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選修4學同步教學教材.doc_第1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1.gif)
![高中化學選修4學同步教學教材.doc_第2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2.gif)
![高中化學選修4學同步教學教材.doc_第3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3.gif)
![高中化學選修4學同步教學教材.doc_第4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4.gif)
![高中化學選修4學同步教學教材.doc_第5頁](http://file1.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2/2020-3/14/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7b8969a9-3af4-4736-ad2d-768c9fa21ff25.gif)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教學目標1. 認識物質的各種化學性質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而這些規(guī)律是化學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學習掌握。2. 了解本書的基本內容和學習方法,認識學習概念模型是學習和研究化學反應原理的基礎。3. 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與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認識催化劑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工生產的巨大作用,為其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二、內容分析1. 地位和功能緒言作為全書的開篇,目的在于讓學生從一開頭就對本書的基本內容、學習方法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簡要地介紹有效碰撞理論、活化分子與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劑對于化學科學和化工生產的巨大作用,以起到提綱挈領、引起學生學習化學反應原理興趣的作用。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化學反應的發(fā)生是由于反應物分子之間發(fā)生激烈碰撞,破壞化學鍵,使得各原子間的組合發(fā)生變化形成新的化學鍵,產生了新的分子,同時也了解了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本模塊是以學生此前的化學學習為基礎,以學生對許多具體化學反應的知識積累為前提,為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發(fā)展需求而設立的選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從理論上認識一些化學反應原理的基礎知識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教科書中介紹的簡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模型及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將為學生后面的學習打下重要基礎。2. 內容結構緒言在內容上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簡要地介紹本模塊的基本教學內容。教科書以大量事例說明,化學反應種類繁多,條件極其復雜,但都有規(guī)律可循。而這些規(guī)律恰好是化學的精髓,是吸引人們學習、鉆研化學科學的魅力所在。二是第三、第四自然段,凸顯研究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側重介紹了簡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構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培養(yǎng)學生自覺地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各種復雜的化學反應,認識事物的存在具有多樣性,物質的穩(wěn)定具有相對性,而化學變化的復雜性和規(guī)律性相輔相成。與此同時,還指出了學習化學反應原理的方法:(1)完成書中規(guī)定的實驗、活動。(2)觀察周圍(包括大自然)發(fā)生的化學現(xiàn)象,思考或進行模擬實驗。(3)認真學習概念模型,它是學習、研究化學反應原理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緒言在論證了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之后,坦陳現(xiàn)有理論的缺憾:“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計算或推測化學反應活化能的理論方法”。這種客觀的科學態(tài)度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理論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更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會激發(fā)學生將來進行更深入探究的意識。緒言的內容結構如下圖所示:3. 內容特點緒言中概括地介紹了課程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與思路,同時還簡介了“有效碰撞理論”和“活化分子與活化能”兩個概念模型,對全書起著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三、課時分配建議建議用1課時。一、教學設計由于本課的理論性較強,概念較為抽象,學生接受相關知識有較大難度,所以緒言教學采取以教師講授與學生探究活動相結合的方法為宜。教學中對概念模型的表述應盡量簡化,對概念模型的認識還需要在后面的學習中逐漸深入,這里更多地是強調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意識。通過緒言的教學,應使學生在內容上對化學反應原理研究的范圍有所了解,在方法上對科學的研究方法概念模型法有所領悟。教學重點:了解化學反應原理的基本學習方法概念模型法。教學難點:“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與活化能”的概念模型。教學建議:根據緒言內容特點,本課可設計成下述教學模式:課前自學查閱資料課上交流討論師生共同研究。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自學,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要求他們通過查閱資料、小組整理資料、先行討論形成共識,再通過課堂上的匯報、講解、交流和評價,完成對本課內容的學習。新課引入首先教師指出,化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化學反應?;瘜W中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是設計和創(chuàng)造新的分子。