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ppt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ppt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ppt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ppt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田志遠 83,第一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文化。展開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指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中國文化,具有鮮明特色和穩(wěn)定結構、世代承傳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nèi)容古典文化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李政道說:“一個依賴過去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一個忘記祖先的民族同樣也是沒有前途的。”,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軌跡 六個時期:,1.孕育期(夏商西周時期): 特點是宗教色彩濃厚,如甲骨卜辭的內(nèi)容、大量的圖騰崇拜等等都是明證。 2.雛形期(春秋戰(zhàn)國): 特點是人文意識逐漸活躍,鬼神等觀念淡化。如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3.定形期(秦漢): 中國文化的模式基本形成,如宗法制度、封建制度等等。 4.高峰期(隋唐): 各種文化已達全盛。如詩歌、書法、繪畫等等。形成中國文化的巨大輻射圈。一種水面振蕩理論。,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軌跡,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軌跡,5.強化期(宋明): 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釋道)開始內(nèi)部整合,文化發(fā)生內(nèi)斂趨勢。中老年期。 6.轉(zhuǎn)型期(清至五四): 西方文化開始大力傳入,導致中國文化的斷裂。正確評價“五四運動”的功過。,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為社會成員共同接受和理解) 2、時代性(歷史性) 3、民族性 4、地域性(地域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外在特點:“四性” 統(tǒng)一性、連續(xù)性、包容性、多樣性 內(nèi)在特點: 人文主義精神(以人為本) 、和諧中庸 、 安土樂天的情趣,思考一下: (1)現(xiàn)代化是否一定排斥傳統(tǒng)文化? (2)現(xiàn)代化是否等同于西方化?,從歷史上看,世界各國的現(xiàn)代化,沒有一個是在完全排斥和放棄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條件下實現(xiàn)的,事實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精華和糟粕兩方面,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純屬精華或糟粕,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都有對傳統(tǒng)文化吐故納新的過程。,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1)有助于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從而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2)有助于更加準確而深刻認識我們當前的國情,從而開闊文化視野,更好地對外開放。 3)有助于以理性態(tài)度和務實精神去繼承傳統(tǒng),實現(xiàn)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從而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文化形成的自然與社會條件,一、中國文化形成與存在的基礎 1、地理環(huán)境 地理環(huán)境與中國文化的形成 復雜的地理條件與中國文化的多樣化 優(yōu)越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與中國文化的完整與獨立 2、人種因素 3、經(jīng)濟與生產(chǎn)方式 農(nóng)耕與游牧兩種經(jīng)濟類型 以農(nóng)業(yè)自然經(jīng)濟為主的生產(chǎn)方式,二、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制度:專制制度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之中,1、宗法制的政治架構 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遠近親疏為標準標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區(qū)分長幼尊卑,規(guī)定繼承秩序,確定宗族成員不同的權利與義務法則。 宗法制度的產(chǎn)生與形成: 宗法制,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由父系家長制演變而成,到周代漸趨完備。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天下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家長,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被封為諸侯,相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職位亦由嫡長子繼承。宗法制在春秋時期瓦解之后,其影響長期存留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中。,宗法制使社會成員按照宗法的原則組織起來。宗法制的特點:一方面用自然血緣關系來確定人們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緣關系將人們緊緊連在一起,從而限制著人們社會關系的發(fā)展。 在宗法制度之下,社會結構以宗族為基本單位,每個社會成員依據(jù)與生俱來的血緣關系確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一般成員只有服從家長的義務,家長卻對他們有絕對的支配權力。,雖然,西周宗法制是以親親為基礎,但這種親親原則主要強調(diào)的是慎終追遠、自下而上的孝悌之道。 孝悌的最高層次就是孔子所說的“無違”(論語為政)。它強調(diào)縱向的宗法秩序,族人對宗子、小宗對大宗都要絕對順從。而周王作為上天之子是天下最高的宗子。王的地位得到政治組織與血緣組織的雙重保障。,宗法制的影響:歷代統(tǒng)治者重農(nóng)輕商,形成一種萬世不易的中華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模式。 宗法制的實質(zhì):專制制度 2、中國古代的官吏制與等級制:金字塔形式 周秦兩漢:三公九卿 魏晉南北朝:八公、三省、九卿。 隋唐五代:三師、三公、五省、三臺、九寺。 宋遼金元:唐代的擴展 明清:三公、三孤、六部、六寺。,一、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與以人為本 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價值。 尊重生命的價值、尊重頭腦的價值(科學)、尊重靈魄(宗教)的價值。德、智、體全面發(fā)展。 1.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和諧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重視自然的和諧、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做人做事和為貴,恰到好處,為人堅持原則以能團結和諧。 2.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重人倫遠鬼神。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3、肯定個體與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養(yǎng):以德性修養(yǎng)為安身立命之本,重視道德自覺和人格的完美、強調(diào)道德在社會、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國文化的自強不息“斗爭”精神: 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1、與自然斗爭。 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有其物質(zhì)基礎農(nóng)耕生產(chǎn)方式。中國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鯀禹治水、夸父逐日等。 