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發(fā)展走向及影響研究.doc_第1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發(fā)展走向及影響研究.doc_第2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發(fā)展走向及影響研究.doc_第3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發(fā)展走向及影響研究.doc_第4頁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發(fā)展走向及影響研究.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發(fā)展走向及影響研究一、總量與增速的平穩(wěn)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貿易統(tǒng)計數據,2009年,中國與東盟10 國的貿易總額達2130.1 億美元,較2008 年下降7.8%,降幅低于中國對外貿易下降幅度13.8%。雙方貿易出現1999 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從發(fā)展的時間軸縱向來看,自1990 年來的20年中,除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對區(qū)域貿易造成負增長之外,中國東盟貿易額多以較高的年增幅正增長。2009 年,雙方貿易額出現近10 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其中,出口1062.9 億美元,下降6.9%;進口1067.1 億美元,下降8.8%。而同期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減少至4.2 億美元。2009 年,中國對東盟貿易額占中方貿易總額的9.7%,東盟繼續(xù)成為中國該年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歐盟、美國和日本)第四大出口市場(僅次于歐盟、美國、中國香港)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僅次于日本和歐盟)。分季度看,2009 年中國東盟貿易額從首季度的389.22 億美元,升到第二季度的509.2 億美元、第三季度的589.3 億美元,第四季度高達660.2 億美元,呈現逐級爬升態(tài)勢。第四季度,雙方貿易額呈現恢復跡象,月平均進口與出口額恢復到100 億美元以上。分月度看,2009 年中國東盟貿易的增幅并不平穩(wěn)。(1) 中方對東盟月平均出口88.6 億美元,其中,16 月的出口額都在此均值之下;而712 月的出口額則都超過這個均值,特別是年末的12 月,對東盟的出口額達到131.2 億美元的高峰。(2)進口方面,2009 年中方從東盟月平均進口88.9 億美元,其中,16 月的進口額都在此均值之下,而712 月的進口額則都超過這個均值。全年中方的進口峰值出現在9 月和12 月,分別從東盟進口110.3 億美元和128.4 億美元。(3)計算對比增長速度的離散差異程度顯示,年內各月中方對東盟出口額與上月的環(huán)比值,在-23.0%44.8%的區(qū)間波動,而各月中方從東盟的進口額與上月環(huán)比的比值,則在-14.1%25.9%的區(qū)間波動。月度出口與進口的波動區(qū)間、離差幅度,都比上一年的要寬而且波動大,且月度出口的波動幅度比月度進口的波動幅度要大。按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協議,2009 年是繼2005 年和2007 年的第三次下調關稅的高峰期,因而中國東盟的月度出口有較大波動。二、結構及優(yōu)化的漸進性在市場結構方面,2009 年,中國東盟區(qū)域貿易進一步調整。馬來西亞對中國貿易額519.6 億美元,下降2.8%,為中國第八大貿易伙伴,占中國與東盟貿易的24.4%,中方逆差由上年的107.2 億美元擴大到127.0 億美元。前11 個月,中馬兩國的農產品貿易額37 億美元,下降24.5%,中方逆差15.7 億美元。馬來西亞在上年超越新加坡成為東盟國家最大的對華貿易伙伴國以來,2009 年繼續(xù)保持中國第八大貿易伙伴國的位置。新加坡對中國貿易額478.6 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7%,為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占中國與東盟整體貿易額的22.5%,中方順差由上年的121.6 億美元略微擴大到122.7 億美元。馬來西亞、新加坡對中國東盟貿易的貢獻率保持穩(wěn)定,沒有大的調整。泰國對華貿易額為382.0 億美元,下降7.4%,為中國第十五大貿易伙伴,占中國與東盟貿易的17.9%,中方逆差由上年的100.4 億美元增至115.9億美元。前11 月,中泰兩國農產品貿易額為23 億美元,增長30.97%,中方逆差7.6 億美元。印度尼西亞對華貿易283.8 億美元,下降10%,為中國第十九大貿易伙伴,占中國與東盟貿易的比重上升到13.3%,中方順差由2008 年的28.6 億美元下降至10.6 億美元。前11 月,中?。