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先秦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考點過關練考點01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1.這個早期人類遺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動物化石種類數量之多,以及用火遺跡之豐富,都是同時代其他遺址所無法相比的。出現這段參觀導詞的旅游景點是在(
)A.云南元謀縣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杭 D.陜西西安2.下圖是《河姆渡遺址》郵票,展示了我國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①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
②他們主要使用青銅農具③他們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
④他們已學會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1937年4月清明節(jié),國共兩黨派代表同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2012年4月清明節(jié)前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率臺灣官員在臺北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意欲凸顯“慎終追遠”“源遠流長”等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高于政治層次的文化歷史層次。對兩次祭奠黃帝陵共同傳達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祖國統(tǒng)一已經達成共識 B.文化認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C.救亡圖存激發(fā)了民族認同感 D.海峽兩岸均認同“一個中國”考點02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4.“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边@首《中國》激起了無數人的愛國熱情,在中國歷史上,將國和家融為一體的制度是(
)A.科舉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分封制5.1899年,北京的官員王懿榮確認刻在甲骨上的符號是一種古文字,由此甲骨文“重見天日”。下圖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等與楷書的“水”字,這說明甲骨文(
)字源演變A.是中國發(fā)現最早的文字雛形 B.對后世的造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C.阻斷了后世文字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D.是研究先秦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6.據下圖所示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可見,其制作(
)A.方法簡單 B.工藝高超 C.材料單一 D.種類齊全7.《管子》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其中提到,農夫必須有鐵制的耒、耜、銚(yáo,古代的一種大鋤),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當時(
)A.鐵器廣泛應用 B.戰(zhàn)爭非常頻繁 C.牛耕得到推廣 D.青銅不再使用8.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成效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最能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措施是(
)A.確立縣制 B.鼓勵耕織 C.獎勵軍功 D.禁止私斗9.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都江堰這樣評價:“……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中“偉大”主要體現在(
)A.選擇高山與平原的交接處,充分利用地勢和河道B.有利于統(tǒng)一嶺南地區(qū)C.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tǒng)D.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10.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牧隙骸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材料三:“以法為教”“法不阿貴”“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薄笆略谒姆剑谥醒?;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1)上述材料分別出自哪一思想學派?(2)上述材料中多位思想家研討學術,著書立說的局面出現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繁榮局面在歷史上具有怎樣的影響?真題實戰(zhàn)練1.(22-23下·東營·中考真題)下圖是195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fā)掘出來的頭骨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類頭像。這一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2.(22-23下·新疆·中考真題)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3.(22-23下·濰坊·中考真題)“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边@描述了(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4.(22-23下·呼和浩特·中考真題)“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兩段話反映的是(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C.秦朝的郡縣制 D.西漢的“大一統(tǒng)”5.(22-23下·大連·中考真題)文字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2023年是我國十二生肖紀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國已發(fā)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古代文字書寫“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6.(22-23下·長沙·中考真題)商周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能為此提供佐證的文物是(
)A.人面魚紋彩陶盆 B.二里頭銅鼎 C.司母戊鼎 D.開元通寶7.(22-23下·北京·中考真題)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同時,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說明(
)A.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fā)展 B.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國變法帶來生產工具的改進 D.水利工程為國家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條件8.(21-22下·徐州·中考真題)依據《史記·楚世家》的相關記載,歷史教師講述了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
)起點:楚武王言“我蠻夷也”。發(fā)展:不到百年,楚莊王陳兵問鼎。高潮:晉楚邲之戰(zhàn)后,楚莊王論“武德”。結尾:戰(zhàn)國后期,出現“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局面,楚國一度被推為合縱之長。A.分封制度的強化 B.民族之間的交融C.六國統(tǒng)一的完成 D.經濟重心的南移9.(22-23下·東營·中考真題)下面材料內容反映的是(
