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教育思想.doc_第1頁
理學教育思想.doc_第2頁
理學教育思想.doc_第3頁
理學教育思想.doc_第4頁
理學教育思想.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理學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一、 關(guān)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nèi)诵缘闹匾饔谩K麖摹袄怼币辉摰目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fā)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guī)范的觀點。他說:“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他說:“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氣質(zhì)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在朱熹看來,要克服“氣質(zhì)之偏”,革盡“物欲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diào)“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痹诎茁苟磿航沂局?,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fā),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他認為:“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比欢?,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背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于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xiàn)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diào)“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二、論“小學”和“大學”教育8歲至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朱熹十分重視這個階段的教育,認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他說:“古者小學已自養(yǎng)得小兒子這里定,已自是圣賢坯璞了”。同時指出,“蒙養(yǎng)弗端,長益浮靡”,若兒童時期沒有打好基礎,長大就會做出違背倫理綱常的事,再要彌補,就極為困難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補填,實是難?!币蚨J為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必須抓緊,抓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diào)以下三點。首先,主張先入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來,小學兒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而一旦接受了某種“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就會遇到抵觸。因而,必須先入為主,及早進行教育,“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使其習與知長,化與心成,而無扦格不勝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動,能激發(fā)興趣。朱熹接受程頤等前輩學者的思想,認為在對小學兒童進行教育時,應力求形象、生動,以激發(fā)其興趣,使之樂于接受。在此思想指導下,他廣泛地從經(jīng)傳史籍以及其他論著中采集有關(guān)忠君、孝宗、事長、守節(jié)、治家等內(nèi)容的格言、訓誡詩、故事等,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教育用書,廣為流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再次,首創(chuàng)以須知、學則的形式來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兒童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的過程。15歲以后為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是在“小學已成之功”基礎上的深化和發(fā)展,與小學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nèi)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學教育任務也與小學教育不同。小學教育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大學教育則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加光飾”,再進一步精雕細刻,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他寫道:“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痹诖髮W教育方法方面,其一,重視自學。他曾對學生說:“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在教師指導下重視學生的自學與研究,確是大學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方法。其二,提倡不同學術(shù)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不囿門戶之見,進行不同學術(shù)觀點之間交流的做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shù)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談。朱熹認為,盡管小學和大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具體的任務、內(nèi)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這兩個階段又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它們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只是因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階段的劃分,并不是像“薰蕕冰炭”那樣截然對立。朱熹關(guān)于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反映了人才培養(yǎng)的某些客觀規(guī)律,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增添了新鮮內(nèi)容。三、關(guān)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理學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就是說,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優(yōu)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朱熹關(guān)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立志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比擞辛诉h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直是無著力處”,他說:“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又說:“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朱熹認為學者首先要立志,樹立明確高尚的志向。他說: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日: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既知這道理,辦得堅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進。只思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于已。