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文言文閱讀 -【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_第1頁
08 文言文閱讀 -【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_第2頁
08 文言文閱讀 -【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_第3頁
08 文言文閱讀 -【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_第4頁
08 文言文閱讀 -【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08文言文閱讀-【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08文言文閱讀-【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

閱讀文言文語段,完成各題。

【甲】

王陵,沛人也。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陽,陵亦聚黨數(shù)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擊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鄉(xiāng)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為老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亨①陵母。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后封陵,為安國侯。

(選自《漢書·王陵傳》)

【注釋】①亨,即“烹”。

【乙】

張丞相蒼者,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zhì),身長大,肥白如弧,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瓘埳n德王陵。王陵者,安國侯也。及蒼貴,常父事王陵。陵死后,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歸家。

(選自《史記·張丞相列傳》)

【丙】

寒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注釋】①鄭思肖:南宋末年愛國詩人,終身不降元朝。這首詩寫于南宋滅亡之后。

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2.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愿為老妾語陵②此中人語云

B.①張蒼德王陵②儉以養(yǎng)德

C.①陵使至②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

D.①亡歸②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陵使至,則東鄉(xiāng)坐陵母,欲以招陵。

(2)及蒼貴,常父事王陵。

4.賞析“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p>

5.下面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甲】文中王母是深明大義的人,他認為劉邦忠厚可成大事,便自殺明志,遺言給兒子讓他輔佐劉邦平定天下。

B.【甲】文中劉邦在沛縣起兵后,王陵也聚集了數(shù)千人的隊伍,不肯臣服于劉邦,楚漢相爭開始后,他才帶兵歸順劉邦,這也是他后來遲遲沒有封侯的全部原因。

C.【乙】文中王陵救過張蒼的性命,張蒼不負恩義,知恩圖報,休假時總是先拜見王陵夫人,獻上美食才回家。

D.【丙】詩中寫百花已經(jīng)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的“趣”,既指菊花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指詩人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的主觀之趣。

【甲】

獨酌成詩

杜甫

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

兵戈①猶在眼,儒術(shù)豈謀身。共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②。

注釋:①兵戈:代指戰(zhàn)爭。②野人:指黎民百姓。

【乙】

峽州至喜亭記

尚書虞部①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險,至此而始平夷,以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為下州②,廩③與俸皆薄,而僻且遠,雖有善政,不足為名譽以資進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易,《詩》所謂:“愷悌君子④”者矣!

自公之來,歲數(shù)⑤大豐,因民之余⑥,然后有作,惠于往來,以館以勞動不違時而人有賴是皆宜書。故凡公之佐吏⑦,因相與謀,而屬筆于修焉。

(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有刪改)

注釋:①尚書虞部:宋朝時期尚書省所轄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轄屯田、虞部、水部三司。②下州:偏遠州縣。③廩(lǐn):米倉,這里指官員的供給。④愷悌君子:和樂親善,平易近人的謙謙君子。⑤歲數(shù):年年。⑥余:生活富足、有余。⑦佐吏:朱公手下的門吏。

6.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夷陵固為下州(本來)B.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這)

C.因相與謀(于是)D.屬筆于修焉(寫)

7.用“/"為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3處)

以館以勞動不違時而人有賴是皆宜書

8.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作至喜亭于江津,以為舟者之停留也。

②雖有善政,不足為名譽以資進取。

9.請簡要鑒賞【甲】詩中的首聯(lián)。

10.【甲】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復(fù)雜情感?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

11.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闭垎柤孜闹械亩鸥鸵椅闹械闹旃羞@樣的為政理念嗎?結(jié)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

①臣聞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

②何謂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非有孔、墨、曾子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然起窮巷,奮棘矜①,偏袒大呼,而天下從風,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謂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③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shù)十萬,威足以嚴②其境內(nèi),財足以勸③其士民,然不能西攘④尺寸之地而身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quán)輕于匹夫而兵弱于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④由此觀之,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節(jié)選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注】①奮棘矜:揮舞戟矛。②嚴:震懾。③勸:鼓勵。④攘:奪取。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臣聞天下之患(

)

(2)此其故何也()

(3)當是之時()___(4)安土樂俗之民眾(

)

13.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

14.翻譯句子。

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也,賢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15.選文與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論述國家治理的觀點和論證方法上有何相似之處?試分析。

【甲】

少年行二首(其一)

王昌齡

西陵俠年少,送客短長亭。

青槐夾兩路,白馬如流星。

聞道羽書①急,單于寇井陘②。

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③。

【注】①羽書:古代插有鳥羽的緊急軍事文書。②井陘:今河北井陘縣。③燕山銘: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后泛指歌頌邊功的文字。

【乙】

昌齡,字少伯,太原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又中宏辭①,遷校書郎。后以不護細行②,貶龍標尉。以刀火之際③,歸鄉(xiāng)里,為刺史閭丘曉④所忌而殺。

后張鎬⑤按軍河南曉愆期⑥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睍源髴M沮。

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蓋嘗為江寧令。與文士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有詩集五卷,又述作詩格律、境思、體例,共十四篇,為《詩格》一卷,又,《詩中密旨》一卷,及《古樂府解題》一卷,今并傳。

自元嘉以還,四百年之內(nèi),曹、劉、陸、謝,風骨頓盡。逮儲光羲、王昌齡,頗從厥跡,兩賢氣同而體別也。王稍聲峻,奇句俊格,驚耳駭目。奈何晚途不矜小節(jié),謗議騰沸,兩竄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長嘆,失歸全⑦之道,不亦痛哉。

【注】①中宏辭:考中博學宏辭科。②不護細行:不注意小節(jié)。③刀火之際:指安史之亂的時候。④閭丘曉:唐亳州刺史。⑤張鎬:唐肅宗宰相,參與平定安史之亂。⑥愆期:超過期限。⑦歸全:善終。

16.下列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遷校書郎(晉升、升職)B.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被)

C.昌齡工詩(擅長)D.驚耳駭目(驚駭)

17.請給【乙】文中畫“”的句子斷句(在須停頓處畫“/”,僅限3處)。

后張鎬按軍河南曉愆期將戮之辭以親老

18.翻譯下面的句子。

(1)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乎。

(2)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蓋嘗為江寧令。

19.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甲】詩的頷聯(lián)。

20.結(jié)合【甲】詩中相關(guān)詩句,分析詩中“少年"的人物形象特點。

21.【甲】詩中“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一句寫出了邊疆戰(zhàn)事的緊急。結(jié)合【乙】文中王昌齡的生平經(jīng)歷,簡要分析他為何能寫出這樣的詩句。

學校舉辦“鹽城文脈家國情懷"主題讀書會,請你圍繞本土歷史人物與自然景觀探究。

【甲】

范仲淹筑堤

范仲淹知泰州西溪鹽倉監(jiān),時海水倒灌,民田盡毀。仲淹奏請筑捍海堰,長三百里,以御潮患。役夫懼潮,多逃亡。仲淹親率官吏,立堰上指揮,曰:“潮至吾與汝等共進退!”潮退,堰成,民復(fù)墾田,號“范公堤"。其后,鹽城鹽業(yè)大興,百姓稱頌。

(節(jié)選自《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乙】

陸秀夫殉國

陸秀夫,鹽城人。元兵破臨安,秀夫扶幼帝昺走海上。至厓山,元軍圍之。秀夫謂帝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遂負帝投海,后宮及大臣從死者十萬余人。鹽城三元宮舊有秀夫讀書處,壁間題詩猶存。

(節(jié)選自《宋史陸秀夫傳》)

【丙】過范公堤[明]高鶴年范公堤上草芊芊,猶記當年筑堰篇。潮打長堤聲似鼓,千年鹽韻入詩篇。【丁】陸公祠[清]吳嘉紀一瓣心香祭陸公,忠臣氣節(jié)貫長虹。三元宮壁題詩在,猶帶當年劍氣雄。

