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一講-知識概述(原卷版)_第1頁
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一講-知識概述(原卷版)_第2頁
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一講-知識概述(原卷版)_第3頁
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一講-知識概述(原卷版)_第4頁
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一講-知識概述(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4PAGE高202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專題學案之文言文閱讀專題第一講知識概述【知識精講】一、文體知識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主要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古人劃分文體的標準主要有三條:文章的語言形式,文章的內容,文章的應用范圍。根據這三條標準,可把古代文言文劃分為三個大類:散文、韻文、駢文。我們常說的文言文主要是指古代散文。eq\a\vs4\al(古,代,散,文)eq\b\lc\{(\a\vs4\al\co1(史傳文\b\lc\{(\a\vs4\al\co1(編年體,如《左傳》《資治通鑒》等,紀傳體,如由《史記》開創(chuàng)的二十四史,國別體,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紀事本末體,如《通鑒紀事本末》等)),論說文\b\lc\{(\a\vs4\al\co1(諸子散文\b\lc\{(\a\vs4\al\co1(語錄體,如《論語》《孟子》等,論文集,如《莊子》《荀子》等)),單篇論文\b\lc\{(\a\vs4\al\co1(論、說、辯、原、寓言,書信、贈序、奏議、詔令、檄文)))),雜記文\b\lc\{(\a\vs4\al\co1(雜記——山川、景物、人事記,筆記——以記事為主,篇幅短小)),應用文\b\lc\{(\a\vs4\al\co1(書信、贈序、奏議、詔令、檄文,疏、碑、表、銘、書序、祭、誄、銘箴、贊頌))))目前,高考考查的文言文體主要是人物傳記,且堅持“淺易”的原則。選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是通過對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tǒng)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古代人物傳記,主要出現(xiàn)在史傳文學中,其特點主要有四點:1.真實性史傳文學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再現(xiàn)歷史,再現(xiàn)人物。傳主及事件必須符合史實,有史學價值,決不能憑空虛構。當然,史傳文學的真實性并不局限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對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jié)也可以借助于想象、聯(lián)想等作適當的藝術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發(fā)展的邏輯。2.藝術性史傳文學要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描摹物態(tài)。史傳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3.概括性在史傳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歷一般都較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如《明史》),但一些小傳(如“逸事”等)或試題中的傳記節(jié)選文段,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xiàn)人物一生完整的經歷、事跡,往往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因而選入試題中的傳記一般要求選材精當、高度概括:一是對人物要有選擇,選擇那些代表性強、事跡豐富和很有性格特點的傳主;二是對人物的事跡要有選擇,選擇能夠概括人物生平特點的事跡,而不是面面俱到。4.通俗性傳記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達方面寫得簡明易懂,容易被讀者接受。傳記語言風格要求多樣化。如介紹科學成就的,語言可以簡明、平實、樸素;描述傳主多種才能與生活情趣的,語言可以生動活潑、文雅詼諧等,富于文學色彩。二、文言文閱讀指導全國新課標卷和新高考卷中的文言文選文一直是“正史”中的古代人物傳記。從歷年高考選文來看,唐宋元明的傳記文出現(xiàn)得比較多,傳主或為文臣,或為武將,大部分位居高官,有不凡的業(yè)績,而又賢良方正,道德品質堪稱表率,多為有遠見卓識、剛正不阿、直言敢諫、關注民生、政績卓著、清正廉明的官吏,是歷史上具有正能量的人物。人物傳記有基本的規(guī)范:開頭對傳主作簡單介紹,如姓名、字號、籍貫、官職升遷,有時還交代其祖上的情況;中間是生平履歷和主要事跡、任職地點及變動、主要政績、成就、特長、性格特點,一般從其讀書、習武、進入仕途寫起,圍繞官職變遷介紹其相應的功業(yè)事跡,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質;結尾交代人物的結局,傳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賞等。閱讀文言人物傳記類文本,可以根據傳人記事的特點,遵循一定的閱讀方法,快速而準確地開展閱讀。具體來說,主要有五個步驟:第一步快速通讀,厘清層次初讀后,應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層次。史傳類文言文,其行文大多按時間順序記敘傳主的一生。厘清文章脈絡層次,抓住表示人物經歷節(jié)點(時間節(jié)點)的詞語比較關鍵,此類詞語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年號及皇帝變動情況、表示時間變動的詞語。第二步結合語境,正確斷句閱讀文言文,把握文意,正確斷句不可少。全國新課標卷和新高考卷斷句題,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閱讀文本中的局部語句作為命題材料。有人可能認為斷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語句即可,不需要著眼全篇,實則大謬。斷句不能僅僅只依據首尾虛詞、對話標志、句式等外在標志,還要依據斷句處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文段整體意思進行理解。