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 14883.1-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 總則》與前版《GB 14883.1-1994 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 總則》相比,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更新和調(diào)整:

  1. 適用范圍與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2016版標準根據(jù)食品安全領域的發(fā)展,更新了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確保檢驗方法與國際標準和國內(nèi)相關法規(guī)的最新要求保持一致,同時可能拓寬或細化了適用的食品類別。

  2. 術語和定義:新版標準對放射性物質(zhì)及其相關檢測術語進行了修訂或新增,以便更準確地界定和描述檢驗過程中涉及的概念,提高了標準的嚴謹性和可操作性。

  3. 檢驗原則與方法:2016版標準引入或更新了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的技術方法和流程,可能包括更靈敏、更精確的分析技術和儀器使用要求,以適應科技進步帶來的檢測能力提升。同時,對于不同放射性核素的檢測限值和判定標準可能也有所調(diào)整,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4. 樣品采集、處理與保存:新版標準對樣品的采集、預處理及保存條件給予了更加詳細和嚴格的規(guī)定,旨在減少檢測過程中的誤差,確保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5. 質(zhì)量控制與實驗室要求:2016版標準強化了實驗室資質(zhì)、人員培訓、設備校準、空白試驗、平行樣檢測等質(zhì)量控制措施的要求,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體現(xiàn)了對實驗室管理和技術能力的更高要求。

  6. 檢驗報告與記錄:對于檢驗報告的內(nèi)容、格式以及數(shù)據(jù)記錄保存等方面,新標準可能提出了更為具體和嚴格的規(guī)定,以增強檢驗結果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jīng)官方授權發(fā)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現(xiàn)行
  • 正在執(zhí)行有效
  • 2016-08-31 頒布
  • 2017-03-01 實施
?正版授權
GB14883.1-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總則.pdf_第1頁
GB14883.1-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總則.pdf_第2頁
GB14883.1-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總則.pdf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9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GB14883.1-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總則.pdf-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家 標 準G B1 4 8 8 3 .12 0 1 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總則2 0 1 6 - 0 8 - 3 1發(fā)布2 0 1 7 - 0 3 - 0 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fā) 布G B1 4 8 8 3.12 0 1 6 前 言 本標準代替G B1 4 8 8 3.11 9 9 4 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 總則 。本標準與G B1 4 8 8 3.11 9 9 4相比, 主要變化如下: 標準名稱修改為“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 總則” ; 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格式對文本進行了調(diào)整; 增加了“ 術語和定義” 、 “ 安全要求” 和“ 檢驗結果的報告”3章; 對采樣、 預處理、 檢驗方法的一般要求和說明、 關于質(zhì)量控制方法各章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和調(diào)整。G B1 4 8 8 3.12 0 1 6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總則1 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G B1 4 8 8 3各部分測定方法標準中有關采樣、 預處理和檢驗結果報告等的共同要求( 另有專門說明者除外) 。本標準適用于G B1 4 8 8 3各部分測定方法標準。