幔﹥蓢r產品貿易額29.87 億美元,下降7.5%,中方逆差11.3億美元。2009 年中國與越南貿易增速為8.1%,貿易額首次突破200 億美元達到210.5 億美元,其中,出口增長7.8%,達163 億美元;進口增長9.3%,達47.5億美元。越南超過菲律賓,成為中國本年的第二十大貿易伙伴,占中國與東盟貿易的比重由上年的8.4%增至9.9%,中方順差也由上年的107.8 億美元上升到115.5 億美元。前11 月,中、越兩國農產品貿易額15.1億美元,增長43.8%,中方順差1.6億美元。菲律賓對華貿易為205.3 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為中國第二十一大貿易伙伴,占中國與東盟貿易的比重由上年的12.4%降至9.6%,中方逆差由2008 年的104.2 億美元下降到33.6 億美元。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仍是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緬甸對中國貿易額29.1 億美元,增長10.7%,占中國與東盟貿易比重的1.4%,中方順差16.1 億美元。其中出口是拉動中緬貿易的動力,出口額為22.6 億美元,增長14.3%,而進口卻呈現負增長,為6.5 億美元,下降0.2%。柬埔寨對中國貿易9.4 億美元,下降16.7%,占中國與東盟貿易比重的0.4%,中方順差8.7 億美元。文萊是東盟國家中對華貿易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增速達93.5%,貿易額達4.2 億美元,占中國與東盟貿易比重的0.2%,中方逆差1.4 億美元。其中中國從文萊的進口額增長217.5%,達2.8 億美元,占中方從東盟進口的比重,從2008 年的0.07%上升至0.3%;出口額為1.4 億美元,增長8.4%。老撾是東盟國家中對華貿易增長速度第二快的東盟國家,貿易額也從上年的4.16 億美元上升至2009 年的7.4 億美元,增長79.0%,雙邊貿易額增至7.4 億美元,占中國與東盟貿易比重的0.3%,中方順差0.1 億美元。整體上,中國對中南半島4 個東盟新成員國的貿易,占與東盟整體貿易的比重由上年的10.2%上升到12.0%。在中國,分地區(qū)來看,2009 年各主要省區(qū)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量及增幅繼續(xù)調整。一方面,遼、魯、蘇、滬、浙、閩、粵、桂、云、川等10 省區(qū)2009 年對東盟的貿易額占該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的82.8%(參見表2),一些地區(qū)出現負增長。廣東省與東盟的貿易較上年略有增長,貿易額占了中國與東盟貿易額的四成。廣西與東盟貿易的增長速度最快,達到24.3%,貿易額較2008 年增長9.6 億美元,增加至49.5 億美元,其中,廣西對東盟的出口以33%的速度增長,出口額達36.2 億美元;進口增長率較上年下降3 個百分點,以5.4%的速度增長,達13.3 億美元。云南省、遼寧省、福建省也呈兩位數增長。其中,遼寧從東盟進口的增長速度達55%,增長至6.4 億美元,是這10 省中進口增長最快的一個省。其余各省與東盟的貿易皆為負增長,上海的下降幅度較大,達18.0%,貿易額降低至287.0 億美元。山東省、江蘇省、四川省的下降速度均為兩位數,其中,山東省對東盟的出口下降了25.2%,出口額減少至47.0 億美元。三、橫比與亞太區(qū)域發(fā)展的協整性從橫向看,2009 年東盟與亞太貿易大國的貿易均出現負增長。其中,日本與東盟的貿易額降幅(25.0%)較大,貿易額降至1580.4 億美元。同期,中國與美國、日本仍是東盟在亞太區(qū)的貿易額超過1000 億美元的貿易伙伴;韓國對東盟的貿易潛力也較大。各方互利互惠、相互依賴,共同成為拉動區(qū)域經濟與貿易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見圖1)。根據美國普查局公布的貿易數據計算,2009 年美國與東盟10 國的貿易總額降至2005 年的水平,達到1459 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7.6%。其中,美方對東盟出口538.4 億美元,下降19.5%;從東盟進口920.6 億美元,下降16.4%;美方對東盟貿易逆差382.1 億美元,比上年減少8.9 億美元。根據日本財務省關稅局公布的貿易數據計算,2009 年日本與東盟10 國的貿易總額達到147430.2 億日元,約折合1580.4 億美元8,比上年下降25.0%,是2003 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其中,日方對東盟出口75007.3 億日元,折合804.5 億美元,下降22.3%;日方從東盟進口72422.9億日元,折合775. 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7.5%;日方對東盟貿易差額由上年的34.7億美元逆差,轉為順差28.6億美元。根據韓國外交通商部公布的貿易數據,2009年韓國與東盟10 國的貿易總額為750.3 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6.8%。其中,韓方對東盟出口409.8 億美元,降低16.8%,是自2002 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從東盟進口340.5 億美元,比上年降低16.8%。