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pdf_第1頁
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pdf_第2頁
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pdf_第3頁
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pdf_第4頁
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 1 2012 5 三年前 是改革開放 30 年紀念 兩年前 是新中 國成立 60 年紀念 在這兩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里 我 和翻譯界的同行一樣 曾對新中國成立 60 年和改革 開放 30 年期間的翻譯研究工作做過一些梳理 總結(jié) 對中國翻譯界的翻譯研究之途做過回望和思考 盡 管出了書 發(fā)表了文章 在 中國翻譯協(xié)會第六次會 員代表大會暨新中國翻譯事業(yè) 60 年論壇 上還做了 報告 但我總覺得有些話還沒有說得特別明白 對翻 譯研究還有一些想法 對翻譯研究的發(fā)展有些擔憂 想說出來與同仁一起探討 一 翻譯研究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作為一個普通的學者 我在文中不想一開始就用 翻譯學 這樣的術(shù)語 因為經(jīng)過改革開放 30 余年來 學界同仁的不斷探索 翻譯研究的對象越來越明確 了 領域越來越清晰了 翻譯研究的疆界也越來越受 到人文學界同仁的尊重 翻譯學是否可以成為一門 獨立的學科的問題 已經(jīng)在 30 多年的探索中漸漸地 做了回答 盡管有不同的聲音 有質(zhì)疑的聲音 還有 反對的聲音 但現(xiàn)在似乎不用在這一方面再討論了 就像一個人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實事 而且有理想 有 追求 有目標 還那么執(zhí)著 給不給那個名分是個時 間的問題 不要太著急 從中國體制化的學科建設的角度看 翻譯學這個 名分給不給卻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因為名不正 言不順 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 進不了學科目錄 就沒有 出生證 等于是野孩子 在學校就沒有安身的位置 就得不到什么什么工程的資助 最近 我在 東方 翻譯 上看到 一直為翻譯學的建立而奮斗的謝天 振教授還在質(zhì)疑 在呼吁 在抗爭 近 10 年來 我 國高校外語院系的學科建設中的一個最大的亮點就 是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空前迅速和蓬勃的興 起 然而 令人無比遺憾 甚至倍感失望的是 最近 下達的 研究生招生學科目錄代碼冊 以及它所依 據(jù)的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新修訂的 學位 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 2011 年 對這一最新 變化卻毫無反應 外語學科目錄的編制與 10 年前毫 無二致 謝天振 2011 4 謝天振的質(zhì)疑 代表 了翻譯學界的一種呼聲和觀點 實際上 上文提及 的目錄應該是 1997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國家教委 頒布和修訂的 授予博士 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 的學科 專業(yè)目錄 是上個世紀的舊目錄 并不是 經(jīng)過調(diào)整 正式下文且要在 2012 年啟用的新目錄 這次下文目的是以此目錄為基礎 征求修改意見 制 定新的目錄 以滿足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就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情況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 六屆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已接受國務院學位委員 會辦公室與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的委托 著手 組織編寫 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簡介 和 外國語 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 碩士學位基本要求 關(guān)于外 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nèi)的二級學科設置 我想這次調(diào) 整應該充分體現(xiàn)近 30 年來該學科的發(fā)展和社會對于 人才的實際需要 使學科目錄的調(diào)整能真正有利于學 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 鑒于翻譯學界近 30 年所做的努 力 我個人認為翻譯學正式入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 教育部的學科目錄 這次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 翻譯學科確實已經(jīng)得到了突破 性的發(fā)展 翻譯本科專業(yè) 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 二級 學科翻譯學的自主設置 以及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和 博士后流動站中翻譯方向博士生與流動站進站人員 的培養(yǎng)和指導 這些成就有目共睹 翻譯教學與研究 界無不為之感到欣喜 應該說 翻譯學之名在體制內(nèi) 被承認已成定局 但是 學術(shù)研究與學科建設畢竟 不能等同 我們要考慮的是 除了對體制內(nèi)的翻譯 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 許鈞 南京大學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 在充滿艱辛的翻譯學科建設之途 翻譯研究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推動作用 學界同仁不僅 從不同途徑對翻譯活動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為學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也在深化外語學科的內(nèi)涵 促進翻譯理論與實踐人才的培養(yǎng) 加強對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理解 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取得了毋庸置疑的 成績 然而 在遭遇并回應了 翻譯無理論 說和 翻譯理論無用 說之后 在翻譯學科的確立在體制內(nèi)已基本 獲得承認的今天 翻譯研究出路究竟何在 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本文通過對翻譯研究的泛文化傾向 翻 