化學家們通常是利用已發(fā)現(xiàn)的原理來進行設計并實現(xiàn)這個過程,如果對化學原理的理解不夠清楚則無法做到。化學反應是怎樣發(fā)生的?為什么有的反應快、有的反應慢?它遵循怎樣的規(guī)律?如何控制化學反應為人所用?這是我們學習化學反應原理的宗旨?;瘜W反應原理所包含的內容及學習化學反應原理的方法正是本書要探討的問題。教學中的主要過程可以結合學生匯報交流自學與討論的成果,圍繞下列問題展開:1. 化學反應原理研究的內容可列舉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進行分析。情景1:說明:同樣都與H2反應,由于O2、CuO 、N2的性質不同,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物質之間能否發(fā)生反應,是由物質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對于能夠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根本原因也是反應物本身的性質,我們稱之為“內因”。情景2:將H2+O2混合,在室溫條件下可以穩(wěn)定存在數(shù)百年,但點燃后卻會發(fā)生劇烈的爆炸反應,而且只要配比相當,可以完全轉化成生成物。說明:外界條件可以促使其反應發(fā)生。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反應進行得比較“徹底”。物質之間反應的“內因”已經具備,“外因”則是變化的條件。不同的外界條件都能夠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情景3:H2+N2即使在高溫、高壓、有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也不能完全轉化成生成物。說明:該反應是有一定限度的??偨Y:化學反應速率、方向及限度正是“化學反應原理”要研究的問題。此時有必要指出:在不同物質體系、不同的環(huán)境中,化學反應所遵循的規(guī)律是不同的,如在第三單元將介紹水溶液中的離子反應;在第一單元和第四單元將分別介紹化學反應中物質與能量之間的定量關系以及電化學的最基礎知識等等,這些都是“化學反應原理”研究的范圍。這些基本原理與我們身邊經常發(fā)生的化學現(xiàn)象密切相關,只要我們注意觀察、研究,大自然將成為無所不在的大課堂。2. 研究化學反應原理的思路與方法概念模型法。教科書介紹了合理簡化的概念模型以及如何運用概念模型學習化學反應原理。對該段內容的處理可分三步進行:(1)建立簡化的有效碰撞模型的設想:為了突出化學反應最重要的內涵,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擾作用,選擇氣相反應體系作為研究有效碰撞的基礎模型。其優(yōu)點是:氣體分子運動空間遠大于自身體積所占有的空間,環(huán)境影響因素相對較少。該概念模型最重要的內涵也更加突出,更容易掌握。如在水溶液中的反應,水是較大量的,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就不能忽略水分子的作用。(2)模型的基本構架模型的建構:在一潔凈的容器中,使氫氣與氧氣按體積比21的比例混合,氣體分子因自由運動而不斷發(fā)生碰撞(互相接觸)這是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必要條件。假設與事實:研究結果表明,從分子的熱運動來看,分子發(fā)生碰撞的機會很多。如在常溫常壓下每個氫分子、氧分子自身或它們之間的碰撞幾率為2.3551010次/秒。假如每次碰撞都能發(fā)生化學反應,則化學變化瞬間即可完成,但事實并非如此。立論:并不是每次分子間的碰撞都會引發(fā)化學反應,只有其中部分的氣體分子碰撞是有效的,即有效碰撞這是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充分條件。(3)活化分子和活化能對該模型的進一步認識可結合教科書上的圖示(圖1)。具有足夠能量(活化能)的分子活化分子的碰撞是有效碰撞的必要條件,但不充分。只有當活化分子采取適合的取向進行碰撞時才能反應。活化分子具有較高能量,能夠發(fā)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罨芑罨肿痈叱龇磻锓肿悠骄芰坎糠纸炭茣曰罨転?的反應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進一步說明了活化能的大小與化學反應速率的關系。結論:某一化學反應的速率大小與單位時間內有效碰撞次數(shù)有關;而有效碰撞次數(shù)的多少與單位體積內反應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關;活化分子的多少又與該反應的活化能的大小有關。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應物分子的性質決定的,而反應物分子的性質又與分子的內部結構密切相關,可以說,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是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內因。那么,對于一個特定反應,人類如何使用和控制,還需要研究外部條件對它的影響。這將在后面的學習中繼續(xù)討論。最后教科書特別指出: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可以用實驗方法測定,當實驗條件不同時,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催化劑的應用就是實例之一。人們尚未掌握化學反應活化能的有效的理論推算方法,這種留有缺憾的教學觀點值得關注,既有利于學生客觀地認識科學規(guī)律,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關于催化劑,在化學2中已有介紹,這里著重說明催化劑的作用、意義,在第二章中進一步從由于催化劑的參與改變了活化能,從而改變了反應速率來認識催化劑的作用。3. 模型研究的意義應該說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對于簡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接受起來并不難,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要達到真正領會該模型的要點是不現(xiàn)實的。這也是教科書采取最簡化處理方法的原因。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模型研究的方法和意義,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可燃物燃燒條件的知識,建立下列模型:可燃物必須有氧氣參與并達到著火點才能燃燒,產生新物質的同時有能量的釋放;不同的可燃物,其著火點不同;同樣道理,反應物分子獲得足夠的能量(活化能)并具有合理的取向才能發(fā)生有效碰撞,產生新物質并伴隨有能量的變化??偨Y時教師強調:同其他科學研究一樣,當我們研究某個問題的時候,需要提取本質的內容而控制其他干擾因素來進行。概念模型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模型,需要有意識地忽略事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關鍵的因素,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更清晰,更利于研究對象的把握,以減少可能引起的偏差。概念模型法是科學認識史上重要的方法之一,學生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應獲得一定的認識。二、活動建議建議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活動,對下列內容進行查閱和討論。