2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潮至吾與汝等共進退

23.字詞解釋。

文言語句方法借鑒釋義

時海水倒灌課內(nèi)遷移:“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保ā蛾愄鹋c友期行》)時:

民復(fù)墾田查閱詞典:①恢復(fù);②報復(fù);③再,又復(fù):

(填序號)

其后,鹽城鹽業(yè)大興語境推斷:結(jié)合后文“百姓稱頌"興:

壁間題詩猶存成語推斷:金榜題名題:

24.句子翻譯。

(1)役夫懼潮,多逃亡。

(2)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25.甲文“潮至,吾與汝等共進退”與丙詩“潮打長堤聲似鼓"均以“潮聲”為意象,請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分析“潮聲"在兩篇作品中的象征意義有何不同。

26.乙文“負帝投?!迸c丁詩“劍氣雄"均體現(xiàn)陸秀夫的氣節(jié),請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比較分析兩者的寫作手法有何不同。

27.四篇詩文分別通過范仲淹筑堤和陸秀夫殉國的事跡,展現(xiàn)了不同的家國情懷。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分析這兩種情懷的具體表現(xiàn),并談?wù)勊鼈凅w現(xiàn)的“鹽城文脈”的精神內(nèi)涵。

【甲】

望江南______春

宋·蘇軾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wěn),舞雩①風軟纻羅輕。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春色屬蕪菁。

【注釋】①舞雩(yú):魯國祭天求雨的土壇,在今山東曲阜。此處借指春游的亭臺。

【乙】

南湖______春

唐·白居易①

風回云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fù)明。亂點碎紅山杏發(fā),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鸝語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注釋】①這首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當時作者被貶謫為江州司馬。

【丙】

極樂寺紀游

明·袁宗道①

高粱橋水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shù)席,垂線長丈馀。

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②,亙數(shù)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間。

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nèi)舸篝~鱗大可七八圍許。

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為然。余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③,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④乎?是日分韻,各賦一詩而別。

【注釋】①袁宗道,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肮才伞痹娙?,崇尚本色,反對摹擬,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而著稱。②紺殿(gàndiàn):指佛寺。③掛進賢冠:進賢冠是古時儒者所戴的一種表示身份的緇布冠,“掛進賢冠”的意思是掛起官帽,讓給賢能的人。④情障:情感郁結(jié)在心頭而不能消,謂之情障。

2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亙數(shù)十里(

)(2)去橋可三里(

)

(3)暇日(

)(4)思立亦以為然(

)

29.用“/"給文中劃橫線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nèi)舸篝~鱗大可七八圍許

30.根據(jù)詩詞內(nèi)容,以“早”或“暮"補全【甲】和【乙】兩詩的題目并簡述理由。

【甲】詩我選擇(1)_____________,【乙】詩我選擇(2)_____________,理由是(3)_________________。

31.聯(lián)讀三篇詩文,師生們展開了以下討論。請你參與討論,補全對話內(nèi)容。

老師:袁宗道欽慕白居易、蘇軾,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白蘇齋”,讓我們一起探尋詩人的寫作秘密吧。

真真:優(yōu)秀的詩文作者就像高明的攝影師,可以定點觀察,如【乙】詩中,詩人立足“湖邊"欣賞南湖春光;也可以移步換景,不斷變換拍攝的方位、角度和距離,如【甲】詞中,詞人以“(1)”、亭臺兩個景點為中心,寫自己的酣詠場面;又如【丙】文作者從“高梁橋"騎馬至“(2)”。

州州:優(yōu)秀的詩文用詞也很講究,如【乙】詩“翅低白雁飛仍重"中的“重”字應(yīng)該讀(3)_____________,原因是(4)_________________。

我:要成為古人的知音,還需要抓住關(guān)鍵語句,領(lǐng)會言外之意。面對明媚春光,三位作者的心情各有不同。蘇軾面對大好春光,透露出游春的滿足感和游興的濃酣,表現(xiàn)了他熱愛自然、寄情山水田園的情懷;白居易(5);袁宗道(6)_________________。

余為夷陵①令時,得琴一張于河南劉幾,蓋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琴一張,乃越琴也。后做學士,又得琴一張,則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貴而意愈不樂。在夷陵時,青山綠水,日在目前,無復(fù)俗累,琴雖不佳,意則蕭然③自釋。及做舍人、學士,日奔走于塵土中,聲利擾擾盈前,無復(fù)清思,琴雖佳,意則昏雜,何由有樂?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適,無弦可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書〈琴阮記〉后》)

【注釋】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蕭然:悠閑,瀟灑。

3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意則蕭然自釋(

)(2)及做舍人、學士(

)

(3)日奔走于塵土中(

)(4)乃知在人不在器(

)

33.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官愈高琴愈貴而意愈不樂

34.翻譯下列各句。

(1)余為夷陵令時,得琴一張于河南劉幾,蓋常琴也。

(2)琴雖佳,意則昏雜,何由有樂?

35.《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意不在酒”,本文中,歐陽修“樂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請結(jié)合兩篇文章簡要分析。

【甲】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普性深沉有岸谷,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fù)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于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選自《宋史·趙普傳》)

36.根據(jù)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字。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躬耕于南陽查閱詞典:①身體;②親自;③彎曲身體;④姓。(1)

(填序號)

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語境推斷:由前文的多個人及本句語境可知其意義。(2)

賞以酬功成語推斷:天道酬勤(3)

卒用其人課內(nèi)遷移: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4)

37.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3處。

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3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2)普立于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39.作為臣子,諸葛亮和趙普都能“以天下事為己任”,請結(jié)合以上選段內(nèi)容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分析。

請閱讀有關(guān)“學習"主題的古詩文并完成任務(wù)。

【甲】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有間,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渲疽?。"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病?有間,有所穇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乙】

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chǎn)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shù)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逼揄E唬骸叭绻冉K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后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

(選自《漢書·朱買臣傳》)

【丙】

書院

劉過

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40.【識文斷句】請用“/”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

41.【詞義對照】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孔子學鼓琴師襄子一鼓作氣B.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精益求精

C.常艾薪樵,賣以給食豐衣足食D.買臣不能留,即聽去去偽存真

42.【文言解碼】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點詞的解釋。

(1)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2)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43.【詩句鑒賞】請對【丙】詩“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作簡要賞析。

44.【文本解密】下列表述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史記》由西漢司馬遷著述,《漢書》主要由東漢班固著述,【甲】【乙】選文均以紀傳體的形式分別記載了孔子和朱買臣的事跡。

B.【甲】文孔子學琴,從“得其曲”“得其數(shù)"得其志”到“得其為人”,能看出學習志存高遠,循序漸進,方能漸入佳境,悟得真知,完善人格。

C.【乙】文通過“妻羞之,求去”的描寫,直接刻畫了朱買臣堅持讀書、以歌自勵、專注求學、安貧樂道的形象。

D.從【甲】【乙】【丙】文看,學貴精進以通神,貧不移志而自修,勤奮學習終所獲,三者分別彰顯問道之誠、守志之堅、求學之勤。

閱讀古詩文語段,完成各題

【甲】

天平山中

(明·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乙】

游天平山

(宋·王疏)

勝景奇蹤爛漫游,歸鞍欲上重回頭。

山禽于我情何厚,逐馬聲聲似見留。

【丙】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則舍舟就輿①,經(jīng)平林淺塢間,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至白云寺,憩遠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②以上。山多怪石,若臥若立,若搏若噬,蟠拏③撐拄,不可名狀。復(fù)有泉出亂石間,曰白云泉,下墜于沼,舉瓢酌嘗,名與泉同。草木秀潤,可蔭可息。過此,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若合而通,至于龍門,兩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險深黑,過者側(cè)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空洞,廣石覆之如屋。既入,則懔然若將壓者,遂相引而出。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

于是采菊泛酒,樂飲將半,言于眾曰:“今天下板蕩,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離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撫佳節(jié)之來臨,舉觴一醉,豈易得哉!"

