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doc_第1頁
第7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doc_第2頁
第7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doc_第3頁
第7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doc_第4頁
第7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章 宋遼金元時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統治者在統一國家之后,對統治策略做了重大改變,由原來的重視“武功”,改為強調“文治”。與統治策略的這一轉變相適應,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概括地說,它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重視科舉,重用士人北宋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開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國各級政權的官吏,軍隊也受文官節(jié)制。正因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傳統的科舉考試,大量取士。(2)“三次興學”,廣設學校宋初重視科舉考試,卻忽視了興建學校培育人才,因此開始廣設學校培育人才?!芭d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現為重視科舉選拔人才,在此之后,將側重點放在興學育才。自慶歷四年(1044年)后,宋朝歷史上先后出現了三次著名的興學運動。慶歷興學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慶歷四年主持的,興學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第一,普遍設立地方學校,詔州縣立學; 第二,改革科舉考試,規(guī)定科舉考試先策,次論,次詩賦,罷貼經、墨義;第三,創(chuàng)建太學,并在太學中推行胡瑗的“蘇湖教法”。熙寧興學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主持和推進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改革太學,創(chuàng)立“三舍法”;第二,恢復和發(fā)展州縣地方學校;第三,恢復與創(chuàng)立武學、律學、醫(yī)學等??茖W校;第四,編撰三經新義,作為統一教材;第五,改革科舉制度。崇寧興學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寧年間主持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國普遍設立地方學校;第二,建立縣學、州學、太學三級相聯系的學制系統;第三,新建辟雍,發(fā)展太學;第四,恢復設立醫(yī)學,創(chuàng)立算學、書學、畫學等專科學校;第五,罷科舉,改由學校取士。上述三次興學運動,雖然前兩次均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將宋朝教育事業(yè)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第三次興學,對宋朝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所起的促進作用,更是超過了前兩次。因此,這三次興學運動是宋朝“興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體現。(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統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但積極提倡的結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長期而激烈的斗爭中,逐漸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終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體系理學思想,后經元、明、清統治者的不斷提倡,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統治思想。2.教育制度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襲唐制。宋初由于重視科舉取士,雖設官學,而未被重視,自三次興學運動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陸續(xù)建立起了完備的官學教育體系。南宋雖偏安江南,但在紹興、乾道、淳熙年間,官學亦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官學教育制度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官學屬于國子監(jiān)管轄的有國子學、太學、辟雍、四門學、廣文館、武學、律學、小學等;屬于中央各局管轄的有醫(yī)學、算學、書學、畫學等;直屬于中央政府的有資善堂、宗學、諸王宮學、內小學等。地方官學有州學、府學、軍學、監(jiān)學以及縣學,屬于地方政府及諸路提舉學事司管轄。二、遼金元時期的教育1.遼朝的教育制度遼朝的教育制度草創(chuàng)于遼太祖時期,經過幾代統治者的努力才逐漸確立起來。遼朝在南京、上京、東京、中京、西京都設國子學,總稱為“五京學”。除了5所國子學外,還設有上京、中京、西京3所國子監(jiān)。遼朝地方官學有府學、州學和縣學。州學和縣學亦設博士、助教。遼朝統治者也十分重視貴族子弟教育,曾專門創(chuàng)立“諸王文學館”,設有“諸王伴讀”和“諸王教授”。遼朝還曾吸收朝鮮留學生。綜上所述,契丹雖屬游牧、狩獵民族,但在遼朝立國的200余年間,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尊孔崇儒,努力發(fā)展文教事業(yè),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官學體系。尤其是澶淵結盟以后,社會相對安定,經濟較為繁榮,各地設學漸多,教育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有力地促進了遼朝社會的進步。2.金朝的教育制度金朝的學校教育制度效法唐、宋,逐漸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官學體系和相應的管理制度。