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文學(xué)-古代漢語-通論-語法_第1頁
中國語言文學(xué)-古代漢語-通論-語法_第2頁
中國語言文學(xué)-古代漢語-通論-語法_第3頁
中國語言文學(xué)-古代漢語-通論-語法_第4頁
中國語言文學(xué)-古代漢語-通論-語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語 法,引言 古代漢語語法是古漢語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從古至今它相對比較穩(wěn)定,變化并不像詞匯那么大,所以主要講古今的差異。 古代漢語的語法一般分成詞法和句法兩大類,先看句法:,一、句法 一)判斷句 1、判斷句含義 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做判斷句。 我是教師。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這里講的判斷與普通邏輯中的判斷不同,后者需要條件,屬于邏輯推理,而古漢語中是指人主觀上對事物的一種判斷,不一定需要條件。,2、那么古今判斷句的最大差異在哪里? “我是老師” “這本書是小二的” 早期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判斷句最大的不同:是否用判斷詞,早期古漢語判斷句極少用判斷詞。,3、古漢語判斷句的類型

2、 1)早期四種基本類型 者, 也。 , 也。 者, 。 , 。 (者,語氣詞,起舒緩語氣,分割主謂作用。 也,煞尾作用的語氣詞),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史記項羽本紀(jì)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資治通鑒漢紀(jì)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孫丑下 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史記項羽本紀(jì) 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此人力士。史記魏公子列傳 劉備,天下梟雄。資治通鑒漢紀(jì), 者, 也。 , 也。 者, 。 , 。 以上四種為基本格式,哪種最常見呢?哪種最早呢?,最常見的實際上是第二種(,也。)在古籍中約占到以上。它應(yīng)該是最典型的。而不是第一種。 最早的格式是第四種(,。)。 到

3、了春秋以后,才逐漸加標(biāo)志性的語氣詞,如“也”。但有時主謂區(qū)別也難,又加了“者”字。 大致就像這樣,,吳祥軍,教師。 吳祥軍,教師也。 吳祥軍者dia,教師也a。 注意:不是所有帶“者”字中,“者”字都是語氣詞。如, 代漢者,當(dāng)途高也。三國志魏書袁術(shù)傳,2)在名詞前加上 “乃”“即”“則”“誠”等副詞,以加強語氣,表示判斷。如: 吾乃大梁人也。戰(zhàn)國策趙策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jì)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是誠不能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3)帶有判斷詞 “是”的判斷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是”很像判斷詞,這在先秦比較多,一般在先秦文獻中,將其看成指示代詞大

4、體不會錯,而作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斷詞先秦極少,而到了秦代以后,尤其兩漢以后作為判斷詞才多起來。如,史記中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記商君列傳)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4)帶有”為“字的判斷句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zhàn)國策趙策) 群兇為誰?(三國志魏書劉表傳) 以上這些“為”都可以對譯為“是”“就是”,看起來它應(yīng)該是判斷詞,相當(dāng)于“是”,作為系詞。 目前學(xué)界對“為”字是否為判斷詞是有爭議的。,王力、郭錫良等學(xué)者認(rèn)為“為”字在古漢語中是一個涵義非常廣泛的動詞,不必把它看作上古真正的系詞,即不把

5、它作為判斷詞。 如果看作判斷詞,“為”應(yīng)與“是”功能一樣。如果一樣,如下, “制,巖邑也。”就應(yīng)該能說成“制為巖邑也”,但卻不能說成“制為巖邑也”,5)表示否定判斷句 往往在主謂間加上副詞“非”,翻譯為“不是”,實際“非”相當(dāng)于“不”,“是”后加上去的。如: 惠子曰:“子非魚,安之魚之樂?”(莊子秋水) “非”字與“是”連用,在東漢王充論衡中最早出現(xiàn),出現(xiàn)在否定判斷句中為“非是”,它就作為副詞,東漢末期又出現(xiàn)“不是”字樣,“不”也是副詞。 “非”由單純表否定的判斷,后來又引申表假設(shè),加入意義。如,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論語) 吾非至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5、古漢語判斷句的活用 根據(jù)主