由圖1 的貿易結構數據可見:(1)2009 年,在亞太區(qū)域貨物貿易當中,中國與東盟的進出口下降速度最小。(2)2009 年中、日、韓與東盟之間的東亞“10+3”區(qū)域貿易總額,達到9023.6 億美元,較上年有所下降。但是中國與東盟及韓國、日本仍然保持著不小的外貿逆差。這是各方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相互依賴、共同促進的數量表現。從發(fā)展的縱向時間軸來對比,中、日、韓、美4 國與東盟之間月度進出口貿易都出現了低開高走的增長態(tài)勢。在2009 年第四個季度,中、日、韓、美對東盟貿易的進出口額都出現較大增長。特別在12 月,中、日、韓、美4 國與東盟的貿易較2008 年的貿易額分別增長62.5%、2.98%、30.4%、16.1%,顯示正在走出2008 年爆發(fā)的金融危機的跡象。運用Eviews6.0 統(tǒng)計軟件,對2001 年以來中、日、韓、美4 國與東盟之間進出口貿易的8 組108 個月度增長率時間序列,作相關分析、平穩(wěn)性(單位根)及協整性檢驗(Cointegration Test,輸出的有關圖表與參數從略),結果如表3 所示。(1)中方對東盟的出口,依次與中方從東盟的進口、日方從東盟的進口、以及韓方對東盟的出口存在正相關,而與日方對東盟的出口及美方對東盟出口存在逆相關;中方從東盟的進口,依次與中方對東盟的出口、日方對東盟的出口、韓方從東盟進口存在正相關,而與日方從東盟的進口逆相關。(2)上述時間序列之中,中、日、韓、美對東盟進出口之間基本上都通過格蘭澤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 Causality Test),說明這3個國家對東盟的貿易具有較強的因果關系。(3)上述時間序列相互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亞太區(qū)域內中、日、韓與東盟的貿易增長,相互之間具有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表1 2009 年中國東盟區(qū)域貿易分國別排列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地進出口總額中方對東盟出口中方從東盟進口絕對值億美元比重%比上年增長%絕對值億美元比重%比上年增長%絕對值億美元比重%比上年增長%馬來西亞519.624.4-2.8196.318.5-8.2323.330.30.7新加坡478.622.5-8.7300.728.3-6.9178.016.7-11.6泰國382.017.9-7.4133.112.5-14.7249.023.3-2.9印尼283.813.3-10.0147.213.8-14.4136.612.8-4.6越南210.59.98.1163.015.37.847.54.59,3菲律賓205.39.6-28.285.981-5.4119.5112-38.7緬甸29.11.410.722.62.114.36.50.6-0.2柬埔寨9.40.4-16.79.10.9-17.1-0.40.0-5.2文萊4.20.293.51.40.18.42.80.3217.5老撾7.40.379.03.80.440.53.70.3149.2東盟2130.1100.0-7.81063.0100.0-6.91067.1100.0-8.8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整理表2 2009 年中國部分省區(qū)對東盟的貿易情況對東盟貿易總額對東盟出口額從東盟進口額金額(億美元)增長率(%)金額(億美元)增長率(%)金額(億美元)增長率(%)遼寧省49.212.142.87.66.455山東省125.1-17.247.0-25.278.1-11.5江蘇省348.4-13.5176.7-19.0218.7-7.7上海市287.0-18.0127.9-10.2159.1-23.3浙江省124.8-9.780.4-8.044.4-12.7福建省93.511.060.115.133.44.3廣東省633.10.8268.38.0364.8-0.4廣西省49.524.336.233.013.35.4云南省31.513.821.07.110.530四川省24.4-15.118.9-16.85.5-8.8中國內地合計2130.1-7.81063.0-6.91067.1-8.8資料來源:根據大連海關、青島海關、南京海關、上海海關、浙江電子口岸、福州海關、廣州海關、南寧海關、昆明海關、成都海關等方面公布的進出口貿易統(tǒng)計數據整理表3 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對東盟進出口額的協整關系LnCAELnCAMLnJAELnJAMLnKAELnKAMLnCAE0.66-0.320.320.91(11.6)(-2.33)(2.42)(9.99)LnCAM0.510.26-0.470.44(8.41)(2.44)(-3.38)(5.57)說明:表中LnCAE、LnCAM、LnJAE、LnJAM、LnKAE、LnKAM 分別表示取對數之后的中國對東盟出口、中國對東盟進口、日本對東盟的出口、日本對東盟的進口、韓國對東盟的出口以及韓國對東盟的進口。資料來源:據中國海關總署、日本關稅局、韓國外交通商部及美國普查局公布的貿易數據用Eviews6.0 整理繪制。