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內功經》圖解_第1頁
形意拳《內功經》圖解_第2頁
形意拳《內功經》圖解_第3頁
形意拳《內功經》圖解_第4頁
形意拳《內功經》圖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文庫形意拳內功經圖解序形意拳乃內家拳系的一大主流,該拳看似樸實無華,實則內涵極深,如不明拳理,不懂陰陽,不知脈絡格式,不曉氣竅勁訣,不依法勤練,很難掌握個中奧妙的。在整個修煉過程中,是以內功經為總綱,以內勁為統(tǒng)馭,以養(yǎng)氣練氣為根本,達到內養(yǎng)三寶,外強筋骨,收養(yǎng)生、技擊之效。但是,由于內功經中種種法象喻言,詞句、理論方面的過分古奧難解和虛玄,給研究修煉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雖然社會上流傳版本較多,但注者眾說紛紜,各陳其說,多數(shù)為望文生義,因而也就難免失之偏頗。功底較淺者去研讀,往往是迷之即一切皆妄,悟之則一切皆真,自領自悟,大費周折,造成諸多學練者望之興嘆!鑒于此,敝人遂作下這篇圖解釋讀,以作修讀內功經時之用。 我們在研讀內功經的時候,應該將全篇經文分作四段,一段接一段地理解透徹后,再下手去修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段講脈絡;第二段講格式;第三段講氣竅;第四段講勁訣。 (原文)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 勉強用之,無益有損。 (領會)這五句經文,實為內功經的開頭白,就是告訴我們,凡是內功修煉者,入門的首要關鍵是深切地了解人體脈絡及歸屬走向;如果說對脈絡一點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者,去盲目修煉內功,這樣,不但對練功沒有收益,空費時光,而且還會對人體本身有損害。 什么是脈絡呢?(見圖1內經圖)。圖1從原文的本身來看,脈絡涵蓋有“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說,內功是一套極為嚴密的人體機能再造工程,方式方法極為細致而完備。近代學術界均將“脈絡”二字誤以為是“經絡”,這種理解不知誤導了多少人!其實“內功”的修煉,不僅僅是修經絡,而且是從五臟六腑到精氣神,進入髓的修煉,經絡只是通達表里的媒介,不能作為“內功”的重點對象,如果我們先將“經絡”作一詳細的了解之后,更可對“脈絡”一詞及后面的經文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所謂“經絡”,即是人體氣血運行、神經、信息互為聯(lián)系的道路?!敖洝毕笳鲝铰返臒o所不通;“絡”像網絡似的錯綜連接。它們以臟腑為主宰,分布于周身,通達表里,貫徹上下,互相聯(lián)系而成為有機的整體,并且組成各有所屬的系統(tǒng)。 人體有臟腑,臟是心、心包絡、肝、脾、肺、腎;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共為十二個臟腑。每個臟腑器官,各聯(lián)系一經,共有十二經脈,統(tǒng)率著若干絡脈,布滿全身。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所經過聯(lián)絡的通路,在正干的是經,在旁支的是絡。因有經絡,所以氣血才能營養(yǎng)和保衛(wèi)全身,貫徹上下,通達表里,運行不息。 古人認為“臟”能儲藏人體內一切精微物質,屬“陰”;“腑”能進行消化、傳導、排泄的活動,屬陽。十二經各隨所屬的臟腑,自然也就有“陰經”和“陽經”的分別。 十二經雖然在各臟腑為首的系統(tǒng)下各有所屬,然而其行徑則是往返循環(huán),周而復始的。十二經所以能夠互相銜接,完整統(tǒng)一,主要是依靠經脈的傳注。十二經的始終,是手三陰都從身內側的胸部起,循行臂內側至手指末梢,入手三陽經。三陽經由手指的外側起,循臂外側行至頭部入足三陽經。再由頭循背部(督脈),至腿的外側,至腳趾,入足三陰經。由足趾起,循踝內側上行,至腹部,前胸(任脈),而終入手三陰,再入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如此循環(huán),流注不息。圖2十二經的具體循行線路1、手太陰肺經(圖2)。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聯(lián)絡大腸,回繞胃的賁門部,上貫串橫膈膜,分屬肺臟,從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下向肘中,沿前臂內側橈側緣,入腕后橈動脈部,沿大魚際的邊緣,出拇指的外側端。