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61-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guī)范_第1頁
GB50061-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guī)范_第2頁
GB50061-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guī)范_第3頁
GB50061-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guī)范_第4頁
GB50061-97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設計規(guī)范Code for design of 66kv or under over-head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 lineGB 50061-97主編部門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yè)部批準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施行日期:1998 年 6 月 1 日1 總 則1.0.1 為使 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設計做到供電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便于施工和檢修維護,制訂本規(guī)范。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 66KV及以下交流架空電力線路(以下簡稱架空電力線路)的設計。1.0.3 架空電力線路設計,必須認真貫徹國家的

2、技術經(jīng)濟政策,符合發(fā)展規(guī)劃,積極慎重地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和新結構。1.0.4 架空電力線路的桿塔結構設計應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tài)設計法。1.0.5 架空電力線路設計, 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外, 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 規(guī)范的規(guī)定。2 路 徑2.0.1 架空電力線路路徑的選擇,應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綜合考慮運行、施工、交通條件和路徑長度等因素,統(tǒng)籌兼顧,全面安排,進行多方案的比較,做到經(jīng)濟合理、安全適用。2.0.2 市區(qū)架空電力線路的路徑, 應與城市總體規(guī)劃相結合。 線路路徑走廊位置,應與各種管線和其他市政設施統(tǒng)一安排。2.0.3架空電力線路路徑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減少與

3、其他設施交叉; 當與其他架空線路交叉時, 其交叉點不應選在被跨越線路的桿塔頂上。2 架空電力線路跨越架空弱電線路的交叉角,應符合表2.0.3的要求。表 2.0.3架空電力線路與架空弱電線路的交叉角弱電線路等級交叉角一級45二級30三級不限制注:架空弱電線路等級劃分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A 的規(guī)定。3 3KV 及以上架空電力線路 , 不應跨越儲存易燃、易爆物的倉庫區(qū)域。架空電力線路與火災危險性的生產(chǎn)廠房和庫房、 易燃易爆材料堆場以及可燃或易燃、 易爆液(氣)體儲罐的防火間距,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 GBJ16-87)的規(guī)定。4 應避開洼地、沖刷地帶、 不良地質地區(qū)、 原始森林區(qū)以及影響線

4、路安全運行的其他地區(qū)。5 不宜跨越房屋。2.0.4 架空電力線路通過林區(qū),應砍伐出通道。 10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通道寬度 , 不應小于線路兩側向外各延伸 5m。35KV和 66KV線路的通道寬度,不應小于線路兩側向外各延伸林區(qū)主要樹種的生長高度。 通道附近超過主要樹種自然生長高度的個別樹木,應砍伐。樹木自然生長高度不超過 2m或導線與樹木(考慮自然生長高度) 之間的垂直距離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 11.0.11 的規(guī)定,在不影響線路施工運行情況下,可不砍伐通道。2.0.5 架空電力線路通過果林、 經(jīng)濟作物林以及城市綠化灌木林時, 不宜砍伐通道。2.0.6 耐張段的長度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35KV

5、和 66KV線路耐張段的長度,不宜大于5km;210KV 及以下線路耐張段的長度,不宜大于2km。3 氣象條件3.0.1架空電力線路設計的氣溫應根據(jù)當?shù)?0-20 年氣象記錄中的統(tǒng)計值確定。最高氣溫宜采用 +40。在最高氣溫工況、最低氣溫工況和年平均氣溫工況下,應按無風、無冰計算。3.0.2架空電力線路設計采用的年平均氣溫,應按下列方法確定:1 當?shù)貐^(qū)的年平均氣溫在 3- 17之間時,年平均氣溫應取與此數(shù)鄰近的 5 的倍數(shù)值;2 當?shù)貐^(qū)的年平均氣溫小于 3或大于 17時,應將年平均氣溫減少 3- 5后,取與此數(shù)鄰近的 5 的倍數(shù)值。3.0.3架空電力線路設計采用的導線或地線的覆冰厚度,在調查的