中國對東盟出口中國從文獻綜述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和地區(qū)的經濟關系得到了全面發(fā)展,雙邊貿易額增長速度均超過10%。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的貿易合作步入嶄新的階段。2008 年盡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沖擊,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仍然保持強勁的增長,雙邊貿易總額更是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2311.2 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增幅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28.3 億美元,同比下降80%。在東盟國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分別為我第一和第二貿易伙伴, 雙邊貿易額分別為534.7億美元和524.4 億美元。隨著雙方關稅降低和非關稅壁壘的消除,我國與東盟建立的經貿關系必將進一步加強。當前,國際形勢正發(fā)生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及區(qū)域化的不斷發(fā)展和“911事件”后國際安全格局的重大調整正在強烈地影響著亞太地區(qū)的局勢發(fā)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發(fā)展走向會發(fā)生哪些變化,中國將如何調整戰(zhàn)略思路和相關政策,這對于我國穩(wěn)定周邊、推動區(qū)域合作,從而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這一考慮,我們擬從較宏觀視角,并力求結合現實提出這一研究報告。一、中國與東盟的主要合作方式東盟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之一。金融危機前,東盟多數國家基本保持著穩(wěn)定、繁榮的局面,在雙方不斷加強的合作中,東盟的經濟發(fā)展使中國獲益。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雙方經貿關系進一步發(fā)展,2000年雙方貿易總額近400億美元,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成為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1。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關系進入層次更高、范圍更廣、程度更深的合作發(fā)展階段。雙方在推動東亞經濟合作、深化雙方經貿關系方面進行了良好的合作。目前,從東亞多數國家的基本國情和政治意愿來看,未來較長時期內的東亞合作仍將以東盟為核心,以中國為主要動力。而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共同決定在10年之內建立CAFTA,據預測,CAFTA建成后,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將可增長14%,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出口將可增長55%,雙方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因此分別多增長0.9和0.3個百分點。這將是中國與東盟整體關系進一步發(fā)展的新源泉。東盟是中國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合作對象。一是東盟作為中小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組織,在推動建立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方面與中國有著相同或相近的立場,并在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二是雙方在國際合作組織中的合作日益密切,隨著APEC、ARF以及ASEM等跨區(qū)域合作機制的建立,雙方的合作向更加寬廣的領域發(fā)展?;谙嗤?、相近或相似的文化習俗、歷史傳統(tǒng)及社會發(fā)展程度,中國與東盟在亞太經濟合作、亞太安全合作以及亞歐合作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利益吻合越來越明顯,共同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三是東盟在中國的大國外交中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中國與東盟各國都有各自的大國外交戰(zhàn)略,這是客觀現實。而中國與東盟日益密切的合作關系恰恰可以為各自的大國外交提供有效的輔助手段。多年以來,維護東南亞及亞太地區(qū)的和平與繁榮,維護中美日三大國之間特別是中美兩國之間穩(wěn)定、積極的關系,符合中國與東盟的共同利益。