(節(jié)選自明高啟《游天平山記》)

【注釋】①輿:車。②狙杙(jūyi):像獼猴攀登小木樁一樣。③蟠孥:盤曲,牽引。

45.用“/”給下面句子劃分停頓。(斷三處)。

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

4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可名狀_________有仙則名

B.至則舍舟就輿_________蒙乃始就學

C.委曲而上_________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D.遂相引而出_________遂與外人間隔

47.翻譯下列句子

①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

②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

48.【甲】【乙】兩詩寫“樂"手法獨特,【甲】詩中“一路鶯啼送到家”和【乙】詩中“逐馬聲聲似見留"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說說它們是怎樣表現(xiàn)詩人之“樂”的。

49.【丙】文所寫之“樂"內(nèi)涵豐富,請說說你的理解。

50.古詩文閱讀。

【甲】

秋興

〔南宋〕陸游

白發(fā)蕭蕭欲滿頭,歸來三見故山秋。

醉憑高閣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戰(zhàn)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②只生愁。

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

【注】①迮:狹窄。②畫角:古代樂器名。

【乙】

跋李莊簡公①家書

南宋陸游

李丈②參政罷政歸里時,某③年二十矣。時時來訪先君,?、苷劷K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陽⑤,憤切慨慷,形于色辭。一日平旦來,共飯。謂先君曰:“聞趙相⑥過嶺,悲憂出涕。仆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tài)耶!”方言此時,目如炬,聲如鐘,其英偉剛毅之氣,使人興起。

后四十年,偶讀公家書。雖徙海表⑦,氣不少衰,丁寧訓戒之語,皆盡足垂范世,猶想見其青鞋布襪時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澤陸某題。

(選自《渭南文集》)

【注】①李莊簡公:即李光,因堅持抗金和反對秦檜“盜弄國權(quán),懷奸誤國"而被罷官。②丈:對長輩的尊稱。③某:自稱的謙辭。下面的“仆”也是自稱的謙辭。④?。杭ち遥瑹崃?。⑤咸陽:此處用來影射秦檜。⑥趙相:趙鼎,宋高宗時兩度為相。因反對秦檜和議,被貶崖縣。⑦海表:指海南島。

(1)選出下列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

仆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tài)耶

A.仆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tài)耶

B.仆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tài)耶

C.仆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tài)耶

D.仆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tài)耶

(2)翻譯乙文畫波浪線的句子。

丁寧訓戒之語,皆盡足垂范世,猶想見其青鞋布襪時也。

(3)根據(jù)甲詩內(nèi)容,概括作者“生愁"的原因。

(4)李光堪稱是陸游的“偶像”,結(jié)合兩則詩文分析李光對陸游的影響。

【甲】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①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注:①此詩是陸游晚年閑居山陰(今浙江紹興)時所作。②五千仞岳,指西岳華山。

【乙】

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澤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進士第。靖康元年,知磁州。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托故不行,澤慨然曰:“食祿而避難,不可也!"即日單騎就道,從贏卒十余人,冒雪抵任。

至磁,見城垣頹圮①,嘆曰:“此豈足恃以御敵耶?”遂繕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之計。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慶源,自李固渡②渡河,恐澤兵躡其后,遣數(shù)千騎直扣磁州城。澤擐③甲登城,令壯士以神臂弓射卻之。復(fù)潛遣精銳繞敵后,焚其輜重,金人驚潰。

康王再使金,至磁,澤迎謁曰肅王一去不返今敵又詭辭以致大王愿勿行。王遂回相州。時天下勤王之師皆觀望不進,澤獨以孤軍屢挫敵鋒,威震河朔。

建炎元年,澤上疏請還京二十余奏,言辭激切,每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抑。澤憂憤成疾,疽發(fā)于背。諸將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塵,憤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無恨矣!"眾皆流涕。

翌日,風雨晝晦,澤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三而薨,年七十。都人聞之,號慟巷哭。訃聞,贈觀文殿學士,謚忠簡。

(選自《宋史·宗澤傳》,有刪改)

注:①圮(pǐ):毀壞。②李固渡:地名。③擐(huàn):套;穿。

51.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官兩河者率托故不行(大多)B.恐澤兵躡其后(追蹤)

C.澤憂憤成疾(疾?。〥.但連呼“過河"者三而薨(但是)

52.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

澤迎謁曰肅王一去不返今敵又詭辭以致大王愿勿行

53.翻譯下列句子。

(1)即日單騎就道,從贏卒十余人,冒雪抵任。

(2)吾以二帝蒙塵,憤憤至此,汝等能殲敵,則我無恨矣!

54.甲詩前兩句在寫景上有何特點?請從修辭角度分析。

55.甲詩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哪些復(fù)雜情感?

56.甲詩中的“遺民"與乙文中的“宗澤”面對國家危難時的反應(yīng)有何不同?請結(jié)合詩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

___《08文言文閱讀-【2025高頻考點】中考語文復(fù)習專題練(江蘇專用)含答案解析》參考答案

1.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2.A3.(1)王陵的使者來了,項羽便讓她向東而坐,想用這種辦法招降王陵。

(2)等到張蒼當了高官之后,經(jīng)常把王陵當作父親一般侍奉。4.這兩句詩托物言志(借景抒懷),意思是: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也絕不會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作者以“寒菊"自比,以“北風”喻指北方的蒙古侵略者,表達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民族氣節(jié)。5.B

【導(dǎo)語】這篇文言文組合展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精神品格:甲文通過王陵母“伏劍明志"的壯烈之舉,彰顯忠義大節(jié);乙文以張蒼“父事王陵”的細節(jié),刻畫知恩圖報的君子之風;丙詩借寒菊“抱香而死"的意象,寄托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三則材料在“氣節(jié)”主題上交相輝映:史傳文字質(zhì)樸剛健,體現(xiàn)漢代實錄筆法;詩歌托物言志,展現(xiàn)宋人深沉的家國情懷。不同文體共同構(gòu)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義守節(jié)"的精神譜系。

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漢王是仁厚長者,不要因為老婦而有二心。我用死來為使者送行。

“漢王長者”交代了漢王的為人,是一位仁厚長者,句意完整,其后斷開;“毋以老妾故持二心"是告知王陵應(yīng)該采取的做法,祈使句,獨立成句;“妾以死送使者”闡述了自己將怎樣做,句意完整,獨立成句;

故斷為: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2.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語:意思用法相同,動詞,告訴;

B.德:動詞,感激/名詞,品德;

C.使:名詞,使者/動詞,派遣;

D.亡:動詞,逃跑/通“無”,沒有;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使:使者;至:到,到達;欲:想要,打算;招:招降。

(2)及:等到;貴:富貴,顯貴;父:像父親一樣。

4.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托物言志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xiàn)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在這里詩人借寒菊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即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也絕不會吹落于凜冽的北風之中。詩人將自己的情感和品質(zhì)賦予寒菊,用寒菊在枝頭的堅守來象征自己的民族氣節(jié),而“北風”代表的是當時的侵略者,形象地展現(xiàn)出詩人面對外敵入侵時的不屈態(tài)度。通過對寒菊的描寫,表達自己無論面對何種艱難困苦,都堅決不向侵略者屈服,始終堅守民族尊嚴和節(jié)氣的決心。

5.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

B.結(jié)合甲文“以善雍齒。雍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可知,王陵后來遲遲沒有封侯的原因,除了他本無從漢之意,還因為他與劉邦的仇人雍齒關(guān)系好,題干中說“這也是他后來遲遲沒有封侯的全部原因”表述不準確;

故選B。

【點睛】參考譯文:

(甲)王陵,沛縣人。起初是縣里的豪俊,高祖微賤時像對待兄長一樣事奉王陵。到高祖在沛縣起事,攻入咸陽,王陵也聚集了黨羽幾千人,在南陽,不肯服從沛公。等到漢王回師攻打項籍,王陵才帶兵歸漢。項羽把王陵的母親放在軍中,王陵的使者來了,便讓她向東而坐,想來招降王陵。王陵母親暗中送使者,哭道:“希望替老婦告訴王陵,好好事奉漢王,漢王是仁厚長者,不要因為老婦而有二心。我用死來為使者送行。"便伏劍而死。項王大怒,烹殺了王陵的母親。王陵最終跟隨漢王平定了天下。因為和雍齒友好,而雍齒是高祖的仇人,王陵又本來沒有服從漢的意思,所以后封王陵,做了安國侯。

(乙)丞相張蒼是陽武人,他非常喜歡圖書、樂律及歷法。在秦朝時,他曾擔任過御史,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后來因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經(jīng)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沛公攻打南陽。后來張蒼因為犯法應(yīng)該斬首,脫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時,身體又高又大,同時還有一身如同葫蘆籽一樣肥碩白皙的皮膚,湊巧被王陵看見,驚嘆張蒼長得好。因此,王陵就向沛公說情,赦免了他的死罪?!瓘埳n對于曾經(jīng)救過自己性命的王陵感恩戴德。王陵就是安國侯。等到張蒼顯貴之后,經(jīng)常把王陵當作父親一般侍奉。王陵死后,張蒼當了丞相,但是每逢五天一休假的時候,總是先拜見王陵夫人,獻上美食之后,然后才回家。

6.D7.以館以勞/動不違時/而人有賴/是皆宜書8.①朱公(他)在江邊渡口修建了(一座)至喜亭,作為船夫船客歇息停留的場所。

②即使(官員)有很好的政績,也不能夠傳譽天下作為晉升的資本。9.“燈花何太喜”將燈花擬人化,賦予其“喜悅"的情感,表面上寫燈花的歡欣,實則反襯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以樂景寫哀情。10.①“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痹娙嗽谧砭浦幸廊桓械阶约菏瞧吹目腿耍磉_了他在戰(zhàn)亂中的孤獨與無奈。②“兵戈猶在眼,儒術(shù)豈謀身。"詩人面對戰(zhàn)亂,感到自己的學問無法改變現(xiàn)狀,表達了他對國家和百姓的深切關(guān)懷。③“共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痹娙烁械阶约罕还俾毷`,無法為百姓做更多事情,表達了他對百姓的愧疚之情。11.有,甲文中“愧"字,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愧疚和遺憾的情懷,說明杜甫將百姓放在心上。乙文中朱公不因自己被被發(fā)配到偏遠地區(qū)就荒政,他“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易”致力于為人民解除憂患,讓人們過上快樂方便的生活,并設(shè)置至喜亭,有著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

【導(dǎo)語】這篇閱讀材料通過杜甫的《獨酌成詩》和歐陽修的《峽州至喜亭記》形成鮮明對比:前者以個人獨酌為引,抒發(fā)戰(zhàn)亂中儒生的困頓與愧疚,展現(xiàn)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后者則通過朱公建亭惠民的事跡,體現(xiàn)儒家“仁政"思想。兩文共同折射出古代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甲詩沉郁頓挫見風骨,乙文平實溫厚顯襟懷,在“民本"主題下形成詩與文的雙重變奏,生動詮釋了儒家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6.本題考查文言詞語。

D.句意:把寫文章的事囑托給我歐陽修?!皩俟P于修焉”中“屬"通“囑”,應(yīng)解釋為“囑托,不是“寫"。

故選D。

7.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斷句。

本句句意:既提供了館舍,又犒勞了行人。勞動百姓卻不違背農(nóng)時,因而百姓有所依靠,這些都應(yīng)該記錄下來?!耙责^以勞”中“以"是連詞,連接兩個并列的行為“館(提供館舍)”和“勞(犒勞)”,這是一個完整的動賓結(jié)構(gòu)組合,其后應(yīng)斷開?!皠硬贿`時”說的是“勞動百姓卻不違背農(nóng)時”,這是在說朱公做事的方式合理,表達一個完整的主謂結(jié)構(gòu),所以在“動不違時”后斷開?!岸擞匈?中“而”是連詞,表順承,“人"是主語,“有賴”是謂語,構(gòu)成完整主謂結(jié)構(gòu),在其后斷開?!笆墙砸藭?中“是”是主語,“皆宜書"是謂語,表達完整語義。

所以斷句為:以館以勞/動不違時/而人有賴/是皆宜書。

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

(1)重點字詞:作:建造。于:在。江津:江邊渡口。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把……作為。舟者:船家,乘船的人。

(2)重點字詞:雖:即使。善政:好的政績。不足:不足以,不能夠。為:獲取。名譽:名聲,聲譽。以:來。資:幫助,資助。進取:指在仕途上得到晉升。

9.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解答此題,首先指出首聯(lián)中出現(xiàn)的意象,描述其呈現(xiàn)的狀態(tài)。然后判斷是否運用表現(xiàn)手法,闡述其對營造氛圍、表達情感的作用。最后結(jié)合意象、手法,剖析詩人蘊含在首聯(lián)中的情感。

首聯(lián)“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中,出現(xiàn)了“燈花”和“酒"兩個意象。“燈花”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視為喜事的象征,此處詩人用“何太喜"賦予燈花一種歡快、愉悅的狀態(tài);“酒綠”描繪出酒的色澤,呈現(xiàn)出一種誘人、親切的感覺。

“燈花"本是客觀事物,詩人卻用“何太喜”將其賦予喜悅的情感,仿佛燈花知曉詩人心意而格外歡喜;“酒綠"則以色彩描繪出酒的誘人,“正相親”生動地表現(xiàn)出酒與人的親近之感,由此可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燈花"賦予“喜”的情感,仿佛燈花也在為詩人的境遇而高興,生動形象地營造出一種溫馨、愉悅的氛圍。表面上看,詩人似乎沉浸在燈花相伴、美酒相親的愉悅之中,傳達出一種暫時的愜意之感。但結(jié)合全詩,這種愉悅只是表象,實則為后文抒發(fā)憂國憂民等復(fù)雜情感做鋪墊,暗示出詩人在亂世中借酒消愁、尋求慰藉的無奈心境。故這是以樂景寫哀情通過這種看似歡快的場景,為后文情感的轉(zhuǎn)折埋下伏筆。

10.本題考查對詩人情感的把握。

“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醉里”點明詩人借酒消愁的狀態(tài),在醉酒的恍惚中,詩人依然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為客”,即漂泊在外,不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這種在醉意中都無法忘卻的漂泊感,深刻地表達出詩人在戰(zhàn)亂年代遠離家鄉(xiāng)、四處漂泊的孤獨處境。而詩人只能通過寫詩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詩歌成為他排解孤獨無奈的一種方式,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兵戈猶在眼,儒術(shù)豈謀身”:“兵戈猶在眼"直接描繪出戰(zhàn)爭的景象就在眼前,給人一種強烈的現(xiàn)實感,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對社會的破壞。“儒術(shù)豈謀身”則體現(xiàn)了詩人的思考和感慨,他意識到在這樣的戰(zhàn)亂環(huán)境中,自己所秉持的儒家學問和思想,難以用來為自己謀取安身立命之所。這不僅反映出詩人對自身境遇的無奈,更重要的是,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國家和百姓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因為儒家思想強調(diào)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詩人此時想到的不是儒術(shù)對自己個人的作用,而是感慨在戰(zhàn)亂面前,儒術(shù)無法施展其治國安邦、救濟百姓的理想,表現(xiàn)出他心系國家和百姓,為國家的動蕩和百姓的苦難而擔憂。