2、不畏強暴、堅持真理與正義。 孟子、屈原、司馬遷。岳飛、文天祥。歷代明君帝王的勵精圖治進取精神 3、推陳出新的改革精神。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變法到我們現(xiàn)在的改革精神。,三、龍馬精神中國文化奮發(fā)精神的象征 龍與中華民族、中國文化同步誕生。龍在中國文化中,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興盛和發(fā)達,吉祥和幸運。龍成為中國文化奮發(fā)精神的象征。 龍是以多元兼容、綜合創(chuàng)新、開拓奮進、造福眾生、與天和諧的精神底蘊,成為中華民族的圖徽和象征的。 “開拓奮進“及“造福眾生“,很適合馬,尤其是駿馬、千里馬??梢赃@樣說,龍的精神汲取、蘊含著馬的精神,馬的精神是龍的精神的一部分。龍馬精神就是以強健的姿態(tài)開拓奮進,從而造福眾生的精神。,人文在哪里?如梁曉聲所說,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樸素的層面,它就在我們?nèi)粘I罾铮驮谌撕腿说年P系中,就在人性的內(nèi)涵中,就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人文并不晦澀,實質(zhì)就是一種根植于內(nèi)心的素養(yǎng),一種無須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任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與自我修養(yǎng),一、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與國民心理 1、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 道德本位:儒家是仁者愛人,道德至上。 忠君思想:忠的觀念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君父至上。 家族中心價值取向。對孝的張揚、悌、忠、信。 2、傳統(tǒng)的國民心理 傳統(tǒng)的國民性與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尊天敬祖、喜靜不喜動、知足常樂、勤儉、和諧、求安。 傳統(tǒng)的國民性與儒家的人格模式 儒家的人格是君子。道德氣節(jié)。孟子的理想人格是浩然之氣。只有懂得這種理想人格才能懂得中國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民族真精神。,二、傳統(tǒng)的修養(yǎng)之道 1、儒家的心性修養(yǎng):善心善性。 2、道家的虛靜導引 道的特點是虛無清靜,自然無為。清靜,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jīng)所說的“少私寡欲”。這種清靜無為以養(yǎng)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yǎng)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yǎng)生學中養(yǎng)精神、調(diào)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守靜的秘訣在守一。存神合體,住魂留魄。意守丹田導引是肢體運動與行氣、按摩等配合的一種修身之道。導氣、引肢。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是一種引動肢體為主、并配合呼吸吐納的修養(yǎng)方法。 3、佛家的定慧雙修 定稱增上心學,指禪定;慧,稱增上慧學,智慧,有厭、無欲、見真。指擯除一切欲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佛學的真理,獲得智慧上的解脫。反映學修并重的思想。,虛靜導引:形神兼養(yǎng) 莊子養(yǎng)生倡導去物欲致虛靜以養(yǎng)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yǎng)形作用。 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chǎn)生開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養(yǎng)生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與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fā)揮補充老莊養(yǎng)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后人。 定慧雙修:定慧是禪定和智慧的簡稱,又名止觀。止,音譯為三摩地,不亂之義;觀,音譯為毗婆舍那,觀照、清楚明白之義。常人的心態(tài)不外乎兩種傾向:一為紛擾混亂,名為散亂或稱掉舉;二為昏沉,又名昏昧、愚癡。,如果人在面對日常一切事務時,既清楚明白而又不散亂,就是定慧雙修。定慧雙修是佛教大小乘各流派共同的修持方法,佛經(jīng)云:“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平等,即得解脫”。又,經(jīng)云:“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為狂。”故禪宗強調(diào)“定慧等學,定慧等持”。,從語言表述上看,定慧似乎是兩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定慧不二:正定之時慧在定,正慧之時定在慧;離定無慧,離慧也無定.,崇尚統(tǒng)一,追求穩(wěn)定 江山統(tǒng)一為樂,社稷分裂為憂 倫理至上,群體至上 家國同構,重人倫 兼容并包,豐富多彩 厚德載物,有容乃大,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儒家文化通過承擔社會責任而達到自我實現(xiàn),從而使人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這種自我價值和意義實現(xiàn)的感覺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大度,意志剛強堅韌,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把推行仁政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遠嗎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天道運行剛勁雄健,君子應力求進步,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要樹立遠大志向,培養(yǎng)高尚情操,勤于學習,努力工作,為報效祖國與造福人民而不懈奮斗。,司馬遷,孔子,周文王,孫臏,左丘明,屈原,自強不息的古人,大禹治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無數(shù)志士仁人,為了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鞠躬盡瘁,不息奮爭。諸如“劍外忽傳收薊j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陸游:關山月)式的感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現(xiàn)出的自強精神。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壓迫精神,以及中華一體、國家一統(tǒng)的精神。,2、貴和持中,尊老尚古、崇尚禮儀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把和作為處事、行禮的最高境界。 中庸第一章開篇曰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們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樂,這些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稱為“中”。表露出來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會法度(做到這一點,情感中正和諧)稱為“和”?!爸小笔翘煜氯藗冏畲蟮母?; “和”是天下人們共行的普遍原則。達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萬物各得其所成長發(fā)育。,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個特征。 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間的搭配、融合、平衡達到最為圓滿程度的一種狀態(tài)。,貴和持中,實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 “中庸”最早見于論語??鬃诱f:“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保ㄕ撜Z雍也) 何謂“中庸”?據(jù)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恒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守中、不走極端,成為古代中國人固守的人生信條。 “中庸”就是要正確把握度并協(xié)調(diào)好各種關系,以益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持續(xù)進步。