)政治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tǒng)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10.(21-22下·長春·中考真題)《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边@一景況得益于(
)A.大禹治水 B.都江堰的修建 C.靈渠的開鑿 D.大運河的開通11.(22-23下·濟南·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文化類創(chuàng)新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典籍中的經典名篇,立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材料一中的經典名句選自先秦典籍,請將①②③④處的典籍名稱補充完整。材料二
春秋時代,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恍╇S著地方經濟發(fā)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積極從事霸業(yè)活動。……到了戰(zhàn)國時期,奪權勝利的地主階級為了鞏固和擴展利益,先后開展了社會改革,掀起了變法運動。面對當時的社會大變革,人們提出不同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2)根據材料二,概括“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重難創(chuàng)新練1.(22-23下·周口·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位于洛陽盆地中東部的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1959年以來發(fā)現主干道路網絡、宮城、宮殿建筑群、官營作坊區(qū)、鑄銅作坊、貴族墓葬和青銅禮器群、綠松石龍等重要遺存,確認是中國青銅時代最早具有明確規(guī)劃的大型都城。材料二:新發(fā)現的主干道路及其兩側墻垣,揭示二里頭都城為宮城居中、顯貴拱衛(wèi)、分層規(guī)劃、分區(qū)而居、區(qū)外設墻、居葬合一的多網格式布局,這是二里頭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二里頭都城這樣嚴謹、清晰、規(guī)整的布局,顯示當時有明確規(guī)劃,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tǒng)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fā)達的規(guī)劃思想、統(tǒng)治制度和模式。這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二里頭都城這一布局,為先秦時期其他都城遺址探索布局、結構提供了參考。材料三:雖然《史記》對夏朝有記載,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學界承認存在,原因是沒有像“殷墟遺址”證明商朝存在的考古發(fā)掘證明。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增強了人們對夏朝存在的信心。(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里頭都城遺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說說二里頭都城遺址網格式布局這一新發(fā)現的歷史價值。(3)結合材料三,談談你對考古發(fā)現與文獻記載這兩種史料關系的認識。2.(22-23下·濟南·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為(替)田開(去掉)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均)?!。ǘ迹┼l(xiāng)邑聚(集合)為縣,置令、丞,凡三十縣?!浴妒酚浬叹袀鳌芬约ち业纳鐣兏餅闀r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階層為骨干,以興旺的私學為基地,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界出現了諸子并起、學派林立、相互駁難的空前繁榮景象,揭開了中華文化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T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材料二
呂思勉認為,“先秦時代的學術,是注重于矯正社會的病態(tài)的,所謂‘撥亂世,反之正’,實不僅儒家,而為各家通有的思想”。《新全球史》中也認為,“正是這一時期的政治混亂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斷反思社會的本質以及人們在社會所應該承擔的角色”?!耙恢露賾]”,社會的重要矛盾,即一致,引發(fā)了士人階層的百慮,他們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社會應該是如何運轉進行了自己的理論構建和大討論。——劉子賢《論社會轉型與文化轉型之關系——以春秋戰(zhàn)國為例》(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在經濟、軍事、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和社會轉型之間的關系。3.(22-23下·長沙·二模)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閱讀下列對商鞅及其變法的記載及商鞅本人的一些變法策論,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zhàn)國策·秦策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商鞅變法推行十年,秦國百姓非常高興,社會安寧,再也沒有偷盜搶劫之類的犯罪。)——摘編自《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
政府頒布一些百姓所憎惡、害怕的政策,百姓不痛快了,就會卑微、懦弱;反之百姓就會強大。百姓弱,國家就會強,反之百姓強,國家就會弱。(所以,國家應盡量使百姓卑微懦弱。)——摘譯自《商君書·弱民二十》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若一人犯法,十家受誅連……百姓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征收雙倍以上賦稅?!g自《史記·商君列傳》古今中外,人們對商鞅及其變法的看法呈兩極態(tài)度,有褒揚與貶抑之分。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選擇其中一種態(tài)度加以評價。(要求:①給出明確觀點;②有理有據,至少兩個論據兩個角度;論從史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楚。)4.(20-21上·中山·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6項中的1項或幾項標準:(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qū)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zhèn)規(guī)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fā)展產生極大影響;(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4)可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5)可作為傳統(tǒng)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tǒng)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lián)系。材料二青城山-都江堰QingChengshan-DujiangyanIrrigationProjeCt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和天師道的祖山庭之一,現為道教全真派的主要活動區(qū)域之一,有道教宮觀20余處,建筑風格具有中國道教文化和川西民居特色。都江堰為戰(zhàn)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率先民于公元前256年所筑,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至今仍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在其周圍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離堆等文物古跡。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請你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青城山-都江堰”向世界遺產大會提出三條申遺理由,并加以說明。(要求所提理由需依據評選標準,條理清楚,符合歷史事實。)
