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其它相關論文-“天人合一”與和諧社會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共識,其合理因素顯而易見。天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和諧社會的根基,天人和諧已成為人們普遍而美好的追求。處理好天人關系必須遵循兩條原則:天人和諧的平衡原則即人對自然要常懷敬畏之心(敬天)、仁愛之心(愛天)、順應之心(順天);協(xié)調(diào)有序的發(fā)展原則即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倫理底線是生態(tài)安全,有序發(fā)展之“序”是指從優(yōu)先保護到合理開發(fā)到有限利用。關鍵詞:天人和諧;協(xié)調(diào)有序;和諧社會Abstract:TheancientChinesephilosophershadconsensusontheideaofnature-humanintegration,becausethisideaissensible.Theharmonious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sthefoundationofaharmonioussociety,andithasbecomemankindsuniversalandhappypursuit.Toharmoniouslydealwithnature,theprinciplesofintegrationbetweenmanandnatureandcoordinatedandorderlydevelopmentmustbefollowedclosely.Integrationmeansthatmanmustdealwithnaturewithrespectful,benevolentandsubmissiveattitudes,whilecoordinationandorderlinessimplytheethicalbaselineofecologicalsecurity,whichincludesprotectionandreasonabledevelopmentoftheenvironmentandlimiteduseofnaturalresources.Keywords:theharmonious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coordinatedandorderly;harmonioussociety一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天人關系問題,其中,天道是對世界的認識,人道則是對人自身的認識。而圍繞天人關系所展開的爭論(天人之辯),先秦以降綿延了幾千年。這其中,有兩條截然不同的思路: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戰(zhàn)國荀子首先明確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紂亡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至人矣”(荀子天論)。認為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不會因人而存亡,與人類社會的貧病災禍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貧富禍福是人自己造成的。唐朝劉禹錫的天論也強調(diào)了“天人相分”的思想。然而,“天人相分”只是一股支流,影響并不大;“天人合一”才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最基本的思路?!疤烊撕弦弧彼枷胧侵袊糯囊环N極其重要的思維模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內(nèi)涵及其發(fā)展演變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先秦,發(fā)展于漢,成熟于宋。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道兩家有所不同。儒家的“天人合一”大體上是講人與義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人性在于人心,故盡心則能知性,而人心乃“天之所與我者”(孟子告子上)。“天人合一”在孟子那里指人性、人心以天為本,所以天人是合一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則是講人與自然之天的合一。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德經(jīng))。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極的意思?!暗馈笔亲罡咴瓌t,“天人合一”在老子那里表現(xiàn)為人與“道”合一。漢代大儒董仲舒明確地提出“天人之際,合二為一”的思想。他說:“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一道也”(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疤煲嘤邢才畾?,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陰陽義)。董仲舒雖然豐富和發(fā)展了孟子的思想,但其“天人感應”學說卻也使?jié)h代的“天人合一”披上了神學的外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到了宋明時期已很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張載,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命題:“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正蒙誠明)。這就是說,儒家的態(tài)度是兼重天與人,天指廣大自然,人指人類社會,既要承認自然的實在性,也要肯定人生的價值,這便是天人合一。二當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大都對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持基本肯定態(tài)度。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創(chuàng)刊號上就撰文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中外治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哪一個也回避不開。這個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diào)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含義異常深遠的思想。筆者認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天人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1。著名哲學史家湯一介認為,“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對解決當今人與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思維模式,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們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對立的,破壞“天”就是對“人”自身的破壞,“人”就要受到懲罰。因此,“人”不僅應知“天”(認識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且應該“畏天”(對自然界應該敬畏,要把保護“天”作為一種神圣的責任)?,F(xiàn)在人們只強調(diào)“知天”,只是一味地用來利用“天”、征服“天”,以至無序地破壞“天”,而不知對“天”應有所敬畏,這無疑是“科學主義”(科技萬能)極端發(fā)展的表現(xiàn)?!爸臁焙汀拔诽臁钡慕y(tǒng)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現(xiàn),從而表現(xiàn)著“人”對“天”的一種內(nèi)在責任2?,F(xiàn)代儒家、臺灣著名哲學家方東美在其早期重要著作中國人的人生觀(1956年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中文版)中構建了一個名為“廣大和諧”的哲學系統(tǒng),其核心思想是:“自然與人生雖是神化多方,但終能協(xié)然一致,因為自然乃是一個生生不已的創(chuàng)進歷程,而人則是這歷程中參贊化育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所以自然與人可以二而為一,生命全體更能交融互攝,形成我所說的廣大和諧,在這一貫之道中,內(nèi)在的生命與外在的環(huán)境流衍互潤、融溶浹化,原先看似格格不入的此時均能互相涵攝,共同唱出對生命的欣賞贊頌”。“這種廣大和諧普遍放光,正是人人均應追求之道,如此,天與人和諧,人與人感應,人與物協(xié)調(diào),處處都以體仁繼善、集義生善為樞紐,然后天地之間,才能怡然有序,一切萬物也才能盎然滋生”3163-164。方東美先生所構建的“廣大和諧”的系統(tǒng),就是“天人合一”,他說,“從中國看來,人與宇宙(天)的關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的和諧中道。在中國哲學家的心目中,人與宇宙處處融通一致,形成一個廣大和諧的系統(tǒng),這個和諧關系正是傳統(tǒng)中所說的天人合一”3197。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也說“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它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qū)鄰里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快樂地共同成長;人對自然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不言而喻,和諧社會理所當然地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層面的和諧,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和諧。所以,在于丹的“心得”中,“真正的和諧”乃大地萬物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成為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根基所在,而支持這一根基的思想淵源便是“天人合一”。三如今,天人和諧已經(jīng)成為人們普遍而美好的追求。那么,現(xiàn)實狀況如何呢?答案是不容樂觀且令人擔憂。1.“國在山河破”:環(huán)境形勢異常嚴峻70年前日本侵略中國,國家雖然遭難,但大好河山尚在。為了不當亡國奴,愛國志士發(fā)出了“國破山河在”的呼喊,意在動員民眾抗日。而今的形勢卻是:國家安在,大好河山卻在流淚、在滴血以至于有雜文家發(fā)出了“國在山河破”的盛世危言!目前,我國的環(huán)境形勢非常嚴峻:一些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疫苗研發(fā)的新技術、新材料考核試卷
- 淀粉行業(yè)的市場銷售與銷售管理考核試卷
- 自然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有效運用
- 重癥醫(yī)學科護理教學計劃
- 臀部塑形操課件
- 2025保險公司借款合同樣本
- 2025辦公場所租賃合同范本
- 2025裝飾合同范文
- 2025建筑工程合同范本3
- 2025YY經(jīng)濟適用房買賣合同
- GB/T 3785.3-2018電聲學聲級計第3部分:周期試驗
- GB/T 28462-2012機織起絨合成革基布
- 接觸網(wǎng)工復習題庫及答案
- 兒童泌尿道感染(課堂PPT)
- 全國壓力容器設計單位名錄
- 特變電工-財務報表分析課件
- 人民醫(yī)院人才隊伍建設規(guī)劃人才隊伍建設五年規(guī)劃
-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件-21 小壁虎借尾巴24-部編版(15張PPT)
- 患者隨訪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對策
- 計量認證實驗室程序文件(全套)
- DGC型瓦斯含量直接測定裝置使用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