“共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共被微官縛”表明詩人覺得自己和他人一樣,被小小的官職所束縛。這里的“縛"字,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對官職的無奈和束縛感,他可能覺得自己因官職的限制,無法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為百姓做更多有益的事。“低頭愧野人”,詩人低下頭,感到愧對那些在鄉(xiāng)間的普通百姓。這是因為詩人心懷天下,想要為百姓謀福祉,但卻因官職的羈絆而無法實現(xiàn),所以內(nèi)心充滿了愧疚之情。這種愧疚,進一步體現(xiàn)了詩人對百姓的深切關(guān)懷和責任感,他將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為自己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而自責。

11.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理念強調(diào)了以民為本,將百姓的利益置于首位,認為君主應(yīng)當以百姓的福祉為首要考量,體現(xiàn)了一種重視民生、關(guān)注百姓疾苦的政治思想。

甲文杜甫:“共被微官縛,低頭愧野人”中的“愧"字確實是關(guān)鍵。杜甫覺得自己被微小的官職所束縛,無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去救助百姓,心中充滿了對百姓的愧疚之情。這種情感反映出他將百姓的生活狀況放在心上,意識到自己作為官員,有責任為百姓謀福利,但卻因現(xiàn)實條件限制而感到力不從心。這正體現(xiàn)了他對百姓的重視,符合“民為貴”的為政理念,他深知百姓的生活困苦,認為自己應(yīng)該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只是苦于官微力薄,這種愧疚之情恰恰是將百姓利益置于重要位置的表現(xiàn)。

乙文朱公:文中提到朱公“喜夫人之去憂患而就樂易”,表明他以百姓能夠擺脫憂患、過上快樂方便的生活為喜悅,這直接體現(xiàn)了他對百姓生活的關(guān)注和重視。并且他在被貶到偏遠地區(qū)后,沒有荒廢政務(wù),而是致力于為人民解除憂患,還設(shè)置至喜亭,讓百姓有一處可以享受快樂、寄托情感的地方。這種積極為百姓創(chuàng)造良好生活條件、與民同樂的行為,充分展現(xiàn)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將百姓的快樂和幸福放在重要位置,是“民為貴”為政理念的具體實踐。

綜上所述,甲文中的杜甫和乙文中的朱公都有著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相似的為政理念,他們在各自的處境中,都表現(xiàn)出了對百姓的關(guān)心和重視,將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并努力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點睛】參考譯文

【乙】尚書虞部郎中朱公第二次治理這個州的第三個月,在江邊渡口建造了至喜亭,作為船家們停留休息的地方。并且銘記天下的大險處,到了這里才開始變得平坦開闊,把它作為過往行人感到喜悅幸運的地方。夷陵本來就是一個下等的州,官府的糧倉儲備和官員的俸祿都很微薄,而且地處偏僻又遙遠,即使有好的政績,也不足以獲取名譽來幫助自己得到晉升。朱公能夠不因為這里條件簡陋而安心于此,他的心里又為人們遠離憂患而走向安樂平易的生活感到高興,這就是《詩經(jīng)》中所說的“和樂平易的君子”??!

自從朱公來到這里,連續(xù)幾年都是大豐收,趁著百姓有了余裕,然后才有所興建,施惠于來來往往的人,既提供了館舍,又犒勞了行人。勞動百姓卻不違背農(nóng)時,因而百姓有所依靠,這些都應(yīng)該記錄下來。所以凡是朱公的屬吏,就一起商議,把寫文章的事囑托給我歐陽修。

12.

禍患

原因

以……為樂13.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14.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的根本之處,希望賢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15.國家治理的觀點相同:都是民心所向決定成敗。論證方法相同:都用舉例論證,選文以秦末陳涉起義(土崩)、七國之亂(瓦解)為例,對比分析治理國家成敗根源。《得道多助》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為例,論證治理國家“人和”的重要性。

【導(dǎo)語】此文以“土崩"瓦解”喻國家危局,立論新穎。開篇點明主旨,借秦末陳涉起義與七國之亂對比,從民生、上下溝通、風俗治理三方面剖析治亂根源,凸顯民心向背為治國關(guān)鍵。論證邏輯清晰,以史為據(jù),兼具歷史縱深與現(xiàn)實警示。語言簡潔凝練,排比句式強化說理氣勢,是古代政論文中論析國家治理的典范之作。

1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

(1)句意:我聽說天下的禍患。患:禍患。

(2)句意:這是什么原因呢?故:原因。

(3)句意:在這個時候。是:這。

(4)句意:安居樂業(yè)的百姓還很多。樂:以……為樂。

1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句意:是因為百姓困苦而君主不加體恤,臣民怨恨而君主卻不知情,社會風俗已經(jīng)敗壞而國家政治卻沒有整治。此句以三組對稱結(jié)構(gòu)闡述“土崩"成因,“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分別從民生、上下溝通、社會治理切入。

故斷句: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

14.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此:這里指情況、情形;明要:明顯關(guān)鍵(之處);留意:留心、關(guān)注;深察:深入考察。

15.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結(jié)合第②段“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是謂之土崩"可知,秦末因君主不體恤百姓、上下隔閡、政治失修,致使陳涉起義獲天下響應(yīng)。

結(jié)合第③段“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此之謂瓦解”可知,七國之亂時百姓安于舊俗,未響應(yīng)叛亂,叛亂者因失民心而失敗。由此可知,選文通過正反事例強調(diào)民心向背決定國家安危,與《得道多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心歸附是治國根本)的觀點一致。結(jié)合第②段“陳涉無千乘之尊……而天下從風”與第③段“七國謀為大逆……身為禽于中原"可知,分別以陳涉成功(土崩)和七國失敗(瓦解)的史實對比,論證民心對國家治理的影響。結(jié)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可知,以小城易守難攻的事例,類比論證“人和"(民心)比“天時”“地利"更重要。由此可知,兩文均以具體事例為論據(jù)(舉例論證),《史記》通過對比凸顯民心作用,《得道多助》以小城攻防強調(diào)“人和”關(guān)鍵,論證邏輯相通。

【點睛】參考譯文:

我聽說天下的禍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都是如此。

什么叫做“土崩"呢?秦朝末年的情況就是這樣。陳涉并沒有諸侯的尊貴地位,沒有一尺土地的封地,自己既不是王公大人和名門望族的后代,也沒有孔子、墨子、曾子那樣的賢能,沒有陶朱公、猗頓那樣的財富。然而他從貧窮的街巷中奮起,揮舞著戟矛,袒露一只臂膀大聲呼喊,天下人聞風響應(yīng),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百姓困苦而君主不加體恤,臣民怨恨而君主卻不知情,社會風俗已經(jīng)敗壞而國家政治卻沒有整治,這三個方面就是陳涉憑借的條件,這就叫做“土崩”。所以說天下的憂患在于“土崩"。

什么叫做“瓦解”呢?吳、楚、齊、趙等七國起兵反叛就是這樣的情況。七國之君謀劃叛亂,他們都號稱擁有萬輛兵車的君主,軍隊有數(shù)十萬之眾,他們的威勢足以震懾國內(nèi),他們的財富足以鼓勵本國的百姓和士兵,然而他們卻不能向西奪取哪怕一寸土地,反而自身在中原被擒殺,這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權(quán)勢比平民還輕,兵力比陳涉還弱。在這個時候,先帝的恩澤還沒有衰減,安居樂業(yè)的百姓還很多,所以諸侯們在國外得不到援助,這就叫做“瓦解"。所以說天下的憂患不在于“瓦解”。

由此看來,這兩種情況,是國家安危的明顯關(guān)鍵所在,是賢明的君主應(yīng)該留意并深入考察的。

16.D17.后張鎬按軍河南/曉愆期/將置之/辭以親老18.(1)王昌齡的父母親將讓(給)誰贍養(yǎng)呢!

