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1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2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3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4頁
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九江學院地理教育專業(yè)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書廬山地區(qū)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書九江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二零一一年十月目錄一、廬山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1 廬山地質概況1 廬山的地貌4 廬山的氣候10 廬山的土壤11 廬山的植被.14二、實習路線及觀察的主要內容16(一)牯嶺剪刀峽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蓮谷. 16女兒城-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龍首崖三寶樹.17 牯嶺漢口峽大月山蘆林盆地 .17女兒城大校場含鄱口植物園 .18女兒城五老峰七里沖三疊泉.19(六)人大休養(yǎng)所-仰天坪-701電視臺-漢陽峰 .20三、實習要求與考核20 實習要求.20 實習效果考核.20廬山地區(qū)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指導廬山位于

2、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濱臨長江,東南臨鄱陽湖,地理坐標是:東經(jīng)1155011610,北緯292829 45。廬山是由斷裂抬升而形成的斷塊山,山體平面形態(tài)呈腎形,由西南向東北方傾斜延伸,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主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約1440m,屬于中山類型。廬山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復雜而又漫長的歷史過程,留下了許多自然地理遺跡。山體也由時代不同的巖石組成。由于廬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地貌 特征,亞熱帶山地氣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等特點,故成為一個很好的自然地理實習地點。一、廬山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 廬山地質概況1.廬

3、山的地層廬山主要由震旦紀及前震旦紀地層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山體中部出露最寬,向東北部和西部收斂。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帶為界,將廬山地層分為南、北兩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雙橋山群,廬山最高峰漢陽峰由前震旦紀噴出變流紋巖組成,因易受風化,故山峰略呈渾圓狀,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統(tǒng)南沱組,該組分為上、中、下三部,各部巖性及其分布如表1所示。表1 廬山地層及其分布概要地層單位及代號巖性分布第四系q全新統(tǒng)q4黃色砂礫、黃褐色粉砂亞黏土、灰黑色淤泥廬山山下江湖、現(xiàn)代河谷晚更新統(tǒng)q3上部:棕黃色亞黏土下部:棕黃色土巨礫層廬山上上中更新統(tǒng)q2網(wǎng)紋紅土砂礫層山上:大較場、王家坡、西谷、山下早更新統(tǒng)q1淺棕黃

4、色、棕紅、灰白色砂礫層、砂層、灰白色砂質黏土層山下白堊系k南雄組砂巖、砂礫巖、礫巖山下二疊系p石灰?guī)r山下石炭系c石灰?guī)r山下泥盆系d上統(tǒng) 五通組砂巖、砂礫巖山下志留系s砂質頁巖、頁巖、長石石英砂巖山下奧陶系o中統(tǒng) 湯山組下統(tǒng) 倉山組白云質灰?guī)r石灰?guī)r山下寒武系中上統(tǒng) 楊柳崗組下統(tǒng) 王音鋪組泥質灰?guī)r、白云巖震旦系z西峰寺組下統(tǒng) 南沱組石灰?guī)r、硅質巖上部:長石石英砂巖、凝灰?guī)r中部:石英砂巖、砂礫巖、長石石英砂巖下部:石英粗砂巖東谷(中谷)、蓮谷、牯峽、女兒城、玉屏峰、西谷、大較場、小天池、五老峰、大月山、虎背嶺、大林峰前震旦系a雙橋山群片巖、片麻巖、板巖、混合巖九奇峰仰天坪線南2.廬山的地質構造(見圖

5、1和圖2)廬山內的褶曲,有背斜及向斜兩列,排列由北向南是:(a)大馬頸虎背嶺背斜;(b)牯嶺向斜;(c)大月山背斜;(d)三疊泉向斜。不論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們奠定了廬山的地質基礎。主要斷層有二組,其中一組ne走向的有:蓮花洞正斷層;好漢坡正斷層;大月山正斷層;廬山壟正斷層;紅石崖逆斷層;溫泉正斷層。另一組nw走向的有:息肩亭逆斷層;九奇峰逆斷層;仰天坪正斷層。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側的蓮花洞正斷層和南側的溫泉正斷層。二者將廬山包圍,成為廬山斷裂上升的主要機制。3.廬山地質發(fā)育史廬山地區(qū)是一個古老的陸塊,在楊子準地臺的南緣。準地臺比較穩(wěn)定,其中的廬山地區(qū)前期下沉,后期緩慢上升,發(fā)育過程

6、可分為4個階段: 地臺褶皺基底發(fā)育階段在前震旦紀(an)時,即距今10億年前,廬山地區(qū)已經(jīng)下沉,成為濱海及淺海(1000m)。山體內圖1 廬山地區(qū)地質簡圖圖2 廬山地質地貌剖面示意圖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河谷地貌特殊。此外還有尚在爭議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1.構造地貌廬山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兒城、牯嶺、虎背嶺。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4列:七里沖、大校場船洼、中谷(東谷)、西谷(大林沖),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褶皺構造主要地貌如下: 五老峰單面山 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五老峰高1358m。