專題01先秦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考點過關練考點01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1.這個早期人類遺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動物化石種類數量之多,以及用火遺跡之豐富,都是同時代其他遺址所無法相比的。出現這段參觀導詞的旅游景點是在(
)A.云南元謀縣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杭 D.陜西西安【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發(fā)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化石,即北京人。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又先后發(fā)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物品,共十萬件以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結合題干材料“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動物化石種類數量之多,以及用火遺跡之豐富,都是同時代其他遺址所無法相比的”可以得出,這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情況,B項正確;云南元謀縣發(fā)現的是元謀人,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浙江余杭發(fā)現的是河姆渡居民,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陜西西安發(fā)現了半坡居民,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下圖是《河姆渡遺址》郵票,展示了我國河姆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①他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
②他們主要使用青銅農具③他們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
④他們已學會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詳解】依據所學可知,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yǎng)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結合題干三張郵票可知,河姆渡居民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①正確;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③正確;河姆渡居民已學會了制作舟船,④正確;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使用磨制石器,②錯誤。故根據題干材料可以得出的結論是①③④,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3.1937年4月清明節(jié),國共兩黨派代表同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2012年4月清明節(jié)前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率臺灣官員在臺北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意欲凸顯“慎終追遠”“源遠流長”等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高于政治層次的文化歷史層次。對兩次祭奠黃帝陵共同傳達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祖國統(tǒng)一已經達成共識 B.文化認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C.救亡圖存激發(fā)了民族認同感 D.海峽兩岸均認同“一個中國”【答案】B【詳解】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國共兩黨派代表同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率臺灣官員在臺北主持遙祭黃帝陵典禮”反映了海峽兩岸華人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這種文化認同提高了民族凝聚力,B項正確;AD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C項與2012年臺灣當局領導人的遙祭黃帝陵典禮無關,排除C項。故選B項??键c02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4.“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边@首《中國》激起了無數人的愛國熱情,在中國歷史上,將國和家融為一體的制度是(
)A.科舉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分封制【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鞏固統(tǒng)治,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yōu)橹T侯。將國和家融為一體,D項正確;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排除A項;郡縣制是秦朝時期實行的對地方的管理制度,排除B項;行省制是元朝時期實行的對地方的管理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5.1899年,北京的官員王懿榮確認刻在甲骨上的符號是一種古文字,由此甲骨文“重見天日”。下圖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等與楷書的“水”字,這說明甲骨文(
)字源演變A.是中國發(fā)現最早的文字雛形 B.對后世的造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C.阻斷了后世文字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D.是研究先秦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篆書、秦系簡牘、楷書”的各種寫法,可以看出金文、楚系簡帛、篆書、秦系簡牘、楷書的各種寫法都受到了甲骨文寫法的影響,表明甲骨文對后世的造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B項正確;中國最早的原始文字或文字雛形是賈湖刻符,距今8000年以上,排除A項;材料是說明甲骨文影響了后世的文字,不是阻斷,排除C項;材料無法表明是研究先秦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排除D項。故選B項。6.據下圖所示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可見,其制作(
)A.方法簡單 B.工藝高超 C.材料單一 D.種類齊全【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第一幅神獸是春秋時期的文物,神獸形象詭譎,制作精美,綠松石鑲嵌精細,綠石瑩瑩,極為美觀,實屬罕見之物。第二幅圖青銅爵是飲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夏商周時期,作用相當于酒杯。第三幅圖司母戊鼎是迄今已知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禮器,司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yè)的生產規(guī)模與杰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第四幅圖是戰(zhàn)國坐人銅燈,燈由跽坐人、燈架和燈盤三部分分鑄鉚接而成。它的燈座是一個跪坐著的人,頭梳偏髻,右額有發(fā)飾,下顎還系有帶,身穿高領右掩束袖長袍,腰里還束有寬帶。綜上所述圖示的青銅器,可體現其制作工藝高超,B項正確;圖示體現不出青銅器方法簡單、材料單一的信息,排除AC項;圖中青銅器雖然功能各異,但不能說明青銅器種類齊全,排除D項。故選B。7.《管子》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其中提到,農夫必須有鐵制的耒、耜、銚(yáo,古代的一種大鋤),女工必須有針和刀,制車工必須有斤、鋸、錐、鑿,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材料表明當時(
