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工藝設計說明書目錄第一章 概述 31.1 工程概括 31.2 設計任務 31.3 設計內容 31.4 進水水質 41.5 主要規(guī)范和標準 51.6 主要政策法律 61.7 設計原則 6第二章 污水處理廠工藝選擇 72.1 污水處理方案 72.2 污水處理工藝確定 10第三章 污水處理廠各構筑物設計 103.1 格柵 10 3.2 沉砂池 12 3.3 氧化溝 15 3.4 二沉池 17 第四章 效益分析 20 4.1 環(huán)境效益分析 20 4.2 社會效益分析 20 4.3 經濟效益分析 21 第五章 建議小結 21 第一章 概述1.1工程概括該市地處東南沿海,北回歸線橫貫市區(qū)中部,該市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未能與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城市的污水處理率僅僅為30%,大量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是該市的生態(tài)受到嚴重的破壞。人口14萬人,規(guī)劃10年后20萬人。該市是一個以輕工業(yè)、冶金、家電、外貿為主題的新興現(xiàn)代化城市。主要處理污染物為BOD 、SS。設計考慮其運行的最大值將其設計為滿足遠期目標運行。1.2設計任務1.設計說明書,要求包括如下設計內容;1)緒論:介紹工程概況,設計依據,設計執(zhí)行的法規(guī)和標準等2)污水廠各主要構筑物設計,其中包括處理工藝的選擇3)效益分析2.設計圖紙,內容如下1)污水廠總平面布置圖1張2)污水處理廠高程圖1張1.3設計內容1.自然條件地形地貌:中低山、丘陵、盤地和平原多種地貌類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象條件:歷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4,年平均溫度為24,常年主導風向為南風;水文條件:該市內河流最高水位+2.5米,最低水位-0.5米,平均水位為+0.5米,地下水位為地面2.0米,廠區(qū)內設計地面標高為+5.0米2.污水量生活污水量:該市地區(qū)處亞熱帶,夏季氣候炎熱,出于氣候和生活習慣,該市在國內一向排水較高的,據統(tǒng)計和預測,該市近期水量200L/人d ,遠期水量260L/人d。工業(yè)污水量:市內工企業(yè)的生活污水和生產污水總量1.6萬m3 /d污水總量:市政公共設施及未預見污水量以4%計,總污水量為生活污水量、工業(yè)污水量及市政公共設施與未預見水量的總和。3.污水水質生活污水(遠期):BOD5 為150mg/L;SS為200mg/L 生活污水(近期):BOD5為115mg/L;SS為153mg/L工業(yè)廢水: BOD5為175mg/L;SS為190mg/L出水水質:BOD520mg/L SS20mg/L 混合污水溫度:夏季28 冬季10 平均溫度204.工程設計規(guī)模污水處理廠的設計規(guī)模主要按遠期需要考慮,以使預留空地以備城市的發(fā)展所需。1.4進水水質(1)生活污水量=2000000.260.85=44200m3/d 式中:N人口數(shù),20萬人q居民用水定額0.85排放系數(shù)(0.80.9),取0.85(2)工業(yè)污水量: Q2=16000 m3/d(3)市政公共設施與未預見水量Q3:以總量的4%計。平均日污水量Q=Q1+Q2+Q3 =44200 m3/d+16000 m3/d+0.04Q =62708 m3/d為安全考慮設計水量采用63000 m3/d最高日流量: Qmr =Q1.1=69300 m3/d最高時流量: Qmax=Q1.5=94500 m3/d各水量見表1.1表1.1 設計水量一覽表項 目設計水量m3/dm3/hm3/sL/s平均日流量6300026250.73729.16最高日流量693002887.50.80802.08最高時流量945003937.51.091093.75(4)平均的BOD5BOD5 = (Q1+Q3) CBOD5(遠期) +Q2CBOD5工業(yè)污水 Q =(46708115+16000175)62708 =130.30 mg/L(5)平均的SSSS= (Q1+Q3) SS(遠期) +Q2SS工業(yè)污水 Q =(46708200+16000190) 62708=197.45 