7、七里沖向斜谷 位于大月山與五老峰之間,發(fā)育在三疊泉向斜構造之上。 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巖組成。大月山高1453m。 大校場(谷地名稱)及西谷次成谷 前者在大月山與女兒城之間,后者位于虎背嶺與牯嶺之間。成因是牯嶺向斜兩翼的軟弱巖層受外力的強烈侵蝕、破壞而成,地貌特別低下,故成為谷地。 女兒城(山名)及牯嶺次成山 位于蓮谷東谷的兩側,原是牯嶺向斜的兩翼,由于巖石堅硬未被侵蝕而成為低矮的山嶺,故稱為次成山,山嶺的相對高度不大。牯嶺的日照峰海拔1310m。 東谷(又稱中谷)蓮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嶺向斜控制,位于女兒城與牯嶺之間,兩谷地本來向同一

8、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峽斷層的錯動影響,故使蓮谷、王家坡谷向東北傾斜,而東谷向西南傾斜。 虎背嶺單面山 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殘留的南翼(北翼斷陷),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斷層構造主要地貌如下: 虎背嶺斷層崖地貌 它是因虎背嶺北側的蓮花洞大斷層把虎背嶺錯開,使其北翼斷落而成。該斷崖在石門澗和蓮花洞一帶高達1000m,向東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斷層崖呈階梯狀下降,如好漢坡一帶呈二級階梯。 五老峰斷層崖地貌 因廬山正斷層切進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會一帶崖高達1000m,向東北方遞降。斷層崖亦分23級,斷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蝕,形成許多埡口,所謂五老峰就是五大埡口之間的山峰。2.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在

9、山北分布的高度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紀末第四紀初,即地殼上升之前。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緩,高差不大,有略為高起的嶺脊(齊頂)和相對低凹的寬谷(如西谷、東谷、蓮谷王家坡、大校場谷、七里沖等)。寬谷屬古老河谷,谷內發(fā)育了q2紅土層,二者均表示為廬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期的產物。夷平面的發(fā)育對廬山的建設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起著巨大作用。3.河谷地貌發(fā)源于廬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軟弱層和向斜構造發(fā)育,其流向以日照峰為分水嶺,其東流向東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數(shù)是橫切構造發(fā)育的較新河流。它們流向大都與上述流向垂直,作南東北西向。河谷的形態(tài)十分特殊,與常態(tài)河谷不同,這就是上游為寬谷,下游反而是峽谷,兩者之間出現(xiàn)

10、裂點和瀑布。 寬谷 多發(fā)育在軟弱巖層之上,并與向斜構造相適應,且與巖層走向一致,如西谷、東谷、蓮谷王家坡、大校場谷、七里沖等寬谷,谷寬而淺,谷地內覆蓋著第四紀堆積物,主要有三層:上層:黑色灰黑色土層,時代全新世。中層:棕黃色砂礫層,時代晚更新世。下層:棕紅色砂礫層,時代中更新世。寬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東北降低,如仰天坪:12601300m;七里沖:11001250m;東谷、西谷:為9001100m;小天 池:9001000m;天花井:400m。表示老谷生成后,山體不等量上升的結果。 峽谷 是第四紀地殼上升時,河流侵蝕復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遭到強烈下切而成峽谷。峽谷谷坡陡峭或

11、呈階梯狀,縱比降大,多裂點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廬山西側的石門澗,它是東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長約45km范圍內,高度下降800m。又如東南側三疊泉峽谷,它在七里沖青蓮寺谷的下游,深切300650m,分三級跌水,形成三疊泉瀑布,三級高差共達300多米。又如牯嶺窯洼以下的剪刀峽,峽口下降700m。再如錦繡峽谷。寬谷和峽谷之間出現(xiàn)大裂點,表示第四紀廬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蝕到達之處,如三疊泉裂點、天橋裂點、蘆菱橋裂點。表2 廬山的峽谷與寬谷的相對應名稱及其間的裂點位置下游峽谷名稱輪回裂點位置上游寬谷名稱錦繡谷石門澗三疊泉谷天橋蘆菱橋三疊泉西谷大校場七里沖綜合上述谷地的特點表明: 寬谷是早

12、期發(fā)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殼穩(wěn)定時,河流長期侵蝕而成。寬谷形成時的當日廬山,高度比現(xiàn)在低矮得多。廬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蝕。 峽谷是年輕河谷,是在地殼強烈上升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它從下游開始發(fā)育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jīng)發(fā)生強烈上升。 從寬谷的高度和峽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廬山上升量由中部向東北和西南遞減。 廬山之四周,由于地殼斷裂下沉,故產生厚層的q4沉積,并出現(xiàn)長江河漫灘或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以及鄱陽湖盆。 廬山河流帶出的物質出山后,在出口外圍堆積成扇形地,這些古扇地受切割后,成為階地狀,約有3級。4.水系及其演變 水系的形態(tài) 在構造影響下,河流