6、謂間語義關(guān)系來看這個問題,如現(xiàn)代漢語 我是教師。(類屬關(guān)系) 今天是星期一。(等同關(guān)系) 滕,小國也。(表示類屬關(guān)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表示等同關(guān)系),1)表示造成某種結(jié)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yǎng)生主 此臣等所以痛心也。(三國志魏書明帝紀(jì)) 國家所以略其釁情(罪狀)者,求犄角之援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以能守訓(xùn)典而不易也。(三國志魏書邴原傳),2)表達比喻內(nèi)容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jì)) 二人皆玉也。(三國志魏志茍彧傳),3)表達條件、目的等內(nèi)容 即表示主謂間有某種邏輯關(guān)系 夫戰(zhàn),勇氣也

7、。(左傳曹劌論戰(zhàn)) 百乘,顯使也。(馮諼客孟嘗君) 布,狼子野心。(三國志呂布傳) 吏者,民命。,附: 注意區(qū)分判斷句與陳述句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柳宗元永州八記)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xué))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鄭伯克段于鄢),二)被動句 1、含義: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受動者,這樣的句式就是被動句。 世界上的語言一般邏輯思維形式: 主語動詞(謂語)賓語(行為對象),2、古漢語被動句的類型 主要分無標(biāo)志和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兩種類型。 (1)無標(biāo)志被動句(又稱意念被動句) 蔓草猶不可除 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韓非子守株待兔) (2)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A、“于”字句

8、郤克傷于矢。(左傳齊晉鞍之戰(zhàn))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許行) 形式:及物動詞于名詞(施事者) “乎”字句: 萬嘗與莊公戰(zhàn),獲乎莊公。 志乎古,必遺乎今。,B、“見”字句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 梁惠王齊桓晉文之事) 形式:見及物動詞(與被子句很相似) 見 于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大約到魏晉南北朝時就混亂了,開始表示主動,如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注意: 這里“見”為副詞,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fā)動作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即指代性副詞,指代第一人稱,可翻譯為“我”或“自己”) 例如:,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

9、見恕也。 見仇。 請勿見笑。 請勿見怪。 見諒。 見教。 古代的“見”表示主動,又表示被動,使用較亂,后來就不用其表被動。,C、“為”字式 a、為(+V動詞) 將為戮乎?。ㄗ髠鼾R晉鞍之戰(zhàn)) b、為(+O賓語V動詞) 止,將為三軍獲。(左傳襄公十八年) c、為 所 (戰(zhàn)國末出現(xiàn),現(xiàn)在也在用) 為事所累,d、為 見 (與“見 于 ”類似) 烈士為天下見善矣。(莊子秋水)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e、為 所見(+雙音節(jié)) 遂為邪議所見構(gòu)會(誣蔑)。(三國志吳書胡綜傳) 為 之所(+雙音節(jié)) 謬為靈祇(QI地神)之所相佑也。,D、“被”字式 它產(chǎn)生晚,約在戰(zhàn)國末期,有兩種情況: a、被(+V

10、動詞)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zhàn)國策齊策) b、被(+O賓語V動詞) 臣被尚書召問。(東漢蔡邕被收時表)(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例子) 被字句在唐代后才大量使用。,比較:“為”字式與“被”字式發(fā)展差不多,開始都加動詞,后都加賓語加動詞,但后來發(fā)展又不同了。 思考: 1、“為”字式與“被”字式最初發(fā)展相似,但為什么后來逐漸選擇“被”,而未選“為”呢?二者詞義基礎(chǔ)是什么? 2、“為”、“被”后面為什么出現(xiàn)賓語?這一定有其發(fā)展過程,過程怎樣?,三)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 又稱語序問題,古今句子成分位置就基本一樣,都是: 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 古漢語句子成分位置問題,主要有幾

11、種情況: 賓語前置、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1、賓語前置 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2)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3)用復(fù)指代詞“之”“是”等幫助構(gòu)成賓語前置 4)代詞“是”賓語前置 5)介詞“以”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規(guī)律,無論作動詞賓語,還是介詞賓語都要前置。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以上為動賓前置,但也有例外情況: 子夏云何?(論語子張) 武帝問:“言何?)(漢書酷吏傳) 下面看介賓前置,乃入見,曰:”何以戰(zhàn)?“(左傳莊公十年)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趙策

12、) 例外: 晉師退,軍吏曰:“為何退?”(史記晉世家) 以何驗之?(論衡無形篇),)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都有否定詞,常見的八個: “不”“弗”“毋(無)”“未”“否”“非”“莫” 有時作動詞,如“無”, 可作無定代詞,如“莫”。,父母之不我愛。(孟子萬章上) 居則曰:“不吾知也?!保ㄕ撜Z先進) 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大國亦弗之從而愛利。(墨子非攻) 然民雖有圣智弗敢我謀,勇力弗敢我殺。(商君書畫策),規(guī)律: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種句式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一要出現(xiàn)否定詞;二充當(dāng)賓語成分的必為代詞。(以不、毋、未、莫典型) 例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