至世宗、章宗時期,金朝教育達到全盛。(1)中央官學金朝的中央官學包括隸于國子監(jiān)的6所中央學校:國子監(jiān)、小學、太學、女真國子學、女真小學和女真太學,也被稱為“六學”。中央學校除上述6所之外,還有司天臺辦學和宮女學校。司天臺是政府機構,掌天文歷數,觀察風云氣色,隸秘書監(jiān)。宮女學校設在宮廷內,專事教授諸宮女。(2)地方官學金朝的地方官學主要有府、鎮(zhèn)、州學和女真府、州學,此外還有醫(yī)學。綜上所述,金朝學校教育制度有以下兩個明顯特點: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女真族教育體系。學生入學資格的規(guī)定更為嚴格。金朝在有關中央官學學生入學資格的規(guī)定方面,采用唐制。這是一種倒退,它重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證了上層官僚子弟享有文化教育的特權。這是金朝政權在其社會性質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過程中,封建性不斷加強的一種反映。3.元朝的教育制度元朝的學校教育,開始于太宗窩闊臺時期。至世宗忽必烈時期,學校教育的發(fā)展進入興盛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官學體系和教育管理機構。(1)中央官學元朝的中央官學主要有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其中回回國子學是我國中央官學最早的外國語學校,它對于當時中西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元朝還在司天臺和太史院附設學校。天文、星歷學生的教育工作主要歸司天臺負責。(2)地方官學元朝按路、府、州、縣的行政區(qū)劃,在地方上建立起了路學、府學、州學、縣學以及小學、社學的儒學系統。除此之外,還開設了蒙古字學、醫(yī)學、陰陽學等專門學校。(3)教育管理機構元朝在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學體系的同時,設置了相應的教育管理機構。在中央,國子學隸屬于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又屬集賢院管轄。蒙古國子學隸于蒙古國子監(jiān)。回回國子學隸于回回國子監(jiān)。天文、星歷學生歸司天臺管轄。在地方上,諸路、府、州、縣學等儒學系統歸儒學提舉司管轄。每司設置提舉、副提舉、吏目、司吏等職。儒學提舉司又上隸中央大司農司。諸路蒙古字學歸蒙古提舉學校官管理。蒙古提舉學校官,僅置于江浙、湖廣、江西三省,上隸中央蒙古翰林院。諸路醫(yī)學由醫(yī)學提舉司管理,上隸太醫(yī)院。諸路陰陽學,在仁宗延祜初規(guī)定由陰陽學教授管理,上隸太史院。三、宋元時期的書院1.書院的萌芽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自唐末以后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皶骸钡拿Q始出現于唐朝。當時有兩種場所被稱為書院。一種是由中央政府設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圖書的機構;另一種是由民間設立的主要供個人讀書治學的地方。在私人設立的書院中,出現了授徒講學的活動。雖然具有授徒講學活動的書院在當時還不普遍,規(guī)模一般也不大,沒有形成系統的規(guī)章制度,但它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種新的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正式萌芽了?,F有資料表明,書院萌芽于唐末。從事授徒講學活動的書院在唐末萌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官學衰落,士人失學。社會動亂,官學衰落,是書院萌芽的直接原因。(2)我國有源遠流長的私人講學傳統。當社會發(fā)生動亂,官學無法維持時,私學往往能以頑強的生命力生存下來,甚至還會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3)受佛教禪林的影響。書院大多也設立于名勝之處,顯然是受到禪林的影響。此外,佛教禪林中,高僧講經說法通常所采取的升堂講說、質疑問難等方式,以及徒眾把講經說法的內容記錄下來稱為語錄、章句、講義等做法,對于書院的教學活動也產生了影響。2.宋朝的書院書院萌芽于唐末,但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形成和興盛則在宋朝。(1)北宋書院宋朝建立后,統治者急功近利,只注重科舉選拔人才,而忽視設學培育人才,以至在立國之后的80多年間,官學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書院便以新生事物所特有的強大生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發(fā)展,并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宋初書院在得到較大發(fā)展的基礎上,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書院。在當時影響較大的書院有六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和茅山書院。(2)南宋書院南宋偏安江南,雖設置了國子監(jiān)和太學,恢復和建立了地方州縣學校,但由于重科舉輕學校,學校有名無實。同時,理學發(fā)展到南宋已趨成熟,形成各個學派,并積極創(chuàng)設書院,授徒講學。在這些因素的推動下,南宋書院得到很大發(fā)展。當時影響較大的也有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麗澤書院和象山書院。(3)白鹿洞書院揭示南宋書院的興盛與發(fā)達,與朱熹修復白鹿洞書院有密切的關系。白鹿洞書院,原為唐后期李勃兄弟隱居讀書處,南宋時期朱熹修復,征集圖書,籌措經費,并親任洞主,親自掌教,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作為書院的學規(guī)和教育宗旨,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教育目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治學順序;“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為修身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物之要。在這個學規(guī)中,朱熹明確了教育的目的,闡明了教育教學的過程,提出了修身、處事、接物的基本要求。雖然這些思想早在儒家周易、論語、孟子、禮記等典籍中就已經出現。