活動設計1:認識化學反應原理可供討論的問題和教學設計意圖如下:活動設計2:簡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活化分子和活化能要求學生簡要回答下列問題:活動設計3:化學反應原理的重要領域關于催化劑的研究要求學生填寫下表:1. 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實驗證明,只有發(fā)生碰撞的分子的能量等于或超過一定的能量Ec(可稱為臨界能)時,才可能發(fā)生有效碰撞。具有能量大于或等于Ec的分子稱為活化分子。在一定溫度下,將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百分數(shù)對分子能量作圖,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理論上來說,反應物分子的能量可以從0到,但是具有很低能量和很高能量的分子都很少,具有平均能量E的分子相當多。這種具有不同能量的分子百分數(shù)和能量的對應關系圖,叫做一定溫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曲線圖。圖1 等溫下的分子能量分布曲線 圖1中,E表示分子的平均能量,Ec是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能量等于或高于Ec的分子可能產生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Ec與分子的平均能量E之差叫活化能。不同的反應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反應的活化能越低,則在指定溫度下活化分子數(shù)越多,反應就越快。圖2 不同溫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曲線不同溫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是不同的。圖2是不同溫度下分子的能量分布示意圖。當溫度升高時,氣體分子的運動速度增大,不僅使氣體分子在單位時間內碰撞的次數(shù)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氣體分子能量增加,使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大。圖2中曲線t1表示在t1 溫度下的分子能量分布,曲線t2表示在t2溫度下的分子能量分布(t2t1)。溫度為t1時活化分子的多少可由面積A1反映出來;溫度為t2時,活化分子的多少可由面積A1+A2反映出來。從圖中可以看到,升高溫度,可以使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大,從而使反應速率增大。一個化學反應體系的活化能Ea,通常是通過溫度對反應速率常數(shù)的影響來測定的,其關系式為阿累尼烏斯方程,即:2. 為什么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都發(fā)生有效碰撞反應物分子之間發(fā)生有效碰撞,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反應物分子的能量必須達到某一臨界數(shù)值,二是反應物分子必須按一定的方向互相碰撞。前者是能量因素,后者是空間因素?,F(xiàn)以反應NO2+CONO+CO2為例來說明。當NO2和CO分子彼此靠近時,它們分子中的價電子云就互相影響,結果,分子的鍵長和分子的形狀都發(fā)生變化。NO2與CO分子在發(fā)生有效碰撞時,必須同時滿足空間因素和能量因素兩個條件。(1)空間因素:NO2與CO分子只有在一定方向上碰撞,即N-O鍵和C-O鍵要在一條直線上發(fā)生碰撞,才能發(fā)生反應,如圖3所示。圖3 NO2和CO的反應過程很顯然,當N-O與C-O在一條直線時,兩個分子之間電子云相互影響最大,才有利于形成中間產物活化絡合物。(2) 能量因素:NO2與CO分子發(fā)生有效碰撞,必須克服它們價電子云之間的排斥作用。只有那些能量大的分子,當其平均能量具有或超過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時,才能克服這種電子云間的排斥作用,形成一個處于活化狀態(tài)的中間產物活化絡合物。此時原有的N-O鍵部分斷裂,新的CO鍵部分地形成。這種活化絡合物既可以分解而成反應物NO2和CO,又可以形成生成物NO和CO2。圖4反映了上述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變化情況。圖4 NO2和CO反應過程中能量的變化圖4中,A點表示NO2+CO系統(tǒng)的平均能量,在此條件下,NO2與CO分子發(fā)生碰撞時并不發(fā)生反應。只有當NO2和CO分子的平均能量達到B處(或高于B處)時,碰撞才能形成活化絡合物ONOCO,而后發(fā)生反應。C是反應產物NO+CO2系統(tǒng)的平均能量。從圖4還可以看到,E1是正反應的活化能,E2是逆反應的活化能。E2和E1之差是化學反應的熱效應。正反應是放熱反應,逆反應是吸熱反應。從以上分析可知,活化分子雖然具有反應所必需的能量,但如果兩活化分子不在特定的相對位置發(fā)生碰撞,仍不能發(fā)生反應。一、教學目標1. 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和常見的能量轉化形式。2. 認識化學反應過程中同時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變化,而且能量的釋放或吸收是以發(fā)生變化的物質為基礎的,能量的多少取決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3. 了解反應熱和焓變的涵義。4. 認識熱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并能正確書寫熱化學方程式。5. 理解蓋斯定律的意義,能用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簡單計算。6. 理解燃燒熱的概念,認識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了解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節(jié)約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實際意義。二、內容分析1. 地位和功能本章包括“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燃燒熱能源”和“化學反應熱的計算”三節(jié),屬于熱化學基礎知識。熱化學是研究化學反應熱現(xiàn)象的科學,曾為建立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提供了實驗依據,反過來,它又是熱力學第一定律在化學反應中的具體應用。它主要解決各種熱效應的測量和計算問題。在必修化學2中,學生初步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知識,對于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章是在此基礎上的擴展與提高。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本章通過化學能與熱能轉化規(guī)律的研究幫助學生認識熱化學原理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了解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節(jié)約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實際意義。2. 內容結構(1)反應熱和焓變概念是本章學習的起點,必須讓學生對它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由于課程標準對它們的要求不高,因此教科書做了簡化處理。