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復習七下25河中石獸測試(含解析).docx_第1頁
2020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復習七下25河中石獸測試(含解析).docx_第2頁
2020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復習七下25河中石獸測試(含解析).docx_第3頁
2020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復習七下25河中石獸測試(含解析).docx_第4頁
2020中考語文課內文言文復習七下25河中石獸測試(含解析).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5 河中石獸七年級(下)25 河中石獸清紀昀素養(yǎng)提升 本文的寫作特點是:(1)語言平易,風格簡淡。例如第1段寫打撈石獸,連用“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短句,簡述事情經過,以“無跡”交代結果,簡潔之至,又很生動。(2)善于在敘述中制造節(jié)奏波瀾,平而不板。作者先寫打撈石獸無果,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眾服為確論”,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謎底這才揭曉。(3)寓意于事,立意高遠。作者借尋找石獸的神奇過程,引出了最后的深層思考。故 事 復 述滄州寺廟門前的石獸沉入河中,十多年后,寺僧順流而下尋找未果,聽講學家的建議尋找亦未果,終聽老河兵的話在上游找到了石獸。知識梳理一、重點字詞1. 古今異義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_今義:物理學2. 詞類活用(1)名詞作動詞以為順流下矣F原意為:位置在低處,在句中的意思為:_棹數小舟原意為:船槳,在句中的意思為:_(2)動詞作名詞豈能為暴漲攜之去F原意為:(水位)急劇上升,在句中的意思為:_3. 重點實詞(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 河干:_(2)山門圮于河 圮:_(3)閱十余歲 閱:_(4)求二石獸于水中 求:_(5)竟不可得 竟:_(6)曳鐵鈀 曳:_(7)一講學家設帳寺中 設帳:_(8)爾輩不能究物理 爾輩:_ 究:_(9)是非木杮 是:_(10)湮于沙上 湮:_(11)不亦顛乎 顛:_(12)眾服為確論 服:_(13)凡河中失石 失石:_(14)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嚙:_(15)石必倒擲坎穴中 坎穴:_(16)轉轉不已 不已:_ 已:_(17)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_(18)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如F:_(19)可據理臆斷歟 據:_ 理:_ 臆斷:_4. 文言虛詞(1)二石獸并沉焉 _(2)以為順流下矣 _ 沿河求之 _(3)之 其反激之力 _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_(4)為 眾服為確論 _ 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_(5)乃石性堅重 _(6)漸沉漸深耳 _(7)不亦顛乎 _(8)蓋石性堅重 _(9)遂反溯流逆上矣 _ 如其言 _(10)其 但知其一 _(11)果得于數里外 _(12)不知其二者多矣 _二、重點句子翻譯1. 棹數小舟,曳鐵耙,尋十余里無跡。(2017烏魯木齊)2. 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2019荊門、2017成都、株洲)3.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2017張家界、株洲)4.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017烏魯木齊)5.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2017梧州、張家界、株洲)三、文意理解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 文章第1段寫兩只石獸落水,再寫十年后寺僧在河里打撈石獸,未果,又順流而下尋找石獸,但最后也沒有找到這兩只石獸的蹤跡。B. 講學家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善于結合生活經驗分析問題,認為寺僧主觀臆斷,觀點不正確,并且做出了正確推斷,大家都認可他。C. 本文通過河中石獸所處位置的不同結論,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綜合考慮與事物相關的因素,不能不分析,只根據一般的道理而主觀臆斷。D. 本文語言平易,風格簡淡。如運用“棹”“曳”“尋”三個動詞講述打撈石獸的過程,以“無跡”表明了打撈的結果,語言生動又不失簡潔。針對訓練(2020原創(chuàng))文言文閱讀(10分)1. 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A. 尋十余里無跡尋向所志B. 聞之笑曰 卒獲有所聞C. 眾服為確論 朝服衣冠D. 可據理臆斷歟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 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 乃石性堅重 乃記之而去B. 其反激之力 水陸草木之花C. 以為順流下矣 可以為師矣D. 果得于數里外 所欲有甚于生者3. 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A. 文章一共敘寫了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一是在石獸落水處尋找,二是在河的下游尋找,三是在石獸落水點的深處尋找,四是到河的上游尋找。B. 第2段講學家“笑”,是在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第3段老河兵的“笑”卻是在嘲笑講學家,兩個“笑”前后銜接,引人思考。C. 第3段中老河兵憑借多年治河的實踐經驗,分析了石頭、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屬性及三者間的關系,得出了應向下游尋找石獸的結論。D. 全文故事曲折,在尋找石獸的過程中,引出對事物的深層思考。雖只用短短兩百多字,但脈絡分明、層層深入、結構嚴密、余味無窮。4. 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1)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2)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參考答案及解析25 河中石獸 清紀昀知識梳理一、1. 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2. (1)向下劃(船)(2)大水3. (1)河岸(2)倒塌(3)經過,經歷(4)尋找(5)終了,最后(6)拖(7)設館教書(8)你們這些人研究、探求(9)這(10)埋沒(11)顛倒,錯亂(12)信服(13)丟失的石頭,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頭(14)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15)坑洞(16)不停止停止(17)逆流(18)依照(19)根據道理主觀地判斷4. (1)兼詞,于此,在那里(2)動詞,認為,以為(3)代詞,代指石獸結構助詞,的(4)介詞,被動詞,認為動詞,成為(5)表肯定,可不譯(6)語氣詞,用在句末,相當于“罷了”(7)表反問,相當于“嗎”(8)語氣詞,表示申說理由或推測原因(9)于是(10)代詞,代指老河兵代詞,其中的(11)介詞,在(12)代詞,的人二、1. (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2. 這不是削下來的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3. (但)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沖刷成坑洞。4. 翻轉不停止,于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5.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三、B【解析】“講學家”自恃博學,認為石獸會在原地,是沒有根據實際經驗進行的主觀臆斷。針對訓練1. (2分) A【解析】A項中“尋”,意思都是“尋找”。B項中“聞”,前者意思是“聽說”,后者意思是“收獲”。C項中“服”,前者意思是“信服”,后者意思是“穿戴”。D項中“理”,前者意思是“道理,規(guī)律”,后者意思是“治理”。2. (2分)B【解析】A項中“乃”,前者表肯定,可不譯,后者譯為“于是,就”。B項中“之”,都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C項中“為”,前者譯為“以為,認為”,后者譯為“擔任,充當”。D項中“于”,前者是介詞,譯為“在”,后者是介詞,表示比較,相當于“比”。3. (2分) C【解析】老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