13、流向與構造走向一致,兩者相互平行,作北東南西向,少數(shù)河流流向與構造垂直,作南東北西向。 河流襲奪(三處)1) 錦繡谷襲奪西谷:西谷原來由虎背嶺南側向南西流入石門澗,但在天橋附近被向西流的錦繡谷襲奪。證據(jù)是:a.花徑風口:風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內堆積物又與西谷相似,保持著棕紅色棕黃色砂礫層及棕紅色網(wǎng)紋紅土風化殼。b.天橋襲奪灣及裂點:在裂點(天橋)以上為寬谷(西谷),以下為峽谷(錦繡谷)。襲奪時代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裂點上溯不遠;第二,西谷內由晚更新統(tǒng)棕黃色堆積物所覆蓋的谷底未受明顯的破壞。2) 三疊泉河襲奪七里沖:原來的七里沖向北東流,在三疊泉附近被向南流的三疊泉河襲奪,河

14、流成直角拐彎,河流襲奪后,裂點向七里沖上溯了2km之遠,河流下切深度達150300多米??梢娨u奪時間應早于錦繡谷。3) 東谷支流襲奪大校場河:該小河切穿女兒城山嶺,襲奪了大校場河上游,使大校場河上游原來向南西流入蘆林盆地的,現(xiàn)改向北西流入東谷,造成漢口峽。河流襲奪原因分析: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的河流已發(fā)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巖層發(fā)育和沿巖層走向(作北東向或南西向)流動。當山體上升后,新出現(xiàn)的東西向或南東向河流溯源侵蝕,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縱比降大,所以不論下切或溯源侵蝕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襲奪了東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 其他水體 廬山人工湖有蘆林湖、如琴湖以及承接黃龍?zhí)?、烏龍?zhí)?/p>

15、儲水的廬山水庫,并建成水力發(fā)電站,即電站大壩。廬山瀑布分布廣泛,著名的有三疊泉、黃巖瀑布等。與瀑布相關的還有許多深潭,著名的有黃龍?zhí)?、烏龍?zhí)?、青玉峽、碧龍?zhí)兜?。此外,由流水侵蝕、塑造,山上山下溝谷發(fā)育,溪流眾多。它們與瀑布、深潭、人工湖共同組成廬山水文網(wǎng)。5.關于廬山第四紀冰川問題的爭論問題的提出: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專著冰期之廬山一書中提出,廬山在第四紀更新世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三次冰期。它們是:鄱陽期(q1)、大姑期(q2)和廬山期(q3),證據(jù)是: 冰蝕地貌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子寨冰斗等。2)冰川谷:如大校場、王家坡、七里沖冰川谷。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4)冰窖:如東谷、

16、西谷、天花井、窯洼等。 冰磧地貌1) 終磧壟:在山下東側的高垅、新橋一帶;在山上的王家坡、蓮花寺谷內。2) 側磧:如裁縫嶺側磧。3) 漂礫:如西谷中的“飛來石“等。質疑:近20多年來,我國許多學者對廬山是否出現(xiàn)過冰川及冰川地貌等問題,提出不少質疑。例如關于冰斗與冰蝕盆地的區(qū)別,冰川谷與向斜谷和次成谷的區(qū)別,冰磧地貌與泥石流、洪積地貌的區(qū)別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應用地質、地貌學方法分析以外,還需與古氣候學及古植物學的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得到科學的結論。 廬山的氣候廬山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qū)域,因受東亞季風環(huán)流影響,具有鮮明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特色。廬山是一座中山,隨著海拔高度增加,水熱狀況存

17、在著垂直分異。與周圍平原地區(qū)相比較,又具有山地氣候特色。廬山年太陽輻射能比較豐富,如南昌為4676.15mj/,而在海拔1165m的廬山牯嶺為5040.4mj/。 廬山氣溫比同緯度平原地區(qū)低 牯嶺年平均氣溫11.5,而山下平原地區(qū)的星子、九江分別為17.3和17.2,牯嶺1月平均氣溫為0.1,而星子、九江分別為4.6和4.4。牯嶺比同緯度的山下平原地區(qū)低約5。牯嶺7月平均氣溫為22.6,而星子、九江分別為29.3和29.6,牯嶺比山下的星子、九江低約7。牯嶺極端最低氣溫16.8,早晚氣溫常在20.0左右,很少超過25.0。極端最高氣溫只有32.0。山上空氣密度較小,空氣與地面熱交換過程快。山上

18、氣候顯得涼爽宜人。 廬山降水比同緯度的山下平原多 牯嶺平均年降水量1833.5mm,1970年為2359.4mm,1954在廬山植物園測得3362.6mm。而山下的星子、九江平均年降水量分別為1344.7mm和1300.0mm,分別比山上少488.4mm 和533.5mm。但廬山各月降水分配并不均勻,39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上,其中46月均在200300mm,雨季3個月左右,降水總量773.1mm,占全年降水量的42.1%,123月降水量214.8mm,僅占全年降水總量的11.7%,表示廬山氣候的季風特色。廬山陰雨日數(shù)比山下平原要多,牯嶺 0.1mm雨日多年平均為167.7天,而山下的