(2)熱化學方程式是反應熱計算的基礎,要求學生較好地掌握。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科書采用啟發(fā)式的編寫方法,讓學生自己分析探討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規(guī)則,得出結論后再與章末的“歸納與整理”對照更正,作為自己學習與歸納能力的一次測試。(3)化學反應熱有多種,其中燃燒熱與燃料的品質有關,因而也就與能源有關,所以教科書將燃燒熱與能源放在一節(jié)來討論。這一節(jié)提供的燃燒熱數(shù)據,是計算反應熱的重要依據。教科書中編寫的關于能源的“資料”和“科學視野”,對于學生了解我國能源發(fā)展狀況以及如何節(jié)約能源和開發(fā)新能源均會有一定的幫助。(4)化學反應熱的計算是本章的重點,因為熱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反應熱效應的計算。反應熱的計算對于燃料燃燒和反應條件的控制、熱工和化工設備的設計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第三節(jié)中,蓋斯定律是個難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科書以測山高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來論證。學生在掌握了熱化學方程式和蓋斯定律的基礎上,利用燃燒熱的數(shù)據,就可以進行簡單的熱化學計算。本章的內容結構如下圖所示:3. 內容特點通過初中和高中必修化學課程的學習,對于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學生并不陌生,但系統(tǒng)地研究反應熱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像焓變、燃燒熱、熱化學方程式、蓋斯定律等熱化學理論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會覺得抽象、艱深。為了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讓學生初步理解這些理論概念,編者在不影響科學性的前提下,行文注意把握分寸,力求簡明、通俗,回避對熱化學理論深入的討論和嚴格的數(shù)學推導。三、課時分配建議第一節(jié) 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 2課時第二節(jié) 燃燒熱能源 1課時第三節(jié) 化學反應熱的計算 2課時復習機動 1課時小計 6課時一、教學設計通過化學2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物質的同時,伴隨著能量變化;知道反應物中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物中化學鍵的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并通過探究實驗體驗了化學能與熱能相互之間的轉化;同時還定性了解了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了解了這些能量變化通常表現(xiàn)為熱量變化,而目前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是由化學反應產生的;了解了能源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并對研究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的意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本章將繼續(xù)引導學生加深對化學反應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認識,并通過定量地探討“質”“能”關系,來進一步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教科書密切聯(lián)系學生原有的知識,首先引出反應熱的概念、符號和一般采用的單位等,并以1 mol H2和1 mol Cl2反應生成2 mol HCl為例,結合實驗數(shù)據從微觀的角度定量地討論該反應中能量的變化,然后介紹熱化學反應方程式。這部分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注意運用簡明的圖示說明抽象的內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知識形成過程,在教學中應予充分利用。本節(jié)教學重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本節(jié)教學難點:焓變,H的“+”與“-”,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教學建議如下:根據教學內容,本節(jié)可按兩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教學。(一)關于焓變和反應熱在教學中應注意并明確以下幾點:1. 教學方法上要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來學習新的內容,可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注意啟發(fā)和問題驅動。2. 教學過程中可圍繞下列內容來落實:(1)反應熱在特定條件下等于焓變,用H表示,單位為kJ/mol;(2)反應熱產生的原因;(3)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特定反應的反應熱數(shù)值應為生成物分子化學鍵形成時所釋放的總能量與反應物分子化學鍵斷裂時所吸收的總能量之差;(4)由于反應后放出的熱量使反應體系的能量降低(使環(huán)境的能量升高),故放熱反應的H為“-”,H0。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是在恒定壓強的條件下發(fā)生的反應,有的反應產生的能量變化可以直接測量,有的尚不能直接測量。3. 由于內容抽象不好理解,在教學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中的兩個圖示,另外也可以采用電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軟件進行形象化教學,以利于學生理解H的涵義及與放熱反應、吸熱反應的關系。本節(jié)教學的關鍵是反應熱的推求,教學設計可按下列流程進行:對相關舊知識的簡單回顧(相關基礎)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數(shù)據分析討論交流形成認識鞏固理解說明:相關基礎:化學反應產生新物質的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回憶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并舉出實例。問題情景:化學鍵的斷裂與形成和化學反應中能量的關系從化學反應本質來認識?;瘜W反應過程中為什么會有能量變化(以1 mol H2和1 mol Cl2反應生成2 mol HCl的反應為例)?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數(shù)據分析:出示H-H、Cl-Cl、H-Cl的鍵能數(shù)據及實驗測定的該反應熱數(shù)據,通過在反應的過程中,原子進行重新組合,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從理論上推算出該反應熱的值,并與實驗值(184.6 kJ/mol)進行比較,說明二者很接近。