2 術語和定義2.1 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的核素。按其來源, 可分為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兩大類。常見的放射性核素的衰變形式是衰變、衰變和衰變。2.2 載體能載帶某種微量物質(zhì)共同參與某化學或物理過程的另一種物質(zhì)。放射化學操作的放射性核素的量往往非常少, 難以用處理常量物質(zhì)的方法進行分離或轉(zhuǎn)移。使用與放射性核素化學性質(zhì)相同的穩(wěn)定性同位素或與其化學性質(zhì)相近的物質(zhì)作為載帶的附著體, 使兩者共同參與全部處理過程, 可有效解決這一難題。3 采樣3.1 一般采樣應遵循G B/T5 0 0 9.1規(guī)定的采樣要求。3.2 檢驗樣品需要量可參照所用檢驗方法要求樣品量或樣品灰用量和該種食品的灰鮮比確定。采樣量不應少于檢驗樣品需要量的三倍, 樣品混合均勻后一式三份, 一份供檢驗用, 其余兩份供復檢、 備查或仲裁用。3.3 采集方法和工具不能對待測樣品造成污染和使被測核素損失。樣品采集后, 應采用適當?shù)姆椒▋Υ? 避免降解、 變質(zhì)、 分解或污染; 對揮發(fā)性放射性核素, 應避免核素的丟失。3.4 采樣人員的輻射防護和個人防護應遵循G B1 8 8 7 1和G B Z1 2 8的要求, 并應防止工作場所和樣品之間的交叉污染。3.5 樣品應妥善包裝, 明顯標志后運送實驗室。短半衰期核素檢驗項目應盡快預處理和分析測定。4 預處理4.1 樣品預處理的通常要求采取可食部分, 對用干樣分析的樣品應進行干燥, 對用灰樣分析的樣品應進行干燥、 炭化和灰化。G B1 4 8 8 3.12 0 1 62 選用的方法要嚴格防止待測核素的損失和污染。預處理過程中所用容器應保證潔凈, 防止容器和外界核素污染樣品。4.2 可食部分的采取4.2.1 應按我國大多數(shù)居民食用習慣, 選擇附錄A中的方法采取可食部分作為分析樣品。4.2.2 需水洗滌的樣品, 洗后用潔凈干布吸凈表面水或晾至表面水剛盡立即稱量, 其質(zhì)量即為鮮樣質(zhì)量。4.2.3 對于可用能譜儀直接測量的鮮樣, 可視不同情況將鮮樣切碎、 剪碎、 攪拌或壓碎后裝入樣品盒蹾實、 壓緊后直接進行核素分析。4.2.4 對氫- 3(3H) 、 釙- 2 1 0(2 1 0P o) 和碘- 1 3 1(1 3 1I) 的放射化學測定法應直接采用鮮樣分析。4.3 樣品干燥4.3.1 鮮樣經(jīng)切碎、 剪碎、 攪拌或壓碎后置于1 0 5 烘箱內(nèi), 在此溫度下視不同樣品選取不同干燥時間, 一般為1 0h4 0h。4.3.2 干燥前后要稱量和記錄樣品鮮重、 干重以計算干鮮比, 計算后將樣品密封在塑料袋內(nèi)供分析用。4.3.3 為了減少放射性核素的揮發(fā)損失, 也可使用冷凍干燥的方法。4.4 蒸發(fā)濃縮4.4.1 對于液體樣品, 如不能直接測量, 則一般采用蒸發(fā)濃縮的方法對放射性核素進行濃集。4.4.2 蒸發(fā)濃縮過程中為避免樣品( 特別是奶類) 的飛濺和損失, 應控制蒸發(fā)溫度或不斷攪拌。4.4.3 應選用不吸附放射性核素的容器進行蒸發(fā)濃縮。4.5 樣品炭化4.5.1 食品的鮮樣或干樣可在電爐上炭化, 炭化過程中應不時翻動或攪拌。4.5.2 炭化過程中應防止著明火, 以免細灰粒被氣流帶出致?lián)p失。4.5.3 脂肪多的食品樣品應加蓋并留適當縫隙炭化或皂化( 每5 0g脂肪用2g無水碳酸鈉) 后炭化, 直到無煙為止。4.6 樣品灰化4.6.1 對于需要灰化的蒸干樣品或干燥樣品, 一般應首先將樣品炭化。4.6.2 將炭化后樣品先在馬弗爐中2 0 0 2 5 0溫度下灰化數(shù)小時后, 通常再在4 5 0下灰化1 2h 2 4h, 或按照待檢驗核素要求的溫度 ( 見表1) 灰化1 2h2 4h, 直到灰分呈白色或灰白色疏松顆?;蚍勰顬橹? 必要時可延長灰化時間。表1 食品樣品灰化最高溫度單位為攝氏度分析項目8 9S r、9 0S r1 3 7C s1 4 7P m2 2 6R a、2 2 6R a天然釷天然鈾2 3 9P u溫度5 5 04 5 04 5 05 5 05 5 05 5 04 5 04.6.3 灰化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溫度( 可用石英溫度計或校驗合格的自動溫度控制器控制) , 以免造成待測放射性核素損失或樣品燒結。4.6.4 大米等難灰化的食品, 可在灰化最后階段取出冷卻后加入適量的硝酸、 過氧化氫或亞硝酸鈉等助灰化劑加快灰化速度, 在電爐上蒸干后, 再繼續(xù)在馬弗爐中灰化, 但要注意助灰化劑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必要時需進行較正, 也可將大米煮熟膨化、 豆類浸泡打漿后再處理, 可顯著加快灰化速度。G B1 4 8 8 3.12 0 1 63 4.6.5 載體元素和示蹤放射性同位素應在灰化前加入樣品中。4.6.6 灰化后的食品灰應放在干燥器內(nèi)冷卻至室溫稱重, 計算出灰鮮比。4.6.7 食品灰經(jīng)在瓷蒸發(fā)皿內(nèi)用乳缽杵或玻璃棒研細、 混勻, 通過孔徑1 8 0m篩,1 1 0 烘干后放入干燥器或磨口瓶內(nèi)備用。4.7 樣品預處理的特別要求對于某些核素檢測中預處理的特別要求將在各相應標準中專門說明。5 檢驗方法的一般要求和說明5.1 同一檢驗項目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檢驗方法時, 各地可根據(jù)條件選擇使用, 但以第一法為仲裁法,仲裁檢驗應選用仲裁法。5.2 確定測量效率或化學回收率時, 應使用有證書的標準溶液或標準參考物質(zhì)按標準方法配制。5.3 檢驗時, 化學方法應做平行樣品,譜等物理方法盡量做平行樣品。