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陶器.doc_第1頁
第二章 陶器.doc_第2頁
第二章 陶器.doc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章 陶器第一節(jié) 陶器概述一、定義陶器是用粘土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所需的形狀,干燥后以火燒制而成的器物。二、原料1. 粘土:由地殼表層的巖石風(fēng)化分解而成,具有一定的可塑性。2. 羼合料:原始先民為改善粘土原料的工藝性能,有意識地在粘土中加入砂粒、蚌殼末、陶片碎末、植物末等,通常把這類加入物稱為羼合料。目的在于使陶質(zhì)疏松,火燒時水分易于逸出,陶器不致綻裂;減低陶土粘性,制坯時不致粘附手指,易于成形;防止干裂,即陰干時,不致因不平衡收縮而綻裂或變形 。三、成型陶器成型方法有手制和輪制兩種。1. 手制:捏制法、泥片貼筑法、泥條盤筑法。2. 輪制:將泥料放在轉(zhuǎn)動的輪盤上,用手提拉成各種需要的器形。四、修飾1. 表面磨光2. 涂施陶衣:涂在器表的色層,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潔度與美觀性。3. 施紋:拍壓(繩紋、籃紋、方格紋、席紋)、戳刺(錐刺紋、篦點紋、指甲紋)、刻劃(弦紋、網(wǎng)狀紋)、貼附(附加堆紋、乳釘紋、動物堆塑)、鏤孔(圓形、方形、三角形)。4. 彩繪五、陶窯1. 豎穴窯:焙燒陶器的窯室直接坐于火膛之上。2. 橫穴窯:有較長的火膛,火膛的一部分也成為火道,焙燒陶坯的窯室置于火膛末端之上。六、分類1. 生活用具炊器:釜、鼎、罐、鬲、甗、灶、甑等。飲器:斝、爵、角、觚、杯等。食器:碗、缽、豆、簋、盤等 盛貯器:罐、壺、甕、瓶、盆、缸等。 2. 工具:紡輪、網(wǎng)墜、彈丸等。3. 建筑用具:水管、瓦、磚、井圈等。4. 樂器:陶鼓、陶號、陶塤、陶響球等。5. 裝飾品6. 陶塑7. 雜器第二節(jié) 陶器各部位的名稱1. 口 指器口(大口、小口、直口、斂口、敞口)。2. 蓋 指單獨的、扣合在器口部分的陶器。3. 流 指附著在口部便于傾倒液體的槽狀部分。4. 嘴 指附著在口部便于傾倒液體的筒狀流。5. 唇 指器口邊緣長出的部分(直唇、平唇、卷唇、疊唇)。6. 頸 指口與肩之間的部分(長頸、短頸、粗頸、細(xì)頸)。7. 肩 指頸與腹之間的部分(圓肩、折肩)。8. 腹 指肩以下至器底的部分(直腹、鼓腹、曲腹)。9. 底 指器底(圜底、尖底、平底)。10. 足 指附著在器底的突出部分,使器底不能直接接觸放置面(實足、空足、圈足)。11. 耳 即把手,指附著在器口、頸、肩、腹部可用手把持的部分。第三節(jié) 陶器發(fā)展簡史一、新石器時代1. 據(jù)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陶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出現(xiàn),距今約11,000年。2. 新石器時代陶器遍布全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學(xué)文化有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3. 新石器時代陶器主要是用于炊煮、飲食、儲存等的生活用具,如鼎、鬲、釜、碗、杯、罐、壺、瓶等,部門制作精致的陶器,具有禮儀功能。除生活用具外,也有少量生產(chǎn)工具,如捕魚用的陶網(wǎng)墜、狩獵用的陶彈丸、防線用的陶紡輪等。4.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根據(jù)陶色分類有灰陶、黑陶、白陶、紅陶及彩繪陶等。二、商至西周時期1. 商周時期陶器仍然是主要的日常用具,商代陶器以灰陶為主,有少量白陶,南方地區(qū)印紋硬陶盛行。禮儀性陶器被青銅器取代。2. 西周時期建筑用陶大量出現(xiàn)。三、戰(zhàn)國秦漢時期1. 秦漢時期的建筑用陶在制陶業(yè)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dāng),素有“秦磚漢瓦”之稱。2. 這一時期實行厚葬,普遍使用陶塑作為明器,陶塑制作工藝發(fā)達(dá),藝術(shù)水平較高。