譯研究的理論性資源缺乏及翻譯研究的附屬性等現(xiàn)實問題的反思 力求為促進翻譯理論研究更深入 更科學的發(fā) 展提供新的思考 關(guān)鍵詞 翻譯 研究 問題 思考 建設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 873X 2012 01 0005 08 理論研究中 國 翻 譯 2012年 第1期 中 國 翻 譯 2012年 第1期 6 學科建設的推動 翻譯研究還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30 多年來 中國的翻譯理論研究雖然成績斐然 但是回顧我們所走過的路 也可以說是充滿了艱險 我們曾遭遇過 翻譯無理論 說 而且有不少翻譯 名家也常常持如此的觀點 經(jīng)過多少年的努力 好 不容易在翻譯理論的體系性建設上取得了一些成績 再閉著眼睛說 翻譯無理論 實在講不過去了 于 是 我們又遭遇了 理論無用 說 說什么翻譯理論 對翻譯實踐沒有用 說一個好翻譯根本用不著什么 理論 還說什么做翻譯理論的基本上都是一批翻譯 不怎么樣的人 既然翻譯無理論 即使有理論也沒 有什么用 那建設什么翻譯學 自然就是一個夢 一 個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的迷夢 好在有這么一些執(zhí)迷不悟的人 幾十年來對翻譯 研究不放棄 不拋棄 在他們的影響下 翻譯研究的 隊伍還越來越壯大 獲各級社科基金資助的翻譯研 究課題也越來越多 有的還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重 大項目 在教育部的哲學社會科學振興計劃中 翻 譯更是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在想 從 30 多年前翻譯被輕視 翻譯研究被忽視 到今天的 新局面 除了形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之外 重要的 原因之一是翻譯學界同仁堅持不懈 勇于探索 我 們談翻譯研究之用 以前往往習慣于從理論與實踐 的關(guān)系去看 甚至有的狹隘到將翻譯理論之用僅僅 歸結(jié)于對具體翻譯活動的指導 但是我覺得 翻譯 理論研究的作用遠非如此 有幾點特別值得思考 30 多年來的翻譯研究不斷加深了人們對翻譯的 理解 深化了人們對翻譯的復雜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翻譯有著悠久的歷史 最早的筆譯活動至少可以追 溯到兩千多年前 從早期的佛經(jīng)翻譯 到近代的西學 翻譯 再到新時期的各類文學 社科與技術(shù)翻譯 從 被視為 正宗 的全譯 到編譯 節(jié)譯 譯述等種種 變譯 翻譯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 形式也越來越多 樣 盡管如此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 對翻譯的理解 對翻譯活動的復雜性的認識并沒有順理成章 一勞永 逸地完成 而是在翻譯研究的艱難探索中逐步得以深 化 在這一過程中 翻譯研究的語言學轉(zhuǎn)向和文化轉(zhuǎn) 向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翻譯的語言學研究把翻 譯從經(jīng)驗主義中解放出來 將過去近兩千年來一直拘 泥于經(jīng)驗范疇進行討論或爭論不休的問題置于科學 的層面加以探討 翻譯的文化研究則把翻譯從原文 中心論中解放出來 以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 以譯文為中 心 對制約翻譯產(chǎn)生與接受的機制進行描述性研究 從而力圖對諸如翻譯者的主觀因素 語言轉(zhuǎn)換中的文 化移植 影響翻譯的文本外因素等語言學途徑難以深 入分析的問題及翻譯歷史上的眾多翻譯現(xiàn)象提供解 釋 正是這條從經(jīng)驗到科學 從規(guī)定到描述 從語言 到文化的翻譯研究之路向人們明確而科學地展現(xiàn)了 翻譯的復雜性 使人們對翻譯的理解不斷深入 而對 翻譯理解的深化也促使人們從社會交流 文化傳承 語言溝通 創(chuàng)造精神和歷史發(fā)展等多元角度來看待翻 譯的價值 對翻譯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在 全球化語境下 通過翻譯研究 加深對以交流 傳承 溝通 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為內(nèi)涵的翻譯根本價值與精神的認 識 有利于在維護文化多樣性 促進世界和平方面進 一步凸顯翻譯的重要性 30 多年來的翻譯研究為翻譯學科的建設打下了 良好的理論基礎 我認為 沒有翻譯研究的堅持不懈 和不斷深入推進 翻譯學科的建設便會是一句空話 學科的設置與建設一般來說有兩個標準 一是該學科 到底有沒有專有的研究對象與領域 二是該學科到底 有沒有自身的需要 就第一個標準而言 傳統(tǒng)的翻譯 研究往往限于翻譯的操作層面 具有明顯的感悟式特 征和經(jīng)驗化傾向 常見的路徑一是以翻譯的得失與困 難來理解翻譯 二是以翻譯方法與技巧的探討來認識 翻譯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人們對翻譯活動的認識與 理解不斷深入 我國的翻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 展 研究者的理論意識 方法論意識明顯加強 研究 視野日益開闊 研究途徑不斷拓展 研究深度也不斷 增加 在此基礎上 翻譯研究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進一 步彰顯 通過對翻譯本質(zhì) 翻譯過程 翻譯對象 翻 譯主體 翻譯因素 翻譯方法 翻譯標準 翻譯評價 翻譯教學等涉及理論翻譯研究和應用翻譯研究的諸 多方面的探討 并結(jié)合對翻譯歷史的梳理與反思 明 確了翻譯研究的對象與內(nèi)容 逐步建立翻譯研究的體 系性 為翻譯學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就第二個 標準而言 在很長的一個歷史階段 我們往往比較重 經(jīng)驗不重理論 這一傳統(tǒng)的影響在實踐性極強的翻譯 領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此外 把翻譯僅僅視為一種語 言轉(zhuǎn)換工作的簡單主義翻譯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占 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 因此 我國翻譯研究中一直存在重實 踐 輕理論的傾向 并由此導致了翻譯研究的實用主 義態(tài)度 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翻譯本質(zhì)的 形而上思考 對翻譯過程的多層面研究以及對翻譯價 值的多元化追求 從而也無法對翻譯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 題和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解釋 當我們強調(diào) 離開實踐 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 時 千萬不要忘記它的前半句 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在這個意義上 以 翻譯理論體系構(gòu)建為重要標志的翻譯學科建設不僅 是重要的 而且體現(xiàn)了翻譯活動自身的迫切需要 同 樣 