然而,朱熹把這些儒家思想匯集起來,用學規(guī)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較為完整的書院教育理論體系,成為后世學規(guī)的范本和辦學準則,使書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發(fā)展軌道,其貢獻不可低估。(4)宋朝書院的特點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已經確立。以白鹿洞書院揭示為代表的書院教育理論的形成,明確了書院教育宗旨、教育教學原則等根本問題,標志著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書院促進了南宋理學的發(fā)展和學術文化的繁榮。南宋的理學家把書院作為講論和傳播自己學說思想的重要基地,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同時,書院又成為不同學術流派之間展開討論爭鳴,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傊?,書院促進了理學的興旺發(fā)達和文化學術的繁榮。書院官學化的傾向已經出現。所謂書院官學化,就是書院受制于政府,被納入官學體系。這種傾向帶來兩種效應:一是這些書院本身由于得到朝廷的褒獎而名聞天下,同時也因為朝廷的提倡,而刺激了其他書院的發(fā)展;二是政府加強了對書院的控制,書院逐漸納入官學體系,有的直接變成地方官學,成為準備科舉的場所。3.元朝的書院元朝統治者對于書院采取保護、提倡和加強控制的政策。元朝的書院一方面在數量上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遍及于全國許多地區(qū);另一方面,官學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許多書院甚至已完全被納入地方官學系統,與路、府、州、縣學一樣,成為科舉的附庸,喪失了書院淡于名利,志在問學修身的初衷。盡管如此,元朝的書院對于當時文化教育的普及,理學的傳播,以及人才的培養(yǎng),仍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四、宋元時期的蒙學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一般將8至15歲兒童的“小學”教育階段,稱為“蒙養(yǎng)”教育階段,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稱為“蒙學”,所用的教材稱為“蒙養(yǎng)書”或“小兒書”。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蒙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不僅在數量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而且在教育內容、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對后來明清時期的蒙學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1.蒙學教育的發(fā)展宋元時期蒙學教育得到較大發(fā)展,在全國城鄉(xiāng)設立了不少蒙學。當時的統治者重視蒙學教育,曾多次下令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小學。因此,宋元的蒙學就其設立的性質而言,不僅有民間辦的私學,而且有政府辦的官學。(1)政府辦的官學宋元時期由政府辦的蒙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設在京城宮廷內的貴胄小學。另一種是設在地方上的庶民小學。(2)民間辦的私學民間設立的私學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有的稱為“小學”;在農村地區(qū)農家子弟利用冬閑時節(jié)讀書的蒙學,則稱為“冬學”。此外,還有稱作“鄉(xiāng)?!薄ⅰ凹役印?、“私塾”、“蒙館”等。由于官方設立的小學數量有限,而辦理蒙學一般所需經費不多,所以在中小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地區(qū),這一類私人設立的蒙學較為普遍。2.蒙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宋元時期蒙學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初步的道德行為訓練和基本的文化知識技能學習這樣兩個方面。宋元蒙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最突出的有以下三點:(1)強調嚴格要求,打好基礎。蒙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在這個階段嚴格要求,打好基礎,對于兒童日后的發(fā)展將會長期起作用。因此,宋元蒙學教育十分強調對兒童進行嚴格的基本訓練。(2)重視用須知、學則的形式培養(yǎng)兒童的行為習慣。蒙學階段的兒童可塑性大,為了培養(yǎng)兒童的行為習慣,宋元時期的教育家制定了各種形式的須知、學則等,以此作為規(guī)范兒童行為的準則。(3)注意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蒙學階段的兒童活潑好動,宋朝教育家已經注意到兒童的這個特點,積極引導,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3.蒙學教材我國古代一直重視蒙學教材的編寫,早在周秦時代,就已經編寫了一些有影響的蒙學教材。西漢時,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人編寫蒙學教材的經驗,開始出現分類按專題編寫的現象,使我國古代蒙學教材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按其內容的側重點,大致可以分為下面五類:第一類是識字教學的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等。主要目的是教兒童識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時也綜合介紹一些基礎知識。第二類是倫理道德的教材,如呂本中的童蒙訓,呂祖謙的少儀外傳,程端蒙的性理字訓等,側重于向兒童傳授倫理道德知識以及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準則。第三類是歷史教學的教材,如宋代王令作十七史蒙求,胡寅作敘古千文,黃繼善作史學提要,元陳櫟作歷代蒙求,吳化龍作左氏蒙求等。