mg/L1.5主要規(guī)范和標準本污水治理工程執(zhí)行的國家專業(yè)技術規(guī)范與標準如下:(1) 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8978-1996)(2) 廣東省水污染排放限值(DB44/26-2001)(3)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修訂) (GBJ14-87)(4)地面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5)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8978-1996)(6)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 (修訂)(2001)(7)建筑給排水設計規(guī)范 (97年版) (GBJJ5-88)(8)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其安全技術規(guī)范 (CJJ605-94)(9)給水排水工程構筑物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50069-2002)(10)給水排水制圖標準(GB/T50106-2001)(11)給水排水設計基本術語標準(GBJ125-89)(12)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guī)范(GBJ15-1988)(1997年版)(13)總圖制圖標準(GB/T50103-2001)1.6 主要政策法律(1)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建城2000124號(2000年6月)(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 (1989年12月)(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1996年5月)(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1989年7月)(5)國務院關于環(huán)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條例 (1996年31號文)(6)建設項目環(huán)境保護管理辦法 (1998年11月)(7)建設項目環(huán)境保護管理辦法 (1987年3月)(8)污水處理設施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督管理辦法 (1988年5月)(9)飲用水水源保護區(qū)污染防治管理規(guī)定 (1989年7月)1.7設計原則(1) 貫徹執(zhí)行國家環(huán)境保護政策,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以及當?shù)氐胤椒ㄒ?guī)。(2) 選擇合理的工藝路線,確保選擇的工藝技術所處理出水的各項指標達到排放要求;選擇較優(yōu)的技術,確保工程總投資在合理的經濟范圍之內。(3)充分利用現(xiàn)有場地,對污水處理工程平面布置進行全面規(guī)劃,使工程建設與城市發(fā)展相協(xié)調,既保護環(huán)境,有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工程效益。(4) 根據污水進出水水質要求,選用成熟可靠、高效節(jié)能、占地少、經濟實用、管理方便的污水處理先進工藝及污泥處理先進技術,確保污水處理效果,減少工程投資及日常運行費用。(5) 結合本工程實際情況,采用適合我國國情的自動化儀表、設備及監(jiān)測儀器,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和供電安全程度,以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6) 通過技術經濟論證,優(yōu)化設計方案和設備選型,力求技術可靠、經濟合理。(7) 建構筑物造型簡潔美觀,廠區(qū)的環(huán)境設計實現(xiàn)園林化。