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詞源與文化傳承[文檔資料]_第1頁
用典、詞源與文化傳承[文檔資料]_第2頁
用典、詞源與文化傳承[文檔資料]_第3頁
用典、詞源與文化傳承[文檔資料]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用典、詞源與文化傳承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當代大眾文化已經(jīng)進入 “ 讀圖時代 ” 。 我們正面臨著一個視覺文化時代,異彩紛呈的圖像環(huán)繞著、簇擁著甚至時刻追逐著我們,從城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家庭裝修,到服裝、美容和時尚,文化符號趨于圖像化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已逐漸步入到后影像閱讀的 “ 讀圖時代 ” 從時間轉(zhuǎn)向空間,從深度轉(zhuǎn)向平面,從整體轉(zhuǎn)向碎片。在比爾 蓋茨、喬布斯等天才人物的推動下,電腦網(wǎng)絡、卡通漫畫、視覺圖像蜂擁而來,連一向講求靜思默想的課 堂也逐步為多媒體所主宰。讀圖輕松、令人愉悅,對中學語文教學沖擊尤甚。看電視的多了,讀名著的少了;看漫畫的多了,賞詩詞的少了。人們漸漸與文字相隔離,對把文字的驚嘆變成對圖像的玩味,思想也隨之走向淺表化。 與讀圖時代的文化產(chǎn)品的直觀性相反, “ 含蓄 ” 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審美特征。錢鐘書、朱光潛等中外批評家先后指出中國詩歌在表達上富于暗示性、空靈輕淡、意在言外的特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在 “ 義生文外 ”和 “ 余味曲包 ” 的意義上使用 “ 隱 ” 的概念,從效果的角度觸及到文學表達之暗示性的要求。這種意不淺露, 語不窮盡,避免直接指稱言說對象,最簡單的方法是用代語置換本名,或以典故,或以歇后語,或以借代。古典詩詞中把古人的言論或生動的事跡濃縮成極精練的語言,常用幾個字就把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蘊含其中,這種寫作風格或習慣常常使學生覺得晦澀難懂,更難以品味其朦朧深邃的意境了。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言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yè)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gòu)成的總和。古詩詞的閱讀需要大量的誦讀積累。古典詩歌中的典故的表現(xiàn)力是極其豐富的。典故的教學歷來受到語文 學界的重視,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典故的來源往往與歷史神話傳說相連,其背后的敘事性是極易引起課堂興趣的地方,因而是課堂有效生成的引子;二是典故屬于熟語學研究范圍,有些涉及詞源,弄清用典的來龍去脈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古漢語知識;再者,典故不僅屬于語言學領域,而且與文學史學領域相通,可以由點帶面,起到文化傳承的效果。詩詞用典問題雖說構(gòu)成詩詞閱讀鑒賞的障礙,但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值得語文教師高度重視。 縱覽高中教材,不算讀本,古典詩詞辟有 3 個單元,共 44 首,涉及典故 180 多個。中學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典 故一般是出處可考甚至是國人耳熟能詳?shù)?。先秦作品中的典故,多出自民間傳說。如 “ 牛郎織女 ” 一典,見于詩經(jīng) 小雅 “ 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 。楚辭中典故運用也很多,涉及不少民間傳說和楚地神話故事。有的典故來自儒家典籍,如 “ 楚狂 ” 出自論語 微子,講述了楚地狂生接輿歌而過孔子曰: “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 出自其他諸子的更多,如 “ 腐鼠 ” 來自莊子 秋水, “ 夢蝶 ” 出自莊子 齊物論。魏晉以后的詩人,多 以佛語入詩,如王維過香積寺中的 “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中的 “ 毒龍 ” ,李商隱題僧壁中的 “ 大去便應欺粟顆,小來兼可隱針鋒 ” 中的 “ 針鋒 ” 都是佛教話語。此外,出自史書、古文筆記的也不在少數(shù)。如 “ 飛將 ” 出自史記中對飛將軍李廣的稱呼。 “ 青衫淚 ”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等等。 “ 詩寫性情,原不專恃數(shù)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則一典已自有一意,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此后代詩人不得不用書卷也。 ” 所以用典現(xiàn)象在古典詩詞中隨處可見。有人說無典不成詩。宋人黃庭堅指出了杜詩“ 無一字無來處 ” 。相傳李商隱 作詩文, “ 多簡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 ” 。有時他在一首詩里用故事達五六處之多。用典現(xiàn)象極為普遍,確實構(gòu)成學生古詩文閱讀的一大難點。 盡管如此,典故的教學不應該忽略或回避。恰恰相反,典故的教學應該適時展開。 首先,典故時常表現(xiàn)為固定的詞組或句子結(jié)構(gòu),不少典故形象以成語的形式流傳下來,如高山流水、杞人憂天、聞雞起舞、擊楫中流、悲歌擊筑等等。中學生對于這些常用成語并不陌生,由于有一定的基礎,再適當拓展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了。而且,典故是可教的。因為典故的運用是有一定依據(jù)的,除了少數(shù)人為了顯示自己 博聞強記, “ 拘攣補衲,蠹文已甚 ” 之外,主要是為了取得一定的文學效果,不至于使用冷僻的典故,否則,讀者不能取得一致的理解,于詩文作者的傳情達意無益。李商隱在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中不動聲色地把典故 “ 青鳥 ” 、 “ 蓬山 ” (出自山海經(jīng))嵌入其中,和詩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不僅無礙于詩意的傳達,由此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像這樣巧妙、自然運用的典故更需要我們仔細鑒別和體味。 運用典故是我國古典詩詞的一種常見的文學現(xiàn)象,也是現(xiàn)代文寫作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典故在古詩詞中的運用帶有詩人的個性,更有著中華文化的共性 。它們攜帶中華古典文化密碼和中國人的情感色彩,有的習用已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