(2)當時(人們)稱(他)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大概是/因為(他)曾經(jīng)擔任過江寧縣令吧。19.比喻(夸張),將“白馬”比作“流星”,生動形象地寫出現(xiàn)駿馬奔馳的迅疾,暗示了軍情的緊急(刻畫了少年的英姿颯爽和急赴戰(zhàn)場的果敢的形象)。20.“西陵俠年少,送客短長亭”表現(xiàn)出“少年"的俠義豪邁/重情重義;頸聯(lián)點明了出現(xiàn)這一緊張畫面的原因,寫出了少年希望建功立業(yè)的英勇形象;“氣高輕赴難”表現(xiàn)他赤膽忠心/高度責任感/勇于擔當;“誰顧燕山銘"表現(xiàn)了“少年”淡泊功名/純粹高潔,(任寫出3點即可)21.王昌齡“刀火之際"(安史之亂時)歸鄉(xiāng),親身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動蕩,對緊急的軍情有深刻的認識;王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可見其詩歌注重細節(jié)與思想深度,所以他能通過“羽書急"這樣的細節(jié)寫出軍情的緊急。

【導(dǎo)語】這篇詩文組合展現(xiàn)了王昌齡作為盛唐邊塞詩人的雙重面貌?!炯住吭娨浴鞍遵R如流星”的明快意象勾勒少年俠客形象,暗合詩人早年豪情;【乙】文則通過仕途浮沉的記錄,揭示其“聲峻"詩風與“不矜小節(jié)”性格的矛盾。文本特別凸顯三個交織維度:詩歌中“羽書急"的軍事書寫與親身經(jīng)歷的安史之亂形成互文;“詩家夫子”的雅稱與“謗議騰沸"的結(jié)局構(gòu)成反諷;《詩格》的理論建樹與“失歸全之道”的人生缺憾形成張力。這種詩文對讀的編排,深刻呈現(xiàn)了唐代文人“詩品"與“人品”的復(fù)雜關(guān)系。

16.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D.句意:耳聞目見后內(nèi)心震驚。駭:使動用法,使……驚駭;

故選D。

17.本題考查劃分停頓。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本句翻譯:后來張鎬在河南督軍時,閭丘曉因延誤軍期將被處死,他以父母年老為由,乞求寬恕。“后張鎬按軍河南"為完整語意,指張鎬在河南巡察軍隊;“曉愆期”強調(diào)閭丘曉的過失行為;“將置之"表示愆期的后果;“辭以親老”是閭丘曉辯解的內(nèi)容,用雙親年老為理由請求寬恕。故斷句:后張鎬按軍河南/曉愆期/將置之/辭以親老。

18.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時,要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還要抓住關(guān)鍵字詞。本題關(guān)鍵字詞:

(1)之:的。親:父母親,雙親。養(yǎng):贍養(yǎng)。

(2)時:當時。蓋:大概。嘗:曾經(jīng)。為:擔任。

19.本題考查修辭賞析。

“青槐夾兩路,白馬如流星”中,將“白馬"比作“流星”,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生動寫出駿馬飛馳的迅疾,暗示了軍情的緊急,增強畫面感和動態(tài)感。再結(jié)合頸聯(lián)“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可知,在單于入侵井陘,邊疆告急的緊要關(guān)頭,少年仍愿意“氣高輕赴難”,刻畫出少年的英姿颯爽和急赴戰(zhàn)場的果敢的形象。

20.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首聯(lián)“西陵俠年少,送客短長亭。"這里提到“俠年少”,直接點明少年俠客的身份,送客到短長亭,在離別場景中表現(xiàn)他的豪情。短長亭是送別的地方,少年送別友人,體現(xiàn)其重情義;

接下來“青槐夾兩路,白馬如流星"這兩句描繪環(huán)境,青槐夾道,白馬飛馳如流星,表現(xiàn)出行馬的迅捷和英姿颯爽;結(jié)合第三聯(lián)“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可知單于入侵井陘,邊疆告急。點明了出現(xiàn)這一緊張畫面的原因,刻畫了少年希望建功立業(yè)的英勇形象;

最后一聯(lián)“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皻飧?指意氣高昂,“輕赴難”說明少年毫不猶豫地奔赴國難;“誰顧燕山銘”,這里用反問,表明少年并不在乎功名利祿,而是純粹為了報效國家。表現(xiàn)了“少年”淡泊功名保家衛(wèi)國的赤誠。

21.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

由乙文第一段“后以不護細行,貶龍標尉。以刀火之際,歸鄉(xiāng)里"可知,王昌齡經(jīng)歷安史之亂(“刀火之際”),目睹戰(zhàn)亂動蕩,自身雖被貶但心系國事,因此能寫出戰(zhàn)事緊急的詩句,反映他對邊疆安危的關(guān)注和愛國情懷;

由乙文第三段“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可知,王昌齡擅長寫詩,構(gòu)思縝密且意境清新;再結(jié)合第四段“逮儲光羲、王昌齡,頗從厥跡,兩賢氣同而體別也”可知,文末評其“逮儲光羲、王昌齡,頗從厥跡”,說明他在詩歌中繼承了前人的風骨,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王昌齡的詩作注重格律和境思,這種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可能促使他關(guān)注時事,將邊疆戰(zhàn)事寫入詩中。所以他能通過“羽書急”這樣的細節(jié)寫出軍情的緊急。

【點睛】參考譯文:

【乙】王昌齡,字少伯,太原人。開元十五年考中進士,被授予汜水縣尉之職。后又考中博學宏詞科,升任校書郎。后因不拘小節(jié),被貶為龍標縣尉。適逢安史之亂爆發(fā),他返回故鄉(xiāng),卻因遭刺史閭丘曉忌恨而被殺害。

后來張鎬在河南督軍時,閭丘曉因延誤軍期將被處死,他以父母年老為由,乞求寬恕。張鎬說:“王昌齡的父母又該由誰來奉養(yǎng)呢?"閭丘曉聽后十分羞愧沮喪。

王昌齡擅長寫詩,構(gòu)思縝密且意境清新,當時人們稱他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大概是因為他曾經(jīng)擔任過江寧縣令。他與文人王之渙、辛漸交情深厚,他們的詩作都堪稱典范,王昌齡的名聲就是如此顯赫。他有詩集五卷,還闡述了作詩的格律、意境構(gòu)思、體裁格式等內(nèi)容,共十四篇,編成《詩格》一卷;另外還有《詩中密旨》一卷,以及《古樂府解題》一卷,這些著作如今都流傳于世。

自元嘉年間以來,四百年間,曹植、劉楨、陸機、謝靈運等詩人的風骨氣韻已逐漸消逝。到了儲光羲、王昌齡時期,才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軌跡,這兩位賢才詩風相似但體裁風格有所不同。王昌齡的詩風稍顯聲調(diào)峻急,詩句新奇、格調(diào)俊逸,令人耳目一新。可惜他晚年不拘小節(jié),招致了眾多非議,兩次被貶到偏遠荒涼之地,這讓了解他的人為之長嘆,他失去了保全自身名節(jié)的機會,這難道不令人痛心嗎?

22.潮至/吾與汝等/共進退23.

