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課件新版湘教版.ppt_第1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課件新版湘教版.ppt_第2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課件新版湘教版.ppt_第3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課件新版湘教版.ppt_第4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海陸變遷課件新版湘教版.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節(jié) 海陸變遷,新課導入,亞特蘭蒂斯傳說,亞特蘭蒂斯,一個傳說中高度文明的國度,一個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帝國。 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寫過對話錄一書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以對話的形式第一次描繪了一個神秘的國度:亞特蘭蒂斯。 現(xiàn)代科學發(fā)現(xiàn),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的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由于火山或地震,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海陸變遷,一、地表形態(tài)變化,新課講授,海陸變遷的證據,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xiàn)古河道、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臺灣海峽海底發(fā)現(xiàn)有森林遺跡和

2、古河道,地面表面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 大多數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在短期內不易讓人們察覺。 有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是在短期內甚至瞬間發(fā)生的。一次強烈的地震,會導致地表巖層斷裂錯位?;鹕絿姲l(fā)時,熾熱的巖漿沿著地殼口沖出地表,大部分噴發(fā)物在火山口周圍堆積形成高地。,二、大陸漂移假說,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后來才分裂成幾塊,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海陸分布狀況。他最早是根據南美洲和非洲的輪廓特征開始研究的。,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吻合。,有關猜想的內容和證據,魏格納經過艱苦的考察終

3、于提出了三方面的證據:第一,大西洋兩岸的許多生物有親緣關系;第二,大西洋兩岸的巖石、地層和褶皺也相吻合;第三,在古氣候方面,兩極地區(qū)有熱帶沙漠的征兆,而且在赤道森林中找到了冰蓋。,魏格納還從地球物理學、大地測量學等方面進行了嚴密的論證。最后,提出了使人能夠接受的“大陸漂移假說”。假說認為:組成洋底的巖石比組成大陸的巖石重,因此,組成大陸的地殼就像“冰山”一樣在洋底巖石上漂移。這對現(xiàn)代地質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至今仍以這一假說的基本思想作為討論地殼運動的依據之一。,2億年前,6500萬年前,現(xiàn) 在,看看大西洋是怎樣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提示:大西洋開始僅僅是古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的

4、一條裂隙,隨著大陸漂移,逐漸加寬,直到形成今天世界第二大洋。而在這一過程中,古老的太平洋卻在不斷縮小,有衰退的趨勢。,世界六大板塊,三、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1、全球巖石圈分為 大板塊,其中 板塊幾乎全是海洋; 2、板塊處在不斷的 之中; 3、板塊內部比較 ,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 。 (火山地震應該分布在 地帶。),六,運動變化,穩(wěn)定,活躍,板塊交界,太平洋,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

5、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wěn)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巖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fā)生。 根據板塊學說,大洋也有生有滅,它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大洋的發(fā)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

6、海)。大洋的發(fā)展與大陸的分合是相輔相成的。,板塊張裂,板塊擠壓,板塊運動 (運動方向不同),使地表發(fā)生斷裂,使地表隆起抬升,活躍的原因:板塊的張裂或碰撞擠壓,四、火山與地震,世界主要火山與地震的分布,1、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2、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課堂小結,海陸變遷,地表形態(tài)變化: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大陸漂移假說,提出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板塊構造學說,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 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主要觀點,原先地球上只有一塊叫“泛大陸”的龐大陸地,被叫做“

7、泛大洋”的廣袤海洋所包圍 兩億年以前,泛大陸破裂,“碎塊”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一樣向外越漂越遠。距今大約兩三百萬年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現(xiàn)在的海陸的基本輪廓,火山與地震,分布:板塊張裂或碰撞擠壓的地帶 地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1.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發(fā)生在() A.大陸內部 B.陸地和海洋之間 C.板塊交界地帶 D.巖層褶皺、斷裂地帶 2.下列因素不屬于海陸變遷主要原因的是() A.人類活動 B.刮風下雨 C.地殼的變動D.海平面的升降,C,B,隨堂演練,3.2016年4月16日00時25分在日本九州島附近(32.77N,130.78E)發(fā)生6.9級左右地震,據此作出了以下判斷,其中正確的是() A.發(fā)生地點位于南半球和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