這些將為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加深厚的動力。二、中國與東盟關系分析中國與東盟關系在冷戰(zhàn)時期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冷戰(zhàn)結束后,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與東盟各自內外戰(zhàn)略的重大調整,雙方關系出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在政治、經濟、安全、科技、文化教育及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合作迅速拓展。1991年7月,錢其琛外長首次出席了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開幕式。1992年,中國成為東盟的“磋商伙伴”,每年參加東盟外長后續(xù)會議;1993年9月,東盟秘書長阿吉辛格率團訪華。1994年,雙方正式建立經貿和科技兩個聯合委員會。同年,中國開始參加年度東盟地區(qū)論壇會議;1995年,雙方建立副外長級的高官磋商制度;1996年,雙方建立了全面對話伙伴關系。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雙方關系更是連上臺階,全方位和實質性的合作日益深化,步入了“一個更為全面、成熟的新階段”2。(一)中國與東盟關系已步入新的發(fā)展平臺。第一,政治關系全面提升。一是確立了建立睦鄰、互信、對話和合作發(fā)展的伙伴關系目標。1997年12月,江澤民主席與東盟國家領導人實現了首次非正式會晤,在會后共同發(fā)表的聯合聲明中,確定了指導雙方關系的原則,并將“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作為共同的政策目標,從戰(zhàn)略高度確立了雙方關系的發(fā)展方向,“標志著中國東盟關系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二是建立了多層次的定期對話和磋商機制。目前,雙方以“東盟1”領導人年度峰會為核心,已形成了外長、經濟部長、高官政治磋商以及聯合合作委員會等對話機制框架,為雙方關系穩(wěn)步發(fā)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三是保持了在地區(qū)和國際事務中的密切合作。雙方在亞太經合組織、“東盟3”領導人會晤、東盟地區(qū)論壇、亞歐會議以及聯合國等多邊組織和機構中積極協調立場、相互溝通、相互支持,對維護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維護和促進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四是密切了雙邊多層次、多渠道的政治交往。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保持了頻繁的高層互訪活動,同時,包括黨際、議會、社會團體等各個層次的交往不斷增多。雙方通過坦誠的對話和溝通,加深了了解,增進了互信,政治關系日益穩(wěn)固。表明中國與東盟關系已走出歷史的誤區(qū),步入“對話、合作、共同發(fā)展”的軌道。第二,經濟關系日益密切。一是雙方經貿合作迅速發(fā)展。1975年雙方貿易總額僅為5.23億美元,1996年達到200億美元3。去年,雙方貿易額達416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已達236億美元,同比增長18.7%。在相互投資和旅游方面,2001年,東盟國家對華投資協議金額累計534億美元,實際投入261億美元。中國對東盟投資也已起步,正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長;雙方游客總人數達500多萬。二是雙方經貿合作機構不斷完善。繼1994年雙方正式建立經貿和科技兩個聯委會后,又相繼于1997年和2001年成立了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ACJCC)和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ACBC)等合作機構。另外,雙方經貿部門也不斷加強在10+3和10+1框架內的部級磋商,有力地促進了雙方經濟關系的發(fā)展。三是雙方確立了全面深化經濟關系的目標和方向。雙方領導人已決定將農業(yè)、信息產業(yè)、人力資源開發(fā)、湄公河流域開發(fā)及加強相互投資確定為新世紀初重點合作領域,并就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達成重要共識4,標志著雙方經濟合作開始邁入新的時期。第三,安全合作不斷加強。隨著冷戰(zhàn)后外部安全環(huán)境的變化,東盟和中國都相應調整安全戰(zhàn)略,積極加強交往,努力消除疑慮,加深相互信任,在安全方面的合作逐步深入。一是雙方安全對話渠道增多,如領導人年度峰會、東盟地區(qū)論壇、高官政治磋商會議以及相關的“二軌”對話等,都是雙方在地區(qū)和雙邊安全問題上加深了解、增信釋疑和及時妥善地處理相關問題的重要渠道。二是雙方安全觀的共識擴大。雙方積極合作,在摒棄“冷戰(zhàn)思維”、探索和發(fā)展新安全觀方面的立場和觀點日趨接近。中國對東盟推行的“綜合安全”、“合作安全”等給予了積極肯定。