中庸之道的真諦在于: 執(zhí)中守正 。恪守中道,堅持原則,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折中致和 。執(zhí)兩用中, 和而不同。 因時制宜。 就是與時俱進 ,通權達變, 隨機應變。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于執(zhí)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wěn)定、和諧。并且因時制宜,與時俱進。,3、正道直行,持節(jié)重義 中華民族是堅持正義、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氣節(jié)的民族。 已成為人們心理素質(zhì)內(nèi)容之一的 “見義勇為”、“當仁不讓”、“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等人生價值準則,更是千百年來人們所津津樂道并身體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義”的精神與孔子“殺身成仁”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則,激勵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 松有風骨雪難摧, 人有氣節(jié)最可貴。,孔子推崇“士可殺不可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意思是說,有志的仁義之士,沒有為求生而傷害仁德的,只有犧牲自身來成就仁義的。,孟子主張:“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所說的氣,類似我們通常說的“勇氣”、“正氣”、或“理直氣壯”之氣,是指表現(xiàn)于肉體活動或?qū)嶋H行動中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義與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還要靠持久不懈的修養(yǎng)和鍛煉。 在戰(zhàn)國時,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養(yǎng)浩然之氣”。后來,儒家學說將“氣”與表示身份地位的“節(jié)”結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氣節(jié)觀。氣是一個人的奮發(fā)之態(tài)和豪放精神;節(jié)是一個人的本分,不該超越的不能超越,不該喪失的不能喪失。這兩者結合形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中基本的操守與品格。這是中國文化中除了“仁義”最有價值的內(nèi)涵。,孟子提倡“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賤不能移”的人格(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xiàn)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意思為: 生命,是我所喜歡的, 正義,也是我所喜歡的, 這兩樣(如果)不能同時得到。 我寧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義。,蘇武牧羊,不辱使命 西漢前期,與漢交惡多年的匈奴族單于,主動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漢朝使臣,以示和好。漢武帝遂派中郎將蘇武率團出使匈奴。單于下令押送蘇武去北海牧羊,佯稱待公羊產(chǎn)下羔羊就放他南歸,妄圖迫其俯首就范。蘇武身在異鄉(xiāng),但心向漢室,日復一日,年復一 年,“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mo盡落”。直到漢昭帝初年,蘇武才得以歸漢。不辱使命的蘇武,“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睗h書蘇武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后,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后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于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xiàn)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xù)起來反抗。,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xiàn)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chǎn)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shù)米?,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 毛澤東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將繼續(xù)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毛澤東)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 嚼jio得菜根,百事可做;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國士人“氣節(jié)”之所寄梅,馮友蘭:“中國文人畫畫梅竹,則非以其為植物而畫之。中國文人畫畫梅,以表示一種事物之孤傲之性,畫竹以表示一種事物之幽獨之 性。舊說以為梅可以況高士,竹可以況幽人。其所以可況者,因在此方面,梅與高士,竹與幽 人,是屬于一類者。,中國文人寄情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這樣終身不娶,反以種梅養(yǎng)鶴視同娶妻生子,是特別典型的;借妻梅子鶴,林和靖自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對象則是梅、鶴所喻指的孤傲和超逸。,陸游曾經(jīng)稱贊梅花“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落梅)。 卜算子.詠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托梅寄志,表達了詩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開闊的胸襟 。,4、忠孝傳家,勤儉持家 所謂的忠孝之人就是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對自己的長輩是恭敬從命。 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雖在草野,不忘詩書。貧不廢讀,富則興學。 忠貞的官員始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傳統(tǒng)中國非常講究“孝道”,號稱“百善孝為先”,皇帝標榜“以孝治天下”,選官則“舉孝廉”,所謂“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儒家經(jīng)典有孝經(jīng),通俗讀物有二十四孝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設想為“孝道”的最高境界。,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并須離職,稱“丁憂”。源于漢代。 西漢時規(guī)定在朝廷供職人員丁憂(離職)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度已盛行。此后歷代均有規(guī)定,且品官丁憂,若匿n 而不報,一經(jīng)查出,將受到懲處。 但朝廷根據(jù)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明清時期丁憂三年終制,重新出來任職為起復。,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憂樂情懷,提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鄭板橋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金石、書畫家。他在山東濰wi縣任知縣時,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深為百姓擁戴。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人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5、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 中國的讀書人歷來將讀書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 “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故“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的社會主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