我們必須弄清楚這句話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關系及各自的立場觀點等,這樣才有可能正確斷句。第三步勾畫業(yè)績,解讀品性史傳主體部分一般記敘傳主一生中重要的事跡。這些事跡主要是為了突出傳主的功德,表現(xiàn)傳主的某些品格。而命題者命制的分析綜合題,恰恰就是針對傳主的生平事跡、功德品格的。因此,我們可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對這些事跡及與事跡有關的內容做記號,加深印象。(怎樣圈點勾畫,全憑個人習慣。如用單斜線和雙斜線在字句間切分事跡的層次,用問號標示疑難處,用嘆號標示關鍵處。還可在詞句下用小三角形、圓點、波浪線、直線勾畫,標示人名、時間、事件中心詞以及直接或間接評價人物的關鍵詞等。)在勾畫傳主的事跡時,我們可以將分析綜合題各選項看一看,相互比對,想一想:各選項分別是針對什么事跡設置的?從事跡中解讀出的功德品格與自己的認知是否一致?這種方法叫作“借題讀文”。第四步宏觀著眼,微觀品析綜觀近些年全國新課標卷的史傳類文言文閱讀材料,所涉及的傳主至少有兩大共性:第一,具有正能量;第二,具有立體感。所謂立體感,就是人物的品性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宏觀著眼,就是要把握傳主品性的多面性。微觀品析,就是要分析某一事跡的細微之處,如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行事方式等,可以表現(xiàn)傳主的哪一方面或哪幾方面的品性,進而分析傳主的行為依據、性格特點、思想成因等。不放過細微之處,是準確答題的關鍵,因為分析綜合題主要是在細微之處設誤,而篩選整合題更是要揭開“春秋筆法”的真面目。第五步關注文化知識,力爭集腋成裘史傳中,經常涉及古代文化知識。主要包括稱謂字號、官職制度、科舉教育、禮儀文化、紀時紀年、民風民俗等。我們在閱讀時應該有意識地加以積累,并學會運用。我們不僅要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過、試題中考查過的古代文化知識,而且還應該觸類旁通,聯(lián)想擴展到與之相關的古代文化知識。三、文言知識(一)文言實詞閱讀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文言實詞。所謂文言實詞,是指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的詞。它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五類。要了解文言實詞,一定要重點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復詞(同義復詞)、詞類活用五類文言實詞特殊現(xiàn)象。1.一詞多義所謂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一詞多義是古漢語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要把握一詞多義,就要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1)本義在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中,總有一個是最原始、最具體的意義,稱為本義,如“向”的最初意義是“朝北的窗戶”,“兵”的最初意義是“兵器”,“走”的最初意義是“跑”等。(2)引申義引申義是從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同基本意義有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lián)的意義。詞義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①連鎖式:本義和引申義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延伸開去,因此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有密有疏。例如:顧:本義,回頭,回頭看;引申義,看,拜訪,顧惜,考慮。②輻射式:詞義的引申環(huán)繞著一個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開,各引申義與本義之間的聯(lián)系緊密度相同。例如:節(jié):本義,竹節(jié);引申義,草木枝干交接處,人或動物的關節(jié),節(jié)氣,節(jié)操,節(jié)拍。(3)比喻義詞的比喻義是在比喻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因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使語言風格特殊,色彩鮮明,所以跟引申義并列,稱為轉義的一種。2.古今異義詞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某個詞語,在形式上與現(xiàn)代漢語某個詞語完全一致,但在古代與在現(xiàn)代的意義與用法有差異,這類詞叫作古今異義詞。特別是現(xiàn)代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古代很可能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這種意義和用法上的差異是在語言演變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有以下幾種類型:(1)詞義擴大:“中國”,古義一般指中原地區(qū),也指京師;今義則指整個中國?!敖薄昂印保帕x一般特指長江、黃河,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今義則泛指一般的江河。(2)詞義縮?。骸肮取?,古義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現(xiàn)在北方的“谷”專指小米,南方的“谷”則專指稻米?!俺簟?,古義泛指氣味,如“乳臭未干”“銅臭”;今義形容難聞的氣味。(3)詞義轉移:“兵”,古義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今義一般指士兵。“涕”,古義指眼淚,如“士皆垂淚涕泣”(《荊軻刺秦王》);今義一般指鼻涕。(4)詞義弱化:“病”,古代的基本義是“重病”,輕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現(xiàn)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現(xiàn)不正常的情況,都通稱為“病”,不再單純表示“重病”這個意思。(5)詞義強化:“恨”,古代多表示“遺憾,不滿意”的意思;現(xiàn)在則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變化:“卑鄙”,古義指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無貶義;今義指(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是貶義詞。