中國提出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也日益為東盟所接受。另外,雙方在推動建立信任措施和預防性外交穩(wěn)步發(fā)展方面也加強了協調和合作。三是雙方日益重視在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的合作。特別是“911事件”以來,雙方進一步加強了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活動及維護經濟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國與東盟各國還不斷推動雙邊軍事交往,建立相關對話和磋商機制,進一步促進了雙方安全合作的發(fā)展。(二)東盟對華政策基本走上積極合作的主干道。冷戰(zhàn)時期,受西方反華政策及一些國家內政變化的影響,東盟主要國家視中國為現實威脅,推行敵華的政策。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迅速發(fā)展,東盟各國對中國的認識開始出現重大變化,其對華政策也逐步由過去的消極戒備向積極合作方向轉變。首先,對中國的認知日趨積極。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特別是近幾年進一步推動和加強與東盟國家睦鄰互信合作關系,東盟國家日益認識到,崛起的中國是保持地區(qū)穩(wěn)定和實現經濟繁榮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孤立中國和對抗中國都是不現實的。一是認為中國已成為促進發(fā)展的因素,而非“威脅”,在東盟國家中贏得了廣泛贊譽。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明確否定了所謂“中國威脅論”,主張對中國采取“建設性交往”5。他認為中國到時“將會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而經濟和政治影響也將伴隨而來”。“一個繁榮的中國將是帶動成長的火車頭,先是帶動東亞,包括東南亞,然后是帶動整個世界”6。二是認為中國“更加成熟和公開化”。提出應抓住時機使中國成為東南亞“地區(qū)架構”的一部分,以免中國可能在10年后實力增強而“自行其是”。三是認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實力和影響。新加坡總統(tǒng)納丹曾說,中國“是一個大國”,要“認真對待”和“使其在地區(qū)內發(fā)揮作用”。 其次,加強對華經貿合作已成為東盟對華政策的主軸。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的加強,東盟國家在華經濟利益不斷擴大,各國普遍認為中國的發(fā)展壯大對東南亞是一個機遇其對,華優(yōu)先考慮的已不再是老大難的安全問題,而是經濟機會?;谶@一動因,東盟國家在推動對華關系上更加突出經濟合作,淡化干擾雙方關系的一些問題。而隨著中國入世及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談判的“激活”,將為雙方提供更多的經濟合作機會,也將對東盟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產生深遠影響,使其更加重視推動對華經濟關系,從而進一步充實對華合作政策。第三,采取“接觸而非對抗”成為各國對華政策的基本思想。一是積極與中國構建新型雙邊合作關系。自1999年2月泰中建立新的伙伴關系框架后,東盟各國紛紛以此作為發(fā)展對華關系的“范例”,與中國構建新的雙邊合作框架,簽訂面向新世紀的新型關系的相關文件。二是積極促進對華安全合作。各國積極與中國建立新的“安全防衛(wèi)合作網”,如泰中、越中、馬中建立了安全對話機制,文萊、印尼和新加坡也表示有意建立類似機制。三是努力避免與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對抗。東盟主張各方應通過和平談判,確立南?!靶袨闇蕜t”,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三)中國與東盟關系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經過近年來的努力,中國與東盟關系已被推到了一個新的起點,正面臨進一步深化的議題。盡管在未來發(fā)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從當前的國際背景、雙方合作的基礎及發(fā)展?jié)摿?,雙方關系前景十分看好。首先,國際形勢的變化為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提出了現實要求。當前,國際形勢正經歷冷戰(zhàn)結束以來最深刻的變化:一是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化加速發(fā)展,對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二是“911”恐怖襲擊事件造成的震蕩使世界安全局勢變得更加復雜,并對國際戰(zhàn)略格局、國際關系產生重大沖擊。這一趨勢極大地增加了中國和東盟的壓力和挑戰(zhàn),同時也為雙方深化合作帶來了歷史性機遇。