)A.鐵器廣泛應用 B.戰(zhàn)爭非常頻繁 C.牛耕得到推廣 D.青銅不再使用【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耕者必有一表一耜一銚(大働)”“行服連軺奉(車)者,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可以看出,在紡織、農耕和車輛制作中,鐵器得到了比較廣泛的使用,A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戰(zhàn)爭問題,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耕作方式,排除C項;材料提及了鐵器的使用,沒有提及青銅器是否使用,無法得出青銅不再使用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8.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成效最大的一次改革。其中最能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措施是(
)A.確立縣制 B.鼓勵耕織 C.獎勵軍功 D.禁止私斗【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變法規(guī)定鼓勵耕織。這一措施最能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B項正確;確立縣制是政治角度采取的措施,排除A項;獎勵軍功加強了軍事力量,排除C項;禁止私斗有利于社會安定,排除D項。故選B項。9.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都江堰這樣評價:“……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逼渲小皞ゴ蟆敝饕w現在(
)A.選擇高山與平原的交接處,充分利用地勢和河道B.有利于統(tǒng)一嶺南地區(qū)C.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tǒng)D.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都江堰……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發(fā)揮防洪、灌溉、水運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因此其中“偉大”主要體現在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tǒng)。C項正確;選擇高山與平原的交接處,充分利用地勢和河道,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項;有利于統(tǒng)一嶺南地區(qū),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牧隙骸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薄巴跞缡┤收诿?,省刑罰,薄稅斂……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材料三:“以法為教”“法不阿貴”“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1)上述材料分別出自哪一思想學派?(2)上述材料中多位思想家研討學術,著書立說的局面出現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反映的文化繁榮局面在歷史上具有怎樣的影響?【答案】(1)材料一:墨家思想;材料二:儒家思想;材料三:法家思想。(2)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3)百家爭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驹斀狻浚?)思想學派:依據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笨芍?,體現了墨家墨子“兼愛”“非攻”的觀點;依據材料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可使制挺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笨芍?,體現了儒家孟子的“民貴君輕”“仁政”的思想;依據材料三“以法為教”“法不阿貴”“刑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薄笆略谒姆剑谥醒?;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可知體現了法家韓非子的以法治國、君主加強專制中央集權等思想主張。(2)原因: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上述材料分別出自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主張,他們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重要學派,這一時期諸子百家研討學術、著書立說的局面被稱為百家爭鳴,這一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尤其是鐵犁牛耕的使用與推廣,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的轉型,百家爭鳴這一局面正是當時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3)影響: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真題實戰(zhàn)練1.(22-23下·東營·中考真題)下圖是195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fā)掘出來的頭骨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類頭像。這一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答案】C【詳解】根據課本北京人的相關內容以及圖片可知,圖片反映的是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生活在約70--2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一帶,屬于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懂得保存火種,會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C項正確;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的云南元謀,圖片沒有涉及,排除A項;藍田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到115萬年,圖片沒有涉及,排除B項;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會人工取火,圖片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C項。2.(22-23下·新疆·中考真題)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分析可知,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證明賈湖居民已經學會水稻種植和畜養(yǎng),他們過著原始的農耕生活,C項正確;已經學會保存火種,與材料反映的從事原始農耕生活無關,排除A項;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與材料反映的從事原始農耕生活無關,排除B項;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與材料反映的從事原始農耕生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22-23下·濰坊·中考真題)“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边@描述了(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焙退鶎W可知,堯因舜“孝”進行推薦,后來舜繼堯位,反映了部落聯(lián)盟時期的首領位子的傳遞方法禪讓制,A項正確;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排除B項;世襲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排除C項,郡縣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tǒng)一,排除D項。