第二章 污水處理廠工藝選擇2.1污水處理方案常用的方法有AB法,A2/O法,氧化溝工藝,SBR等2.1.1氧化溝工藝氧化溝也稱氧化渠或循環(huán)曝氣池,是于20世紀50年代由荷蘭的巴斯韋爾(Pasveer)所開發(fā)的一種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屬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法。它把連續(xù)式反應池作為生化反應器,混合液在其中連續(xù)循環(huán)流動。氧化溝使用一種帶方向控制的曝氣和攪動裝置,向反應器中的混合液傳遞水平速度,從而使被攪動的混合液在氧化溝閉合渠道內循環(huán)流動。由于氧化溝運行成本低,構造簡單,易于維護管理,出水水質好,運行穩(wěn)定,并可以進行脫氮除磷,因此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步得到推廣。工藝流程氧化溝工藝可不建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有時還可以將曝氣池與二沉池合建而省去污泥回流系統(tǒng),常用的處理城市污水的氧化溝工藝流程如圖所示:進水 格柵 沉砂池 氧化溝 二沉池 出水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圖2-1 氧化溝工藝流程圖氧化溝特點:1) 工藝流程簡單,運行管理方便,氧化溝工藝不需要初沉池和污泥消化池,有此類氧化溝還可以和二沉池合建,省去污泥回流系統(tǒng)。2) 運行穩(wěn)定,處理效果好,氧化溝的BOD平均處理水平可達95%左右。3) 能承受水量水質的沖擊負荷,對濃度較高的工業(yè)廢水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這主要是由于氧化溝水力停留時間長,泥齡長,一般為2030d,污泥在溝內達到除磷脫氮的目的,脫氮效率一般80%,但要達到較高的除磷效果,則需要采取另外措施?;ㄍ顿Y省,運行費用低和傳統(tǒng)活性污泥工藝相比,在去除BOD,去除BOD和NH3-N及去除BOD和脫氮情況下更省,同時統(tǒng)計表明在規(guī)模較小的情況下,氧化溝的基建投資比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更省。2.1.2間歇式活性污泥處理系統(tǒng)(簡稱SBR工藝)本工藝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處理系統(tǒng)。間歇式活性污泥處理系統(tǒng)的工藝流程:本工藝系統(tǒng)最主要特征是采用集有機污染物降解與混合液沉淀于一體的反應器間歇曝氣池。SBR是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它的凈化機理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基本相同,但SBR的各個運行期在時間上的有序性,使它具有不同于連續(xù)流活性污泥法(Fs)和其他生物處理的一些特性。SBR工藝的特點:1) 處理效果穩(wěn)定,對水量、水質變化適應性強,耐沖擊負荷。2) SBR在運行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時間上的有效控制和變化來滿足多功能的要求,具有極強的靈活性。SBR可以調節(jié)曝氣時間來滿足出水要求,因此運行可靠,效果穩(wěn)定。另外,SBR獨特的時間推流性與空間完全混合性,使得可以對其運行有效的交換,以達到適應多種功能的要求,極其靈活。3) 理想的推流過程使生化反應推力大、效率高。4) 污泥活性高,濃度高且具有良好的污泥沉降性能。5) 由于有機物濃度存在較大濃度梯度,有利于菌膠團的形成,所以可有效地抑制絲狀菌的生長,防止污泥膨脹。SBR在沉淀時沒有進出水流的干擾,可以避免短流和異重流的出現(xiàn),是一種理想的靜態(tài)沉淀,固液分離效果好,易獲得澄清的出水。剩余污泥含水率低,濃縮污泥含固率可達到2.5%3%,為后續(xù)污泥的處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6) 脫氮除磷效果好7) SBR工藝的時間序列性和運行條件上的較大靈活性為其脫氮除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8) 工藝簡單,工程造價及運行費用低,是小規(guī)模污水治理的有效方法。