其支脈,從腕后走食指橫側緣,達尖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圖3)圖32、手陽明大腸經。起自食指末端,沿食指背側橈側緣,上出第一、二掌骨之間,入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的凹陷處,沿下臂背側橈側緣,至肘外側,再經上臂外側前緣,上肩出肩峰前緣,上出頸部脊椎骨之大椎,返向下入鎖骨上窩,絡于肺臟,通貫橫膈,入屬大腸。其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部,通過面頰,入下齒槽,回繞至上唇,交會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上行夾鼻孔旁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圖4)。 圖43、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兩側,上行交會于鼻根凹陷部,旁納交會足太陽經,下沿鼻外側入上齒槽,復出繞口唇,交叉于頦唇溝中點處。再向后沿頦后下緣,出下頜角大迎處,沿下頜角頰車,上行耳,經過上關,沿發(fā)際到額顱;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入迎,沿喉嚨入鎖骨上窩,過膈膜,入屬胃腑,聯(lián)絡脾臟;直行脈從胃的下口幽門部,經腹里下至腹股溝部;與前支會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直達伏兔,下至膝髕中,沿脛骨前外側至足跗,入足第二、三趾之間;脛部支脈從膝下三寸,另走第三趾外側;足跗部支脈,從足背分出,走入足大趾內側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圖5)。 圖54、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尖端,沿足大趾脛側赤白內際,經過第一趾骨小頭,上行足內踝前方,再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面,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經膝股內側前緣,直抵腹內,入屬脾臟,聯(lián)絡胃腑,過橫膈,夾行咽喉食管部,連舌根,散布舌下;其支脈從胃腑別行,上過橫膈,流注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圖6)。圖65、手少陰心經。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過橫膈,聯(lián)絡小腸腑,其支脈從心系上夾咽喉,聯(lián)系到目系;直行脈從心系上行于肺部,下走腋窩,沿上臂屈側尺側緣,行于手太陰和手厥陰的后方,下行肘窩,循下臂屈側尺側緣,直達尺骨基突,進入掌內后方,沿小指橈側到末端,與手太陽小腸經連接(圖7)。 圖76、手太陽小腸經。起于小指外側端,沿手背外側至腕,出尺骨小頭直上,沿下臂外側出于肘內側與肱骨內上踝和尺骨鷹嘴之間,再沿上臂側尺側緣,出肩后骨縫,繞行肩胛,交會于肩,下行入鎖骨上窩,聯(lián)絡心臟,沿食道過橫膈,到達胃部,下行入屬小腸本腑;其支脈從鎖骨上窩沿頸上頰,至眼外眥,進轉耳內;頰部支脈從頰部上行眼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內眥,斜行而絡于顴骨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圖8)。 圖87、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過額,交會于巔頂;巔頂部支脈從頭頂?shù)斤D颥部;巔頂部直行脈從頭頂入里內絡腦,復出頂后,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到達腰中,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臟,入屬膀胱本腑;腰部支脈從腰中分出,夾脊柱行臀部,直入膝月國窩中;后項支脈從肩胛內側緣下行,經過髖關節(jié)部,沿股外側后緣下行,與腰部而下的支脈匯合于膝月國窩中,由此向下穿過腓腸肌,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趾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與足少陰腎經相連接(圖9)。 