6、基礎上可取35mm、10mm、15mm或 20mm。冰的密度應按 0.9g/cm 計;覆冰時的氣溫應采用 - 5。3.0.4安裝工況的風速應采用10m/s,且無冰,氣溫可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1 最低氣溫為 - 40的地區(qū),應采用 - 15;2 最低氣溫為 - 20的地區(qū),應采用 - 10;3 最低氣溫為 - 10的地區(qū),應采用 - 5;4 最低氣溫為 - 5及以上的地區(qū),應采用 0。3.0.5 雷電過電壓工況的氣溫可采用 15,風速可采用 10m/s;檢驗導線與地線之間的距離時,風速應采用 0m/s,且無冰。3.0.6內(nèi)過電壓工況的氣溫可采用年平均氣溫,風速可采用最大設計風速的50%,但不宜低于

7、15m/s,且無冰。3.0.7在最大風速工況下應按無冰計算,氣溫可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1 最低氣溫為 - 10及以下的地區(qū),應采用 - 5;2 最低氣溫為 - 5及以上的地區(qū),應采用 +10。3.0.8帶電作業(yè)工況的風速可采用10m/s,氣溫可采用 15,且無冰。3.0.9長期荷載工況的風速應采用5m/s,氣溫應采用年平均氣溫,且無冰。3.0.10最大設計風速應采用當?shù)乜諘缙教沟孛嫔想x地10m高,統(tǒng)計所得的 15年一遇 10min 平均最大風速;當無可靠資料時,最大設計風速不應低于 25m/s。山區(qū)架空電力線路的最大設計風速, 應根據(jù)當?shù)貧庀筚Y料確定; 當無可靠資料時,最大設計風速可按附近平地風速

8、增加 10%,且不應低于 25m/s。架空電力線路通過市區(qū)或森林等地區(qū),如兩側屏蔽物的平均高度大于桿塔高度的2/3 ,其最大設計風速宜比當?shù)刈畲笤O計風速減小20%。4 導線、地線、絕緣子和金具 4.1 一般規(guī)定4.1.1架空電力線路的導線, 可采用鋼芯鋁絞線或鋁絞線。 地線可采用鍍鋅鋼絞線。4.1.2市區(qū) 10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 , 遇下列情況可采用絕緣鋁絞線:1 線路走廊狹窄,與建筑物之間的距離不能滿足安全要求的地段;2 高層建筑鄰近地段;3 繁華街道或人口密集地區(qū);4 游覽區(qū)和綠化區(qū);5 空氣嚴重污穢地段;6 建筑施工現(xiàn)場。4.1.3 導線的型號應根據(jù)電力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 計劃任務書和工

9、程的技術條件綜合確定。4.1.4地線的型號應根據(jù)防雷設計和工程技術條件的要求確定。4.2架線設計4.2.1 導線的張力弧垂計算, 在各種氣象條件下應采用最大使用張力和平均運行張力作為控制條件。 地線的張力弧重計算可采用最大使用張力、 平均運行張力和導線與地線間的距離作為控制條件。注:平均運行張力為年平均氣溫工況的導線或地線的張力。4.2.2導線與地線在檔距中央的距離,應符合下式要求:4.2.3導線或地線的最大使用張力,不應大于絞線瞬時破壞張力的40%。4.2.4導線或地線的平均運行張力上限及防震措施,應符合表4.2.4的要求。表 4.2.4導線或地線平均運行張力上限及防震措施平均運行張力上限(

10、瞬時破壞張力的百分數(shù))檔距和環(huán)境狀況(%)防震措施鋼芯鋁絞鍍鋅鋼絞線線開闊地區(qū)檔距1612不需要500m非開闊地區(qū)檔距500m1818不需要檔距 120m1818不需要不論檔距大小22-護線條防震錘(線)不論檔距大小2525或另加護線條4.2.535KV和 66KV架空電力線路的導線或地線的初伸長率應通過試驗確定,導線或地線的初伸長對弧垂的影響, 可采用降溫法補償。 當無試驗資料時, 初伸長率和降低的溫度可采用表 4.2.5 所列數(shù)值。注:截面鋁鋼比小的鋼芯鋁絞線應采用表中的下限數(shù)值; 截面鋁鋼比大的鋼芯鋁絞線應采用表中的上限數(shù)值。4.2.6 10KV 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導線初伸長對弧垂的影