翻譯學科建設的自身需要還充分體現(xiàn)在翻譯人才 培養(yǎng)上 無論是翻譯實踐發(fā)展還是翻譯理論研究都離 不開隊伍建設 而沒有理論研究的專門化和系統(tǒng)化 翻譯人才培養(yǎng)也只能是盲目的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 1 2012 7 30 多年來的翻譯研究為傳統(tǒng)的外語學科注入了 活力 開拓了學科的疆界 深化了學科的內(nèi)涵 在相 當長的時期內(nèi) 人們普遍認為 只要學好外語 再加 上良好的中文功底 就完全可以勝任翻譯工作 因 此 翻譯人才無需專門培養(yǎng) 外語教學的主要培養(yǎng)目 標就是培養(yǎng)翻譯人才 這樣的認識誤區(qū)導致翻譯人 才的培養(yǎng)被局限于外語教學的框架之下 加上 翻譯 無需理論指導 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在外國語言文學 學科中 長期以來都是語言學和文學研究占據(jù)絕對的 統(tǒng)治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翻譯在中外交流 尤 其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的凸顯 翻譯活動所涉及 的一些根本問題得以被認識 被探究 被揭示 這促 使人們以超越翻譯實踐的目光來關(guān)注和看待翻譯活 動 從而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翻譯理論建構(gòu)之途 對 翻譯本質(zhì) 翻譯價值 翻譯的選擇與接受 翻譯的質(zhì) 量與評價等翻譯理論問題的不懈探索不僅使翻譯研 究逐步擺脫了被忽視 被輕視的邊緣化地位 也為傳 統(tǒng)的外語學科拓展了研究空間 增加了研究維度 注 入了新的生命力 尤其是 近 10 年以來 隨著翻譯 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 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下 研究者開始 自覺地從文化交流的高度來認識翻譯的跨文化交流 本質(zhì)和維護文化多樣性的崇高歷史使命 進而在翻譯 文化觀的指導下從特定的歷史 文化環(huán)境出發(fā) 充分 關(guān)注影響翻譯活動的語言 文化 歷史 政治等互相 作用的多重因素 可以說 明確的翻譯文化觀既賦予 了翻譯研究新的維度和新的高度 也大大深化了外語 學科的內(nèi)涵 使之超越文字層面的束縛 形成文字 文學 文化三位一體的 順應時代要求的研究新格 局 從語言 文學研究 經(jīng)由翻譯至跨文化研究 傳 統(tǒng)的外語學科逐步開啟了一條新的發(fā)展之路 30 多年來的翻譯研究促進了人才培養(yǎng) 培養(yǎng)了 一批又一批有志于翻譯研究的學者 20 世紀 80 年代 中期以來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 國家 對高水平翻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 然而 正如楊自 儉所指出的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教育觀念與體制的問 題 翻譯人才隊伍暴露出三大方面的欠缺 知識面 狹窄 中外語言文化基礎薄弱 缺乏譯學相關(guān)學科知 識 理論修養(yǎng)不夠 對本學科和相關(guān)學科的理論學 習與研究太少 精通語言 文學之外其他一兩門學 科的人太少 楊自儉 2002 9 于是 人們開始清 醒地意識到翻譯人才與一般的外語人才不能等而視 之 對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應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同時 展開 應體現(xiàn)翻譯活動的跨學科性 應以符合翻譯活 動的特殊要求為目標 正如翻譯實踐的發(fā)展有賴于 它與翻譯理論之間的互動 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也有賴于 翻譯教學理論的探索 而翻譯教學理論是翻譯理論研 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 在翻譯理論研究相對 滯后的現(xiàn)實情況下 深化翻譯研究 加強翻譯人才培 養(yǎng)以及翻譯學科建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日益朝 著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方向發(fā)展的翻譯研究的推動下 我 國的翻譯學科建設經(jīng)歷了從 何為翻譯學 是否 有翻譯學 如何建設翻譯學 的發(fā)展過程 其間有 困惑 也有爭鳴 但正是在這充滿困惑和爭鳴的探索 與建設中 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加入到翻譯學的研究 工作中來 使翻譯研究者的隊伍日益壯大 素質(zhì)顯著 提高 在國家的對外交流和翻譯學科的持續(xù)發(fā)展中起 到了引領作用 此外 在學科建設層面 翻譯研究的 深化也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不斷發(fā)展 促使一批熱愛 翻譯事業(yè) 具有良好學術(shù)素養(yǎng)和探索精神的翻譯方 向的碩士 博士得以迅速成長 逐漸成為我國翻譯實 踐 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的骨干力量 值得一提的 是 目前已有三篇翻譯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組織評選的全國優(yōu)秀博 士學位論文 不僅顯示了翻譯學科的發(fā)展 促進了翻 譯學科建設 也增強了翻譯學科對其他學科的輻射作 用 而一個學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該學科是否 能與其他學科形成互動與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 30 多年來的翻譯研究為我們理解和探索人類交 流的歷史開辟了一條新路 翻譯活動的產(chǎn)生源于不 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需要 正如王克非在 翻譯文化史 論 中所指出的 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譯發(fā)生的本源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 翻譯活動離不開文化 王 克非 1997 2 因此 翻譯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一種人 類跨文化的交流活動 毫不夸張地說 一部翻譯史 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 另一個同樣毋庸置疑的事實 是 隨著翻譯研究的不斷發(fā)展 翻譯活動的復雜性進 一步被揭示 翻譯文化意識日益覺醒 人們越來越認 識到 翻譯不會發(fā)生在真空當中 對影響翻譯產(chǎn)生和 接受的因素的考察應超越單純的語言層面 應著力探 尋語言 文化 政治 歷史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規(guī) 范和約束機制在翻譯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關(guān)注翻譯 