(7)名稱說法改變:“目”改稱“眼睛”,“寡”改稱“少”。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當用甲字,卻借用與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句中本該用“早”字,卻用音同的“蚤”替代。還有一種情形,一個漢字(古字)原本有好幾個意義,后為了區(qū)別不同義項,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如“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莫”是會意字,從字形結構分析,就是“太陽墜入草叢中”的意思,后來為了區(qū)別其他義項,才又造了一個“暮”字專門表示“太陽落山的時刻,即傍晚”這個意思。因此,這兩個字的關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學教學中,把古今字也視為通假字。應該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語音的演變,有的通假字現(xiàn)在的讀音已與本字讀音相差甚遠,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中的“生”通“性”,二者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聲母、韻母、聲調都不相同,這類字在平時就應著重識記。因為通假字和本字多沒有意義上的必然聯(lián)系,所以在閱讀時如遇到按其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等都解釋不通的字時,就要考慮這個字是不是某個字的通假字。通假的分類如下:(1)通用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字,也可以寫那個字。示例: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這兩個字在古代是通用的,這里的“知”通“智”。(2)假借字: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時也可以借用。示例: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本義是跳蚤,因為它和“早晨”的“早”讀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義。“早”是本字,這里的“蚤”是“早”的假借字,即“蚤”通“早”。(3)古今字:一個漢字(古字)原有幾個意義,后為區(qū)別,另造一個新字(今字)來表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意義。示例:4.偏義復詞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語素組合成一個詞,在特定語境中,實際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作陪襯音節(jié)的作用,這類詞就叫偏義復詞。需要注意的是:同義詞連用與偏義復詞在形式上很相似,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區(qū)分開來。同義詞連用時,其中的每一個實詞的意義都有所保留。偏義復詞,是在某一語境下,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失去了,如“無毛羽以御寒暑”(《漢書·刑法志》)與“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兩個句子相比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義復詞,只取“寒”的意義,“暑”為襯字;后一句中的“寒暑”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兼有“寒”“暑”的意思,是兩詞連用。偏義復詞,按詞的構成關系來看,有兩種形式:(1)兩個語素意義相對或相反。示例:①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白頭吟》),“東西”是相對詞,此處只取“東”的意思。②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石鐘山記》),“淺深”是反義詞,此處只取“深”的意義。(2)兩個語素意義相近或相關。示例:①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園圃”是相近詞,分別是“種樹的、種菜的地方”,此處只取“園”之意。②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國家”是相關詞,此處只取“國”之意。5.詞類活用文言文中,甲類詞在特定的語境里,臨時具備了甲類詞本不具備的語法特征(如動詞的使動用法),或者是臨時具有了乙類詞的語法特征(如名詞用作動詞),并進而產生適合于特定語境的含義,這就是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有: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活用為動詞且是使動用法,名詞活用為動詞且是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且是使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且是意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1)名詞活用①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a.名詞后帶了補語,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舍”后帶的介詞結構“于其址”充當補語,“舍”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筑舍定居”。b.幾個名詞連用,如不構成并列或偏正關系,其中一個名詞?;钣脼閯釉~。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籍”與后面的名詞“吏民”組成動賓關系,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登記造冊”。c.名詞前如有結構助詞“所”,則一起組成“所”字結構,該名詞活用為動詞。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罾”本來是名詞,意思是“魚網”,與“所”一起組成“所”字結構,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用網捕”。d.名詞若用在“之、其、爾、汝、我”等代詞前面,則該名詞活用為動詞。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名詞“名”用在代詞“之”的前面,活用為動詞,意思是“命名”。e.