最后落實在其宏觀表現(xiàn)上。利用教科書中的圖1-2鞏固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多少首先取決于化學鍵的強弱,對一個特定反應,其能量大小也與物質質量有密切的關系(其認識對于后面正確書寫熱化學反應方程式以及進行相關計算十分重要)。(二)關于熱化學方程式教科書針對科學文獻上熱化學方程式的表示方法提出問題:它與我們熟知的化學方程式有什么不同?進而采用對比的方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通過實例教學,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化學方程式的局限性、介紹熱化學方程式的必要性以及熱化學方程式的定義。正確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是教學的難點,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對化學方程式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對比總結,找出它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時必須注明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等,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書寫熱化學方程式。另一方面,要加強練習,及時鞏固,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建議本部分內容的學習采用自學的方法完成。具體辦法如下: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學教材用對比的方法找出與化學方程式的異同點歸納整理交流(可列表匯報)。提出課題:如何在化學方程式中正確反映其熱量變化?教師還可提出一些問題以強化正確規(guī)范的書寫。如:1. 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是否要注明反應的溫度和壓強?(溫度壓強不同時,其H也不同,如不注明,則一般是指101 kPa和25 )2. 對于相同的物質的反應,當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不同時,其H是否相同?3. 熱化學方程式各物質前的化學計量數(shù)是否表示分子個數(shù)?當化學計量數(shù)不同時,其H是否相同?4. 放熱反應、吸熱反應與H的“+”與“-”的表示是如何對應的?二、活動建議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實際上反應熱不僅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研究反應熱對化工生產也有重要意義。為使學生加深對學習反應熱重要性的了解,體會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建議學生查閱資料,進行交流,如出一期墻報等?!緦嵺`活動】1. 作為量熱器的儀器裝置,其保溫隔熱的效果一定要好??梢杂帽乇瓉碜?,也可用塊狀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與小燒杯外徑相近的絕熱外套來做,以保證實驗時的保溫隔熱效果。如果按教材中的方法做,一定要使小燒杯杯口與大燒杯杯口相平,這樣可以減少熱量損失。2. 鹽酸和NaOH溶液濃度的配制須準確,且NaOH溶液的濃度須稍大于鹽酸的濃度。為使測得的中和熱更準確,所用鹽酸和NaOH溶液的濃度宜小不宜大,如果濃度偏大,則溶液中陰、陽離子間的相互牽制作用就大,表觀電離度就會減小,這樣酸堿中和時產生的熱量勢必要用去一部分來補償未電離分子的離解熱,造成較大誤差(偏低)。3. 宜用有0.1分刻度的溫度計,且測量時應盡可能讀準,并估讀到小數(shù)點后第二位。溫度計的水銀球部分要完全浸沒在溶液中,而且要穩(wěn)定一段時間后再讀數(shù),以提高所測溫度的精度。4. 實驗操作時動作要快,以盡量減少熱量的散失。三、問題交流【思考與交流】建議組織學生認真思考,做出答案,進行小組交流,然后與本章“歸納與思考”進行對比,加以補正。四、習題參考(一)參考答案1. 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釋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應熱,在恒壓條件下,它等于反應前后物質的焓變,符號是H,單位是kJ/mol。例如1 mol H2 (g)燃燒,生成1 mol H2O(g),其反應熱H=-241.8 kJ/mol。2. 化學反應的實質就是反應物分子中化學鍵斷裂,形成新的化學鍵,重新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舊鍵斷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鍵形成需要放出能量。當反應完成時,若生成物釋放的能量比反應物吸收的能量大,則此反應為放熱反應;若生成物釋放的能量比反應物吸收的能量小,反應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轉化為生成物,則此反應為吸熱反應。(二)補充習題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放熱反應不需加熱即可發(fā)生B化學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除了熱能外,也可以是光能、電能等C需要加熱才能進行的化學反應不一定是吸熱反應D化學反應熱效應數(shù)值與參加反應的物質多少有關2將鐵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熱,待反應一發(fā)生即停止加熱,反應仍可持續(xù)進行,直至反應完全生成新物質硫化亞鐵。該現(xiàn)象說明了()。A該反應是吸熱反應B該反應是放熱反應C鐵粉和硫粉在常溫下難以發(fā)生反應D生成物硫化亞鐵的總能量高于反應物鐵粉和硫粉的總能量3沼氣是一種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完全燃燒生成CO2和H2O時,放出445 kJ熱量,則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正確的是()。4. 下列關系式中正確的是 Aac 0 Bbd0 C2ab0 D2cd0參考答案1A;2B、C;3C;4 C。一、教學設計本節(ji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簡單介紹了燃燒熱,其中突出了對燃燒熱定義的介紹,并引導學生從諸多因素出發(fā)討論選擇燃料的標準,培養(yǎng)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能力;第二部分,結合燃燒熱的利用介紹了能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特別是化石燃料的利弊以及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關系。在第一部分內容中,教科書對燃燒熱的定義做了介紹,并通過實例對其定義進行了說明,進而說明由于燃燒熱的定義規(guī)定,燃燒熱是以燃燒1 mol純物質作為標準來進行測量的(故而表示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里的化學計量數(shù)常需用分數(shù)表示),同時還特別指出:“物質完全燃燒而生成的穩(wěn)定化合物就意味著不能再燃燒了”。