9) 目前,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很快,排放污水總量不大,且間斷排放,加之技術管理水平較低,經費少,若采用常規(guī)的連續(xù)式活性污泥系統(tǒng)進行治理,難度很大,若采用間歇法,則具有均化水質,勿需污泥回流,不需二沉池,建設與運行費用都較低等優(yōu)點,SBR是一種高效、經濟、管理簡便,適用于中小水量污水。2.1.3 AB法(A+A2/O)AB法是吸附生物降解法(Absorption.Bio-Degradation)的簡稱,是原聯(lián)邦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賓克(Bohnke)教授于70年代中期開發(fā)的一種新工藝。AB法的工藝流程與機理AB法的工藝流程的主要特點是不設初沉池。由AB二段活性污泥系統(tǒng)串聯(lián)運行,并有各自獨立的污泥回流系統(tǒng)。污水由城市排水管網經格柵和沉砂池直接進入A段,該段充分利用原污水中的微生物,并不斷繁殖,形成一個開放性的生物動力學系統(tǒng),A段污泥負荷率高達26kgBOD5/(kgd),水力停留時間短(一般為30min),污泥齡短(0.30.5d)。A段中污泥的絮凝吸附作用為主,生物降解為輔,對污水中BOD5的去除率的去除率可達40%70%,然后再通過B段處理,B段可為常規(guī)的活性污泥法,由此構成的工藝為常規(guī)AB法BOD5的去除率為90%,而總磷的去除率為50%70%。總氮的去除率為30%40%,其除磷效果比常規(guī)一般活性污泥法好,但不能達到防止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排放標準,所以可把B段設計成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如果要求以脫氮為重點,B段采用A1/O,此時AB工藝為A+A1/O工藝;如果要求除磷為重點,則B段采用A2/O工藝,此時AB工藝為A+A2/O工藝。如氮和磷均需高效去除則B段為A2/O工藝,此時AB工藝為A+A2/O工藝。AB法工藝特點:1) 不設初沉池,A段由曝氣吸附和中沉池組成,為AB工藝為第一處理系統(tǒng)。2) B段由曝氣池和二沉池組成。A段和B段由獨自的污泥回流系統(tǒng),因此二段有各自獨立的生物群體,所以處理效果穩(wěn)定。3) AB工藝對BOD5、COD、SS、N、P的去除率一般高于常規(guī)活性污泥阿法。4) A段負荷高達26kg BOD5/(kgMLSSd),它具有很強的抗沖擊負荷的能力,并具有對PH、有毒有害物質影響的緩沖能力,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齡短,污泥中全部是繁殖很快的細菌。5) A段活性污泥法吸附能力強,能吸附污水中某些重金屬難降解有機物以及氮、磷等植物性營養(yǎng)物質,這些物質通過剩余污泥的排放得到去除,故A段具有去除一部分上述物質的功能。6) 由于A段的高效絮凝作用,使整個工藝中通過絮凝吸附由污泥排放途徑去除的BOD5量大大提高,從而使AB工藝比常規(guī)活性污泥法可省去基建投資20%,節(jié)省運行能耗15%左右。7) AB法很適用于分布建設,使之緩沖投資上的困難,又能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然后建B段。8) AB工藝不僅適用于新廠建設,還適用于舊廠改造和擴建。2.2處理工藝確定該城市屬于小型城市,設計人口為20萬,日產污水量不是很大,屬于小型污水處理廠,中小型污水處理廠往往具有以下特點:1) 負擔的排水面積小,污水量較小,一天內水量水質變化不大,頻率較高。2) 一般要求自動化程度高,以減少工作人員配置,降低經營成本。3) 城市已輕工業(yè)、冶金、家電等工業(yè)為主體考慮其以后的發(fā)展需要脫氮除磷等效果。綜上所述,結合所列各項工藝特點,選擇氧化溝處理工藝第三章 污水處理廠各構筑物設計3.1格柵3.1.1格柵的作用及選擇格柵由一組平行的金屬柵條或篩網制成,安裝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進口處或污水處理廠的端部,用以截留較大的懸浮物或漂浮物,如纖維、碎皮、毛發(fā)、果皮、蔬菜、塑料制品等,以便減輕后續(xù)處理構筑物的處理負荷,并使之正常進行。被截留的物質成為柵渣。關于格柵的選擇主要是決定柵條斷面、柵條間隙、柵渣清除方式等。柵條斷面有圓形、矩形、正方形、半圓形等。圓形水力條件好,但剛度差,故一般多采用矩形斷面。