19、星子、九江為138天左右。 廬山相對濕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別 牯嶺年相對濕度為78%,星子、九江分別為75%和77%。廬山霧日較多,牯嶺全年霧日平均為188.1天,最多的1961年有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黃山光明頂全年有霧日多達255.7天,可見廬山不是霧日最多的地方。 廬山的氣候有明顯的垂直帶性差異 若按我國采用日平均溫度10持續(xù)期間累計值(活動積溫t10)來確定,即以熱帶t10為80009000;亞熱帶t10為45008000;暖溫帶為t10為34004500的標準劃分,廬山東南坡麓的星子t10為5450.6,西北坡麓的九江t10為5399.8,則廬山山麓符合亞熱帶標準;牯嶺

20、t10為3295.5,雖不到暖溫帶標準低限,但山地氣候垂直分異不同水平氣候帶的分異,高原、山地積溫的有效性比平原要大,若以t103200定為暖溫帶標準低限為合理的話,則廬山至少存在兩個熱量帶亞熱帶和暖溫帶。若按海拔升高100m,10活動積溫值遞減200計,廬山南坡的亞熱帶上限約在550600m,北坡約在500m,大約在1250m以上為溫帶。 廬山的土壤1.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廬山沿著斷裂上升為目前相對高度達10001400m的山地,為土壤垂直地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并給予南、北坡的氣候、生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響。山體內部由于內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種地貌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影

21、響到土壤性狀的差異和土壤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由于廬山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變化,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因此由山麓到山頂依次出現(xiàn)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帶的更替,從而直接影響著土壤的形成過程和分布。地貌和水文條件對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局部地區(qū)土壤發(fā)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帶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帶,地形平緩,地面相對低洼處,因排水不暢,多喜濕沼澤植被,普遍發(fā)生沼澤化的過程,從而發(fā)育著山地沼澤土。在江邊和湖濱平地地區(qū),因地下水的影響,往往形成草甸土。本區(qū)成土母質類型多種多樣,在山區(qū)剝蝕和侵蝕作用強烈,成土母質一般以坡積,坡積殘積為主,其上發(fā)育的土壤

22、一般土層淺薄,且多含碎石塊。在丘陵和山坡平緩之處,卻廣泛分布著一定厚度的殘積母質,其上發(fā)育的土壤較深厚,質地較細,向下粗骨部分逐漸增加。在湖濱及河谷地區(qū)的成土母質主要是第四紀的沉積物,其上發(fā)育的土壤組成物質較細,土層較厚,第四紀風積母質分布也較廣泛。廬山海拔9001200m處,廣泛分布著網(wǎng)紋紅土母質,其sio2/al2o3在2.02.3之間,sio2/al2o3在1.101.86之間,它們與山下及江西其他地區(qū)紅壤的硅鋁比率和硅鋁鐵比率基本一致,而目前海拔9001200m處,已是山地黃棕壤分布的地區(qū),網(wǎng)紋紅土已殘存成為現(xiàn)代土壤的母質。2.主要土壤類型 紅壤 紅壤廣泛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

23、陵地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以及灌叢草本。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石英砂巖等殘積和殘積坡積物。現(xiàn)以白鹿洞北,海拔200m處,馬尾松林中花崗巖殘積風化的母質上發(fā)育的紅壤為例。其剖南特征如下:08cm(a11) 淺灰棕色,砂質壤黏土,粒狀至屑狀,結持力松散。逐漸向a12層過渡。835cm(a12) 淺紅色,壤黏土,粒狀,結持力松散,過渡明顯。3580cm(b) 棕紅色,砂質壤黏土,塊狀,結持力較松,過渡較明顯。80100cm(c) 棕紅色,夾少量黃色斑點,砂質壤黏土,塊狀,夾有巖石碎屑,接近基巖。紅壤的有機質含量很低,表層在1.5%以下。土壤的代換量不高(每百克土為78mg當量);土壤

24、吸收復合體高度不飽和,土壤ph值差異不大,土壤呈強酸性反應,硬度主要由活性鋁引起。紅壤黏粒部分的化學組成特征是:黏粒中鐵、鋁三氧化物(三水鋁礦和針鐵礦)的含量較高,紅壤硅鐵鋁率的變化范圍在1.861.95之間,其硅鋁率在在2.252.42之間,各層間的硅鐵鋁率、硅鋁率和硅鐵率比較一致,黏土組成以結晶不良的高嶺石為主,同時,還含有水云母、石英等。 黃壤及山地黃壤 黃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較低平的部位,或發(fā)育在黏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質上,山地黃壤分布在900(800)m以下的地帶,局部地區(qū)可達1000m左右,兩者母質大都為花崗巖、砂巖、混合巖及第四紀風積物。以觀音橋東,海拔為250m的第四紀風積母質上發(fā)育