名詞用在“欲”“敢”“未”等能愿動詞或副詞后,該名詞可能活用為動詞。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刃”用在“欲”之后,活用為動詞,意思是“殺”。②名詞用作狀語A.普通名詞用作狀語a.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卒廷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廷”用作狀語,意思是“在朝堂上”。b.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本是名詞“竹筐”,這里用作狀語,意思是“用箕畚裝土石”。c.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翼”用作狀語,意思是“像翅膀一樣”。d.表示行為的方式或態(tài)度。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兄”用作狀語,意思是“像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一樣”。B.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主要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頻率、趨勢等。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朝”“夕”用作狀語,表示動作“濟”“設版”的時間,意思是“在早晨”“到了傍晚”。則劉病日篤。(《陳情表》)句中“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的趨勢,意思是“一天天地”。C.方位名詞用作狀語文言文中,方位名詞也可直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西”“東”用作狀語,表示動作的趨向,意思是“向西”“向東”。③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且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既東封鄭。(《燭之武退秦師》),“封”,本義為名詞“邊疆”,在這里用作使動詞,意思是“使……成為邊疆”。④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意動詞,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吾從而師之。(《師說》)“師”就用作意動詞,意思是“把……看作老師”“以……為師”。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侶”“友”為意動詞,意思是“把……當作伴侶”“把……當作朋友”。(2)形容詞活用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及判斷句謂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它就活用為名詞。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良實:忠良、誠實的人。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堅、銳:鐵甲、武器。②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多數是由于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苦:因……而痛苦、痛恨。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善:交好。③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急:使……著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綠:使……變綠。④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意動詞,是主觀上認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tài)。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恥:以……為恥。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與妻書》)樂:以……為快樂。(3)動詞活用①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的主要作用是充當謂語,但有時也出現(xiàn)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表示與這個動詞有關的人或事,這時它就活用為名詞了。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zhàn)》),伏:伏兵。追亡逐北。(《過秦論》),亡、北:潰敗(的軍隊)。②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其后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钣米魇箘佑梅ǖ膭釉~,多數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可帶賓語。及物動詞也有活用為使動詞的情況,但較少見。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赤壁賦》),舞、泣:使……起舞、使……哭泣。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從:使……跟從。(二)文言虛詞文言虛詞,是指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意義的詞,其主要作用是聯(lián)結語言單位。它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1.代詞人稱代詞:吾、予、余、我;女、汝、若、爾、而、乃、子;之、其、彼、厥、渠指示代詞:是、此、斯、茲、之、然、彼、夫、其疑問代詞:誰、孰、何、胡、奚、曷、盍、安、惡、焉不定代詞:或、莫特指代詞:者、所2.副詞時間副詞:既、業(yè)、已、曾、嘗、適、初、曩、昔、向、方、正、昔、會、立、且、將、欲、常、素、雅、俄、旋、乍、暫、忽、猝、須臾、未幾、無何范圍副詞:皆、舉、盡、咸、悉、俱、畢、率、凡、既、偕、共、并、但、唯、止、獨、徒、僅程度副詞:稍、略、少、益、彌、愈、尤、加、滋、殊、頗、極、至、甚、絕、良、酷頻率副詞:再、又、復、迭、頻、數(shuò)語氣副詞:庶、唯、幸、其、豈、殆、寧、庸、庶幾、不、弗、未、勿、莫、無、毋、非、匪、否、靡3.介詞前置介詞:于、以、自、從、至、當、由、緣、乎、與、為、因、見、被、比4.