11、響,可采用減少弧垂法補償?;〈箿p小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鋁絞線或絕緣鋁絞線采用20%;2 鋼芯鋁絞線采用 12%。4.3 絕緣子和金具4.3.1絕緣子和金具的機械強度應按下式驗算:4.3.2 絕緣子和金具的安裝設計可采用安全系數(shù)設計法。 絕緣子及金具的機械強度安全系數(shù),應符合表 4.3.2 的規(guī)定。表 4.3.2絕緣子及金具的機械強度安全系數(shù)安全系數(shù)類型運行工況斷線工況懸式絕緣子2.71.8針式絕緣子2.51.5蝶式絕緣子2.51.5瓷橫擔絕緣子32金具2.51.55 絕緣配合、防雷和接地5.0.1 架空電力線路環(huán)境污穢等級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 B 的規(guī)定。污穢等級可根據(jù)審定的污穢分區(qū)圖并結合運行

12、經(jīng)驗、 污濕特征、瓷外絕緣表面污穢物的性質及其等值附鹽密度等因素綜合確定。35KV和 66KV架空電力線路絕緣子的型式和數(shù)量, 應根據(jù)瓷絕緣的單位泄漏距離確定。瓷絕緣的單位泄漏距離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 B 的有關規(guī)定。5.0.2 35KV和 66KV架空電力線路,宜采用懸式絕緣子。懸垂絕緣子串的絕緣子數(shù)量,在海拔高度 1000m以下空氣清潔地區(qū),宜采用表 5.0.2 所列數(shù)值。表 5.0.2懸垂絕緣子串的絕緣子數(shù)量(個)絕緣子數(shù)量絕緣子型號線路電壓線路電壓XP-6035耐張絕緣子串的絕緣子數(shù)量, 應比懸垂絕緣子串的同型絕緣子多一個。 全高超過40m的有地線的桿塔,高度每增加 10m,應增加一個絕緣

13、子。5.0.3 6KV 和 10KV架空電力線路的直線桿塔,宜采用針式絕緣子或瓷橫擔絕緣子;耐張桿塔宜采用懸式絕緣子串或蝶式絕緣子和懸式絕緣子組成的絕緣子串。5.0.4 3KV 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直線桿塔宜采用針式絕緣子或瓷橫擔絕緣子;耐張桿塔宜采用蝶式絕緣子。5.0.5海拔高度為 1000-3500m的地區(qū),絕緣子串的絕緣子數(shù)量, 應按下式確定:5.0.6 通過污穢地區(qū)的架空電力線路, 宜采用防污絕緣子、 有機復合絕緣子或采用其他防污措施。5.0.7 海拔高度為 1000m以下的地區(qū), 35KV和 66KV架空電力線路帶電部分與桿塔構件、拉線、腳釘?shù)淖钚¢g隙,應符合表 5.0.7 的規(guī)定。

14、表 5.0.7帶電部分與桿塔構件、拉線、腳釘?shù)淖钚¢g隙(m)最小間隙工況線路電壓線路電壓雷電過電壓0.450.65內(nèi)過電壓0.250.50運行電壓0.100.205.0.8海拔高度為 1000m及以上的地區(qū),海拔高度每增高100m,內(nèi)過電壓和運行電壓的最小間隙應按本規(guī)范表5.0.7所列數(shù)值增加 1%。5.0.9 10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過引、線引下線與鄰相導線之間的最小間隙,應符合表 5.0.9 的規(guī)定。采用絕緣導線的線路, 其最小間隙可結合地區(qū)運行經(jīng)驗確定。表 5.0.9過引線、引下線與鄰相導線之間的最小間隙(m)線路電壓最小間隙3-10KV0.33KV以下0.153-10KV 架空電力

15、線路的引下線與3KV以下線路導線之間的距離, 不宜小于 0.2m。5.0.10 10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導線與桿塔構件、拉線之間的最小間隙,應符合表 5.0.10 的規(guī)定。采用絕緣導線的線路,其最小間隙可結合地區(qū)運行經(jīng)驗確定。表 5.0.10導線與桿塔構件、拉線之間的最小間隙(m)線路電壓最小間隙3-10KV0.23KV以下0.055.0.11帶電作業(yè)桿塔的最小間隙應符合下列要求:1 帶電部分與接地部分的最小間隙,在海拔高度1000m以下的地區(qū),應符合表5.0.11 的規(guī)定;2 對操作人員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應增加0.3-0.5m 。表 5.0.11帶電作業(yè)桿塔帶電部分與接地部分的最小間隙