3. 漢代制陶技術(shù)上的突出成就是創(chuàng)燒了鉛釉陶器。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已經(jīng)燒制出成熟的瓷器,新興的制瓷手工業(yè)迅速成長。這一時期,瓷器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陶器逐漸不為人們所重視,制陶業(yè)呈現(xiàn)衰落局面。五、隋唐時期隋唐時期制陶工藝有了新的成就,標(biāo)志為唐三彩釉陶的出現(xiàn)。唐三彩雍容華貴、絢爛多彩,最能反映盛唐氣象,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六、宋元明清時期 宋以后,瓷器生產(chǎn)迅猛發(fā)展,窯場遍布全國各地,陶器制作趨于沒落,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個別地區(qū)仍然制作特殊品種,如宋、遼三彩、紫砂陶、琉璃器和琺華器,這些器物以其特殊魅力受到青睞。尤其以江蘇宜興地區(qū)生產(chǎn)的紫砂陶,于明代異軍突起,別具一格。第四節(jié) 部分陶器賞析一、新石器時代彩陶1. 表面有彩繪裝飾的陶器,新石器時代中期出現(xiàn),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qū),主要文化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2. 器形:瓶、罐、壺、缽、缸、碗等飲食器和儲存器。3. 紋飾:1.幾何紋樣:弦紋、網(wǎng)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漩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帶紋等,具有均齊、平衡、韻律、節(jié)奏、變化、統(tǒng)一等特點。2.動物紋樣:魚紋、鳥紋、獸紋、蛙紋等。3.人物紋樣。4.植物紋樣。 二、兩漢釉陶1. 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釉料中加入鉛,不僅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以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2. 釉的著色劑為銅和鐵,前者燒出翠綠色,后者則呈現(xiàn)棕紅或黃褐色。以綠釉為多。3. 分布廣泛,黃河流域及湘江、贛江一倍地區(qū)的漢墓中均有出土。4. 全部為明器,器型有鼎、盒、灶、作坊、樓閣、井、倉、壺、罐、碉堡、牲畜圈舍等。5. 墓葬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往往泛出一層銀白色的光澤,有人誤以為釉料中加入了銀,稱為“銀釉”。銀釉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長期埋葬過程中,釉中的某些物質(zhì)被水和碳酸氣腐蝕分解而出現(xiàn)的層狀沉積物。 三、唐三彩1. 唐代彩色釉陶,以器表施絢爛奪目的彩釉為主要特征;釉色多用黃、綠、白三種顏色,實際上還有藍(lán)、紫、赭、黑等色彩;燒成溫度約8001100攝氏度,比瓷器略低,低溫釉陶。2. 始見于初唐,盛行于盛唐,中唐以后迅速衰落。主要見于隨葬用明器,以洛陽和西安出土最多。3. 器類:1.生活用具:瓶、壺、罐、缽、盤、碗、燭臺、枕等;2.人俑:侍俑、貴婦、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3.動物俑:馬、駱駝、豬、牛、狗、雞鴨;4.模型:房屋、家具、倉庫、箱柜、假山、牛車等。4. 唐以后:遼三彩,常見造型有皮囊壺、雞冠壺、馬蹬壺、鳳頭壺、罐等,釉色簡單,釉層沒有融溶流動的效果;宋三彩有塔、盆、燈、枕一類,風(fēng)格清秀,多用刻劃填色,釉色平板;元三彩有雙耳三足爐、鼎等器物,風(fēng)格粗獷。四、宜興紫砂陶1. 用一種質(zhì)地細(xì)膩、可塑性極強(qiáng)、含鐵量較高的特殊天然陶土制成,泥色有紫泥、紅泥和淡黃泥。2. 我國有好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