在第二部分內容中,教科書從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并開發(fā)新能源的角度,通過資料展示介紹了能源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結合新能源的開發(fā),通過科學視野簡單介紹了最有希望的太陽能、風能和氫能等能源,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加強化學與社會的聯(lián)系。特別指出:我們所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是經過億萬年才形成的蘊藏量有限的非再生能源,社會的發(fā)展使得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是對人類的嚴峻考驗,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了極具研究價值的課題。本節(jié)教學重點和難點:燃燒熱的概念。教學建議如下:1. 對燃燒熱的學習要突出該定義中的“25 、101 kPa”研究的條件,“1 mol物質”燃燒物的量,和“完全燃燒生成穩(wěn)定的化合物”反應的程度等關鍵詞,并加以舉例說明,以明確研究燃燒熱的限定條件。因此,燃燒熱其H0;其熱化學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學計量數(shù)為1,則以此為標準配平,其他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計量數(shù)既可用整數(shù)表示,也可用分數(shù)表示;燃燒熱是1 mol可燃物完全燃燒生成穩(wěn)定化合物所釋放的熱量,是特殊條件下的反應熱。教學中應多舉實例。2. 資源、能源、環(huán)保是當今社會的重要熱點問題,教學中應結合教科書滲透資源、能源和環(huán)保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育學生關心能源、環(huán)境等與現(xiàn)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教學中應盡量采用投影、錄像、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分析評價等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調查研究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3. 在教學方法上,本節(jié)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如課前布置學生結合教科書的【思考與交流】、【資料】及【實踐活動】等內容展開討論,然后課上進行交流。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學教科書內容并設計相關的研究課題,經過教師和學生共同篩選,確定課題內容、研究目標,通過查閱資料、小組學習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在課上匯報各自的研究成果。教師還可結合當?shù)氐膶嶋H情況,適當補充一些資料,或組織學生參觀等。通過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討論,不僅可強化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和自學能力,也可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能源政策制訂的參與意識、經濟效益觀念以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4. 在化學2中學生對中和熱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通過實驗感受了中和熱,知道它是反應熱的一種形式,在此可將其與燃燒熱進行比較,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二、活動建議可就如何充分利用能源、節(jié)約能量、開發(fā)新能源、能源與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等內容進行討論、研究。如:1. 討論:煤作為燃料的利弊;從節(jié)約能源、提高燃燒效率的角度,闡述研究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2. 研究:提高煤炭利用率及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徑。3. 調查:就家庭所用燃料問題進行專題調查,如市民對能源的認識和利用(可選擇某一社區(qū)進行)?!緦嵺`活動】可查閱中國經濟年鑒中國統(tǒng)計年鑒和其他有關書籍或上網查詢。教科書上列出的4個題目,學生可任選一個,小論文可在班上交流。以下是這些題目的參考答案。1. 關于國民生產總值與能源消耗的關系,可以研究以下數(shù)據表:從以上數(shù)據可以看出,國家國民生產總值與能源消耗成正相關關系,即國民生產總值越高,消耗的能源越多。但二者不是嚴格的正比關系,因為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每創(chuàng)造一定量國民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將會逐步減少。這從1995年至2001年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國民生產總值由58 478.1億元增加至95 933.3億元,增長了39%,而能耗由131 176萬噸標準煤增加至132 000萬噸標準煤,只增加了0.62%。說明在這7年里我國生產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 人民的衣、食、住、行、文化娛樂都需要消耗能源,我國人民生活消耗的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12%17%。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能源總量會增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均生活消費能源量又可能逐步降低。這可以從下表的數(shù)據看出。3. 能源與國防關系極為密切。現(xiàn)代化的軍隊是機械化、信息化的軍隊,開動坦克、軍車、艦艇、飛機均需要燃油;發(fā)射導彈、火箭需要高能燃料;開動核動力艦艇需要核燃料;開動雷達、通訊設備或使用激光武器需要電能,等等。因此說,現(xiàn)代化的國防是需要充足的能源作保證的。4. 節(jié)約現(xiàn)有能源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科學地控制燃燒過程,使燃料充分燃燒,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開發(fā)新能源,如氫能、生物質能等,均是化學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理想地解決這些問題,均需要化學科學去攻關,去創(chuàng)新。因此說,化學在節(jié)約現(xiàn)有能源和開發(fā)新能源中均能起到重要作用。三、問題交流【思考與交流】書中已給出提示,但需要學生進一步舉例說明。學生個人能舉出的實例有限,大家可互相交流、補充。四、習題參考(一)參考答案1. 在生產和生活中,可以根據燃燒熱的數(shù)據選擇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氫氣的燃燒熱值均很高,它們都是良好的燃料。2. 