圖98、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后入轉足跟,上行小腿內側,出膝月國窩內側,上行股內后緣,通過脊柱,入屬腎臟,聯(lián)絡膀胱;腎臟部直行脈從腎向上橫貫肝和橫膈,進肺中,沿喉嚨,夾舌根;肺部支脈從肺出走,聯(lián)絡心臟,灌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連接(圖10)。 圖109、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過橫膈,從胸至腹依次連絡上、中、下三焦;其支脈沿胸內,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上達腋窩,沿上臂內側,行于手太陰與手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行于下臂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入掌中,沿中指達指端;掌中分支從掌內沿無名指達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接(圖11)。 圖1110、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指端,上行于第四、五掌骨之間,沿手背出下臂外側尺骨與橈骨之間。過肘尖,沿上臂外側達肩,交出于足少陽經之后,進入鎖骨上窩,分布胸中,聯(lián)絡心包,過橫膈,從胸至腹,遍屬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脈從胸上出鎖骨上窩,走頸項,沿耳后直上,出于耳上方,再屈而下行,繞面頰至眼眶下;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再出走耳前,過上關前,與頰前支脈相交,再至外眼角,與足少陽膽經相連接(圖12)。圖1211、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上行額角,下耳后,沿頸行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交于手少陽三焦經后,向下入鎖骨上窩;耳部支脈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眥后方;目外眥支脈從目外眥分出,下走大迎,和手少陽三焦經會合于目眶下,下經頰車,至頸與入鎖骨上窩支脈相會合,下走胸中,過橫膈,聯(lián)絡肝臟,入屬膽腑,沿脅肋內,出少腹腹股溝動脈處,經外陰部毛際,橫向進入髖關節(jié)部。鎖骨上窩部直行脈從鎖骨上窩下走腋下,沿胸側過季脅,與入髖關節(jié)部的支脈會合,再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外側,下走腓骨頭前,直下到腓骨下段,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端;足跗部支脈從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趾間縫,出大趾末端,回轉穿過趾甲,至趾背的爪甲后叢毛處,與足厥陰肝經相連接(圖13)。 圖1312、足厥陰肝經。起于足大趾叢毛的邊緣,沿足跗部內側至內踝前一寸處,上行小腿內側,在距內踝八寸處交于足太陰脾經的后方,上行膝月國窩內緣,沿設內側入陰毛中,環(huán)繞陰器,至小腹與胃經并行,入屬肝臟,聯(lián)絡膽腑,上過橫膈,散布脅肋,沿喉嚨之后,過鼻咽部,連接目系,上行出額部,與督脈會合于頭頂中央;目系支脈從目系分出,下行頰里,環(huán)繞唇內;肝部支脈從肝分出,別貫橫膈,向上流注于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圖2)。 除以上十二正經以外,還有奇經八脈。同時,奇經八脈是內功家們非常重視的;因為奇經八脈出入于十二經脈之間,具有調節(jié)正經氣血的功能,凡十二經脈中氣血滿溢時,則流注于奇經八脈,蓄以備用。故常人陽氣不足,陰氣有余,致八脈閉而不開,止行十二經絡。所以,內功家以非常之手段,積累陽氣,點化陰質,沖開八脈,則全身氣通無阻,體返純陽。八脈的詳細循行線路圖141、任脈。起于會陰,上行陰毛部,沿腹內上過關元,循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部,和沖脈會合,再上行環(huán)繞口唇,經過面頰到目眶下;其支脈下沖脈同起于胞中,向后貫穿脊柱的里面(圖14)。 