13、) 爾不許我。(尚書金滕) 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用復(fù)指代詞“之”“是”等幫助構(gòu)成賓語前置 姜氏欲之,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其我之謂乎? 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宮之奇諫假道)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唯才是舉。(曹操術(shù)賢令),4)代詞“是”作賓語常前置 寡人是征。 寡人是問(齊桓公伐楚) 5)介詞“以”的賓語常前置 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齊桓公伐楚) 以上為賓語前置常見的五種情況,前三種更常見些,后兩種相對少些。,2、主謂倒裝句 也即謂語放在主語前,這種謂語前置句式,常用于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賢哉,回也! 甚矣,汝之不惠?。凶訙?/p>

14、問) 君子哉,若人!(論語公冶長) 誰與,哭者?(禮記檀弓),3、定語的位置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聊齋志異促織) 鳥獸之害人者消。(孟子滕文公下) 4、介賓結(jié)構(gòu)的位置,1)“于”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 趙氏求救于齊。(戰(zhàn)國策趙策)(作狀語)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墨子公輸)(作狀語) 告之于帝。(列子湯問)(作補語),2)“乎”字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荀子勸學(xué))(作狀語) 名垂乎后世。(荀子王制)(作補語),3)“以”字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 一般放在謂語前作狀語,有時作補語,翻譯后一般作狀語。 儒以文亂法。(韓非子五蠹)(作狀語)

15、,4)其余介詞構(gòu)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 一般都在謂語前作狀語,與現(xiàn)代漢語同,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以上是介賓結(jié)構(gòu)常見的四種情況。,5、數(shù)量成分的位置 量詞有兩種:名量詞和動量詞(二者都表單位) 名量詞與名詞配合,如丈、尺、張、頭等。 動量詞與動詞配合,如次、遍、回等。 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這本書我讀了三遍。(作補語),1)表示名量的數(shù)詞可置于名詞后面 齊為衛(wèi)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左傳哀公十五年)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2)表動量得詞置于動詞前面 魯人從君戰(zhàn),三戰(zhàn)三北。(作戰(zhàn)三次,敗逃三次)(韓非子五蠹) 百戰(zhàn)百勝 三進三出 七戰(zhàn)七捷 齊王四與寡人約

16、,四欺寡人。(史記蘇秦列傳) 逐之,三周華不注 上古漢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數(shù)量,都是把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這里數(shù)詞實際不作動量詞,而作狀語,現(xiàn)代漢語作補語)。,漢語動量詞大概產(chǎn)生在東漢后,之前漢語無動量詞。中古時期數(shù)詞常帶上動量詞就可以放在動詞后面了。 吾于讀書不過三遍,終身不忘。(韓愈張中丞傳后敘) 另外情況:為強調(diào)動作數(shù)量,數(shù)詞移到謂語位置 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zhàn)國策) 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 以上就是句子成分的位置的內(nèi)容,二、詞法 詞法又分實詞法、虛詞法。 一)實詞法 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 1、詞類活用(名詞、形容詞、動詞) 活用為一般動詞、使動用法

17、、意動用法、作狀語等。,1)用作一般動詞(名詞、形容詞) 秦師遂東。(左傳) 鞭數(shù)十。(沈復(fù) 幼時記趣) 而日中時遠(yuǎn)也。(列子 兩小孩辨日)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一覽眾山小,2)使動用法(名詞、形容詞、動詞) 名詞使動用法情況極少,偶然為之: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使白骨生肉)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使異姓立國),形容詞使動用法很常見: 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孟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孟子)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保ㄕ撜Z),動詞使動用法: 不及物(常見) 驚姜氏(鄭伯) 項伯殺人,

18、臣活之。(鴻門宴) 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 及物(少見) 聞寡人之耳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亂花漸欲迷人眼(白居易 錢塘湖),有時及物動詞用作使動往往讀音發(fā)生變化,如 飲(yn)趙盾酒。(晉靈公不君) 殺雞為黍食(s)之.(論語微子) 陽貨欲見(xin)孔子。(陽貨篇) 從(zng)百余騎(劉邦去見項羽,鴻門宴)(使某人跟隨),3)意動用法(名詞、形容詞) 孟嘗君客我。(馮諼客孟嘗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 吾妻之美我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天下苦秦久矣。(史記 陳涉世家)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 左右以君賤之也。 (馮諼客孟嘗君),4)作狀語(名詞、動詞) 名詞作狀語:

19、 A、表示方位處所 南征北戰(zhàn) 庭爭 郊迎 孔子?xùn)|游(兩小孩辨日) 空谷傳響(酈道元 三峽) 雜然而前陳者(醉翁亭記),B、表示行為、工具、方式 箕畚運于海(愚公移山)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記) C、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記) 倡優(yōu)蓄之(司馬遷) D、表示比喻 星羅棋布 蜂擁而至 斗折蛇行,D、表示比喻 星羅棋布 蜂擁而至 斗折蛇行 F、時間名詞作狀語 良庖歲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吾日三省吾身。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三國志 諸葛亮傳) 日者,秦楚戰(zhàn)于藍(lán)田。(戰(zhàn)國策),動詞作狀語:(極少,只限不及物動詞) 爭割地而賂秦。(賈誼 過秦論) 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

20、坐而假寐。(晉靈公不君) 仰而視之。(莊子) 箕踞以罵。(戰(zhàn)國策 荊軻刺秦王) 但是動賓詞組作狀語就多見:,表示方式 觸槐而死。(晉靈公不君)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觸龍見趙太后) 挾太山以超北海。(孟子) 表示時間 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 出師表),其他活用現(xiàn)象: 不常見如,形容詞作名詞、動詞作名詞等。 披堅執(zhí)銳 此皆良實。 攘除奸兇。 猛浪若奔。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為動用法,2、數(shù)詞 主要有基數(shù)詞與序數(shù)詞,還有分?jǐn)?shù)、倍數(shù)、概數(shù)、虛數(shù)詞等 1)序數(shù)詞 現(xiàn)代漢語前面往往加“第”(漢代產(chǎn)生),而上古漢語,基數(shù)、序數(shù)表示不分,需要從上下文看。如,一鼓作氣,再而衰,

21、三而竭。(左傳 曹劌論戰(zhàn)) 漢代后出現(xiàn)“第”字,如東漢時候有人為避難取姓“第一” ”第二” 等。后漢書中有姓“第五”的。 上古漢語也有用“次”表示次序,它與“第”一樣,但是“次”不明確,不知是第幾。,2)分?jǐn)?shù) 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什一稅(分子、分母直接聯(lián)系) 了解古代分?jǐn)?shù)的表示方法好的辦法是看史記天官書,上古漢語中常見的分?jǐn)?shù)表示法,里面都能看到。,3)倍數(shù) 用數(shù)字直接表示,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看,只用一般數(shù)字,不出現(xiàn)“倍”字。 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孟子) 4)約數(shù)(概數(shù)) 用兩個相鄰數(shù)字表示,如六七人。 取整數(shù),如詩經(jīng)305篇,習(xí)慣上稱“詩三百”。 另外,在數(shù)字后加詞綴,如,2

22、0余,10余,“余”相當(dāng)于“多”,另外還用“許”,”所”也相當(dāng)于“余”。還有“強”,如木蘭詩“賞賜百千強”。 5)虛數(shù): 不是實指,三、九用的比較多。 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九”在古人觀念中為最大數(shù)。當(dāng)然還有其他表示,如“五步一崗,十步一哨”(不是就指五步,十步)。有時“三”也指少,如“士別三日,當(dāng)刮目相看”。,6)量詞 度量衡是所有語言有的,而名量、動量是 漢藏語系特殊有的。外國人學(xué)習(xí)漢語的量 詞很難,各種各樣。此不贅述。 以上為實詞法,下面看虛詞法。,二)虛詞法 虛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詞綴等。(逐步虛化) 1、代詞詞法 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無定代詞、輔助

23、性代詞等詞法。 (1)人稱代詞 一般包括第一、二、三人稱代詞,還有反身代詞。主要看前者三種人稱代詞。,a、第一人稱(自稱) 常見:吾、余、予、我等?!拔帷币话?不作賓語外,其余都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如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左傳 曹劌論戰(zhàn)) 余幼好此奇服兮。(楚辭涉江) 予既烹而食之。(孟子萬章) 我來自東。(詩經(jīng)東山)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不常見:朕、卬(ng)、臺(y) (在詩經(jīng)、尚書中可以見卬、臺)。例句: 朕皇考曰伯庸。(楚辭離騷) 非臺小子敢行亂稱(尚書湯誓馬融注,臺,我也。)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詩經(jīng)) (別人渡河我偏留,我要等待我朋友) 吾、我更多一