化石燃料蘊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終將會枯竭,因此現(xiàn)在就應該尋求應對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農牧業(yè)廢料、高產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樹木(如赤楊、刺槐、桉樹等),經過發(fā)酵或高溫熱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質,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應對能源危機的一種有效措施。3. 氫氣是最輕的燃料,而且單位質量的燃燒熱值最高,因此它是優(yōu)異的火箭燃料,再加上無污染,氫氣自然也是別的運輸工具的優(yōu)秀燃料。在當前,用氫氣作燃料尚有困難,一是氫氣易燃、易爆,極易泄漏,不便于貯存、運輸;二是制造氫氣尚需電力或別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陽能和水廉價地制取氫氣的技術能夠突破,則氫氣能源將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4. 甲烷是一種優(yōu)質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氣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氣礦藏有限,這是人們所擔心的?,F(xiàn)已發(fā)現(xiàn)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儲量約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適用的開采技術,將大大緩解能源危機。5. 柱狀圖略。關于如何合理利用資源、能源,學生可以自由設想。在上述工業(yè)原材料中,能源單耗最大的是鋁;產量大,因而總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鋼鐵。在生產中節(jié)約使用原材料,加強廢舊鋼鐵、鋁、銅、鋅、鉛、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的措施。6. 公交車個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為私人車的1/5,從經濟和環(huán)保角度看,發(fā)展公交車更為合理。(二)補充習題1下列性質中,能說明乙醇宜作燃料的是()。燃燒時發(fā)生氧化反應充分燃燒的產物不污染環(huán)境乙醇是一種再生能源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A B CD21.5 g 火箭燃料二甲基肼(CH3-NH-NH-CH3)完全燃燒,放出50 kJ熱量,則二甲基肼的燃燒熱為()。A1 000 kJ/molB1 500 kJ/molC2 000 kJ/molD3 000 kJ/mol3甲醇屬于可再生能源,可代替汽油作為汽車燃料。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反應熱能正確表示甲醇燃燒熱的是()。4家用液化氣中主要成分之一是丁烷,當10 kg丁烷完全燃燒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態(tài)水時,放出熱量5105 kJ。試寫出丁烷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 5為減少大氣污染,一些城市公共汽車逐步使用CNG(壓縮天然氣)清潔燃料,實驗測得0.16 g該氣體燃料,完全燃燒生成224 mL CO2(標準狀況)和0.36 g液態(tài)水,并放出8.903 kJ的熱量。請寫出:CNG的化學式,其完全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參考答案1D;2C;3B。一、教學設計前面學生已經定性地了解了化學反應與能量的關系,通過實驗感受到了反應熱,并且了解了物質發(fā)生反應產生能量變化與物質的質量的關系,及燃燒熱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本節(jié)介紹了蓋斯定律,并從定量的角度來進一步認識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伴隨的熱效應。本節(jié)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蓋斯定律。教科書以登山經驗“山的高度與上山的途徑無關”,淺顯地對特定化學反應的反應熱進行形象的比喻,幫助學生理解蓋斯定律。然后再通過對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證來論證蓋斯定律的正確性。最后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蓋斯定律的應用,并以此說明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第二部分,利用反應熱的概念、蓋斯定律和熱化學方程式進行有關反應熱的計算,通過三道不同類型的例題加以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概念、應用定律、理解熱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本節(jié)教學重點:蓋斯定律,反應熱的計算。本節(jié)教學難點:蓋斯定律的應用。教學建議如下:(一)蓋斯定律的教學設計1. 提出問題在化學科學研究中,常常需要知道物質在發(fā)生化學反應時的反應熱,但有些反應的反應熱很難直接測得,那么如何獲得它們的反應熱數(shù)據呢?2. 創(chuàng)設情景例如,我們可以讓碳全部氧化成CO2,卻很難控制碳的氧化只生成CO而不繼續(xù)生成CO2,那么,C(s)+1/2 O2 (g) = CO(g)的反應熱如何獲得呢?3. 引出定律蓋斯定律是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可以從能量守恒的角度出發(fā)來介紹,說明蓋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必然結果,也是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學過程中的應用。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從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宜于簡化處理,重在應用。4. 問題研究經過討論、交流,設計合理的“路徑”,根據蓋斯定律解決上述問題。5. 歸納總結(1)反應物A變?yōu)樯晌顳,可以有兩個途徑:由A直接變成D,反應熱為H;由A經過B變成C,再由C變成D,每步的反應熱分別是H1、H2、H3。如下圖所示:(2)蓋斯定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二)有關反應熱計算的教學設計化學計算是運用數(shù)學工具從“量”的方面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規(guī)律,化學知識是化學計算的基礎。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系、物質的量的關系等,在這一節(jié)里,將進一步討論在特定條件下,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以熱效應表現(xiàn)時的“質”“能”關系,這既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方面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化學反應規(guī)律和特點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節(jié)的內容實際上是前面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涉及了有關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間的換算,綜合性較強,但屬基礎知識的綜合,與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一致的?!