5.4 檢驗分析方法使用的水, 在沒有注明其他要求時, 系指純度能滿足一般分析要求的蒸餾水或去離子水( 一般應符合G B/T6 6 8 2一級水要求) 。5.5 液體體積的“ 滴” 是指蒸餾水自標準滴管流下的1滴的量, 一般認為2 0滴相當于1m L。5.6 配制溶液的所有試劑應符合分析項目要求, 除列出特殊要求外均應為分析純試劑:a) 配制標準溶液和載體溶液的試劑純度應在分析純以上;b) 作標定的基準物質(zhì), 純度應為基準級或優(yōu)級純;c) 放射性標準溶液或放射性示蹤劑應為放化純;d) 放射性測定( 特別是天然放射性核素) 中應選用試劑空白值低的或事先純化處理的試劑, 必要時應對測定結果進行試劑空白校正;e) 未指明溶劑的溶液均指水溶液。5.7 溶液濃度的表示:a) 質(zhì)量濃度指1 0 0m L溶液中含該物質(zhì)的克數(shù)。b) 摩爾濃度指1L溶液中含溶質(zhì)的摩爾(m o l) 數(shù)。c) 溶液比例濃度指液體溶質(zhì)與溶劑體積的比。如11氨水指1個體積氨水與1個體積水混合而成的溶液。d) 硫酸、 鹽酸、 硝酸、 過氧化氫指市售濃溶液。5.8 檢驗方法中所列儀器和試劑為該方法所需特殊儀器, 各地也可使用性能相當?shù)膬x器。一般實驗室儀器和常用試劑不再列入。5.9 食品放射性檢驗實驗室和所用器皿應嚴防放射性污染。6 檢驗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6.1 運算中的數(shù)字修約運算中的數(shù)字修約應符合G B/T8 1 7 0的要求。6.2 回收率測定在等量待測樣品灰( 或干、 鮮樣) 中, 加入已知量標準物質(zhì)或放射性示蹤劑, 稱加標樣品, 按所用測定程序同樣測定待測和加標樣品可計算出回收率?;厥章士砂词?1) 計算:G B1 4 8 8 3.12 0 1 64 R=m1m1 0 0%(1) 式中:R 回收率,%;m1 加標樣品和待測樣品的測出量增值, 或加入示蹤劑的測出量, 單位為克(g) 或貝可(B q) ;m 加入標準物質(zhì)量或示蹤劑放射性的量, 單位為克(g) 或貝可(B q) 。7 關于質(zhì)量控制方法7.1 進行食品放射性檢驗的實驗室應采取質(zhì)量控制措施。7.2 實驗人員在承擔新的食品放射性物質(zhì)檢驗項目前應對該項目的分析方法進行適用性檢驗, 包括空白值測定、 分析方法檢出限的估算、 方法誤差預測, 如精密度、 準確度及干擾因素等。熟悉檢驗方法原理、 分析程序及注意事項, 并具備相應的分析操作基本技能, 應盡可能防止和減少非系統(tǒng)誤差。7.3 實驗室內(nèi)應定期進行標準參考物質(zhì)的分析, 以檢驗系統(tǒng)誤差, 當發(fā)現(xiàn)較大系統(tǒng)誤差時必須及時查找產(chǎn)生原因并采取糾正的措施。每天盡量用所用測量儀器測量標準源一次, 以校驗測量儀器是否處于正常狀態(tài)及測量效率波動情況。8 安全要求8.1 實驗人員應嚴格按照各標準方法中規(guī)定的分析步驟進行操作。對于有毒、 有害或有潛在危險的試劑或材料, 應嚴格按照試劑或材料所注明的注意事項進行操作, 并做好個人安全防護。8.2 對實驗中的不安全因素( 如中毒、 爆炸、 腐蝕、 燒傷等) , 實驗室都應建立相應應急預案, 并采取專門防護措施。8.3 放射性標準溶液的取放、 施用均應有適當?shù)钠帘畏雷o。8.4 試驗操作結束后應當場對場所表面進行放射性污染監(jiān)測, 如監(jiān)測結果超過G B1 8 8 7 1所規(guī)定的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應及時去污, 直至符合要求。8.5 人員、 物品離開實驗室時應對人員表面和物品進行放射性污染監(jiān)測, 如監(jiān)測結果超過G B1 8 8 7 1所規(guī)定的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應及時去污, 直至符合要求。8.6 含放射性的廢液的通用管理應符合G B1 8 8 7 1和G B1 4 5 0 0的規(guī)定。8.7 放射性標準溶液的存儲和保管應符合WS4 5 7的規(guī)定。9 檢驗結果的報告9.1 檢驗結果應報告平行樣的測定值的算術平均值, 并報告計算結果表示到小數(shù)點后的位數(shù)或有效位數(shù)。有效數(shù)的位數(shù)應能滿足G B1 4 8 8 2的要求, 數(shù)值的修約應符合G B/T8 1 7 0的規(guī)定。9.2 檢驗結果的單位應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并與G B1 4 8 8 2中相應的單位一致。9.3 對于低于檢出限的檢驗結果, 報告為“ 小于檢出限” , 同時給出檢出限( 檢出限的計算可參見G B/T5 0 0 9.1或G B1 4 8 8 3各部分) 。G B1 4 8 8 3.12 0 1 65 附 錄 A食品平均灰鮮比參考值及可食部分要求 部分食品平均灰鮮比參考值及對其可食部分的預處理要求見表A.1。表A.1 部分食品平均灰鮮比參考值及可食部分預處理要求樣品種類平均灰鮮比g/k g( 鮮牛奶為g/L)可食部分預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jīng)授權,嚴禁復制、發(fā)行、匯編、翻譯或網(wǎng)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因數(shù)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jīng)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zhì)量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