24、些,余、予出現(xiàn)晚些(可能與地域有關(guān))。朕,在秦代前不是帝王專用,一般人都用,也帶有地域性特點。楚方言比較多,秦代后成為帝王專用。,b、第二人稱代詞(對稱) 常見:爾、汝(女)、若、你、而、乃 等。從使用情況看,后兩個“而,乃” 受制約,主要作定語,其他比較自由, 可作主語、定語、賓語。如: 吾語女。(論語) 汝何為者哉?(史記平原君傳),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左傳 蹇叔哭師) 吾翁即若翁。(史記項羽本紀(jì)) 今欲發(fā)之,乃能從我乎?(漢書) 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記)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jì)),C、第三人稱代詞(他稱) 早期古漢語無地

25、道的與第一、二人稱相匹配的第三人 稱,只有“其”“之”作第三人稱,還是借用指示代 詞,不地道,且使用也受很大局限?!捌洹痹谏瞎懦?當(dāng)定語,“之”作賓語。如: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論語)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逍遙游) 后出現(xiàn)“彼”常用第三人稱代詞,如 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此外,還有三個,都是漢代后產(chǎn)生的,即“他、渠、伊”,他:“他”在上古就有,作旁指,與人無關(guān),如: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中古時才常指人 ,旁指人指其他人,大約南北朝后期才與現(xiàn)代漢語的“他”差不多,到唐代才完全一樣。如: 還他馬,赦汝死罪。(后漢書方術(shù)傳) 漢語的三個人稱代詞到唐代才最完備。 渠:中

26、古漢語中,“渠” 也是第三人稱代詞,如 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三國志吳志)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南宋朱熹) “渠”蘇州話里也保留著這個詞,伊:伊比能克蜀。(世說新語雅量) “渠” “伊”也都有方言特點,當(dāng)時都未進入通語中。 D、反身代詞(復(fù)稱)自、己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以上人稱代詞大致就這些。 注1:人稱代詞的禮貌式: 古人在實際表達中,往往不用自稱和對稱代詞,而用別的方式表示禮貌,表示方法約有幾種:,A、稱人以字,自稱以人。 令“子卿”知吾心耳。(漢書中蘇武字子卿) “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論語孔子名丘) B、稱人

27、以爵位或身份,自稱以身份。 高帝曰:“相國”休矣。(漢書蕭相國世家)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論語述而) C、稱人以德,自稱以不德或卑賤。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債于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子、公、君、夫子等 寡人、不穀(不善、不好)、孤、愚、仆 D、稱人以其近侍,不敢直指。 陛下、殿下、閣下、足下,注2:古漢語人稱代詞的復(fù)數(shù) 古漢語沒有單復(fù)數(shù)區(qū)別。如,吾,可指我或我們。有時也加個別字來表復(fù)數(shù),加輩、儕、等、曹等。 吾輩,小兒輩、吾儕 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史記平原君傳) 汝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 (2)指示代詞,約分為五類: A、近指(此,是,斯,茲

28、/這); 有美玉于斯。(論語子罕) 夏德若茲,今朕必往。(尚書湯誓) 這,產(chǎn)生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末期,唐代大量出現(xiàn)。 B、遠(yuǎn)指(彼,夫/那);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 公孫丑下) 夫執(zhí)輿者為誰?(論語微子) 若夫淫雨霏霏 那,最早見于唐代,作遠(yuǎn)指代詞。 C、泛指(之); 之二蟲又何知?(莊子 逍遙游) D、特指(其特定對象); 其,指特定對象,特指, “傳之其人”,E、其他(爾,若,然) 爾,若,然不好歸類 然,古漢語常作謂語,指示代詞,譯為“這樣子”。雖然,譯為“即使這樣”。 爾,若:例如, “以若(這樣,如此)所為,求若所欲”(若,指示代詞)(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 “汝乃我家出,亦敢爾邪?