25、的黃壤為例,其剖面特征如下:012cm(a11) 淺灰黃色,粉砂黏壤,屑狀到粒狀,結持力較松,根系很多,過渡明顯。1245cm(a12) 淺黃色,粉砂黏壤,粒狀到小塊狀,結持力較緊實,有少量鐵錳結核,根系較少,過渡不明顯。4575cm(b) 淺黃色,少量灰色斑點,粉砂黏壤,塊狀,結持力較緊實,含少量鐵錳結核。75100cm(bc1) 黃色帶棕紅色斑點,壤黏土,塊狀,結持力緊實,少量鐵錳結核。山地黃壤以水電站、黃龍寺至廬林大橋一帶為典型,現(xiàn)以廬林大橋附近海拔約1000m的第四紀風積物母質上發(fā)育的山地黃壤為例,其剖面特征如下:08cm(a11) 淺灰黃,壤黏土,黏狀,結持力較松,根系較多,逐漸過渡

26、。825cm(a12) 淺黃帶灰色,少量棕紅色斑點,壤黏土,小快狀,結持力稍緊,少量碎屑和少而小的鐵子,過渡較明顯。2548cm(b) 淺黃帶少量棕色斑點,壤黏土,塊狀,結持力緊實,有少量的鐵子。48110cm(bc) 淺棕紅色,黏土,塊狀了,結持力緊實。 山地黃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m地帶的各種母質上,植被為常綠、落葉混交林,或灌木、草本?,F(xiàn)以海拔1100m左右的土壩嶺北,第四紀風積物上發(fā)育的山地黃棕壤為例:014cm(a11) 深灰色,壤質黏土,碎屑狀到細粒狀,結持力十分松散,根系多。1422cm(a12) 深棕灰色,粉砂質黏土,粒狀到小塊狀,結持力松散,根系較多。223

27、cm(b) 黃棕色,粉砂質黏土,小塊狀,較緊實,有少量坡積石塊,根系少。3868cm(bc) 黃棕色,粉砂質黏壤土,塊狀,多碎石塊。 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植被為落葉闊葉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壞,目前大都成為灌叢草類。母質主要為砂巖,板巖的坡積物,局部地區(qū)以風積物為主。以大漢陽峰頂以下約60m,母質為風積黃土狀物質,植被為灌叢草類,坡度較平緩部位的剖面為例:02cm(a0) 半腐爛夾有未腐爛枯枝落葉層,土壤成分很少,黑灰色。216cm(a11) 深棕灰色,壤質黏土,屑狀至細粒狀,疏松、根系很多。1632cm(ab) 淺灰棕色,粉砂質黏土,粒狀至團塊狀,較緊實,根系較上層少,

28、但粗根多。3265cm(b) 棕色,粉砂質黏土,小塊狀或小核塊狀,少許主根。6595cm(bc) 黃棕色,粉砂質黏土,塊狀或核塊狀,近于母質層。山地棕壤的特點是:有機質含量較高;黏粒下移現(xiàn)象不甚明顯;由于山地降水較多,物質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應,土壤代換量不高,吸收復合體不飽和;代換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鈣的含量遠比前述土壤為多。 山地草甸土 這類土壤曾分布在大月山一帶,現(xiàn)在由于利用,已逐漸減少。其剖面特征概述如下:027cm(a11) 淺黃色,壤黏土至黏土,碎屑狀至細粒狀,結持力松散,根多。2748cm(a12) 淺黃灰色,黏壤土至粉砂黏土,碎屑狀至粒狀,結持力較緊,根少。481

29、05cm(ab) 淺灰黃色,黏壤土至粉砂黏土,塊狀,緊實,接近基巖。這類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較平緩地段,植被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長季節(jié)中,土溫并不過低,草本植物生長高大而旺盛,不論地表或地下,都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過程旺盛,但由于暖濕的生長季節(jié)不長,土壤經(jīng)常保持濕潤,有機質分解緩慢,較深的土層,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質層。 山地沼澤土 該土類分布于地勢平坦、低洼,容易積水之處,例如仰天坪、大校場一帶。現(xiàn)以大校場的山地沼澤土為例,其剖面特點如下:012cm(a11) 淺灰黑色,腐殖質黏土至粉砂黏土,粒狀,根多。1224cm(a12) 深灰色,腐殖質粉砂黏

30、土,粒狀,根多。2452cm(bc) 淺藍灰色,粉砂黏壤土,塊狀,有銹斑、銹痕。3.土壤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氣候條件產生相應地變化,致使土壤形成的類型和分布產生垂直變化的現(xiàn)象。廬山土壤的垂直結構類型比較簡單,自山麓至山頂,依次分布著紅壤和黃壤、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山地棕壤。海拔400m以下的山麓及附近崗丘地區(qū),屬中亞熱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林及草類,廣泛分布著緯度地帶性的紅壤和黃壤。海拔400900(800)m,氣候濕潤暖熱,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及杉木林等,發(fā)育一種具有明顯富鋁化特征的山地黃壤。海拔900(800)1100(1200)m,氣候溫暖濕潤,

