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新課標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6課時我們的中華文化講義必修_第1頁
2019屆新課標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6課時我們的中華文化講義必修_第2頁
2019屆新課標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6課時我們的中華文化講義必修_第3頁
2019屆新課標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6課時我們的中華文化講義必修_第4頁
2019屆新課標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第三單元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第6課時我們的中華文化講義必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課時我們的中華文化課標版政治

1.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1)表現(xiàn):古老的中華文化經歷了輝煌的歷程,殷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

隋唐—宋元明—明清。(2)見證:①

和史書典籍。(3)時代任務: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②

,使中華

文化的發(fā)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③

相協(xié)調,既保持④

,又體現(xiàn)時代性。教材研讀漢字去其糟粕現(xiàn)代文明民族性2.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特點表現(xiàn)獨特性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地域性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⑤

特征民族性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區(qū)域3.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⑥

,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

文化和睦相處;⑦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

文化的積極成分。(2)作用:有利于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⑧

的認同和對⑨

的理解。求同存異兼收并蓄

自身文化其他民族文化4.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1)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⑩

。中華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

的驕傲。各民族文化

、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2)弘揚各民族文化的意義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

,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

。民族特性中華民族相互交融認同感和歸屬感民族凝聚力5.中華文化的力量(1)表現(xiàn):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

之中。(2)作用:中華文化的力量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zhàn)勝內

憂外患、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

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

。凝聚力力量之源

1.史書典籍印證了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

)

答案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2.不同文化的融合導致文化差異性的消失。

(

)

答案

?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并不影響文化差異性的存在。3.海峽兩岸文化從差異走向統(tǒng)一。

(

)

答案

?文化差異性的存在是海峽兩岸進行文化交流的原因。4.不同地域決定不同文化的發(fā)展。

(

)

答案

?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的發(fā)展,不同地域影響不同文化的發(fā)展。5.中華文化的具體內涵是亙古不變的。

(

)

答案

?文化的具體內涵伴隨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fā)展??键c一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考點突破1.正確區(qū)分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點角度從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縱向)的角度來說的從中華文化的內涵豐富、厚重(橫向)的角度來說的側重點側重從動態(tài)上,即中華文化發(fā)展的軌跡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表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側重從靜態(tài)上,即中華文化的內涵上說明中華文化的特征見證或表現(xiàn)

漢字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地域文化、民族文化2.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包容性的關系

特別提醒正確理解中華文化、民族文化與區(qū)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從世界角度看,中華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種。從內部看,中華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構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個性中華文化與區(qū)域文化從外部看,中華文化與區(qū)域文化是一體的。從內部看,中華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構成,呈現(xiàn)文化的“多元”化區(qū)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區(qū)域文化與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區(qū)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區(qū)域文化研究中經常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

典例1

(2013課標Ⅱ,19,4分)《臺灣風物圖卷》長達320米,以生動的筆墨

描繪了臺灣的自然山川、民俗風土、人文環(huán)境等,被譽為寶島的“清明上

河圖”。中國國民黨主席在2005年訪問大陸的“破冰之旅”時,將該圖卷

的縮小版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臺灣風物圖卷》在海峽

兩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與《清明上河圖》相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風格④是海峽兩岸文化從差異走向同一的重要體現(xiàn)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臺灣風物圖卷》描繪了臺灣的風土民情,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①正確。在“破冰之旅”時,用該圖卷的縮小版促進兩岸交

流,反映了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兩岸人民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

屬感,②正確。材料中未體現(xiàn)《臺灣風物圖卷》與《清明上河圖》具有相

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風格,排除③。④錯在“同一”。變式訓練1

(2015福建文綜,30,4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

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長城飲馬,河梁攜手,北人之氣概也;江南草長,洞

庭始波,南人之情懷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B.生動地展現(xiàn)了區(qū)域文化獨具特色的風采C.說明了中華各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原因D.彰顯了中華五千年文化自強不息的品格

答案

B本題考查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是文化的獨特性。A與題意無關。材料說的是中華文化具有區(qū)域性的表現(xiàn),不是中華文

化多元一體的原因,排除C。材料沒有體現(xiàn)自強不息的品格,排除D。故

選B。變式訓練2

(2016安徽蕪湖一中質檢)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不同區(qū)域豐

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滋養(yǎng)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種文化底

蘊深厚、影響深遠。這體現(xiàn)了

(

)①區(qū)域文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③不同地域決定不同文化的發(fā)展④區(qū)域文化相互借鑒,融合統(tǒng)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此題考查中華文化的特點。安徽不同區(qū)域出現(xiàn)的不同文化,說明了區(qū)域文化各具特色,異彩紛呈,故①正確,入選。安徽的三種文化底蘊