纠?】是依據反應熱的概念、鈉的摩爾質量,利用熱化學方程式即可求解?!纠?】要求理解燃燒熱的計量是以燃燒1 mol可燃物作為標準的,并將1 kg C2H5OH轉換成物質的量,通過逆向思維來求解?!纠?】是對蓋斯定律的應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1. 要注意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反應熱、燃燒熱、蓋斯定律等理論概念,熟悉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重視概念和熱化學方程式的應用。2. 進行有關燃燒熱計算時,要強調燃燒熱規(guī)定以1 mol純物質為標準,因此須注意熱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化學計量數(shù)和反應的H相對應(物質的化學計量數(shù)常出現(xiàn)分數(shù)的形式)。同時還要注意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氣體的體積等之間的換算關系,但關鍵還是應強調以1 mol物質完全燃燒作標準來進行計算。3. 有關反應熱的計算與有關物質的量的計算聯(lián)系很緊密,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4. 可適當補充一些不同類型的習題作為課堂練習,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如以煤、汽油和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發(fā)生燃燒的反應為例,不僅鞏固、落實了知識和計算技能,還能通過計算的結果說明這些物質燃燒時,其H的數(shù)值都很大,進一步認識煤、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喚起學生資源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5. 在教學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明確解題模式:審題分析求解。(2)有關熱化學方程式及有關單位書寫正確。(3)計算準確。(4)反思解題關鍵處及錯誤易發(fā)處。二、習題參考(一)參考答案1. C(s)+O2 (g) = CO2 (g)H=-393.5 kJ/mol2.5 mol C完全燃燒,H=2.5 mol(-393.5 kJ/mol)=-983.8 kJ/mol2. H2 (g)的燃燒熱H=-285.8 kJ/mol欲使H2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得到1 000 kJ的熱量,需要H2 1 000 kJ285.8 kJ/mol=3.5 mol3. 設S的燃燒熱為HS(s)+O2 (g) = SO2 (g)32 g/mol H4 g -37 kJH=32 g/mol(-37 kJ)4 g=-296 kJ/mol4. 設CH4的燃燒熱為HCH4 (g)+O2 (g) = CO2 (g)+2H2O(g)16 g/mol H1 g -55.6 kJH=16 g/mol(-55.6 kJ)1 g=-889.6 kJ/mol5. (1)求3.00 mol C2H2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QC2H2 (g)+5/2O2 (g) = 2CO2 (g)+H2O(l)26 g/mol H2.00 g -99.6 kJH=26 g/mol(-99.6 kJ)2.00 g=-1 294.8 kJ/molQ=3.00 mol(-1 294.8 kJ/mol)=-3 884.4 kJ-3 880 kJ(2)從4題已知CH4的燃燒熱為-889.6 kJ/mol,與之相比,燃燒相同物質的量的C2H2放出的熱量多。6. 寫出NH3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NH3 (g)+5/4O2 (g) = NO2 (g)+3/2H2O(g)將題中(1)式乘以3/2,得:3/2H2 (g)+3/4O2 (g) = 3/2H2O(g)3/2H1=3/2(-241.8 kJ/mol)=-362.7 kJ/mol將題中(2)式照寫:1/2N2 (g)+O2 (g) = NO2 (g) H2=+33.9 kJ/mol將題中(3)式反寫,得NH3 (g) = 1/2N2 (g)+3/2H2 (g) -H3=46.0 kJ/mol再將改寫后的3式相加,得:7. 已知1 kg人體脂肪儲存32 200 kJ能量,行走1 km消耗170 kJ,求每天行走5 km,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170 kJ/km5 km/d365 d32 200 kJ/kg=9.64 kg8. 此人脂肪儲存的能量為4.2105 kJ??焖俦寂? km要消耗420 kJ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維持奔跑的距離為:4.2105 kJ420 kJ/km=1 000 km9. 1 t煤燃燒放熱2.9107 kJ50 t水由20 升溫至100 ,溫差100 -20 =80 ,此時需吸熱:50103 kg80 4.184 kJ/(kg)=1.673 6107 kJ鍋爐的熱效率=(1.673 6107 kJ2.9107 kJ)100%=57.7%10. 各種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別是:耐綸5 m34.2104 kJ/m3=21104 kJ聚氯乙烯50 m31.6104 kJ/m3=80104 kJ丙烯酸類塑料5 m31.8104 kJ/m3=9104 kJ聚丙烯40 m31.5104 kJ/m3=60104 kJ將回收的以上塑料加工成燃料,可回收能量為21104 kJ+80104 kJ+9104 kJ+60104 kJ=170104 kJ=1.7106 kJ(二)補充習題1已知25 、101 kPa下,石墨、金剛石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分別為C(石墨)O2(g)CO2(g)H393.51 kJ/molC(金剛石)O2(g)CO2(g)H395.41 kJ/mol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由石墨制備金剛石是吸熱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酒店照明設計對顧客用餐心情的影響
- 家庭辦公環(huán)境的衛(wèi)生與健康改善措施
- 臨時勞動合同續(xù)簽協(xié)議
- 臨時工程合作合同范例
- 臨時工雇傭合同協(xié)議
- 中央空調系統(tǒng)維修保養(yǎng)合同
- 上海商業(yè)地產營銷代理合同
- 交通運輸設備合作協(xié)議
- 上市公司債券發(fā)行專項法律服務合同
- 臨街商鋪租賃合同書
- 中醫(yī)診療設備種類目錄
- 戰(zhàn)略管理與倫理
- 如何構建高效課堂課件
- 徐金桂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新講義
- 瀝青拌合設備結構認知
- GB/T 13234-2018用能單位節(jié)能量計算方法
- (課件)肝性腦病
-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學課件第5課時 人民幣兌換
- 工程回訪記錄單
- 住房公積金投訴申請書
- 高考物理二輪專題課件:“配速法”解決擺線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