格柵分為平面格柵和曲面格柵兩種形式;按柵條間隙,可將其分為粗格柵(40100mm),中格柵(1640mm),細格柵(310mm)三種。3.1.2格柵的設計主要設計參數(shù):設計總流量:Qmax=1.09m3 /s柵條間隙e=20mm過柵流速v=1.1m/s格柵傾角&=60 柵前水深h=1.0m格柵計算過程:(1)格柵的間隙數(shù)=47.56取48(2)格柵寬度B 柵槽寬度一般比格柵寬0.20.3m,取0.2m 柵條寬度s=10mmB=s(n-1)+en+0.2=0.01(48-1)+0.0248+0.2=1.45m(3)通過中格柵的水頭損失h1a.進水渠道漸寬部分的長度 b.柵槽與出水渠道連接處的漸寬部分長度L2=/21.8mc.設柵條斷面為銳邊矩形斷面 =2.42(6)格柵總高度HH=h+h1+h2=1+0.15+0.3=1.45m(7)格柵總長度LL=+0.5+1+L2+H1 /tan60。=0.35m+0.18m+0.5m+1m+0.66m=2.69m中格柵每日柵渣量W:=a)平面圖b)剖面圖圖3-1 格柵計算簡圖3.2沉砂池3.2.1沉砂池的作用及選擇1) 沉砂池按去除密度大于2.65,粒徑大于0.2mm的砂粒設計。2) a.當污水為自流進入時,應按每期的最大設計流量計算。b.當污水為提升進入時,應按每期工作水泵的最大組合流量進行計算。c.在河流制處理系統(tǒng)中,應按降雨所得設計流量計算。3) 沉砂池的格數(shù)不應小于2格,并應按并列系列設計,水量較小時可考慮一格工作,一格備用。4) 城市污水的沉砂量可按106 m3污水沉砂30m3計算,其含水率為60%,堆密度為1500kg/m3;合流制污水的沉砂池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5) 砂斗容積按不大于2d的沉砂量計算取2d,斗壁與水面傾角不應小于45度取5560。6) 除砂一般采用機械方法,采用人工時,排砂管直徑不應小于200mm。沉砂池超高不宜小于0.3m。7)采用曝氣沉砂池,在池的一側通入空氣,使污水沿池旋轉前進,從而產生于主流垂直的橫向恒速環(huán)流。曝氣沉砂池的優(yōu)點是能夠去除砂粒上的附著的有機物,有利取得較為純凈的砂粒,從曝氣池中排出沉砂,有機物只占5%左右,一般長時間擱置也不會腐敗。設2座曝氣沉砂池,并聯(lián)運行,當污水量較少時,可以考慮1個工作,1個備用。3.2.2曝氣沉砂池的設計主要設計參數(shù):Qmax=1.09 m3 /s水平流速v1=0.12m/s 最大設計流量時的流行時間t=2min 池子有效水深h2=2.5m設每立方污水的曝氣量為d=0.2 m3/m3排出污泥間隔天數(shù)T=2d曝氣沉砂池的計算過程:(1) 沉砂池總有效容積V=Qmaxt=(1.09260)m3=130.8m3 (2) 水流斷面面積A=Qmax/v1=(1.09/0.12)m2=9.1m2(3) 池總寬度 B=A/h2=(9.1/2.5)m=3.64m(4) 每個池子的寬度 設2格 則 圖3-2 沉砂池計算簡圖(1)b=3.64m2=1.82m 圖3-2 沉砂池計算簡圖(1)寬深比B:h2=3.64/2.5=1.456 符合要求(1-1.5之間) (5) 池總長度 L=V/A=(130.89.1)m=14.37m長寬比 L:B=14.34/3.64=3.93 3.935 符合要求(6)每小時所需空氣量 q=dQmax=(0.21.093600)m3/h=784.8 m3/h(7)沉砂斗所需容積 已知城市污水沉砂量X=30 m3 (106 m3污水),生活污水流量總變化系數(shù)KZ=1.5,則V=m3=3.77m3 沉砂室坡向沉砂斗的坡度i=0.10.5,取i=0.5。每個分格有2個沉砂斗,共有4個沉砂斗,則 3.77 m3 4=0.9425m3(8)沉砂斗各部分尺寸 設斗底寬為a1=0.8m 斗壁與水平面傾角為55,取斗高h4為0.6m沉砂斗上口寬a=+ a1=m+0.8m=1.64m 沉砂斗容積 V1= h46(2a2+2aa1+2a12) =0.928m3(9)沉砂室高度 采用重力排砂,設計池底坡度0.06,坡向砂斗。沉砂室油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沉砂斗,另一部分為沉砂池坡向沉砂斗的過度部分,沉砂池坡向沉砂斗的過度部分寬l2=0.38m(為兩沉砂斗之間隔壁厚)則沉砂室高h0=h3+0.06l2=(0.5+0.060.38)m=0.52m池總高度H 設超高h1=0.3m 圖3-3 沉砂池計算簡圖(2)H=h1+h2+h0=(0.3+2.5+0.52)m=3.32m 3.3.氧化溝3.3.1氧化溝的選擇氧化溝又名連續(xù)循環(huán)曝氣池,是活性污泥的一種變形。