在譯入語文化與其他文化互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翻譯文化觀的逐步建立不僅促成了翻譯理論發(fā)展過 程中具有深遠意義的 文化轉(zhuǎn)向 也為我們理解人 類交流的進程 理解特定文化的演變與其他文化體系 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了新的途徑 因為 對翻譯的跨文化 交流性質(zhì)的確立有助于認識 翻譯對于文化 尤其 是譯入語文化 的意義和影響 它在文化史上的作用 以及文化對于翻譯的制約 特別是在通過翻譯攝取外 域文化精髓時 翻譯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達到什么樣 的目的 發(fā)生什么樣的變異 同上 4 而從翻譯 性質(zhì) 翻譯選擇 文化立場 翻譯接受 價值重構(gòu)等 角度探究翻譯在與文化的互動中發(fā)揮的作用 達到的 目的和發(fā)生的變異 這正是深入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 中 國 翻 譯 2012年 第1期 8 在其發(fā)展歷程中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 接觸 發(fā)生碰 撞 進而相互理解 相互交融 相互豐富的內(nèi)部動因 與外部影響的可靠途徑 30 多年來的翻譯研究與國家的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 為解放思想 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的復興起到了先 鋒作用 對新時期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中國文化 軟實力 提高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形象發(fā)揮了重要作 用 作為人類社會歷史最悠久的活動之一 翻譯對 社會交流與發(fā)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翻譯與民族 的交往共生 與文化的互動同在 一部翻譯史就是 一部活生生的接受史 從佛經(jīng)北傳到西風東漸 從 中國革命到改革開放 翻譯既開始了中華民族的精 神啟蒙 也參與了中國社會的全面改造 汪堂家 2001 11 歷史上 無論是梁啟超 嚴復對西學的翻 譯 還是林紓對歐美小說的翻譯 都通過新思想 新 精神 新文化的引進 啟發(fā)和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 使他們受到了思想啟蒙的洗禮 這種思想啟蒙工作 具有深遠的意義 它構(gòu)成了中國國民思想發(fā)展前進 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過渡環(huán)節(jié) 尤其是向一大批年 輕人提供了由初步接受啟蒙洗禮而走向更開闊 更 解放的思想境界的階梯 連燕堂 2009 132 在 新時期 翻譯同樣在我國的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中發(fā)揮了 不容忽視的作用 通過文化的交流了解其他民族 也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走近中國 了解中國 從而 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建設一個更加和諧 美好的世 界 這是中國在經(jīng)濟實力增強 國際地位提高之后的 重要奮斗目標 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以翻譯事業(yè)的 理性繁榮作為基礎和保證 而翻譯事業(yè)的理性繁榮 無論是譯本的選擇 翻譯策略的確立 翻譯評價體系 的構(gòu)建 還是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 翻譯批評的開展 都 離不開翻譯研究的發(fā)展 例如 針對我國翻譯界遭遇 的翻譯質(zhì)量失控 翻譯風氣浮躁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翻譯界 文學界和出版界的不少學者 專家在 光明 日報 等媒體上發(fā)表文章 從溝通文化 促進交流的 高度看待翻譯活動 審視翻譯問題 揭示文學名著復 譯中出現(xiàn)的危機 從翻譯學科建設 翻譯教學 翻譯 道德 翻譯出版機制 翻譯圖書質(zhì)量管理等方面進行 全面反思 指出翻譯質(zhì)量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并提出解 決的途徑與辦法 倘若沒有翻譯研究的深入 梁啟 超早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 擇當譯之本 定公譯 之例 養(yǎng)能譯之才 這三條推進翻譯事業(yè)的主張 將無從實現(xiàn) 翻譯對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應具有的歷史 價值也就無從體現(xiàn)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的制定 與實施也將受到限制與影響 二 有關(guān)翻譯研究的困惑和思考 上文從 6 個方面探討了翻譯研究所起到的作用 我覺得 翻譯教學與研究界在體制內(nèi)生存固然重要 但理論研究的追求不能局限于此 對翻譯研究之用 的思考有助于我們反思過去走過的路 展望翻譯學 科發(fā)展新的可能性 上面提及的 6 個方面肯定還不 全面 甚至也不正確 我的本意是想引起學界的重 視 一方面突破狹隘的理論之用觀 另一方面給我們 翻譯研究界鼓鼓勁 同時也通過對翻譯研究所起的 作用的探討 拓展我們研究的思路 我們不能不清 醒地意識到 在我們慶幸于翻譯學科在體制內(nèi)逐漸 被承認 翻譯學之名有了歸宿的同時 我們的翻譯研 究和教學界應該不滿足其名而努力追求其實 而名 副其實的追求需要我們在這個普遍浮躁的時代始終 保持清醒的頭腦 開展扎實的工作 從實際情況看 我們翻譯學界目前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許多同行 尤其是青年學子有不少困惑 對翻譯研究往何處去 有些茫然 針對這一情況 我想從幾個方面談談自 己的看法 對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翻譯研究未來的 發(fā)展之路做一點思考 1 翻譯研究的泛文化傾向與研究的本體性回歸 從上個世紀 50 年代開始 西方的翻譯研究從大 的方面來看經(jīng)歷了語言學和文化兩次所謂的轉(zhuǎn)向 但前一次轉(zhuǎn)向顯然沒有后一次轉(zhuǎn)向造成的影響深遠 自上個世紀 90 年代起 我國翻譯研究界開始密集地 引進西方翻譯理論 一時間 各種原本并不為傳統(tǒng)翻 譯研究所熟悉的術(shù)語一起進入我們的視野 諸如 意 識形態(tài) 權(quán)力 操縱 文化資本 話語權(quán) 贊 助人 抵抗式翻譯 等級 等 還有 多元系統(tǒng) 解 構(gòu)主義 女性主義 后殖民主義 甚至 食人主義 等等理論或流派 這些理論和相關(guān)術(shù)語很快吸引了 不少學者的目光 相關(guān)的研究著作和論文大量涌現(xiàn) 應該說 作為 20 世紀后半葉以來學科交叉互涉 程度加深 學科間邊界不斷被跨越的結(jié)果 文化學派 或文化研究范式的興起當然不是翻譯研究領域獨有 的景象 其他人文學科領域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可能更為極 