圖152、督脈。起于會陰,上循脊柱內部,直達腦后凹陷中的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后沿前額下到鼻柱,于齦交穴與任脈相連接(圖15)。 圖163、沖脈。起于腹內胞中,沿脊柱上行出于氣街,并于少陰,從橫骨沿腎經夾臍上行,到達胸中而散,其淺表部分,由腹上行會于咽喉,繞絡口唇(圖16)。 圖174、帶脈。起于季肋下部,橫行環(huán)繞腰腹一周(圖17)。 圖185、陰維脈。起于諸陰經交會處,沿內踝上行至小腿內側足少陰腎經之筑賓穴,再沿胃經上行,過胸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府舍穴會交(或曰三陰、陽明四經會交府舍),又與足厥陰肝經會于期門穴,貫膈上胸,交于任脈之廉泉穴(圖18)。 圖196、陽維脈。起于諸陽經交會處的金門穴,沿外踝經小腿腓側足少陽膽經陽交穴,繼沿膽經上行,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于肩后 俞穴,再上行肩部和手足少陽經會交天髎穴與肩井穴,至前額部則與足少陽膽經會于陽白穴,走至本神、臨泣穴處,再沿腦空穴下至風池穴,至項后會督脈啞門穴(圖19)。 圖207、陰蹺脈。起于照海,上走內踝,直上沿腎經進入陰部,又上行胸腔里側至缺盆,達人迎之前,經咽喉與沖脈一起行于唇口,上行于鼻部,至目內眥睛明穴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圖20)。 圖218、陽蹺脈。起于申脈穴,繞行外參由外踝上行,經跗陽過髖部與足少陽膽經相會居穴,向軀干又與手少陽經、陽維脈相會合,再向前上行,與手足陽明經交會口角,沿鼻兩旁與手陽明經會于足陽明經的巨髎穴,直貫任脈相會足陽明承泣穴,行至三陽五會之睛明穴,入腦后發(fā)際止于風池穴(圖21)。 敘述至此,已將人體經絡的相互聯(lián)系及循行線路及名稱弄明白,這時候,我們再結合讀下文時,就容易理解原文的“脈絡”所指之真意了。 (原文) 前任后督,氣行滾滾;井池雙穴, 發(fā)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為無垠。 尻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 (領會)這段文字即將內功之脈絡指明,而且還將容易混淆的經絡與脈絡作了比較性的指明。 “前任后督,氣行滾滾”二句,是告訴習者,這就是內功修煉的真路,但是,這個任、督,并非中醫(yī)所指的經絡任督二脈,內功中的脈路與針灸經絡循行有很大的區(qū)別,內功的督脈指脊椎中的髓管,從尾椎直通入大腦內,在這條椎管由24個椎骨和1塊骶骨與1塊尾骨所組成,每個管骨相接而連成一條髓路,在頸椎接大腦骨的地方比較狹小,稱為玉枕關;從頸椎數(shù)至第十四椎處的相接椎管也較小,即為夾脊關,尾骨尖處無明顯的髓管,通常是閉塞的,內功中稱此處為尾閭關,三關為督脈髓路的三個關隘,不經過特殊的訓練,將精氣神凝煉而化為髓液是打不通此三關,同時也就完不成內功所指的通周天。 為什么說內功所煉的脈路是脊椎中的髓路而不是經絡學的督脈循行路呢?靈樞經脈篇中曰:“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即人類在孕育時期最初的生機,先由陰陽兩氣的會合而成精,由精的發(fā)育而生腦髓。這個“精”,就是所謂的先天之精,乃雄精(男子陽精)與雌精(女子卵子陰精),相結合而生成的精。腦髓成熟后才逐漸生成五臟六腑,以及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以及橫絡、孫絡、浮絡等而成生命。所以,髓是人體生命之根本,髓旺充滿于每一骨空中時,生命就會旺盛,而且,髓足也能貫輸于各條經、筋、脈、絡中,使其得到足夠的營養(yǎng),這時候,人體即會青春永駐,永遠健康而疾病不能侵。同時,這也是內功家們修煉內功的目的。通過凝神靜煉,將精化為氣(注:精、氣、神都是一種能流動的液體)經過下丹田上尾閭關進入髓管內而流入大腦,腦髓旺盛時而形成津,流入口中,從口內下十二重樓入中丹田,至下丹田形成津煉化為精,這種周而復始的轉換互補過程,就是內功中的周天運轉,這就是經文中的氣行滾滾所指之義。 “井池雙穴,發(fā)勁循循”這兩句經文乃是與前句的前任后督,氣行滾滾的對照,也是告訴習者,不要把經絡循線誤作是內功修煉的真路。井者,指肩井穴,此為足少陽膽經的代稱;池者,指曲池穴,乃手陽明大腸經的代稱。文中指出,這種經絡是練勁發(fā)勁時的脈路,也就是形竟拳中易筋經內容:其中這句經文還有根節(jié)、中節(jié)的順序發(fā)力的意思。 