29、”(后漢書)(你是我家出來的,也敢這樣嗎) (3)疑問代詞,常見有:誰、孰、何、奚、曷、胡、焉、安、 惡等。 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a、指人的:誰、孰(現(xiàn)漢不用了) 子為誰?(論語 微子); 孰為夫子?(論語微子); 孰與,二字連用,表比較,一種固定格式。如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 b、指事物(可以指具體,也可指抽象事物) 常見:何、奚、曷、胡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jì)),奚自?(論語)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魯仲連義不帝秦)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墨子公輸) C、指處所 焉、安、惡 (可翻譯為哪里) 其多作狀語,有了副詞性質(zhì)。故有的語法書將其劃到副詞,作疑

30、問副詞。從詞義上作代詞,指處所,從語法功能上,又可作副詞,都有道理,不過角度不同。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底、等:中古時(漢代后)新產(chǎn)生的疑問代詞,底:表事物。譯為怎么。例如: 惆悵底不憶?(樂府詩集子夜歌) 趙元任認(rèn)為“底”為南方方言,常州話說“什么”為dia,與底相似。 等:譯成什么。例如: 衡更熟視之,云:“死公云等道?”(后漢書禰衡傳)(老不死的東西你說什么) 一般認(rèn)為“等”從“何等”結(jié)構(gòu)省略而來。,(4)無定代詞(不定代詞) 分兩類(可指人,又可指事物): a、表示肯定:或(有的什么) 或五十步而止(孟子) b、表示否定:莫(沒有什么) 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 善

31、莫大焉。(晉靈公不君) 有時,“莫”不能作無定代詞,如: “秦王車裂商君以徇(示眾)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記商君列傳) (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 這種情況沒有辦法把“莫”看成無定代詞,而相當(dāng)于“毋”。,(5)輔助性代詞 主要兩個:所、者 二者不能單獨用,須與它詞組合使用,無獨立性。 但又有指代性,也劃不到其它詞性上去。 問女何所思 不知所為 不知所云 來者 去者 前者 后者 二者異同:(所字結(jié)構(gòu),者字結(jié)構(gòu)) 在性質(zhì)上有共同性,它們構(gòu)成結(jié)構(gòu)都是名詞性的。 從形式上差別也明顯,“所”在前,“者”在后。 從語義上也不同,所字結(jié)構(gòu)指受事者,者字結(jié)構(gòu)指施事者。如,,“所見”和“見者” 二者意義不同。

32、所見,指所看到的對象。見者,指看到的那個人(指見到此行為的發(fā)出人)。 一個是受事者,行為支配對象(所見),一個是施事者,行為發(fā)出者(見者),它們語義正相反。 “所”與名詞、形容詞組合時,名詞、形容詞往往活用為動詞,如:置于所罾(zng)魚網(wǎng),作動詞,網(wǎng)魚)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所高:看得比較高。 所貴:看得比較貴。,“所”字還有固定結(jié)構(gòu),即凝固結(jié)構(gòu) “所以”:、表示行為憑借工具,行為的方式、方法。此所以為君市義。(馮諼) 、表示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翻譯為“導(dǎo)致的原因”。 此所以亂也。(韓非子五蠹) 以上是代詞,下面講副詞詞法。,(二)副詞 數(shù)量非常大,復(fù)雜,大體可以分八九類: ()時間副詞 表

33、過去、現(xiàn)在、將來外,還有表時間很長,很短。常見的有: 已、既、業(yè)(表過去), 嘗、曾(表曾經(jīng)), 竟、終、卒(表終竟), 正、方(表正在), 適、才(表才開始), 將、且(表將來), 遂、即(表接連)等。 看例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秦王方環(huán)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史記刺客列傳)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史記扁鵲傳) 遂北至藍(lán)田,再戰(zhàn),秦兵竟敗。(史記留候世家) 君將何以教我?(楚辭卜居) 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zhàn)為名。(史記李將軍傳),()范圍副詞 表范圍大小,如但、僅、止、獨、徒、惟(唯)、特、直

34、(相當(dāng)于現(xiàn)漢僅僅,只),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 表概括全面,如都、全、悉、皆、盡、咸、具(俱)、畢、舉、既、凡、共等。如: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蘭亭序) ()程度副詞,表極度,甚度,微度。常見的有:最、極、甚、殊、絕、至、良、愈、益、彌、尤、茲(滋)頗、少、略、稍等。 頗:有時表稍微,微度的,有時表甚,很。東漢到魏晉時期這兩種詞義都存在。 稍:漢代前,它不用于表程度,而表情愿(逐漸,漸漸) 。漢代后才表程度(稍微)。 現(xiàn)代漢語有“很、特別、極其、蠻、賊”等。 看幾個例句:,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史記蕭何世家) 卓王孫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史記司馬相如傳)