端 例如過去的幾十年 theory 一詞在美國乃至在 受美國理論影響的區(qū)域搖身一變 成為首字母大寫 的 Theory 指涉及種族 性別 等級 身份等諸多社 會文化問題的 后結(jié)構(gòu)主義 或 解構(gòu)主義 理論 這讓人不禁深思 究竟是 理論 一詞的意義變狹 窄了 還是 解構(gòu)主義 所指涉的問題幾乎無所不包 我想 文化研究范式之所以能以排山倒海之勢奪 取許多研究領域的大片江山 獲得如此多學者的青 睞 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翻譯研究領域 這首先與翻 譯活動的本質(zhì)特征有關(guān) 我曾給翻譯提出過如下定 義 翻譯是以符號轉(zhuǎn)換為手段 意義再生為任務的 一項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許鈞 2003 75 翻譯活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 1 2012 9 動的跨文化屬性決定了諸多的翻譯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 上都可以由文化理論來解釋 從某種意義上說 舉 凡涉及人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我們都可以求助于文 化理論 文化理論似乎成了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東西 周憲教授寫過 文化研究 為何并如何 一文 里面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他說 當文 化研究取代文學研究時 幾乎沒有什么不可以成為 研究對象 周憲 2007 23 在翻譯研究領域也是 如此 我們可以說 當文化研究取代傳統(tǒng)翻譯研究甚 至語言學翻譯研究途徑時 幾乎沒有什么不可以成 為研究對象 幾乎沒有什么不可以用文化理論來解 釋的了 翻譯研究中逐漸出現(xiàn)了泛文化的傾向 不能否認 在產(chǎn)生之初 翻譯研究的文化轉(zhuǎn)向的 確有著不可抹殺的意義 它有助于我們解釋一些依 靠單純的語言學 文藝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看到意識 形態(tài) 文化因素在廣義的翻譯活動中所起到的重要 作用 與此同時 大量引進西方文化學派理論的時 期 也與我們努力嘗試在中國建立翻譯學科的時期 相吻合 理論的引進 視野的開闊 疆域的拓展 以 及借助文化學派業(yè)已在學術(shù)界獲得的話語權(quán)來建立 我們自己的話語權(quán) 這對于正在為學科的合法地位 苦苦掙扎的一代學人來說實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我們也知道 過猶不及 喧賓就容易奪主 如果翻 譯研究泛化成為了文化研究 乃至社會研究 歷史研 究 那么整個翻譯學也就失去了其作為獨立學科存 在的基礎和意義 所幸這個問題現(xiàn)已引起了國內(nèi)一些學者的關(guān)注 進入本世紀以來 已有不少學者呼吁翻譯研究要回 歸本體 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但如何真 正實現(xiàn)向翻譯研究本體的回歸 除了呼吁之外 我們 還須面對現(xiàn)實 認真思考 著力于廓清翻譯研究的本 體 將目光拉回到翻譯活動本身 讓翻譯理論探索圍 繞翻譯活動展開 翻譯活動的確是一項跨文化交流 活動 但它最根本的屬性 是一種語言實踐活動 是 一種符號轉(zhuǎn)換活動 以狹義的翻譯而論 是一種語言 轉(zhuǎn)換活動 有學者指出 從語言和語言學的角度研 究翻譯可以說是一種回歸 一種必然的回歸 翻譯的 棲息地畢竟離不開語言 離不開文本 離不開結(jié)構(gòu) 王東風 2007 9 對這一觀點 學界同行一定有不 同的意見 對翻譯研究本體的回歸 并不意味著研究 方法必然回歸到語言學的研究途徑 我想能否跳出 一種非此即彼的排他性思路 翻譯研究 無論是語 言學研究途徑 文化研究途徑 還是女性主義研究途 徑 都不是排他性的或顛覆性的 其所謂的轉(zhuǎn)向 也 不是從根本上對前者的否定 而應該是某種補充 深 化或豐富 不同的研究途徑會給我們對翻譯的認識 理解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開啟一種新的可能性 我 們不應該在強調(diào)文化研究途徑的時候忽視甚至否定 其他研究途徑的貢獻 我所強調(diào)的回歸 不僅僅是 指方法上 而是一種方向性的 希望學界同仁能夠重 視探討并明確翻譯研究的對象 沒有專屬于自己的 研究對象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學科的存 在 我認為 翻譯研究本體的回歸 首先是要明確研 究對象 對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屬性有深刻的研究和認 識 我曾提出翻譯活動的社會性 文化性 符號轉(zhuǎn)換 性 創(chuàng)造性和歷史性 我覺得無論是翻譯研究的語言 學轉(zhuǎn)向 文化轉(zhuǎn)向 還是新近提出的社會轉(zhuǎn)向或倫理 轉(zhuǎn)向 都離不開對翻譯活動本質(zhì)屬性的探索與把握 2 翻譯研究的理論性資源缺乏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關(guān)于前面提到的翻譯研究本體回歸的問題 我們 的確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 與此相關(guān)的是 翻譯研 究界在研究方法上似乎遭遇到了發(fā)展的瓶頸 翻譯 研究的泛文化傾向 從某種意義上也說明了翻譯研 究新方法 新理論的缺乏 我們不能不看到 半個多 世紀以來的翻譯研究 大都是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 發(fā)展起來的 而我們國內(nèi)的翻譯研究界 也已經(jīng)習慣 了某種拿來主義 一方面 西方的翻譯理論界遭遇 到了理論性資源的缺乏 目前很難再借助其他學科 的理論 發(fā)展 出什么新的理論 另一方面 中國 翻譯研究界近 20 多年來將很多的精力放在引進西方 翻譯理論上 雖然這種引進有思考和批評 但更多的 是照搬和套用 有學者很早就意識到了這種局限于 拿來主義傳統(tǒng)的危險 提出了要著力于建設具有 中 國特色的翻譯學 但終因為 中國特色 這四個字 帶有太多的中國政治色彩 太具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 色彩而受到了不少學者 特別是具有國外或境外工 作和學習經(jīng)歷的學者的批評 雙方的爭論沒有下文 也沒有什么結(jié)果 近日到華東師范大學參加 全球 化語境下的翻譯與翻譯教學 國際研討會 潘文國 教授在會上就 中國譯論與中國話語 的關(guān)系與建 設進行了思考 提出了中國學者進行翻譯理論研究 的一種新思路 探討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 的可能路徑 我個人認為非常重要 如果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 一個學科就無法向前走 所 以現(xiàn)在是時候自問 我們應該往哪里走 怎么走 在這里 我覺得我們要處理好幾層關(guān)系 首先是處 理好理論引進與本土化的關(guān)系 不可否認 外來的 理論對我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而且很多理論的確 具有某種普適的維度 但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一方水土也養(yǎng)一方理論 