這類教材,有的是簡述歷史的發(fā)展,有的是選輯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兒童傳授歷史知識,又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體例“多是四言,參為對偶,聯以音韻”,便于記誦。第四類是詩歌教學的教材,如朱熹的訓蒙詩、陳淳的小學詩禮等。選擇適合兒童的詩詞歌賦供他們學習,對他們進行文辭和美感教育。第五類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識教學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為代表。內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鳥獸、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上述各類蒙學教材中,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流傳最為廣泛,一般合稱為“三、百、千”。宋元時期的蒙學教材開始分類按專題編寫,使蒙學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多樣化;一些著名學者親自編撰蒙學教材,對提高蒙學教材的質量起了重要作用;蒙學教材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采用韻語形式,文字簡練,通俗易懂,并力求將識字教育、基本知識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經驗是值得認真研究的。五、宋元時期的科舉制度1.宋朝的科舉制度宋朝科舉考試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是指常設科目,有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諸科。制科為非常設科目,是由皇帝根據需要臨時設置并親自主持的特種考試,選拔特殊人才,以應特殊需要。文科之外還有武科。武科考試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成人科目之外又有童子科。童子科為非常設科目,至南宋理宗后廢止。概要地說,宋朝科舉考試制度對唐制的變化和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擴大科舉名額唐朝進士科,每榜錄取人數很少。但自宋太宗以后,科舉名額大為擴張。宋朝科舉考試除按照常例錄取正奏名之外,還增設特奏名。在擴張錄取名額的同時,又提高科舉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2)確定“三年一貢舉”宋朝科舉考試的時間,最初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確定科舉考試時間為“三年一貢舉”。這一改革,不僅在當時效果很好,而且在歷史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此,三年一科舉成為定制,一直延續(xù)到清末科舉考試制度被廢除。(3)殿試成為定制殿試始于唐朝武則天,但沒有成為制度。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講武殿親自主持考試,殿試成為常制。從此,形成三級科舉考試制度:州試(由地方官主持)省試(由尚書省禮部主持)殿試(由皇帝主持)。自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開始將殿試成績評定等第,把進士分成三甲,影響了元、明、清的科舉考試制度。(4)建立新制,防止科場作弊為了維護考試的客觀性和公平性,防止作弊,宋朝在科舉考試的實踐中,逐漸建立了一些新制度,其主要內容有:建立鎖院制;實行別頭試;采用糊名法;創(chuàng)立謄錄制。盡管在防止科場舞弊方面,宋朝作了積極的探索,在實際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科場舞弊防不勝防,作弊手法五花八門。綜上所述,宋朝科舉考試制度在擴大科舉名額,提高及第者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的同時,在制度建設方面也作了積極而有成效的探索,為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作出了獨特的貢獻,在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發(fā)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元朝的科舉制度元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建立疆域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建立了科舉考試制度。元朝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xiāng)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和御試(即殿試)三級。將地方解送考試稱之為鄉(xiāng)試,即始于元朝。相對于其他朝代,元朝科舉制度具有以下顯著特點:(1)民族歧視明顯元朝統治者將國人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四等人在考試科目、答題要求、考試結果等方面都各不相同,體現了明顯的民族歧視。(2)規(guī)定從四書中出題,以四書章句集注為答題標準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答題標準,取得了與五經的同等地位,成為廣大士人和各類學校必讀的教科書,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教育長達數百年之久。(3)科舉制度日趨嚴密元朝科舉考試實行試卷彌封、謄錄制,建立嚴格的試卷處理流程;規(guī)定監(jiān)試官、知貢舉官、同試官、閱卷官、收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以及簾內官、簾外官的職責,有越軌者治罪。所有這些,為科舉考試制度進一步完善積累了經驗,對明清科舉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3.宋元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出于立國之初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宋初的統治者十分重視科舉制度,而且每榜錄取人數之多,大大超過前代,錄取者待遇之優(yōu),也為前代所未有。這樣做,雖然適應了宋初對于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政權的鞏固和統治,但對學校教育卻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一是學校教育受到冷落。