31、植被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發(fā)育著既具有山地黃壤性質,又具有山地棕壤特征的山地黃棕壤。海拔1200m以上的地區(qū),植被為落葉和灌叢,分布著山地棕壤。山地頂部由于氣溫低,風速大,木本植被少,多灌叢,草本植物生長茂盛,形成山地草甸土。局部洼地,排水不良,生長喜濕植物,形成山地沼澤土。由于坡向不同,影響到各個土壤帶分布的高度。如山地黃壤在南坡分布的上限在海拔900m左右;而在北坡的上限只達海拔800m左右。山地黃棕壤的下限與山地棕壤帶的下限也有類似的情況,其界限,南坡高于北坡約100m左右。從濕潤程度來看,南、北坡差別不大,均屬于濕潤型,但從熱量條件來看,南坡向陽,北坡背陰,同一海拔高度,南北坡之間存在

32、明顯的差異,南坡高于北坡。 廬山的植被1.廬山植被的垂直分帶由于廬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典型的山地地貌,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條件,因此發(fā)育了多種多樣的土壤,以及比較典型的山地植被。根據(jù)廬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個垂直帶。 山地常綠闊葉林帶 是山地植被垂直帶的基帶,為水平地帶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向山地的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m(西北坡)或800m(東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這里屬于中亞熱帶氣候,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和山地黃壤,有機質含量很低,表層在3%以下,土壤呈強酸性反應,ph值4.55.5。地帶性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目前僅在秀峰寺、白鹿洞、觀音橋、石門澗、碧云庵等地有小

33、面積殘存,而南坡優(yōu)于北坡,其群落性質、類型、區(qū)系組成等與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殼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綠闊葉林組成,喬木層的建群種和優(yōu)勢種有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苦櫧(castanopsis scleropylla)、甜櫧(c.eyrei)、大葉錐栗(c.tibetana)、青栲(cyo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青岡櫟(c.glauca)、小葉青岡櫟(c.glauca- var.gracilis)、石櫟(lithocarpus glabra)、白楠(phocbe neurantha)、紫楠(p.sheoreri

34、)、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木荷(schima superba)、楊桐(cleyera japokica)等。林中上層也往往混有少數(shù)的落葉樹種,如楓香(liquidambar taiwaniana)、錐栗(castane henryi)、枹櫟(quercus glandulifera)等。灌木層的優(yōu)勢種有繼木(loropetalum chinense)、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細齒木柃(eurya nitida)、尖葉茶(camellis cuspidata)、烏飯樹(vaccinium bacteatum)、牡荊(vitem regun

35、do)、天臺烏藥(lindera strychnifolia)等。草本層主要有芒箕(dicranopteris dichotoma)、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等蕨類植物。以及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禾葉土麥冬(liriope graminifolia)等耐陰性草本。由于本帶所處海拔低,其基部與農業(yè)地區(qū)相連,人類活動頻繁,常綠闊葉林破壞十分嚴重,僅保存在寺院、溝谷以及陡峭的山坡上,其余的或被開墾為梯田,種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或次生演替為灌叢和草叢,或為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毛竹(p

36、hyllostachya pubescens)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所代替。這些次生林中,至今還散生著生長良好的樟樹、苦櫧、青岡櫟等常綠闊葉樹種。尤其在白鹿洞附近的馬尾松林中,林下幾乎全為這些常綠樹種,表明群落正朝著常綠闊葉林的方向演替。 山地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帶 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西北坡)或1100m(東南坡),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林兩植被型垂直帶之間的過渡帶。這里屬亞熱帶氣候向暖溫帶氣候的過渡類型,土壤為山地黃棕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表層可達8%左右,全剖面呈較強的酸性反應,ph值56。地帶性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

37、,目前僅在黃龍?zhí)?、黃龍寺、碧云庵、明恥橋等地和溝谷,陡坡處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群落的主要種類成分,常綠樹種有甜櫧、青岡櫟、小葉青岡櫟、青拷、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浙江桂(c.chekiangense)、細葉香桂(c.chingii)、白楠等,通常位于喬木層的第二亞層。落葉樹種有錐栗、短柄枹樹(querous glandulifera var. brevipetiolata)、麻櫟(q.acutissima)、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kousa var. chinensis)、燈臺樹(cornus controversa)、小葉白辛樹(pterost

38、yrax corymbosa)、糯米椴(tilia henryana)、青榨槭(acer davidii)等,一般位于喬木層的第一亞層。偶見杉木,黃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等針葉樹散生其間。林下灌木層的優(yōu)勢種有細齒葉柃、鉤樟(lindera umbellata)、紅脈鉤樟(l. rubronervia)、山雞椒(litsea cubeb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等。草本層則以淡竹葉、沿階草(ophiopogon japonicus)、珠芽景天(sedum bulbiferum)等為主。目前,受人為影響,本地帶多為人工栽種的黃山松林、日本柳杉(

39、cryptomeria japonicum)林、柳杉(c. chinensis)林、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林等針葉林,或為次生灌叢和草叢所占據(jù)。 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這里屬暖溫帶濕潤氣候,發(fā)育山地棕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應。地帶性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馬場至鐵船峰一帶保存較好。組成落葉闊葉林喬木層的主要樹種有四照花、燈臺樹、短柄枹樹、錐栗、茅栗(castanea sequinii)、小葉白辛樹、廬山椴(tiliabreviradiata)、糯米椴、青榨槭、石灰樹(sorbusfolgneri)、山