如果盲目引進 理論到了我 們這里水土不服了 我們利用病態(tài)的理論 只能結(jié)出 畸形的果實 比如基于西方語言文學傳統(tǒng)的理論是 否一定適合我們漢語語言文學系統(tǒng)呢 西方文化語 中 國 翻 譯 2012年 第1期 10 境下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性概念和解構(gòu)主義的某些理論是否 可以原樣照搬到我們國家呢 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 在接受外來理論過程中持批判的目光和審慎的態(tài)度 歷史地考察理論 理順其來龍去脈 選取真正具有共 性的維度 來觀照我們的問題 在拓展廣度的同時 也拓展理論的深度 其次是要處理好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關(guān)系 我們國家 有悠久的翻譯歷史和翻譯思考的傳統(tǒng) 但因中國傳統(tǒng) 譯論話語的方式不太符合今日占統(tǒng)治地位的西方學 術(shù)話語方式 所以漸漸失去了話語權(quán) 但是 傳統(tǒng)譯 論的豐富內(nèi)涵是不是得到我們足夠的重視呢 推陳 出新之路 我們不應該忽視 我自己的體會是 在不 同階段用不同視角去審視傳統(tǒng)譯論 能發(fā)現(xiàn)不同的意 蘊和內(nèi)涵 比如我研究傅雷 一部分是對傅雷翻譯思 想的整理和闡釋 通常我們將傅雷的翻譯思想歸結(jié)為 神似 兩字 但通過自己對傅雷翻譯手稿 譯序 跋 及與家人友人的書信的研究 發(fā)現(xiàn)傅雷對翻譯的思考 具有整體性 有其一以貫之的詩學追求 有其明確的 詩學觀 傅雷的個案尚且如此 那么由羅新璋歸納的 整整一條 案本 求信 神似 化境 傳統(tǒng) 譯論的脈絡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思考和研究的可能性 是不容忽視的 我們要做的 是如何立足當下 對中 國傳統(tǒng)譯論進行再發(fā)掘與再闡釋 賦予其在新時代的 新內(nèi)涵 中國傳統(tǒng)譯論可以說是進行理論建設與創(chuàng) 新很重要的一個資源 在這方面 我們做過了一些嘗 試 如對 信 達 雅 翻譯標準的再闡釋 劉云虹 許鈞 2010 對其頑強的生命力予以關(guān)注和解釋 最后還要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 人文學科 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理論傳承 拓展與深化 創(chuàng)新很多 時候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寫一部著作或一篇文 章 不能忽視對前人成果的梳理和探究 翻譯研究 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是如此 新永遠是相對舊而言的 如 果不很好地理解舊 創(chuàng)新也就無從談起 近些年來 我有一個感受 各種理論與其說是有機傳承 和諧共 生 不如說是此消彼長 某一種理論熱門了 其它理 論似乎就會被冷落甚至被否定 隨著全球化進程日 漸加快 中外交流日益擴大 目前我們幾乎能夠?qū)崿F(xiàn) 對西方學術(shù)界最新成果的同步接受 這看似一種進 步 實際上給我們造成的困擾也不小 因為我們在相 對集中的時間內(nèi)譯介了西方在較長時間跨度上發(fā)展 起來的理論 尤其是近十年 理論更新速度那么快 以至于我們還沒來得及消化一種理論 就立即被另 一種新的理論淹沒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特別需要 戒除一種理論速食主義 這種理論速食主義在兩點 上特別有危害 第一點是淺嘗輒止 理論的精髓還 沒來得及被細細品味 好好加以利用 就已被淘汰 出局 第二點是不加鑒別 還沒來得及辨別理論本 身有沒有營養(yǎng) 它就已經(jīng)被加工成了各種文章論著 理論速食主義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 我們的研究 看似不斷地在出新 實則很多都浮于表面 用孫藝風 的話說是 如此走馬燈似地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喧鬧 有時不免讓人有蜻蜓點水般的膚淺感覺 孫藝風 2010 5 在我看來 這種你方唱罷我登臺的喧鬧 其 危害不是在于其膚淺 更在于其對傳統(tǒng)的割裂 理 論創(chuàng)新 不是憑空可以做到的 也不是通過對前者的 一味否定產(chǎn)生的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 沒有繼承 就沒有發(fā)展 理論創(chuàng)新不是一味否定 也不是一味 趨新 在目前階段 我們沒有必要因為沒有可以引 進的新的外國譯論而惶惑 也不要因為國際上暫時 沒有中國創(chuàng)立的什么學派而焦躁 我們需要的是不 斷反思自身 對我們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努力進行 反思 在對以往的理論的思考 批評與探索中發(fā)現(xiàn)新 的價值予以繼承與發(fā)展 比如在目前階段 對于中 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如何發(fā)揮翻譯的作用 我們就 有可以結(jié)合 多元系統(tǒng)論 和西方的文化社會學理 論 對中國文化的現(xiàn)實地位 譯介心態(tài)和傳播方式進 行研究 提出自己的觀點 形成某種譯介與傳播的理 論 其發(fā)展前景和作用是不容小視的 在這方面 我 們也做過一些探索 就中國文學走出去 促進中外文 化交流提出過看法和建議 高方 許鈞 2010 有 了反響 有關(guān)部門作出過積極的回應 3 翻譯研究的附屬性和翻譯研究與其他學科的 互動性 Translation 一詞 從詞源看 有 轉(zhuǎn)渡 的意思 用我們古人的話來說 譯即易 說得寬泛一點 只 要涉及到精神層面的轉(zhuǎn)移 轉(zhuǎn)換活動 我們在廣義上 都可以用 翻譯 來指代之 又因語言文化中的 轉(zhuǎn) 渡 變易 經(jīng)常伴隨著各個層面的沖突 時常會觸 及人類存在的一些根本問題 因此翻譯活動在歷史上 總會引起一些富有洞察力 思維敏銳的思想家的關(guān) 注 但我們在欣喜翻譯活動重要性得到肯定的同時 也應認識到 很多學者談論翻譯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 在酒 他們往往是借對翻譯的思考來闡發(fā)自己的思想 和觀點 發(fā)展自己的理論 我們作為翻譯研究者 應 該具備翻譯研究的獨立意識 在注意吸收他們對翻譯 的深刻思考的成果的同時 防止把他們就翻譯發(fā)表的 論說或只言片語當做譯學的體系性指南 從 30 多年 來翻譯研究的情況看 我們從哲學 語言學 文化學 文化社會學 甚至人類學等種種思潮中吸收了不少養(yǎng) 分 但我們發(fā)現(xiàn) 在不少情況下 他們對翻譯的思考 往往是其學科理論研究的副產(chǎn)品 在一定程度上 造 成了翻譯研究依賴于其他學科的附屬性傾向 翻譯研究盡管在中西方都有相當?shù)臍v史 但從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NO 1 2012 11 學科角度來說 翻譯學才剛剛起步 早些年 將翻譯 研究歸入語言學 比較文學領域的觀點于我們并不 陌生 近些年 對于研究的地位和歸屬 我們已經(jīng) 達成了比較明確的共識 那么對于研究方法呢 譚 載喜在本世紀之初出版的 翻譯學 一書中提出了 翻譯研究的多種途徑 包括文藝學途徑 語言學途 徑 交際學途徑 社會符號學途徑和翻譯學途徑 