16、線路電壓10KV35KV66KV最小間隙0.40.60.75.0.12架空電力線路,可采用下列過電壓保護方式:1 66KV 線路,年平均雷暴日數(shù)為30d 以上的地區(qū),宜沿全線架設地線。2 35KV 線路,進出線段宜架設地線。3 在多雷區(qū), 3-10KV 混凝土桿線路可架設地線,或在三角排列的中線上裝設避雷器;當采用鐵橫擔時,宜提高絕緣子等級;絕緣導線鐵橫擔的線路,可不提高絕緣子等級。5.0.13 桿塔上地線對邊導線的保護角,宜采用 20 - 30。山區(qū)單根地線的桿塔可采用 25。桿塔上兩根地線間的距離, 不應超過導線與地線間垂直距離的 5 倍。5.0.14 有地線的桿塔應接地。 在雷季,當?shù)孛?/p>

17、干燥時, 每基桿塔工頻接地電阻,不宜超過表 5.0.14 所列數(shù)值。小接地電流系統(tǒng),無地線的桿塔,在居民區(qū)宜接地,其接地電阻不宜超過 30。表 5.0.14 桿塔的最大工頻接地電阻5.0.15鋼筋混凝土桿鐵橫擔和鋼筋混凝土橫擔線路的地線支架、導線橫擔與絕緣子固定部分之間, 宜有可靠的電氣連接并與接地引下線相連。 部分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桿的非預應力鋼筋可兼作接地引下線。利用鋼筋兼作接地引下線的鋼筋混凝土電桿, 其鋼筋與接地螺母和鐵橫擔間應有可靠的電氣連接。外敷的接地引下線可采用鍍鋅鋼絞線,其截面不應小于225mm。接地體引出線的截面不應小于250mm,并應采用熱鍍鋅。6 桿塔型式6.0.1 市區(qū)架

18、空電力線路宜采用多回路桿塔和不同電壓等級線路共架的多回路桿塔。6.0.2 35KV 及以上單回路桿塔,導線可采用三角排列或水平排列;多回路桿塔可采用鼓型、傘型或雙三角型排列。3-10KV 單回路桿塔,導線可采用三角排列或水平排列;多回路桿塔,導線可采用三角和水平混合排列或垂直排列。3KV以下桿塔,導線可采用水平排列或垂直排列。6.0.3架空電力線路導線的線間距離,應結合運行經(jīng)驗,按下列要求確定:1 35KV 和 66KV桿塔的線間距離,應按下列公式計算:2 使用懸垂絕緣子串的桿塔,其垂直線間距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66KV桿塔不應小于 2.25m;2)35KV桿塔不應小于 2m。3 10KV

19、及以下桿塔的最小線間距離,應符合表 6.0.3 的規(guī)定。采用絕緣導線的桿塔,其最小線間距離可結合地區(qū)運行經(jīng)驗確定。43KV 下線路,靠近電桿的兩導線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0.5m。5380V 及以下沿墻敷設的絕緣導線,當檔距不大于20m時,其線間距離不宜小于 0.2m。6.0.4 10KV 及以下多回路桿塔和不同電壓級同桿架設的桿塔,橫擔間最小垂直距離,應符合表 6.0.4 的規(guī)定。采用絕緣導線的多回路桿塔, 橫擔間最小垂直距離,可結合地區(qū)運行經(jīng)驗確定。6.0.5 35KV和 66KV架空電力線路,在覆冰地區(qū)上下層導線間或導線與地線間的水平偏移,不應小于表 6.0.5 所列數(shù)值。設計覆冰厚度為

20、5mm及以下的地區(qū),上下層導線間或導線與地線間的水平偏移,可根據(jù)運行經(jīng)驗確定。設計覆冰厚度為20mm及以上的重冰地區(qū),導線宜采用水平排列。6.0.6 3-66KV 多回路桿塔,不同回路的導線間最小距離,應符合表6.0.6 的規(guī)定;采用絕緣導線的桿塔, 不同回路的導線間最小水平距離可結合地區(qū)運行經(jīng)驗確定。6.0.766KV與 10KV同桿塔共架的線路,不同電壓級導線間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3.5m;35KV與 10KV同桿塔共架的線路,不同電壓級導線間的垂直距離不應小于2m。7 桿塔荷載和材料7.1 荷載7.1.1 風向與桿塔面垂直情況的桿塔塔身或橫擔風荷載的標準值,應按下式計算:7.1.2風向與線