35、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重。(史記孔子世家)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老子) 太后之色少(稍微)解。(觸龍說趙太后) ()情態(tài)副詞,表行為動作發(fā)生時的狀態(tài)(狀況,態(tài)度)。 如固、曾、暫、漸、誠、實、固、果、特、遽、尚、猶等??蠢洌?曾,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固、曾,常用在否定副詞前,表一種出乎意料,竟然,居然) 暫,(最初表動作行為瞬間發(fā)生,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突然,猛然)。 暫騰上胡兒馬。(指李廣突然上了匈奴人的馬) 漸,此雖小失,而漸壞舊章。(后漢書李固傳) 表情狀, “稍”與它有相近之處。如,稍奪之權(quán)(項羽對范曾)稍,慢慢地,逐漸地奪去范曾兵權(quán),不能理解成稍微,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

36、子齊桓晉文之事) 帝果殺吾子!(史記梁孝王世家) 河?xùn)|,吾肱股郡,故特召君耳。(史記季布傳) 仆人以告,公遽見之。(左傳) 今吾尚病。(孟子滕文公上) 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史記孟嘗君傳 猶,尚也) ()否定副詞 表一般性質(zhì)的否定,表禁止的否定。如,不,弗,勿,毋,無,莫,微,否,非等 不,否定動詞、形容詞等,應(yīng)用更廣。 弗,修飾動詞,表一般否定。 勿,毋:表禁止。 非,用于判斷句。它進一步虛化,就含有假設(shè)意味?!拔岱侵磷又T,則殆矣?!保ㄇf子) 否,作用有兩個:一指一個人與人對話,對他人表否定,是應(yīng)答詞;一指用在反復(fù)問句的句尾,表否定的那一面。如,“未知母之存否?”(晉靈公不君) 微 假

37、設(shè)的否定,“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右衽矣” 匪(稼穡匪懈)、靡(靡不有初)、罔(罔罪而眾) ()謙敬副詞,表謙虛、尊敬的副詞,又叫表謙副詞。如 表示自謙的: 伏(臣下對帝王,伏下) 伏聞康叔親屬有十。(史記) 猥(鄙陋,低賤),表自謙。 猥以微賤,當(dāng)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李密陳情表) 竊: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史記 廉藺傳) 辱:一般指使對方受辱了。 君與藤君辱收寡人。(左傳隱公十一年) 忝(辱沒,愧于)臣忝當(dāng)大任,義在安國。 (三國志),表示尊敬的: 謹(jǐn):謹(jǐn)奉法令。(史記李斯列傳)(謹(jǐn)慎遵守法令) 請:表敬意。 幸:幸會。(謙虛客套寒暄之詞)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

38、項羽記) 敢:敢問路在何方。敢問何謂也? ()語氣副詞,常見有:必、固、蓋、殆、或、竟、豈、其等。 必、固:表示肯定語氣。例句, 秦師輕而無禮,必敗。(左傳) 蓋、殆、或:表示不確定、推測的語氣。或許,可能,大概、恐怕 諸子中,勝最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shù)千人。(史記平原君傳) 蘇秦已而告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不如也?。ㄊ酚?張儀傳) 竟:表詫異語氣,譯為“竟然”。 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ㄊ酚涥惼绞兰遥?豈:表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孟子 梁惠王上) 其:可表不確定語氣,祈使語氣或反問語氣。我們課本中學(xué)過的多見的不確定推測語氣,如 其是之謂

39、乎?(鄭伯克段于鄢) 帝其念哉?(左傳 祈使語氣,庶幾,希望之詞,翻譯為可)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鄉(xiāng)(通向)邇,其猶可撲滅?(尚書 ,表示反問,難道) ()指代性副詞(見、相) 指代性副詞,是呂叔湘先生提出來的,用法比較特殊,,特殊在于:語意上有指代性,句法結(jié)構(gòu)上又處在狀語位置又有副詞性。都可翻譯為我(與疑問代詞焉,安,惡 相似) 見諒 見笑 見教 您的相助!(指幫助我,有指代性,是單相,“相”的位置處在動詞前,狀語位置,又有副詞性) (九)表數(shù)副詞 指表示數(shù)量的副詞。常見有: 屢、數(shù)、亟、頻、仍、歷、連、又、復(fù)、更、約、率可、將、且、凡等。來看例句:,屢、數(shù)、亟、頻、仍、歷、連:表示數(shù)之頻繁。