時:當時

復(fù):①恢復(fù)

興:興盛

題:題寫(寫)24.(1)服勞役的人害怕潮水,大多逃亡。(2)國家大事到了這個地步,陛下應(yīng)當為了國家而死。25.示例:

甲文:“潮聲"是范仲淹與百姓共進退的見證,象征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擔當精神(如“親率官吏,立堰上指揮")。

丙詩:“潮聲”如鼓,象征鹽城千年鹽韻的歷史回響(如“千年鹽韻入詩篇"),也暗含對范仲淹功績的傳頌。26.示例:

乙文:通過“負帝投?!钡膭幼髅鑼懀ㄈ纭柏?投”),直接展現(xiàn)陸秀夫舍生取義的氣節(jié),具有畫面感和震撼力。

丁詩:用“劍氣雄"比喻陸秀夫的精神如劍氣般剛猛(如“忠臣氣節(jié)貫長虹”),化抽象為具體,含蓄表達敬仰之情。27.示例:

范仲淹:以“范公堤"捍海安民,體現(xiàn)“先憂后樂”的務(wù)實擔當(如“民復(fù)墾田,鹽城鹽業(yè)大興")。

陸秀夫:以“負帝投?!臂`行忠君報國,彰顯“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如“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

精神內(nèi)涵:鹽城文脈既有范仲淹“為民造福"的務(wù)實精神,也有陸秀夫“忠義報國”的氣節(jié)傳承,兩者共同構(gòu)成“鹽城文脈"的精神內(nèi)涵。

【導(dǎo)語】這篇閱讀材料以鹽城文脈為主題,通過范仲淹筑堤和陸秀夫殉國兩個歷史事件,展現(xiàn)了鹽城深厚的人文底蘊。文章采用“一文一詩”的對應(yīng)結(jié)構(gòu),既有史實記載的嚴謹性(甲、乙文),又有詩歌詠嘆的抒情性(丙、丁詩),形成互文見義的效果。兩位歷史人物分別體現(xiàn)了“為民請命"的務(wù)實精神和“舍生取義”的忠烈氣節(jié),共同構(gòu)成了鹽城“家國情懷"的精神內(nèi)核。選材典型,詩文互補,既有歷史厚重感,又具文學感染力。

2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海潮來了我就和你們一起進退;

“潮至”為時間狀語,表示潮水到來時;“吾與汝等"為主語,指“我和你們”;“共進退"為謂語,意為共同行動。

故斷為:潮至/吾與汝等/共進退

23.本題考查詞語理解。

(1)“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意思是元方當時只有七歲,正在門外嬉戲;時:當時。從課內(nèi)遷移到課外,“時海水倒灌"中“時”也是“當時"的意思,該句的意思為:當時海水倒灌。

(2)查閱詞典可知,“復(fù)”有如下含義:①恢復(fù);②報復(fù);③再,又?!懊駨?fù)墾田"意思是百姓恢復(fù)開墾田地;故“復(fù)”的意思是①恢復(fù)。

(3)結(jié)合后文“百姓稱頌"可知,百姓都稱贊歌頌范仲淹,是因為鹽城的鹽業(yè)大規(guī)模發(fā)展起來。結(jié)合語境推斷可知,“鹽城鹽業(yè)大興”意思是鹽城的鹽業(yè)大規(guī)模發(fā)展起來;興:興盛,發(fā)展。

(4)金榜題名:意思是科舉考試被錄取,名字出現(xiàn)在公布的榜單上;題:題寫,寫。根據(jù)成語推斷法可知,“壁間題詩猶存"中的“題”也是“題寫,寫"的意思,故該句意思為:墻壁上題的詩還留存著。

24.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役夫:服勞役的人;懼:害怕;多:大多;

(2)國事:國家大事;至:到了;當:應(yīng)當,應(yīng)該。

25.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甲文“潮至,吾與汝等共進退”是范仲淹對百姓們說,海潮來了我就和你們一起進退;潮聲象征著筑堤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危險。范仲淹以潮聲為號,身先士卒,體現(xiàn)出他不懼困難、勇于擔當?shù)木瘢约芭c役夫共渡難關(guān)的決心。

丙詩“潮打長堤聲似鼓"里,潮聲象征著歷史的回響。詩人通過潮聲,喚起對范仲淹筑堰的回憶,表達出對范仲淹功績的贊美,以及對那段歷史的銘記。

26.本題考查分析寫作手法。

乙文“負帝投?!笔莿幼髅鑼懀ㄟ^陸秀夫背負幼帝投海這一悲壯的行為動作“負"投”,直接展現(xiàn)他在國家滅亡時,以死殉國的忠貞氣節(jié)和大義凜然,展現(xiàn)出他寧死不屈、以死殉國的高尚氣節(jié)。

丁詩“劍氣雄"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劍氣”比喻陸秀夫的英雄氣概和堅貞氣節(jié)。通過壁間題詩“猶帶當年劍氣雄”,側(cè)面烘托出他的氣節(jié)猶如劍氣般豪邁、剛勁,壯烈,流芳千古。

二者一實寫,一虛寫,手法不同卻都深刻體現(xiàn)了陸秀夫的氣節(jié)。

27.本題考查情感主旨把握。

范仲淹筑堤“仲淹親率官吏,立堰上指揮”“潮至吾與汝等共進退”,體現(xiàn)了他以民為本、造福一方的家國情懷。他看到海水倒灌、民田盡毀,便奏請筑堤,親率官吏指揮,不懼潮患,最終成功筑堤,使百姓能夠復(fù)墾田,鹽城鹽業(yè)大興。

陸秀夫殉國“遂負帝投?!?,展現(xiàn)了他忠誠愛國、寧死不屈的家國情懷。在元兵破城、國家滅亡之際,他扶幼帝逃亡,最后背負幼帝投海,以死明志,捍衛(wèi)了國家尊嚴。

這兩種情懷體現(xiàn)了“鹽城文脈"中勇于擔當、忠誠愛國、以民為本的精神。范仲淹為百姓謀福祉,陸秀夫為國家盡忠節(jié),他們的事跡成為鹽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后人傳承和弘揚這種家國情懷。

【點睛】參考譯文:

(甲)范仲淹擔任泰州西溪鹽倉監(jiān)時,當時海水倒灌,百姓的田地全被毀壞了。范仲淹上奏請求修筑捍海堰,堰長三百里,用來抵御海潮造成的災(zāi)害。服役的民夫害怕海潮,大多都逃跑了。范仲淹親自率領(lǐng)官吏,站在海堰上指揮,說:“海潮來了我就和你們一起進退!”海潮退去后,海堰修成了,百姓又恢復(fù)了開墾田地,(這座堰)被稱為“范公堤"。從那以后,鹽城的鹽業(yè)大規(guī)模發(fā)展起來,百姓都稱贊歌頌范仲淹。

(乙)陸秀夫,是鹽城人。元軍攻破臨安,陸秀夫扶著年幼的皇帝趙昺逃到海上。到了厓山,元軍包圍了他們。陸秀夫?qū)实壅f:“國家大事到了這個地步,陛下應(yīng)當為國家而死?!庇谑潜持实弁逗W员M,后宮嬪妃以及大臣跟著一起死的有十多萬人。鹽城三元宮以前有陸秀夫讀書的地方,墻壁上題的詩還留存著。

28.

延續(xù)、綿延

距離

空閑

正確,對的29.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nèi)舸篝~鱗/大可七八圍許30.

蘇軾在甲詩中寫到“百舌無言桃李盡”,表明桃花李花都開完了,可推測是暮春;乙詩中“亂點碎紅”說明山杏是早發(fā)的,“平鋪新綠"說明水蘋是剛綠的,是早春時節(jié)最富特征的景色。(早春猶寒、空氣潮潤,白雁翅重只能低飛,黃鸝舌澀僅是微啼等亦可)31.