宋朝統治者只重視科舉選拔人才,而忽視了興建學校培養(yǎng)人才,把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完全割裂。二是助長了士人名利之心,僥幸奔競之風,不尚實才,不務實學。元朝的科舉制度,對提高官僚階層文化素質,促進學校教育發(fā)展,加強民族文化交流,加快政權封建化進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負面影響同樣不可低估。元朝科舉制度中嚴重存在的民族歧視,人為地造成各民族之間的不平等和矛盾;它規(guī)定科舉考試從四書中出題,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考試答題標準,嚴重限制了士人的思想,這些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學校教育都有消極的影響。六、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人,人稱臨川先生,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現存著作主要有臨川先生文集和王文公文集等,其中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原教、傷仲永、慈溪縣學記、虔州學記等,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王安石的教育思想。1.主持“熙寧興學”王安石被列寧稱為是“中國11世紀時的改革家”。他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任副宰相和宰相期間,發(fā)動了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稱為“熙寧興學”。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內容。(1)改革太學,創(chuàng)立“三舍法”。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點:擴增太學校舍;充實和整頓太學師資;創(chuàng)立“太學三舍選察升補之法”,簡稱“三舍法”。這是王安石改革太學最重要的措施。(2)恢復和發(fā)展州縣地方學校。(3)恢復和創(chuàng)設武學、律學和醫(yī)學。(4)編撰三經新義作為統一教材。此外,王安石還主持了對科舉考試制度的改革。根據他的建議,熙寧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考試罷詩賦、帖經、墨義,試以經義、論、策。王安石不避流俗,在熙寧年間對教育所作的一系列改革,不僅使北宋的教育出現了轉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同時,也使他自己以一個無可爭辯的教育改革家的形象,出現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2.崇實尚用的教育思想王安石針對當時教育存在的嚴重弊病,從變法圖強,興利除弊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在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論問題上,發(fā)表了不少精辟的見解。主要有以下兩點:(1)學校應該培養(yǎng)具有實際才能的治國人才王安石十分重視學校教育對于治國安民的重要作用。他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明確提出國家興學設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為天下國家之用”的人才。這種人才具體來說,應該具有實際的治國才能。同時,王安石把人的道德修養(yǎng)置于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地位。(2)教學內容應該是“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從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實際才能的治國人才的思想出發(fā),王安石認為教學內容應該以是否“為天下國家之用”為標準。所謂“為天下國家之用者”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經術、朝廷禮樂刑政之事、武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實尚用的特征。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有一定積極意義,而且對后來南宋事功學派陳亮、葉適,以及明末清初早期啟蒙教育家黃宗羲、顏元等的思想,也產生了一定影響。3.系統的人才理論王安石從變法圖強的政治需要出發(fā),提出了陶冶人才的系統理論。它包括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1)“教之之道”所謂“教之之道”,即是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問題。王安石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從中央到地方普遍設立學校,并嚴格挑選學官。教學內容以“實用”為準則,凡是對國家有實際用處的知識,“則無不在于學”;凡是對國家沒有實際用處的內容,則一律不教。以造就有實際才能的治國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2)“養(yǎng)之之道”所謂“養(yǎng)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問題。王安石提出三條具體措施:“饒之以財”,各級官吏應該有較高的俸祿?!凹s之以禮”,明確規(guī)定各級官吏有關衣、食、住、用,以及婚喪、祭養(yǎng)等的標準,以此來約束他們的行為。“裁之以法”,就是在上面兩條的基礎上,若有的官吏仍違反法律,則依法嚴罰。(3)“取之之道”所謂“取之之道”,即是人才的選拔問題。王安石提出三點主張:選拔人才應該自下而上推薦。對于推薦上來確是賢能者,則應根據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授以相應的官職??疾烊瞬挪荒芷犉?,而應該察其言,觀其行,試之以事。(4)“任之之道”所謂“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使用問題。王安石的思想主要有兩點?!叭纹渌恕?,使用人才時應該做到用其所長,任其所宜?!熬闷淙巍?,任職要相對穩(wěn)定。