連詞表并列:與、及、且、而、以、亦、載……載……表承接:而、則、因、遂、乃、而后、若夫表遞進:而、且、而況、尚況、非獨……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表選擇:抑、如、若、其、且、將、其……其……、寧……將……、非……則……、不……則……表因果:以、為、因、由、故、緣、以故、是故、由是、所以表假設:如、若、茍、而、即、向、使、向使、設使、假令表條件:乃、縱、無、即、則、然則、縱……尚……、縱令……亦……表轉折:但、然、而、則、顧表取舍:孰若、孰與、與其……毋寧……、與其……孰若……、與……不如……、與……寧……、寧……無……、寧……不……5.助詞結構助詞:之、是綴加助詞:有、其(詞頭),然、焉、如(詞尾)語氣助詞:夫、唯、蓋、豈、其(句首),也、者、矣、焉、乎、耳、歟、與、邪、耶、哉、云(句尾)6.嘆詞表感嘆,吁、嗟乎、嘻、嗚呼等。(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除了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大體一致外,還要關注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文言特殊句式有如下四種: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結構按語氣可分為五種:表陳述、表疑問、表感嘆、表反問、表選擇。1.特殊句式(1)判斷句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判斷,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斷。其形式有:“……者,……也”“……者,……”“……,……也”“……,……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判斷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詞構成“者”字結構,不表停頓。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梁,吾仇也。(《伶官傳序》)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②用副詞“乃”“即”“則”“皆”等表示判斷。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③用動詞“為”“是”表示判斷。古漢語中用“是”表判斷的并不多見,“是”主要作代詞用。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阿房宮賦》)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滕王閣序》)④用“非”“弗”等表示否定判斷。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⑤既不含判斷詞、副詞,也不含語氣詞,即無任何標志詞,僅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此人力士。(《史記·魏公子列傳》)(2)被動句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的句子。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①用介詞“于”表示被動。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②用“見”“見……于……”表示被動。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③用“為”“為……所……”表示被動。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④用“被”“受”“受……于……”表示被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偷安與受紿,自古有亡國。(《同昌叔賦雁奴》)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⑤句中不含被動詞的被動句。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3)倒裝句①主謂倒裝古代漢語里,有時為了強調謂語,會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主謂倒裝,或謂語前置、主語后置,翻譯時要將謂語放在主語后。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②賓語前置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或介詞的賓語常前置。沛公安在?(《鴻門宴》)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前置。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詩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C.用“之”“是”“惟……是……”等作標志的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③定語后置A.定語放在中心語后,用“者”作結尾,構成“中心語+后置定語+者”的格式??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赤壁賦》)B.定語放在中心語后,中間用“之”作為標志詞,構成“中心語+之+后置定語”的格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C.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再用“者”字結尾,構成“中心語+之+后置定語+者”的格式。馬之千里者。(《馬說》)D.在中心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而”,再用“者”字結尾,構成“中心語+而+后置定語+者”的格式。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E.數量詞用作定語,大多放在中心語的后面,格式為“中心語+數(量)詞”。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④狀語后置A.用“于”字構成介詞結構。月出于東山之上。(《赤壁賦》)B.用“以”字構成介詞結構。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C.