深厚、影響深遠說明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故②正確,入選。③

錯在“決定”上。④錯在“統(tǒng)一”上。1.巧記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考點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2.正確認識中華文化的包容性(1)求同存異側重于不同文化之間相處時的一種外在的、靜止的狀態(tài);兼收

并蓄側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內在的、動態(tài)的交流、借鑒與融合。(2)包容性不是說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鑒,而是中華文化

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不是說融入其他文明

之中。(3)判斷中華文化包容性的常見標志詞:廣泛吸納、博采眾長、古今交融、

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處、完美結合、借鑒等。(4)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與尊重文化多樣性、文化創(chuàng)新中的面向世界、博采

眾長的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體現(xiàn)了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要求,體現(xiàn)了文化

創(chuàng)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要求。回答問題時,要注意上述三個知識之

間的內在聯(lián)系,善于運用這三個知識綜合論證問題。

典例2

[2013課標Ⅰ,39(1),10分]閱讀材料,完成要求。2012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詞典的正文收錄

了NBA、BBS、GDP、UFO等239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此舉引起了廣

泛的爭論,有的人反對,有的人支持。反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的人認為:“拉丁字母出現(xiàn)在方塊漢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個異類,是對漢語

的污染?!薄拔蚁霑粫^幾十年,漢語成了漢英混雜的語言?!薄拔幕邪踩膯栴},再國際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亂?!薄С帧冬F(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的人認為:“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字母詞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應善待字母詞的使用,而

非簡單的拒斥?!薄斑x錄字母詞只是對當下語言現(xiàn)實的承認,體現(xiàn)了語言使用的從簡趨勢,適

應了社會生活變化的需要?!薄闶琴澇蛇€是反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請用文化生活有關

知識闡明理由。(10分)

答案①觀點一:反對收錄西文字母詞理由: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漢語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傳承中華

文明需要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漢語的純潔性。不反對人們在日

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詞,但《詞典》是規(guī)范語言文字的范本,不應收錄,至少

不應在正文中收錄。②觀點二:支持收錄西文字母詞理由:其一,收錄字母詞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特點。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

字母詞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間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漢語言文字具有活

力的表現(xiàn)。其二,《詞典》收錄的字母詞數(shù)量很少,不會使?jié)h語成為混雜的

語言而損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詞的使用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xiàn),尊重文化

多樣性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解析解答本題,一要注意分觀點和理由兩部分作答,第一部分亮明觀點,第二部分說明理由;二要注意只選擇一種觀點并說明理由即可,不可畫蛇添

足;三要注意聯(lián)想,反對收錄的理由可由《現(xiàn)代漢語詞典》聯(lián)想到語言文字

的重要性、中華文化的民族性,贊成收錄的理由可由“西文字母詞”聯(lián)想

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等。變式訓練3

(2016江西吉安一中質檢)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在18

世紀下半葉經徽劇、秦腔、漢調的交融,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

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xiàn)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紛呈B.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和一脈相承C.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xiàn)融會貫通

答案

C此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京劇的形成是徽劇、秦腔、漢調交融的結果,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兼容性,故選C。這一過程沒有時間

的前后跨度,所以不可能呈現(xiàn)源遠流長,排除B。此題設問只指向一種文化,

故排除A。文化雖然有著共性,但是文化也包括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再者文化

由社會經濟、政治決定,所以并非所有文化都能夠實現(xiàn)融會貫通,排除D。1.認識中華文化的力量(1)對外:中華文化的力量始終顯示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無窮的魅力。(2)對內:中華文化的力量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zhàn)勝內

憂外患、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

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3)原因: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考點三中華文化的力量方向保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文化傳承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xiàn)時代性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發(fā)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文化發(fā)展的主體

社會實踐是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基礎,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文化發(fā)展應該關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2.如何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

典例3

(2016山西大同質檢)“自己動手么嗬咳,豐衣足食么嗬咳……”慷

慨激昂的歌詞、奮進明快的節(jié)奏、雄壯豪邁的曲調,《軍民大生產》這首

歌一經問世,便迅速廣泛傳唱,鼓舞了根據(jù)地軍民的斗志。這告訴我們

(

)①文化是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動力②優(yōu)秀文化能夠增強民族凝聚力③優(yōu)秀文化是克服艱難險阻的力量之源④文化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物質基礎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B此題考查中華文化的力量。優(yōu)秀文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排除①。文化是精神力量,排除④。通過鼓舞根據(jù)地軍民的斗志,可見文化的力

量,②③符合題意。變式訓練4

(2016山東淄博一中質檢)2015年6月以來,國家典籍博物館陸

續(xù)推出面向中小學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裝訂、剪紙等互動體驗公益課程,

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和感受中華典籍穿越歷史的恒久魅力。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