雙方在當前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的處境極為相似,承受的壓力和面對的挑戰(zhàn)相同,這使得雙方的利益共同點不斷增多。進一步強化合作、增強實力、共同抵御經濟發(fā)展中的風險和應對各種安全挑戰(zhàn),謀求共存共榮,成為雙方最佳的戰(zhàn)略選擇。其次,共同的利益和良好的條件為雙方關系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共同利益體現在戰(zhàn)略考慮和政策思路日益吻合:政治上,雙方都需要穩(wěn)定政局、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主權完整,都面臨著政治改革等任務。此外,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維護發(fā)展中國家利益也是雙方共同的目標。經濟上,雙方都面臨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隨著近年來雙方經濟聯系的日趨密切,經濟的互動性和互補性進一步增強。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雙方經濟正逐步形成“唇亡齒寒、共榮共損”的關系,同舟共濟、促進發(fā)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及擴大區(qū)域合作和促進共同繁榮已成為雙方共同要求。安全上,雙方都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安全的國際和周邊環(huán)境,鑒于雙方尚存的某些歷史遺留問題和領土領海爭議,以及面臨近年來日益突出的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加強安全對話合作、和平解決爭端、共同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已成為雙方必然的選擇。良好的合作條件體現在:第一,相似的歷史。東盟與中國近代以來都曾遭受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有著反帝、反殖的傳統(tǒng),這是雙方增進理解的重要基礎;第二,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生活習慣,這有利于雙方的溝通和交往,特別是在抵制西方強加的價值和道德觀念上能找到共同點。如近年來雙方共同推進“亞洲價值”觀,中國也最能理解東盟處理內外事務的“東盟方式”7。 第三,山水相連的地緣優(yōu)勢,這使雙方能更便利地交往和合作。此外,雙方已建立的良好的相互溝通和交流渠道為雙方在多領域、多層次加強合作和開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使雙方能及時妥善地討論和處理各種問題。再次,雙方合作仍有較大開發(fā)空間。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從縱向比較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從橫向看,在合作的規(guī)模、水平及領域方面尚有待進一步提高和擴大。政治上,雙方有必要在國際事務中密切磋商及協調立場和行動,建立更趨完善的多邊與雙邊政治合作機制,探索更利于雙方增信釋疑、加深理解、相互支持、團結互助的交往方式,并促進雙方各階層的交往,使雙方的政治關系更加牢固。安全上,雙方在國際、地區(qū)和雙邊層面上的安全合作都有待深化。雙方可進一步在推動新安全觀、促進軍事交往以及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加大合作力度。經濟上,雙方合作的潛能巨大。如雙方的相互貿易雖增長很快,但在各自的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仍較小,雙方約17億人口的市場潛力仍待開發(fā);雙方在相互投資、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人力資源開發(fā)合作及文化教育合作與交流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發(fā)展前景,特別是能源合作將成為雙方經貿關系一個新的增長點。而中國入世也為雙方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三、韓、日對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發(fā)展走向中的影響東盟在亞太大國間實施的全方位外交,已經取得初步成效,為建立新的多邊平衡關系奠定了基礎。東盟在地區(qū)內的大國間謀求平衡,是為了保持地區(qū)的安全和穩(wěn)定,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的利益。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尚不存在與某個大國結盟的可能,但絕對的“等距離”也不現實。東盟個別國家甚至有可能與大國建立雙邊安全合作或以友好條約的方式實際形成“準軍事同盟”關系。對于后一種情況,應該保持警惕。在對韓、日關系上,東盟重在依賴兩國的資金、技術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