21、路垂直情況的導線或地線風荷載的標準值,應按下式計算:7.1.3各類桿塔均應按以下三種風向計算塔身、橫擔、導線和地線的風荷載:1 風向與線路方向相垂直(轉角塔應按轉角等分線方向);2 風向與線路方向的夾角成 60或 45;3 風向與線路方向相同。7.1.4 風向與線路方向在各種角度情況下,塔身、橫擔、導線和地線的風荷載,其垂直線路方向分量和順線路方向分量應按表 7.1.4 采用。7.1.5 桿塔的風振系數(shù) 可按表 7.1.5 的規(guī)定采用。拉線高塔和其他特殊桿塔的風振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 ( GBJ9-87)的規(guī)定采用。7.1.7桿塔的荷載,可分為下列兩類:1 永久荷載:導線、地

22、線、絕緣子及其附件的重力荷載,桿塔構件及桿塔上固定設備的重力荷載,土壓力和預應力等;2 可變荷載:風荷載,導線或地線張力荷載,導線或地線覆冰荷載,附加荷載活荷載等。7.1.8各類桿塔均應計算線路的運行工況,斷線工況和安裝工況的荷載。7.1.9各類桿塔的運行工況,應計算下列工況的荷載:1 最大風速、無冰、未斷線;2 覆冰、相應風速、未斷線;3 最低氣溫、無風、無冰、未斷線。7.1.10直線型桿塔的斷線工況,應計算下列工況的荷載:1 單回路和雙回路桿塔斷1 根導線、地線未斷、無風、無冰;2 多回路桿塔,同檔斷不同相的2 根導線、地線未斷、無風、無冰;3 斷 1 根地線、導線未斷、無風、無冰。7.1

23、.11耐張型桿塔的斷線工況,應計算下列兩種工況的荷載:1 單回路桿塔,同檔斷兩相導線, 雙回路或多回路桿塔, 同檔斷導線的數(shù)量為桿塔上全部導線數(shù)量的 1/3 ,終端塔斷剩兩相導線、地線未斷、無風、無冰;2 斷一根地線、導線未斷、無風、無冰。7.1.12斷線工況下,直線桿塔的導線或地線張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單導線和地線,按表7.1.12 的規(guī)定采用;2 分裂導線,平地應取一根導線最大使用張力的40%;山地應取 50%;3 針式絕緣子桿塔的導線斷線張力不應小于3000N。7.1.13 斷線工況下,耐張型桿塔的地線張力應取地線最大使用張力的 80%,導線張力應取導線最大使用張力的 70%。7.1.

24、14 重冰地區(qū)各類桿塔的斷線工況,應按覆冰、無風、氣溫為 - 5計算,斷線工況的覆冰荷載不應小于運行工況計算覆冰荷載的 50%。重冰地區(qū)還應按所有導線及地線不均勻脫冰(一側覆冰 100%,另側覆冰不大于50%)計算不平衡張力荷載。對直線桿塔,可按導線和地線不同時發(fā)生不均勻脫冰驗算。對耐張型桿塔,可按導線和地線同時發(fā)生不均勻脫冰驗算。7.1.15 各類桿塔的安裝工況,應按安裝荷載、相應風速、無冰條件計算。導線或地線及其附件的起吊安裝荷載, 應包括提升重力、 緊線張力荷載和安裝人員及工具的重力。7.1.16終端桿塔應按進線檔已架線及未架線兩種工況計算。7.2材料7.2.1 型鋼鐵塔的鋼材的強度設計