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荷蘭衛(wèi)生工程研究所研制成功的。自從1954年在荷蘭的首次使用以來。由于其出水水質好、運行穩(wěn)定、管理方便等技術特點,已經在國內外廣泛的應用于生活污水和工業(yè)污水的治理。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氧化溝類型包括:帕斯韋爾(Pasveer)氧化溝、卡羅塞式、奧爾伯(Orbal)氧化溝、T型氧化溝(三溝式氧化溝)、DE型氧化溝和一體化氧化溝。這些氧化溝由于在結構和運行上存在差異,因此各具特點。三溝式氧化溝是氧化溝的一種典型構造型式,目前采用的三溝式氧化溝工藝,是丹麥在間歇式運行的氧化溝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它實際上仍是一種連續(xù)流活性污泥法,只是將曝氣、沉淀工序集于一體,并具有按時間順序交替輪換運行的特點,其運轉周期可根據處理水質的不同進行調整,從而使其運行操作更趨于靈活方便,本設計采用這種工藝。沉砂池來水經過配水井進入溝內,每溝之間相互連通,兩側溝上設有啟閉式可調堰,剩余污泥一般從中間排放,其具體運行分為六個階段一個運行周期,每周期歷時8小時。第一階段:污水進入溝,溝內轉刷低速運行,溝內轉刷高速運行,溝內轉刷停轉,溝內出水堰關閉,溝內出水堰開啟并排水,該階段中,溝為缺氧區(qū),只推動不曝氣,反硝化脫氮在此溝進行,溝為曝氣區(qū),溝為沉淀區(qū),進行泥水分離(該階段歷時1.5h)。第二階段:污水進入溝,溝和溝內轉刷均高速運行,溝內轉刷停轉,溝出水堰仍關閉,溝出水堰仍開啟并排水,在該階段,溝為悶曝氣溝,溝為沉淀區(qū)(該階段歷時1.5h)第三階段:污水仍進入溝,溝內轉刷停轉,溝內轉刷繼續(xù)高速運轉,溝內轉刷仍停轉,溝出水堰仍關閉,溝出水堰仍開啟并排水,在該階段中,溝為靜沉區(qū),溝為曝氣區(qū),溝為沉淀區(qū)(該階段歷時為1.0h)第四階段:污水改為進入溝,溝內轉刷仍停止,溝內轉刷高速運轉,溝內轉刷低速運轉,溝出水堰開啟并排水,溝出水堰關閉,在該階段中溝為沉淀區(qū),溝為曝氣區(qū),溝為缺氧區(qū)(該階段歷時1.5h)第五階段:污水改為進入溝,溝內轉刷繼續(xù)停轉,溝內轉刷繼續(xù)高速曝氣,溝內轉刷亦改為高速運轉,溝出水堰仍開啟并排水,溝出水堰仍關閉,在該階段中,溝為沉淀區(qū),溝為曝氣區(qū),溝為悶曝區(qū),該階段歷時1.5h第六階段:污水仍進入溝,溝內轉刷繼續(xù)停轉,溝內轉刷繼續(xù)高速運轉,溝內轉刷停轉,溝出水堰開啟并排水,溝出水堰仍關閉,在該階段中,溝為沉淀區(qū),溝為曝氣區(qū),溝為靜沉區(qū),該階段歷時1.0h3.3.2氧化溝的設計(1)定混合液污泥濃度cx污泥負荷率NS=0.030.07 kgBOD5/(kgMLSSd)取0.05 kgBOD5/(kgMLSSd)容積負荷NV=0.10.2 kgBOD5/(m3d)取0.1 kgBOD5/(m3d)cx=NVNS=2 kgMLSS/ m3=2000mg/L(2)氧化溝總容積(v)計算a.活性污泥系數(shù)Y污泥濃度為2000mg/L,污泥齡c=15d kd=0.05: 則活性污泥系數(shù)為0.56去除的BOD5濃度Cr 原污水的BOD5值S0為150mg/L,處理水中的BOD5=20mg/L Cr=150-20=130mg/Lb. 碳氧化、氮消化區(qū)容積V計算 V= = =39312m3氧化溝分兩組,則每組三溝式氧化溝容積為V/2=VV=39312/2=19656m3氧化溝水深取H=2.70m,則每組氧化溝平面面積為S1=V/H=19656/2.70=7280m2三溝中每條溝的平面面積為S11=S1/3=7280/3=2426m2取氧化溝為矩形斷面,且單溝寬20m,則單溝直線段長度為L1=(2426-3.14102)/20=105.6m (3)余污泥量的計算a=0.5 b=0.05d-1 =(150-20)/150=0.8P=aVcxNSbVcx=aQcso-bVcx=(0.5945000.150.8-0.05393122)kg/d=1738.8 kg/d(4)最大需氧量計算參照表5-12 (給排水工程設計實踐教程)a=0.5 b=0.18D=aQr+bVXV =0.5945000.13+0.18393120.75 =11450kg/d式中:D 混合液需氧量(kgO2/d);a 活性污泥微生物對有機物氧化分解過程的需氧率,即活性污泥微生物生物每代謝1kgBOD所需要的氧量(kg);Q 