又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而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所謂立志,即是樹立要做堯舜或圣賢的目標。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但一般自暴自棄的人,多半不能樹立做圣賢的明確高尚的目的。他說:今之學者大概有二病:一以為古圣賢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則自謂做圣賢不得,不肯做功夫。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賢,自棄的人不敢做圣賢,這兩種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養(yǎng)功夫。立志又要勇猛堅決,才會有進步。他說,學者立志,須教勇猛,自當有進。何謂勇猛堅決呢?就是如饑思食、渴思飲的態(tài)度。所以他又說,立志要如饑渴立于飲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朱熹認為立志要明確高尚、勇猛堅決,這樣就有堅強的信心,何患不進?(二)居敬朱熹強調(diào)“居敬”。他說:“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還說:“敬之一字,圣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yǎng)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fā)聰明,進德修業(yè),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見,“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程頤曾說: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朱熹繼承了程頤的思想,認為主敬包含以下幾個意思 。第一,所謂主敬,是培養(yǎng)嚴肅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態(tài)度。朱熹說:敬是不放肆的意思。所謂不放肆,即是嚴肅謹守記禮法的態(tài)度。所以他又說,敬只是收斂來,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即是把放蕩的心收斂起來,做一身的主宰,培養(yǎng)自我支配的能力。第二,所謂主敬,是培養(yǎng)謹慎小心的道德態(tài)度。他說:敬只是一個畏字。所謂畏,如居燒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態(tài)度。第三,所謂主敬,是培養(yǎng)精神專一或始終一貫的態(tài)度。他說:主一只是專一。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謂,敬是始終一事。朱熹是十分重視主敬的工夫的,認為這是培養(yǎng)嚴肅的、謹慎的、一貫的精神態(tài)度,貫穿在整個佳養(yǎng)過程的始終的,所以他說“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有人間:敬何以用工?怎樣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只是內(nèi)無妄思,外無妄動。這是一句很扼要的話。所謂內(nèi)無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謂外無妄動,即是在容貌、服飾、態(tài)度、動作上都要整齊嚴肅,坐如尸,立如齋,頭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氣容肅,皆敬之目也。內(nèi)無妄思,是潛伏的內(nèi)心精神生活的控制;外無妄動,是顯著的外在身體動作的支配。只要能支配身體的動作,便能影響內(nèi)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無妄動,便自然內(nèi)無妄思;內(nèi)無妄思,便自然外無妄動。他把這叫做內(nèi)外夾持。他的這種主張,是和他的中華民族主義世界觀及人性論分不開的。他的主敬修養(yǎng),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他反對不要名教的宗教,卻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欲主義因素在禁錮人們的心靈上,這表現(xiàn)了他的理學教育思想的特點。(三)存養(yǎng)所謂“存養(yǎng)”就是“存心養(yǎng)性”的簡稱。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zhì)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yǎng)”的功夫,來發(fā)揚善性,發(fā)明本心。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yǎng),獨觀昭曠之原。”從另一方面來說,“存養(yǎng)”又是為了不使本心喪失?!笆ベt干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靶娜舨淮妫簧肀銦o主宰。”同時,從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存養(yǎng)”是為了收斂人心,將其安頓在義理上。孟子講過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操者存舍者亡的思想。朱熹繼承了孟子的思想,他從性即理的思想出發(fā),認為道德修養(yǎng)必須注意把無有不差的心存養(yǎng)起來,要收斂其身心,使精神常集中在這里,而勿便失忘。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yǎng),獨觀昭曠之原。不須枉費工夫,鉆紙上語。待存養(yǎng)得此昭明洞達,自覺無許多窒礙,焦時方取文字來看,則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徹,遇事自然迎刃而解,皆無許多病痛。所謂存心、養(yǎng)心,是專指心而言。從另一面說,就是不要失忘此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圣賢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但人的心中交雜著物欲和義理,因此朱熹認為存養(yǎng)就只要收斂此心,使它都安頓在義理上。學者為學,未間其知與力行,且要收拾此心,令有個頓放處。若收斂都在義理上安頓,無許多胡思亂想,想久久自于物欲上輕,于義理上重。所以,有時他把存養(yǎng)和窮理聯(lián)系起來:學者須是培養(yǎng)。今不作培養(yǎng)功夫,如何窮得理。(四)省察“省”是反省,“察”是檢察?!笆〔臁奔词墙?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一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yǎng),就應當“無時不省察”。在他看來“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傾,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因此,為了使人心不“淪于亡”,做事不“陷于惡”,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這一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diào)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于后。(五)力行朱熹認為,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正當于平分界處理會。因此,一方面對天理來說,人主張立志、主敬、存養(yǎng);另一方面對人欲來說,他提出省察的工夫。他同意他的學生的看法: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涵養(yǎng)對省察可以起推進作用,至于涵養(yǎng)愈熟,則省察愈精矣。省是反省,察是檢察。所謂省察的工夫,就是要求學生對人欲之私意在將發(fā)之際和。己發(fā)之后進行反省和檢察。他說,謂省察于將發(fā)之際者,謂謹立于念慮之始萌也。謂省察于已發(fā)之后者,謂審之于言動已見之后也。念慮之萌,固不可不謹;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朱熹的省察工夫,即求放心的工夫。他認為不良環(huán)境及一切物欲蒙蔽以至于使精神昏味,本然的善心喪亡,道心主宰、支配不了人心,人心卻要主宰、支配道心。省察的工夫,即是隨時清醒、謹慎從事,把違反天理的言行壓抑掉,而且更要窒息這種思想在他們頭腦中任何的萌芽。省察本心,揭去昏翳,使心中的理永遠保持通明,這就是朱熹道德教育與修養(yǎng)的重要任務朱熹十分重視“力行”。“夫?qū)W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薄肮适ベt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彼f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