40、槐(albiszia kalkora)等。灌木層的主要樹種有映山紅(rhododendron simsii)、滿山紅(r. mariesii)、中華臘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山橿(lindera reflexa)、小葉石楠(photinia paroifolia)、美麗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野珠蘭(spiraeachinensis)等。草本層則以大油芒(spodiopogom sibiricus)、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芒(msicanthus sinnensis)等為主。本地帶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還分布著面積較大的

41、黃山松林,以及日本柳杉林、柳杉林等針葉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壞的地段,則為次生山地灌叢或草甸所占據(jù)。二、實習路線及觀察的主要內容根據(jù)廬山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及實習目的和要求,設定如下路線及觀察點供參考。 牯嶺剪刀峽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蓮谷1.目的要求 對照地質和地形圖,了解牯嶺一帶的地地理位置和初步了解廬山北部五嶺四谷的地形大勢。介紹廬山地質地形的情況,主要地層性、構造與地貌發(fā)育的關系。 分析剪刀峽谷地、窯洼冰窖、小天池等地的地貌形態(tài)特征及其原因。了解東谷、蓮谷及王家坡谷地三者在構造上的關系,南沱組地層及其巖性。了解蓮谷的侵蝕地貌形態(tài)和谷底堆積物的性質及其原因。 觀察王家坡一帶的地貌和堆積地貌的特征

42、及其原因。 油庫、蓮谷、公路旁山坡上的埋藏土壤剖面、蓮谷口的土壤發(fā)育、了解山地土壤形成的基本特征。 遠眺廬山北麓及長江河谷地貌的地形大勢。 素描剪刀峽谷地。2.觀測點及內容 望江亭窯洼的形態(tài)特征及形成。好漢坡階梯狀正斷層。剪刀峽的形態(tài)特征與成因。 小天池小天池洼地及小天池谷地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成因。小天池埡口的成因。 蓮谷水庫谷地的形態(tài)及其成因。認識谷底堆積物的沉積結構,巖性特征并測量礫石的產狀及大小。辨別不同成因類型的堆積特征。分析日照峰的形成與東谷、蓮谷、王家坡谷地等三谷分開的原因。 蓮谷口觀察白沙河谷地、蓮谷及小天池谷地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成因。觀察王家坡谷地的形態(tài)特征,并論證它的成因。簡單素描王

43、家坡谷地。大坳冰斗。遙望高垅、姑塘一帶的湖濱地貌。 茶廠東觀察裁縫嶺堆積物的結構及巖性特征,測量礫石的產狀和大小。作剖面圖。 上述觀測點以東觀察廬山冰期的終磧垅地貌。觀察組成終磧的堆積物結構、巖性及礫石的性質(巖性、產狀、大小等),并與裁縫嶺堆積物做比較。8王家坡谷地瀑布附近觀察現(xiàn)代山區(qū)河流河床地貌特征及水文特征。認識組成河床的巖性。觀察、分析河流發(fā)育的地貌特征部位及其原因。3.討論與思考 試分析王家坡一帶嶺谷地貌形態(tài)特征及其成因。 試分析:虎背嶺、大寨腦、西谷、窯洼、小天池谷地以及日照峰、牯牛嶺等與構造的關系及原因。 女兒城牯牛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龍首崖)-黃龍?zhí)?三寶樹1.目的要求 了解

44、廬山西麓及長江沿岸地貌大勢。 了解西谷、仙人洞、龍首崖一帶的地層、產狀、巖性,分析巖性、構造與地貌發(fā)育的關系。 觀察天橋裂點上下谷地縱橫剖面的變化,分析天橋河流襲奪的原因。 塔狀地形,仙人洞成因、幼年谷。 西谷西北側,測量地層坡度、坡向、走向等要素,分析坡面的穩(wěn)定性。 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垂直結構特征以及針、闊葉混交林的立地條件。2.觀測點與內容 牯嶺氣象站牯嶺及其鄰近地區(qū)的地名和地理位置。地質基礎:a.結合地質構造圖,了解震旦系南沱組地層及其分布情況;b.大月山背斜,東谷向斜(牯嶺向斜的西南段),虎背嶺背斜;c.測量并認識牯牛嶺的地層產狀及其巖性特征;主要地貌類型,山嶺、谷地、剝夷面。 月

45、照松林附近比較東谷與西谷的地貌特征。觀察由風化侵蝕形成的基巖松動、變位及重疊石現(xiàn)象。3 花徑西谷次成谷的形態(tài)特征及其發(fā)育過程。4 天橋測量地層,認識巖性,觀察滑坡現(xiàn)象。天橋裂點上下谷地縱橫剖面的比較。觀察河流襲奪地貌的標志證據(jù)及原因。 錦繡谷錦繡谷發(fā)育的地質構造條件及發(fā)育過程。觀察地層產狀、巖性、構造,并分析塔狀地形的成因。觀察斷層地貌及虎背嶺上部的逆掩推覆構造現(xiàn)象。 仙人洞觀察仙人洞的成因及其與巖性的關系。望廬山西麓地貌。仙人洞泉的觀察,分析泉水出露的地質、地貌條件及泉的特征。 龍首崖天池山的古夷平面與石門澗左側夷平面的比較。石門澗谷地的發(fā)育特征。鐵船峰北坡的冰坡。石門澗谷地左岸的斷層地貌。