曲水

極樂寺

zhòng

嚴冬剛過,大雁尚未從冬天的慵懶狀態(tài)中恢復(fù)過來,還不善高飛,又因雨初晴,翅膀沉重,飛得低而緩慢,詩人以一“重”字活現(xiàn)出了它此時慵懶、笨拙的神態(tài)。

被貶為江州司馬,面對美景,依舊無法排消沉情緒,表達出貶官遠方的抑郁心情。

借“掛進賢冠"表達棄官隱居的意思,抒發(fā)對山水的喜愛和想要縱情徜徉山水之間、了卻塵世羈絆的心情。

【導(dǎo)語】這篇閱讀材料精選了三篇風格各異的古代詩文,通過蘇軾的閑適、白居易的感傷和袁宗道的雅致,展現(xiàn)了不同文人面對春光時的獨特心境。蘇軾詞作以“春服”“曲水"等意象勾勒出悠然自得的田園之樂;白居易詩中“衰病減心情”暗含貶謫之痛;袁宗道則用“白練千匹"綠楊四行”等細膩筆觸,抒發(fā)了對自然山水的深切眷戀。三篇作品在寫景抒情中,均體現(xiàn)出“獨抒性靈"的創(chuàng)作主張,堪稱古代文人“以景寫情”的典范。

28.本題考查詞語解釋。

(1)句意:綿延好幾十里遠。亙:延續(xù)、綿延。

(2)句意:極樂寺距離高粱橋大約三里路。去:距離。

(3)句意:空閑的日子。暇:空閑。

(4)句意:黃思立也認為是這樣。然:正確,對的。

2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來分析。

這句話的意思為:佛殿前有幾株“剔牙松”,松樹軀干碧綠嫩黃,斑駁疏落就像大魚的魚鱗,松樹大約有七八圍粗?!暗钋疤扪浪蓴?shù)株”是完整的陳述句,寫剔牙松所在的地點和數(shù)量,其后應(yīng)斷開;“松身鮮翠嫩黃"是描述“松身”的顏色,“斑剝?nèi)舸篝~鱗"是描述“松身”的狀態(tài),它們之間應(yīng)斷開;“大可七八圍許"是從整體上講述松樹的粗度,因此它的前面應(yīng)斷開;

故可斷句為: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nèi)舸篝~鱗/大可七八圍許。

30.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

甲詩的大意是:春已歸去,春衣幾時制成?小溪彎彎,水緩浪低平,盞盞蕉葉在水面穩(wěn)穩(wěn)漂行;舞雩壇上,風輕輕拂動輕柔纻羅衣襟。讓我們盡情高歌歡舞,歌唱天下太平。小雨才飄過,何處農(nóng)家不催耕?喧春的百舌鳥兒已不再啼鳴,絢麗的桃李也已芬芳開盡。那催春的鵓鴣啊,也早已飛進深深茂密的灌木林。這一片春色啊,已囑托給根碩葉肥的蕪菁。根據(jù)甲詩里的“春已老”“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鵓鴣鳴"可知,這里寫出的是暮春的景象,暮春時節(jié)百舌不再啼鳴,桃花、李花都已凋謝。故填“暮”。

乙詩的大意是:烏云散去,風雨初停,天氣剛剛放晴,陽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種溫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紅點點;湖面上漂浮的水蘋,一望無際,猶如整齊的草坪。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變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飛行;黃鸝的舌頭也頗有些生澀,不聽使喚。不是說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興致也減少了。這首詩里的“亂點碎紅"說明山杏是早發(fā)的;“平鋪新綠”說明水蘋是剛綠的。早春猶寒、空氣潮潤,白雁翅重只能低飛,黃鸝舌澀僅是微啼。由此可知這里描繪的是一幅江南早春圖。故填“早"。

31.本題考查理解賞析詩歌內(nèi)容。

①空:結(jié)合甲詩“曲水浪低蕉葉穩(wěn),舞雩風軟纻羅輕。酣詠樂升平”可知,這里詩人寫小溪里的水流,以及上流上面的蕉葉,由此可知這里是以“曲水"為中心;舞雩壇上,風輕輕拂動輕柔纻羅衣襟,這里是以“亭臺”為中心,寫自己的酣詠場面;

②空:結(jié)合丙文“高粱橋水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可知,這里是通過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從高梁橋至極樂寺;

③④空:“翅低白雁飛仍重"的意思是:白雁翅重只能低飛。因為這首詩描寫的是早春的景象,嚴冬剛過,早春猶寒、空氣濕潤,白雁剛從冬天的慵懶狀態(tài)中恢復(fù)過來,此時的白雁慵懶、笨拙,不夠靈活,翅膀感覺沉重,因而只能低飛,這里的“重”應(yīng)讀作“zhòng"。

⑤空:《南湖早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七言律詩。詩的前六句描寫南湖早春時節(jié)明媚動人的秀麗風光,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被貶謫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緒。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白居易在面對他所熱愛的自然風光面前,也依舊無法排消沉情緒,表達出貶官遠方的抑郁心情。

⑥空:《極樂寺紀游》作者袁宗道以高粱橋為起點,一路游來,橋下之水純凈柔和如白練;長堤被水所夾持,仿佛有震動搖蕩的感覺;堤上綠楊繁茂幽深,令他神清氣爽。依山傍水而建的佛寺道觀,紺殿朱門,華麗壯觀。極樂寺掩映在濃密古松中,古松鮮翠嫩黃,色彩斑斕。優(yōu)美的景色令作者如同回到了人間仙境的西湖。根據(jù)文中“予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讀出了作者身在官場不得自由的感嘆,借“掛進賢冠"表達棄官隱居的意思,流露出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山水名勝向往的追求,想要徜徉山水之間、了卻塵世羈絆的心情

【點睛】參考譯文:

【丙】高梁橋下的河水從西山深峽谷中流淌過來,經(jīng)過此地流入玉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帶子一般,微風吹過水面就像羅紋紙一樣。河堤筑在水中,被兩條河夾著。堤上有四行綠色的楊樹,樹木古老枝葉繁盛,一棵大樹的樹蔭,可以鋪好幾張席子,從葉子縫隙中垂下的柳條有一丈多長。

河岸北邊寺廟道院非常多,紅門大殿,綿延好幾十里遠。對面遠處的樹木,高矮成林,中間夾雜著幾處水田,西山好像人盤著螺旋狀的頭發(fā),聳立在樹林河水之間。

極樂寺離橋大約三里路,道路的風景也很好,馬在綠蔭下前行,就像給馬車做的車棚。佛殿前有幾株“剔牙松”,松樹軀干碧綠嫩黃,斑駁疏落就像大魚的魚鱗,松樹大約有七八圍(一人環(huán)抱的長度叫做圍)粗。

空閑時節(jié),我曾經(jīng)和黃思立等先生一起來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說:“這個地方就像小錢塘、蘇堤"。黃思立也認為是對的。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夢到很多次了,什么時候能辭去官職,掛起官帽,讓給賢能的人,充當西湖六橋底下的游客,了卻我一段山水情緣?這一天每人分別押一個韻,各自作了一首詩,然后道別。

32.

消散

等到

每天

于是,才33.官愈高/琴愈貴/而意愈不樂34.(1)我擔任夷陵縣令的時候,從河南劉幾那里得到一張琴,大概是一張普通的琴。(2)琴雖然好,但是心情卻煩亂,怎么會有快樂呢?35.歐陽修真正追求的是內(nèi)心的閑適自在與山水之樂、與民同樂。在《醉翁亭記》中,他以醉翁自比,寄情山水,享受山水之樂,還通過宴飲、游樂體現(xiàn)與民同樂。在本文中,他在夷陵時雖琴普通,但山水相伴、無世俗紛擾,內(nèi)心閑適;后來官職升高、琴變貴,卻因塵世紛擾而不快樂,可見他追求的是不受功名利祿束縛,內(nèi)心寧靜、自在的生活。

【導(dǎo)語】這篇短文以琴為線索,通過對比不同仕途階段的得琴體驗,展現(xiàn)了歐陽修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早期夷陵任上的常琴雖陋,卻因山水之樂而“意蕭然”;后期雷琴雖貴,反因官場紛擾而“意昏雜"。文章以“無弦可也”的典故收束,呼應(yīng)了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超然境界。與《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相映成趣,共同揭示了作者超越物質(zhì)形式、追求心靈適意的精神內(nèi)核,體現(xiàn)了宋代士大夫“內(nèi)圣"的修養(yǎng)理想。

3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