王安石認為,上述四個環(huán)節(jié)是相互聯系的,只要在某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出了問題,就會整個地影響人才的成長。王安石所提出的一些具體主張,其中不少含有合理因素,反映了人才成長的共同規(guī)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七、朱熹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動朱熹,字元晦,后改為仲晦,號晦庵。朱熹一生主要是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繼承和發(fā)展了二程學說,成為南宋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畢生講學活動不斷。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他培養(yǎng)的學生多達幾千人。朱熹親自擬訂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南宋以后書院和各地方官學共同遵守的學規(guī)。朱熹一生還編撰了多種教材。其中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2.關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1)教育作用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人性的重要作用。其教育作用論是從他的理學思想體系出發(fā)來進行論述的:他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是萬物產生的本原,氣是構成萬物的材料。理先氣后,理本氣末,理生氣。他認為“性即理”,宇宙的本源只是一個理,人稟受理,這就是人性,性和理是一個東西。他認為人是“理與氣合”的產物,人稟受天理就有“天命之性”(也稱“道心”),稟受氣質則產生“氣質之性”(也稱“人心”)。而“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即“道心”與“人心”)是人人皆有的?!暗佬摹薄ⅰ叭诵摹辈皇莾蓚€心,而是一個“心”的兩個方面。教育的作用在于“變化氣質”,“明明德”,以實現“明天理、滅人欲”的根本任務。(2)教育目的與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聯,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fā),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3.論“小學”和“大學”教育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的階段,并分別提出了兩者不同的任務、內容和方法。(1)“小學”教育8歲至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朱熹十分重視這個階段的教育,他認為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必須抓緊,抓好。“小學”的教育內容。關于小學教育的內容,朱熹提出以“教事”為主的思想,強調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到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小學”的教育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以下三點。首先,主張先入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動,能激發(fā)興趣。再次,首創(chuàng)以須知、學則的形式來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2)“大學”教育15歲以后為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是在“小學已成之功”基礎上的深化和發(fā)展,與小學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學教育任務也與小學教育不同。小學教育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大學教育則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加光飾”,再進一步精雕細刻,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在大學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其中兩點值得注意:其一,重視自學。其二,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認為,盡管小學和大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具體的任務、內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這兩個階段又是有內在聯系的,它們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只是因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階段的劃分,并不是截然對立。4.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理學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明天理、滅人欲”。要實現道德教育“明天理、滅人欲”的根本任務,就必須進行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姆饨▊惱淼赖陆逃@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點。朱熹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立志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朱熹要人立志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2)居敬“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熬泳础?,是指專心致志,謹慎認真的意思。在朱熹看來,只要堅持“居敬”的修養(yǎng)功夫,就能做到“明天理、滅人欲”。(3)存養(yǎng)所謂“存養(yǎng)”就是“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