46、龍首崖附近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垂直結構特征,旗形樹冠;廬山茶園。3.討論與思考 比較錦繡谷、石門澗與三疊泉谷地的異同,說明其原因。 對比西谷、大校場谷地的異同,說明其原因。 試分析廬山北部窄嶺寬谷相間的地形對植被分布的影響。 牯嶺漢口峽大月山蘆林盆地-博物館1.目的要求 廬林湖的形成。 鳥瞰廬山北部山地全貌,了解南沱組地層,認識巖性、構造與地貌的關系,背斜山(大月山)、次成谷(大校場),分析大校場u谷的形態(tài)特征及成因以及漢口峽河流襲奪等地貌現(xiàn)象。 觀察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的基本特征,分組觀察土壤剖面,采集標本。2.觀測點與觀測內容 漢口峽大月山、大校場(廠)、女兒城、東谷和牯牛嶺的地質基礎

47、與地貌發(fā)育的關系。大校場(廠)u谷及漢口峽的形態(tài)特征與成因,以及東谷地貌的發(fā)育特征。河流襲奪(漢口峽河流襲奪大校場上段的河流),和風口附近的水庫建設。觀察山地草甸土的基本特征,分組觀察土壤剖面,采集標本。 大月山西南段山脊上周圍的地名及地理位置,地層與地質構造概況(了解大月山背斜向西南傾伏,東谷向斜向東北翹起,虎背嶺背斜西北翼斷層下降,青蓮寺向斜,五老峰背斜東南翼斷落,斷層崖,及出露的地層),結合實際熟悉地質、地形圖。巖性、構造與地貌發(fā)育的關系(褶曲構造地區(qū)嶺谷地貌,循長石石英沙巖及石英沙巖發(fā)育的次成谷及次成山,分析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及成因)。觀察山地棕壤的基本特征,分組觀察土壤剖面,采集標本。

48、青蓮谷上段組成青蓮寺谷地的地層和構造部位,及其與谷地發(fā)育的關系。青蓮寺u谷及谷底堆積物的成因分析。 蘆林盆地大校場(廠)谷口堆積物的成因分析,作剖面圖。蘆林盆地的地質基礎及蘆林湖形成的地質、地貌條件,石門澗河流上溯至蘆林,蔣廬橋裂點的成因。廬山博物館地形模型的參觀,了解廬山地區(qū)地形大勢及水系概況,試繪制水系示意圖。3.討論與思考 比較王家坡、大校場(廠)、七里沖、蓮谷等谷地的異同,并分析其原因。 比較大月山水庫、廬林湖和將軍壩水庫建庫條件的異同。 女兒城大校場含鄱口植物園1.目的要求 西谷針葉、闊葉混交林特征及其成因。 黃山松林特征。了解光照、水分、土壤、地形等要素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以及植被對各

49、生態(tài)因子的適應。 通過對東谷落葉闊葉林過行樣地調查,了解落葉闊葉林的外貌、結構、種類組成和生境條件,認識該群落的主要代表種類。 參觀廬山植物園,識別廬山地區(qū)的主要喬、灌木種類和引種栽培植物;認識廬山特有的和我國及世界珍稀樹種40種。 觀察黃山松林、山地灌叢和三逸鄉(xiāng)落葉闊葉林,認識它們的分布特點和演替規(guī)律。 觀察女兒城的形態(tài)并分析其成因。觀察柳杉林,了解柳杉林的外貌、結構、種類組成和生境條件。 含鄱嶺刃脊、九奇峰、犁頭尖角峰。2.觀測點及內容 西谷西谷主要植物群落原為落葉闊葉林,由于受人為影響較大,現(xiàn)存植被多屬針葉、闊葉混交林,以廬山常見的落葉闊葉樹種為主,花徑有栽培花卉。 月照松林月照松林位于

50、牯牛嶺脊部,由黃山松林組成,林下有多種常綠和落葉灌木。由于地形影響植物組合,因而在不同地形部位植物群落自谷底至山脊呈有規(guī)律分布。觀察光照、水分、土壤、地形等要素與植物生長的關系,植被對各生態(tài)因子的適應。 東谷對東谷落葉闊葉林進行樣了調查,了解落葉闊葉林的外貌、結構、種類組成和生境條件,認識該群落的主要代表種類。 女兒城觀察女兒城的形態(tài)并分析其成因。 大校場觀察柳杉林,了解柳杉林的外貌、結構、種類組成和生境條件。 廬山植物園參觀廬山植物園,識別廬山地區(qū)的主要喬、灌木種類和引種栽培植物;觀察黃山松林、山地灌叢和三逸鄉(xiāng)落葉闊葉林,認識它們的分布特點和演替規(guī)律。要求認識廬山特有的和我國及世界珍稀樹種40種。 含鄱口觀察含鄱嶺刃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