不管功法名稱怎么變化,都不能脫離其內在的根本,層次要分明,內功的奧妙,是千頭萬緒,難以窮盡的;而其要旨總不能離乎修脈洗髓,如果將修煉的脈路弄錯,舍本愛末,于功夫是沒有益處的。只有了解到內功的主旨是以洗髓為主的,以正確的方法修煉,才能達到內功修煉的最高境界。獲得內功修煉至爐火純青后的真效益。 為什么說經絡是易筋的內容,而不是內功洗髓的內容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腎生骨髓,髓生肝”。從這句話中我們綜合內功的內容可以看出,內功是以煉精為主,也就是下丹田精區(qū),包括腎在內,并且是先有髓,才能生筋(經)。肝者,主筋脈,中醫(yī)學中的“經”與“筋”是同一物,沒有文獻作出詳細的分別解釋。同時,練內功的髓路可以補充和強化經絡和筋脈,此為順勢,而先煉經絡和筋脈,對于補髓則為逆勢,歷代以來的許多功家沒有理解到內功之經路,苦作一生都沒得到內功的真諦,雖然功夫拳腳很好,氣力也很大,但都未老先衰,頭發(fā)斑白,皺紋滿面,下壽而亡故! 對于“尻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四句經文,其中的內含就比較深而廣闊,但有前面的解釋作指導,理解它就不怎么難了,其實質就是內功的脈絡更詳細的解說。 內功家認為人體有三個中樞。即上、中、下三個丹田,上丹田稱為神宮,相當于成為髓海的腦。在以歸宿于腎的先天之氣為中心的一大系統(tǒng)內,處于最遠位置的腦髓是獨立的;上丹田和以腎為中心的系統(tǒng)下丹田(隨后即講到),兩者大體上是獨立的,但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通過脊柱的空間把上、下丹田連結在一起,這與腎的系統(tǒng)與腦的連結點是相同的。把精從生殖器向泥刃逆流的“還精補腦”(使精凝化為氣逆流而補腦充髓)的技法,前面曾提到過“腎生骨髓腦生肝”,足可證明腎精與腦髓海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單純停留在靈樞經脈篇說的先天之精生腦髓這樣的水平上,還與腎的氣與髓的關系有關,則髓不能充溢。中丹田稱為氣府,是五臟之王;內功家更強調中丹田是陽氣的場所,是通過中丹田(心、火氣)與下丹田(即腎的系統(tǒng)的先天的水氣)兩者間內氣的交流,則可以生成具有根源性質的氣。 下丹田稱為精區(qū),是生命之源,它相當于以腎為中心的系統(tǒng);也是內功家首重的第一位置,為什么呢?因為“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稽天之精”屬于腎;而由腎的精氣所生的,還不光是腦髓,其中包括了骨、經絡及五腦六腑、皮毛等。由貯藏于腎的先天之精所生的骨與髓,不但需腎氣本身供養(yǎng),而且還要通過后天的飲食精氣來供養(yǎng)。腎在五行中屬水,正如素問逆調論中云:“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并且,由于腎具有“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的功能,所以腎氣中含有五臟六腑從飲食物中攝取的氣。由飲食物化生的氣(津液),經過變化而成為粘稠的膏狀物,由骨腔滲透,上可以補腦髓,下行則流于陰器而補精(人體后天欲精)。如果陰與陽不調合,則液全都流向下方的陰器(或房事過度,夢遺等),由于這樣,髓液也都不斷地下流減少。如果下流過度,則髓空虛,所以,內功家必以非常手段將精煉化為氣,沿脊管逆流充髓,以保持延年益壽,駐顏康健的目的,這也是重視下丹田的原因所在。 此三個丹田均處于人體中心部位,上丹田位于腦中,其穴在兩眉正中入內三寸之地,方圓一寸二分,虛間一穴,乃藏神之所。心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黃庭宮也,乃中丹田,方圓一寸二分,亦虛間一穴,乃藏氣之所。直下與臍門相對過處,約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臍之后,腎之前,名曰偃月爐(半邊鍋),又曰氣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華池,又曰一丹田,方圓一寸二分亦是虛間一穴,乃藏精之所,采藥之處,按其修煉的次第,必以下丹田為起,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而合道;從煉液(津液)化精,精旺則氣足,氣足而神聚,精、氣、神乃人體三寶,三寶凝煉而成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