25、值和標準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 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J17-88)的規(guī)定采用。鋼結構構件的孔壁承壓強度設計值, 應按表 7.2.1-1 采用。螺栓和錨栓的強度設計值,應按表 7.2.1-2 采用。7.2.2 環(huán)形斷面鋼筋混凝土電桿的鋼筋宜采用級、 級、 級鋼筋; 預應力混凝土電桿的鋼筋宜采用碳素鋼絲、刻痕鋼絲、熱處理鋼筋或冷拉級、級、級鋼筋?;炷粱A的鋼筋宜采用級或級鋼筋。7.2.3 環(huán)形斷面鋼筋混凝土電桿的混凝土強度不應低于 C30;預應力混凝土電桿的混凝土強度不應低于 C40。其他預制混凝土構件的混凝土強度不應低于 C20。現(xiàn)場澆制的鋼筋混凝土基礎的混凝土強度不應低于 C15。7.2.4 混

26、凝土和鋼筋的材料強度設計值與標準值, 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J10-89)的規(guī)定采用。7.2.5拉線宜采用鍍鋅鋼絞線,其強度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7.2.6 拉線金具的強度設計值, 應按金具的抗拉強度或金具試驗的最小破壞荷載除以抗力分項系數(shù) 1.8 確定。8 桿塔設計基本規(guī)定8.0.1 桿塔結構構件及其連接的承載力 (強度和穩(wěn)定)計算,應采用荷載設計值;變形、抗裂、裂縫、地基和基礎穩(wěn)定計算,均應采用荷載標準值。8.0.2桿塔結構構件的承載力設計,應采用下列極限狀態(tài)設計表達式:8.0.3 桿塔結構構件的變形、 裂縫和抗裂計算, 應采用下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表達式:8.0.4桿塔

27、結構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的控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在長期荷載作用下,桿塔的計算撓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無拉線直線單桿桿頂?shù)膿隙炔粦笥跅U全高的5;2)無拉線直線鐵塔塔頂?shù)膿隙炔粦笥谒叩?;3)拉線桿塔頂點的撓度不應大于桿塔全高的4;4)拉線桿塔拉線點以下桿塔身的撓度不應大于拉線點高的2;5)耐張型塔塔頂?shù)膿隙炔粦笥谒叩?;6)單柱耐張型桿桿頂?shù)膿隙炔粦笥跅U全高的15。2 在運行工況的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構件的計算裂縫寬度不應大于0.2mm,部分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計算裂縫寬度不應大于0.1m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混凝土拉應力限制系數(shù)不應大于1.0 。9 桿塔結構9.1一般規(guī)定9

28、.1.1鋼結構構件的長細比,不宜超過下列數(shù)值:塔身及橫擔受壓主材150塔腿受壓斜材 180其他受壓材 220輔助材 250受拉材 400柔性預拉力腹桿可不受長細比限制。9.1.2拉線桿塔主柱的長細比,不宜超過下列數(shù)值:單柱鐵塔 80雙柱鐵塔 110鋼筋混凝土耐張線桿160鋼筋混凝土直線桿180預應力混凝土耐張桿180預應力混凝土直線桿200空心鋼管混凝土直線桿2009.1.3無拉線錐型單桿可按受彎構件進行計算,其彎矩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1.1 。9.1.4鐵塔的造型設計和節(jié)點設計,應傳力清楚,外觀順暢,構造簡潔。節(jié)點可采用準線與準線交匯, 也可采用準線與角鋼背交匯的方式。 受力材之間的夾角不應小于

29、15。9.1.5 鋼結構構件的計算, 應計入節(jié)點和連接的狀況對構件承載力的影響, 同時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J17-88)的規(guī)定。9.1.6環(huán)形截面混凝土構件的計算, 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 GBJ10-89)的規(guī)定。9.2構造要求9.2.1 鋼結構構件宜采用熱鍍鋅。 大型構件采用熱鍍鋅有困難時, 可采用其他防腐措施。9.2.2 型鋼鋼結構中,鋼板厚度不宜小于 4mm,角鋼規(guī)格不宜小于 403。節(jié)點板的厚度,宜大于連接斜材角鋼肢厚度的 20%。9.2.3 用于連接受力桿件的螺栓,其直徑不宜小于 12mm。構件上的孔徑宜比螺栓直徑大 1-1.5mm。9.2.4主