譚 載喜 200 40 對于前面四個途徑 我們今天已經(jīng) 很熟悉了 值得思考的是最后那個 翻譯學途徑 譚載喜是這樣定義的 翻譯學途徑是一個綜合性研 究 它不僅綜合上述各個途徑的優(yōu)點 同時還綜合 其他一切翻譯研究途徑的優(yōu)點或特點 翻譯學途徑 明確區(qū)分翻譯和翻譯研究 認為翻譯本身只能是一 種技術(shù) 一門藝術(shù) 決不是科學 而有關(guān)翻譯的那門 學問卻是科學 并且是一門不隸屬于任何其他學科 包括語言學 的相對獨立的綜合性科學 翻 譯學途徑的主要特點 除高度的綜合性之外 還有 高度的描述性 開放性和靈活性 譚載喜 2000 51 10 年過去了 似乎這個翻譯學途徑并沒有建立 起來 但就我的理解 譚教授指出的這個翻譯學途 徑 應該是指一種圍繞翻譯活動展開的跨學科研究 途徑 實際上 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 就已有不少學 者認識到了翻譯研究的跨學科性質(zhì) 例如穆雷在 1991 年指出 翻譯學從語言學 文藝學 交際學 符號學 人類文化學 思維科學 應用數(shù)學和計算機 科學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角度 對翻譯進行多 層次 多角度 全方位 立體化的研究和探討 形成 一門綜合性 交叉性的研究翻譯的新的邊緣學科 穆雷 1991 66 楊自儉指出 翻譯科學是一門跨 學科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它既不屬于語言學 也不 屬于文學或文藝學 而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楊自 儉 1996 85 申雨平也指出 翻譯已真正成了跨 學科的研究領域 申雨平 1999 75 但是 如何真正有效地開展跨學科研究 保證翻譯研究能 在借助其他學科成果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需 要我們進行認真思考 國外有些學者探討過跨學科 研究方法 總結(jié)出 中心模式 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 Leeuwen 2005 這三種模式 這些模式有各自的 優(yōu)勢 例如中心模式強調(diào)本學科理論和方法的中心 地位 多元模式強調(diào)問題的主導地位 整合模式強調(diào) 多學科間的團結(jié)協(xié)作來解決同一個大問題 但它們 也有各自的致命缺陷 假如本學科研究缺乏具有區(qū) 別性特征的理論和方法 則很難采取中心模式 多元 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容易缺失系統(tǒng)性 整合模式綜合 各個學科卻容易失卻中心 綜合這幾種模式的優(yōu)劣 我覺得翻譯研究必須具 備跨學科意識 我們的翻譯研究可能要有五點堅持 一 始終堅持翻譯研究的中心地位 保持翻譯研究的 獨立性 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 我們這個領域在建 設中似乎總是不得不向其他學科借思想借方法 但 正如我不斷重申的那樣 借來的方法必須是貼合翻譯 研究的 能為解決我們這個領域的問題服務 能加深 我們對自身研究對象的認識 而不是用翻譯現(xiàn)象去佐 證其他學科的觀點 二 堅持進一步明確翻譯研究 的對象 確立包括翻譯基本問題 翻譯史 翻譯批評 翻譯教學以及翻譯技術(shù)等在內(nèi)的基本穩(wěn)定的研究框 架和體系 促進各分支領域的發(fā)展 三 堅持培養(yǎng)問 題意識 以問題為導向 從問題出發(fā)去探索理論 而 不是反過來 為了理論而理論 為了方法而方法 失 去問題意識 理論便有可能成為象牙塔內(nèi)自娛自樂的 文字游戲 四 面對同一個問題 堅持多角度多方法 的研究原則 避免以偏概全 以一代多的傾向 方法 和視角本身無所謂優(yōu)劣 只要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問 題 解決問題 那就是有價值的 五 在堅持研究獨 立性的同時 加強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對話 近 30 年 來 我們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發(fā)展 但在整個人文學科 中 我們實際上還是處于邊緣地位 很多人對我們的 研究不關(guān)心不了解更不重視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 我們這一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 加強對話對于我們自 身有利 對于其他學科也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 因 為處于我們視野中心的文化 差異 他者 碰撞 對 話 補償 相互豐富 文化多樣性 等問題 關(guān) 乎人類社會的多元發(fā)展 而翻譯研究獨特的跨文化視 角 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某種有益的途徑 我認為 從長久的發(fā)展看 沒有翻譯研究的參與 這些與文化 交流相關(guān)的問題將無法得到全面的認識 跨文化視 角的形成以及跨文化語境下對話意識的培養(yǎng) 有可能 使我們的研究為其他學科提供理論參照和借鑒 形成 與其他學科的互動 增強翻譯學科研究對其他學科的 輻射性和影響力 4 翻譯研究的探索性與對重大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 法國翻譯理論家貝爾曼曾說過 翻譯是一種能 夠在思考中打開自身 重新 理解自身的經(jīng)驗 更 確切地說 從起源來看 作為一種經(jīng)驗 它本身就是 一種思考 Berman 1999 16 反思性 自省性內(nèi)在 于翻譯活動本身 這一方面從源頭解釋了翻譯理論與 實踐的關(guān)系 另一方面從深層次證實了實踐不會也不 能缺少理論或思考的維度 翻譯的規(guī)定性研究與描 述性研究 我們應該比較熟悉了 但是 對于翻譯研 究的探索性 我們以前往往比較關(guān)注其方法的層面 理論的探索 應該有歷史的擔當 我認為 對社會重 大問題的關(guān)注 是凸顯翻譯研究探索性的有效途徑 縱觀中西方歷史 大規(guī)模的翻譯活動總是出現(xiàn) 在每個重大歷史轉(zhuǎn)折點或危難時期 從西方來看 古羅馬征服希臘一統(tǒng)西方的時期 15 16 世紀的文 藝復興 宗教改革時期 18 19 世紀的浪漫主義時 期都是翻譯活動頻繁的時期 從中國歷史來看 我 們曾經(jīng)歷了三次翻譯高潮 包括東漢至唐宋時期的 中 國 翻 譯 2012年 第1期 12 佛經(jīng)翻譯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 五四運動時期的 文學翻譯 現(xiàn)在可以說是進入了空前繁榮的第四個 翻譯時代 涉及互譯的語種之多 領域之廣都是前 所未有的 可以說翻譯活動已滲透到人類精神生活 的方方面面 對于這些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 我們已經(jīng) 做了一些探索 社會文化發(fā)展需要推動力 這一推 動力 我們可以向傳統(tǒng)尋求 也可以向外部尋求 而 無論是傳統(tǒng)的更新 還是外來文化和思想的引入 都離不開或狹義或廣義的翻譯 翻譯活動往往處于 文化交流 乃至宗教和社會變革的先鋒地位 這在 根本上決定了翻譯與重大社會實踐之間深刻的內(nèi)在 聯(lián)系 我想翻譯研究對歷史與社會重大問題的關(guān)注和 