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聯(lián)合野外天然地震流動臺陣觀測計劃:鄂爾多斯周邊地震帶計劃42地球內(nèi)部物理學43目前的研究方向計算地球動力學應用地球物理學實驗地球物理學海洋地球物理學44海洋地球物理學陳永順教授和博士生朱健參加了中國首次環(huán)球深海科學考察航次45陸會勝提供46DeploymentofMAPRM.Mi(2005)47海底黑煙囪的發(fā)現(xiàn)M.Mi(2005)48人才培養(yǎng)

在校博士生:

04屆博士生張海明獲得了2002年“挑戰(zhàn)杯”五四青年科學獎競賽一等獎;

05屆博士生洪菲獲得了2004年“挑戰(zhàn)杯”五四青年科學獎競賽一等獎.

畢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004年和2005年僅Nature和Science以他們?yōu)橹靼l(fā)表的文章,就有三篇:

ZhangJ,SongXD,LiYC,etal.(2005),Innercoredifferentialmotionconfirmedbyearthquakewaveformdoublets

SCIENCE309(5739):1357-1360AUG262005

(第一作者)

MatsukageKN,JingZC,KaratoSI(2005)

DensityofhydroussilicatemeltattheconditionsofEarth’sdeepuppermantleNATURE438(7067):488-491NOV242005(雖是第二作者,但對理論推導做出了重要貢獻。并且,最后成稿時第一作者已離開工作單位,收尾工作基本是由景志成完成的。)

ChenWP,YangZH(2004)

EarthquakesbeneaththeHimalayasandTibet:Evidenceforstronglithosphericmantle

SCIENCE304(5679):1949-1952JUN252004(第一作者是楊朝暉的指導老師。)

49建設目標

力爭在5-10年把北大地球物理建成在國際同行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教學科研中心。50D.L.Aanderson&A.M.Dziewonski獲得1998年度Crafoord獎PREM模型(PreliminaryReferenceEarthModel)

DonL.Anderson

EleanorandJohnR.McMillan

ProfessorofGeophysics,Emeritus

Ph.D.,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AdamM.Dziewonski

FrankB.Baird,Jr.ProfessorofScience51CrafoordPrizeAdministeredbytheRoyalSwedishAcademyofSciences,

Anna-GretaandHolgerCrafoord’sFundwasestablishedin1980topromotebasicresearchinmathematics,astronomy,thebiosciences(particularlyecology),thegeosciencesandpolyarthritis.….Theawardsaremadeaccordi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