用“乎”字構成介詞結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4)省略句①省略主語沛公軍霸上,(沛公)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承前省略主語)(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蒙后省略主語)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對話省略主語)②省略謂語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承前省略謂語)因跪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蒙后省略謂語)③省略賓語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省略動詞賓語)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省略介詞賓語)④省略介詞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⑤省略兼語使(之)快彈數曲。(《琵琶行并序》)2.固定結構(1)表陳述有以(有用來……的)、無以(沒有用來……的)、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2)表疑問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何(把……怎么樣)、何所……(……的是誰)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3)表感嘆何其(為什么這么……)、一何(何等、多么)何其衰也。(《伶官傳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4)表反問(兼表揣度)無乃……乎(難道不是……嗎)、得無……乎(能不……嗎)、何……之有(有什么……呢)、不亦……乎(不也是……嗎)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晏子使楚》)(5)表選擇與其……孰若……(與其……不如……)、……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其……耶?其……耶(也)(是……呢?還是……呢)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對點精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20分)袁紹與操書,辭語驕慢。操謂荀彧、郭嘉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嘉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故羽雖強,終為所禽。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靈以來,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愿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于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辈傩υ唬骸叭缜渌?,孤何德以堪之?!奔斡衷唬骸敖B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睆唬骸安幌热尾迹颖蔽匆讏D也?!辈僭唬骸叭?,吾所惑者,又恐紹侵擾關中,西亂羌胡,南誘蜀漢,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彧曰:“關中將帥以十數,莫能相一,唯韓遂、馬騰最強,彼見山東方爭,必各擁眾自保。今若撫以恩德,遣使連和,雖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東,足以不動。侍中、尚書仆射鐘繇有智謀,若屬以西事,公無憂矣?!辈倌吮眙硪允讨惺厮倦`校尉,持節(jié)督關中諸軍,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曹操篡漢》)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也/B.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也/C.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也/D.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漢祖,即漢高祖劉邦,高祖是劉邦的謚號?;?、靈,指漢桓帝、漢靈帝,桓、靈是這兩位皇帝的廟號。B.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國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C.尚書仆射,為尚書省的副官,輔佐尚書令處理朝政,兼糾彈百官,權任甚重。D.持節(jié),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zhí)符節(jié)以為憑證。節(jié),旄節(jié),也叫符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曹操想討伐袁紹,但擔憂沒有袁紹強大。郭嘉用劉邦的勢力不如項羽卻最終戰(zhàn)勝項羽的先例鼓勵曹操,堅定曹操的決心。B.“十勝”中的第三勝是“治勝”。郭嘉認為漢末大亂是統(tǒng)治者“政失于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C.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對比鮮明,說理透徹,曹操聽后笑著說:“像你所說的這些,我不敢當?!边@可以看出曹操一貫的謙遜低調的做事風格。D.曹操和袁紹開戰(zhàn)之前,郭嘉和荀彧的建議大同小異。郭嘉認為可以趁袁紹攻打公孫瓚時,派兵進攻呂布。荀彧認為要想奪取河北,必須先拿下呂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4分)(2)是我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為將奈何?(4分)5.針對曹操擔憂“紹侵擾關中,西亂羌胡,南誘蜀漢”的局面,荀彧提出了什么建議?結果如何?(3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20分)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帝十一年,詔立秦南海尉趙佗為南越王,使陸賈即授璽綬,與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無為南邊患害。陸生至,尉佗魋結①箕倨見陸生。陸生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杰并起,唯漢王先入關,據咸陽。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陸生卒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高后四年,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五年春,佗自稱南越武帝。七年九月,遣隆慮侯周灶將兵擊南越。文帝元年,稱制,與中國侔。帝乃為佗親冢在真定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