40、 屢蒙嘉瑞。(漢書) 亟請于武公。 又、復(fù)、更:表示數(shù)之再。 項王曰:壯士,能復(fù)飲乎?(史記項羽本紀(jì)) 約、率、可、將、且:表示數(shù)之約。 見佗北壁懸此蛇輩,約以十?dāng)?shù)。(魏志華佗傳) 章小女年可十二。(漢書 王章傳) 凡:表示數(shù)之總。 平凡六出奇計。(史記陳平世家) 以上是副詞,下面說說介詞,(三)介詞 介詞是一種介紹實體詞或詞組輔助謂語表示更完足 意義的詞類。它是從動詞弱化而來的,一般多為動詞 帶賓語,但介詞可帶賓語。介詞不能獨立表達意義,必須與它詞結(jié)合,即不能單獨作謂語,只能作謂語的輔助部分。介詞的數(shù)量比副詞要少得多.可分以下幾類: (1)表示時地的(四類) A、作“在”解:于、在、以、為

41、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傳) B、作“自、從、由”解:自、從、由、于、以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詩經(jīng)東山)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墨子公輸)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C、作“到”解:于、至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詩經(jīng)小雅伐木) 行至云臺峰,絕無人跡。(杜子春傳) D、作“向、對”解:向、對、當(dāng) 木蘭當(dāng)戶織。(木蘭辭),(2)表示原因目的(三類) A、作“因”解:為、以、用、因、緣 十余萬人皆入雎(j)水,雎水為之不流。 (史記項羽本紀(jì)) 用此,其將兵數(shù)困辱。(史記李廣傳) 梁以此奇籍。(史記項羽本紀(jì)) B、作“為了”解:為 天下煕

42、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傳) C、作“由于”解:于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韓愈進學(xué)解),(3)表示對象(五類) A、作“替”解:為、與 為天下興利除害。(史記陸賈傳) 漢王與義帝發(fā)喪。 (史記高祖紀(jì)) B、作“向、對、對于”解:于、為、與、乎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論語顏淵) 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史記商君傳) C、作“給”解:于、與 堯讓天下于許由。(莊子逍遙游) 我有某方,年老,欲傳與公。(史記扁鵲傳) D、作“比較”解:于 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 E、作“偕同”解:與、于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三國志諸葛亮傳),(4)表示方式(四類) A、作“把”解:以、將 秦

43、亦不以城予趙。(史記廉藺列傳) 無將一會易(忽視),歲月坐推遷。(唐韋應(yīng)物詩) B、作“使用、拿”解:以、于、用 請以劍舞。(史記項羽本紀(jì)) 居則習(xí)民于射法,出則教民于應(yīng)敵。(漢書晁錯傳) C、作“依據(jù)”解:以、依、按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按圖索驥 D、作“憑借”解: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5)表示主動者(用于被動句) 作“被”解:為、于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 介詞基本就以上這些,大多都比較好理解,如 從,由,為,用法比較單純。相對講“以、于 ”的用法最復(fù)雜。 (四)連詞,連詞是連接詞與詞、詞組與詞、詞組與詞組、句子與句子的詞類。 連詞的

44、語法特點是它只有連接作用,沒有修飾作用,這是它與副詞、介詞不同的地方。 連詞就其所表示的關(guān)系上可以分為平列、遞進、選擇、順承、轉(zhuǎn)折、因果、讓步、假設(shè)、比較等。 常見連詞有:與、及、而、以、且、若、如、抑、將、則、即、然、然而、至于、為、由、故、是故、雖、縱、茍、使、令、與其不如等。 看幾個例句:,女與回也孰愈?(論語公冶長)(平列關(guān)系) 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xué)而)(遞進關(guān)系)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選擇關(guān)系)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順承關(guān)系)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轉(zhuǎn)折關(guān)系) 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孟子)(因果關(guān)系

45、)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史記項羽本紀(jì))(讓步關(guān)系) 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左傳)(假設(shè)關(guān)系) 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傳)(比較關(guān)系),(五)語氣詞 語氣詞可分為句首語氣詞、句中語氣詞、句尾語氣詞。如下: 、句首的:唯(惟),夫 夫,來源于指示代詞,它在句首時指代性很輕微,往往成為了表發(fā)語的語氣詞。 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 夫戰(zhàn),勇氣也 、句中的:也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論語),、句尾的:矣,也,已,乎,邪(耶)、與、為 矣,表動態(tài)的一種過程。 也,人主觀上做出的判斷,說出來,是一個平面的、靜態(tài)的。 矣與也,在理解上二者不會有什么問題。也,主要用在表判斷。矣,用處更多些。 已,作為動詞,表停止。作語氣詞,表限制性語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