貢獻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來考慮 一是從翻譯 史角度出發(fā)對人類交流歷史進行研究與探索 通過 梳理某個國家某一重要時期的翻譯現(xiàn)象 翻譯主體 活動和重大翻譯事件 或通過考察某個具體譯者或 譯本個案 從翻譯活動興起的原因 展開的模式 譯介的內(nèi)容等諸多層面入手 揭示某一國家某一特 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狀況和精神面貌 加深我們對歷 史的了解和認識 這個工作我們已經(jīng)開展了很多年 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應該繼續(xù)深入下去 最近 一個時期 中國學術(shù)界對 西學東漸 和 東學西傳 問題非常關(guān)注 我認為翻譯學界大有用武之地 無 論是個案研究 斷代研究或文本研究 中國學者所 大力倡導的譯介學將隨著研究的深入煥發(fā)出越來越 強盛的生命力 二是從翻譯的本質(zhì)和功能出發(fā)去考 察翻譯活動在整個社會歷史變革中的地位 明確翻 譯活動的作用與使命 文化學派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確為我們的研究打開了視野 歷史上 翻譯活動在 很多地區(qū)和民族的語言文化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起到 了決定性的作用 圣經(jīng) 翻譯對基督教的貢獻 路 德的翻譯對德意志民族語言和思想發(fā)展的貢獻 我 國五四時期的文學翻譯對我們的語言 文學與文化 的改造所做的貢獻 大家都是再熟悉不過的 時至 今日 一個國家內(nèi)部的發(fā)展與國際地位的奠定很大 程度上要依賴文化軟實力 而文化軟實力無論輸入 與輸出 在我們看來首先是一個翻譯問題 在我們 這個時代 翻譯活動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 翻譯活動的 走向有了新的變化 我們的社會開始特別關(guān)注中國 文化與思想的對外譯介 這為我們的翻譯研究提供 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也提出了新的問題 我們應該 從自己的視角和立場出發(fā)爭取發(fā)出更大的聲音 對 翻譯活動及以此為依托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的機制進 行探索 提出建議 促使決策者對跨文化交流中的 各種影響因素有更為理性的理解 引導文化交流向 更理智 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努力減少誤讀和誤解 化解沖突 導向交流的平等對話和雙贏結(jié)果 在目 前階段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躍 也空前迫切 我們翻譯研究界責無旁貸 應該在中華民族復興的 進程中 以我們實實在在的能力 做出我們應有的 貢獻 只有這樣 翻譯研究才有可能煥發(fā)新機 與 時代同行 逐漸增強我們研究的社會影響力 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 我曾經(jīng)說過 我們有數(shù)千 年悠久的翻譯歷史 我們的時代對翻譯更有著廣泛 而深刻的要求 翻譯活動涉及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 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精神生活和交流 對這樣的活動 進行研究 不可能是無源之本 其需要是內(nèi)在的 其 發(fā)展是可以期待的 我在上面提出的一些想法可能 有失片面 但我希望這些思考和想法能引起學界同 行的關(guān)注 重視我們翻譯研究界目前存在的問題和 困惑 對譯學未來的研究工作如何發(fā)展進行思考并 提出積極的建議 參考文獻 高方 許鈞 現(xiàn)狀 問題與建議 關(guān)于中國文學走出去 1 的思考 J 中國翻譯 2010 6 5 9 劉云虹 許鈞 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支點 翻譯標準 2 信達雅 的實踐再審視 J 中國翻譯 2010 5 13 18 呂俊 論翻譯研究的本體回歸 J 外國語 2004 4 53 3 59 穆雷 用模糊數(shù)學評價譯文的進一步探討 J 外國語 4 1991 2 66 69 申雨平 描寫性翻譯研究內(nèi)外 介紹 J 外語教學與研 5 究 1999 1 75 76 孫藝風 翻譯學的何去何從 J 中國翻譯 2010 2 5 10 6 譚載喜 翻譯學 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7 王東風 功能語言學與后解構(gòu)主義時代的翻譯研究 J 中 8 國翻譯 2007 3 6 9 王克非 翻譯文化史論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9 1997 汪堂家 可譯性 不可譯性與思維模式的轉(zhuǎn)換 J 辭海新 10 知 2001 7 10 14 謝天振 翻譯學 何時才能正式入登教育部學科目錄 11 對 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 2011 年 的質(zhì)疑 J 東方翻譯 2011 4 4 8 許鈞 翻譯論 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12 楊自儉 談談翻譯科學的學科建設問題 J 青島海洋大學 13 學報 1996 1 84 87 楊自儉 我國譯學建設的形勢與任務 J 中國翻譯 2002 14 1 4 10 周憲 文化研究 為何并如何 J 文藝研究 2007 6 15 21 26 Berman Antoine 16 La traduction et la lettre ou l auberge du lointain M Paris Seuil 1999 Leeuwen Theo Van Three models of interdisciplinarity 17 A New Agenda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Method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M Ed Ruth Wodak and Paul Chilt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3 18 作者簡介 許鈞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 師 研究方向 翻譯學與法語文學 作者電子信箱 xujun 中 國 翻 譯 2012年 第1期 122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Its Functions and A Possible Direction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by Xu Ju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p 5 Abstract Translation studies conducted since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as a discipline in this country Whether in i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