30、材接頭每端不宜少于6 個螺栓,斜材對接接頭每端不宜少于4 個螺栓。9.2.5承受剪力的螺栓,其承剪部分不宜有螺紋。9.2.6 鐵塔的下部,距地面 4m以下部分和拉線的下部調整螺栓,應采用防盜螺栓。9.2.7環(huán)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的最小配筋量,應符合表9.2.7的要求。9.2.8環(huán)形截面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的主筋直徑不宜小于10mm,且不宜大于20mm;主筋凈距宜采用30-70mm。9.2.9 用離心法生產(chǎn)的電桿,混凝土保護層不宜小于 15mm,其節(jié)點預留孔宜設置鋼管。29.2.10 拉線宜采用鍍鋅鋼絞線,其截面不應小于 25mm. 拉線棒的直徑不應小于16mm,且應采用熱鍍鋅。9.2.11跨

31、越道路的拉線,對路邊的垂直距離不宜小于6m。拉線柱的傾斜角宜采用 10 - 20。10 基礎10.0.1 基礎的型式,應根據(jù)線路沿線的地形、地質、材料來源、施工條件和桿塔型式等因素綜合確定。10.0.2基礎應根據(jù)桿位或塔位的地質資料進行設計。10.0.3基礎設計應考慮地下水位季節(jié)性的變化。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礎和土壤應考慮水的浮力并取其有效重度。 計算直線桿塔基礎的抗拔穩(wěn)定時, 對塑性指數(shù)大于 10 的粘性土(粘土和粉質粘土)可取天然重度。10.0.4對巖石基礎應進行鑒定,并宜選擇有代表性的塔位進行試驗。10.0.5 基礎的埋置深度不應小于 0.5m。在有凍脹性土的地區(qū),其埋深應根據(jù)地基土的凍

32、結深度和凍脹性土的類別確定。 有凍脹性土的地區(qū)的鋼筋混凝土桿和基礎,應采取防脹裂的措施。10.0.6 設置在河流兩岸或河中的基礎,應根據(jù)地質水文資料進行設計,并應計入水流對地基的沖刷和漂浮物對基礎的撞擊影響。10.0.7基礎底面壓應力的計算,應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10.0.9基礎傾覆穩(wěn)定,應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10.0.10基礎上拔穩(wěn)定計算的土重上拔穩(wěn)定系數(shù)R1及基礎自重上拔穩(wěn)定系數(shù) R2和傾覆計算的傾覆穩(wěn)定系數(shù) s,應按表 10.0.10 采用。11 桿塔定位、對地距離和交叉跨越11.0.1轉角桿塔的位置應根據(jù)線路路徑、耐張段長度、施工和運行維護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 直線桿塔的位置, 應根據(jù)

33、導線對地面距離、 導線對被交叉物距離或控制檔距確定。11.0.2 10KV 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檔距,可采用表11.0.2 所列數(shù)值。11.0.3 桿塔定位應考慮桿塔和基礎的穩(wěn)定性,并應便于施工和運行維護。不宜在下述地點設置桿塔:1 可能發(fā)生滑坡或山洪沖刷的地點;2 容易被車輛碰撞的地點;3 可能變?yōu)楹拥赖牟环€(wěn)定河流變遷地區(qū);4 局部不良地質地點;5 地下管線的井孔附近和影響安全運行的地點。11.0.4線路中較長的耐張段,每10 基應設置 1 基加強型直線桿塔。11.0.5當跨越其他架空線路時,跨越桿塔宜靠近被跨越線路設置。11.0.6 導線與地面、建筑物、樹木、鐵路、道路、河流、管道、索道及

34、各種架空線路間的距離,應按下列原則確定:1 應根據(jù)最高氣溫情況或覆冰情況求得的最大弧垂和最大風速情況或覆冰情況求得的最大風偏進行計算;2 計算上述距離應計入導線架線后塑性伸長的影響和設計、施工的誤差,但不應計入由于電流、太陽輻射、覆冰不均勻等引起的弧垂增大;3 當架空電力線路與標準軌距鐵路、 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交叉, 且架空電力線路的檔距超過 200m時,最大弧垂應按導線溫度為 +70計算。11.0.7 導線與地面的最小距離, 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 應符合表 11.0.7 的規(guī)定。11.0.9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垂直距離,在最大計算弧垂情況下,應符合表11.0.9 的規(guī)定。11.0.10 線路在最大計算風偏情況下, 邊導線與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