污水流量(m3/d);r 經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謝活動被降解的有機污染物量(mg/L),以BOD值計;b 活性污泥微生物通過內源代謝的自身氧化過程的需氧率,即每kg活性污泥每天自身氧化需要的氧量;V 曝氣池容積(m3)XV 單位曝氣池容積內的揮發(fā)性懸浮固體(MLVSS)量(kg/m3)3.4輻流式二沉池3.4.1輻流式二沉池要求及特點二次沉淀池是活性污泥系統(tǒng)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泥水分離,使混合液澄清、濃縮和回流活性污泥。起工作效果能夠直接影響活性污泥系統(tǒng)的出水水質和回流污泥濃度。在原則上,用于初次沉淀池的平流式沉淀池、輻流式沉淀池和豎流式沉淀池都可以作為二次沉淀池使用。但也有某些區(qū)別,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多采用機械吸泥的圓形輻流式沉淀池,中型污水處理廠也有采用多斗式平流沉淀池的,小型污水處理廠則比較普遍采用豎流式沉淀池。根據本設計的設計水量,采用輻流式二沉池。二次沉淀池的特點:二次沉淀池有別于其他沉淀池,首先在作用上有其特點。它除了進行泥水分離外,還進行污泥濃縮,并由于水量、水質的變化,還要暫時貯存污泥。由于二次沉淀池需要完成污泥濃縮的作用,所需要的池面積大于只需要進行泥水分離所需要的池面積。其次,進入二次沉淀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在性質上也有其特點?;钚晕勰嗷旌弦旱臐舛雀撸?0004000mg/l),具有絮凝性能,屬于成層沉淀。沉淀時泥水之間有清晰的界面,絮凝體結成整體共同下沉,初期泥水界面的沉速固定不變,僅與初始濃度C有關u=f?;钚晕勰嗟牧硪惶攸c是質輕,易被出水帶走,并容易產生二次流和異重流現(xiàn)象,使實際的過水斷面遠遠小于設計的過水斷面。因此,設計平流式二次沉淀池時,最大允許的水平流速要比初次沉淀池的小一半;池的出流堰常設在離池末端一定距離的范圍內;輻流式二次沉淀池也可采用周邊進水的方式以提高沉淀效果;此外,出流堰的長度也要相對增加,使單位堰長的出水量不超過58m3/(mh).由于進入二次沉淀池的混合液是泥、水、氣三相混合體,因此在中心管中的下降流速不應超過0.03m/s,以利用氣、水分離,提高澄清區(qū)的分離效果。曝氣沉淀池的導流區(qū),其下降流速還要小些(0.015m/s左右),這是因為氣、水分離的任務更重的緣故。由于活性污泥質輕,易變質等,采用靜水壓力排泥的二次沉淀池,其靜水頭可降至0.9m;污泥斗底坡與水平夾角不應小于500,以利污泥順利滑下和排泥通暢。3.4.2輻流式二沉池的設計設計參數(shù)表面負荷q=1.5m3/(m2h) 沉淀時間 t=2.0 h有效容積V2h泥量二沉池個數(shù) n=3(1)池表面積 A=m2=875m2(2)池直徑 D=33.4m (3)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h2=qt=(1.52.0)m=3.0m(4)每座沉淀池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游離輻射防護管制收費標準模板
- 影視行業(yè)數(shù)字版權管理與交易平臺方案
- 英語四級歷年真題試卷
- 醫(yī)用設備應急采購方案
- 商業(yè)綜合體停車位使用權轉讓協(xié)議
- 沼氣設施報廢處置方案
- 股權代持及代管服務合同協(xié)議
- 茶樓茶葉批發(fā)市場租賃合同書
- 防水安裝方案么
- 別墅草坪修理方案
- 粉末涂料考試試題及答案
- UL4703標準中文版-2020光伏線UL中文版標準
- GB/T 32439-2015給水用鋼絲網增強聚乙烯復合管道
- 醫(yī)院護理操作規(guī)范-協(xié)助患者進食、水(2019年版)
- 高三數(shù)學備考策略課件
- DTII型固定式帶式輸送機的設計詳解
- DB61∕941-2018 關中地區(qū)重點行業(yè)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 ICD-10惡性腫瘤編碼整理版
- 新生兒死亡評審樣稿ppt課件
- 30噸太陽能+空氣源熱水集熱系統(tǒng)設計方案
- 經緯度數(shù)轉換工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