故選A項。4.(22-23下·呼和浩特·中考真題)“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兩段話反映的是(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C.秦朝的郡縣制 D.西漢的“大一統(tǒng)”【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的“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等信息體現了西周實行的分封制。題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币馑际牵耗憧磸V褒無垠的普天之下,沒有一處不是國君的封土;你看各處封土的天邊盡頭,沒有一人不是國君的奴仆?!捌仗熘履峭跬?,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狈从车氖俏髦艿姆址庵啤項正確;夏朝的“家天下”是王位世襲制的開始標志,排除A項;秦朝的郡縣制與題干的“諸侯立家”不符,排除C項;西漢的“大一統(tǒng)”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22-23下·大連·中考真題)文字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2023年是我國十二生肖紀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國已發(fā)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古代文字書寫“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B.金文 C.小篆D.隸書【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我國已發(fā)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古代文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中國發(fā)現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A項正確;西周時期出現刻寫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與題干信息“我國已發(fā)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古代文字”不符,排除B項;小篆是秦始皇統(tǒng)一后通令全國使用的字體,與題干信息“我國已發(fā)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古代文字”不符,排除C項;隸書出現于秦朝末期,與題干信息“我國已發(fā)現的年代最早、體系較完整的古代文字”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22-23下·長沙·中考真題)商周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能為此提供佐證的文物是(
)A.人面魚紋彩陶盆 B.二里頭銅鼎 C.司母戊鼎 D.開元通寶【答案】C【詳解】根據“青銅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安陽,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C項正確;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時期使用的陶器,不是青銅器,排除A項;二里頭銅鼎是夏朝時期的文物,排除B項;開元通寶是唐朝時期的貨幣,排除D項。故選C項。7.(22-23下·北京·中考真題)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同時,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說明(
)A.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fā)展B.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國變法帶來生產工具的改進D.水利工程為國家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條件【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表明農具促進農業(yè)生產,材料“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表明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新興階級的出現,根據材料“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笨芍?,生產工具的進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發(fā)展,這些都說明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fā)展,A項正確;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生產工具改進的原因,排除C項;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與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21-22下·徐州·中考真題)依據《史記·楚世家》的相關記載,歷史教師講述了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出(
)起點:楚武王言“我蠻夷也”。發(fā)展:不到百年,楚莊王陳兵問鼎。高潮:晉楚邲之戰(zhàn)后,楚莊王論“武德”。結尾:戰(zhàn)國后期,出現“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局面,楚國一度被推為合縱之長。A.分封制度的強化 B.民族之間的交融C.六國統(tǒng)一的完成 D.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解讀材料內容可知,最開始的時候,楚國還自認為蠻夷,到了戰(zhàn)國后期,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一度被推為合縱之長,這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族大規(guī)模交融,B項正確;從“楚莊王陳兵問鼎”可知,周王室已經衰微,分封制瀕臨崩潰,排除A項;六國統(tǒng)一完成于公元前221年,由秦國完成,材料未提及,排除C項;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南宋,與材料內容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9.(22-23下·東營·中考真題)下面材料內容反映的是(
)政治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tǒng)一度量衡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答案】B【詳解】根據“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等內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為富國強兵,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是:在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戰(zhàn),統(tǒng)一度量衡。在政治上,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授爵制;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制定秦律,明法令。商鞅變法促進了農業(yè)生產,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使秦國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為以后兼并六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B項正確;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與“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內容不符,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進行漢化措施,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北宋時期進行王安石變法,與“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21-22下·長春·中考真題)《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一景況得益于(
)A.大禹治水 B.都江堰的修建C.靈渠的開鑿 D.大運河的開通【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戰(zhàn)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大禹治水,排除A項;秦朝時期開鑿靈渠,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發(fā)展,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11.(22-23下·濟南·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文化類創(chuàng)新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典籍中的經典名篇,立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材料一中的經典名句選自先秦典籍,請將①②③④處的典籍名稱補充完整。材料二
春秋時代,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恍╇S著地方經濟發(fā)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積極從事霸業(yè)活動?!搅藨?zhàn)國時期,奪權勝利的地主階級為了鞏固和擴展利益,先后開展了社會改革,掀起了變法運動。面對當時的社會大變革,人們提出不同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幾灾旖B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2)根據材料二,概括“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答案】(1)①:《老子》(或《道德經》)②:《論語》③:《墨子》④:《韓非子》(2)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諸侯爭霸;變法改革。【詳解】(1)由材料“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可知,反映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結合所學可知,老子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他的學說集中在《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因此,①為《老子》(《道德經》);由材料“克己復禮為仁”可知,該學說提倡“仁”。結合所學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因此,②為《論語》;由材料“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可知,提倡兼愛、非攻。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因此,③為《墨子》;由材料“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可知,其主張嚴刑峻法。結合所學可知,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張以法治國,因此,④為《韓非子》。(2)原因:由材料“春秋時代,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的發(fā)展?!薄啊恍╇S著地方經濟發(fā)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積極從事霸業(yè)活動?!薄啊搅藨?zhàn)國時期,奪權勝利的地主階級為了鞏固和擴展利益,先后開展了社會改革,掀起了變法運動?!笨芍?,“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諸侯爭霸;變法改革。重難創(chuàng)新練1.(22-23下·周口·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位于洛陽盆地中東部的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1959年以來發(fā)現主干道路網絡、宮城、宮殿建筑群、官營作坊區(qū)、鑄銅作坊、貴族墓葬和青銅禮器群、綠松石龍等重要遺存,確認是中國青銅時代最早具有明確規(guī)劃的大型都城。材料二:新發(fā)現的主干道路及其兩側墻垣,揭示二里頭都城為宮城居中、顯貴拱衛(wèi)、分層規(guī)劃、分區(qū)而居、區(qū)外設墻、居葬合一的多網格式布局,這是二里頭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二里頭都城這樣嚴謹、清晰、規(guī)整的布局,顯示當時有明確規(guī)劃,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tǒng)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fā)達的規(guī)劃思想、統(tǒng)治制度和模式。這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二里頭都城這一布局,為先秦時期其他都城遺址探索布局、結構提供了參考。材料三:雖然《史記》對夏朝有記載,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學界承認存在,原因是沒有像“殷墟遺址”證明商朝存在的考古發(fā)掘證明。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增強了人們對夏朝存在的信心。(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里頭都城遺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說說二里頭都城遺址網格式布局這一新發(fā)現的歷史價值。(3)結合材料三,談談你對考古發(fā)現與文獻記載這兩種史料關系的認識?!敬鸢浮?1)呈網格式分布;中國最早的有明確規(guī)劃的大型都城。(2)有利于了解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tǒng)治格局井然有序的狀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規(guī)劃思想、統(tǒng)治制度和模式;為研究先秦其它都城遺址布局、結構提供了參考。(任2點即可)(3)考古發(fā)現可以印證文獻記載;文獻記載能夠為考古發(fā)現提供線索。(意思對即可,需要寫出二者互相影響)【詳解】(1)根據“多網格式布局”得出呈網格式分布;根據“是中國青銅時代最早具有明確規(guī)劃的大型都城”得出中國最早的有明確規(guī)劃的大型都城。(2)根據“顯示當時有明確規(guī)劃,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tǒng)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fā)達的規(guī)劃思想、統(tǒng)治制度和模式”得出有利于了解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統(tǒng)治格局井然有序的狀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規(guī)劃思想、統(tǒng)治制度和模式;根據“為先秦時期其他都城遺址探索布局、結構提供了參考”得出為研究先秦其它都城遺址布局、結構提供了參考。(3)根據“《史記》對夏朝有記載”“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增強了人們對夏朝存在的信心”得出考古發(fā)現可以印證文獻記載;根據“雖然《史記》對夏朝有記載,但夏朝一直不被史學界承認存在”得出文獻記載能夠為考古發(fā)現提供線索。2.(22-23下·濟南·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為(替)田開(去掉)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均)?!。ǘ迹┼l(xiāng)邑聚(集合)為縣,置令、丞,凡三十縣。——摘自《史記商君列傳》以激烈的社會變革為時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階層為骨干,以興旺的私學為基地,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界出現了諸子并起、學派林立、相互駁難的空前繁榮景象,揭開了中華文化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T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材料二
呂思勉認為,“先秦時代的學術,是注重于矯正社會的病態(tài)的,所謂‘撥亂世,反之正’,實不僅儒家,而為各家通有的思想”?!缎氯蚴贰分幸舱J為,“正是這一時期的政治混亂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斷反思社會的本質以及人們在社會所應該承擔的角色”。“一致而百慮”,社會的重要矛盾,即一致,引發(fā)了士人階層的百慮,他們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社會應該是如何運轉進行了自己的理論構建和大討論?!獎⒆淤t《論社會轉型與文化轉型之關系——以春秋戰(zhàn)國為例》(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在經濟、軍事、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和社會轉型之間的關系。【答案】(1)表現:經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軍事:諸侯紛爭(或諸侯爭霸)政治:商鞅變法(各國變法運動)思想:百家爭鳴。(2)關系:社會轉型推動著學術思想的調整和深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導致了百家爭鳴的出現)學術思想為社會轉型提供方案。(百家爭鳴為社會變革或轉型提供方案,反過來也促進了社會轉型。)(意思接近即可,或答社會轉型和學術思想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驹斀狻浚?)據材料一的鐵器和牛耕的圖示,可知春秋以來,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他們轉化成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根據材料春秋爭霸的形勢圖,表明諸侯大兼并的殘酷現實導致了諸候國之間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格局。根據材料一“為(替)田開(去掉)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均)?!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商鞅變法的內容。根據材料“戰(zhàn)國時期學術思想界出現了諸子并起、學派林立、相互駁難的空前繁榮景象,揭開了中華文化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苯Y合所學可知,這是百家爭鳴的意義。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方面的變化是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經濟方面的變化是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廣,生產力發(fā)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軍事方面的變化是從春秋時期的爭霸戰(zhàn)爭發(fā)展到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戰(zhàn)爭越來越殘酷。秦國奠定統(tǒng)一天下的基礎和實力得益于商鞅變法。(2)根據材料“正是這一時期的政治混亂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斷反思社會的本質以及人們在社會所應該承擔的角色”。表明社會轉型推動著學術思想的調整和深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導致了百家爭鳴的出現。)根據材料,“一致而百慮”,社會的重要矛盾,即一致,引發(fā)了士人階層的百慮,他們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社會應該是如何運轉進行了自己的理論構建和大討論。表明學術思想為社會轉型提供方案(百家爭鳴為社會變革或轉型提供方案,反過來也促進了社會轉型)。3.(22-23下·長沙·二模)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閱讀下列對商鞅及其變法的記載及商鞅本人的一些變法策論,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zhàn)國策·秦策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zhàn),怯於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商鞅變法推行十年,秦國百姓非常高興,社會安寧,再也沒有偷盜搶劫之類的犯罪。)——摘編自《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
政府頒布一些百姓所憎惡、害怕的政策,百姓不痛快了,就會卑微、懦弱;反之百姓就會強大。百姓弱,國家就會強,反之百姓強,國家就會弱。(所以,國家應盡量使百姓卑微懦弱。)——摘譯自《商君書·弱民二十》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若一人犯法,十家受誅連……百姓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征收雙倍以上賦稅?!g自《史記·商君列傳》古今中外,人們對商鞅及其變法的看法呈兩極態(tài)度,有褒揚與貶抑之分。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選擇其中一種態(tài)度加以評價。(要求:①給出明確觀點;②有理有據,至少兩個論據兩個角度;論從史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楚。)【答案】褒揚的態(tài)度,評價:商鞅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理由:他的改革使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受到百姓的擁護。根據《史記》記載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蓖瑫r商鞅執(zhí)行法律公正無私,人人平等;通過商鞅變法秦國迅速從戰(zhàn)國時期最弱的變成最強到的國家,為秦統(tǒng)一天下奠定基礎。貶抑態(tài)度,評價:商鞅是一個對百姓冷酷無情的政治家。理由:他的變法給百姓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商鞅的變法措施是為君主壓迫百姓想盡辦法,所以他想盡辦法來“弱民”,他說,人民地位卑弱就會崇尚爵位,怯弱就會尊敬官吏;貧窮就重視賞賜。朝廷用刑法統(tǒng)治人民,人民就樂為的用;用賞賜來獎勵戰(zhàn)爭,人民就會輕視死亡。他還用各種嚴酷的法律來嚴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據庫巡檢報告
- 2025年汝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朔州陶瓷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專項07 用轉化思想求不規(guī)則圖形的角度
- 中班戶外主題活動策劃方案五篇
- 幼兒園綜治宣傳月活動策劃方案三篇
- 公司企業(yè)管理咨詢合同
- 擋土墻施工合同
- 車聯(lián)網技術推廣項目合同
- 國際貿易十三章合同磋商年
- 2024年湖南高速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上海鐵路局招聘筆試沖刺題2025
- 國旗班指揮刀訓練動作要領
- 春季安全開學第一課
-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教學課件
- 肖像繪畫市場發(fā)展現狀調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預測報告
- 2021-2022學年遼寧省重點高中協(xié)作校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 同等學力英語申碩考試詞匯(第六版大綱)電子版
- 墓地個人協(xié)議合同模板
- 2024年部編版初中語文各年級教師用書七年級(上冊)
- 中日合同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